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is paper, CIRAD-Foret method and strain gauge method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longitudinal surface growth strains released from fallen woods. Comparison was also done between two methods for measurements at the same point (sawing grooves inside the position pins)and at two poi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CIRAD-Foret method were bigger than those from strain gauge method. The former was 1.3 times as high as the latter for the measurement at two points, and it was 2.0 times as high as the latter for the measurement at the same point. There wa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in the longitudinal surface growth strains from strain gauge method with measuring way at the same point and two point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were obvious for the strains from CIRAD-Foret method with two measuring ways. They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little effect on the values from strain gauge method with measuring way at the same point or at two points, and that the measuring way would influence measured result when CIRAD-Foret method was applied. In general, in comparison with CIRAD-Foret method, strain gauge method was more stable.
全 文 :第 wt卷 第 u期
u s s x年 v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t o²1u
¤µqou s s x
应变片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树木轴向表面生长应变 3
刘晓丽 姜笑梅 殷亚方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北京 tsss|tl
关键词 } 生长应力 ~尾巨桉 ~应变片法 ~轴向生长应变仪法 ~轴向表面生长应变
中图分类号 }≥z{t1u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xlsu p suts p sx
收稿日期 }ussw p sx p ut ∀
基金项目 }国际热带木材组织 ××项目k°⁄y|Πstl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vsvssuzsl资助 ∀
3 殷亚方为通讯作者 ∀
Μεασυρεµεντ οφ Λονγιτυδιναλ Συρφαχε Γροωτη Στραινσ οφ Τρεεσ
