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stimation of Urban Building Rooftop-Received Solar Energy by LiDAR and Irradiation Model in the Urban Vegetation Shading Environment

集成LiDAR和辐射模型的植被遮挡下城市屋顶太阳能估算


结合LiDAR和CCD数据的多源特征融合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优化LiDAR点云数据提取数字高程模型方法的基础上,高精度提取植被和建筑结构参数;通过集成半球视域太阳辐射模型,输出单体建筑不同季节屋顶太阳能分布图,定量评估植被对屋顶太阳辐射的遮挡效应。结果表明:LiDAR集成CCD数据提取建筑结构信息的方法精度比仅使用LiDAR单一数据源的效果好;运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高层建筑遮挡效应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低矮建筑周边植被的遮挡效应;植被结构参数与屋顶辐射衰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建筑结构参数对屋顶太阳辐射衰减的影响较弱且总体趋势不明显。

In this research,vegetation and building parameters were extracted accurately by using multi-feature fusion and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with LiDAR and CCD data,based on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calculated by the refine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lgorithm using LiDAR. By integrating hemispherical viewshed solar radiation model,the individual-building based rooftop-received solar radiation was mapped across four seasons,and the shading effects of rooftops by neighborhood trees were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building structure parameters extract from sole LiDAR data,the results by the integration of LiDAR and CCD had a higher accuracy; it also reflected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shading effects by high-rise buildings and the shading on low-height buildings by surrounded tall trees; there exis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rooftop-received solar reduction,whereas the influence by building structure parameters was mild and the general trend was not significant.


全 文 :第 50 卷 第 2 期
2 0 1 4 年 2 月
林 业 科 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Vol. 50,No. 2
Feb.,2 0 1 4
doi:10.11707 / j.1001-7488.20140215
收稿日期: 2013 - 05 - 14; 修回日期: 2013 - 11 - 14。
基金项目: 国家 863 计划 (2012AA12A306) ; 国家林业公益行业重大项目(200804006)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 李增元为通讯作者。
集成 LiDAR和辐射模型的植被遮挡下城市
屋顶太阳能估算*
曹 林1 代劲松1 庞 勇2 赵 兵1 徐建新3 李增元2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 210037;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91;
3. 江苏省测绘工程院 南京 210013)
摘 要: 结合 LiDAR 和 CCD 数据的多源特征融合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优化 LiDAR 点云数据提取数字高程
模型方法的基础上,高精度提取植被和建筑结构参数; 通过集成半球视域太阳辐射模型,输出单体建筑不同季节屋
顶太阳能分布图,定量评估植被对屋顶太阳辐射的遮挡效应。结果表明: LiDAR 集成 CCD 数据提取建筑结构信息
的方法精度比仅使用 LiDAR 单一数据源的效果好; 运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高层建筑遮挡效应的季节性变化以及
低矮建筑周边植被的遮挡效应; 植被结构参数与屋顶辐射衰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建筑结构参数对屋顶太阳
辐射衰减的影响较弱且总体趋势不明显。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屋顶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 城市植被; 太阳辐射模型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488(2014)02 - 0099 - 12
Estimation of Urban Building Rooftop-Received Solar Energy by
LiDAR and Irradiation Model in the Urban Vegetation Shading Environment
Cao Lin1 Dai Jinsong1 Pang Yong2 Zhao Bing1 Xu Jianxin3 Li Zengyuan2
(1 . 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2 . Institute of Forest Resources Information Techniques,CAF Beijing 100091;
3 . Engineer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3)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vegetation and building parameters were extracted accurately by using multi-feature fusion
and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with LiDAR and CCD data,based on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calculated by the refine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lgorithm using LiDAR. By integrating hemispherical viewshed solar radiation model,the individual-
building based rooftop-received solar radiation was mapped across four seasons,and the shading effects of rooftops by
neighborhood trees were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building structure
parameters extract from sole LiDAR data,the results by the integration of LiDAR and CCD had a higher accuracy; it also
reflected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shading effects by high-rise buildings and the shading on low-height buildings by
surrounded tall trees; there exis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rooftop-received solar
reduction,whereas the influence by building structure parameters was mild and the general trend wa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airborne LiDAR; rooftop-received solar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urban vegetation; solar radiation model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支持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作为应对新世纪能源
短缺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
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韩芳,2010)。可再生能
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
而太阳能( solar energy)便是其中一种具有巨大潜力
的新兴可再生能源。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颇具潜
力,全国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大于 502 万 kJ·m - 2,日
照时数在 2 200 h 以上的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 /3
以上; 预计 2015 年,太阳电池拥有量将达到 320
MW; 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升至 20% ~ 30%
(董伟,2004)。“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
林 业 科 学 50 卷
政府提出 10 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
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
(阙光辉,2007)。
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利用光学遥感数据并结合
地球 -大气系统物理模型反演太阳辐射的方法,被
较多应用于太阳总辐射量的变化特征趋势分析。如
利用气象卫星(NOAA /AVHRR 及我国 FY 系列静止
气象卫星)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观测值,结合站
点所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建立基于物理模型的太
阳辐射空间模型; 并在考虑地形、气象因子影响的
情况下反演地表太阳辐射(肖建设等,2012)。随着
GIS 和 RS 技术的发展,对太阳辐射的研究转向太阳
辐射模型与 GIS、遥感技术的结合。如 Huld 等
(2006)把影响太阳能使用的太阳辐射数据和从遥
感影像中提取的环境因子整合到 GIS 系统中,开发
了 PVGIS 评估模型,用于欧盟内太阳能利用潜力的
区域评估。然而,以上方法往往都只适用于大尺度
上(国家或省级太阳能利用和规模化开发)的太阳
辐射定量估算和分布预测,很难提供小尺度的可再
生能源规划(如低碳社区屋顶太阳能利用规划等)
所需的逐个单体建筑( building-by-building basis)屋
顶太阳能时空分布信息 ( Dincer et al.,2007 )。同
时,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微气候的调
控因子,如何综合分析城市植被与其相邻建筑之间
的能量交互作用,定量化评估建筑周边植被对其屋
顶表面太阳辐射的遮挡效应,也是当前城市林业及
景观建筑学研究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Hofierka et al.,2009)。
激光雷达(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主动遥感技术,用户可以自主设
计数据获取时间和范围,并通过处理分析点云
(point clouds)高度、密度、分布、强度及波形信息,从
而得到高精度(亚米级)数字地形模型并提取地物
(建筑物、植被等) 的三维结构参数 ( Lefsky et al.,
1999)。同时,从 LiDAR 数据集中提取的建筑物垂
直结构信息(如表面高程、朝向、坡度以及阴影特征
等)也可用于参数化太阳能辐射模型的主要输入变
量(Gadsden et al.,2003)。在前人研究(Haala et al.
