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arbon Storage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Eucalyptus urophylla × E.tereticornis Plantations in Hainan Island, Southern China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 t·hm-2,乔木层(85.10%) > 凋落物层(8.08%) > 林下植被层(6.82%); 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 t·hm-2,乔木层为20.55 t·hm-2 (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 t·hm-2 (1.74%),凋落物层为1.93 t·hm-2 (2.17%),土壤层(0~100 cm)为64.81 t·hm-2 (72.96%); 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2.81%; 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17.56 t·hm-2a-1,年净碳固定量平均为8.43 t·hm-2,折算成CO2量为30.91 t·hm-2a-1; 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 958.37万t,年净碳固定量为280.97万t·a-1; 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11.89 t·hm-2a-1,远高于北部平原区(8.97 t·hm-2a-1)、西部沿海台地区(7.18 t·hm-2a-1)和东部沿海台地区(8.26 t·hm-2a-1),北部、西部和东部区域间固碳能力差异不明显; 除东部沿海台地区与西部沿海台地区之间碳贮量差异不大外,其他区域之间碳贮量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碳贮量差异引起的。

Based on the investigated data of 54 plots of 18 sites in the west coastal area, north plain area, east coastal area and central mountainous area of Hainan Island, the biomass, carbon sto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in Hainan Island, southern Chin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an total biomass was 49.72 t·hm-2, and the biomass distribution of the forest system showed such a sequence as: arbor layer (85.10%)>litters (8.08%)>undergrowth layer (6.82%). The mean tota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the eucalyptus plantation ecosystem amounted to 88.84 t·hm-2, of which there was 23.13% (20.55 t·hm-2) stored in the arbor, 1.74% (1.55 t·hm-2) in undergrowth vegetations, 2.17% (1.93 t·hm-2) in litters, and 72.96% (64.81 t·hm-2) in the soil (0-100 cm). The stem had the biggest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f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in various plant organs, accounted for 52.81% of carbon storage in arbor layer. The mean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was 17.56 t·hm-2a-1, with a mean annual stored carbon up to 8.43 t·hm-2, amounted to 30.91 t CO2·hm-2a-1 .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of the eucalyptus plantations of Hainan Island was 2 958.37×104 t and 280.97×104 t·a-1,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in the central mountain area (11.89 t·hm-2a-1) was largely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areas, such as the northern plain area (8.97 t·hm-2a-1), the western coastal area (7.18 t·hm-2a-1)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8.26 t·hm-2a-1). The three area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Except for the western coastal area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the carbon storage among all other area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ainly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carbon storage of soil.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1#$
2345!% $ # #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时忠杰#!%6徐大平%6高吉喜76宋爱云!6于春堂96张宁南%6胡哲森8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6北京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6广州 9#$9%$#
71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6南京 %#$$!%# !1中国生态学会6北京 #$$$:9#
91北京能环科技发展中心6北京 #$$$%9# 81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6福州 79$$$%$
摘6要!6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 #: 个调查点 9! 个尾细桉人工
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海南尾
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1"% 4)?@A% !乔木层":91#$>$ <凋落物层":1$:>$ <林下植被层"81:%>$# 尾细
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 ::1:! 4)?@A% !乔木层为 %$199 4)?@A% "%71#7>$!林下植被层为 #199 4)?@A%
"#1"!>$!凋落物层为 #1;7 4)?@A% "%1#">$!土壤层"$ c#$$ 3@$为 8!1:# 4)?@A% ""%1;8>$# 尾细桉各器官碳
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9%1:#># 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 #"198 4)?@A%IA# !年
净碳固定量平均为 :1!7 4)?@A% !折算成 ’2% 量为 7$1;# 4)?@
A%IA# # 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
% ;9:17"万 4!年净碳固定量为 %:$1;" 万4)IA# # 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 ##1:;
4)?@A%IA# !远高于北部平原区 ":1;" 4)?@A%IA# $%西部沿海台地区 ""1#: 4)?@A%IA# $和东部沿海台地区 ":1%8
4)?@A%IA# $!北部%西部和东部区域间固碳能力差异不明显# 除东部沿海台地区与西部沿海台地区之间碳贮量差异
不大外!其他区域之间碳贮量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碳贮量差异引起的&
关键词’6尾细桉人工林# 碳贮量# 固碳能力# 空间分布# 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 &"#:% ];!:666文献标识码!,666文章编号!#$$# A"!::"%$####$ A$$%# A$:
收稿日期’ %$#$ A$8 A$:# 修回日期’ %$## A$; 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 !$:$#$#"$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8G,H7%G$%# %$$8G,H%!G$%$7$ # 林业科
学技术推广项目"%$#$‘$:$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 徐大平为通讯作者&
3#-2,’!$,-#4*#’(S$/H%/$-%2<$%,’,0!"#$%&’(")"*+’,&%$ e!-(.*.(/#+*0/)
.&#’$#$%,’/%’8#%’#’S/&#’(! !,<$;*-’3;%’#
&?Dn?/FE\DN#!%6LP HIKDFE%6hI/JD_D76&/FE,DWPF!6OP ’?PF4IFE9
n?IFE*DFEFIF%6TP n?NVNF8
"#1C2&’-’0’%#;B%&%$’-;-.1’-#2 ,’0A-%&! )3"6D%-Q-2+ #$$$;## %1>%&%1$./ C2&’-’0’%#;J$#=-.1*"#$%&’$(! )3"6R012+?/#0 9#$9%$#
7!F12Q-2+ C2&’-’0’%#;<25-$#2G%2’1*,.-%2.%&! I-2-&’$(#;<25-$#2G%2’1*@$#’%.’-#2 #;’/%@%#=*%/&>%=0:*-.#;)/-216F12Q-2+ %#$$!%#