Υσινγ Στραιν Γαυγε ανδ ΧΙΡΑ∆pΦορετ Μετηοδ
¬∏÷¬¤²¯¬ ¬¤±ª÷¬¤²°¨ ¬ ≠¬± ≠¤©¤±ª
k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Ωοοδ ΙνδυστρψoΧΑΦ Βειϕινγ tsss|tl
Αβστραχτ } ±·«¬¶³¤³¨µo≤ ⁄2ƒ²µ¨·°¨ ·«²§¤±§¶·µ¤¬± ª¤∏ª¨ °¨ ·«²§º¨ µ¨ ∏¶¨§·² °¨ ¤¶∏µ¨ ·«¨ ²¯±ª¬·∏§¬±¤¯ ¶∏µ©¤¦¨ ªµ²º·«
¶·µ¤¬±¶µ¨¯¨ ¤¶¨§©µ²°©¤¯¯¨ ± º²²§¶q≤²°³¤µ¬¶²± º¤¶¤¯¶²§²±¨ ¥¨·º¨ ±¨·º² °¨ ·«²§¶©²µ°¨ ¤¶∏µ¨°¨ ±·¶¤··«¨ ¶¤°¨ ³²¬±·k¶¤º¬±ª
ªµ²²√¨ ¶¬±¶¬§¨ ·«¨ ³²¶¬·¬²± ³¬±¶l¤±§¤··º²³²¬±·¶q ¶¨∏¯·¶¶«²º¨ §·«¤··«¨ √¤¯∏¨¶²¥·¤¬±¨ §©µ²°·«¨ ≤ ⁄2ƒ²µ¨·°¨ ·«²§º¨ µ¨
¥¬ªª¨µ·«¤±·«²¶¨ ©µ²° ¶·µ¤¬± ª¤∏ª¨ °¨ ·«²§q׫¨ ©²µ°¨ µº¤¶t qv·¬°¨ ¶¤¶«¬ª«¤¶·«¨ ¤¯·¨µ©²µ·«¨ °¨ ¤¶∏µ¨°¨ ±·¤··º² ³²¬±·¶o
¤±§¬·º¤¶u qs ·¬°¨ ¶¤¶«¬ª« ¤¶·«¨ ¤¯·¨µ©²µ·«¨ °¨ ¤¶∏µ¨°¨ ±·¤··«¨ ¶¤°¨ ³²¬±·q ׫¨µ¨ º¤¶±² §¬¶·¬±¦·§¬©©¨µ¨±¦¨ ¬± ·«¨
²¯±ª¬·∏§¬±¤¯ ¶∏µ©¤¦¨ ªµ²º·«¶·µ¤¬±¶©µ²°¶·µ¤¬±ª¤∏ª¨ °¨ ·«²§º¬·« °¨ ¤¶∏µ¬±ªº¤¼ ¤··«¨ ¶¤°¨ ³²¬±·¤±§·º²³²¬±·¶q²º¨ √¨ µo·«¨
§¬©©¨µ¨±¦¨¶º¨ µ¨ ²¥√¬²∏¶©²µ·«¨ ¶·µ¤¬±¶©µ²° ≤ ⁄2ƒ²µ¨·°¨ ·«²§º¬·«·º² °¨ ¤¶∏µ¬±ªº¤¼¶q׫¨ ¼¬±§¬¦¤·¨§·«¤··«¨µ¨ º¤¶ ¬¯·¯¨
©¨©¨¦·²±·«¨ √¤¯∏¨¶©µ²°¶·µ¤¬±ª¤∏ª¨ °¨ ·«²§º¬·« °¨ ¤¶∏µ¬±ªº¤¼ ¤··«¨ ¶¤°¨ ³²¬±·²µ¤··º²³²¬±·¶o¤±§·«¤··«¨ °¨ ¤¶∏µ¬±ªº¤¼
º²∏¯§¬±©¯∏¨±¦¨ °¨ ¤¶∏µ¨§µ¨¶∏¯·º«¨ ± ≤ ⁄2ƒ²µ¨·°¨ ·«²§º¤¶¤³³¯¬¨§q± ª¨ ±¨ µ¤¯ o¬±¦²°³¤µ¬¶²± º¬·«≤ ⁄2ƒ²µ¨·°¨ ·«²§o
¶·µ¤¬± ª¤∏ª¨ °¨ ·«²§º¤¶°²µ¨ ¶·¤¥¯¨q
Κεψ ωορδσ} ªµ²º·«¶·µ¨¶¶~ Ευχαλψπτυσ υροπηψλλα ≅ Ε qγρανδισ~¶·µ¤¬± ª¤∏ª¨ °¨ ·«²§~ ≤ ⁄2ƒ²µ¨·°¨ ·«²§~ ²¯±ª¬·∏§¬±¤¯
¶∏µ©¤¦¨ ªµ²º·«¶·µ¤¬±¶
生长应力kªµ²º·«¶·µ¨¶¶l是树木在形成层细胞不断分化形成的木质部细胞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k¤¦²¥¶o
t|wxl ∀在正常直立生长的树木内 o木质部的最外层表现为拉应力 o向内则为压应力 o在髓心附近压应力达到
最大值 ∀
树干内生长应力的形成 o有利于树干承受外界的各种载荷而不被破坏 o但当此应力超过了木质部细胞自
身的抗压强度极限时 o在活立木内易产生脆心和心裂k∏¥¯ µ¨ot|{zl ~而具有高生长应力的树木 o在砍伐和锯
解时由于残余应力的重新平衡 o使原木易发生端裂k ±¨§2¶³¯¬·¬±ªl o板材则出现开裂k¦«¨¦®¬±ªl和弯曲
k¦µ²²®¬±ªl等现象k®∏¼¤°¤ ετ αλqot|z| ~× ¨¤§¤ ετ αλqot||zl ∀从木材利用角度 o严重限制了锯材的出材率和
高附加值实木利用k≠¤±ª ετ αλqousst ~• ¤∏ª«ousss ~¬¤±ª ετ αλqoussul ~同时 o高生长应力引起的木材解剖和物
