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Comparison on Soil Anti-Erodibility ov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Loess Slope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The soil anti-erodibility is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property of resistance to destructive erosion and soil quality.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in soil anti-erodibility o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through the static water disintegration. We also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ti-erodibility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integrated quantity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Oriental Arborvitae) forest land was smallest. The crop land had far greater disintegrated quantity than the forest land and waste-grassland in the 0-10 cm. The 10-20 cm layers soil in Populus nigra (Black Poplar) forest was disintegrated least, followed by Pinus tabuliformis(Chinese Pine), Platycladus orientalis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Black Locu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integration quantity between waste-grassland and the crop land in deep soil layers.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related to the vegetation cover. The soil disintegrating rate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time, with the initial rate maximum.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aggregate content and soil anti-erodibility. Forests were able to improve the soil anti-erodibility b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全 文 :第 8? 卷 第 ? 期
4 A 2 5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7;QRS6QL 7Q!ILR 7QSQ;LR
I.(T8?"S.T?
7-H3"4 A 2 5
D."! 2A322=A=UV32AA2F=8>>34A25A?28
收稿日期! 4A24 WA> W25# 修回日期! 4A25 WA9 W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A>=2255 % # 陕西省日元贷款项目 $Y554A4AA45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专项
$MS4A22294% ’
#王健为通讯作者’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刘旦旦2\张鹏辉2\王\健2\肖庆利4
$2T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 =242AA# 4T渭南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渭南 =28AAA%
摘\要!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
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A f2A ,B
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 2A f4A ,B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
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 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 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
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关键词! \黄土坡面#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抗蚀性
中图分类号! ! 729=T2\\\文献标识码! L\\\文章编号! 2AA2 W=8>>"4A25#A? WA2A4 WA9
@-"4%&*(0"#"#$"()@#’(RP*"7(5()(’: "?/*9(1/*/#’T 0^/H:%/0"#T"/00$)"%/
!"# a%&D%&2\_0%&C1-&C0#"2\h%&C["%&2\j"%.M"&C("4
$2T=)$!’!)15+6)1*!1"" D)6"/Y!-"&2341+5!6-+"7\Z#1’$+1’ =242AA#
