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U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ODUCTIVE AGE,HABITAT OF ENDANGERED SPECIES TETRAENA MONGOLICA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研究了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果实空间分布、果实数量、果实重量、结籽率、花果转移率随年龄和生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为4a。果实的空间分布为树冠上部>中部>下部,上、中部显著高于下部。平均单株果实的数量分布随年龄变化曲线呈山峰型。在4~18a范围内,随着年龄增大,结实量增加,到18a以后,随着年龄增加,结实量逐渐减少,13~27a为结实高峰期。果实重量随年龄变化趋势与果实数量随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自然状态下,四合木结籽率为1.26%~2.80% ,花果转移率为54.39%~71.43% ,结籽率、花果转移率与年龄的关系呈双峰型。结籽率低的主要原因为:( 1 )传粉过程受到障碍,即传粉媒介(昆虫)的访花频率极低,使得柱头上的花粉量受到限制。这是结籽率低的内因。( 2 )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从而使胚珠不能正常发育。这是导致结籽率低的外因。

Tetraena mongolica belonging to Zygophyllaceae is the ancient relic plant of Tethys seatropical floristic region. It only distributes from Bayan Gele, west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o Shizui Mountain, east of Nin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 mongolica, which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indbreak sand-fix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on the verge of endanger in recent years, so it is listed as the second-class national key plant for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robe the mechanism of endanger of T. mongolica, 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initial fruiting age, the distribution, quantity, and weight of fruits, transformation rate from flowering to fruit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uiting rate and age of T. mongolica, and analyzed the cause of low fruiting rate. Total 70 plots with the size of 10m×10m each were set up in two sample strips with the size of 10m×3 800m each, an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base diameter, crown width, and the number of the individual trees of T. mongolica, soil moisture and pH of plo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age of the trees was identified by the ring method. 