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也会给木材加工利用带来不利影响k¤¯¤± ετ αλqot|{z ~• ¤¶«∏¶¨±ousstl ∀
由于生长应力无法直接测量 o所以通常都是先测定与生长应力密切相关的生长应变kªµ²º·«¶·µ¤¬±l o再根
据弹性模量k∞l计算出生长应力 k¬¦«²¯¶²±ot|ztl ∀目前 o世界上主要有 v种测试方法被大量用于树木生
长应变测试中 o其中轴向生长应变仪法k≤ ⁄2ƒ²µ¨·°¨ ·«²§lk∏±¨ µ¬ετ αλqot||| ~≤¯ ¤¬µετ αλqoussvl及应变片
法k¶·µ¤¬± ª¤∏ª¨ °¨ ·«²§l kªª∏µº¤¯ ετ αλqot||z ~®∏¼¤°¤ ετ αλqot||z ~t|{tl是常用方法 o是由 ¬¦«²¯¶²±kt|ztl发
展来的 ∀尽管各测试方法所用工具及仪器不同 o但其基本原理是相似的 o因此由不同方法而测试出的结果
间 o从理论上来讲存在着某种关系 o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还相当少 o只有 ≠²¶«¬§¤等kussul对不同测试方
法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o给出了应变片法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结果的大小关系 o分析讨论了影响测
量结果的一些因素 ∀
我国在树木生长应力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 o张文标等kusstl和中澳合作项目课题组kusssl综述了树木
生长应变的研究进展 o胡继青等kusssl和 ¬¤±ª等kussul利用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了树木的生长应变 o而
利用应变片测量生长应变的工作还未见报道 ∀生长应变的测量方法是研究树木生长应变的基础 o从理论与
机制上探讨上述 u种测试结果间存在异同点的原因 o将能够拓展树木生长应变测试方法 o以及深化树木生长
应力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利用应变片法对尾巨桉k Ευχαλψπτυσ υροπηψλλα ≅ Ε qγρανδισl伐倒木不同高度处轴向
表面生长应变进行了测试 o同时应用轴向生长应变仪法进行测试 o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讨论 o以期
为树木生长应变测试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t qt 试验材料 试验林位于广西省扶绥县东门林场kuuβtzχ ) uuβvsχotszβtwχ ) t{sβsχ∞o海拔 tss ∗ vss °l o
选取垂直 !健康生长 !树龄为 tx ¤!胸径约为 uu qs ¦°的人工林尾巨桉 ts株 ∀将样木从树基处伐倒 o测试树高
及枝下高 ∀伐倒木从胸高处每隔 u qu °进行截断 o依次记为高度 t !高度 u !高度 v及高度 w o原木的端头用沥
青涂刷 ∀样木基本情况见表 t ∀
表 1 样木基本参数 ≠
Ταβ .1 Παραµετερσφορ τεστεδ τρεεσ
样木编号
²q
树高
¬¨ª«·Π°
枝下高
±§¨µ¥µ¤±¦««¨¬ª«·Π°
胸径
⁄
Π¦°
t u{ q{ uw qs uv qy
u u{ qw ty qs ut qx
v vs qx uw qy ut qw
w u| qs tv qs ut q|
x uz q{ tw qy uu qx
y vs q{ uv qs uv qu
z ux qs z q{ uv qz
{ vu qs ty q{ uu qu
| vt q{ tx qs ut qy
ts vt q| tx qt uv qs
平均值 ¤¨± u| qyku qul tx qxkx qwl uu qxks q|l
≠ }圆括号内数据为标准差 o下同 ∀ ׫¨ §¤·¤¬± ¥µ¤¦®¨·
