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wv卷 增刊 t
u s s z年 ts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v o≥³qt
¦·qou s s z
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养分与活性碳含量的变化
姜培坤 徐秋芳 周国模 吴家森 钱新标
k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 临安 vttvssl
摘 要 } 在中亚热带石灰岩荒山上进行 vu年造林试验 ∀结果表明 }营造不同树种均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 o其
中南酸枣林下土壤全氮 !全磷 !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 o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 {w1yu h !xx1xy h !z|1us h和
ts|1zy h o而梧桐土壤有效磷及有机质增幅最大 o分别为 u|u1zv h和 zx1ws h ~造林明显改善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状
况 o种植南酸枣 !梧桐和无患子后土壤总有机碳 !水溶性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明显高于对照k Π s1sxl o刺槐与
柏木林下土壤 o虽总有机碳与对照无显著差别 o但 u种活性碳则显著高于对照土壤k Π s1sxl ∀长期营造林木使土
壤 ³值降低 k从 {1st降致平均 z1vl ∀比较不同树种发现 o南酸枣是改善石灰岩荒山土壤质量最好的树种之一 o其
次是梧桐和无患子 o柏木和刺槐相对较差 ∀
关键词 } 石灰岩 ~荒山 ~造林 ~土壤养分 ~土壤活性碳
中图分类号 }≥zt{1xtn y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zl增 t p ssv| p sw
收稿时期 }ussy p sx p u{ ∀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十五重点攻关项目kstttsutyxl ∀
Αβυνδανχε οφ Σοιλ νυτριεντσ ανδ Λαβιλε Οργανιχ Χαρβον Ρεσπονσιϖετο
Αφφορεστατιον ον Αβανδονεδ Λιµεστονε Ηιλλ
¬¤±ª°¨ ¬®∏± ÷∏±¬∏©¤±ª «²∏∏²°² • ∏¬¤¶¨± ±¬¤± ÷¬±¥¬¤²
k Σχηοολοφ Ενϖιρονµεντ Σχιενχεσ ανδ Τεχηνολογψo Ζηεϕιανγ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Λιν. αν vttvssl
Αβστραχτ } ײ √¨ µ¬©¼·«¨ ©¨©¨¦·²©¤©©²µ¨¶·¤·¬²± ²±¶²¬¯©¨µ·¬¯¬·¼ ²± ¤¥¤±§²±¨ § ¬¯°¨ ¶·²±¨ «¬¯¯ o¤ √¨ ª¨·¤·¬²± µ¨¶·²µ¤·¬²± ¬¨³¨µ¬°¨ ±·
º¬·«§¬©©¨µ¨±·³¯¤±·¬±ª·¼³¨¶²©·µ¨ ¶¨«¤§¥¨ ±¨ ¦²±§∏¦·¨§¬± t|zw1 ≥²¬¯ ¶¤°³¯ ¶¨∏±§¨µ§¬©©¨µ¨±··¼³¨¶²©·µ¨ ¶¨º¨ µ¨ ¦²¯¯¨ ¦·¨§¬±
¤µ¦«ussy1 ≥²¬¯ ±∏·µ¬¨±·¶¬°³µ²√¨ §¶¬ª±¬©¬¦¤±·¯¼ k Π s1sxl ¤©·¨µvu2¼¨ ¤µ√¨ ª¨·¤·¬²± µ¨¶·²µ¤·¬²±q ׫¨ ¤°²∏±·²©¶²¬¯ ·²·¤¯
±¬·µ²ª¨±¤±§³«²¶³«²µ²∏¶o¤√¤¬¯¤¥¯¨ ±¬·µ²ª¨± ¤±§³²·¤¶¶¬∏° ¤·Χηοεροσπονδιασ αξιλλαρισ ¶¬·¨ ¬±¦µ¨¤¶¨§¤·°¤¬¬°∏° ¬¨·¨±·¥¼