!!<.#*#+-.1*,#.-%’(#;)/-216D%-Q-2+ #$$$:9# 9!<2%$+(12A <25-$#2G%2’1*B%5%*#=G%2’>%&%1$./ )%2’%$6D%-Q-2+ #$$$%9#
8!)#*%+%#;"#$%&’$(! "0Q-12 42-5%$&-’(#;3+$-.0*’0$%12A "#$%&’$(6"0?/#0 79$$$%$
=2/$-#:$’6GIVNU /F 4?NDF[NV4DEI4NU UI4I/X9! K0/4V/X#: VD4NVDF 4?NMNV43/IV4I0ICNI! F/C4? K0IDF ICNI! NIV43/IV4I0
ICNIIFU 3NF4CI0@/PF4IDF/PVICNI/XTIDFIF (V0IFU! 4?NYD/@IVV! 3ICY/F V4/CIEN! 3ICY/F VNlPNV4CI4D/F IFU VKI4DI0
UDV4CDYP4D/F /XNP3I0WK4PVK0IF4I4D/FVDF TIDFIF (V0IFU! V/P4?NCF ’?DFIMNCNIFI0W^NU5+?NCNVP04VDFUD3I4NU 4?I44?N@NIF
4/4I0YD/@IVVMIV!;1"% 4)?@A% ! IFU 4?NYD/@IVVUDV4CDYP4D/F /X4?NX/CNV4VWV4N@V?/MNU VP3? IVNlPNF3NIV’ ICY/C0IWNC
":91#$>$ <0D4NCV":1$:>$ $5+?N@NIF 4/4I0/CEIFD33ICY/F V4/CIENDF 4?NNP3I0WK4PV
K0IF4I4D/F N3/VWV4N@I@/PF4NU 4/::1:! 4)?@A% ! /XM?D3? 4?NCNMIV%71#7> "%$199 4)?@A% $ V4/CNU DF 4?NICY/C!
#1"!> "#199 4)?@A% $ DF PFUNCEC/M4? [NEN4I4D/FV! %1#"> "#1;7 4)?@A% $ DF 0D4NCV! IFU "%1;8> "8!1:# 4)?@A% $ DF
4?NV/D0"$ A#$$ 3@$5+?NV4N@?IU 4?NYDEENV4/CEIFD33ICY/F V4/CIEN/X4?N4/4I03ICY/F V4/CIENDF [ICD/PVK0IF4/CEIFV!
I33/PF4NU X/C9%1:#> /X3ICY/F V4/CIENDF ICY/C0IWNC5+?N@NIF IFFPI0FN4KC/UP34D[D4W/XNP3I0WK4PVK0IF4I4D/FVMIV
#"198 4)?@A%IA# ! MD4? I@NIF IFFPI0V4/CNU 3ICY/F PK 4/:1!7 4)?@A% ! I@/PF4NU 4/7$1;# 4’2%)?@
A%IA#5+?N4/4I0
/CEIFD33ICY/F V4/CIENIFU VNlPNV4CI4D/F /X4?NNP3I0WK4PVK0IF4I4D/FV/XTIDFIF (V0IFU MIV% ;9:17" e#$! 4IFU %:$1;" e
#$! 4)IA# ! CNVKN34D[N0W5+?N3ICY/F VNlPNV4CI4D/F /XNP3I0WK4PVK0IF4I4D/FVDF 4?N3NF4CI0@/PF4IDF ICNI"##1:; 4)?@A%
IA# $ MIV0ICEN0W?DE?NC4?IF /4?NC4?CNNICNIV! VP3? IV4?NF/C4?NCF K0IDF ICNI":1;" 4)?@A%IA# $! 4?NMNV4NCF 3/IV4I0
林 业 科 学 !" 卷6
ICNI""1#: 4)?@A%IA# $ IFU 4?NNIV4NCF 3/IV4I0ICNI":1%8 4)?@A%IA# $5+?N4?CNNICNIV?IU F/VDEFDXD3IF4UDXNCNF3NDF
4?N3ICY/F VNlPNV4CI4D/F5)_3NK4X/C4?NMNV4NCF 3/IV4I0ICNIIFU 4?NNIV4NCF 3/IV4I0ICNI! 4?N3ICY/F V4/CIENI@/FEI0
/4?NCICNIVMIVVDEFDXD3IF40WUDXNCNF4! @IDF0WYN3IPVN/X4?NDCUDXNCNF43ICY/F V4/CIEN/XV/D05
>*9 ?,-(/’6<0.1*(=’0&0$#=/(*1 eTIDFIF (V0IFU
66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和土
地利用方式改变等人为因素导致大气 ’2% 浓度不
断升高!’2% 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驱
动力之一!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fIC0IFU %’1*5! %$$7# RNV4%’1*5!%$$%# 唐红侠等!
%$$;$& 人工林的固碳功能被认为是减缓全球气候
变化的一种最有希望的选择!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 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可以通
过陆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提高固碳潜力!以达到减
排的目的& 研究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固碳功能!对于
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提供碳汇林业对策具
有重要意义&
桉树"<0.1*(=’0&$原产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等热带地区!是十分优良的短轮伐期纸浆和用材树
种!目前在我国华南地区发展十分迅速!面积已经超
过 7$$ 万 ?@% "中国工程院桉树项目组!%$$;$& 桉
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引人关注!有关桉
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水分消耗及土壤肥力等的研
究报道较多 "茶正早等!#;;;# 陈秋波!%$$#$!但对
其固碳功能的研究还不多& 桉树人工林具有速生性
和高生产力!在固碳潜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对
桉树人工林合理发展和有效管理!发挥其固碳效益
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
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 #: 个
调查区 9! 个尾细桉 "<0.1*(=’0&0$#=/(*1 e’%$%’-.#$2-&$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
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
布特征!为正确认识尾细桉人工林的碳汇功能及其
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提供依据&
#6研究区概况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 " #$:=7"b(###=$7b)!
#:=#$b(%$=#$b*$!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属热带季
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 c%8 d!##$ d年积温
: %$$ d!最冷月 # 和 % 月温度仍达 #8 c%#d!年光
照# "9$ c% 89$ ?!年均降雨量# 87; @@!降水分布
不均!东湿西干明显!中部的琼中山区雨量最大!以
西部的东方市雨量最小!降水季节差异明显!9(#$
月为多雨季!降雨量达# 9$$ @@左右!占全年总降
雨量的 "$> c;$>!降水以台风雨和锋面雨为主!
## 月至翌年 ! 月为旱季! 降雨量仅占全年的
#$> c7$>&
海南植被类型多样!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有热带
雨林%热带季雨林%山地雨林%针叶林和红树林等!占
全岛森林面积的 7"1#>!人工林主要有橡胶"M%5%1
:$1&-*-%2&-&$林%桉树 "<0.1*(=’0&VKK5$林%马占相思
"3.1.-1 G12+-0G$林和芒果 "I12+-;%$1 -2A-.1$林&
土壤以砖红壤和山地黄壤为主!以砖红壤面积最大&
桉树人工林是 %$ 世纪 :$ 年代以后开始迅速发
展起来的& 目前全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约 77177 万
?@%"中国工程院项目组!%$$;$!占全岛森林面积的
#$1#>!主要分布在海口%定安%澄迈%临高%儋州%白
沙和东方等县市的沿海台地!东部的琼海%万宁也有
一定的种植面积&
尾细桉人工林林下灌木层不发达!以草本植物
为主!林下植物主要有山黄麻"J$%G1 ’#G%2’#&1$%桃
金 娘 " >/#A#G($’0&’#G%2’#&1 $% 白 楸 " I1*#’0&
=12-.0*1’0&$%浓子茉莉""1+%$*-2A-1 &.12A%2&$%毛蔓
豆 ")1*#=#+#2-0G G0.02#-A%&$% 凤头 黍 "3.$#.%$1&
G02$#120G$和假臭草"<0=1’#$-0G.1’1$-0G$等&
%6研究方法
%$$: 年 !(8 月!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在海
南东部%西部%北部和中部选择 #: 个调查区!调查区
概况见表 #!每个调查区设置 7 块 7$ @e7$ @样
地!共计 9! 块样地!样地多位于平坦地形!林分郁闭
度 $17 c$1"!林龄 $1# c"19 年!桉树品种为尾
细桉&
在样地内进行每木调查!测定并记录所有林木
的胸径和树高!每隔 % 3@为一个径级!共 : 个径级
"$ c%!% c!!! c8!8 c:!: c#$!#$ c#%!#% c#! 和
#! c#8 3@$!选取各径级标准木 % c7 株伐倒!共伐
%# 株& 对树干采用 *分层切割法 + "马明东等!
%$$"# 张治军等!%$$;$!每 # @为一区分段!分树
干%树皮%树枝及树叶# 地下部分采用全根挖掘法!
区分根桩%粗根"根系直径#% 3@$%中根"# c% 3@$
和细根" m# 3@$&分别称各组分的鲜质量!对各组
分取样!重复 7 次!并在:$ d下烘干至恒质量!计算
%%
6第 #$ 期 时忠杰等’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666 表 @A调查区概况
)#2B@A!<-7*9 ,0%’7*/$%4#$%,’-*4%,’
编号
*/5
地理坐标
hN/ECIK?D3I0
3//CUDFI4N
所属
行政区
,U@DFDV4CI4D[N
UDV4CD34
海拔
,04D4PUNa
@
坡度
&0/KN
UNECNNa
"=$
坡向
,VKN34
坡位
&0/KN
0/3I4D/F
林龄
,ENVa
I
代次
hNFNCI4D/F
前茬
SCN3NUDFE
K0IF4
土壤类型
&/D0
4WKN
林分密度
&4IFU UNFVD4Wa
"4CNN)
?@A%$
郁闭度
’/[NCIEN
# #$:=!!b7"t)!#;=##b!t*
东方市
H/FEXIFE %:1! $ 71% %
桉树
<0.1*(=’0&
VKK1
砂壤
&IFUW0/I@ % $$$ $199
% #$:=7;b!:t)!#;=$$b9:t*
东方市
H/FEXIFE %$19 9

