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1990—2000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0年间景区景观结构基本稳定,景观分割度、斑块丰富度和斑块丰富密度没有变化。斑块数增加了34,增加的斑块主要为经济林。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 during 1990—2000 was studied. The result indicated: Landscape pattern is almost no change shown in the indexes of landscape pattern especially division, patch richness and patch richness density. The patch number was increased by 34, increased patch much more is economic forest.
全 文 :第 wu卷 第 z期
u s s y年 z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u o²1z
∏¯ qou s s y
张家界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阳柏苏t 郑 华u 尹刚强v 赵同谦w 何 平x 欧阳志云u
kt1 怀化学院 怀化 wt{ss{ ~ u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tsss{x ~ v1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北京 tssztw ~
w1 河南理工大学 焦作 wxwsss ~ x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长沙 wtssswl
摘 要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k≥l技术 o研究 t||s ) usss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的变化 ∀结果表明 }ts
年间景区景观结构基本稳定 o景观分割度 !斑块丰富度和斑块丰富密度没有变化 ∀斑块数增加了 vw o增加的斑块主
要为经济林 ∀
关键词 } 景观格局 ~指数变化 ~生态旅游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 }±twv ~×|{y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ylsz p sstt p sx
收稿日期 }ussy p sx p tu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kussv p sxy p xyl ∀
Ρεσεαρχη ον Λανδσχαπε Παττερν Χηανγειν Ζηανγϕιαϕιε Νατιοναλ Φορεστ Παρκ
≠¤±ª
²¶∏t «¨ ±ª ∏¤u ≠¬± ¤±ª´¬¤±ªv «¤² ײ±ª´¬¤±w ¨°¬±ªx ∏¼¤±ª«¬¼∏±u
kt1 Ηυαιηυα Υνιϖερσιτψ Ηυαιηυα wt{ss{ ~ u1 Ρεσεαρχη Χεντερφορ ΕχοpΕνϖιρονµενταλΣχιενχεσoτηε Χηινεσε Αχαδεµψοφ Σχιενχεσ Βειϕινγ tsss{x ~
v1 Σχιενχε ανδ Τεχηνολογψ Βυρεαυ οφ Νατιοναλ Φορεστρψ Μινιστρψ Βειϕινγ tssztw ~ w q Ηεναν Πολψτεχηνιχ Υνιϖερσιτψ ϑιαοζυο wxwsss ~
x1 ΧεντραλΣουτη Υνιϖερσιτψοφ Φορεστρψ ανδ Τεχηνολογψ Χηανγσηα wtssswl
Αβστραχτ} ¶¬±ª ¨ ²ªµ¤³«¬¦±©²µ°¤·¬²± ≥¼¶·¨°k≥l o·«¨ ¦«¤±ª¨ ²© ¤¯±§¶¦¤³¨ ³¤·¨µ±¬± «¤±ª¬¤¬¨ ¤·¬²±¤¯ ƒ²µ¨¶·°¤µ®