,1999; Zarzalejo et al.,2009)的基础上,本文旨在
探索一种机载小光斑 LiDAR 点云数据结合 CCD
影像提取城市植被及建筑结构参数信息,并集成
“半球视域法”太阳辐射模型的城市屋顶太阳能资
源自动化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定量化评估建
筑周边植被对屋顶太阳辐射的遮挡效应。本文的
研究目的为: 1) 在优化 LiDAR 点云数据提取数字
高程模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 LiDAR 和 CCD 数据
的多源特征融合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植被
参数(树高、冠幅)和建筑参数(高度、屋顶垂直投
影面积)并验证精度; 2) 通过提取的单体建筑表
面高度信息参数化半球视域太阳辐射模型,输出
单体建筑屋顶太阳能分布图,并借助提取的植被
结构参数定量评估植被对屋顶太阳辐射的遮挡
效应。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1.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选取在南京林业大学新庄主校区内。该
校区坐落于南京市主城区东北部( 32°445. 87″N,
118°4833. 80″E),东依紫金山,西临玄武湖。校园
地势自西向东逐渐抬升,东北部的北大山(牛山)及
东南部的南大山为紫金山向西北延伸的余脉,地形
高程为 11 ~ 35 m。该区域气候特征表现为太阳能
资源丰富,日照时数较长,辐射较强; 太阳能年辐射
量为 4 190 ~ 5 016 MJ·m - 2,年日照时数为 1 400 ~ 2
200 h。该研究区也是南京市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城
市森林群落之一,绿地覆盖率 53. 8%。由于地处亚
热带气候区的北缘,落叶阔叶、常绿阔叶和针叶林是
其主要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树种为杨树 ( Populus
spp. )、鹅 掌 楸 ( Liriodendron chinensis )、水 杉
(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池 杉 ( Taxodium
ascendens)、香 樟 ( Cinnamomum camphora )、柏 木
(Cupressus funebris)和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等
(王强等,2006)。
研究选取了校园内学生公寓及教职工住宅区的
54 栋典型公寓式建筑。建筑大多为 4 ~ 7 层平顶和
坡顶建筑以及 1 栋平顶高层建筑(25 层的研究生公
寓楼),多数建筑周边植被覆盖较好。其中,学生公
寓 1 区(学 1 区): 共 9 栋(高层 1 栋,其他以多层板
式普通平顶公寓为主); 学生公寓 2 区 (学 2 区):
共 13 栋(临近校园北大山,地势较高,以多层板式
普通坡顶公寓为主); 教职工住宅 1 区 (教 1 区):
共 13 栋(小区中心有小片绿地,坡顶建筑及平顶建
筑); 教职工住宅 2 区(教 2 区): 共 19 栋(背靠南
大山,地势较高,均为多层板式普通坡顶公寓)。其
中教 1 区和教 2 区由于建区时间早,植被覆盖率较
高; 特别是教 1 区中高大乔木较多,而建筑高度与
其他几区相比普遍偏低。学生公寓 2 区建区时间最
晚,建筑高大且样式单一,而主要植被以新栽种的低
矮乔木和灌木为主。
001
第 2 期 曹 林等: 集成 LiDAR 和辐射模型的植被遮挡下城市屋顶太阳能估算
1. 2 遥感数据获取
本研究采用加拿大 Optech 公司的 ALTM3100DC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飞行高度为3 000 m,数据获取
时间为 2009 年 9 月。传感器脉冲发射频率为
50 kHz,扫描频率 40 Hz,扫描角 ± 15°,记录了首次
( first return)和末次( last return)返回激光束。获取
的点云 ( point cloud)间距 2 ~ 4 m (高程精度优于
35 cm,平面精度优于 1 m),每个激光点包含了平面
位置坐标值、高度值、强度值、类别值、回波类型等信
息。数据适合构建高精度地形及城市建筑和植被三
维结构信息提取(Lillesand et al.,2008)。同期还获
取了数码航空摄影测量高分辨率真彩色 CCD 数据,
影像地面分辨率为 0. 3 m。
1. 3 地面实测验证数据
在研究区中布设 10 m × 10 m 的规则格网,并以
此为依据随机选取其中的 10 个区域(通过目视解
译航空正射影像,确保每个区域至少有 3 株以上单
木)。对于胸径大于 10 cm 的单木,记录其最大树高
和平均冠幅。树木高度使用 Vertex IV 超声波测高
器量测,由于超声波不易受周边环境影响且穿透性
强,该设备更易准确定位树顶,可获得亚米级的树高
测量精度。冠幅测量则是利用皮尺人工量测单木冠
幅长轴和短轴(与长轴垂直方向)的投影长度,然后
计算冠幅面积。
建筑高度信息来源于校园建筑历史存档数据
(纸质文本或 AutoCAD 格式),其中坡顶建筑提取其
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高度。建筑边界借助
高分辨率(0. 3 m)数字正射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
确定,在 ArcGIS 软件中计算其垂直投影面积。单木
定位则采用 Trimble GeoXH6000 双频双星手持设备
获取树干所在点的精确三维坐标。通过 GPRS 信号
接收 JSCORS 高精度的实时差分信号,该设备的定
位精度大幅提升(水平精度优于 5 cm,垂直精度优
于 10 cm)。
2 信息提取方法
借助 LiDAR 数据获取单体建筑表面高度信息,
是参数化太阳辐射模型的前提,分为 2 个阶段:
第 1 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取数字地形表面,为
获得建筑相对高度和边缘提取做数据准备。首先将
激光点云数据第 1 次回波( first return)内插生成数
字表面模型(DSM); 然后采用 Kraus 线性预测迭代
滤波算法,结合 Canny 算子边界提取技术 (该方法
旨在提取掩模边界并滤除高于地 表的地 物 )
(Canmy,1986),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 最后
将 DSM 和 DEM 进行差值计算,得到归一化数字表