4TUA#$+"7?AK!65+-+)1 ?"#"+)1 )1’+1!!6+1’ +1 J!+1#1\J!+1#1 =28AAA%
@50’*&,’! \60-+."(%&)"F-*.D"E"(")G"+"BH.*)%&)"&D-c).-K%(#%)-)0-H*.H-*)G./*-+"+)%&,-).D-+)*#,)"K--*.+".& %&D +."(
P#%(")G3h-,.BH%*-D )0-D"/-*-&,-"& +."(%&)"F-*.D"E"(")G.& D"/-*-&)(%&D #+-)GH-+)0*.#C0 )0-+)%)",J%)-*
D"+"&)-C*%)".&3h-%(+.)-+)-D %&D %&%(Gr-D )0-,.**-(%)".& E-)J--& %&)"F-*.D"E"(")G%&D +."(H0G+",%(%&D ,0-B",%(
H*.H-*)"-+360-*-+#()++0.J-D )0%))0-D"+"&)-C*%)-D P#%&)")G./8$#"7,$#(A-)6+!1"#$+-$@*"-&)%(L*E.*K")%-% /.*-+)(%&D J%+
+B%(-+)360-,*.H (%&D 0%D /%*C*-%)-*D"+"&)-C*%)-D P#%&)")G)0%& )0-/.*-+)(%&D %&D J%+)-FC*%++(%&D "& )0-A W2A ,B3
60-2A W4A ,B(%G-*++."("& 8)KA$A-1+’6# $N(%,b 1.H(%*% /.*-+)J%+D"+"&)-C*%)-D (-%+)" /.(.J-D EG8+1A-"#;A$+<)6*+-
$;0"&-+-1"&-%" 8$#"7,$#(A-)6+!1"#$+-%&D B);+1+# K-!A()#,#,+#$N(%,b !.,#+)%360-*-J%+&.+"C&"/",%&)D"/-*-&,-"&
D"+"&)-C*%)".& P#%&)")GE-)J--& J%+)-FC*%++(%&D %&D )0-,*.H (%&D "& D--H +."((%G-*+3LE.K-*-+#()+"&D",%)-D )0-+."(
H0G+",%(%&D ,0-B",%(H*.H-*)"-+J-*-*-(%)-D ).)0-K-C-)%)".& ,.K-*360-+."(D"+"&)-C*%)"&C*%)-"&,*-%+-D C*%D#%(GJ")0
)0-)"B-" J")0 )0-"&")"%(*%)-B%c"B#B360-*-J%+%+"C&"/",%&),.**-(%)".& E-)J--& +."(%CC*-C%)-,.&)-&)%&D +."(%&)"F
-*.D"E"(")G3Z.*-+)+J-*-%E(-)."BH*.K-)0-+."(%&)"F-*.D"E"(")GEG-/-,)"K-(G"BH*.K-)0-+."(H0G+",%(%&D ,0-B",%(
H*.H-*)"-+3
A/: B"*70! \(.-+++(.H-# D"/-*-&)(%&D #+-)GH-+# +."(%&)"F-*.D"E"(")G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抵抗侵蚀营力破坏的性
能及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a%K"D !"#$%" 4AA5%’
土壤抗蚀性强弱主要取决于土粒间的胶结力及土粒
与水分子间的亲和力’ 亲和力越大"土壤越易分散
悬浮"团粒结构也越易受到破坏而解体’ 土壤由于
水的悬浮作用而更易发生侵蚀 $黄进等" 4A2A# 董
慧霞等" 4AA>%’ 目前研究土壤抗蚀性的指标主要
包括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水稳性指数等$史
东梅等" 4AA9# 丛日亮等" 4A2A# 史长婷等" 4AA?#
周刚等" 4AA>%’ 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其土壤的结构与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对侵蚀
营力破坏的抵抗能力也不尽相同$张丽娟等" 4AA=#
薛萐等" 4AA?%’ 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是
水"表现为雨滴的直接击溅和地表径流的强烈冲刷"
\第 ? 期 刘旦旦等!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而水土保持林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抗
蚀性的重要作用$孙立达等" 2??9# 任改等" 4AA?#
王佑民等" 2??8%’ 本文以黄土高原经 2A 年退耕还
林还草形成的常见水保林$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比
分析退耕后不同林地&荒草地土壤的抗蚀性变化特
征"寻找影响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子"为进一步明确
土壤抗蚀性与植被类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2\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陕西省千阳县城关镇庙岭村的陕
西省日元贷款造林项目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区$2A=l
2AmA>nR"58l55m88nS%’ 本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
候类型"地形破碎"地貌类型为典型的黄土残塬沟
壑"水蚀特征明显"黄土层覆盖厚度平均在 5A B以
上’ 试验地 2A 年前均为农耕地"处于同一坡面"该
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相似"退耕还林后形成不同土
地利用类型"其中"造林树种以侧柏 $8$#"7,$#(A-
)6+!1"#$+-%&刺槐 $B);+1+# K-!A()#,#,+#%油松 $8+1A-
"#;A$#!<)6*+-%&黑杨$8)KA$A-1+’6#%为主"荒草地植
被主 要 为 冰 草 $ &’6)K76)1 ,6+-"#"A*%& 白 羊 草
$F)"/6+),/$)# +-,/#!*A*%&蒿草$9);6!-+#%等黄土高
原常见草种"草地覆盖度达 >9d以上’
表 EF试验地基本特征!