{w1yu h o xx1xy h o z|1us h ¤±§ ts|1zy h µ¨¶³¨¦·¬√¨ ¼¯ ¦²°³¤µ¨§ º¬·« ¦²±·µ²¯ q ׫¨ ªµ¨¤·¬±¦µ¨¤¶¨ ¬± ¶²¬¯ ¤√¤¬¯¤¥¯¨
³«²¶³«²µ²∏¶¤±§²µª¤±¬¦°¤·¨µº¤¶²¥¶¨µ√¨ §¤·Φιρµιανα σιµπλεξ ¶¬·¨oµ¨¶³¨¦·¬√¨ ¼¯ ¥¼ u|u1zv h ¤±§zx1ws h q׫¨ ¶¬°¬¯¤µ
¬±¦µ¨¤¶¬±ª·¨±§¨±¦¼ º¤¶¤¯¶²²¥¶¨µ√¨ §©²µ¶²¬¯ ²µª¤±¬¦³²²¯ o¶²¬¯·²·¤¯ ²µª¤±¬¦¦¤µ¥²± k×≤l o¶²¬¯ º¤·¨µ2¶²¯∏¥¯¨²µª¤±¬¦¦¤µ¥²±
k • ≥≤l ¤±§°¬¦µ²¥¬¤¯ ¥¬²°¤¶¶¦¤µ¥²± k
≤l º¨ µ¨ °∏¦« °²µ¨ ¤¥∏±§¤±·k Π s1sxl ¤·Χη q αξιλλαριεσo Φq σιµπλεξ ¤±§
Σαπινδυσ µυκοροσσι ¶¬·¨¶·«¤±·«²¶¨ ¤·¦²±·µ²¯ ¶¬·¨q≥²¬¯ • ≥≤ ¤±§
≤ ¤·Χυπρεσσυσφυνεβρι󤱧 Ροβινια πσευδοαχαχια ¶¬·¨¶
º¨ µ¨ °²µ¨ ¤¥∏±§¤±·k Π s1sxl ¦²°³¤µ¨§º¬·«·«²¶¨ ¤·¦²±·µ²¯ ¶¬·¨ ¤¯·«²∏ª«¶²¬¯ ×≤ º¤¶©²∏±§±²§¬©©¨µ¨±·¥¨·º¨ ±¨·«¨ °q≥²¬¯
³ º¤¶ ²¯º¨ µ¨§k©µ²°{1st·²¤√¨ µ¤ª¨ z1vl ¤¶¤µ¨¶∏¯·²©¤©©²µ¨¶·¬²±q±¦²°³¤µ¬¶²±²©§¬©©¨µ¨±··µ¨¤·°¨ ±·¶o¬·¦¤± ¥¨ ¦²±¦¯∏§¨§
·«¤·Χη q αξιλλαρισ «¤§·«¨ °²¶·³²º¨ µ²±¬°³µ²√¨ °¨ ±·¬± ¶²¬¯ ∏´¤¯¬·¼o¤±§©²¯ ²¯º¨ §¥¼ Φq σιµπλεξ ¤±§ Σ q µυκοροσσι o Χq
φυνεβρι󤱧 Ρ q πσευδοαχαια «¤§·«¨ ¯¨ ¤¶·q
Κεψ ωορδσ} ¬¯°¨ ¶·²±¨ ~¤¥¤±§²±¨ §«¬¯¯ ~¤©©²µ¨¶·¤·¬²±~¶²¬¯ ±∏·µ¬¨±·~¶²¬¯ ¤¯¥¬¯¨ ²µª¤±¬¦¦¤µ¥²±
石灰性土壤是发育于石灰质岩的岩成土 o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 o其总面积高达 vs万 ®°uk叶仲节等 o
t|{xl ∀石灰性土壤因其中性至微碱性的特点 o适生树种不多 o加之土壤土层薄且有效水分缺乏 o植物常受干
旱胁迫 o造成多数石灰性土壤植被稀少 o特别在人为活动频繁的石灰岩山 o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o且因破坏后自
然更新困难而成为荒山 ∀因此 o如何实施人促措施 o重建石灰岩山的林业生态体系 o恢复石灰性土壤肥力是
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 ∀
我国对退化红壤土壤质量方面已有较多研究k郑本暖等 oussu ~杨玉盛等 ot||{l o采用封育特别是采用造
林等人促措施可明显提高土壤养分水平k姜培坤等 ousswl o改善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肥力k姜培坤等 oussvl ∀
国内对石灰性土壤施肥后土壤养分改变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k化党领等 oussx ~王经权等 ousswl o但有关
石灰性荒山植物恢复方面的试验研究则鲜见报道 ∀本文选择亚热带低山丘陵区人为干扰较大的石灰岩荒
山 o布置不同林种的造林试验 o进行长期观察 o分析不同树种生长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o旨在探讨石灰性土壤
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 o为石灰岩荒山林业生态体系构造提供理论依据 ∀
t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临安市上甘乡 ∀本区处于中亚热带 ott|βwuχ∞ovsβtwχo年平均温度 tx1| ε o年降水
