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Mechanisms of Plant Adaptation to Low Temperature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植物在冷驯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环境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主要与光诱导、温湿度以及气候的变化有关。植物表面形成冰层会引起植物的无氧呼吸,导致植物受害;光抑制诱导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导致植物光合系统的退化,抗寒能力下降,而短日照诱导植物休眠,有利于植物抗寒。光敏色素则被认为是启动冷驯化的光受体;植物通过冷驯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及病原体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增强对低温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气候的变化使植物遭受了更大的冷伤害风险。微管最初遇冷时部分的解体可以有效诱导植物抗寒性;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植物体内糖、脯氨酸、多胺等内含物含量上升。植物休眠状态中的生理变化(种子的休眠、芽的休眠)与ABA敏感性的差异有关。对植物抗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COR基因的表达对于植物抗寒性和冷驯化是十分关键的;与气候梯度有关的基因梯度的分布说明寒冷地区的树种更为抗寒;多表型性状的数量性状分析,为重要的农艺性状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基础。对植物抗寒过程中的信号转导进行研究发现,Ca2+是低温下参与调节冷驯化应答机制中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的第二信使。未来植物抗寒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信号转导和基因调节,低温抗性的遗传学和遗传应用及代谢组学,气候变化对于植物抗寒的影响等方面。

Chilling injury is one of the ecological factors caus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in plants. Explor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mechanisms of cold tolerance in plants can understand how plants grow at low temperature, which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t present, study on cold tolerance in plants focuses on physiology, gen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s and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of plants to low temperature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Overwintering plants encased in ice can be exposed to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suffer phytotoxicity. Photoinhibition induced the increas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causing the degradation of photosystems, which is unfavorable for cold hardiness of plants. Short days induce dormancy in plants, resulting in a increase in cold hardiness of plants. Phytochrome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photoreceptor responsible for triggering the initiation of the first stage of cold acclim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carbohydrates and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 enhances the resistance of plants to low-temperature pathogens. Scientists predict that plants will suffer greater risk of low-temperature damage with the changes in climate. An initial partial disassembly of microtubles is sufficient to trigger efficient cold acclimation. The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cold also associates with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antioxidants enzymes, sugar, proline, polymines and so on. Changes in dormancy status are more lik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ABA sensitivity than to variations in ABA levels. The expression of COR (cold responsive) genes is critical in plants for both chilling tolerance and cold acclimation. Genotypes from colder environments have greater cold hardiness in situ than those from milder environments. The QTL analysis of multiple phenotypic trait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of important agronomic characters. Calcium is an important second messenger in a low temperatur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cold-acclimation response. Signal transduction, gene regulation, genetics, metabolomics, and climate change affecting the plant survival are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future study of cold tolerance in plants.