§∏µ¬±ªt||s ) usss º¤¶¶·∏§¬¨§q׫¨ µ¨¶∏¯·¬±§¬¦¤·¨§}¤±§¶¦¤³¨ ³¤·¨µ±¬¶¤¯°²¶·±²¦«¤±ª¨ ¶«²º±¬±·«¨ ¬±§¨¬¨¶²© ¤¯±§¶¦¤³¨
³¤·¨µ± ¶¨³¨¦¬¤¯ ¼¯ §¬√¬¶¬²±o³¤·¦«µ¬¦«±¨ ¶¶¤±§³¤·¦«µ¬¦«±¨ ¶¶§¨±¶¬·¼q׫¨ ³¤·¦«±∏°¥¨µº¤¶¬±¦µ¨¤¶¨§¥¼ vw o¬±¦µ¨¤¶¨§³¤·¦«
°∏¦« °²µ¨ ¬¶ ¦¨²±²°¬¦©²µ¨¶·q
Κεψ ωορδσ} ¤¯±§¶¦¤³¨ ³¤·¨µ±~¬±§¨¬¦«¤±ª¨ ~ ¦¨²·²∏µ¬¶°~«¤±ª¬¤¬¨ ¤·¬²±¤¯ ƒ²µ¨¶·°¤µ®
德国生物地理学家 ×µ²¯¯ kt|v|l 首先提出/景观生态学0 k¯ ¤±§¶¦¤³¨ ¦¨²¯²ª¼l 一词 o它作为生态学一门新
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o学者们普遍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结构k¶·µ∏¦·∏µ¨l !功能k©∏±¦·¬²±l
和变化k¦«¤±ª¨ l 的科学 o研究的重点是景观格局kƒ²µ°¤± ετ αλqot|{y ~×∏µ±¨ µετ αλqot||t ~ƒ²µ°¤±ot||x ~景贵
和 ot||sl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从 us世纪 xs年代就开始了kƒ²µ°¤± ετ αλqot|{yl o而对景观格局的数量化
研究最近几年才有较大的进展k×∏µ±¨ µετ αλqot||t ~×∏µ±¨ µot|{|l ∀对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分析 o主要是希望能
找到景观格局发展和变化的驱动因子kµ¨¬ªp≥°¬·«ot|{vl o同时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景观格局的特征和它们的
变化 o探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和相关性k肖笃宁 ot||tl ∀
近年来 o随着 ≥和 ≥技术的发展 o景观格局的研究迅速发展k肖笃宁 ot||t ~
¤®¨µot|{| ~×∏µ±¨ µετ αλqo
t||s ~ ¬¯±¨ ot||u ~李哈滨等 ot||ul ∀肖笃宁等kt||sl !谢志霄等kt||yl开展了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 ~傅伯杰
kt||xl !陈利顶等kt||yl分别进行了农村景观格局的研究 ~很多学者对森林景观进行了研究k彭少麟 ot||t ~
徐化成 ot||w ~刘先银等 ot||w ~郭晋平等 ot||s ~t|||¤~t|||¥~usss¤~usss¥~马克明等 ot||| ~usss¤~usss¥l ∀这
些研究为我国景观生态学特别是景观格局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k以下简称/景区0l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o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给当地居
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o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公园景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
方法 o研究生态旅游快速发展条件下张家界森林公园景观格局的变化 o以期为旅游景区的景观开发建设和管
理提供参考 o同时也为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t 研究区概况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中段kttsβuwχ ) ttsβu{χ ∞ !u|βtzχ ) u|βutχ l o距张家