面模型( nDSM),进而得到建筑和植被等的相对高
度(图 1)。
第 2 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取建筑边界及其高度
表面。在此阶段,本文采用 2 种方法,即方法 1: 基
于 LiDAR(单一数据源)提取单体建筑边缘; 方法
2: LiDAR 结合 CCD 数据(多源数据)的建筑边界信
息提取。方法 1 通过最大连续邻域法 ( majority
filter)滤波及设置高度和面积阈值,逐步筛选出建筑
实体; 并通过二值图像边缘检测提取建筑边界,从
而进一步提取单体建筑的高度表面信息。而方法 2
则结合 LiDAR 数据中提取的 nDSM 和粗糙度特征,
以及 CCD 数据获得的光谱属性和几何属性,应用多
源特征融合面向对象影像分类方法( SVM 分类器)
提取建筑边界及植被冠幅,从而得到该边界范围内
单体建筑高度表面和周边植被信息(图 1)。
2. 1 LiDAR 数据预处理
DSM 表达了地表所有地物(如植被、建筑物)的
高度信息,而 DEM 只包含地球自然表面的高程值
(即裸地数字高程模型: Bare-earth DEM)。归一化
数字表面模型(nDSM)是 DSM 与对应 DEM 的差值,
它记录了所有高于地面的物体(如树木、建筑物)相
对于地面的高度信息(Mathieu et al.,2007)。本研
究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为机载小光斑 LiDAR 点云文
件(* . las)。首先选取每个像元范围内的最高激光
束返回高度并插值生成数字栅格表面,然后结合
ArcGIS 软件中勾绘的矢量边界裁剪出研究区范围
内的栅格图像和点云信息,并设置图像坐标和投影
信息。
2. 2 滤波法及边缘检测法的地形提取
数字地形模型的提取是获取地物相对高度的
重要前提,一般可分为 2 步: 首先利用合适的滤波
算法筛选并除去高于地面的点云,然后通过余下的
点云数据(贴合地表的点)拟合地表建模。本研究
采用的滤波算法是基于可独立预测每次测量精度的
线性预测(Kraus et al.,1998)。该算法是一个迭代
的过程,即首先赋予所有 LiDAR 点相等的权重用以
算出一个曲面,这个曲面介于地面与上表面 (如植
被冠层和建筑)之间。地面点往往低于这个曲面,
而上表面 (如植被冠层和建筑)要高于这个曲面。
到此曲面的距离和方向用于为每个点计算权重。
Kraus 方法适合于森林和山地地形的激光点云特征
提取滤波,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线性最小二乘内
插法滤选非地面点。但由于断线处的地面高程往往
不连续,故容易错误地滤除断线处的点云(曾齐红,
101
林 业 科 学 50 卷
图 1 基于 LiDAR(及 CCD)数据的单体建筑边界信息提取流程和方法比较
Fig. 1 The process graph and results comparison of the boundary extraction of individual building by LiDAR( and CCD) data
2009)。考虑到研究区内建筑密集、植被覆盖度较
高的特点,在 Kraus 滤波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采
用移动窗口过滤法(中值滤波)去除非地面点。考
虑到太大的操作窗口会滤除地形细节,而太小则不
能去除房屋,经反复训练及比较验证,最终确定窗口
大小为 5 × 5。
2. 3 基于 LiDAR 的边缘平滑及建筑边界提取
最大连续邻域法可根据像元邻域内的众数值来
替换像元,但需要满足 2 个条件才能发生替换。首
先,相同值的邻近像元的数量必须多到可以成为众
数值,或者至少一半的像元必须具有相同值 (视指
定的参数而定)。即,如果指定的是众数参数,则
3 /4或 5 /8 的已连接像元必须具有相同的值; 如果
指定的是半数参数,则需要 2 /4 或 4 /8 的已连接像
元具有相同的值。其次,那些像元必须与指定的滤
波器中心相邻 (例如,3 /4 的像元必须相同)。第 2
个条件与像元的空间连通性有关,目的是将像元空
间模式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如果不满足这些条
件,将不会进行替换,像元的值也将保持不变。为了
得到更好的平滑效果,本研究采用最近的 8 个像元
作为滤波器,并要求至少一半的值(4 /8 的像元)相
同,才能更改像元的值。利用 ArcGIS 中的 ArcScan
自动矢量化工具,对预处理后的二值图像进行自动
边缘检测,并生成矢量多边形。经过调试并验证输
出结果,确定合适的矢量化参数设置,获取建筑
边界。
2. 4 LiDAR 集成 CCD 数据的影像分割与边界
提取
在提取建筑实体的过程中,其邻近区域绿地会
干扰分类效果并降低建筑边界提取精度。而在
nDSM 提取地面实体高度信息的基础上,对于高度
相近但粗糙度不同的房屋与树,基于 LiDAR 点云提
取的粗糙度特征可以进一步提高房屋与树的识别能
力。LiDAR 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物高程信息,
而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则具有高几何分辨率和
丰富的光谱信息。综合二者优势,本研究借助
Definiens Professional 8. 0 面向对象分类软件,通过
使用 LiDAR 提取的粗糙度特征及遥感影像的光谱
201
第 2 期 曹 林等: 集成 LiDAR 和辐射模型的植被遮挡下城市屋顶太阳能估算
信息和形态指数,对覆盖研究区域的高分辨率数字
正射影像进行分割和分类,得到建筑对象等的空间
分布信息,并借助掩模方法滤除建筑周边植被从而
提升建筑边界信息提取精度。
采用 Definiens Professional 中的多分辨率分割
方法,经反复调试及比较验证后取得合适尺度下的
分割结果。在分类过程中,每种类型的地物都选择
了若干个对象作为样本,这些样本对象的光谱属性
(红、绿波段)和几何属性(包括光滑度和紧凑度)经
过计算和统计后作为标准,结合 nDSM 中提取的平
均高度以及 LiDAR 原始数据中提取的粗糙度特征
(即每个单元内所有点的标准偏差大小; 通常情况
下,植被冠层比房屋、地面等平坦地物更粗糙),采
用标准 SVM 分类器(此方法无须假设特征空间服从
正态分布)对所有对象进行分类。
2. 5 太阳辐射估算模型
入射太阳辐射(日照)源于太阳,其穿过大气层
时会发生改变,并被地形和地表实体要素进一步改
变,最后在地球表面被拦截成 3 个部分: 直射
(direct radiation )、散射 ( diffuse radiation ) 和反射
( reflect radiation)。直接辐射是源自阳光的畅通无
阻的直射光线; 散射辐射则被大气中的云和尘埃等