量 t wuw °° o无霜期 uvy §∀试验地分布在海拔 txs ∗ vss °的低山上 o土壤为发育于白云质的红色石灰土亚
类 ∀试验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t ∀
表 1 试验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Ταβ .1 Τηε βασιχ πηψσιχοχηεµιχαλ προπερτιεσ οφ τηε σοιλσελεχτεδ φορ εξπεριµεντ
土层
≥²¬¯
¤¯¼¨ µΠ¦°
³
密度
⁄¨ ±¶¬·¼Π
kª#°p vl
有机质
µª¤±¬¦°¤·¨µΠ
kª#®ªptl
全氮
ײ·¤¯
Πkª#®ªptl
有效磷
√¤¬¯¤¥¯¨
°Πk°ª#®ªptl
速效钾
√¤¬¯¤¥¯¨
Πk°ª#®ªptl
质地
× ¬¨·∏µ¨
阳离子代换量
≤¤·¬²± ¬¨¦«¤±ª¨
¦¤³¤¦¬·¼Πk¦°²¯k n l#ªptl
总孔隙度
ײ·¤¯
³²µ²¶¬·¼Πh
s ∗ us {1vx t1vx us1t s1{ v1x {x 轻粘 ¬ª«·¦¯¤¼ tx1|t wy1ss
us ∗ ws {1ws t1xv tt1x s1y t1v vt 轻粘 ¬ª«·¦¯¤¼ {1|v wt1{x
u 试验设计
t|zw年春 o在试验区选择土壤条件一致地块作为试验地 o试验地造林前为荒山 o无乔 !灌木 o只有少许禾
本科草类 ∀试验设 y个处理 o分别是对照 !种刺槐k Ροβινια πσευδοαχαχιαl !种无患子k Σαπινδυσ µυκοροσσιl !种
南酸枣k Χηοεροσπονδιασ αξιλλαρισl !种柏木k Χυπρεσσυσφυνεβρισl !种梧桐k Φιρµιανα σιµπλεξl o所有试验区造林密度
为 u ° ≅ v ° o造林方式为挖穴种苗 o不进行林间翻耕 ∀挖穴后 o每穴施入猪栏肥 u xss ªo碳酸铵 xs ªo钙镁磷
肥 uxs ªo树苗采用实生大苗 ∀每处理小区面积为 {ss °u o随机区组设计 o重复 x次 ∀
v 研究方法
ussy年 v月在每个试验小区中/ ≥型0多点k每区设 ts个点l采集 s ∗ vs ¦°土层土样 ∀样品去杂过 u °°
钢筛 o充分混合后分成 u份 o一份鲜样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测定用 ~另一份风干后 o挑净细
根 !枯叶 o供土壤 ³值 !水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 !有机质 !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含量测定用 ∀土壤有机质采
用重铬酸钾容量法 ~土壤全氮采用克氏法 ~土壤全磷采用 u≥w2≤¯ w 消化 o钼锑抗比色法 ~水解氮采用碱
解法 ~有效磷采用 ¤u≤v 浸提 !钼锑抗比色法 ~速效钾采用醋酸铵浸提 !火焰光度法k中国土壤学会 ousssl ∀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o用蒸馏水 ux ε 恒温振荡浸提 vs °¬±k水土比为 uΒtl o后 y sss µ#°¬±pt离心 ts °¬±o再用
s1wx Λ°滤膜抽滤 o滤液直接在岛津 ×≤2∂ ≤°有机碳分析仪上测定 ∀土壤微生物量碳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
k∂¤±¦¨ ετ αλqot|{zl o熏蒸前后土壤分别用 s1x °²¯#pt u≥w 浸提k水土比为 xΒtl o滤液在有机碳分析仪
k×≤2∂ ≤°l上测定 ∀熏蒸前后土壤有机碳的差值 o除以系数 s1wx即为土壤中所含的微生物量碳 ∀
w 结果分析
411 石灰岩荒山不同树种造林后土壤养分的变化
石灰性土壤上造林 vu年后 o土壤全氮 !全磷 !水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k表 ul ∀其中营造刺槐 !无患子 !南酸枣 !柏木和梧桐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 uv1s{ h !v{1wy h !