H&5DEF3&0(,%*"%/*’(/0"1/J%/*(4/#’&)1(/)7
林分类型
7)%&D )GH-
胸径
aN,B
树高
6*--
0-"C0)UB
密度
a-&+")GU
$)*--*0BW4 %
侧柏 8$%)6+!1"#$+- 24T2 = 859
刺槐 B%K-!A()#,#,+# >T? : 89:
油松 8%"#;A$#!<)6*+- ?T5 > 82:
黑杨 8)%1+’6# 25T8 22 59:
\\%荒草地植被主要以冰草&白羊草&蒿草等黄土高原常见草种
为主’ 农地为收割后的耕地"前茬为小麦’ 试验地海拔 ??9T5 B"坡
度 29l"坡向东北’ 60--cH-*"B-&)/"-(D 0%+%& -(-K%)".& ??9T5 B"J")0
)0-+(.H-29l" %&D %+H-,)SR360-B%"& H(%&)+H-,"-+.& J%+)-C*%++(%&D
%*-&%,6+-"#"A*" F%+-,/)!*A*" 9);6!-+# -),360-H*-K".#+,*.H ./
/%*B(%&D "+J0-%)3
4\研究方法
GDEF土壤取样与处理
在同一地区"选择原典型林种 $侧柏&刺槐&油
松&黑杨%&荒草地及农地 : 种土地利用类型"设立
标准样方$4A Be4A B%"按. 7/型布点"分别于 A f
2A ,B&2A f4A ,B土层取样"重复 5 次’ 在室内按
自然结构将土样掰成小块"风干后分别过 2A BB和
AT28? BB筛"用于团聚体和有机质等指标的测定’
GDGF土壤抗蚀性能测定
采用土壤静水崩解法"即通过测定土样在静水
中的分散速度以及在相同时间的累计崩解量"比较
土壤的抗蚀性能的强弱’ 用规格为 9 ,Be9 ,B的
矩形环刀取土样"放置在孔径为 9 BB的金属网格
上"然后置于静水中进行观测’ 利用拉力计与计算
机记录土壤崩解的质量变化’ 崩解量为每时段内崩
解掉的土粒总质量’ 崩解速率 P$C*+W2 % O$#2 R
#4%I$"4 R"2% $水利电力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
2??>%’ 式中! #2"#4 分别指土壤在 "2""4 时刻拉力
计的读数’
土壤抗蚀性则用水稳性指数 Y来表示’ 9 O
$&8+9+V80%I&$水利电力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
司" 2??>%’ 式中!9为水稳性指数# +k2"4"5"+"
5A# 80为 5A B"& 内没有分散的土粒数# 8+为第 +B"&
分散的土粒# 9+第 +B"& 的校正系数#&为试验土粒
的总数’
GDCF抗蚀性影响因子测定
采用湿筛法测定粒径 iAT49 BB的土壤水稳性
团聚体含量# 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密度&毛管孔隙
度&总毛管孔隙度# 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
壤有机质含量# 采用气量法测定土壤 ;%;@5 含量
$中国土壤学会" 4AAA%# 采用流水浸泡&漂洗&过
筛"分别拣出细根与草根根系来测定土壤的根系
含量’
5\结果与分析
CDEF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崩解量的比较
试验通过土壤崩解量的大小比较黄土高原不
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 结果表明!