全 文 :第 wv卷 第 w期
u s s z年 w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v o‘²1w
„³µqou s s z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3
徐 燕 薛 立 屈 明
k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广州 xtsywul
摘 要 } 综述植物在冷驯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 ∀环境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主要与光诱导 !温湿
度以及气候的变化有关 ∀植物表面形成冰层会引起植物的无氧呼吸 o导致植物受害 ~光抑制诱导活性氧的产生 o从
而导致植物光合系统的退化 o抗寒能力下降 o而短日照诱导植物休眠 o有利于植物抗寒 ∀光敏色素则被认为是启动
冷驯化的光受体 ~植物通过冷驯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及病原体相关蛋白的合成 o以增强对低温病原体的抵抗
能力 ~气候的变化使植物遭受了更大的冷伤害风险 ∀微管最初遇冷时部分的解体可以有效诱导植物抗寒性 ~抗氧
化酶活性增强 o植物体内糖 !脯氨酸 !多胺等内含物含量上升 ∀植物休眠状态中的生理变化k种子的休眠 !芽的休
眠l与 „…„敏感性的差异有关 ∀对植物抗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 }ΧΟΡ 基因的表达对于植物抗寒性和冷驯化是
十分关键的 ~与气候梯度有关的基因梯度的分布说明寒冷地区的树种更为抗寒 ~多表型性状的数量性状分析 o为
重要的农艺性状标记辅助选择k „≥l提供基础 ∀对植物抗寒过程中的信号转导进行研究发现 o≤¤un 是低温下参与
调节冷驯化应答机制中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的第二信使 ∀未来植物抗寒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信号转导和基因调节 o
低温抗性的遗传学和遗传应用及代谢组学 o气候变化对于植物抗寒的影响等方面 ∀
关键词 } 植物 ~环境 ~抗寒 ~生理 ~分子机制
中图分类号 }≥zt{1wv ~ ±|wx1z{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zlsw p ss{{ p sz
收稿日期 }ussy p st p us ∀
基金项目 }广东省林业局项目kwwss p ƒsus{w owwss p ƒsxsswl ∀
3 薛立为通讯作者 ∀
Πηψσιολογιχαλ ανδ Εχολογιχαλ Μεχηανισµσ οφ Πλαντ Αδαπτατιον το Λοω Τεµ περατυρε
÷∏≠¤± ÷∏¨ ¬ ±∏ ¬±ª
k Χολλεγε οφ Φορεστρψo Σουτη Χηινα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Γυανγζηου xtsywul
Αβστραχτ } ≤«¬¯¯¬±ª¬±­∏µ¼¬¶²±¨ ²©·«¨ ¦¨²¯²ª¬¦¤¯ ©¤¦·²µ¶¦¤∏¶¬±ª ±¨√¬µ²±°¨ ±·¤¯ ¶·µ¨¶¶¬± ³¯¤±·¶q∞¬³¯²µ¬±ª·«¨ ³«¼¶¬²¯²ª¬¦¤¯ ¤±§
¦¨²¯²ª¬¦¤¯ °¨ ¦«¤±¬¶°¶²©¦²¯§·²¯ µ¨¤±¦¨ ¬± ³¯¤±·¶¦¤± ∏±§¨µ¶·¤±§«²º ³¯¤±·¶ªµ²º ¤·¯²º ·¨°³¨µ¤·∏µ¨ o º«¬¦« «¤¶¬°³²µ·¤±·
°¨ ¤±¬±ª¬±·«¨²µ¼ ¤±§³µ¤¦·¬¦¨ q „·³µ¨¶¨±·o¶·∏§¼ ²± ¦²¯§·²¯ µ¨¤±¦¨ ¬± ³¯¤±·¶©²¦∏¶¨¶²± ³«¼¶¬²¯²ª¼oª¨ ±¨ ¶o¤±§µ¨ ¤¯·¬²±¶«¬³
¥¨·º¨ ±¨ ³¯¤±·¶¤±§ ±¨√¬µ²±°¨ ±·¤±§¶² ²±q ׫¬¶¤µ·¬¦¯¨ µ¨√¬¨º¶·«¨ ³«¼¶¬²¯²ª¬¦¤¯ ¤±§ ¦¨²¯²ª¬¦¤¯ µ¨¶³²±¶¨ ²© ³¯¤±·¶·² ²¯º
·¨°³¨µ¤·∏µ¨ §∏µ¬±ª¦²¯§¤¦¦¯¬°¤·¬²±q ’√¨ µº¬±·¨µ¬±ª ³¯¤±·¶ ±¨¦¤¶¨§¬± ¬¦¨ ¦¤± ¥¨ ¬¨³²¶¨§·² ¤±¤¨µ²¥¬¦¦²±§¬·¬²±¶¤±§¶∏©©¨µ
³«¼·²·²¬¬¦¬·¼q°«²·²¬±«¬¥¬·¬²±¬±§∏¦¨§·«¨ ¬±¦µ¨¤¶¨ ²©µ¨¤¦·¬√¨ ²¬¼ª¨±¶³¨¦¬¨¶k• ’≥l o¦¤∏¶¬±ª·«¨ §¨ªµ¤§¤·¬²± ²©³«²·²¶¼¶·¨°¶o
º«¬¦«¬¶∏±©¤√²µ¤¥¯¨©²µ¦²¯§«¤µ§¬±¨ ¶¶²©³¯¤±·¶q≥«²µ·§¤¼¶¬±§∏¦¨ §²µ°¤±¦¼¬± ³¯¤±·¶oµ¨¶∏¯·¬±ª¬±¤¬±¦µ¨¤¶¨ ¬±¦²¯§«¤µ§¬±¨ ¶¶
²©³¯¤±·¶q°«¼·²¦«µ²°¨ «¤¶¥¨ ±¨ ¦²±¶¬§¨µ¨§·² ¥¨ ·«¨ ³«²·²µ¨¦¨³·²µµ¨¶³²±¶¬¥¯¨©²µ·µ¬ªª¨µ¬±ª·«¨ ¬±¬·¬¤·¬²± ²©·«¨ ©¬µ¶·¶·¤ª¨ ²©
¦²¯§¤¦¦¯¬°¤·¬²±q׫¨ ¤¦¦∏°∏¯¤·¬²± ²©¦¤µ¥²«¼§µ¤·¨¶¤±§³¤·«²ª¨ ±¨ ¶¬¶2µ¨ ¤¯·¨§³µ²·¨¬±¶ ±¨«¤±¦¨¶·«¨ µ¨¶¬¶·¤±¦¨ ²©³¯¤±·¶·² ²¯º2
·¨°³¨µ¤·∏µ¨ ³¤·«²ª¨±¶q ≥¦¬¨±·¬¶·¶³µ¨§¬¦··«¤·³¯¤±·¶ º¬¯¯ ¶∏©©¨µªµ¨¤·¨µµ¬¶® ²© ²¯º2·¨°³¨µ¤·∏µ¨ §¤°¤ª¨ º¬·«·«¨ ¦«¤±ª¨¶¬±
¦¯¬°¤·¨q„±¬±¬·¬¤¯ ³¤µ·¬¤¯ §¬¶¤¶¶¨°¥¯¼ ²©°¬¦µ²·∏¥¯ ¶¨¬¶¶∏©©¬¦¬¨±··²·µ¬ªª¨µ¨ ©©¬¦¬¨±·¦²¯§¤¦¦¯¬°¤·¬²±q׫¨ ¤§¤³·¤·¬²±²©³¯¤±·¶·²
¦²¯§¤¯¶² ¤¶¶²¦¬¤·¨¶ º¬·«·«¨ ¬±¦µ¨¤¶¨§ ¯¨ √¨ ¶¯ ²© ¤±·¬²¬¬§¤±·¶ ±¨½¼°¨ ¶o¶∏ª¤µo ³µ²¯¬±¨ o ³²¯¼°¬±¨ ¶¤±§¶² ²±q ≤«¤±ª¨¶¬±
§²µ°¤±¦¼¶·¤·∏¶¤µ¨ °²µ¨ ¬¯®¨ ¼¯ µ¨ ¤¯·¨§·²¦«¤±ª¨¶¬± „…„ ¶¨±¶¬·¬√¬·¼·«¤±·²√¤µ¬¤·¬²±¶¬± „…„ ¯¨ √¨ ¶¯q׫¨ ¬¨³µ¨¶¶¬²± ²© ΧΟΡ