界市城区 vu ®° o公园总面积 w zy{ «°u ∀园内最高海拔 t vvw ° o最低海拔 wuy ° o相对高差 |s{ °∀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高达 |{ h o茂密的森林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该区气候温和 o降
水充足 o空气湿润 o多云雾 o少日照 o风速小 o属典型的山地气候 o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理想地区 ∀与市区相比 o
森林公园内各测点的太阳辐射低 uv h ∗ zs h o日照时数减少 vs h ∗ zs h o光照强度减弱 w h ∗ {| h o风速减
小 vs h ∗ zs h o日平均气温降低 x1z ∗ y1y ε ∀
公园内土壤母岩以红色砂岩为主 o夹有少量的白色砂岩 !石灰岩及砂页岩和紫色页岩 o形成以轻砂质中
厚层黄壤为主的土壤类型 ∀海拔 xss °以下为红壤区 o海拔 xss ∗ {ss °为黄红壤区 o海拔 {ss ∗ t sss °为山
地黄壤区 o海拔 t sss °以上为黄棕壤区 ∀
u 研究方法
以景区 t||s与 usss年的 tΒx万森林资源分布图 !林相图 !地形图及两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资料 ∀
景观指标分为 v个级别 o代表 v种尺度 }tl斑块级别k³¤·¦«p¯ √¨¨ l¯指标 o反映景观中单个斑块的结构特征 o也是
计算其他级别指标的基础 ~ul类型级别k¦¯¤¶¶p¯ √¨¨ l¯指标 o反映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结构特征 ~vl景观级别
k¯ ¤±§¶¦¤³¨p¯ √¨¨ l¯指标 o反映景观的整体结构特征 ∀本研究选择的指标能够充分反映 t||s ) usss年这一时期
景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k见表 x和 yl ∀采用 ≥ 中的常用软件 µ¦√¬¨º 建立空间拓扑并进行属性赋值和
空间分析 o并用 µ¦√¬¨º中 µ¬§模块依据景观生态类型字段生成 x ° ≅ x °的栅格图 o然后用景观格局指数
软件 ƒµ¤ª¶·¤·¶分析景观格局指数 ∀
表 1 1990 年景观类型及其面积
Ταβ .1 Λανδσχαπε τψπε ανδ αρεα ιν 1990
类型 ×¼³¨ 面积 µ¨¤Π«°u 比例 °µ²³²µ·¬²±Πh
柏木林 Χυπρεσσυσφυνεβρισ©²µ¨¶· t1ut s1sv
水体及沼泽 • ¤·¨µ¤±§ °¬µ¨ wt1zu s1{{
竹林
¤°¥²²©²µ¨¶· zy1uv t1ys
居民点及道路 ¶¨¬§¨ ±·¬¤¯ ¤µ¨¤¤±§µ²¤§ z{1zw t1yx
经济林 ∞¦²±²°¬¦©²µ¨¶· {u1v{ t1zv
迹地及难利用地 ≥¯ ¤¶«¤±§§¬©©¬¦∏¯·¯¼ ∏¶¨§ ¤¯±§ ttz1{u u1wz
马尾松林 Πινυσ µασσονιανα©²µ¨¶· vtt1zv y1xw
农田 ƒ¤µ°¯¤±§ vwz1s| z1u{
灌木林 ≥«µ∏¥¥¨µ¼ {{|1xw t{1yy
杉木林 Χυννινγηαµια λανχεολατα ©²µ¨¶· t vvw1vx uz1||
阔叶林
µ²¤§p¯ ¤¨√¨ §©²µ¨¶· t w{y1zy vt1t{
表 2 1990 年主要景观类型林龄结构
Ταβ .2 Αγε στρυχτυρε οφ µαιν λανδσχαπε τψπειν 1990
类型
×¼³¨
面积 µ¨¤Π
«°u
比例
°µ²³²µ·¬²±Πh
近成过熟林 ¨¤µ¯¼ °¤·∏µ¨ o
°¤·∏µ¨ ¤±§²√¨ µp°¤·∏µ¨ |ys1|| yw1yw
阔叶林
µ²¤§p
¯¨ ¤√¨ §©²µ¨¶· 中龄林 ¬§§¯ p¨¤ª¨§ vu{1|u uu1tu
幼龄林 ∏√¨ ±¬¯¨ t|y1{x tv1uw
近成过熟林 ¨¤µ¯¼ °¤·∏µ¨ o
°¤·∏µ¨ ¤±§²√¨ µp°¤·∏µ¨ ts{1xt vw1{t
马尾松 Πινυσ
µασσονιανα©²µ¨¶· 中龄林 ¬§§¯ p¨¤ª¨§ tsy1ut vw1sz
幼龄林 ∏√¨ ±¬¯¨ |z1st vt1tu
近成过熟林 ¨¤µ¯¼ °¤·∏µ¨ o
°¤·∏µ¨ ¤±§²√¨ µp°¤·∏µ¨ {v|1yv yu1|u
杉木林 Χυννινγηαµια
λανχεολατα©²µ¨¶· 中龄林 ¬§§¯ p¨¤ª¨§ vvw1{u ux1s|