成分分散; 反射辐射是被表面要素反射的太阳辐
射。其中,直射辐射所占比重最大,散射其次,反射
辐射最小(除非在地表反射极强的区域,如雪地)。
由此,本研究并不考虑反射辐射,计算出的总辐射即
为直射和散射辐射的求和。本研究使用半球视域算
法计算太阳辐射( Fu et al.,2002)。在利用模型运
算整个研究区内所有单体建筑的屋顶太阳辐射之
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准备,包含以下步骤: 1) 借
助每个单体建筑高度上表面 (可综合考虑周边植
被 ),计 算 仰 视 ( upward-looking ) 半 球 视 域
(hemispherical viewshed)图,其中的每个像元都包含
了太阳高度角 θ(与天顶方向的夹角)和太阳方向角
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以及此像元所在天空是否被
遮挡; 2) 将半球视域图与太阳轨迹图 (直射日照
图)叠加用于估算直射太阳辐射; 3) 将半球视域图
与散射天空图叠加用于估算散射太阳辐射; 4) 重
复以上过程对单体建筑边界内的每个位置进行计算
并制图(以上操作流程见图 2)。其中,日太阳辐射
计算间隔设置为 0. 5 h,年内计算间隔为 1 个月(按
月汇总可计算每年的太阳总辐射)。
对于给定的纬度位置,每年某日特定时间内的
太阳运动轨迹是一致的,只有在纬度变化达到 1°以
上太阳辐射才会发生显著变化(Fu,2000)。故本研
究借助 Solar Analyst ( HEMI: helios environmental
modeling institute,USA)分析工具提取每个像元的坐
标纬度,以此计算太阳倾角及位置,从而参数化太阳
轨迹分析图。散射比例( diffuse proportion)参数,即
散射辐射在总的辐射通量中的比例(0 ~ 1)设置为
0. 3(天空一般晴朗状况下)。投射率( transmittivity)
是指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 (各个波长的平均
值)与大气上界能量的比率 (0 无传输 ~ 1 完全传
输),由于真正到达物体表面的太阳辐射仅为大气
以外太阳辐射的一部分,本研究设置为 0. 5(即天空
一般晴朗)。设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扇区数分别
为 8 和 16。
总辐 射 量 ( Globaltot ) 的 计 算 方 法 是, solar
radiation model 分别将所有日照轨迹图和日照天空
图扇区的直接辐射量(Dirtot)和散射辐射量(Diftot )
相加。给定位置的总直接日照量 (Dirtot )是所有太
阳图扇区中直接日照量(Dirθ,α) (质心位于天顶角 θ
和方位角 α 处)的总和:
Dirθ,α = SConst × β
m( θ) × SunDurθ,α × SunGap θ,α ×
cos(Angln θ,α)。 (1)
式中: SConst为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处大气层外的太
阳通量,称为太阳常数(1 367 W·m - 2); β 为最短路
径(朝向天顶的方向)的大气层透射率(所有波长的
平均值); m( θ)为相对的光路径长度; SunGap θ,α为
以天空扇区表示的持续时间; SunGap θ,α为太阳图扇
区的孔隙度; Angln θ,α为天空扇区的质心与表面的
法线轴之间的入射角。
对于每个天空扇区都将计算质心处的散射辐射
量,并按时间间隔进行整合,再通过孔隙度和入射角
进行更正:
Difθ,α = R glb × P dif × Dur × SkyGap θ,α ×
Weightθ,α × cos(Angln θ,α)。 (2)
式中: R glb表示总正常辐射量; P dif表示散射的总正
常辐射通量的比例; Dur 为分析的时间间隔;
SkyGap θ,α为天空扇区的孔隙度(可见天空的比例);
Weightθ,α为给定天空扇区与所有扇区中散射辐射量
的比例; Angln θ,α为天空扇区的质心和截留表面之
间的入射角。
3 结果与分析
3. 1 建筑及植被信息提取精度分析
在整个研究区内提取的 nDSM 范围为 0 ~
86 m,共 有 建 筑 185 栋,高 度 范 围 为 3. 98 ~
85. 25 m,总面积 23. 08 hm2(注: 本文所指的建筑面
积是其水平投影面积,即将建筑边缘所有节点向水
301
林 业 科 学 50 卷
平面做垂线,在水平面上围成的图形面积),平均面
积 1 247. 76 m2。通过将建筑参数实测值与估算值
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决定系数(R2 )、均方
根误差(RMSE)和变异系数(CV)[即均方根误差与
实测值均值的比值(转换为百分比)]; 并依据以上
3 个系数来评估建筑参数提取精度(表 1)。总体来
说,方法 1 (详见 2. 3 ) 的建筑面积 ( R2 = 0. 68 ~
0. 91)和高度(R2 = 0. 85 ~ 0. 97)提取精度要低于方
法 2(详见 2. 4);同时,2 种方法的建筑高度 ( R2 =
0. 92 ~ 0. 97; CV = 2. 3 ~ 4. 3)提取精度都要高于建
筑面积(R2 = 0. 69 ~ 0. 92; CV = 10. 4% ~ 19. 2% )。
分区以后,方法 1 计算的 4 个区域内建筑高度和面
积的估测值变异解释能力均有所提高(除教 1 区),
其高度均方根误差均在 1 m 以下(平均值的 5% 以
下)。这说明了分区以后,由于区内建筑的结构差
异小,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差,提高了 LiDAR 对
估算建筑高度和面积的变异解释能力。综合考虑 3
个系数,分区以后的方法 2 计算精度比方法 1 更高,
可见 LiDAR 集成 CCD 数据提取建筑信息的方法精
度比仅使用 LiDAR 单一数据源的效果好。
图 2 半球视域太阳辐射模型的数据准备及参数化流程
Fig. 2 The process of data preparation and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hemispherical viewshed solar radiation model
表 1 建筑面积及高度实测值与估测值统计关系比较(方法 1 /方法 2)
Tab. 1 Statistic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measured area and height against the predicts(method 1 /method 2)
区域