¬¶¶·¤±§¤µ§§¨√¬¤·¬²±o·«¨ ¶¤°¨ ¥¨ ²¯º q
t qu u种树木生长应变测试方法简介 tl应变片法 }在
所选样木的测试位置 o将树皮 !韧皮部和形成层剥离掉
k规格 y ¦° ≅ y ¦°l o露出新鲜木质部 ~将事先在实验室焊
接好导线的应变片和接线端子 o用强力胶粘在待测木质
部上 o导线末端与应变仪连接 o将应变仪的读数调零 ~用
手钻和刻刀在应变片上下切断纤维 ~应变仪上数值趋于
稳定时记录数据 ∀ul轴向生长应变仪法 }近年来 o我国学
者已经成功应用该方法来测试树木生长应变 o具体方法
参见胡继青等kusssl及 ¬¤±ª等kussul ∀
t qv 轴向表面生长应变测试 本项研究在应用 u种树
木生长应变测试方法时 o采取了 u种测试方式 o即用上述
u种方法在树干同一高度上相邻位置的不共点测试 o以
及二者在同一位置的共点测试 ∀tl不共点测试 }将每株
树的各高度原木段在距离大头 t1u °的南 !北向处 o首先
用应变片法对原木进行测试k图 tl o然后在应变片法测
点的附近 o用轴向生长应变仪法进行测试k图 ul ∀ul共点测试 }将每株树的各高度原木段在距离大头 s1x °
处 o选择南 !北向 o用应变片法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在同一部位进行测试k图 vl o采取定位钉内部开槽的方
式 ∀
图 t 应变片法示意图
ƒ¬ªqt ≥·µ¤¬± ª¤∏ª¨ °¨ ·«²§ 图 u 轴向生长应变仪法示意图
ƒ¬ªqu ≤ ⁄pƒ²µ¨·° ·¨«²§
ttu 第 u期 刘晓丽等 }应变片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树木轴向表面生长应变
图 v u种方法共点测试
ƒ¬ªqv ¤¨¶∏µ¨° ±¨·¥¼ ∏¶¬±ª·º² ° ·¨«²§¶¤··«¨ ¶¤°¨³²¬±·
2 结果与分析
u qt u种方法不共点测试结果 应变片法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不共点时的测试结果见表 u ∀
表 2 2 种方法不共点测试伐倒木轴向表面生长应变结果
Ταβ .2 Λονγιτυδιναλσυρφαχε γροωτη στραινσ οφ φαλλεν ωοοδ βψ υσινγ τωο µετηοδσ ατ τωο ποιντσ ≅ tspy
高度
¬¨ª«·
方位 µ¬¨±·¤·¬²±
北向 ²µ·« 南向 ≥²∏·«
应变 t
≥·µ¤¬± t
应变 u
≥·µ¤¬± u
应变 t与应变 u之比
׫¨ µ¤·¬²²©¶·µ¤¬± t·²¶·µ¤¬± u
应变 t
≥·µ¤¬± t
应变 u
≥·µ¤¬± u
应变 t与应变 u之比
׫¨ µ¤·¬²²©¶·µ¤¬± t·²¶·µ¤¬± u
t |wvkwvvl |{zkvtul t qs |twkvvtl zyykt|yl t qu
u t ty{kwyxl {xtkuyvl t qw t syvkwz|l {xxkwvtl t qu
v t t|skxstl {swktvxl t qx |{|kxzwl {vskvz{l t qu
w |zzkvw|l z|vkt{sl t qu t tuykvw{l {vykttxl t qv
平均值 ¤¨± t szsktu{l {x|k{|l t qv t suvk|tl {uukv{l t qu
由表 u可知 o无论南向还是北向 o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得的应变k以下简称为应变 tl都要大于应变片法
测得的应变k以下简称为应变 ul o前者是后者的 t qv倍 o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测试方法本身设计原理
上的差异造成的 ∀应变片测得的结果是两刻槽之间树干木质部上的应变 o而轴向生长应变仪测得的是钻孔
以外树干更大区域木质部上的应变 ∀由于应力是被动释放的 o而且应力在树干中分布不很均匀kµ¦«¨µo
t|{yl o包含树木组织的部分越多 o其具有可释放应力的来源就越多 o故钻孔以外那部分树干所释放应力将要