{w1yu h !vs1zz h和 y|1uv h ~全磷含量比对照相应增加了 tw1{t h !uz1ty h !xx1xy h !v{1uz h和 v1vv h ~水
解氮比对照增加了 vs1vu h !x{1|w h !z|1us h !uz1xu h和 wt1ww h ~有效磷则比对照依次增加了 |s1|t h !
ts|1s| h !xs1|t h !t|y1ss h和 u|u1zv h ~速效钾则相应增加了 vw1tx h !|z1xy h !xs1|t h !ts|1zy h !ys1|{ h
和 z|1yz h ~有机质含量也相应比对照增加了 y1yt h !yv1zy h !tsz1yz h !w1xs h和 zx1ws h ∀综合所有养分
来看 o营造南酸枣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幅度最大 o除土壤有效磷外的所测养分均明显高于k Π s1sxl其他树
种 ~营造无患子和梧桐对土壤肥力的改善作用仅次于南酸枣 o而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少的是营造
刺槐与柏木处理 ∀
sw 林 业 科 学 wv卷
表 2 石灰岩荒山不同造林处理后土壤养分含量(0 ∗ 30 χµ ) ≠
Ταβ .2 Τηε νυτριεντ χοντεντ οφ τηε σοιλιν διφφερεντ τρεατµεντσ(0 ∗ 30 χµ )
处理
×µ¨¤·° ±¨·¶
全氮
ײ·¤¯
Πkª#®ªptl
全磷
ײ·¤¯
°Πkª#®ªptl
水解氮
√¤¬¯¤¥¯¨
Πk°ª#®ªptl
有效磷
√¤¬¯¤¥¯¨
°Πk°ª#®ªp tl
速效钾
√¤¬¯¤¥¯¨
Πk°ª#®ªptl
有机质 µª¤±¬¦
°¤·¨µΠ
kª#®ªptl
对照 ≤²±·µ²¯ t1v ¦ s1s{t ¦ tyt1vv ¦ s1xx ¦ tuv ¦ vz1{ ¥
刺槐 Ρ qπσευδοαχαχια t1y ¥ s1s|v ¦ uts1ux ¥ t1sv ¥ tyx ¥ ws1v ¥
无患子 Σ qµυκοροσσι t1{ ¥ s1tsv ¥¦ uxy1wu ¤ t1tx ¤¥ uwv ¤ yt1| ¤
南酸枣 Χη q αξιλλαρισ u1w ¤ s1tuy ¤ u{|1tt ¤ s1{v ¥¦ ux{ ¤ z{1x ¤
柏木 Χq φυνεβρισ t1z ¥ s1ttu ¥ usx1zv ¥ t1xv ¤¥ t|{ ¥ v|1x ¥
梧桐 Φq σιµπλεξ u1u ¤ s1ts{ ¥ uu{1t| ¥ u1ty ¤ uut ¤ yy1v ¤
≠表中数据为 x个重复的平均值 o同种养分同列中不同英文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k Π s1sxl ∀ ׫¨ §¤·¤¬± ·«¨ ·¤¥¯¨ ¤µ¨ °¨ ¤± ²© x
§∏³¯¬¦¤·¨¶q׫¨ §¬©©¨µ¨±·¶°¤¯¯¯¨ ·¨µ¶¬±·«¨ ¶¤°¨¦²¯∏°±¬±§¬¦¤·¨ ¶¬ª±¬©¬¦¤±·§¬©©¨µ¨±¦¨ ¤·Π s1sx ¯¨ √¨¯ q下同 ׫¨ ¶¤°¨ ¥¨ ²¯º q
植被种类 !植被凋落物的数量 !水土流失等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主要因素 ∀江南地区雨水和光热充
沛 o一般天然林能自然 !良好地生长 o且对土壤肥力有促进作用 o称/生物自肥0 ∀而石灰岩土壤因其土层薄 !