幼龄林 ∏√¨ ±¬¯¨ tx|1| tt1|{
v 结果与分析
311 1990 ) 2000年景区景观类型特征
v1t1t t||s年景区景观类型特征 根据景区景观类型现状 o将研究区分为 tt个景观类型k表 tl o景观类型
的总面积为w zyz1x «°u ∀表 t的景观
类型分类结果表明 }t||s年景区景观
类型中阔叶林 !杉木林 !灌木林及马尾
松为森林景观的的主体k{w1vz h l ∀
考虑到景区经营方案 o本研究在分析
森林景观的年龄结构变化时 o只考虑
了阔叶林 !杉木林和马尾松林 v种主
要景观类型k表 ul ∀结果表明 o阔叶
林中近 !成 !过熟林的比例最大 o达
yw1yw h o中龄林为 uu1tu h o幼龄林为
tv1uw h ∀杉木林近成过熟林 !中龄
林 !幼龄林 v者的比例也基本与阔叶
林相似 ∀马尾松林的近成过熟林 !中
龄林 !幼龄林 v种林龄类型的比例基
本相近 o均在 vs h左右 ∀
v1t1u usss 年景观类型特征 与
t||s年相同 o将研究区域分为 tt个景
观类型k表 vl o景观类型的总面积为
w zyz1x «°u ∀表 v的景观类型分类结
果表明 }usss年阔叶林 !杉木林 !灌木
林 !马尾松林景观面积总体变化不大 o
仍占景区景区景观类型的主体 o其比
例为 {v1z h ∀表 w结果表明 o阔叶林
景观 中 近 成 过 熟 林 的 比 例 达
{t1yy h o而幼龄林景观仅占 t1sw h ∀
ut 林 业 科 学 wu卷
杉木林在龄级分布上 o与阔叶林相似 o但其近 !成 !过熟林比例稍低而幼龄林比例稍高 o这说明杉木林受到的
砍伐 !更新比阔叶林的稍多 ∀v种主要森林景观中 o马尾松林面积相对较小kwwy1sy «°ul o以近成过熟林和中
龄林为主 o两者所占之比约为 vΒu ∀
表 3 2000 年景观类型及其面积
Ταβ .3 Λανδσχαπε τψπε ανδ αρεα ιν 2000
类型 ×¼³¨ 面积 µ¨¤Π«°u 比例 °µ²³²µ·¬²±Πh
阔叶林
µ²¤§2¯ ¤¨√¨ §©²µ¨¶· t xw|1zs vu1xt
马尾松林 Πινυσ µασσονιανα wwy1sy |1vy
杉木林 Χυννινγηαµια λανχεολατα t vux1vw uz1{s
柏木林 Χυπρεσσυσφυνεβρισ v1uz s1sz
竹林
¤°¥²²©²µ¨¶· zv1yv t1xw
灌木林 ≥«µ∏¥¥¨µ¼ yzw1xw tw1tx
农田 ƒ¤µ°¯¤±§ vsx1xv y1wt
经济林 ∞¦²±²°¬¦©²µ¨¶· tz|1uv v1zy
居民点及道路 ¶¨¬§¨ ±·¬¤¯ ¤µ¨¤¤±§µ²¤§ |w1uv t1|{
迹地及难利用地 ≥¯ ¤¶«¤±§§¬©©¬¦∏¯·¯¼ ∏¶¨§ ¤¯±§ zw1uz t1xy
水体及沼泽 • ¤·¨µ¤±§ °¬µ¨ wt1zu s1{{
表 4 2000 年主要景观类型林龄结构
Ταβ .4 Αγε στρυχτυρε οφ µαιν λανδσχαπε τψπειν 2000
类型 ×¼³¨ 面积 µ¨¤Π«°u
比例
°µ²³²µ·¬²±Πh
近成过熟林 ¨¤µ¯¼ °¤·∏µ¨ o
°¤·∏µ¨ ¤±§²√¨ µp°¤·∏µ¨ t uyx1ww {t1yy
阔叶林
µ²¤§p¯ ¤¨√ §¨©²µ¨¶· 中林 ¬§§¯ p¨¤ª¨§ uy{1tz tz1vs
幼林 ∏√¨ ±¬¯¨ ty1s{ t1sw
近成过熟林 ¨¤µ¯¼ °¤·∏µ¨ o
°¤·∏µ¨ ¤±§²√¨ µp°¤·∏µ¨ uyz1|x ys1sz
马尾松
Πινυσ µασσονιανα 中林 ¬§§¯ p¨¤ª¨§ tzy1wx v|1xy
幼林 ∏√¨ ±¬¯¨ t1yy s1vz
近成过熟林 ¨¤µ¯¼ °¤·∏µ¨ o
°¤·∏µ¨ ¤±§²√¨ µp°¤·∏µ¨ |zu1sy zv1vw
杉木林
Χυννινγηαµιαλανχεολατα 中林 ¬§§¯ p¨¤ª¨§ uu|1zy tz1vw
幼林 ∏√¨ ±¬¯¨ tuv1xv |1vu
v1t1v t||s与 usss年景观类型特征
对比分析 t||s和 usss年景观类型
现状表明 ots年间景区景观类型变化
有以下特征 }tlv种主要森林景观k阔
叶林 !杉木林和马尾松林l近成过熟林
的比例 明显 增加 k如 阔 叶 林 由
yw1yw h增加到了 {t1yy h o马尾松由
vw1{t h增加到了 ys1sz h l !中龄林和
幼龄林尤其是幼龄林的比例明显减小