强烈一些 o因此轴向生长应变仪的测试结果会大于应变片法的结果 ∀
应变 t与应变 u在南北向间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o应变 t在每个高度上的南北向间的 Φ值在 s qsu{ ∗
s1|tt t之间 o应变 u的 Φ值在 s qsss x ∗ v qx{w之间 o全都小于 Φs qsxkw qwtwl o因此应变 t和应变 u各自测试
结果在南北向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与胡继青等kusssl和 ¬¤±ª等kussul所得结果相一致 o即同一树
高处圆周上各点生长应变值差异不大 ∀因此 u种方法在树干同一高度的相邻两点上测试时 o能够保证其可
比较性 ∀
应变 t和应变 u在 w个高度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o应变 t和应变 u的 Φ值分别为 s q{vy和 t qwxz且都小
于 Φs qsxku q{yyl ∀说明在不同的高度应变 t和应变 u无显著差异 o该结论与已有研究所得结果k∏±¨ µ¬ ετ
αλqot||| ~≤«¤©¨ ot|{x ~胡继青等 ousssl相似 ∀
u qu u种方法共点测试结果 u种方法的共点测试结果如表 v所示 ∀
由表 v可知 o应变 t仍大于应变 u o前者是后者的 u qs倍 ∀产生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对应变 t测试方
法的调整造成的 o因为用在定位钉内侧开槽来代替中间钻空时 o使得定位钉与纤维被破坏面间的距离缩小
了 o定位钉对变形的灵敏性增加了 o应变仪更快更多地接收到应变 o使得测试结果偏高了 ∀
utu 林 业 科 学 wt卷
表 3 2 种方法共点测试伐倒木轴向表面生长应变结果
Ταβ .3 Λονγιτυδιναλσυρφαχε γροωτη στραιν οφ φαλλεν ωοοδ βψ υσινγ τωο µετηοδσ ατ τηε σαµε ποιντ ≅ tspy
高度
¬¨ª«·
方位 µ¬¨±·¤·¬²±
北向 ²µ·« 南向 ≥²∏·«
应变 t
≥·µ¤¬± t
应变 u
≥·µ¤¬± u
应变 t与应变 u之比
׫¨ µ¤·¬²²©¶·µ¤¬± t·²¶·µ¤¬± u
应变 t
≥·µ¤¬± t
应变 u
≥·µ¤¬± u
应变 t与应变 u之比
׫¨ µ¤·¬²²©¶·µ¤¬± t·²¶·µ¤¬± u
t t y|tkuxzl {wwkutsl u qs t uuukxvsl {sykuxwl t qy
u t xztkxvvl {uukuvyl u qs t w{wkwyxl zytktwyl u qt
v t |xykwyxl {wskuzyl u qw t zyxkytxl {z|ktyxl u qu
w t x{ykx|wl {y{kuwyl t q{ t zyxkzs{l zzzkutxl u qw
平均值 ¤¨± t zstktz{l {wwkt{l u qs t xx|kuysl {sykxul u qt
按照 u种方法不共点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 o对共点时的测试结果也做了同样的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对
于应变 u而言 o其与不共点测试时的分析结果一致 o即在南北向间 Φ值在 s qtvz ∗ s qzyu o小于 Φs qsxkw qwtwl ~
同时 o各高度间的 Φ值为 s qwxz o小于 Φs qsxku q{yyl o均没有显著差异 ∀但对于应变 t来说 o却与不共点时的
结果有所不同 o表现在高度 t上南北向间 Φ值为 y qvtt o大于 Φs qsxkw qwtwl o这表明测试结果在高度 t上的南
北向间差异显著 ~其余高度上的 Φ值在 s qtw| ∗ s qyty之间 o均小于 Φs qsxkw qwtwl o应变测试结果在南北向间
没有显著差异 ∀而各高度间的 Φ值为 u q|xv要大于 Φs qsxku q{yyl o表明应变 t在各高度间有显著差异 ∀该分