Regions
类型
Type
决定系数
R2
均方根误差
RMSE
变异系数
CV(% )
全部 面积 Area 0. 69 /0. 92 157. 53 /136. 52 15. 7 / 13. 5
Total 高度 Height 0. 86 /0. 97 0. 75 /0. 54 3. 6 /2. 9
教 1 区 面积 Area 0. 68 /0. 90 167. 62 /146. 48 19. 2 /14. 9
Tech. 1 Reg. 高度 Height 0. 83 /0. 96 0. 89 /0. 48 4. 3 /2. 8
教 2 区 面积 Area 0. 77 /0. 85 92. 62 /73. 68 11. 1 /10. 5
Tech. 2 Reg. 高度 Height 0. 88 /0. 92 0. 69 /0. 64 3. 5 /3. 0
学 1 区 面积 Area 0. 71 /0. 91 230. 83 /208. 78 13. 2 /12. 1
Stu. 1 Reg. 高度 Height 0. 87 /0. 94 0. 72 /0. 63 2. 9 /2. 7
学 2 区 面积 Area 0. 73 /0. 89 147. 32 /126. 34 11. 1 /10. 4
Stu. 2 Reg. 高度 Height 0. 91 /0. 93 0. 65 /0. 45 2. 7 /2. 3
通过方法 2 计算的实测 4 个区域建筑面积、高
度与估测值对比结果如图 3 所示。2 组数据拟合的
直线紧贴 1∶ 1线,表明 LiDAR 集成 CCD 数据提取建
筑信息效果很好。其中在建筑高度较集中的区域
(10 ~ 30 m)估算值偏高,而对于高层建筑(86 m)
则偏低(图 3a)。经目视检验建筑所在区域算法拟
合的微地形效果,推测该误差可能是在 LiDAR 数据
滤波过程中引入。建筑面积估算值总体偏大,说明
周边植被对建筑边界提取的影响并未完全去除,单
体建筑估算的边界范围偏大(图 3b)。
通过方法 2 计算的实测植被高度、冠幅与估测值
对比结果如图 4 所示。可见该方法提取植被 3D 形态
401
第 2 期 曹 林等: 集成 LiDAR 和辐射模型的植被遮挡下城市屋顶太阳能估算
信息效果较好,且树高(R2 = 0. 83,n = 33)的拟合效果
要优于冠幅(R2 = 0. 74,n = 33)。同时,冠幅较小的低
矮乔木提取精度较高(冠幅验证点在 10 ~ 60 m2 处紧
贴 1∶ 1线)。估测的树高值总体偏低主要源于 LiDAR
数据获取时的误差,高大冠幅总体偏大的估算误差来
源于冠层交叠时的单木冠幅边界误判。
图 3 基于方法 2 的估测单体建筑高度( a)和面积(b)与实测值比较
Fig. 3 The estimated individual building area against the measured area( a)& estimated individual
building height against the measured height( b) based on method 2
图 4 基于方法 2 的单木树高( a)及冠幅(b)估算值和实测值的散点关系
Fig. 4 The scatter plot of the estimated individual tree height( a) and crown width( b) against their field-measured values
3. 2 总体太阳辐射变化
研究区内不同季节太阳辐射总量变化如图 5 所
示,其中夏至时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变化范围为 0 ~
21. 41 MJ·m - 2 d - 1,平均太阳辐射总量 16. 44 MJ·
m - 2 d - 1(标准差 4. 62); 其次为春分,变化范围为
0 ~ 16. 07 MJ·m - 2 d - 1,平均 10. 66 MJ·m - 2 d - 1 (标
准差 4. 05),比夏至时降低了 35. 16% ; 秋分时与春
分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 0 ~ 15. 58 MJ·m - 2 d - 1,平
均 10. 12 MJ·m - 2 d - 1(标准差 3. 97),比夏至时降低
了 38. 44% ; 冬至时太阳辐射总量最小,平均 3. 80
MJ·m - 2 d - 1 ( 标 准 差 2. 19 ),比 夏 至 时 降 低
了 76. 89%。
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建筑阴影随季节的变化趋势
(图 5 中建筑北侧蓝色部分),特别是高层建筑的遮
挡在冬季尤为明显,如学 1 区内的研究生住宿楼
(图 5b - 建筑 1)主体部分对裙楼(图 5b - 建筑 2)
的遮挡。同时,建筑周边绿地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屋顶的太阳辐射总量,如教 1 区规划较早,绿化较好
(乔木高大,郁闭度高),且部分老式建筑高度相对
较低,故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低。但对于单个建筑
而言,由于建筑和植被的高度以及二者距离不同,故
屋顶太阳辐射个体差异较大。
春分、夏至和冬至时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如图 6
所示,各时间点的日照时数分别为 12,15 和 10 h;
春分时增速最快区间出现在 8: 00—9: 00,为 0. 85
MJ·m - 2,夏至时增速最快区间为 6:00—7: 00,为
501
林 业 科 学 50 卷
0. 88 MJ·m - 2,冬至时增速最快区间为 9: 00—
10:00,为 0. 65 MJ·m - 2。春分时太阳辐射较高时间
点出现在 12: 00 和 13: 00,其辐射总量分别为 2. 61
和 2. 59 MJ·m - 2; 夏至时太阳辐射较高时间点出现
在 10: 00—13: 00,辐射总量依次为 2. 80,2. 93,
2. 93 和 2. 81 MJ·m - 2; 冬至时太阳辐射较高时间点
出现在 12: 00 和 13: 00,辐射总量为 1. 71 和 1. 70
MJ·m - 2,其中直接辐射为 1. 40 和 1. 39 MJ·m - 2,散
射辐射均为 0. 31 MJ·m - 2。
图 5 太阳辐射总量季节变化分布
Fig. 5 Total solar radi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four seasons
a.春分 Spring equinox; b.夏至 Summer solstice; c.秋分 Autumn equinox; d.冬至 Winter solstice.