在取相同质量土壤进行试验的前提下"土地利用
类型不同"土壤崩解量存在显著差异 $图 2 % ’ 以
荒草地崩解量为对照"A f2A ,B土层侧柏林地崩
解量最小"为荒草地崩解量的 AT24 倍# 黑杨&油
松&刺槐林地三者的崩解量差异不大"分别为荒草
地的 AT98"AT9:"AT9> 倍# 农耕地的崩解量则远远
高于林地"为荒草地崩解量的 5T:9 倍"这与 _0%&C
等$4AA8%的研究结果相似’ 2A f4A ,B土层侧柏
林地崩解量明显增加# 黑杨&油松&刺槐林地崩解
量分别为同土层荒草地崩解量的 AT5A"AT55"AT9:
倍# 而农耕地的崩解量明显降低"为荒草地的
2TA8 倍’ 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理化性质
分析$表 4%发现"土壤崩解量与土壤团聚体&有机
质及碳酸钙含量呈负相关"即土壤团聚体等含量
较多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的崩解量较小"土壤
抗蚀性较强’
5A2
林 业 科 学 8? 卷表 GF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
H&5DGFH./0"()%.:0(,&),./4(,&)%*"%/*’(/0"17(11/*/#’)+0/’:%/0
土层深度
7."(D-H)0U,B
土地利用类型
!%&D #+-)GH-+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h%)-*+)%E(-%CC*-C%)-
,.&)-&)$d%
有机质含量
@*C%&",B%)-*
,.&)-&)U$C*bCW2 %
;%;@5 含量
;%;@5
,.&)-&)U$C*bCW2 %
刺槐 B%K-!A()#,#,+# 5?T9 28T95 2AT545
侧柏 8$%)6+!1"#$+- 9AT28 42TA2 22T2?5
A f2A 油松 8%"#;A$#!<)6*+- 5>T5? 22T28 :T>9:
黑杨 8)%1+’6# 84T49 2>T>= 2AT985
荒草地 h%+)-C*%++(%&D 52T:2 22T=9 9T?55
农耕地 ;*.H(%&D 25T5? >T=: 2T49>
刺槐 B%K-!A()#,#,+# 5AT=8 :TA9 2AT4>:
侧柏 8$%)6+!1"#$+- 59T2? =T8: =T=8?
2A f4A 油松
8%"#;A$#!<)6*+- 5:T=5 >T59 :T>>=
黑杨 8)%1+’6# 5>T42 2AT92 2AT44A
荒草地 h%+)-C*%++(%&D 49T:8 9T=9 8T>4?
农耕地 ;*.H(%&D 45T49 8T48 2T8:8
\\另外"除农耕地外"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崩解量
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周利军等
$4AA:%&沈慧等 $ 4AAA %等研究结果相似’ 以 A f
2A ,B土层崩解量作为对照"黑杨&油松崩解量在垂
直层面上增加幅度不大"分别增加 2T8d"?T:d"刺
槐崩解量增加 AT> 倍"而侧柏变化幅度最大"增加 :
倍"特别是农耕地在垂直剖面上崩解量呈现降低趋
势"降幅为 8=T8d倍"这与各类型植被对土壤理化
性质在垂直层面上的改善有关’ 除农耕地外"其他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团聚体&有机质及 ;%5;@5
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使得土壤崩解
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黑杨&油松生
长速度较快"深层土壤的团聚体等含量较其他土地
利用类型土壤更高"从而使其崩解量在垂直剖面上
变化幅度较小’ 总体上"林地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
类型土壤的抗蚀性更强’ 另一方面"农耕地 2A f4A
,B土层土壤的崩解量较 A f2A ,B土层有所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农耕地下层土壤较少受人为的扰动"
其理化性质及土壤的团聚状况较好"从而具有更好
地抗蚀性’
CDGF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崩解过程分析
图 4 为 A f2A ,B"2A f4A ,B土层不同土地利
用类型土壤崩解速率的变化曲线’ 土壤利用类型不
同"其土壤发生崩解的过程也不相同’ 总体上"不同
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崩解速率均随着崩解时间的延
续而迅速降低’ 崩解之初"土壤崩解速率为最大值"
这是由于崩解初始"土壤含水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
土粒迅速膨胀而发生崩解’ 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农耕地的初始崩解速率最大"侧柏&荒草地&油
松&杨树次之"而刺槐最小’ 土壤崩解主要发生在 A