k如阔叶林幼龄林由 tv1uw h 下降到
了 t1sw h o杉木林幼龄林由 vt1tu h
降至 s1vz h l ∀这一现象说明景区对
森林景观的保护具有一定意义 ∀ul少
量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大 o经济林增
加了 u1sy h o马 尾 松 林 增 加 了
v1{u h o居民点及道路增加了 s1vv h ∀
经济林的增加主要是由退耕还林引
起 o而居民点及道路增加主要是景点
的增加所致 ∀减少的景观类型有 }灌
木林减少了 w1xt h o迹地及难利用地
减少了 s1|t h o农田减少了 s1{z h ∀
此处灌木林和迹地及难利用地的减少
是有利的 o而农田的减少亦是退耕还
林的结果 o总体是有利于景区生态环
境建设的 ∀vl部分景观面积几乎没有
变化 ∀如森林景观面积 t||s 年占
{y h ousss年占 {x1wv h ~阔叶林面积在 t||s与 usss年分别为 vt1t{ h和 vu1xt h ~杉木林分别为 vt1t{ h和
vu1xt h ∀竹林 !柏木林 !水体及沼泽景观的面积也几乎没有变化 ∀
312 景观结构特征
v1u1t t||s年各景观结构特征 景区 t||s年景观结构特征如表 x所示 ∀斑块数以灌木林最多 o其次是杉
木林和马尾松林 o在 tss以上 ∀其余依次为阔叶林 !农田 !迹地及难利用地 !竹林 !经济林 !居民点 !水体及沼
泽 !柏木幼林 ∀因斑块密度主要取决于斑块数 o斑块密度的大小顺序与斑块数完全一致 ∀最大斑块指数显示
最大斑块对整个类型或者景观的影响程度 o即一个土地利用分区中的最优势类型对整个土地利用格局的影
响程度 ∀最大斑块指数以阔叶林最大 o其次是杉木林 !灌木林和农田 ∀其余景观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均较
小 ∀斑块的形状越复杂 !越扁长 o景观形状指数就越大 ∀景观形状指数以水体及沼泽最大 o其次是居民点 !灌
木林 !杉木林 !阔叶林 !马尾松林 !农田 !迹地及难利用地 o均在 ts以上 ∀邻接性指数比较接近 o在 |x以上的
有阔叶林 !杉木林 !灌木林 !农田 !经济林 !马尾松林 !迹地及难利用地 ∀散布与毗邻指数除了柏木幼林 !迹地
及难利用地相对较小以外 o水体及沼泽 !马尾松林 !经济林 !农田 !居民点 !竹林 !阔叶林 !灌木林 !杉木林均比
较接近 ∀所有景观类型的景观分割度均为 s1|{ ∗ t ∀分离度指数以柏木幼林最大 o其余依次为竹林 !水体及
沼泽 !迹地及难利用地 !经济林 !马尾松林 !居民点 !农田 !灌木林 !杉木林和阔叶林 ∀聚集度指数比较接近 o大
小依次为柏木幼林 !阔叶林 !杉木林 !灌木林 !农田 !经济林 !迹地及难利用地 !马尾松林 !竹林 o且均在 |x以
上 ∀以居民点 !水体和沼泽相对较小 ∀
vt 第 z期 阳柏苏等 }张家界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表 5 1990 与 2000 年各景观类型景观指数
Ταβ .5 Λανδσχαπεινδεξεσ οφ ϖαριουσλανδσχαπε τψπειν 1990 ανδ 2000
类型
×¼³¨
年
≠ ¤¨µ
斑块数
∏°¥¨µ
²©
³¤·¦«
斑块
密度
°¤·¦«
§¨±¶¬·¼
最大斑块
指数
¤µª¨¶·
³¤·¦«
¬±§¨¬
景观形状
指数
¤±§¶¦¤³¨
¶«¤³¨
¬±§¨¬
邻接性
指数
°¨ µ¦¨±·¤ª¨
²© ¬¯®¨
¤§¤¦¨±¦¬¨¶
散布与毗
邻指数
±·¨µ¶³¨µ¶¬²± ¤±§
∏¬·¤³²¶¬·¬²±
¬±§¨¬
分割度
¤±§¶¦¤³¨
§¬√¬¶¬²±
¬±§¨¬
分离度
≥³¬·¬±ª
¬±§¨¬
灌木林 ≥«µ∏¥¥¨µ¼ t||s tt{ u1w{ v1vw t|1zz |y1yz {s1vy s1|| xsw1wsusss tsw u1t{ t1{s t{1ty |y1xt zx1tz t1ss t uss1tu
阔叶林
µ²¤§p¯ ¤¨√¨ §©²µ¨¶· t||s x| t1uw tt1{| tz1zw |z1zx {t1ys s1|{ wt1|susss x| t1uw tt1{| tz1zw |z1zx {t1ys s1|{ wt1|s
经济林 ∞¦²±²°¬¦©²µ¨¶· t||s u{ s1x| s1vv {1tx |x1xt zx1z| t1ss v{ syw1xvusss w{ t1st s1xz ts1zx |x1|y {w1z| t1ss tt x{w1yu