图 6 太阳辐射日变化
Fig. 6 The daily variation of roof-received solar radiation
a.总辐射量 Total solar radiation; b.直接辐射 Direct solar radiation; c.散射辐射 Diffuse solar radiation.
3. 3 屋顶太阳辐射变化
不同季节屋顶太阳辐射变化见图 7,夏至时太
阳辐射最高,平均辐射总量为 20. 14 MJ·m - 2 d - 1
(标准差 0. 58),其中直接辐射 15. 90 MJ·m - 2 d - 1
(标准差 0. 48),占 78. 96% ; 春分时平均太阳辐射
总量为 15. 01 MJ·m - 2 d - 1(标准差 0. 45),比夏至时
降低了 25. 47%,其中直接辐射 11. 90 MJ·m - 2 d - 1
(标准差 0. 38),占 79. 29% ; 秋分时平均太阳辐射
总量 14. 55 MJ·m - 2 d - 1(标准差 0. 46),比夏至时降
低了 27. 76%,其中直接辐射 11. 55 MJ·m - 2 d - 1 (标
准差 0. 40),占 79. 36% ; 冬至时平均太阳辐射总量
最小,为 7. 55 MJ·m - 2 d - 1 (标准差 0. 64),比夏至时
降低了 62. 51%,其中直接辐射 6. 08 MJ·m - 2 d - 1 (标
准差 0. 62),占 80. 53%。
通过比对屋顶太阳能分析结果及同期的真彩色
数字正射影像(空间分辨率 0. 3 m),可见本研究使
用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2 ~ 4 m 点距)对屋顶形状
参数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不仅可以大致区分坡顶或
601
第 2 期 曹 林等: 集成 LiDAR 和辐射模型的植被遮挡下城市屋顶太阳能估算
图 7 屋顶太阳辐射的 4 个典型时期分布
Fig. 7 The roof-received solar radiation in four special days
a.春分 Spring equinox; b.夏至 Summer solstice; c.秋分 Autumn equinox; d.冬至 Winter solstice.
平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判定屋顶的详细信息,
如在坡顶类型中进一步细分单坡、双坡及较复杂坡
顶结构。在各个季节里,楼层高的平顶建筑与其他
类型屋顶建筑相比,其屋顶太阳辐射量较大且分布
较均衡。而对于坡顶类型建筑而言,南坡太阳辐射
明显高于北坡; 就单个坡顶建筑自身而言,南北坡
夏季的太阳辐射都要明显高于冬季; 混合坡顶的太
阳能分布不均,在局部凸出处东西周边区域 (由于
早晚特定时段的遮挡)太阳能总量较低(图 7a - 建
筑 2)。对于周边植被覆盖较好的低矮建筑(图 7a -
建筑 1),邻近的高大乔木会遮挡直射到屋顶的太阳
光,一定程度上减少屋顶整体(特别是边界区域)的
太阳能。
4 个区域全年月平均屋顶太阳辐射变化如图 8
所示,总体呈现出从 1 月开始太阳辐射逐渐增加,到
6 月或 7 月时达到平稳(标准差也最大,平均太阳辐
射变化幅度大),然后再逐渐减少,到 12 月时到达
最小值(此时标准差最小,平均太阳辐射变化幅度
小)。学生住宅 1 区月平均太阳辐射为 344. 0 MJ·
m - 2; 学生住宅 2 区月平均太阳辐射为 348. 0 MJ·
m - 2,变化范围为 159. 0 ~ 512. 3 MJ·m - 2; 教工住宅
1 区月平均太阳辐射为 333. 0 MJ·m - 2,标准差为
128. 8 MJ·m - 2; 教工住宅 2 区月平均太阳辐射为
340. 7 MJ·m - 2,变化范围为 155. 5 ~ 506. 4 MJ·m - 2。
其中学 1 区内由于高层建筑(图 5b - 建筑 1)遮挡
效应的季节性变化不均,夏季的太阳辐射略高于其
他区域,而冬季却略低。教 1 区由于建区时间较早,
低矮建筑周边植被(特别是高大乔木)覆盖度高,以
及混合坡顶的影响,总体屋顶太阳辐射略低。汇总
后(12 个月太阳辐射的累加)的 4 个区域年屋顶太
阳辐射也印证了以上分析(表 2),其中教工住宅 1
区年单位面积太阳辐射最小,为 3 996. 52 MJ·m - 2,
学生住宅 2 区最大,为 4 176. 32 MJ·m - 2。
表 2 屋顶太阳能年信息汇总
Tab. 2 The summary information of roof-received
solar radiation in one year
区域
Regions
建筑样本
总面积
Total area of
sample
buildings /m2
单位面积年
总太阳能
Annual solar
radiation per
unit area /
(MJ·m - 2 )
屋顶年总
太阳能
Annual total
roof-top
received solar
radiation /
104 MJ
教 1 区 Tech. 1 Reg. 8 856 3 996. 52 3 539. 32
教 2 区 Tech. 2 Reg. 5 432 4 088. 73 2 220. 99