图 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崩解量
Z"CT2\60-+."(D"+"&)-C*%)"&C%B.#&)"& D"/-*-&)(%&D #+-)GH-+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不同字母表示在 ATA9 水平上差异显著’ 60-
D"/-*-&)(-)-*+B-%& +"C&"/",%&)D"/-*-&,-%))0-ATA9 (-K-(/.*K%*".#+
(%&D #+-)GH-3
f9 B"& 内"该时段内崩解速率最大"农耕地&荒草
地的崩解量大也是由于在该时段内崩解速率大的原
因’ 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大"土壤塑性逐渐减小"孔
隙率&基质吸力&渗透性和渗水量减小"再浸水的过
程变得缓慢而均匀"不利于崩解作用的发生#因此"
在 9 B"& 以后"土壤崩解速率逐渐减小为零"崩解趋
于停止’
从土壤纵向剖面来看"A f2A ,B土层土壤初始
崩解速率较 2A f4A ,B土层大"但 2A f4A ,B土层
在崩解过程中大速率崩解的持续时间较长’ 使得
2A f4A ,B土层的土壤崩解量较 A f2A ,B大"这可
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纵向变化相关’ 2A f4A ,B土
层内"农耕地与荒草地土壤崩解量相差不大"但荒草
地初始速率为农耕地的 2T5= 倍"这可能是由于草本
植物根系较短"不能对深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起更大
的改善作用"从而使得农耕地与荒草地在深层土壤
8A2
\第 ? 期 刘旦旦等!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的抗蚀性并无太大差别’
图 4\A f2A ,B$%%&2A f4A ,B$E%土层土壤的崩解速率
Z"CT4\60-+."(D"+"&)-C*%)"&C*%)-"& )0-
!%G-*A W2A ,B$%% "2A W4A ,B$ E%
CDCF影响土壤抗蚀性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土壤抗蚀性强弱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胡
建忠等" 4AA8# a-#,0*%+!"#$%" 2???# 田 积 莹"
2?:8%’ 土壤崩解的发生取决于土粒之间的胶结
力"胶结力越强土壤越不易分散’ 土壤团聚体是土
粒胶结的结构单元"其含量影响着土壤在水中的稳
定性及土壤崩解的难易程度’ 土壤有机质是最好的
胶结剂之一"有机胶结的结构体疏松多孔"有机质含
量高的土壤其水稳性强’ ;%4 ]有利于土壤结构体
的形成"是引起土壤颗粒聚合的因子$6"+D%(!"#$%"
2?>4%’ 土壤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防止
\\性水流对土壤的侵蚀"有利于土体在水中的稳定
$张琪等" 4AA=# 郑子成等" 4A22# 6"%& !"#$%" 4AA5#
吴淑安等" 2???# h# !"#$%" 4AAA%’
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量&水稳性指
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含量&碳酸钙含量&根
系含量作相关分析’ 由表 5 可见! 土壤崩解量&土
壤水稳性指数与各土壤理化因子呈显著相关"其中"
土壤崩解量与各土壤理化因子呈负相关关系"水稳
性指数与土壤各理化因子呈正相关关系’ 崩解量与
土壤理化因子相关系数的排序为! 土壤团聚体含量
i根系含量 i土壤有机质含量 i;%;@5 含量"土壤
团聚体含量与崩解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8
pATA2%# 水稳性指数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系数
的排序为! 土壤团聚体含量 i土壤碳酸钙含量 i土
壤有机质含量 i土壤根系含量"水稳性指数与土壤
团聚体含量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8pATA2%’
土壤水稳性指数与土壤崩解量呈负相关"即在崩解
过程中随着土壤水稳性指数的降低"土壤的崩解量
将增加#因此"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存在差异是
由于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等理化因子的改善
状态不同’
从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团聚体是影响土壤抗
蚀性的重要因子"可显著影响土壤的崩解量及土壤
水稳性指数"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能够有效的提
高土壤的抗蚀性’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土壤有机
质&碳酸钙等的含量密切相关’ 从表 5 还可以看出!