)IV4

fDUU0N $1: #
木麻黄
)1&01$-21
%S0-&%’-;#*-1
砂壤
&IFUW
0/I@
# 8:7 $19
7 #$:=9%b7$t)!#;=%!b77t*
昌江县
’?IFE\DIFE
’/PF4W
9;1" ! 东北*/C4?NIV4

qKKNC #1: #
甘蔗
,1../1$0G
#;-.-21$0G
砂壤
&IFUW
0/I@
# !%9 $179
! #$;=%:b%9t)!#;=!"b77t*
儋州市
HIF ?^/P !9 %

&/P4?

qKKNC %1: #
甘蔗
,1../1$0G
#;-.-21$0G
壤土
-/I@ # 777 $189
9 #$;=%:b%;t)!#;=!"b%7t*
儋州市
HIF ?^/P 771! $ #1: #
木薯
I12-/#’
%&.0*%2’1
壤土
-/I@ # !9: $18
8 #$;=%%b7%t)!#;=!7b#$t*
儋州市
HIF ?^/P 7817 %

)IV4

fDUU0N 91$ %
桉树
<0.1*(=’0&
VKK1
壤土
-/I@ # %%9 $19
" #$;=78b%:t)!#;=!:b!!t*
临高县
-DFEI/
’/PF4W
::1: 8 东)IV4

fDUU0N !1$ #
桉树
<0.1*(=’0&
VKK1
壤土
-/I@ 7 #%9 $19
: #$;=9"b$%t)!#;=!$b7:t*
澄迈县
’?NFE@ID
’/PF4W
:$17 : 北*/C4?

fDUU0N #1: %
桉树
<0.1*(=’0&
VKK5
砂土
&IFUW # !"9 $1!
; ##$=78b!!t)!#;=9$b#;t*
海口市
TIDZ/P %"1: $ #19 %
桉树
<0.1*(=’0&
VKK5
壤土
-/I@ # $"9 $17
#$ ##$=7;b$:t)!#;=9#b9$t*
海口市
TIDZ/P %%17 $ "19 #
灌丛
&?CPY
砂壤
&IFUW
0/I@
# 79$ $1!9
## ##$=!$b9%t)!#;=!;b78t*
海口市
TIDZ/P 7# !