易冲刷 o在没有人为控制和植被恢复的情况下 o石灰岩荒山土壤肥力提高困难 ∀通过人工造林使植被得以恢
复后 o林木凋落物分解归还 o使土壤养分含量在表土层富集 o林木根系的腐殖分解也可以补充较深层次土壤
养分 ~同时 o地上林木恢复后形成较好的小气候 o为林下草本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 o草木的不断生长 !死亡又
很好地补充了土壤养分元素 ∀因此 o通过人为营造林木恢复侵蚀型土壤肥力 o是值得提倡的技术 ∀
本研究中南酸枣 !梧桐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较快k表 vl o可以产生较多的凋落物 o又有庞大的根系统 o从
而使这 u种林木下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 ∀从 vu年平均来看 o营造南酸枣的土壤 o全氮 !全磷 !水解氮 !有
效磷 !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处理每年可相应增加 u1yx h !t1zw h !u1w{ h !u1vt h !t1x| h和 v1vy h o说
明改土效益十分明显 ∀而刺槐和柏木 o其凋落物数量少 o分解释放出的养分元素自然就较少 o土壤养分含量
相对较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o在石灰岩荒山上营造不同的适生树种 o虽然对提高石灰性土壤养分水
平 !改善其土壤肥力具有明显作用 o但种植南酸枣和梧桐树的效果最好 o这一结果说明 o在石灰岩荒山上造林
时选择适宜的树种非常重要 ∀
表 3 石灰性土壤试验林生长情况
Ταβ .3 Τηε αϖεραγε βρεαστ2ηειγητ διαµετερ (∆ΒΗ) ανδ
αϖεραγε ηειγητ οφ τρεεσιν διφφερεντ τρεατµεντσ
处理
×µ¨¤·° ±¨·¶
t|{v ussy
平均胸径
√¨ µ¤ª¨ ⁄
Π¦°
平均树高
√¨ µ¤ª¨ «¨¬ª«·Π°
平均胸径
√ µ¨¤ª¨ ⁄
Π¦°
平均树高
√¨ µ¤ª¨ «¨¬ª«·Π°
刺槐 Ρ q πσευδοαχαχια x1z ? s1ws w1s{ ? s1|x tt1vz ? u1sv z1vx ? v1yx
无患子 Σ qµυκοροσσι w1y ? s1vx v1y| ? s1zx tt1uy ? t1|{ y1sv ? z1zx
南酸枣 Χη q αξιλλαρισ tu1z ? s1wz |1x{ ? u1vs ux1zx ? w1zx tu1vw ? w1tz
柏木 Χq φυνεβρισ z1w ? s1wt x1wx ? t1vx t{1tx ? v1yy |1sv ? u1wy
梧桐 Φq σιµπλεξ {1s ? t1vv w1s ? u1zx tv1zx ? u1sv {1|| ? u1s{
表 4 造林 32 年后不同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0 ∗ 30 χµ )
Ταβ .4 Τηε οργανιχ χαρβον χοντεντ οφ τηε σοιλιν διφφερεντ τρεατµεντσ(0 ∗ 30 χµ )
处理
×µ¨¤·°¨ ±·¶
总有机碳
ײ·¤¯ ²µª¤±¬¦≤Πh
水溶性碳
• ≥≤Πk°ª#®ªptl
微生物生物量碳
≤Πk°ª#®ªptl
对照 ≤²±·µ²¯ u1t| ¥ xs1st ¦ yu1ts ¦
刺槐 Ρ qπσευδοαχαχια u1vw ¥ yw1vv ¥ tst1ww ¥
无患子 Σ qµυκοροσσι v1x| ¤ zx1wy ¤¥ tvz1|x ¥
南酸枣 Χη q αξιλλαρισ w1xx ¤ {v1|x ¤ t{s1vz ¤
柏木 Χq φυνεβρισ u1u| ¥ yu1tx ¥ ttz1tw ¥
梧桐 Φq σιµπλεξ v1{w ¤ z{1yw ¤ tzx1vt ¤
412 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活性有
机碳的变化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土壤中移动
快 !稳定性差 !易氧化 !矿化 o并对植物
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的那部分有机
态碳 o常可用水溶性碳 !微生物生物量
碳和矿化态碳等来进行表征k沈宏等 o
t|||l ∀土壤活性有机碳虽然只占土
壤有机碳的较小部分 o但它们可以在
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微小的变
化 o又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
程 o它们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和
土壤养分的驱动力 k • ¤±§¨µ ετ αλqo
t||w ~≤²¯ °¨¤± ετ αλqot|{vl o因而 o它
们是评价土壤碳库平衡和土壤化学 !