居民点及道路 ¶¨¬§¨ ±·¬¤¯ ¤µ¨¤¤±§µ²¤§ t||s t| s1ws s1{w uy1uu {y1wv {v1vv s1|| ts su|1tzusss uu s1wy s1|y vu1wt {u1zv {u1t{ t1ss | xyw1xx
杉木林 Χυννινγηαµια λανχεολατα t||s ts{ u1uz {1vv tz1y{ |z1x{ z|1wz s1|| {t1vvusss ttx u1wt z1u| t{1{| |z1ws {s1|y s1|| tus1ys
迹地及难利用地 ≥¯ ¤¶«¤±§§¬©©¬¦∏¯·¯¼ ∏¶¨§ ¤¯±§t||s wx s1|w s1ut ts1xu |x1tx yx1uz t1ss xs yxs1yxusss vs s1yv s1tw {1vz |x1ty v{1|w t1ss |x xys1y|
马尾松林 Πινυσ µασσονιανα©²µ¨¶· t||s tsw u1t{ s1uw ty1zs |x1uz zs1tz s1|| tw zw{1tyusss tsx u1us t1ws tz1|s |x1zz zx1xx t1ss v s{w1yw
水体及沼泽 • ¤·¨µ¶¤±§°¬µ¨ t||s t| s1ws s1vx vx1u| zu1yz y|1|| t1ss yu sxu1tuusss ut s1|| s1wu vx1sw zu1{t zt1v{ t1ss wu zus1tw
农田 ƒ¤µ°¯¤±§ t||s xw t1tv u1wv tw1vv |y1tx {v1zu s1|| t uw{1ywusss yx t1vy t1uu tx1{x |x1wv {x1sx t1ss v |u{1yw
竹林
¤°¥²²©²µ¨¶· t||s vy s1zy s1t{ |1ys |v1|{ {u1yx t1ss { {|xy1z{usss vz s1z{ s1t{ ts1|v |v1xv {w1yu t1ss |x wzs1zt
柏木幼林 Χυπρεσσυσφυνεβρισ∏√¨ ±¬¯¨ ©²µ¨¶· t||s t s1su s1sv t1v| |v1zs wy1ws t1ss tx w|v uvw1xvusss ) ) ) ) ) ) ) )
表 6 1990 与 2000 年景观指数
Ταβ .6 Λανδσχαπεινδεξεσιν 1990 ανδ 2000
指数 ±§¨¬ t||s usss
斑块数 ∏°¥¨µ²©³¤·¦«
斑块密度 °¤·¦«§¨±¶¬·¼
最大斑块指数 ¤µª¨¶·³¤·¦«¬±§¨¬
景观形状指数 ¤±§¶¦¤³¨ ¶«¤³¨ ¬±§¨¬
邻接性指数 °¨ µ¦¨±·¤ª¨ ²© ¬¯®¨ ¤§¤¦¨±¦¬¨¶
散布与毗邻指数 ±·¨µ¶³¨µ¶¬²± i ∏¬·¤³²¶¬·¬²±¬±§¨¬
分割度 ¤±§¶¦¤³¨ §¬√¬¶¬²±¬±§¨¬
分离度 ≥³¬·¬±ª¬±§¨¬
香农指数 ≥«¤±±²±π¶§¬√ µ¨¶¬·¼¬±§¨¬
斑块丰富度 °¤·¦«µ¬¦«±¨ ¶¶
斑块丰富度密度 °¤·¦«µ¬¦«±¨ ¶¶§¨±¶¬·¼
yss
tu1ys
tt1{v
uw1x|
|y1yu
z|1{{
s1|y
uz1sw
t1zw
tt
s1uv
yvw
tv1vt
tt1{|
ux1xx
|y1wz
{s1zw
s1|y
u|1x{
t1zz
tt
s1uv
v1u1u usss年各景观类型结构特征 景区 usss年景观结构特征如表 x所示 ∀斑块数以杉木林最多 o其次
是马尾松林和灌木林 o均在 tss以上 ∀其余依次为农田 !阔叶林 !经济林 !水体及沼泽 !竹林 !迹地及难利用
地 !居民点 !柏木幼林 ∀斑块密度的大小顺序与斑块数完全一致 ∀最大斑块指数以阔叶林最大 o其次是杉木
林 o其余景观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均较小 ∀景观形状指数以水体及沼泽最大 o其次是居民点 !杉木林 !灌木
林 !阔叶林 !马尾松林 !农田 !竹林 !经济林 o均在 ts以上 ∀邻接性指数比较接近 o在 |x以上的有阔叶林 !杉木
林 !灌木林 !经济林 !马尾松林 !农田 !迹地及难利用地 ∀顺序与 t||s年基本一致 ∀散布与毗邻指数除了柏木
幼林 !迹地及难利用地相对较小以外 o农田 !居民点 !竹林 !阔叶林 !灌木林 !杉木林 !水体及沼泽 !马尾松林 !经
济林均比较接近 o顺序与 t||s年基本一致 ∀所有景观类型的景观分割度最为接近 o均为 s1|{ ∗ t ∀分离度指