析结果表明 o由于采用共点测试对轴向生长应变仪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o因此对应变 t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
响 o但对应变 u的测试没有明显的影响 ∀
3 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o采用共点测试方式使应变 t的结果明显增大了 o而对应变 u的影响不大 o进一步的
方差分析也表明共点与不共点测试使应变 t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o而应变 u的测试结果差异不显著 o这也是
二者比值从 t qv增加到 u qs的主要原因 ∀应变 t与应变 u间在共点测试方式k内部开槽l下存在的 u倍关系 o
与 ≠²¶«¬§¤等kussul对扁柏k Πλατψχλαδυσ οριενταλισl测试时所得结论相似 ∀他们在研究中指出 o对于轴向生长应
变仪来说 o在定位钉的内侧还是外侧开槽对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o如果是在外部开槽则 u种方法所得结果
相似 ∀本研究结果不但验证了前人关于 u种方法共点测试的结论 o而且还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o即对于轴向生
长应变仪来说用内部开槽来代替内部钻孔使得测试结果增大了 ∀
另外从 u种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来看 o以北向结果为例 o不共点测试时 o应变 t的变异系数在
vx qzv h ∗ wx q|| h之间 o要远大于应变 u的变异系数 o在 ty q{{ h ∗ vt qyx h ∀共点测试时 o应变 t的变异系数
ktx qut h ∗ vv q|| h l与应变 u的kuw q{z h ∗ vu q|t h l相近 ∀虽然在测试方式发生变化时应变 t和应变 u的
变异系数间的大小关系发生变化 o但总体来看变异系数比较大 ∀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桉树间轴向表
面释放应变本身变异偏大 o加之测试样本数较少 o也会造成变异系数偏大的结果 ∀从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 o
¬¦«²¯¶²±kt|zvl应用 ¬¦«²¯¶²±法研究桉树生长应力时 o其测试结果的变异系数为 uy qt| h o• ¬¯®¬±¶kt||tl用应
变片法测试的变异系数为 ty qyz h ∗ wu qx| h之间 o∏±¨ µ¬等kt|||l用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时的变异系数
在 x qw{ h ∗ xv q|z h之间 ∀本文研究结果符合前人得出的结论 ∀
由于应变片对变形感应比较灵敏 o因此要求涂胶均匀 o粘贴完全 ∀对测试时天气条件的要求也较高 o一
要保证当天气温及湿度变化不大 o否则都会影响到测试的准确性 o如果气候太干燥 o还要防止由于测试点水
分蒸发造成的影响 o可以适当在应变片周围涂刷油脂 ∀另外刮风使树冠产生摆动 o会影响到树干内应力的分
布 o进而影响应变的大小 o因此要求在风和日丽的天气测试最好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尽量减小导线自
重对测试的影响 ∀尽管这样 o但只要测试时尽量满足上述条件 o这些外在的因素还是能够克服 o而获得较为
稳定的测试结果 ∀对于轴向生长应变仪来说 o它的应变仪上有 v个可以转动的螺钉 o在测试时要求这 v个螺
钉要紧密接触树干表面 o这样才能保证应变仪底面能完全接触到测试面 o从而感应到变形情况 ∀但由于树干
干形不一 o测试人员调节螺钉的自由度较大 o影响因素较多 o因此很难做到每次测试条件一致 ∀这无疑会给