5 individual trees of each age class at intervals of 3a were sampl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from flower to seed and seed bearing rate were surveyed. The method of nylon net with hole size 1mm×1mm was used in 8 sample trees to calculate seed bearing rate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low rate of seed bearing. The results showed: 4 years old T. mongolica was in the initial fruiting age, the spatial sequence of fruiting distribution in the individual tree was upper, middle, and lower part of the crown,and seed production with the change of individual age was in the one-peak type curve. With the age increase of individual, the number of fruit bearing increased from 4 to 18 years old, and declined after 18 years old. 15~27 years old was peak period for fruit bearing. The change of fruit weight with age showed the similar curve to the former, and the rate of seed bearing varied from 1.26% to 2.80%. The change of seed bearing rate showed 2-peak type curve over age.


全 文 :第 v|卷 第 y期
u s s v年 tt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 qv| o‘²qy
‘²√ qou s s v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
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3
徐 庆tl 郭泉水vl 刘世荣wl 姜春前ul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tsss|tl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tsss|tl
郝玉光xl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化林业实验中心 磴口 stxussl
摘 要 } 研究了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 o果实空间分布 !果实数量 !果实重量 !结籽率 !花果转移
率随年龄和生境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为 w ¤∀果实的空间分布为树冠上部 中
部 下部 o上 !中部显著高于下部 ∀平均单株果实的数量分布随年龄变化曲线呈山峰型 ∀在 w ∗ t{ ¤范围内 o
随着年龄增大 o结实量增加 o到 t{ ¤以后 o随着年龄增加 o结实量逐渐减少 otv ∗ uz ¤为结实高峰期 ∀果实重量
随年龄变化趋势与果实数量随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在自然状态下 o四合木结籽率为 t1uy h ∗ u1{s h o花