)IV4

fDUU0N %19 #
桉树
<0.1*(=’0&
VKK1
砂壤
&IFUW
0/I@
# 79: $179
#% ##$=!$b7#t)!#;=9$b$;t*
海口市
TIDZ/P 7:17 $ 71% #
桉树
<0.1*(=’0&
VKK5
砂壤
&IFUW
0/I@
# :%9 $17
#7 ##$=%9b$7t)!#:=9$b#:t*
万宁市
RIFFDFE #$19 $ %17 #
桉树
<0.1*(=’0&
VKK1
砂土
&IFUW # !!% $1!
#! ##$=7$b%:t)!#;=$8b$9t*
琼海市
]D/FE?ID %$18 $ %19 #
菠萝
32121&
.#G#&0&
砂土
&IFUW # %"9 $189
#9 #$;=$$b$$t)!#:=%;b7!t*
乐东县
-NU/FE
’/PF4W
#98 9 北*/C4?

fDUU0N $1# #
灌丛
&?CPY
沙壤
&IFUW
0/I@
# 9$" $19
#8 #$;=$:b$%t)!#;=#"b%#t*
昌江县
’?IFE\DIFE
’/PF4W
!8$ ! 东南&/P4?NIV4

fDUU0N %1! #
天然灌丛
*I4PCI0
V?CPY
壤土
-/I@ # 7!! $1!
#" #$;=!:b79t)!#;=#$b#%t*
琼中县
]D/FE^?/FE
’/PF4W
!;$ #9 南&/P4?