测试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从整体比较结果来看 o应变片法比轴向生长应变仪法要更稳定一些 ∀
vtu 第 u期 刘晓丽等 }应变片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树木轴向表面生长应变
4 结论
利用应变片法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树木的轴向表面生长应变 o结果表明 }u种方法无论共点测试与
否 o所得应变值与树高及测试方位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轴向生长应变仪的结果要大于应变片法的结果k与
u种方法的测试方式无关l o不共点测试时前者是后者的 t1v倍 o共点测试时前者是后者的 u1s倍 ~u种方法
共点测试可以明显增加 u种测试结果间的相关性 ~u种方法共点及不共点测试 o应变片法所得结果间差异不
显著 o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所得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 o表明共点与不共点测试对应变片法影响较小 o而对轴
向生长应变仪法的测试结果有显著影响 ∀
参 考 文 献
胡继青 o姜笑梅 o侯祝强 o等 qusss q三种人工林桉树轴向生长应变变异初探 q木材工业 otwkyl }| p tt
张文标 o李文株 o阮锡根 qusst q树木生长应力 q世界林业研究 otwkvl }u| p vw
中澳合作项目课题组 qusss q关于桉树生长应力的研究现状 q桉树科研 oktl }xy p ys
ªª¤µº¤¯ ° o¤µ°¤µ®¤µ o≤«¤∏«¤± ≥ ≥ oετ αλqt||z q µ¤³¬§¤±§±²±2§¨¶·µ∏¦·¬√¨ ·¨¦«±¬´∏¨ ©²µ¨ ¶·¬°¤·¬±ªªµ²º·«¶·µ¤¬±¶¬±·µ¨ ¶¨¤±§ ²¯ª¶q× ¦¨«±¬¦¤¯
∏¯¯¨·¬±o
u }{
µ¦«¨µ qt|{y qµ²º·«¶·µ¨¶¶¨¶¤±§¶·µ¤¬±¶¬±·µ¨ ¶¨q ¨ º ≠²µ®}≥³µ¬±ª¨µ2∂ µ¨¯¤ªoty p vs
≤«¤©¨ ≥ ≤ qt|{x q∂¤µ¬¤·¬²±¬± ²¯±ª¬·∏§¬±¤¯ ªµ²º·«¶·µ¨¶¶º¬·««¨¬ª«·¬±·«¨ ·µ¨ ¶¨²© Ευχαλψπτυσ νιτενσq∏¶·µ¤¯¬¤ ƒ²µ¨¶·µ¼ ¶¨¨¤µ¦«otx }xt p xx
≤ ¤¯¬µ
o ∏¨¯¯¨o׫¬¥¤∏·
qussv q ¨¯¤·¬²±¶«¬³¥¨·º¨¨ ± ªµ²º·«¶·µ¨¶¶o °¨ ¦«¤±¬¦¤¯ ³«¼¶¬¦¤¯ ³µ²³¨µ·¬¨¶¤±§³µ²³²µ·¬²± ²©©¬¥µ¨ º¬·«ª¨ ¤¯·¬±²∏¶ ¤¯¼¨ µ¬± ≤«¨¶·±∏·
k Χαστανεα Σατιϖα ¬¯¯ ql q ²¯½©²µ¶¦«∏±ªoxz }t{| p t|x
¤¦²¥¶ qt|wx q׫¨ ªµ²º·«¶·µ¨¶¶¨¶²© º²²§¼ ¶·¨°¶q≤²°°²± • ƒ²µ
∏µ∏¶·
∏¯¯ou{ }yw
¬¤±ª ÷ o ≠¬± ≠ ƒ o∏ ÷ o ετ αλqussu qµ²º·«¶·µ¤¬±¬± §¬©©¨µ¨±·¶³¨¦¬¨¶²© ∏¨¦¤¯¼³·∏¶³¯¤±·¤·¬²±¬±·«¨ ¶²∏·«²© ≤«¬±¤q±}׫¨ ƒ¬µ¶·× ¦¨«±¬¦¤¯ ³¨²µ·²©
×× °µ²¨¦·°⁄y|Πst √¨ qu kl q≤«¬±¨ ¶¨ ƒ²µ¨¶·µ¼ °∏¥¯¬¶«¬±ª ²∏¶¨ ovv p wt
∏¥¯ µ¨ qt|{z qµ²º·«¶·µ¨¶¶¨¶¬±·µ¨ ¶¨¤±§µ¨ ¤¯·¨§º²²§³µ²³¨µ·¬¨¶qƒ²µ¨¶·µ¼ ¥¶·µ¤¦·¶ow{ }tvt p t{|
¤¯¤± ƒ ≥ o¨ µ¬¶¦«¨µ ƒ qt|{z q• ²²§³µ²³¨µ·¼ §¬©©¨µ¨±¦¨¶¬± ≥²∏·«©µ¬¦¤±ªµ²º± Ευχαλψπτυσ γρανδι󷵨 ¶¨²©§¬©©¨µ¨±·ªµ²º·«¶·µ¨¶¶¬±·¨±¶¬·¼q²¯½©²µ¶¦«∏±ªq