果转移率为 xw1v| h ∗ zt1wv h o结籽率 !花果转移率与年龄的关系呈双峰型 ∀结籽率低的主要原因为 }ktl传
粉过程受到障碍 o即传粉媒介k昆虫l的访花频率极低 o使得柱头上的花粉量受到限制 ∀这是结籽率低的内因 ∀
kul土壤水分供应不足 o从而使胚珠不能正常发育 ∀这是导致结籽率低的外因 ∀
关键词 } 濒危植物 o四合木 o结实特性 o年龄 o生境 o结籽率
收稿日期 }ussu p tu p sw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kv|{|vvysl基金资助 ∀
3 tl !ul !vl !wl !xl为作者排序 ∀
Α ΣΤΥ∆Ψ ΟΝ ΤΗΕ ΡΕΛΑΤΙΟΝΣΗΙΠ ΒΕΤ ΩΕΕΝ ΦΡΥΙΤΙΝΓ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Σ
ΑΝ∆ ΡΕΠΡ Ο∆ΥΧΤΙς Ε ΑΓΕ oΗΑΒΙΤΑΤ ΟΦ ΕΝ∆ΑΝΓΕΡΕ∆
ΣΠΕΧΙΕΣ ΤΕΤΡΑΕΝΑ ΜΟΝΓΟΛΙΧΑ
÷∏±¬±ªtl Š∏² ±∏¤±¶«∏¬vl ¬∏≥«¬µ²±ªwl
k Τηε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 Εχολογψo Ενϖιρονµεντ ανδ Προτεχτιον o ΧΑΦ Βειϕινγtsss|tl
¬¤±ª≤«∏±´ ¬¤±ul
kΤηε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ρψo ΧΑΦ Βειϕινγtsss|tl
‹¤² ≠∏ª∏¤±ªxl
k Εξπεριµεντ Χεντεροφ ∆εσερτ Φορεστρψοφ ΧΑΦ ∆ενγκουstxussl
Αβστραχτ } Τετραενα µονγολιχα ¥¨ ²¯±ª¬±ª·²¼ª²³«¼¯ ¤¯¦¨¤¨ ¬¶·«¨ ¤±¦¬¨±·µ¨¬¯¦³¯¤±·²©× ·¨«¼¶¶¨¤·µ²³¬¦¤¯ ©¯²µ¬¶·¬¦µ¨ª¬²±q
Œ·²±¯¼ §¬¶·µ¬¥∏·¨¶©µ²° …¤¼¤± Š¨ ¯¨ oº¨ ¶·²©Œ±±¨ µ²±ª²¯¬¤„∏·²±²°²∏¶• ª¨¬²±·²≥«¬½∏¬²∏±·¤¬±o ¤¨¶·²©‘¬±¬¬¤‹∏¬„∏2
·²±²°²∏¶• ª¨¬²±q Τq µονγολιχαoº«¬¦«³¯¤¼¶·«¨ ¬°³²µ·¤±·µ²¯¨¬±·«¨ º¬±§¥µ¨¤®¶¤±§2©¬¬¤·¬²±¤±§¶²¬¯¤±§º¤·¨µ¦²±¶¨µ2
√¤·¬²±o¬¶²±·«¨ √¨ µª¨ ²© ±¨§¤±ª¨µ¬± µ¨¦¨±·¼¨ ¤µ¶o¶²¬·¬¶¬¯¶·¨§¤¶·«¨ ¶¨¦²±§2¦¯¤¶¶±¤·¬²±¤¯ ®¨ ¼ ³¯¤±·©²µ³µ²·¨¦·¬²±qŒ±
²µ§¨µ·²³µ²¥¨ ·«¨ °¨ ¦«¤±¬¶° ²© ±¨§¤±ª¨µ²© Τq µονγολιχαo·«¬¶³¤³¨µ§¨¤¯·º¬·«·«¨ ¬±¬·¬¤¯ ©µ∏¬·¬±ª¤ª¨ o·«¨ §¬¶·µ¬¥∏·¬²±o
∏´¤±·¬·¼o¤±§º¨ ¬ª«·²©©µ∏¬·¶o·µ¤±¶©²µ°¤·¬²±µ¤·¨©µ²° ©¯²º¨ µ¬±ª·²©µ∏¬·¬±ªo¤±§·«¨ µ¨ ¤¯·¬²±¶«¬³¥¨·º¨ ±¨©µ∏¬·¬±ªµ¤·¨ ¤±§
¤ª¨ ²© Τq µονγολιχαo¤±§¤±¤¯¼½¨ §·«¨ ¦¤∏¶¨ ²© ²¯º©µ∏¬·¬±ªµ¤·¨qײ·¤¯ zs ³¯²·¶º¬·«·«¨ ¶¬½¨ ²©ts ° ≅ ts ° ¤¨¦«º¨ µ¨ ¶¨·
∏³¬±·º²¶¤°³¯¨¶·µ¬³¶º¬·«·«¨ ¶¬½¨ ²©ts ° ≅ v {ss ° ¤¨¦«o¤±§·«¨ ¦²°°∏±¬·¼¦²°³²¶¬·¬²±o¥¤¶¨ §¬¤°¨ ·¨µo¦µ²º± º¬§·«o
¤±§·«¨ ±∏°¥¨µ²©·«¨ ¬±§¬√¬§∏¤¯ ·µ¨ ¶¨²© Τq µονγολιχαo¶²¬¯ °²¬¶·∏µ¨ ¤±§³‹ ²©³¯²·¶º¨ µ¨ ¬±√¨ ¶·¬ª¤·¨§q׫¨ ¤ª¨ ²©·«¨
·µ¨ ¶¨º¤¶¬§¨±·¬©¬¨§¥¼·«¨ µ¬±ª °¨ ·«²§qx¬±§¬√¬§∏¤¯ ·µ¨ ¶¨²© ¤¨¦«¤ª¨ ¦¯¤¶¶¤·¬±·¨µ√¤¯¶²©v¤º¨ µ¨ ¶¤°³¯ §¨o¤±§·«¨ ·µ¤±¶2
©²µ°¤·¬²±µ¤·¨©µ²°©¯²º¨ µ·²¶¨ §¨¤±§¶¨ §¨¥¨¤µ¬±ªµ¤·¨ º¨ µ¨ ¶∏µ√¨ ¼¨ §q׫¨ °¨ ·«²§²©±¼¯²± ±¨·º¬·««²¯¨¶¬½¨ t °° ≅ t °°