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5 含量&根
系含量极显著相关 $8pATA2 %’ 土壤有机质&
;%;@5&植物根系相关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这
是由于它们有助于提高土粒之间的黏结力"改善土
壤团粒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间接地影响着
土壤的抗蚀性’
表 CF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H&5DCFH./,"**/)&’("#5/’B//#%.:0(,&),./4(,&)1&,’"*0"10"()F"()&#’(R/*"7(5()(’:
水稳性指数
h%)-*+)%E(-
"&D-c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h%)-*+)%E(-
%CC*-C%)-,.&)-&)
有机质含量
@*C%&",B%)-*
,.&)-&)
根系含量
X..),.&)-&)
;%;@5 含量
;%;@5 ,.&)-&)
土壤崩解量 7."(D"+"&)-C*%)"&C%B.#&) WAT??## WAT?:## WAT>9# WAT>?# WAT>4#
水稳性指数 h%)-*+)%E(-"&D-c 2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h%)-*+)%E(-%CC*-C%)-,.&)-&) AT?:## 2
有机质含量 @*C%&",B%)-*,.&)-&) AT>9# AT?:# 2
根系含量 X..),.&)-&) AT>8# AT?8## AT?:## 2
;%;@5 含量 ;%;@5 ,.&)-&) AT>:# AT?9## AT?=## AT??## 2
\\%#!相关性在 ATA9 水平上显著# ##!相关性在 ATA2 水平上显著’ #!;.**-(%)".& "++"C&"/",%&)%))0-ATA9 (-K-(# ##!;.**-(%)".& "+
+"C&"/",%&)%))0-ATA2 (-K-(3
9A2
林 业 科 学 8? 卷8\结论与讨论
2% 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其土壤的抗蚀性存在显
著差异’ 以荒草地作为对照"林地土壤抗蚀性明显
提高"而农耕地土壤抗蚀性则明显低于林地’ 在土
壤剖面上"A f2A ,B土层侧柏林地土壤抗蚀性最
强"而 2A f4A ,B土层黑杨林地土壤抗蚀性最强’
此外"除农耕地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崩解量在
垂直层面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
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对土壤的改善作用不
同’ 林地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等具
有胶结作用的物质"从而减少土壤的崩解量"有效地
增强土壤的抗蚀性’
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发生崩解的过程不
尽相同’ 总体上"各土壤崩解速率均是随崩解时间
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并在崩解发生 9 B"& 后趋于停
止’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初始崩解速率农耕地最
大"侧柏&荒草地&油松&杨树次之"而刺槐最小’ 从
纵向剖面来看"A f2A ,B土层内土壤初始崩解速率
较 2A f4A ,B土层更大’
5%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抗蚀性有着极强的相
关性’ 土壤抗蚀性主要受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而土壤有机质&;%;@5&根系的含量则影响着土壤团
聚体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着土壤抗蚀性’ 不同土
地利用类型植被对土壤理化因子的改善作用不同"
因而对增强土壤抗蚀性的作用不同’ 增加土壤的团
聚体含量是增强土壤抗蚀性"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
重要方式’
本研究仅就黄土高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土
壤"采用静水崩解的方法从土壤崩解的角度对土壤
抗蚀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还不足以完整地解释土
壤在降雨及径流冲刷下土壤的崩解及抗蚀机制"但
本研究确定了影响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子"以及土
壤各理化因子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这为系统地认
识土壤抗蚀性"以及进一步明确土壤抗蚀性与植被
类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 考 文 献
丛日亮"黄\进"张金池"等34A2A3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抗
蚀性分析3生态环境学报"2?$>% ! 2>:4 W2>:=3
董慧霞"李贤伟"张\健"等34AA>3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
蚀性研究3水土保持通报" 4>$:% ! 89 W8>3
胡建忠"张伟华"李文忠"等34AA83河流域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
性研究3土壤学报"82$:% ! >98 W>:53