k¦²¯§µ¨¶³²±¶¬√¨ l ª¨ ±¨ ¶¬¶¦µ¬·¬¦¤¯ ¬± ³¯¤±·¶©²µ¥²·«¦«¬¯¯¬±ª·²¯ µ¨¤±¦¨ ¤±§¦²¯§¤¦¦¯¬°¤·¬²±qŠ¨ ±²·¼³¨¶©µ²°¦²¯§¨µ¨ ±√¬µ²±°¨ ±·¶
«¤√¨ ªµ¨¤·¨µ¦²¯§«¤µ§¬±¨ ¶¶¬±¶¬·∏·«¤±·«²¶¨ ©µ²° °¬¯§¨µ ±¨√¬µ²±°¨ ±·¶q׫¨ ±×¤±¤¯¼¶¬¶²©°∏¯·¬³¯¨³«¨ ±²·¼³¬¦·µ¤¬·¶³µ²√¬§¨¶
·«¨ ¥¤¶¬¶©²µ°¤µ®¨µ¤¶¶¬¶·¨§¶¨¯¨ ¦·¬²± k„≥l ²©¬°³²µ·¤±·¤ªµ²±²°¬¦¦«¤µ¤¦·¨µ¶q≤¤¯¦¬∏°¬¶¤±¬°³²µ·¤±·¶¨¦²±§°¨ ¶¶¨±ª¨µ¬±¤
²¯º ·¨°³¨µ¤·∏µ¨ ¶¬ª±¤¯ ·µ¤±¶§∏¦·¬²± ³¤·«º¤¼ ¬±√²¯√¨ §¬± µ¨ª∏¯¤·¬²± ²© ¦²¯§2¤¦¦¯¬°¤·¬²± µ¨¶³²±¶¨ q ≥¬ª±¤¯ ·µ¤±¶§∏¦·¬²±o ª¨ ±¨
µ¨ª∏¯¤·¬²±oª¨ ±¨ ·¬¦¶o °¨ ·¤¥²¯²°¬¦¶o¤±§¦¯¬°¤·¨ ¦«¤±ª¨ ¤©©¨¦·¬±ª·«¨ ³¯¤±·¶∏µ√¬√¤¯ ¤µ¨ ¬°³²µ·¤±·¤¶³¨¦·¶¬±·«¨ ©∏·∏µ¨ ¶·∏§¼ ²©
¦²¯§·²¯ µ¨¤±¦¨ ¬± ³¯¤±·¶q
Κεψ ωορδσ} ³¯¤±·¶~ ±¨√¬µ²±°¨ ±·~¦²¯§·²¯ µ¨¤±¦¨ ~³«¼¶¬²¯²ª¼~°²¯ ¦¨∏¯¤µ°¨ ¦«¤±¬¶°
低温寒害是农林业生产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o据统计 o世界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 u sss亿美元k卢
存福 ousswl ∀因此 o探索植物抗寒性的生理和生态学机制 o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o而且在生产上也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长期以来 o植物抗寒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 ¤½∏µkt|yvl对低温下植物细胞失去水
分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o¼²±¶等kt|zsl提出了植物低温伤害来自膜脂变相的假说 o即低温下膜脂以液晶相向
凝胶相转变 o造成细胞膜膜相分离 o从而引起低温伤害 ∀植物对低温的敏感可由水的冻结程度来分类 ∀零上
低温伤害称为冷害型 o如果植物能够忍受组织结冰 o则称为抗寒型 ∀不管是冷害型还是抗寒型都可以通过冷
驯化来增强对寒害的耐受能力 o如越冬的植物通过秋末和初冬的低温来适应冬季的严寒 ∀在这个适应的过
程中 o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 o包括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 !与植物抗寒性密切相关的抗氧化酶
系统的变化 !内含物含量的变化 o脱落酸k„…„l在植物抗寒中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
术的发展 o植物抗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倍受关注 o基因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 ∀低温信号传入植物细胞 !启动
或阻遏基因表达需要一个复杂的信号系统 o故信号转导亦是植物抗寒机制研究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的研究
已经确认 o低温下众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相互作用 o以及冷诱导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o与植物对低温病原体
的抗性有关 ∀另外 o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植物抗寒的变化 o也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 ∀本文对植物受寒害的原
因 o环境与植物抗寒性 o冷驯化的生理 o抗寒基因的表达及信号转导与植物抗寒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t 低温引起植物受害的原因
111 植物内部结冰
避免细胞内结冰是植物避冻或耐冻的重要机制 ∀冰核的形成可以被内外因所诱导 o一旦形成冰核 o植物
组织体内外冰核扩增的阻遏物和通道 o决定着随后的结冰机制k沈洪波等 oussul ∀植物内部结冰可分为胞内
结冰和细胞间隙结冰 ∀温度的骤然降低可导致细胞内溶质过冷 o进而导致细胞内部结冰 ∀一般先在原生质
内结冰 o然后在液泡内结冰 ∀原生质内形成的冰晶体体积比蛋白质等分子的体积大得多 o冰晶体就会破坏生
物膜 !细胞器和衬质的结构 o对细胞造成致命伤害 ∀冰冻温度下 o多数植物在质外体空间诱导冰晶体 o这种现
象称为细胞间隙结冰 ∀细胞间隙结冰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原生质过度脱水 o破坏蛋白质分子 o原生质凝固变
性 ∀电子显微扫描研究表明 o许多冻敏感型植物有明显的细胞间隙结冰现象k„¶«º²µ·« ετ αλqoussul ∀当高度
冻敏感的树种表现细胞间隙结冰的征状时 o诱导细胞脱水与胞内结冰两者的结合 o引起植物冻害 ∀
112 膜伤害
植物细胞内部结冰主要的伤害部位是膜 ∀零上低温首先引起膜从液晶态变为凝胶态 o出现裂缝 o接着引
起代谢紊乱 o导致植物死亡 ∀ Š∏¼kussvl提出由冰冻 p融化胁迫引起的膜伤害的 v种形式 }第 t种形式是由
于冰冻 p融化的循环引起脱水 o从而导致渗透应答机制的丧失 ~第 u种形式发生在冰冻 p融化胁迫下离体
的原生质体内 o通常被称作/膨胀诱导型裂解0 ~第 v种伤害形式在黑麦k Σεχαλε χερεαλεl原生质体中确定 o从非
冷驯化的黑麦植株叶片上离体的原生质体的伤害与 ‹ µk对称六角形倒置结构 µl阶段有关 o从冷驯化黑麦
离体的原生质体伤害与有裂痕平面上裂痕定位的偏移有关 o被称为/断裂跃变伤害0 ∀
u 环境与植物抗寒性
211 光诱导
在田间环境中 o叶片的冷伤害通常与光合过程有关 }低温环境中的叶片受光可导致光合细胞器的受损 o
这种现象就是光合作用中的光抑制 ∀光抑制启动了活性氧k• ’≥l的诱导 o这个过程可能导致光合系统的退
化 o类囊体膜的脂质过氧化 o以及碳代谢过程中酶的失活k„¶¤§¤ousssl ∀在木本植物中 o短日照诱导休眠并
被认为是诱导芽休眠的主要信号k≤«¨ ± ετ αλqoussul o并且短日照信号的感知与光敏色素光受体有关k’¯ ¶¨±
ετ αλqoussul ∀以光敏色素为媒介的生长停止是植物组织中水分含量的减少与有机储藏物质积累的先决条
件k • ¨¯ ¬¯±ª ετ αλqoussul ∀光敏色素已经被认为是启动冷驯化的光受体 ∀在木本植物中 o在夏末逐渐减少的