º¤¶∏¶¨§¬± { ¶¤°³¯¨·µ¨ ¶¨·²¦¤¯¦∏¯¤·¨ ¶¨ §¨¥¨¤µ¬±ªµ¤·¨ ¤±§·²¤±¤¯¼½¨ ·«¨ ¦¤∏¶¨ ²© ²¯º µ¤·¨ ²©¶¨ §¨¥¨¤µ¬±ªq׫¨ µ¨¶∏¯·¶
¶«²º¨ §}w ¼¨ ¤µ¶²¯§ Τq µονγολιχα º¤¶¬±·«¨ ¬±¬·¬¤¯ ©µ∏¬·¬±ª¤ª¨ o·«¨ ¶³¤·¬¤¯ ¶¨ ∏´¨±¦¨ ²©©µ∏¬·¬±ª§¬¶·µ¬¥∏·¬²±¬±·«¨ ¬±§¬√¬§2
∏¤¯ ·µ¨¨º¤¶∏³³¨µo°¬§§¯¨o¤±§ ²¯º¨ µ³¤µ·²©·«¨ ¦µ²º±o¤±§¶¨ §¨³µ²§∏¦·¬²± º¬·«·«¨ ¦«¤±ª¨ ²©¬±§¬√¬§∏¤¯ ¤ª¨ º¤¶¬±·«¨
²±¨ 2³¨¤®·¼³¨ ¦∏µ√¨ q •¬·«·«¨ ¤ª¨ ¬±¦µ¨¤¶¨ ²©¬±§¬√¬§∏¤¯ o·«¨ ±∏°¥¨µ²©©µ∏¬·¥¨¤µ¬±ª¬±¦µ¨¤¶¨§©µ²°w·²t{ ¼¨ ¤µ¶²¯§o¤±§
§¨¦¯¬±¨ §¤©·¨µt{ ¼¨ ¤µ¶²¯§qtx ∗ uz ¼¨ ¤µ¶²¯§º¤¶³¨¤®³¨µ¬²§©²µ©µ∏¬·¥¨¤µ¬±ªq׫¨ ¦«¤±ª¨ ²©©µ∏¬·º¨ ¬ª«·º¬·«¤ª¨ ¶«²º¨ §
·«¨ ¶¬°¬¯¤µ¦∏µ√¨ ·²·«¨ ©²µ°¨ µo¤±§·«¨ µ¤·¨ ²©¶¨ §¨¥¨¤µ¬±ª√¤µ¬¨§©µ²° t1uy h ·²u1{s h q׫¨ ¦«¤±ª¨ ²©¶¨ §¨¥¨¤µ¬±ª
µ¤·¨¶«²º¨ §u2³¨¤®·¼³¨ ¦∏µ√¨ ²√¨ µ¤ª¨ q
Κεψ ωορδσ} ∞±§¤±ª¨µ¨§³¯¤±·o Τετραενα µονγολιχαoƒµ∏¬·¬±ª¦«¤µ¤¦·¨µ¬¶·¬¦¶o„ª¨ o‹¤¥¬·¤·o≥¨ §¨¥¨¤µ¬±ª³¨µ¦¨±·¤ª¨
四合木k Τετραενα µονγολιχαl为蒺藜科k¼ª²³«¼¯ ¤¯¦¨¤¨ l中一个单种属的古老残遗物种 o属强旱生灌
木 ∀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 !库布齐沙漠以南 !阿拉巴素山的山麓地带 ∀它的存在不仅对认识
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和植被起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o而且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很大的
价值 ∀近年来 o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o其分布面积和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o而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
物 ∀
植物生活史中以种子形态出现的阶段 o被称为植物的潜在种群k‹¤µ³¨µot|zz ~≥¬¯√¨ µ·²º±ot|{u ~
≥·¨√¨ ±ot||tl ∀种子阶段是有性繁殖的植物个体一生中唯一有移动力的阶段 o因此对于植物种群的分布
格局 !种群动态及种群的调控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k‹¤µ³¨µot|zz ~≥·¨√¨ ± ot||t ~谢宗强 ot||{l ∀
四合木主要通过种子繁殖进行更新 ∀在自然群落中发现 o四合木植株虽生长良好 o看上去果实累
累 o但实际上果皮内饱满的种子却寥寥无几 ∀近年来 o吴素琴等kt||wl在实验室内对四合木 x项种子特
性即千粒重 !吸水增重率 !发芽率 !存活力 !生活力进行了测定 o徐庆等kusstl对其种群的生殖值 !生殖分
配进行了研究报道 o王迎春等kusstl对其种群生殖对策进行了探讨 ∀有关四合木种群的结实规律与植
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从生殖生态学角度对四合木种群的初次结实年龄 o果实的空
间分布 !果实的数量 !果实的重量 !结籽率及花果转移率随年龄和生境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o并对结籽率