qKKNC %1$ #
天然林
*I4PCI0
X/CNV4
壤土
-/I@ # 877 $18:
#: )##$=99b98t)!#;=!%b!;t*
文昌市
RNF3?IFE : $ #19 #
天然灌丛
*I4PCI0
V?CPY
沙土
&IFUW # 7#9 $18
7%
林 业 科 学 !" 卷6
各部分的含水率和干质量!然后利用相对生长法估
算全林分的生物量& 利用树木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
数据!按 Hi1"BY $拟合尾细桉单株各器官的生物
量与胸径的关系!树干生物量 H4CPFZ%树皮生物量
HYICZ%树叶生物量 H0NIX%树枝生物量 HYCIF3?和树根生
物量 HC//4拟合方程分别为’ H4CPFZ i $1$:$ ;B
% 7#"#
HYICZ i $1$#! !B
%17"; 8# H0NIX i $1$$$ " B
%1::$ ;#
HYCIF3? i$1$$; "B
%1":9 :和 HC//4i$1$#! 9B
%1"!8 !&
在每个样地内随机设置 ! 块 % @e% @小样方!
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灌草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
鲜质量!并在每块样方内分别选取 7 个重复的地上
和地下部分样品!带回室内:$ d烘箱内烘干至恒质
量!测定含水率计算灌草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
生物量# 在每个样地内随机设置 9 块 # @e# @小
样方!收集全部凋落物!带回室内直接:$ d烘干并
测定其干质量!计算枯落物现存量&
由于尾细桉人工林树叶更新较快!直接将尾细
桉人工林的叶现存量作为尾细桉人工林的年净生
产量’
#H T"HG UHGU2$V2
式中’ #H为年净生产量"4)?@A% IA#$# HG为 G年
时单位面积现存生物量"4)?@A%$!HGA2为 GA2 年
时单位面积现存生物量"4)?@A%$ &
由于尾细桉林下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相
对较少!因此将林下植被生物量作为林下植被的年
生产量&
在测定生物量的同时!采集乔木层各器官"叶%侧
枝%主枝%树干%树皮%根桩%粗根%中根%细根$%灌草层%
凋落物层样品!经烘干%粉碎%过筛后待测# 在每个样地
内选择 % c7个代表性采样点挖土壤剖面!分层"$ c%$!
%$ c!$!!$ c8$!8$ c:$ 和 :$ c#$$ 3@$采集土壤样品!
并将每块样地按土层分别混合后取部分土样!带回室
内自然风干%磨碎待测# 土壤密度通过环刀法测定!每
个土壤剖面每层 7个重复& 植物和土壤样品碳元素含
量均采用重铬酸钾氧化 A外加热法测定"中国农业化
学专业委员会!#;:7$&
尾细桉不同器官"叶%枝%干%皮%根$生物量%林下
植被层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与各自部分碳含量的乘
积之和为碳贮量!土壤各层的密度%体积与有机碳含量
的乘积之和为地下土壤碳贮量!生物质部分和土壤部
分之和为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76结果与分析
EF@A尾细桉人工林各组分碳含量
由表 % 可见!尾细桉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
为 !7:1#% c9$#17! E)ZEA#!表现为树叶 <树干 <树
根 <树枝 <树皮!不同器官碳含量变异系数为
#19"> c9189>& 林下植被主要为矮灌木和草本植
物!其碳含量平均为 !"917% E)ZEA#!凋落物层碳含
量平均为 !";18# E)ZEA#&
由表 7 可见’ 土壤碳含量相对较小"表 7$!各
土层碳含量 71## c8177 E)ZEA#!表层 "$ c%$ 3@$
土壤碳含量是亚表层 "%$ c!$ 3@$土壤碳含量的
#179 倍!是深层":$ c#$$ 3@$的 %1$7 倍!土壤碳含
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不同研究地点之
间各土层碳含量变异较大!随土壤深度加深变异逐
渐减小&
表 CA乔木层$林下植被及凋落物碳含量
)#2BCA3#-2,’:,’$*’$,0#-2,- *-&
<’(*-4-,?$;#’(&%$$*-
层次
-IWNC
组分
’/@K/FNF4
碳含量
’ICY/F 3/F4NF4a
"E)ZEA# $
变异系数
.ICDI4D/F
3/NXD3DNF4
">$
乔木层 ,CY/C0IWNC
林下植被层qFUNCEC/M4?
凋落物层 -D4NC
干 +CPFZ !;81;" 9189
皮 GICZ !7:1#% 7189
枝 GCIF3? !:717" 719"
叶 -NIX 9$#17! 71!9
根 k//4 !;!1:! #19"
!"917% 719:
!";18# 81%:
表 EA各土层的土壤碳含量
)#2BEA3#-2,’:,’$*’$,0/,%&%’7#-%,土层
&/D00IWNCa3@
碳含量
’ICY/F 3/F4NF4a
"E)ZEA# $
变异系数
.ICDI4D/F
3/NXD3DNF4">$
$ c%$ 8177 "9187
%$ c!$ !18" "91"#
!$ c8$ 71"8 8"17!
8$ c:$ 718# 9;1"8
:$ c#$$ 71## 971"!
66表 ! 为海南岛不同区域各土层碳含量变异性!
从表层 "$ c%$ 3@$ 土壤碳含量可见!中部山地土
壤碳含量最高!达 %!19$ E)ZEA# !其次为北部平原
区!平均达 #$1:$ E)ZEA# !东部沿海台地区的土壤
碳含量最小!仅为 %19! E)ZEA# # 从表层土壤碳含
量的变异程度来看!中部山地变异系数最小!
其次为北部平原区!西部沿海台地的变异系数最
大& 从不同区域各土层碳含量的变化来看!中部
山地区和北部平原区的土壤碳含量均表现为随着
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东部和西部沿海台地
区的各土层碳含量变化不明显!其碳含量差异
不大&
!%
6第 #$ 期 时忠杰等’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表 GA不同区域土壤碳含量变异性
)#2BGAT#-%#2%&%$9 ,0/,%&:#-2,’:,’$*’$/%’7#-%,区域
kNED/F
碳含量指标
’ICY/F 3/F4NF4DFUN_
土层 &/D00IWNCa3@
$ c%$ %$ c!$ !$ c8$ 8$ c:$ :$ c#$$
西部沿海台地区
RNV43/IV4I0ICNI
北部平原区
*/C4? K0IDF ICNI
东部沿海台地区
)IV43/IV4I0ICNI
中部山地区
’NF4CI0@/PF4IDF/PVICNI
均值 fNIF 718% %1%! #1;! %1%! %1#7
&H %1!7 $1;: $1"% #1%% $1:"
’. 8"1%9 !71;% 7"17# 9!1%% !$1:7
均值 fNIF #$1:$ :1%$ 81%9 91:7 !19;
&H %1!7 %1;; %1#9 !1$: #17!
’. 7"19$ 7819# 7!17% "$1## %;17%
均值 fNIF %19! %198 %18$ #1"; %1#%
&H %1!7 $1;% #1$# $19; #1!"
’. 9#1$; 781$7 7:1:8 7%1:8 8;177
均值 fNIF %!19$ #819! "1%# 917; !1%7
&H %1!7 !1$: %1$7 %198 #19$
’. %:18" %!18! %:1#8 !"1!" 7917;
EFCA尾细桉人工林不同器官生物量与碳贮量
根据测定结果!海南尾细桉人工林调查样地乔
木层总生物量平均为 !%17# 4)?@A%!其中树干生物
量最 大! 达 %#1:! 4)?@A%! 占 乔 木 总 生 物 量 的
9#18#>!树叶生物量次之!占总乔木层生物量的
#818:>!树皮%树枝和树根 7 者的生物量相当!7 者
共占总乔木层生物量的 7#1">"表 9$&
尾细桉各器官的生物量与相应碳含量的积为各
器官碳贮量& 由表 9 可见!尾细桉人工林乔木层碳
贮量平均为 %$199 4)?@A%!其中树干碳贮量平均为
#$1:9 4)?@A%!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9%1:#>!其次为
树叶碳贮量!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1%%>!树皮%树