日照长度是刺激冷驯化开始的第一个阶段 ∀最近的试验证据说明 o低温和光在诱导植物冷驯化时是相互独
立的k • ¨¯ ¬¯±ª ετ αλqoussul ∀
212 低温与高湿
病害主要是由于适应低温的病原体引起的 ∀长期覆盖的厚层积雪营造了一个近零度而潮湿的环境 o非
|{ 第 w期 徐 燕等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常适合某些病原体的繁殖 ∀ ×µ²±¶°²等kt||vl报道冷驯化不仅可以增加植物对寒冷的耐受力 o并且可以增强
其对非专一性低温病原体的抵抗力 ∀这种抵抗力的生理基础与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o特别是果聚糖
的积累有关k≠²¶«¬§¤ ετ αλqot||{l o而且 o在许多植物种类中这种积累与冷诱导病原体相关k°• l蛋白的合成
有关 o这些蛋白包括几丁质酶 !Β2t ov葡聚糖酶 !与奇异果k Αχτινιδια αργυταl甜蛋白类似的蛋白kŽ∏º¤¥¤µ¤ ετ
αλqoussul ∀在冬小麦k Τριτιχυµ αεστιϖυµl幼苗中一种与奇异果蛋白类似的并具有抗真菌活性的蛋白在质外体
中积累kŽ∏º¤¥¤µ¤ ετ αλqoussul ∀ ‹¬¬¯²√¤¤µ¤2× ¬¨­²等kt|||l发现只有冷诱导的 °• 蛋白表现抗冷活性 o而雪霉菌
k Μιχροδοχηιυµ νιϖαλεl诱导的 °• 蛋白不具抗冷性 o这表明冷诱导的 °• 蛋白具有阻止病原体感染和改变冰晶
体生长的双重功能 ∀
213 气候变化
• ³¨²等kt||yl发现由于气候变暖 o生长在北温带区域的欧洲赤松k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l延迟了冷锻炼并且提
早解除了冷锻炼 o这有可能增加松树在秋季和春季时遭受霜冻的风险 ∀在温暖的环境下 o呼吸引起的糖类消
耗的增加导致树木抗寒性的下降 o也可能产生冷伤害k; ªµ¨± ετ αλqot||zl ∀ …i¯¤±ª¨µ等kussul评价了气候变
化对多年生作物越冬的影响 o认为气候变化使它们承受着更大的冷伤害风险 ∀因为突然的天气变化使植物
难以适应 o遭受的危害更不稳定 o例如 }冷冻 p融化 !冻雨或是寒冷冬季中积雪非常少 o都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k≤µ¤º©²µ§ousssl ∀
v 冷驯化与植物抗寒生理
311 冷驯化
冷驯化是将植物置于低温而非冰冻温度中ks ∗ tu ε l o以获得抗寒性的过程 ∀对油菜k Βρασσιχα ναπυσl种
子在不同冷驯化时间下的抗寒性研究表明 o春季栽培种冷驯化 v §时抗寒性达到最大值 o冬季栽培种则在
y ∗ | §内达到 ∀所有被测试的株系经过 z §的温暖期后 o抗寒性都有所下降 o但仍然高于未经驯化的植株所
具有的耐寒水平 ∀而所有经冷驯化植株在 x ε 环境中持续 z §后 o可恢复解除冷驯化之前的耐寒水平 ∀如
果冷驯化时间过长 o植株抗寒性则下降k•¬©¨ ετ αλqoussvl ∀杨亚军等kusswl对茶树k Χαµελλια σινενσισl的抗寒
性研究表明 o低温驯化对提高茶树的抗寒力是有效的 o可以通过低温驯化的处理来提高茶树对低温寒害的抵
御能力 ∀
312 细胞骨架与植物抗寒性
目前 o对于植物抗寒性与细胞骨架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是微管系统对于低温的适应机制 ∀对抗寒性差的
黄瓜k Χυχυµισσατιϖυσl和马铃薯kΣολανυµ τυβεροσυµl的研究发现 o当温度降到 ts ε 时 o以肌动球蛋白k组成微
丝的一种蛋白l为载体的胞质流动受阻k×∏¦®¨µετ αλqot|{yl o而抗寒性强的植物在 s ε 下胞质流动仍可继续 ∀
冷伤害伴随着微管网状结构的解体 o而 „…„能抑制微管的解体k•¬®¬± ετ αλqot|{vl ∀如果冷驯化完全 o由于
骤冷引起的微管解体可被抑制k • ¤±ª ετ αλqousstl ∀ „¥§µ¤®«¤°¤±²√¤等kussvl在研究微管解体是否启动冷驯
化的问题后指出 o如果微管最初遇冷时倾向于解聚因子k冷蛋白l o则表示植株可进行有效冷驯化 ∀ • ¤±ª等
kusstl在中国冬小麦栽培种皮层微管对低温反应的研究中得出结论 o微管经冷驯化处理后获得抗寒性 o微管
蛋白呈现细 !横束状 ~„…„处理亦能使微管获得抗寒性 o但微管蛋白呈现陡 !斜束状 o说明冷驯化并非是诱导
微管抗寒性的唯一途径 ∀
313 抗氧化酶与植物抗寒性
已有研究表明 o植物遇低温会积累大量对膜和膜相关的生物大分子有害的活性氧k„’≥l o而冷驯化可使
植物体内抗氧化物酶系统加强 o从而提高植物对活性氧的耐受力k≥¦¨¥¥¤ ετ αλqot||{l ∀研究发现 o冷驯化提
高了锦橙k Χιτρυσσινενσισl的 ≤„×和 ≥’⁄活性k林定波等 ot|||l ∀植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k≥’⁄l活性水平的提
高与植物的胁迫耐受力有关 ∀≥¤·²等kusstl对水稻k Ορψζα σατιϖαl先热处理然后冷处理的试验结果得出 o抗坏
血酸过氧化物酶k„°÷l在水稻幼苗抗冷伤害保护中可能起着作用 ∀抗氧化酶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中
的超量产生 o可增强转基因植物抵抗氧化和冷胁迫的能力 ∀对水稻植株冷驯化的研究发现 o水稻植株叶片内
的过氧化氢酶k≤„×l !„°÷ o以及根部的 ≥’⁄!≤„× !„°÷ 和谷光甘肽还原酶kŠ• l的活性显著增强 o其中 ≤„×
和 „°÷ 在水稻冷驯化与抗寒中起的作用最为重要kŽ∏® ετ αλqoussvl ∀植物叶绿体中 ≥’⁄¶的超量产生可保
护植物不受冷伤害k¦®¨µ¶¬¨ ετ αλqot||yl ∀
s| 林 业 科 学 wv卷
314 植物内含物与植物抗寒性
v1w1t 糖类 可溶性糖以及与之共存的可溶性物质 o如甘氨酸甜菜碱 !脯氨酸在冷保护中的作用已被广泛
报道 ∀转基因拟南芥k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l中蔗糖磷酸合酶的超表达可促进蔗糖水平的提高 o同时也提高了
植株的耐寒程度k≥·µ¤±§ ετ αλqoussvl ∀丛生型拟南芥冷驯化过程中抗寒性的研究证明 o在拟南芥的莲座状叶
片中 o中央幼嫩的叶片比外围的叶片能更快更高地获得抗寒性的提高 o这部分可能与冷处理早期幼嫩叶片积
累糖类的水平高于外围叶片有关kפ®¤ª¬ετ αλqoussvl ∀
v1w1u 多胺 植物中多胺含量的升高 o可以提高植物抗寒性 ∀经甲基乙二醛 p双脒腙kŠ…Šl处理的菠菜
kΣπιναχια ολεραχεαl植株与对照相比较 o其类囊体膜电子传导的活性及碳代谢过程中酶活性较低 o而类囊体膜
的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 ∀这些结果表明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k≥„⁄≤l活性的增强 o叶绿体中随之上升的亚
精胺k≥³§l对菠菜叶片中的光合细胞器的冷驯化有重要作用k‹¨ ετ αλqoussul ∀黄瓜的抗寒性栽培种在低温
k黑暗中 v ε l环境时 o其叶片内 ≥³§的合成增强 o而冻敏感性栽培种则没有这种变化k≥«¨ ± ετ αλqousssl ∀
315 脱落酸(ΑΒΑ)与植物抗寒性