数以柏木幼林最大 o其余依次为迹地及难利用地 !竹林 !水体及沼泽 !经济林 !居民点 !农田 !马尾松林 !灌木
林 !杉木林和阔叶林 ∀顺序与 t||s年基本一致 ∀聚集度指数比较接近 o大小依次为阔叶林 !杉木林 !柏木幼
林 !灌木林 !经济林 !马尾松林 !迹地及难利用地 !农田 !竹林 o且均在 |w以上 ∀以居民点 !水体和沼泽相对较
小 ∀顺序与 t||s年基本一致 ∀
v1u1v t||s ) usss 年景区景观结构
特征对比分析 比较 t||s年和 usss
年景区各景观类型结构特征可以看
出 }景区在这 ts年中 o各景观指数变
化很小 o景观结构基本稳定 o各景观类
型的邻接性指数 !散布与毗邻指数 !聚
集度指数等大小顺序两时段完全一
致 ∀景观分割度 !斑块丰富度和斑块
丰富密度没有变化 ∀变化较大的是斑
块数增加了 vw ∀斑块数变化较大的
wt 林 业 科 学 wu卷
有 }杉木林增加了 z o灌木林减少了 tw o农田增加了 tt o阔叶林减少了 | o经济林增加了 us o水体及沼泽增加了
x o迹地及难利用地减少了 tx ∀
w 结论
对比分析 t||s与 usss年景区景观类型与格局 o结果表明 }
tl 作为景观类型主体的森林景观总面积稳定 o均在总面积的 {x h左右 ∀这是 ts年间景观格局未有大
变化的主要原因 o也是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以稳定发挥的重要保证 ∀
ul灌木及未成熟林地景观得到了好的保护 o并有 vs h以上转变为阔叶林 !马尾松林或杉木林 ∀迹地及
难利用地景观恢复较好 ots年间有 ux1v{ h的迹地及难利用地转变为灌木及未利用地景观 ∀
vl部分农田景观被利用为居民点及道路或经济林景观 ∀usss年 o居民点及道路景观中 o有 tt1t| h是由
农田转变而来的 ~经济林景观中 ovw1{u h是由农田转变来的 ∀可见居民点及道路建设侵占了部分农田 o退耕
还林将部分耕田还于林地 ∀
wl森林尤其是用材林的砍伐仍然存在 o尤其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 ∀usss年 o马尾松幼龄林全部是由马
尾松中龄林转变而来的 ∀zw1sy h的杉木幼龄林是杉木近成过熟林转变而来的 o将近 ts h的迹地及难利用地
是由阔叶近成过熟林或阔叶中龄林转变而来的 o这是非正常的森林砍伐 o会导致森林景观的部分功能损失 ∀
xlt||s和 usss年景观指数表明k表 yl ots年间景区景观结构基本稳定 o景观分割度 !丰富度 !丰富度密
度没有变化 o说明景区景观连接的连续性是好的 ∀景观指数变化较大的是斑块数 o斑块数增加最多的为经济
林 o减少最多的是迹地及难利用地斑块 o这是景区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o将经济林景观作为迹地及难利用
地改造的过渡森林景观 ∀
参 考 文 献
陈利顶 o傅伯杰 qt||y1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q生态学报 otykwl }vvz p vww
傅伯杰 qt||x1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q生态学报 otxkul }ttv p tus
郭晋平 o阳含熙 o薛俊杰 o等 qt||s1 关帝山森林景观异质性及其动态研究 q应用生态学报 otskul }tyz p tzt
郭晋平 o阳含熙 o张芸香 qt|||¤q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分布及其动态研究 q生态学报 ot|kwl }wy{ p wzv
郭晋平 o张芸香 qt|||¥q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关联度与景观格局分析 q林业科学 ovxkxl }u{ p vv
郭晋平 o薛俊杰 o李志强 o等 qusss¤q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变化 q生态学报 ouskul }ut{ p uuv
郭晋平 o王俊田 o李世光 qusss¥q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趋势的研究 q植物生态学报 ouw kul }tvx p tws