学 1 区 Stu. 1 Reg. 6 672 4 128. 52 2 754. 55
学 2 区 Stu. 2 Reg. 7 464 4 176. 32 3 117. 21
3. 4 建筑周边植被遮挡效应分析
借助上述方法提取的建筑和植被结构信息,计
算每个季节里单日内单体建筑屋顶的太阳辐射衰减
率(即和无遮挡情况相比,考虑植被遮挡后屋顶太
701
林 业 科 学 50 卷
图 8 4 个典型小区的屋顶太阳辐射月变化(月平均太阳辐射及标准差)
Fig. 8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roof-received solar radiation within four typical communities
(monthly mean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阳辐射衰减的百分比)。将研究区内每个建筑群及
周边一定缓冲范围内植被划分为一个研究单元,分
别计算每个研究单元内的结构参数: 平均树高(被
分类为树木的所有像元的高度平均值)、树高变异
(被分类为树木的所有像元的高度标准差)、归一化
树木容积(单位面积上被分类为树木的所有像元的
树高与像元面积乘积)以及建筑高度变异(被分类
为建筑的所有像元的高度标准差)。分别考虑屋顶
在夏至日、春秋分和冬至日所接收的直射太阳辐射,
则以上 4 个结构参数与屋顶辐射衰减率的相关分析
如图 9。
植被结构参数,即平均树高(图 9a)和树高变异
(图 9b)与屋顶辐射衰减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建
筑周边植被的结构参数值越高,屋顶所获取的太阳
辐射越低。相对夏季的直射太阳辐射总体变化,冬
季直射太阳辐射衰减率偏高,但变化趋势比夏季平
缓。春秋分和夏季直射太阳辐射的衰减变化在树高
为 15 ~ 20 m 处趋于稳定,可见在此基础上的树高增
长并不会对屋顶可获取的太阳辐射产生更多负面影
响。归一化树木容积的变化趋势(图 9c)与平均树
高和树高变异接近。与植被结构参数相比,建筑结
构参数,即建筑高度变异(图 9d)对屋顶太阳辐射衰
减的影响弱,随着建筑高度变异性的提高,屋顶辐射
衰减率很难找到十分明显的变化趋势。但相比树高
变异,不同建筑高度变异下的屋顶辐射衰减率的变
异(标准差)普遍较大。
4 讨论
LiDAR 数据特有的空间尺度优越性为社区管
理人员及居民提供了以单体建筑为基础的屋顶太
阳能信息获取新方式。通过分析提取覆盖全市的
LiDAR 建筑高度信息,美国纽约市(美国能源部的
太阳能城市计划资助 )发布了在线太阳能地图
(2011)。根据该地图,纽约市 66. 4% 的建筑屋顶
空间适合安置太阳能电池板,共可产生高达 5 847
MW 的太阳能电力(典型天气状况)。针对我国屋
顶太阳能利用仍以热水器为主的特点,笔者依照
标准型太阳能热水器(详见《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
能源年鉴》),即集热管采光面积 3 m2,容积 250 L
(家庭每天用水180 L; 宿舍 240 L),最大吸热功
率 2 500 W。并假设水温从当地的月平均温加热
到 70 ℃,通过空间区域统计得出适宜安装太阳能
热水器的屋顶区域占屋顶总面积的百分比(春分、
夏 至、秋 分 ) 为: 教 1 区 ( 52. 89%,86. 02%,
69. 36% )、教 2 区 (52. 97%,81. 48%,70. 61% )、
学 1 区 ( 14. 16%,53. 32%,35. 77% )、学 2 区
(22. 09%,60. 59%,41. 19% )。由于研究区处于
长江中下游地区,故虽然春分和秋分时太阳都直
射赤道,但由于季风性气候影响,秋分时该区域的
平均温度要高于春分,所以适宜区百分比也偏大;
冬季起始温度及太阳辐射能量都很低,故仅使用
太阳能很难满足冬季的热水供应,可考虑使用电
能辅助式太阳能热水器。
在类似尺度的屋顶太阳热能模拟研究中,屋顶
太阳能适宜度制图技术被应用于加拿大 BC 省
Prince George 市中心城区 255 栋建筑上: 借助
Sketchup 建模工具制作的多层平顶 ( multiple flat-
roofed)建筑以及 GIS 为基础的适宜度分析,在邻居
尺度(neighborhood scale)上评估适宜安装太阳能热
水器的区域。然而,由于无法基于特定算法自动化
801
第 2 期 曹 林等: 集成 LiDAR 和辐射模型的植被遮挡下城市屋顶太阳能估算
图 9 遥感方法提取的结构变量与屋顶辐射衰减率的相关关系
Fig. 9 The reduction of radiation rate received by building rooftops in relation to selected structural variables extracted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a.平均树高 Mean tree height; b.树高变异 Tree height variability;
c.归一化树木容积 Normalized tree volume; d.建筑高度变异 Building height variability.