大量研究表明 o植物体内 „…„在低温下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最近关于枝干休眠中 „…„作用的综
述中 o≤«¨ ±等kussul指出 o植物休眠状态中的生理变化更多地与 „…„敏感性差异有关 o而与 „…„含量差异
的关系较小 ∀ ≤«¨ ±等kt|{vl研究后提出假设 o冷驯化是由 „…„的作用启动的 o例如 }低温引起 „…„含量的
增加 o从而引起抗寒机制的运行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o确定了多种树种在冷驯化过程中 „…„水平只是暂时
升高 ~在温暖的非驯化温度下 o外源施用的 „…„ 可以增加某些经过冷驯化植物种类的抗寒性kŒ¶«¬®¤º¤ ετ
αλqot||sl ∀由此可见 o„…„确实在启动植物冷驯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w 植物抗寒性的分子机制
411 冷诱导基因的表达
抗冻基因k ΧΟΡl的表达对于植物抗寒性和冷驯化是很关键的 ∀冷驯化通常与编码多肽的冷响应基因的
诱导联系在一起 o特别是亲水性多肽k׫²°¤¶«²º ot||{l ∀ „µ·∏¶等kt||yl从拟南芥中得到了一种冷诱导亲水
性多肽 ≤’• tx¤o它能增加质膜在低温下的稳定性 ∀对苜蓿k Μεδιχαγο σατιϖαl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确定了许多
苜蓿 ΧΟΡ基因在冻敏感和抗寒型栽培种的基因组中都存在 o但是它们的表达水平依据低温程度的差异而显
著不同k≤¤¶·²±ª∏¤¼ ετ αλqot||zl ∀在 ΧΟΡ 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中 o冷诱导转录因子k≤…ƒt o≤2µ¨³¨ ¤·¥¬±§¬±ª
©¤¦·²µtl的超量表达 o可同时引起许多 ΧΟΡ 基因的表达 o并且能在非诱导条件下增加植物的抗寒性k¤ª¯²2
’·²¶¨± ετ αλqot||{l ∀超量表达 ≤…ƒv的拟南芥植株积累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水平高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
kŠ¬¯°²∏µετ αλqousssl ∀
412 基因梯度变异
植物种群对寒冷的适应性不是随机的 o而是与气候和地理纬度有较大关系 ∀产自较冷地区 !具有较短生
长季的种群在秋季较早地停止生长和进行芽休眠k„¬·®¨ ± ετ αλqousstl ∀植物早期生长的停止与其抗寒能力
的上升有关 o生长停止早的植物多倾向于矮小粗壮 o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k„¬·®¨ ± ετ αλqousstl ∀杨盛昌
等kt||{l对潮滩红树植物抵抗低温的生态学研究表明 o生长在高纬度的种群抗寒性强 o生长在低纬度的种群
抗寒性弱 ∀所以 o依据植物冷适应性状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很好地划分开来 ∀
413 与植物抗寒性相关基因的数量性状定位
多表型性状的数量性状分析 o为重要的农艺性状标记辅助选择k„≥l提供了基础 ∀低温下玉米k Ζεα
µαψσl中参与功能型叶绿体发育的关键基因位于近着丝点的染色体 v上kƒµ¤¦«¨¥²∏§ ετ αλqoussul ∀对回交茄
子kΣολανυµ µελονγεναl种群的个体进行标记辅助基因分析得出 o未经冷驯化的抗寒性状位点k±×l和具有冷
驯化能力 ±×位于染色体 ∂ 的一个连锁图谱上k∂ ª¨¤ ετ αλqoussvl ∀对沿海花旗松k Πσευδοτσυγα µενζιεσιιl克
隆家系抗寒性的基因研究显示 o就其抗寒性的数量遗传而言 o与育种所得的种群相比 o全同胞族内在相关遗
传估计量和基因相关上有显著的相似性 ∀
x 信号转导与植物抗寒性
植物细胞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 o需要能察知低温的感应子k¶¨±¶²µ¶l !诱发与
t| 第 w期 徐 燕等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冷性相关的生化反应和基因表达的转导器k·µ¤±¶§∏¦¨µ¶l ∀抗寒锻炼能使冬小麦幼苗和小偃麦
k Τριτιτριγιαl质膜上的 ≤¤un 2„×°¤¶¨ 保持较高的活性k王红等 ot||{ ~¬¤± ετ αλqousssl ∀许多证据表明 o≤¤un是
低温下参与调节冷驯化应答机制中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的第二信使k初级信使为环境低温lk王红等 ot||wl ∀
最近有研究涉及到胞质 ≤¤un调节中的 ≤¤un通道 o如药理学研究表明 o苜蓿和欧洲油菜k Βρασσιχα ναπυσl中膜流
动性与细胞骨架的重组对冷诱导的胞质 ≤¤un浓度的波动k钙信号l非常重要 o说明了剪切力敏感 ≤¤un通道的
参与k≥¤±ªº¤± ετ αλqousstl ∀又有试验表明 o抗寒锻炼能使冬小麦幼苗和小偃麦质膜上的 ≤¤un 2„×°¤¶¨ 保持
较高的活性 o以维持细胞内 ≤¤un水平的平衡k简令成等 oussul ∀通过化学和药理试剂的使用 o表明 ≤¤un的上
升是某些冷调节基因完全表达的必要条件kפ«·¬«¤µ­∏ ετ αλqot||zl ∀另外 o钙依赖型蛋白激酶k≤⁄°Žl亦参与
了冷胁迫应答机制的信号途径 ∀≥¤¬­²等kusssl对水稻的研究发现 o冷诱导转基因水稻超量表达 ’¶≤⁄°Žo并
且这些植株具有较高的抗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能力 ∀再者 o转录激活因子表达的诱导子 tkŒ≤∞tl途径亦对
冷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
y 展望
植物抗寒性研究在生理 !基因 o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植物抗寒性在生理生化方
面的表现 o最终由植物体基因表达来控制 o所以基因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植物的抗寒性能 ∀因
此 o信号转导和基因调节 o低温抗性的遗传学和遗传应用及代谢组学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随着植物抗寒性研
究的深入 o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应用到了植物抗寒性研究领域 o如用代谢组学的技术研究低温锻炼后拟南芥
代谢物的变化 o用基因芯片技术在拟南芥筛选克隆新的抗寒基因 ∀分子遗传方面的技术日益强大 !精细 o现
已可探测到响应环境胁迫的整个基因组 o确定与耐胁迫相关的染色体区域 o并且已经找到了与环境相适应的
候选基因或是具有等位基因变种的定位 ∀科学家们开始理解植物感知低温信号的机制 o鉴定参与低温驯化
的基因 o以及这些基因调节表达的调控机制 ~甚至通过基因转化成功地使植物抗寒性得以提高 ∀
植物内部结冰主要的伤害部位是膜 o所以冰冻伤害和低温驯化的膜生物学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低温驯化的生理生化仍然是抗寒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于木本植物 o尤其是园艺植物的低温驯化及其抗寒力