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o以期为更深入揭示四合木种群的濒危机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t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1 自然概况
所选样地位于内蒙古杭锦旗丘地及滩地 o位于北纬 v|βwxχ ∗ wsβusχ o东经 tsyβwsχ ∗ tszβusχ ∀本区大
陆性气候明显 }冬季寒冷 o风大沙多 ~夏季酷热 o干旱少雨 o热量丰富 ∀全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
u z|u1u «o年均温 |1z ε o极端最高气温达 v| ε o极端最低气温达 p vu ε ~地面最高温度达 yv1w ε o地面
最低温度为 p uv1w ε ∀年平均降水量 tvz1{ °° o大都集中在 y ) {月 ~年均蒸发量 v utz1z °° o干燥度
w1sx ∀
杭锦旗丘地的植物群落以四合木为优势种 o上层有红沙k Ρεαυµυρια σοονγοριχαl !狭叶锦鸡儿k Χαρα2
γανα στενοπηψλλαl o其下有珍珠柴kΣαλσολα πασσεριναl !驼绒藜k Χερατοιδεσλατενσl伴生 ∀多年生丛生禾草形成
亚优势层片 o主要代表有无芒隐子草k Χλειστογενεσσονγαριχαl !沙生针茅k Σ q γλαρεοσαl !戈壁针茅k Σ q γοβι2
χαl !短花针茅k Σ q βρεϖιφλοραl等 ∀
杭锦旗滩地的植物群落以霸王柴k Ζψγοπηψλλυµ ξαντηοξψλονl !四合木为优势种 o并与少量沙冬青k Αµ2
µοπιπταντηυσ µονγολιχυσl构成群落的上层 ~其下有绵刺k Ποτανινια µονγολιχαl !刺叶柄棘豆k Οξψτροπισ αχιπηψl
等小灌木 ~无芒隐子草 !沙生针茅 !戈壁针茅等多年生禾草在下层形成亚优势层片 ~其它草本成分有戈壁
天门冬kΑσπαραγυσ γοβιχυσ l !黄蒿kΑρτεµισια σχοπαριαl !草霸王k Ζψγοπηψλλυµ µυχρονατυµl !阿氏旋花k Χονϖολ2
ϖυλυσ αµ µαννιιl !蒙古葱kΑλλιυµ µονγλιχυµl和多根葱kΑq πολψρρηιζυµl等 ∀群落及生境特征见表 t ∀
112 研究方法
根据群落学调查方法 o在杭锦旗丘地及滩地 o各设置宽度为 ts ° !长度为 v {ss °样带一个 o在样带
上每隔 tss °设置 t个 ts ° ≅ ts °的样方 ∀每个样带共设置 vx个样方 ∀在样方内精确测定每株四合
木的地径和冠幅k精确度为 s1tsl o同时调查群落植物组成 o统计四合木的株数 ∀在每条样带上设置 x个
土壤采集点 o按 s ∗ ts ots ∗ vs和 vs ∗ ys¦° v个层次分别取样 o分析测定土壤含水量 !³‹等 o调查样地群
zu 第 y期 徐 庆等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落及生境特点k表 tl ∀
表 1 杭锦旗四合木天然分布区的群落及生境
Ταβ . 1 Τηε νατυραλ χοµ µ υνιτψ ανδ ηαβιτατ οφ Τ . µονγολιχα ιν πλοτσ οφ Ηανγϕινθι
生境类型
×¼³¨¶²©¶¬·¨
海拔
∞¯ √¨¤·¬²±Π°
土 壤 ≥²¬¯
层次
¤¼¨ µΠ¦°
含水量
²¬¶·∏µ¨Πh ³‹
群落盖度
≤²°°∏±¬·¼
¦²√ µ¨Πh
四合木密度
Τ qµονγολιχα
§¨ ±¶¬·¼Π
k·µ¨ #¨«°pul
四合木盖度
Τ qµονγολιχα
¦²√¨ µΠh
主要植物组成 ≠
¤¬± ³¯¤±·¶³¨¦¬¨¶
丘 地
‹¬¯¯ ³¯²· t txu
s ∗ ts
ts ∗ vs
vs ∗ ys
w1vt
y1x|
v1|v
|1uu vs ∗ ws u zss { ∗ us
四合木 !红沙 !狭叶锦鸡
儿 !珍珠柴 !无芒隐子
草 !沙生针茅等
滩 地
…¨ ¤¦«³¯²· t ttu
s ∗ ts
ts ∗ vs
vs ∗ ys
u1v{
w1uv
u1s{
|1vy us ∗ vs t sss u1w ∗ x
霸王柴 !四合木 !沙冬
青 !绵刺 !刺叶柄棘豆 !