wt }vvt p vvx
∏±¨ µ¬ o¨ªª¤·¨ • o °¤¯ °¨ µ qt||| q ¨¯¤·¬²±¶«¬³¶¥¨·º¨¨ ± ¶∏µ©¤¦¨ ªµ²º·«¶·µ¤¬± ¤±§¶²°¨·µ¨ ¶¨q • ²²§¤±§ ≥¤º± ׬°¥¨µ≤«¤µ¤¦·¨µ¬¶·¬¦¶²© Ευχαλψπτυσ
χλοεζιανα q≥ ©µƒ²µot{y }wt p w|
¬¦«²¯¶²± ∞qt|zt q µ¤³¬§ °¨ ·«²§©²µ ¶¨·¬°¤·¬±ª ²¯±ª¬·∏§¬±¤¯ ªµ²º·«¶·µ¨¶¶¨¶¬± ²¯ª¶q • ²²§≥¦¬¨±¦¨ ¤±§× ¦¨«±²¯²ª¼ ox }ws p w{
¬¦«²¯¶²± ∞qt|zv qµ²º·«¶·µ¨¶¶§¬©©¨µ¨±¦¨¶¬± Ευχαλψπτυσqƒ²µ¨¶·≥¦¬¨±¦¨ ot|kvl }ty| p tzw
®∏¼¤°¤ × o≥¤¶¤®¬≠ qt|z| q׫¨ µ¨¶¬§∏¤¯ ¶·µ¨¶¶¨¶¬± º²²§ ²¯ª¶§∏¨ ·²ªµ²º·«¶·µ¨¶¶¨¶ · }׫¨ ªµ²º·«¶·µ¨¶¶¨¶³¬¯¨ §¬±·«¨ ·µ∏±®q ²®∏½¤¬¤®®¤¬¶«¬ouw }zz p
{w
®∏¼¤°¤× qt||z q¶¶¨¶¶° ±¨·²©ªµ²º·«¶·µ¨¶¶¨¶¤±§³¨µ¬³«¨µ¤¯ ¶·µ¤¬±¬±¶·¤±§¬±ª·µ¨ ¶¨q°µ²¦¨ §¨¬±ª¶²©·«¨ ƒ ≤²±©¨µ¨±¦¨ ²± ≥¬¯√¬¦∏¯·∏µ¨ ¤±§°³µ²√ °¨ ±¨·²©
Ευχαλψπτυσo≥¤¯√¤§²µ
µ¤½¬¯
®∏¼¤°¤ × o≥¤¶¤®¬≠ o¬®¤·¤ ≠ oετ αλqt|{t q׫¨ ¶¨¤¶²±¤¯ ¦«¤±ª¨ ¬± ªµ²º·«¶·µ¨¶¶¨¶¬±·«¨ ·µ¨¨·µ∏±®q²©·«¨ ¤³¤± • ²²§ ¶¨¨¤µ¦«≥²¦¬¨·¼ouwkul }zz p {w
× ¨¤§¤ o®∏¼¤°¤ × o≠¤°¤°²·² oετ αλq t||z q §¨∏¦·¬²± ²© ªµ²º·«¶·µ¨¶¶¬± ²¯ª¶¥¼ §¬µ¨¦·«¨¤··µ¨¤·° ±¨·¤¶¶¨¶¶°¨ ±·²© ¤ ¦²°°¨ µ¦¬¤¯2¶¦¤¯¨ ²³¨µ¤·¬²±q
ƒ∏±§¤°¨ ±·¤¯ ⁄¬¶³¯¬±¨ ¶owz }{y p |v
• ¤¶«∏¶¨± o §¨¶° o ∞√¤±¶ o ετ αλqusst q ¨¯¤·¬²±¶«¬³ ¥¨·º¨¨ ± §¨ ±¶¬·¼o¶«µ¬±®¤ª¨ o ¬¨·µ¤¦·¬√¨ ¶¦²±·¨±·¤±§ °¬¦µ²©¬¥µ¬¯ ¤±ª¯¨¬± ·¨±¶¬²± º²²§©µ²° ·«µ¨¨
³µ²√¨ ±¤±¦¨¶²©ts2¼¨ ¤µ2²¯§ Ευχαλψπτυσ γλοβυλε󤥬¯¯ q ²¯½©²µ¶¦«∏±ªoxx
• ¤∏ª« qusss q¶¨ ²©·º¬±¶¤º ¶¼¶·¨°©²µ¼²∏±ªo©¤¶·2ªµ²º± ∏¨¦¤¯¼³·∏¶qƒ ≤²±©¨µ¨±¦¨ }׫¨ ©∏·∏µ¨ ²© ∏¨¦¤¯¼³·∏¶©²µº²²§³µ²§∏¦·¶oפ¶°¤±¬¤ ∏¶·µ¤¯¬¤±o
tzx p t{v
• ¬¯®¬±¶ ° o¬·¤«¤µ¤ qt||t q ¨¯¤·¬²±¶«¬³¥¨·º¨¨ ± ªµ²º·«¶·µ¤¬± ¤±§µ¤·¨ ²©ªµ²º·«¬± uup¼¨ ¤µ2²¯§ Ευχαλψπτυσ γρανδισq ∏¶·µ¤¯¬¤± ƒ²µ¨¶·µ¼oxw }|x p |{
≠¤±ªo • ¤∏ª« qusst qµ²º·«¶·µ¨¶¶o¬·¶°¨ ¤¶∏µ¨° ±¨·¤±§ ©¨©¨¦·¶q∏¶·µ¤¯¬¤± ƒ²µ¨¶·µ¼oywkul }tuz p tvx
≠²¶«¬§¤ o®∏¼¤°¤× qussu q× ¦¨«±¬´∏¨ ©²µ° ¤¨¶∏µ¬±ªªµ²º·«¶·µ¨¶¶²±·«¨ ÷¼¯ °¨ ¶∏µ©¤¦¨ ªµ²º·«¶·µ¤¬± ¤±§§¬¤¯ ª¤∏ª¨¶q ²®©²µ¶¦«∏±ªoxy }wyt p wyz
wtu 林 业 科 学 wt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