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因而 o木本植物低温适应的机制将成为抗寒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 o林木冷驯
化的研究亦趋向于分子基因水平 o林木冷驯化特有性状已经得到确认 o基因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已经建立 o基
因变异的地理和环境模型已经得到阐述 ∀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林木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o也有助于提高林木
育种进程的效率 ∀
植物周围的环境信号直接影响植物细胞的能量平衡和代谢速率 o光周期 !光强 !水分吸收以及温度等环
境信号作用于细胞 o并调节控制植物内休眠 !生长和发育以及耐寒性基因的表达 ∀定量研究光强 !光周期 !水
分吸收和温度对植物的抗寒性的影响 o也是植物抗寒性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
随着气候温暖化现象的加剧 o气候变化对于植物抗寒的影响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气候变化 o
包括冰雨量增加 !雪层覆盖减少 !冰冻温度频率上升 o都可能加剧植物在零下低温死亡的可能性 o从而增加了
未来环境因子影响植物抗寒的不确定性 ∀多学科专家的协作 o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区域性研究有助于确定气
候变暖的影响 ∀
另外 o研究抗寒性的同时 o结合抗盐碱性 !抗旱涝性等其他抗逆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生态 !微生
物 !基因 !生理 !生化 !农学 !林学等各领域的专家合作 o可以使植物抗寒性的理论研究与植物培育有机结合起
来 o采取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措施 o加强抗寒品种选育 o从而把低温伤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o获得最大的生
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尽管在植物抗寒的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o但是在林木冷驯化过程中 o形成这些复杂性状的基
因如何在个体 !种群和树种之间变化 o以及如何对环境低温作出应答 o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随着温室效应的
增强 o暖冬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o这一气候变化对植物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不能确定 ∀这些内容有待于
今后深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简令成 o王 红 qussu1 钙k≤¤u n l在植物抗寒中的作用 q细胞生物学杂志 ouwkvl }tyy p tzt
u| 林 业 科 学 wv卷
林定波 o颜秋生 o沈德绪 qt|||1 柑橘抗寒细胞变异体的获得及抗性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q植物学报 owtkul }tvx p twt
卢存福 qussw1 第七界国际植物抗寒会议概况 q植物学通报 outkxl }ytz
沈洪波 o陈学森 o张艳敏 qussu1 果树抗寒性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q果树学报 ot|kxl }u|u p u|z
王 红 o简令成 o张举仁 qt||w1 低温胁迫下水稻幼叶细胞内 ≤¤u n水平的变化 q植物学报 ovyk{l }x{z p x|t
王 红 o孙德兰 o卢存福 o等 qt||{1 抗寒锻炼对冬小麦幼苗质膜 ≤¤u n 2„×°¤¶¨ 的稳定作用 q植物学报 owsktul }ts|{ p ttst
杨盛昌 o林 鹏 qt||{1 潮滩红树林低温适应的生态学研究 q植物生态学报 ouuktl }ys p yz
杨亚军 o郑雷英 o王新超 qussw1 冷驯化和 „…„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q茶叶科学 ouwkvl }tzz p t{u
„¥§µ¤®«¤°¤±²√¤ „ o • ¤±ª ± ≠ oŽ«²®«¯²√¤o ετ αλqussv1 Œ¶°¬¦µ²·∏¥¯¨§¬¶¤¶¶¨°¥¯¼ ¤·µ¬ªª¨µ©²µ¦²¯§¤¦¦¯¬°¤·¬²±‚°¯ ¤±·i ≤¨¯¯°«¼¶¬²¯²ª¼ owwkzl }yzy p y{y
„¬·®¨ ± ≥ ‘o‹¤±±¨ µ½  qusst1 Š¨ ±¨ ¦²¯²ª¼¤±§ª¨ ±¨ µ¨¶²∏µ¦¨ °¤±¤ª¨ ° ±¨·¶·µ¤·¨ª¬¨¶©²µ¦²±¬©¨µ¦²¯§«¤µ§¬±¨ ¶¶ΠΠ…¬ªµ¤¶ƒ o≤²¯∏°¥²≥ q≤²±¬©¨µ¦²¯§«¤µ§¬±¨ ¶¶q
Ž¯∏º µ¨„¦¤§¨ °¬¦°∏¥¯¬¶«¨µ¶o⁄²µ§µ¨¦«·o׫¨ ‘¨·«¨µ¯¤±§¶}uv p xv
„µ·∏¶‘‘o˜ °¨∏µ¤  o≥·¨³²±®∏¶° o ετ αλqt||y1 ≤²±¶·¬·∏·¬√¨ ¬¨³µ¨¶¶¬²± ²©·«¨ ¦²¯§2µ¨ª∏¯¤·¨§ 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 ≤’⁄tx¤ª¨ ±¨ ¤©©¨¦·¶¥²·«¦«¯²µ²³¯¤¶·¤±§
³µ²·²³¯¤¶·©µ¨ ½¨¬±ª·²¯ µ¨¤±¦¨ q°µ²¦¨ §¨¬±ª¶²©·«¨ ‘¤·¬²±¤¯ „¦¤§¨ °¼ ²©≥¦¬¨±¦¨ ˜≥„ o|v }tvwsw p tvws|
„¶¤§¤Žqusss1 ׫¨ º¤·¨µ2º¤·¨µ¦¼¦¯¨¤¶¤¯·¨µ±¤·¬√¨ ³«²·²± ¤±§¨¯ ¦¨·µ²± ¶¬±®¶q°«¬¯²¶²³«¬¦¤¯ ×µ¤±¶¤¦·¬²±¶²©·«¨ •²¼¤¯ ≥²¦¬¨·¼ ²©²±§²±}≥ µ¨¬¨¶…o…¬²¯²ª¬¦¤¯
≥¦¬¨±¦¨¶ovxx }twt| p twvt
„¶«º²µ·« ∞ ‘o°¨ ¤µ¦¨ • ≥ qussu1 ∞¬·µ¤¦¨¯¯∏¯¤µ©µ¨ ½¨¬±ª¬± ¯¨ ¤√¨ ¶²©©µ¨ ½¨¬±ª2¶¨±¶¬·¬√¨ ¶³¨¦¬¨¶q°¯ ¤±·¤outw }z|{ p {sx
…i¯¤±ª¨µŠ o •²¦«¨·¨ ° o≤¤¶·²±ª∏¤¼ ≠ o ετ αλqussu1 ≤ ¬¯°¤·¨ ¦«¤±ª¨ ¤±§º¬±·¨µ¶∏µ√¬√¤¯ ²© ³¨µ¨±±¬¤¯ ©²µ¤ª¨ ¦µ²³¶¬± ¤¨¶·¨µ± ≤¤±¤§¤q „ªµ²±²°¼ ²∏µ±¤¯ o|w }
ttus p ttvs