无芒隐子草等禾草类
≠ 四合木 Τ q µονγολιχα ~红沙 Ρεαυµυρια σοονγοριχα ~狭叶锦鸡儿 Χαραγανα στενοπηψλλα ~珍珠柴 Σαλσολα πασσερινα~无芒隐子草 Χλειστογενεσσονγαρι2
χα ~沙生针茅 Στιπα γλαρεοσα ~霸王柴 Ζψγοπηψλλυµ ξαντηοξψλον ~沙冬青 Αµ µοπιπταντηυσ µονγολιχυσ~绵刺 Ποτανινια µονγολιχα ~刺叶柄棘豆 Οξψτροπισ
αχιπηψq
随机截取 zz株四合木标准植株基径样品 o做好标记 o带回实验室进行切面 !磨光 o用瑞典产的年轮
分析仪k≤÷⁄⁄’型l查数年轮 o建立年龄kΑl与地径k ∆l的回归方程 }Α€ s1tw n s1yzs | ∆ o相关系数 Ρ €
s1|t{ {yk ν € zz oπ  s1sxl ∀以此方程为基础 o计算调查地区每株四合木的年龄 ∀
在丘地和滩地 o以 v ¤为 t个龄级对四合木种群进行龄级划分 o按每龄级 x株 o各选 wx株四合木植
株 o在 x月份花蕾期及 z ) {月份果实脱落前 o查数这些植株的花蕾数和初果数 o计算花果转移率k花果
转移率 €果实数Π花蕾数l ∀根据所调查的种子数 !果实数 o分别计算每株四合木结籽率k结籽率 €种子
数Π胚珠数 ≅ tss h o胚珠数 €果实数 ≅ wl ∀
在四合木开花前k花蕾期l o随机选取 {株个体 o整个花序套尼龙网k网眼大小为 t °° ≅ t °° o完全
隔离了昆虫传粉l o去雄不套袋 !不去雄套袋实验 o最后统计结籽率 o分析结籽率低的原因 ∀
在丘地和滩地 o以 v ¤为一龄级对四合木种群进行龄级划分 ∀每个龄级选择 x株四合木植株 o分别
测量其地径 ∀区分南北 !东西 u个方向 o上 !中 !下 v个层次 y个部位 o在果实脱落前 o查数果实数和种子
数 ∀并取部分果实样品 o置烘箱内烘至恒重 o称其果实的干重 o通过对取样数据的统计分析 o得出四合木
果实的空间分布规律 o各龄级平均产果实数 !干重及结籽率 o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
u 结果与分析
211 果实空间分布及果实数量与植株年龄和生境的关系
四合木的果实常单生于叶腋 o具有 w个不开裂的分果瓣 ∀分果瓣呈新月形 o长 w ∗ { °° o宽 u ∗ w
°°∀种子呈镰刀状披针形 o灰黄色至褐色 o长 u ∗ v °° o宽 t1x °°∀种皮革质 o表面密被褐色颗粒 ∀种
子细小 o无胚乳 ∀
据调查区域内大量野外调查发现 ov¤生以内四合木植株均未开花结实 o据此 o以 v¤为一龄级 o对所
调查的 tsz株k丘地 ys株 o滩地 wz株l四合木进行龄级划分k如表 ul o分别统计各龄级四合木平均果实
的数量 o绘制果实数量与龄级相关关系图k图 tl ∀
表 2 四合木龄级划分
Ταβ . 2 Τηε αγε χλασσ οφ Τ . µονγολιχα
龄 级 „ª¨ ¦¯¤¶¶ t u v w x y z { | ts tt
年龄组 „ª¨ ªµ²∏³Π¤ t ∗ v w ∗ x y ∗ | ts ∗ tu tv ∗ tx ty ∗ t{ t| ∗ ut uu ∗ uw ux ∗ uz u{ ∗ vs vt ∗ vv
图 t表明 o无论丘地 !滩地 o四合木种群平均每株果实的数量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o都是中间
高 o两头低 o随年龄的变化曲线呈山峰型 ∀具体来说 o丘地四合木在 u龄级时就有少部分植株开花结实 o
{u 林 业 科 学 v|卷
图 t 四合木果实数量随龄级变化
ƒ¬ªqt ׫¨ ¦«¤±ª¨¶²©©µ∏¬·±∏°¥¨µº¬·«¤ª¨ ¦¯¤¶¶
初始结实年龄为 w ¤生 ~而滩地四合木初始开花结实年龄