枝和树根的碳贮量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1;8>& 乔
木层各组分碳贮量排序为树干 " 9%1:#>$ <树叶
"#"1%%>$ <树根"#$1;:>$ <树皮"; 19:>$ <树
枝";1!$>$&
表 NA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
)#2BNA3#-2,’/$,-#4*%’7#-%,!"#$%&’(")"*+’,&%$ U!-(.*.(/#+*0/) 4’?@A%
器官 2CEIF 生物量 GD/@IVV 碳贮量 ’ICY/F V4/CIEN
树干 +CPFZ %#1:! #$1:9
树皮 GICZ !19$ #1;"
树枝 GCIF3? !1$$ #1;7
树叶 -NIX "1$8 719!
树根 k//4 !1;% %1%8
合计 &P@ !%17# %$199
EFEA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
表 8 为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生物量
和碳贮量!结果表明!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
平均 为 ::1:! 4)?@A%! 乔 木 层 碳 贮 量 为 %$199
4)?@A%!占 %71#7># 林下植被层碳贮量为 #199
4)?@A%! 占 #1"!># 凋 落 物 层 碳 贮 量 为 #1;7
4)?@A%!占 %1#"># 土壤"$ c#$$ 3@$碳贮量最大!
为 8!1:# 4)?@A%!占 "%1;8>& 土壤是尾细桉人工
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不同土层碳库具有一定的
差异!表层 "$ c%$ 3@$ 土壤的碳贮量达 #;1;!
4)?@A%!与乔木层碳贮量相当!亚表层 "%$ c!$ 3@$
土壤次之!达 #91:" 4)?@A%!:$ c#$$ 3@土层碳贮
量最小!仅为 :1"9 4)?@A%&
表 VA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
)#2BVA3#-2,’/$,-#4*%’!"#$%&’(")"*+’,&%$ U
!-(.*.(/#+*0/)"&#’$#$%,’*:,/9/$*+ 4’?@A%
组分
’/@K/FNF4
生物量
GD/@IVV
碳贮量
’ICY/F
V4/CIEN
乔木层 ,CY/C0IWNC !%17# %$199
林下植被层 qFUNCEC/M4? 717; #199
凋落物层 -D4NC !1$% #1;7
$ c%$ 3@土层 $ c%$ 3@V/D00IWNC #;1;!
%$ c!$ 3@土层 %$ c!$ 3@V/D00IWNC #91:"
!$ c8$ 3@土层 !$ c8$ 3@V/D00IWNC #$19:
8$ c:$ 3@土层 8$ c:$ 3@V/D00IWNC ;18"
:$ c#$$ 3@土层 :$ c#$$ 3@V/D00IWNC :1"9
EFGA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
由表 " 可见!海南尾细桉林生态系统的净生产
力平均为 #"198 4)?@A%IA#!年净固碳量平均为 :1!7
4)?@A%IA#! 其 中 乔 木 层 年 固 碳 量 为 "1#:
4)?@A%IA#!占 :91#$>& 在乔木层中!以树干年固
碳量最高!达 71:# 4)?@A%IA#!占 !91#9># 其次为
树叶!占 #!1$!>!树皮最小!占 :1#9>& 林下植被
固碳量为 #1%8 4)?@A%IA#!占 #!1;$>&
EFNA海南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空间变异
研究表明"表 :$!海南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
林乔木层年生产力最大!达 %#1$9 4)?@A%IA#!年固
碳量达 #$1#" 4)?@A%IA#!西部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年
9%
林 业 科 学 !" 卷6
表 WA尾细桉人工林各组分净生产量$碳素年净固定量
)#2BWAK*$"-,(<:$%,’#’(:#-2,’/*X<*/$-#$%,’,0
*#:;:,+",’*’$%’!"#$%&’(")"*+’,&%$ U!-(.*.(/#+*0/)
4’?@A%IA#
组分
’/@K/FNF4
年净生产力
,FFPI0FN4
KC/UP34D[D4W
年净固碳量
,FFPI0FN4
3ICY/F V4/CIEN
乔木层 ,CY/C0IWNC #!1": "1#:
树干 +CPFZ "188 71:#
树皮 GICZ #19" $18;
树叶 -NIX %178 #1#:
树枝 GCIF3? #1!7 $18;
树根 k//4 #1"8 $1:$
林下植被层 qFUNCEC/M4? %1": #1%8
合计 +/4I0 #"198 :1!7
生产力较低!仅为 #%1:8 4)?@A%IA#!年固碳量为
81%! 4)?@A%IA#&平均数差异性 ’检验结果表明!中
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生产力与西部沿海台地区%
北部平原区和东部沿海台地区尾细桉林的生产力差
异显著 "@值分别为 $1$$" "! $1$!7 8和 $1$$8 8!
@m$1$#$!西部台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和东部沿
海台地区尾细桉林之间的生产力差异不显著"@<
$1$9$& 林下植被年固碳能力以中部山地区最大!达
#1"% 4)?@A%IA#!西部沿海台地区最小!仅为 $ 1;!
4)?@A%IA#&植被层总固碳能力以中部山地区最大
"##1:; 4)?@A%IA#$!西部沿海台地区最低 " "1#:
4)?@A%IA#$&平均数差异性 ’检验结果表明!中部山
地区尾细桉人工林总固碳能力与西部沿海台地区%
北部平原区和东部沿海台地区的总固碳能力差异显
著 "@值分别为 $1$$$ %9! $1$$9 $%9和 $1$#$ :;!
@m$1$9$!西部沿海区%北部平原区和东部沿海台
地区之间的总固碳能力差异不显著"@<$1$9$&
表 YA海南岛不同区域尾细桉人工林净生产力与固碳能力
)#2BYAK*$"-,(<:$%7%$9 #’(#’’<#&:#-2,’/*X<*/$-#$%,’,0!"#$%&’(")"*+’,&%$ U
!-(.*.(/#+*0/)"&#’$#$%,’%’$;*7#-%,组分
’/@K/FNF4
西部沿海台地区
RNV43/IV4I0ICNI
北部平原区
*/C4? K0IDF ICNI
东部沿海台地区
)IV43/IV4I0ICNI
中部山地区
’NF4CI0@/PF4IDF/PVICNI
年净生产力
,FFPI0FN4
KC/UP34D[D4W
年净固碳量
,FFPI03ICY/F
VNlPNV4CI4D/F
年净生产力
,FFPI0FN4
KC/UP34D[D4W
年净固碳量
,FFPI03ICY/F
VNlPNV4CI4D/F
年净生产力
,FFPI0FN4
KC/UP34D[D4W
年净固碳量
,FFPI03ICY/F
VNlPNV4CI4D/F
年净生产力
,FFPI0FN4
KC/UP34D[D4W
年净固碳量
,FFPI03ICY/F
VNlPNV4CI4D/F
乔木层 ,CY/C0IWNC #%1:8 81%! #918; "187 #71"" 818; %#1$9 #$1#"
树干 +CPFZ 81:7 717; :17! !1#9 "1#8 7198 ;1!8 !1"$
树皮 GICZ #17; $18# #1"% $1"9 #1!" $18! #1;% $1:!
树叶 -NIX %1$9 #1$7 %18: #17! %1%$ #1#$ %1"8 #17:
树枝 GCIF3? #1#" $19" #17% $18! #17% $18! 71## #19$
树根 k//4 #1!# $189 #18! $1"9 #18% $1"! 71:# #1"!
林下植被层 qFUNCEC/M4? %1#$ $1;! %1:% #17! 719$ #19" !1#; #1"%
总计 +/4I0 #!1;9 "1#: #:19# :1;" #"1%: :1%8 %91%! ##1:;
EFVA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空间变异
由表 ; 可见’尾细桉人工生态系统碳贮量以中
部山地区最大!达 #";1;! 4)?@A%!东部沿海台地区