≤¤¶·²±ª∏¤¼ ≠ o‘¤§¨¤∏ ° o¤¥¨µª¨ ≥ o ετ αλqt||z1 ≤«¤±ª¨¶¬± ª¨ ±¨ ¬¨³µ¨¶¶¬²± ¬± ¶¬¬ ¤¯©¤¯©¤ ¦∏¯·¬√¤µ¶¤¦¦¯¬°¤·¨§ ∏±§¨µº¬±·¨µ«¤µ§¨±¬±ª¦²±§¬·¬²±¶q ≤µ²³
≥¦¬¨±¦¨ ovz }vvu p vwu
≤«¨ ± ‹ ‹ o¬° ‹ o…µ¨±±¨ µ qt|{v1 Œ±√²¯√¨ °¨ ±·²©¤¥¶¦¬¶¬¦¤¦¬§¬± ³²·¤·²¦²¯§¤¦¦¯¬°¤·¬²±q°¯ ¤±·°«¼¶¬²¯²ª¼ ozt }vyu p vyx
≤«¨ ± × ‹ ‹ o ‹²º¨ Š × o…µ¤§¶«¤º ‹ ⁄µqussu q ²¯ ¦¨∏¯¤µª¨ ±¨ ·¬¦¶¤±¤¯¼¶¬¶²©§²µ°¤±¦¼2µ¨ ¤¯·¨§·µ¤¬·¶¬± ³²³¯¤µ¶q • ¨¨§≥¦¬¨±¦¨ oxs }uvu p uws
≤µ¤º©²µ§ •   qusss1 ∞¦²¯²ª¬¦¤¯ «¤½¤µ§¶²©²¦¨¤±¬¦ ±¨√¬µ²±° ±¨·¶q ‘¨º °«¼·²¯²ª¬¶·otwz }uxz p u{t
ƒµ¤¦«¨ ¥²∏§≠ o •¬¥¤∏·  o ∂¤µª¤¶  qussu1 Œ§¨±·¬©¬¦¤·¬²± ²© ∏´¤±·¬·¤·¬√¨ ·µ¤¬·¯²¦¬©²µ¦²¯§2·²¯ µ¨¤±¦¨ ²©³«²·²¶¼±·«¨¶¬¶¬± °¤¬½¨ k Ζεα µαψσ ql q²∏µ±¤¯ ²©
∞¬³¨µ¬°¨ ±·¤¯ …²·¤±¼oxvkvzyl }t|yz p t|zz
Š¬¯°²∏µ≥ o≥¨ ¥²¯·„  o≥¯ ¤½¤µ ° qusss1 ’√ µ¨2 ¬¨³µ¨¶¶¬²± ²©·«¨ Αραβιδοπσισ ΧΒΦ3 ·µ¤±¶¦µ¬³·¬²±¤¯ ¤¦·¬√¤·²µ°¬°¬¦¶°∏¯·¬³¯¨¥¬²¦«¨ °¬¦¤¯ ¦«¤±ª¨¶¤¶¶²¦¬¤·¨§
º¬·«¦²¯§¤¦¦¯¬°¤·¬²±q°¯ ¤±·°«¼¶¬²¯²ª¼ otuw }t{xw p t{yx
Š∏¼ ≤ qussv1 ƒµ¨ ½¨¬±ª·²¯ µ¨¤±¦¨ ²©³¯¤±·¶}¦∏µµ¨±·∏±§¨µ¶·¤±§¬±ª¤±§¶¨¯¨ ¦·¨§ °¨¨ µª¬±ª¦²±¦¨²³·¶q≤¤±¤§¬¤± ²∏µ±¤¯ ²© …²·¤±¼o{tktul }tuty p tuuv
‹¨÷ o‘¤§¤ŽoŽ¤¶«¬«¬¶¤ ≠ o ετ αλqussu1 ∞±«¤±¦¨§¶∏¶¦¨³·¬¥¬¯¬·¼ ²©³«²·²¶¼±·«¨¶¬¶·² ²¯º2·¨°³¨µ¤·∏µ¨ ³«²·²¬±«¬¥¬·¬²± §∏¨ ·²¬±·¨µµ∏³·¬²± ²©¦«¬¯¯2¬±§∏¦¨§
¬±¦µ¨¤¶¨ ²©¶2¤§¨±²¶¼¯ ° ·¨«¬²±¬±¨ §¨¦¤µ¥²¬¼¯¤¶¨ ¤¦·¬√¬·¼¬± ¯¨ ¤√¨ ¶²©¶³¬±¤¦«k Σπιναχια ολεραχεα ql q°¯ ¤±·i ≤¨¯¯ °«¼¶¬²¯²ª¼ owvkul }t|y p usy
‹¬¬¯²√¤¤µ¤2× ¬¨­²  o ‹¤±±∏®®¤¯¤ „ o Šµ¬©©¬·«  o ετ αλq t|||1 ≥±²º2°²¯§2¬±§∏¦¨§ ¤³²³¯¤¶·¬¦³µ²·¨¬±¶¬± º¬±·¨µµ¼¨ ¯¨ ¤√¨ ¶ ¤¯¦® ¤±·¬©µ¨ ½¨¨ ¤¦·¬√¬·¼q °¯ ¤±·
°«¼¶¬²¯²ª¼ otut }yyx p yzv
Œ¶«¬®¤º¤  o •²¥¨µ·¶²± „ oŠ∏¶·¤∂ qt||s1 ∞©©¨¦·²©·¨°³¨µ¤·∏µ¨ o ¬¯ª«·o±∏·µ¬¨±·¶¤±§§¨«¤µ§¨±¬±ª²±¤¥¶¦¬¶¬¦¤¦¬§2¬±§∏¦¨§¦²¯§«¤µ§¬±¨ ¶¶¬± Βροµυσινερµισ
¨¼¶¶¶∏¶³¨ ±¶¬²± ¦∏¯·∏µ¨§¦¨¯¯¶q°¯ ¤±·≤¨¯¯ °«¼¶¬²¯²ª¼ ovt }xt p x|
¤ª¯²2’·²¶¨± Ž • o Š¬¯°²∏µ≥ o ¤µ®¤ ⁄ Š q t||{1 Αραβιδοπσισ ΧΒΦΙ ²√¨ µ2 ¬¨³µ¨¶¶¬²± ¬±§∏¦¨¶ ΧΟΡ ª¨ ±¨ ¶ ¤±§ ±¨«¤±¦¨¶©µ¨ ½¨¬±ª ·²¯ µ¨¤±¦¨ q ≥¦¬¨±¦¨
k • ¤¶«¬±ª·²±o⁄≤l ou{s }tsw p tsy
¬¤± ¬±ª¦«¨ ±o≥∏± ²±ª«∏¤o¬¬«²±ªoετ αλqusss1 ≤¤u n 2«²°¨ ²¶·¤¶¬¶§¬©©¨µ¶¥¨·º¨¨ ± ³¯¤±·¶³¨¦¬¨¶º¬·«§¬©©¨µ¨±·¦²¯§2·²¯ µ¨¤±¦¨ ¤·w ε ¦«¬¯¯¬±ªq„¦·¤…²·¤±¬¦¤
≥¬±¬¦¤owukul }vx{ p vyy
Ž∏® ≠ Œo≥«¬± ≥ o…∏µª²¶‘• qussv1 „±·¬²¬¬§¤·¬√¨ ±¨½¼° ¶¨²©©¨µ³µ²·¨¦·¬²±©µ²° ¦«¬¯¯¬±ª§¤°¤ª¨ ¬±µ¬¦¨ ³¯¤±·¶q≤µ²³≥¦¬¨±¦¨ owvkyl }uts| p uttz
Ž∏º¤¥¤µ¤≤ oפ®¨ ½¤º¤ ⁄o≥«¬°¤§¤ × qussu1 „¥¶¦¬¶¬¦¤¦¬§2 ¤±§¦²¯§2¬±§∏¦¨§·«¤∏°¤·¬±2¯¬®¨ ³µ²·¨¬± ¬± º¬±·¨µº«¨¤·«¤¶¤± ¤±·¬©∏±ª¤¯ ¤¦·¬√¬·¼ ¤ª¤¬±¶·¶±²º
°²∏¯§o Μιχροδοχηιυµ νιϖαλε q°«¼¶¬²¯²ª¼ ²© °¯¤±·ottx }tst p tts
¼²±¶  o •¤¬¶²± Žqt|zs1 ’¬¬§¤·¬√¨¤¦·¬√¬·¼ ²© °¬·²¦«²±§µ¬¤¬¶²¯¤·¨§©µ²° ³¯¤±··¬¶¶∏¨ ¶¨±¶¬·¬√¨ ¤±§µ¨¶¬¶·¤±··²¦«¬¯¯¬±ª¬±­∏µ¼q°¯ ¤±·°«¼¶¬²¯²ª¼ owx }v{y
¤½∏µ° qt|yv1 Ž¬±¨·¬¦¶²© º¤·¨µ¯ ²¶¶©µ²° ¦¨¯¯¶¤·¶∏¥½¨ µ²·¨°³¨µ¤·∏µ¨¶¤±§ ¬¯®¨ ¬¯«²²§²©¬±·µ¤¦¨¯¯∏¯¤µ©µ¨ ½¨¬±ªq²∏µ±¤¯ ²© Š¨ ±¨ µ¤¯ °«¼¶¬²¯²ª¼owz }vwz p vy|
¦®¨µ¶¬¨ … ⁄o…²º¯ ¼¨ ≥ • o ‹¤µ­¤±·² ∞qt||y1 • ¤·¨µ2§¨©¬¦¬··²¯ µ¨¤±¦¨ ¤±§©¬¨ §¯ ³¨µ©²µ°¤±¦¨ ²©·µ¤±¶ª¨ ±¬¦¤¯©¤¯©¤ ²√¨ µ¨¬³µ¨¶¶¬±ª¶∏³¨µ²¬¬§¨ §¬¶°∏·¤¶¨ q °¯ ¤±·
°«¼¶¬²¯²ª¼ ottt }ttzz p tt{t
; ªµ¨± ∞o‘¬¯¶¶²± × o≥∏±§¥¯¤§Š qt||z1 • ¨¯¤·¬²±¶«¬³¥¨·º¨¨ ± µ¨¶³¬µ¤·²µ¼ §¨ ³¯ ·¨¬²± ²©¶∏ª¤µ¶¤±§ ²¯¶¶²©¦²¯§«¤µ§¬±¨ ¶¶¬±¦²±¬©¨µ²∏¶²©§¬©©¨µ¨±·¶¨±¶¬·¬√¬·¬¨¶²©
¶³µ∏¦¨ ¤±§³¬±¨ q°¯ ¤±·o≤¨¯¯¤±§∞±√¬µ²±° ±¨·ous }uwz p uxv
’¯ ¶¨± ∞o∏±·¬¯¤ ’ qussu1 ƒ¤µµ¨§ ±¨§2²©2§¤¼ ·µ¨¤·°¨ ±·µ¨¶·²µ¨¶º¬¯§·¼³¨ 2¯¬®¨ ³¯¤±·¯ ±¨ª·«¬± «¼¥µ¬§¤¶³¨ ± ²√¨ µ2 ¬¨³µ¨¶¶¬±ª³«¼·²¦«µ²°¨ „ q °«¼¶¬²¯²ª¼ ²©
°¯ ¤±·ottx }ww{ p wxz
• ³¨² × o ‹¤±±¬±±¨ ± ‹ o Ž¨¯¯²°¤®¬≥ qt||y1 ׫¨ ©¨©¨¦·¶²© ²¯±ª2·¨µ° ¨¯ √¨¤·¬²± ²©¤¬µ·¨°³¨µ¤·∏µ¨ ¤±§≤’u ²±·«¨ ©µ²¶·«¤µ§¬±¨ ¶¶²©≥¦²·¶°¬±¨ q °¯ ¤±·o ≤¨¯¯ ¤±§