生物化学肥力保持的重要指标 ∀土壤
水溶性有机碳作为生物活性有机碳容
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k¤±§¯ ετ αλqo
t||zl o在维持土壤养分和生物学肥力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微生物生物碳量作为土壤活性碳的表征指标 o它可以反映土壤能量循环和养分转
移和运输 o同时还不受无机养分的影响k⁄²µ¤±ot||wl ∀
从表 w来看 o造林 vu年后 o不同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明显高于不造林的对照区 ∀
tw 增刊 t 姜培坤等 }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养分与活性碳含量的变化
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类似 o营造南酸枣处理土壤总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幅度最
大 o其次是营造梧桐和无患子两处理 o而营造柏木和刺槐两处理土壤各类碳含量增加幅度均相对较低 ∀导致
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上植物生长情况 o生物量大归还给土壤的枯落物量以及根系分泌物的数量就多 ∀
林木凋落物或根系分泌物 !根系腐烂物补充了土壤总有机碳库 o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而林木根系分泌物
一般都是小分子有机物质k姜培坤等 ousssl o这些物质也刺激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o使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 o
从而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 o同时又增加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o大量代谢产
物也是可以溶解于水的有机分子 o再加上有机碳矿化的许多中间产物 o这一切都是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库
源 ∀因此 o总有机碳高的土壤 o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水溶性碳的含量也常较高 o即它们三者之间具有
较好的相关性 o本研究结果也不例外 ∀
土壤碳库的改善 o从很大意义上改善了土壤的质量 ∀由于土壤碳是微生物能源 o又是土壤良好结构形成
的基础 o同时土壤有机质矿化中可释放出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所以 o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质量有了很好
的改善 ∀
413 石灰岩荒山长期造林后土壤 πΗ值的变化
从表 x可以看出 o石灰性荒山造林后 o土壤 ³值均比不造林的对照有明显降低 o但不同林种间差异不明
显 ∀造林后导致土壤碱性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土壤中氢离子的积累 o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的氢离子
是主要来源 ~另外 o因造林后发达的根系加快钙的淋失 o从而氢离子相对积累 ∀另据资料表明 o在石灰性土
壤上生长的树木 o其根系有分泌有机酸以活化土壤有效养分的作用 ∀综合以上多种因素 o石灰性土壤上林木
长期生长后 o土壤碱性渐渐下降 ∀
表 5 造林 32 年后不同处理土壤 πΗ值的变化(0 ∗ 30 χµ )
Ταβ .5 Σοιλ πΗ ιν διφφερεντ τρεατµεντσ(0 ∗ 30 χµ )
处理 ×µ¨¤·° ±¨·¶ 对照 ≤²±·µ²¯ 刺槐 Ρ q πσευδοαχαχια 无患子 Σ qµυκοροσσι 南酸枣 Χη q αξιλλαρισ 柏木 Χq φυνεβρισ 梧桐 Φq σιµπλεξ
³ {1st z1v{ z1u| z1us z1vv z1u|
x 结论与问题
石灰岩荒山目前在林业生产上还有相当面积 o如何改善这些荒山立地质量 o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试验