最小!仅为 991%8 4)?@A%&不同区域尾细桉林生态系
统碳贮量差异性 ’检验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台地
区和西部沿海台地区碳贮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区
域之间总碳贮量均差异显著"@m$1$#$&
乔木层碳贮量以北部平原区最高!达 %"1!7
4)?@A%!东部沿海台地区最小!仅为 #!1:: 4)?@A%
"表 ;$& 平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表 ;$表明!北部
平原区乔木层碳贮量与西部沿海台地区%东部沿海
台地区%中部山地区之间差异较显著 "@m$1#$&
乔木层碳贮量主要与尾细桉人工林林龄及其生产力
水平有关!北部平原区尾细桉人工林种植时间较长!
林龄较大!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林龄较小!其生
物量相对较低!而西部沿海台地区较为干旱!东部沿
海台地区尾细桉主要种植于沙地上!其生产力均较
低!所以尾细桉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以北部平原区
最大& 不同区域尾细桉人工林林下植被层碳贮量以
北部平原区最大!西部沿海台地区最小& 凋落物碳
贮量以中部山地区最大!达 %1:9 4)?@A%!北部平原
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西部沿海台地区基本相当!均
在 #1:$ 4)?@A%左右"表 ;$&
各区域间土壤碳贮量差异较大!中部山地区尾
细桉人工林土壤碳贮量最大!达 #991"! 4)?@A%!北
部平原区土壤碳贮量次之!为 ;#17: 4)?@A%!东部沿
海台地和西部沿海台地区土壤碳贮量相当!仅为
771$ 4)?@A%左右"表 ;$& 土壤碳贮量平均值差异
性 ’检验结果表明!除西部沿海台地区和东部沿海
台地区之间不显著 "@ <$1$9$外!其他区域之间
土壤碳贮量差异均极显著"@ m$1$#$& 中部山地
区尾细桉人工林是在原天然林破坏后种植的!原土
8%
6第 #$ 期 时忠杰等’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666 表 ZA海南不同区域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与碳贮量
)#2BZA1%,+#//#’(:#-2,’/$,-#4*,0!"#$%&’(")"*+’,&%$ U!-(.*.(/#+*0/)"&#’$#$%,’
%’$;*7#-%,组分
’/@K/FNF4
西部沿海台地区
RNV43/IV4I0ICNI
北部平原区
*/C4? K0IDF ICNI
东部沿海台地区
)IV43/IV4I0ICNI
中部山地区
’NF4CI0@/PF4IDF/PVICNI
生物量
GD/@IVV
碳贮量
’ICY/F
V4/CIEN
生物量
GD/@IVV
碳贮量
’ICY/F
V4/CIEN
生物量
GD/@IVV
碳贮量
’ICY/F
V4/CIEN
生物量
GD/@IVV
碳贮量
’ICY/F
V4/CIEN
乔木层 ,CY/C0IWNC 7918% #"17$ 981!% %"1!7 7$18! #!1:: !$189 #;187
树干 +CPFZ #:1:% ;179 %;17% #!19" #81$# "1;8 #:1$8 :1;:
树皮 GICZ 71:9 #18; 81$" %188 71%: #1!! 718; #18%
树叶 -NIX 91"; %1;$ #$1$% 91$% 91$7 %19% 917; %1"$
树枝 GCIF3? 71%! #19" !1:; %178 %1:7 #17" 81$8 %1;7
树根 k//4 71;% #1"; 81## %1:# 71!; #18$ "1!! 71!#
林下植被 qFUNCEC/M4? %1#$ $1;! !18% %1%$ 719$ #19" !1#; #1"%
凋落物层 -D4NC 71;9 #1:: 71"# #1:$ 718; #1"; 91;! %1:9
土壤 &/D0 781:9 ;#17: 7"1$% #991"!
$ c%$ 3@土层 $ c%$ 3@V/D00IWNC #$19: %817: :17! 8:1"!
%$ c!$ 3@土层 %$ c!$ 3@V/D00IWNC "1$: %%1$9 :17" 971$;
!$ c8$ 3@土层 !$ c8$ 3@V/D00IWNC 81$% #81!: :1%! ##1;"
8$ c:$ 3@土层 8$ c:$ 3@V/D00IWNC 81"8 #!17% 918# ##1:;
:$ c#$$ 3@土层 :$ c#$$ 3@V/D00IWNC 81!# #%1#9 81!8 #$1$8
总计 +/4I0 !#18" 981;" 8!1"9 #%%1:$ 7"1:! 991%8 9$1": #";1;!
壤碳密度较大!北部平原区尾细桉人工林主要为灌
丛地破坏后种植的尾细桉林!其土壤条件也较好!碳
含量也相对较高!西部沿海台地区由于土壤水分含
量低!且多为沙地!东部沿海台地区也为沙地!土壤
碳积累量小!其碳密度很小&
!6结论与讨论
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
::1:! 4)?@A%! 远 低 于 尖 峰 岭 热 带 山 地 雨 林
"7!$1!8" 4)?@A%$和天然更新林"%9:1;;8 4)?@A%$
生态系统碳贮量 "吴仲民等!#;;:$& 整个海南尾细
桉人工林"7717 万 ?@%$生态系统碳贮量为% ;9:17"
万 4’!其中乔木层为 8:!17% 万 4’!林下植被层为
9#18# 万 4’!凋落物层为 8!1%" 万 4’!土壤层
为% #9:1#" 万 4’&
海南尾细桉人工林植被层碳贮量平均为 %!1$7
4)?@A%!乔木层占植被层总碳贮量的 :919%>!与广
西东门林场 % 代林 718 年生尾细桉林植被层碳贮量
相当"%$1!% 4)?@A%$ " 梁宏温等!%$$;$!远低于我
国森林植被平均碳贮量"9"1$" 4)?@A%$"周玉荣等!
%$$$$及尖峰岭山地原始雨林植被碳贮量"%7%1";#
4)?@A%$ 和 自 然 更 新 林 植 被 碳 贮 量 " #9$1%$7
4)?@A%$"吴仲民等!#;;:$& 本研究植被碳贮量较
低的原因主要是尾细桉人工林林龄较低!平均仅为
%1: 年&
海南尾细桉人工林土壤"$ c#$$ 3@$有机碳贮
量平均为 8!1:# 4)?@A%!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
"%1;8>!是植被碳贮量的 %1"$ 倍!远低于海南尖峰
岭山地雨林和季雨林土壤 " $ c#$$ 3@$ 碳贮量
";"1#$ c##;19! 4)?@A%!平均为 #$%18$ 4)?@A%$
"吴仲民等!#;;"$& 土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碳库!
我国森林土壤平均碳贮量为 #;7199 4)?@A%!约为植
被碳贮量的 71! 倍"周玉荣等!%$$$$& 本研究中海
南尾细桉人工林土壤碳贮量及其与植被碳贮量比值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为’ 海南主要地处
热带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其生产力较高!有利
于植被生物量积累!而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凋落物分
解速率较快!加之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大量吸收!造成
土壤碳贮量相对较低"周玉荣等!%$$$$# 海南尾细
桉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原农业用地和土壤相对较贫瘠
的土地"如沙地%旱地$!土壤受人为干扰导致碳贮
量较低或本身碳贮量较低# 造林时炼山清除前茬采
伐剩余物和林下植被!也导致土壤碳大量流失!这些
均是海南尾细桉人工林平均土壤碳贮量较低的
原因&
海南尾细桉人工林净生产力平均为 #"198
4)?@A%IA#!年净固碳量平均为 :1!7 4)?@A%IA#!折
算成 ’2% 量为 7$1;# 4)?@
A%IA#!远高于尖峰岭热带
山地雨林 "71:#" 4)?@A%IA#$ "李意德等!#;;:I$%
## 年生杉木 ")022-2+/1G-1 *12.%#*1’1$ 林 " 71!:;
4)?@A%IA#$"方晰等!%$$%$%苏南地区 %" 年生杉木