提取建筑高度模型,此方法难于扩展尺度 ( scale
up),往往限于为区域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区规划
项目提供数据支撑。与此相比,集成 LiDAR 点云数
据的太阳能模型参数获取及城市地物 (建筑、植被
等)智能识别方法,为评估区域可用太阳能资源潜
力提供了高自动化且灵活的分析框架。同时,与传
统被动遥感技术相比,基于 LiDAR 数据(主动遥感)
的太阳能信息提取方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大气分子
和气溶胶(散射与吸收)的影响,减少了对地面观测
数据的依赖,仅需单一的数据源便可得出具有很好
的空间尺度灵活性的实用化输出(Matikainen et al.,
2009)。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探讨的运算方法在具体操
作过程中也有其局限性,表现为周边植被覆盖较好
的低矮建筑边界提取效果还不够理想,如 2 层高的
1 村餐厅,边界与周边高大植被区分度较差(图 7a -
建筑 1); 半球视域太阳辐射模型虽然可以设置大
气透明度,但是无法考虑云层覆盖率及区域气候的
影响。同时,本文使用的激光点云数据(点云间距
2 ~ 4 m)虽然可以较好地提取建筑高度以及屋顶的
大致结构,但是对于屋顶结构以及建筑周边乔木的
冠层结构细节描绘不够理想,从而在模拟半球遮挡
效应过程中引入了误差。针对部分建筑边界提取精
度不高、屋顶结构(及周边乔木冠层)细节描绘不够
理想的问题,在日后的数据获取过程中可以适当降
低飞行高度和速度并增强激光束发射频率等,从而
提升点云密度,增强地面实体细节描述( Stremke et
al.,2012); 对于周边植被覆盖较好的低矮建筑边界
提取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可以尝试几何形态模型
驱动法或结合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更加准确地
提取建筑边界及植被冠幅( Straub et al.,2009); 针
对半球视域太阳辐射模型未考虑云层覆盖率及区域
气候影响的缺陷,可以尝试应用多模型集成 (如气
候模型与太阳辐射模型的集成,并结合光学卫星数
据提取的云量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模拟精度; 在
考虑植被遮挡效应的问题时,日后研究也将侧重于
对当日的太阳轨迹变化以及植被叶面积随物候期变
化对屋顶太阳能接收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估算
精度。
901
林 业 科 学 50 卷
5 结论
本研究在优化 LiDAR 点云数据提取数字高程
模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 LiDAR 和 CCD 数据的多
源特征融合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高精度提取了植
被和建筑结构参数; 并在此基础上集成半球视域太
阳辐射模型,输出单体建筑不同季节屋顶太阳能分
布图,定量评估了植被对屋顶太阳辐射的遮挡效应。
分析结果表明,LiDAR 集成 CCD 数据提取建筑信息
的方法精度比仅使用 LiDAR 单一数据源的效果好;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2 ~ 4 m 点距)对屋顶形状参数
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不仅可以获得建筑屋顶的总体
框架结构信息,还可以判定结构细节; 运算结果较
好地反映了高层建筑遮挡效应的季节性变化和低矮
建筑周边植被的遮挡效应。同时,遮挡效应分析也
表明植被结构参数与屋顶辐射衰减呈明显的正相关
关系,而建筑结构参数对屋顶太阳辐射衰减的影响
较弱且总体趋势不明显。
参 考 文 献
董 伟 . 2004. 太阳能———中国能源战略的新希望 . 能源研究与信
息,20: 56 - 58.
韩 芳 . 2010.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 可再生能源,
28(4) :137 - 140.
阙光辉 . 2007. 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 . 北京: 外文出版社,141 - 144.
王 强,唐燕飞,王国兵 . 2006. 城市森林中校园森林群落的结构
特征分析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0(1) : 109 - 112.
肖建设,颜亮东,校瑞香,等 . 2012. 基于 RS /GIS 的三江源地区太阳
能资源遥感估算方法研究 .资源科学,34(11) : 2080 - 2086.
曾齐红 . 2009.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与建筑物三维重建 . 上
海: 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Canny J. 1986.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edge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8 ( 6 ) :
679 - 698.
Dincer I,Rosen M A. 2007. Exergy: energy,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UK: Elsevier.
Fu P,Rich P M. 2002. A geometric solar radiation model with
application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37(1 /3) : 25 - 35.
Fu P. 2000. A geometric solar radiation model with applications in
landscape ecology. University of Kansas Ph. D. Thesis.
Gadsden S,Rylatt M,Lomas K. 2003. Putting solar energy on the urban
map: A new GIS-based approach for dwellings. Solar Energy,74
(5) : 397 - 407.
Haala N,Brenner C. 1999. Extracting of building and trees in urban
environments.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54(2 /3) : 130 - 137.
Hofierka J,Kanˇuk J. 2009. Assessment of photovoltaic potential in urban
areas using open-source solar radiation tools. Renewable Energy,34
(10) : 2206 - 2214.
Huld T,Sˇ úri M,Dunlop E D. 2006. A GIS-based system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solar energy systems over large geographical regions.
Solar 2006 Conference: Renewable Energy,Key to Climate
Recovery,Denver,USA,July 7 - 13.
Kraus K,Pfeifer N. 1998. Determination of terrain models in wooden
areas with airborne laster scanner data.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53:193 - 203.
Lefsky M A,Harding D,Cohen W B,et al. 1999. Surface lidar remote
sensing of basal area and biomass in deciduous forests of eastern
Maryland,US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67(1) : 83 - 98.
Lillesand T M,Kiefer R W,Chipman J W. 2008.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 6th Edition ) . New York: Wiley Desktop
Edition,701 - 802.
Mathieu R,Aryal J,Chong A K. 2007. Object-based classification of
Ikonos imagery for mapping large-scal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in
urban areas. Sensors,7(11) : 2860 - 2880.
Matikainen L,Hyypp J,Kaartinen H. 2009. Comparison between first
pulse and last pulse laser scanner data in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buildings.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75:
133 - 146.
Straub C,Dees M,Weinacker H,et al. 2009. Using airborne laser scanner
data and CIR orthophotos to estimate the stem volume of forest
stands. Photogrammetrie,Fernerkundung,Geoinformation,30 ( 3 ) :
277 - 287.
Stremke S, van den Dobbelsteen A. 2012.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s: designing,planning,and development. Abingdon: CRC
Press,311 - 334.
Zarzalejo L F,Polo J,Martin L,et al. 2009. A new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deriving global solar radiation from satellite images. Solar
Energy,83(4) : 480 - 484.
(责任编辑 石红青)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