证明 }人为造林后可以明显增加养分含量 !土壤总碳及活性碳含量 o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 ³值 o使土壤质量
向良性方向发展 o有利于石灰岩荒山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 ∀
但是石灰岩荒山石砾含量多 o土层薄 o有的地方是地表岩石出露 o给造林成活带来了困难 o加上 ³ 值
高 o土壤有效水分缺乏 o因而造林困难 ∀本文的成功经验是选择适宜的树种 o采用 v ∗ w年生大苗 o挖大穴 o填
埋客土 !基肥等措施进行造林 ∀
参 考 文 献
化党领 o介晓磊 o张一平 o等 qussx q有机肥对石灰性土壤肥力属性的长期影响 q生态学杂志 ouwk|l }tsxv p tsxz
姜培坤 o周国模 qussv q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演变 q水土保持学报 otzktl }ttu p ttw
姜培坤 o徐秋芳 qusss q利用tw ≤研究檫树苗根系分泌物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uskwl }vtv p vty
姜培坤 o周国模 o钱新标 qussw q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 q水土保持学报 ot{ktl }tu p tw
沈 宏 o曹志洪 o胡正义 qt||| q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意义 q生态学杂志 ot{kvl }vu p v{
王经权 o周健民 o钦绳武 o等 qussu1 三种施肥模式对石灰性土壤培肥的影响 q土壤学报 ov|kyl }{ww p {xu
杨玉盛 o何宗明 o林光耀 o等 qt||{ q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q土壤学报 ovxkul }uzy p u{u
叶仲节 o柴锡周 qt|{x q浙江林业土壤 q杭州 }浙江科技出版社 otu{ p tv|
郑本暖 o杨玉盛 o谢锦升 o等 qussu q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q水土保持学报 o|kwl }xz p yv
中国土壤学会 qusss q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q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otsy p uuy
≤²¯ °¨¤± ⁄ ≤ o ¦¬§≤ ° ° o≤²¯² ≤ qt|{v q
¬²¯²ª¬¦¤¯ ¶·µ¤·¨ª¬¨¶²©±∏·µ¬¨±·¦¼¦¯¬±ª¬± ¶²¬¯ ¶¼¶·¨°¶q§√¤±¦¨¶¬± ∞¦²¯²ª¬¦¤¯ ¶¨¨¤µ¦«otv }t p xx
⁄²µ¤± • qt||w1 ⁄¨ ©¬±¬±ª¶²¬¯ ∏´¤¯¬·¼©²µ¤¶∏¶·¤¬±¤¥¯¨ ±¨√¬µ²±°¨ ±·q≥²¬¯ ≥¦¬¨±¦¨ ≥²¦¬¨·¼ ²© ° µ¨¬¦¤≥³¨¦¬¤¯ °∏¥¯¬¦¤·¬²±o ¤§¬¶²±o •¬¶¦²±¶¬±o≥ ov p vw
¤±§¯ o≥²¯ ¬¯±¶° qt||z q• ¤·¨µ ¬¨·µ¤¦·¤¥¯¨¶²¬¯ ¦¤µ¥²±¬± µ¨ ¤¯·¬²±·²·«¨ ¥¨ ²¯ºªµ²∏±§¦¤µ¥²± ¦¼¦¯¨q
¬²¯ ƒ µ¨·¬¯¬·¼ ≥²¬¯¶oux }t|y p ust
∂¤±¦¨ ∞ ⁄o
µ²²®¨ ¶° ≤ o¨±®¬±¶²± ⁄ ≤ qt|{z q± ¬¨·µ¤¦·¬²± °¨ ·«²§©²µ° ¤¨¶∏µ¬±ª¶²¬¯ °¬¦µ²¥¬¤¯ ¥¬²°¤¶¶¦¤µ¥²±q≥²¬¯
¬²¯ i
¬²¦«¨ ° ot| }zsv p zsz
• ¤±§¨µ o×µ¤¬±¤≥ o≥·¬±±¨ µ
o ετ αλqt||w q׫¨ ©¨©¨¦·¶²©²µª¤±¬¦¤±§¦²±√¨ ±·¬²±¤¯ °¤±¤ª¨ °¨ ±·²± ¥¬²¯²ª¬¦¤¯ ¼¯ ¤¦·¬√¨¶²¬¯²µª¤±¬¦°¤·¨µ©µ¤¦·¬²±q≥²¬¯ ≥¦¬
° ox{ }ttvs p ttv|
k责任编辑 石红青l
uw 林 业 科 学 w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