林"%178 4)?@A%IA#$ "阮宏华等!#;;"$%重庆 !8 年
生马尾松 "@-20&G1&-121$林 "!1!; 4)?@A%IA#$
"张治军等! %$$; $% #: 年生樟树 ")-221G#G0G
"%
林 业 科 学 !" 卷6
.1G=/#$1$人工林 " !1;: 4)?@A%IA#$ " 雷丕锋等!
%$$!$%#; 年生湿地松 "@-20&%*-#’-$人工林 "!19!
4)?@A%IA#$"涂洁等!%$$"$和 7% 年生楠木"@/#%:%
:#0$G%-$林"!1%9 4)?@A%IA#$ "马明东等!%$$"$的
固碳量!说明尾细桉人工林的固碳能力强!是较好的
碳汇林业树种& 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 "7717 e
#$! ?@%$ 年固碳量达 %:$1;" e#$! 4’!相当于固定
# $7$1%7 e#$! 4’2%&
海南不同区域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存在一定
的差异性!其中以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
力最强!远远高于北部平原%西部沿海台地和东部沿
海台地区!而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和东部沿
海台地区的尾细桉林固碳能力差异不大& 主要原因
为’ 中部山地区降雨量大!土壤多为壤土!水肥条件
好!有利于尾细桉快速生长# 北部平原区和东部沿
海台地区降雨量也较大!但北部地区尾细桉人工林
多种植于原农业用地!东部地区多为沿海沙地!土壤
养分条件相较于北部平原地区差# 海南西部沿海台
地区处于季风的背阴面!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土
壤干旱比较严重!尾细桉生长受制于水分条件!故其
生产力最低&
不同区域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差异较明显!主
要是由于土壤的碳贮量空间差异引起的!从显著性
检验结果来看!西部沿海台地区和东部沿海台地区
之间土壤碳贮量相当!其他区域之间土壤碳贮量差
异较大& 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前茬多为天然林
或天然灌丛!土壤中原贮存的碳保存量较高!而北部
平原区的前茬多为尾细桉林或灌丛!西部沿海台地
区和东部沿海台地区的前茬多为甘蔗 " ,1../1$0G
#;-.-21$0G$或桉树 "<0.1*(=’0&VKK5$林!土壤类型
多为沙质或砂质土壤!土壤有机质保存较困难!故中
部山地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最高!东部沿海台地区
和西部沿海台地区较低&
对比本研究与尖峰岭热带雨林区 "吴仲民等!
#;;:# 李意德等!#;;:Y$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地区
是非常重要的高固碳能力与碳贮量区域!特别是土
壤!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多为热带天然林或次
生林破坏后营造起来的!但尾细桉人工林的碳贮量
却远低于热带雨林和其自然更新林!因此海南中部
区域应该严格加强天然林保护!以减少热带雨林生
态系统碳释放!而海南北部平原%西部沿海台地及东
部沿海台地区可以发展尾细桉人工林&
参 考 文 献
茶正早! 黎仕聪! 林钊沐! 等5#;;;5海南岛桉林土壤肥力的研究5热
带作物学报! %$"%$ ’ 7" A!75
陈秋波5%$$#5尾细桉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5热带作物学报!
%%"!$ ’ :% A;$5
方6晰!田大伦!项文化5%$$%5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
和分布5林业科学! 7:"7$ ’ #! A%$5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等5%$$!5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分
布研究5生态学杂志! %7"!$ ’ %9 A7$5
李意德! 吴仲民! 曾庆波! 等5#;;:I5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生产
和二氧化碳同化净增量的初步研究5植物生态学报! %% " % $ ’
#%" A#7!5
李意德!吴仲民!曾庆波!等5#;;:Y5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碳
平衡的初步研究5生态学报!#:"!$ ’ 7"# A7":5
梁宏温!温远光!温琳华!等5%$$;5连栽对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贮
量的影响5生态学报! %;":$ ’ !%!%5A!%9$5
马明东! 江6洪! 罗承德! 等5%$$"5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天然林
生态系统碳密度%净生产量和碳贮量的初步研究5植物生态学
报! 7#"%$ ’ 7$9 A7#%5
阮宏华!姜志林!高苏铭5#;;"5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
含量与分布规律5生态学杂志! #8"8$ ’ #" A%#5
唐红侠!韩6丹!赵由才!等5%$$;5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5北
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5
涂6洁! 刘琪璟5%$$;5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5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 !: A9!5
吴仲民! 曾庆波! 李意德!等5#;;"5尖峰岭热带森林土壤 ’储量和
’2% 排放量的初步研究5植物生态学报! %#"9$ ’ !#8 A!%75
吴仲民!李意德!曾庆波!等5#;;:5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素库及皆
伐影响的初步研究5应用生态学报! ;"!$ ’ 7!# A7!!5
张治军! 张小全!王彦辉!等5%$$;5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
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5林业科学! !9"9$ ’ !; A975
中国工程院桉树项目组5%$$;5科学种植尾细桉与环境保护 "一$5
0)Ga2-150 %$#$‘#$‘$9 15?4K’ aaMMM5EU0W53/@a@Z u UDCN345
K?K2 DU i!;%85
中国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5#;:75农业土壤化学分析方法5北京’ 科
学出版社! %"% A%"!5
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5%$$$5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
衡5植物生态学报! %!"9$ ’ 9#: A9%%5
fIC0IFU )! fI0IFU h5%$$75+?N4CNI4@NF4/X0/FE‘0D[NU! 3ICY/F‘
3/F4IDFDFEKC/UP34VDF DF[NF4/CDNV/X3ICY/F UD/_DUNN@DVVD/FV4/4?N
I4@/VK?NCN5)F[DC/F@NF4I0&3DNF3NvS/0D3W! 8"%$ ’ #7; A#9%5
RNV4+2! fIC0IFU h5%$$%5,VWF4?NVDV/X3ICY/F VNlPNV4CI4D/F! 3ICY/F
N@DVVD/FVIFU FN43ICY/F X0P_DF IECD3P04PCN’3/@KICDFE4D0IENKCI34D3NV
DF 4?NqFD4NU &4I4NV5,ECD3P04PCN! )3/VWV4N@Vv)F[DC/F@NF4! ;#"#a
7$’ %#" A%7%5
!责任编辑6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