黄\进"杨\会"张金池34A2A3桐庐生态公益林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抗
蚀性研究3水土保持学报" 48$2% ! 8? W953
任\改"张洪江"程金花"等34AA?3重庆四面山几种人工林地土壤抗
蚀性分析3水土保持学报" 45$5% ! 4A W483
沈\慧"姜凤岐"杜晓军34AAA3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评价研究3
应用生态学报"22$5% ! 589 W58>3
史东梅"吕\刚"蒋光毅"等34AA93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
抗蚀性研究3水土保持学报" 2?$:% ! 59 W5?3
史长婷"王恩姮"陈祥伟34AA?3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
的影响3水土保持学报" 45$5% ! 49 W4>3
水利电力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32?>>3北京!水土保持试验规范3
孙立达"朱金兆32??93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益研究与评价3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3
田积莹32?:83子午岭连家砭地区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抗蚀指标的初
步研究3土壤学报" 24$5% ! 42 W5>3
王佑民"郭培才"高维森32??83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3水土保持
学报">$8% ! 22 W2:3
吴淑安"蔡国强32???3土壤中植物根系影响其抗蚀性的模拟降雨实
验研究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5$5% ! 5: W843
薛\萐"李占斌"李\鹏"等34AA?3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
土壤抗蚀性的影响3农业工程学报" 49$增刊 2% ! :? W=43
张丽娟"毕淑芹"袁丽金"等34A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与养
分流失的模拟试验3林业科学"85$增刊 2% ! 2= W423
张\琪"方海兰"史志华"等34AA=3侵蚀条件下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
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3林业科学" 85$增刊 2% ! == W>43
郑子成"杨玉梅"李廷轩34A223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差异及其
评价模型3农业工程学报" 4=$2A% ! 2?? W4A93
中国土壤学会34AAA3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3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
出版社" 4=4 W4>43
周\刚"赵\辉"陈国玉"等34AA>3花岗岩红壤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
性分异规律研究3中国水土保持" $?% ! 4= W4?3
周利军"齐\实"王云琦34AA:3三峡库区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抗冲
性研究3水土保持研究"25$2% ! 2>: W2>>3
a%K"D aN" [-/*-G[h" $%)0-J1[" !"#$%4AA53h"&D %&D J%)-*
-*.+".& %&D )*%&+H.*)"& 7-B"F%*"D +0*#E (%&D" C*%++(%&D %&D /.*-+)
-,.+G+)-B+! P#%&)"/G"&C D.B"&%&,- ./ 0.*"r.&)%( J"&DFD*"K-*
)*%&+H.*)3R%*)0 7#*/%,-1*.,-++-+%&D !%&D/.*B+" 4>! 22>? W
24A?3
a-#,0*%+7 L" 6.J&-&D [" L")b-&0-%D $[" !"#$%2???3;0%&C-+"& +."(
+)*#,)#*-%&D 0GD*%#(",H*.H-*)"-+"& *-C-&-*%)"&C*%"& /.*-+)37."(
’+-%&D $%&%C-B-&)" 29$5% ! 2>5 W2>=3
6"%& ‘$" h%&CZR" ;0-& ^ j" !"#$%4AA53R/-,)./D"/-*-&)
K-C-)%)".& +G+)-B+.& +."(-*.+".& %&D +."(&#)*"-&)+"& *-D +."(*-C".&
./+.#)0-%+)-*& ;0"&%31-D.+H0-*-" 25$4% ! 242 W24>3
6"+D%([$" @%D-+[$32?>43 @*C%&",B%)-*%&D J%)-*F+)%E(-
%CC*-C%)-+"& +."(3[.#*&%(./7."(7,"-&,-" 55! 282 W2:53
h# h a" _0-&C7 _" !# _<" !"#$%4AAA3R/-,)./H(%&)*..)+.&
H-&-)*%E"(")G%&D %&)"F+,.#*%E"(")G./*-D +."(D-*"K-D /*.BC*%&")-3
1-D.+H0-*-" 2A$4% ! 2>5 W2>>3
_0%&C["%&C#." !"<#"c"%" <-j"%.*.&C" !"#$%4AA53QBH.K-*"+0B-&)./
+."(&#)*"-&)+"& C#(G-*.+".& %*-%+"& #^%&B.# E%+"&3h#0%&
’&"K-*+")G[.#*&%(./S%)#*%(7,"-&,-+" >$5N% ! 2A58 W2A8A3
!责任编辑\朱乾坤"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