∞±√¬µ²±°¨ ±·ot| }us| p uty
•¬©¨ ≤ o ¬¨±¤¯¬‹ qussv1 ≤²¯§·²¯ µ¨¤±¦¨ ¬± ²¬¯¶¨ §¨µ¤³¨ ²√¨ µ√¤µ¼¬±ª¤¦¦¯¬°¤·¬²± §∏µ¤·¬²±¶q≤µ²³≥¦¬¨±¦¨ owvktl }|y p tss
•¬®¬± „ o„·¶°²± ⁄oŠ¬·¯¨µ≤ qt|{v1 ±∏¤±·¬·¤·¬²± ²©¦«¬¯¯2¬±§∏¦¨§µ¨¯¨ ¤¶¨ ²©¤·∏¥∏¯¬±2¯¬®¨ ©¤¦·²µ¤±§¬·¶³µ¨√¨ ±·¬²± ¥¼ ¤¥¶¦¬¶¬¦¤¦¬§¬± Γασσψπιυµ ηιρσυτυµ q
°¯¤±·°«¼¶¬²¯²ª¼ozt }zwz p zw{
v| 第 w期 徐 燕等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² ≠ o ‹¤·¤≥ oŽ¼²½∏®¤o ετ αλqusss1 ’√¨ µ¨¬³µ¨¶¶¬²±²©¤¶¬±ª¯¨≤¤un §¨ ³¨ ±§¨ ±·³µ²·¬±¨ ®¬±¤¶¨ ¦²±©¨µ¶¥²·«¦²¯§¤±§¶¤¯·2·²¯ µ¨¤±¦¨ ²±µ¬¦¨ ³¯¤±·¶q׫¨ ³¯¤±·
²∏µ±¤¯ ouv }vt| p vuz
≥¤±ªº¤± ∂ oƒ²∏¯§¶Œo≥¬±ª«o ετ αλqusst1 ≤²¯§2¤¦·¬√¤·¬²±²© Βρασσιχα ναπυσ …‘ttx ³µ²°²·¨µ¬¶° §¨¬¤·¨§¥¼¶·µ∏¦·∏µ¤¯ ¦«¤±ª¨¶¬± °¨ °¥µ¤±¨ ¶¤±§¦¼·²¶®¨ ¯¨·²±o
¤±§µ¨ ∏´¬µ¨¶≤¤un ¬±©¯∏¬q׫¨ °¯ ¤±·²∏µ±¤¯ ouz }t p tu
≥¤·² ≠ o ∏µ¤®¤°¬× oƒ∏±¤·¶∏®¬‹ o ετ αλqusst1 ‹ ¤¨·¶«²¦®2 °¨ §¬¤·¨§ „°÷ ª¨ ±¨ ¬¨³µ¨¶¶¬²± ¤±§³µ²·¨¦·¬²± ¤ª¤¬±¶·¦«¬¯¯¬±ª¬±­∏µ¼¬± µ¬¦¨ ¶¨ §¨¯¬±ª¶q²∏µ±¤¯ ²©
∞¬³¨µ¬°¨ ±·¤¯ …²·¤±¼oxu }twx p txt
≥¦¨¥¥¤ƒ o≥¨ ¥∏¶·¬¤±¬o ∂¬·¤ª¯¬¤±² ≤ qt||{1 ≤«¤±ª¨¶¬± ¤¦·¬√¬·¼ ²©¤±·¬²¬¬§¤±· ±¨½¼° ¶¨¬± º«¨ ¤·k Τριτιχυµ αεστιϖυµ ql ¶¨ §¨¯¬±ª¶∏±§¨µ¦²¯§¤¦¦¯¬°¤·¬²±q
°«¼¶¬²¯²ª¼ ²© °¯ ¤±·otsw }zwz p zxu
≥«¨ ± • o‘¤§¤Žoפ¦«¬¥¤±¤≥ qusss qŒ±√²¯√¨ °¨ ±·²©³²¯¼¤°¬±¨ ¶¬±·«¨ ¦«¬¯¯¬±ª·²¯ µ¨¤±¦¨ ²©¦∏¦∏°¥¨µ¦∏¯·¬√¤µ¶q°¯¤±·°«¼¶¬²¯²ª¼ otuw }wvt p wv|
≥·µ¤±§ ! oƒ²¼¨ µ≤ ‹ oŠ∏¶·¤©¶¶²± ° o ετ αλqussv1 „¯ ·¨µ¬±ª©¯∏¬·«µ²∏ª«·«¨ ¶∏¦µ²¶¨ ¥¬²¶¼±·«¨¶¬¶³¤·«º¤¼¬±·µ¤±¶ª¨ ±¬¦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 °²§¬©¬¨¶³«²·²¶¼±·«¨·¬¦
¤¦¦¯¬°¤·¬²± ¤·¯²º ·¨°³¨µ¤·∏µ¨¶¤±§·«¨ §¨√¨¯²³° ±¨·²©©µ¨ ½¨¬±ª·²¯ µ¨¤±¦¨ q°¯ ¤±·o≤¨¯¯¤±§∞±√¬µ²±°¨ ±·ouy }xuv p xvy
פ«·¬«¤µ­∏≥ o≥¤±ªº¤± ∂ o²±µ²¼ „ ƒ o ετ αλqt||z1 ׫¨ ¬±§∏¦·¬²±²© κιν ª¨ ±¨ ¶¬±¦²¯§2¤¦¦¯¬°¤·¬±ª Αραβιδοπσιστηαλιανα } √¨¬§¨ ±¦¨ ²©¤µ²¯¨©²µ¦¤¯¦¬∏° q°¯ ¤±·¤o
usv }wwu p wwz
פ®¤ª¬× o‘¤®¤°∏µ¤  o ‹¤¼¤¶«¬‹ o ετ αλqussv1 ׫¨ ¯¨ ¤©2²µ§¨µ2§¨ ³¨ ±§¨ ±· ±¨«¤±¦¨ °¨ ±·²©©µ¨ ½¨¬±ª·²¯ µ¨¤±¦¨ ¬± ¦²¯§2¤¦¦¯¬°¤·¨§ Αραβιδοπσι󵲶¨·¨¶¬¶±²·
¦²µµ¨ ¤¯·¨§º¬·«·«¨ ·µ¤±¶¦µ¬³·¯ √¨¨ ¶¯²©·«¨ ¦²¯§2¬±§∏¦¬¥¯¨·µ¤±¶¦µ¬³·¬²±©¤¦·²µ¶²© ΧΒΦΠ∆ΡΕΒ11 °¯ ¤±·i ≤¨¯¯ °«¼¶¬²¯²ª¼owwk|l }|uu p |vt
׫²°¤¶«²º  ƒ qt||{1 • ²¯¨²©¦²¯§2µ¨¶³²±¶¬√¨ ª¨ ±¨ ¶¬± ³¯¤±·©µ¨ ½¨¬±ª·²¯ µ¨¤±¦¨ q°¯ ¤±·°«¼¶¬²¯²ª¼ ott{ }t p z
×µ²±¶°² „  oŠµ¨ª¨µ¶¨± ° o ‹­¨ §¯²µ§o ετ αλqt||v1 ≤²¯§2¬±§∏¦¨§§¬¶¨¤¶¨ µ¨¶¬¶·¤±¦¨ Μƒµ¬·¬ª…o¨ªµ¤±§  q  ¦¨«¤±¬¶°¶²©³¯¤±·§¨©¨ ±¦¨ q Ž¯∏º µ¨„¦¤§¨ °¬¦
°∏¥¯¬¶«¨µ¶o⁄²µ§µ¨¦«·ovy|
×∏¦®¨µ∞ …o„¯ ¯¨ ± ‘≥ qt|{y1 Œ±·µ¤¦¨¯¯∏¯¤µ³¤µ·¬¦¯¨°²·¬²± k¦¼·²³¯¤¶°¬¦¶·µ¨¤°¬±ªl¬±¶·¤°¬±¤¯ «¤¬µ¶²© Σετχρεασεα πυρπυρεα } ©¨©¨¦·²©¤½¬§¨ ¤±§ ²¯º ·¨°³¨µ¤·∏µ¨ q
≤¨¯¯ ²·¬¯¬·¼ ¤±§×«¨ ≤¼·²¶®¨ ¯¨·²±oy }vsx p vtv
∂ ª¨¤≥ ∞o •¬² „ ‹ o∏±ª Š o ετ αλqussv1 ¤µ®¨µ2¤¶¶¬¶·¨§ª¨ ±¨ ·¬¦¤±¤¯¼¶¬¶²© ±²±2¤¦¦¯¬°¤·¨§©µ¨ ½¨¬±ª·²¯ µ¨¤±¦¨ ¤±§¦²¯§¤¦¦¯¬°¤·¬²± ¦¤³¤¦¬·¼ ¬± ¤¥¤¦®¦µ²¶¶
Σολανυµ ³²³∏¯¤·¬²±q„°¨ µ¬¦¤± ²∏µ±¤¯ ²©°²·¤·² • ¶¨¨¤µ¦«o{skyl }vx| p vy|
• ¤±ª ±¬∏¼¬±ªo‘¬¦® ° qusst1 ≤²¯§¤¦¦¯¬°¤·¬²±¦¤±¬±§∏¦¨ °¬¦µ²·∏¥∏¯¤µ¦²¯§¶·¤¥¬¯¬·¼¬± ¤ °¤±±¨ µ§¬¶·¬±¦·©µ²° ¤¥¶¦¬¶¬¦¤¦¬§q°¯¤±·≤¨¯¯ °«¼¶¬²¯²ª¼ owu }||| p
tssx
• ¨¯ ¬¯±ª „ o ²µ¬·½ × o°¤¯√¤ ∞ × o ετ αλqussu1 Œ±§¨ ³¨ ±§¨±·¤¦·¬√¤·¬²± ²©¦²¯§¤¦¦¯¬°¤·¬²± ¥¼ ²¯º ·¨°³¨µ¤·∏µ¨ ¤±§¶«²µ·³«²·²³¨µ¬²§¬± «¼¥µ¬§¤¶³¨ ±¶q °¯ ¤±·
°«¼¶¬²¯²ª¼ otu| }tyvv p tywt
≠²¶«¬§¤  o„¥¨ o ²µ¬¼¤°¤  o ετ αλqt||{1 ≤¤µ¥²«¼§µ¤·¨ ¯¨ √¨¯¶¤°²±ª º¬±·¨µº«¨¤·¦∏¯·¬√¤µ¶√¤µ¼¬±ª¬± ©µ¨ ½¨¬±ª·²¯ µ¨¤±¦¨ ¤±§¶±²º °²¯§µ¨¶¬¶·¤±¦¨ §∏µ¬±ª
¤∏·∏°± ¤±§º¬±·¨µq°«¼¶¬²¯²ª¼ ²© °¯ ¤±·otsv }{ p ty
k责任编辑 徐 红l
w| 林 业 科 学 w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