景贵和 qt||s q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前景 q地理科学 ots kwl }u|v p vst
李哈滨 o伍业纲 qt||u1 景观生态学的数量研究方法ΠΠ刘建国 q当代生态学博论 q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us| p uvv
刘先银 o徐化成 o郑均宝 o等 qt||w1 河北省山海关林场景观格局与动态的研究ΠΠ徐化成 o郑均宝 q封山育林研究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sy p
tu
马克明 o傅伯杰 o周华锋 qt||| q北京东灵山地区森林的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多样性研究 q生态学报 ot| ktl }t p z
马克明 o傅伯杰 qusss¤q北京东灵山地区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评价 q植物生态学报 ouwkvl }vus p vuy
马克明 o傅伯杰 qusss¥q北京东灵山区景观类型空间邻接与分布规律 q生态学报 ouskxl }zw{ p zxu
彭少麟 qt||t1边缘效应对森林景观的影响ΠΠ肖笃宁 q景观生态学理论 !方法及应用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t p t{x
肖笃宁 qt||t1景观生态学 }理论 !方法及应用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肖笃宁 o孙中伟 qt||s1 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方法及实例 q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ovktl }tu p ty
谢志霄 o肖笃宁 qt||y1 城郊景观动态模型研究 q应用生态学报 ozktl }zz p {u
徐化成 o范兆飞 o王 胜 qt||w1 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林木空间格局的研究 q生态学报 otwkul }txx p tys
¤®¨µ• qt|{|1 √¨¬¨º ²© ²§¨ ¶¯²©¤±§¶¦¤³¨ ≤«¤±ª¨ q¤±§¶¦¤³¨ ∞¦²¯²ª¼ ou }ttt p tvv
ƒ²µ°¤±o o²§µ²±qt|{y1 ¤±§¶¦¤³¨ ∞¦²¯²ª¼q¨ º ≠²µ®}• ¬¯¨ ¼ i ≥²±¶
ƒ²µ°¤± qt||x1¤±§ ²¶¤¬¦¶o·«¨ ∞¦²¯²ª¼ ²©¤±§¶¦¤³¨¶¤±§ ª¨¬²±¶q≤¤°¥µ¬§ª¨ }≤¤°¥µ¬§ª¨ ±¬√¨ µ¶¬·¼ °µ¨¶¶
µ¨¬ªp≥°¬·«° qt|{v1±∏¤±·¬·¤·¬√¨ °¯ ¤±·∞¦²¯²ª¼q²±§²±}
¯¤¦®º¨¯¯
¬¯±¨
× qt||u q≥³¤·¬¤¯ ªªµ¨ª¤·¬²± ¤±§ ¨∏·µ¤¯ ²§¨ ¶¯¬± ƒµ¤¦·¤¯ ¤±§¶¦¤³¨ q׫¨ °¨ µ¬¦¤± ¤·∏µ¤¯¬¶·otv|ktl }vu p xz
×µ²¯¯o≤ qt|v|1 ∏©·¥¬¯§³¯¤± ∏±§®²¯²ª¬¶¦«¨
²§¨±©²µ¶¦«∏±ªo ¬¨·¶¦«µ¬©·§¨µ¨ ¶¨¯¯¶¦«¤©·©|µ∞µ§®∏±§¨ ½∏
¨ µ¯¬± µqzΠ{ ouwt p u|{
×∏µ±¨ µ o¤§±¨ µ qt||t1 ±∏¤±·¬·¤·¬√¨ ·¨«²§¶¬± ¤±§¶¦¤³¨ ∞¦²¯²ª¼q¨ º ≠²µ®}≥³µ¬±ª¨µp∂ µ¨¯¤ª
×∏µ±¨ µ qt|{|1¤±§¶¦¤³¨ ∞¦²¯²ª¼}·«¨ ∞©©¨¦·²©°¤·¨µ± ²± °µ²¦¨¶¶q±±∏¤¯ √¨¬¨º ²© ∞¦²¯²ª¼ ≥¼¶·¨°¤·¬¦¶okusl }tzt p t|z
×∏µ±¨ µ o¤µ§±¨ µ qt||s1±∏¤±·¬·¤·¬√¨ ·¨«²§¶¬± ¤±§¶¦¤³¨ ∞¦²¯²ª¼ q ¨ º ≠²µ®}≥³µ¬±ª¨µp∂ µ¨¯¤ª
k责任编辑 于静娴 张君颖l
xt 第 z期 阳柏苏等 }张家界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