在 u龄级之后 ∀共同表现是 }在 u ∗ y龄级范围内 o随着
龄级增大 o四合木的结实量增加 oy龄级以后 o随着龄级的
增大 o结实量逐渐减少 ∀结实高峰期在 x ∗ |龄级 ∀
四合木单株结实量在树冠的不同部位分配上存在一
定的差异 ∀为了揭示四合木结实量在树冠空间分布的规
律 o对在丘地调查的 xx株 v ∗ tt龄级的四合木和在滩地
调查的 wz株同一龄级的四合木果实数量 o区分树冠的南
侧 !北侧 !上 !中 !下等不同部位分别进行了统计 o结果见
表 v !w ∀
表 3 杭锦旗丘地四合木各龄级平均每株果实数量及分布 ≠
Ταβ . 3 Τηε αϖεραγε νυµ βερ οφ φρυιτσ ανδ τηειρ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ιν διφφερεντ αγε χλασσ οφ Τ . µονγολιχα ιν ηιλλ πλοτ οφ Ηανγϕινθι
龄级
„ª¨ ¦¯¤¶¶
平 均 每 株 果 实 的 数 量 „√¨ µ¤ª¨ ±∏°¥¨µ²©©µ∏¬·¶ ¤¨¦«³¯¤±·
南 侧 ≥²∏·«³¤µ·

˜³³¨µ
¤¯¼¨ µ

¬§§¯¨
¤¯¼¨ µ

²º µ¨
¤¯¼¨ µ
小 计
≥∏°Πh
北 侧 ‘²µ·«³¤µ·

˜³³¨µ
¤¯¼¨ µ

¬§§¯¨
¤¯¼¨ µ

²º µ¨
¤¯¼¨ µ
小 计
≥∏°Πh
上 中
˜³³¨µ¤±§°¬§§¯¨
¤¯¼¨ µΠh
总 计
ײ·¤¯
v wz1v vu ty1t wz1t xs1t v{1t t| xu1| {u1z usu1z
w {w v| |1x xy1v y{1u uy1u {1w wv1z |u1w uvx1v
x ty|1u tst1v xx wy1| tut1v t||1x wz1v xv1t {x1v y|v1z
y u|z1{ uuy tyt w|1y vvv1v utv1{ tw|1u xs1w zz1x t v{t1t
z u{{1y uvz1u ttt1w xt1y uyz1y uus1y ts{1w w{1w {u1u t uvv1{
{ u{{1u uus {v xy1x t{v1w t{v1w {{1u wv1x {v1y t swy1u
| t|w1u tv{1{ x| xt1| tut1w tut1w xw1{ w{1t {w1| zxx1w
ts {{1{ yt1x vs w|1{ ys1x ys1x vv xs1u {u1y vyu1v
tt {y1x ys1x uz xs1z x|1x x|1x vw w|1v {u1u vwv
≠小计 }指平均每株南侧或北侧果实的数量占该株果实总数的百分比 ∀ ≥∏° }׫¨ ³¨µ¦¨±·¤ª¨ ²©©µ∏¬·±∏°¥¨µ¬± ¶²∏·«³¤µ·²µ±²µ·«³¤µ··²·«¤·²©
º«²¯¨·µ¨¨q上中 }指平均每株上层和中层果实的数量和占该株果实总数的百分比 ∀ ˜³³¨µ¤±§ °¬§§¯¨ ¤¯¼¨ µ}׫¨ ³¨µ¦¨±·¤ª¨ ²©©µ∏¬·±∏°¥¨µ¬±
¥²·«∏³³¨µ¤±§°¬§§¯¨ ¤¯¼¨ µ·²·«¤·²© º«²¯¨·µ¨¨q下同 ∀ ׫¨ ¶¤°¨¥¨ ²¯º q
表 4 杭锦旗滩地四合木各龄级平均每株果实数量及分布
Ταβ .4 Τηε αϖεραγε νυµ βερ οφ φρυιτσ ανδ τηειρ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ιν διφφερεντ αγε χλασσ οφ Τ . µονγολιχα ιν βεαχη πλοτ οφ Ηανγϕινθι
龄级
„ª¨ ¦¯¤¶¶
平 均 每 株 果 实 的 数 量 „√¨ µ¤ª¨ ±∏°¥¨µ²©©µ∏¬·¶ ¤¨¦«³¯¤±·
南 侧 ≥²∏·«³¤µ·

˜³³¨µ
¤¯¼¨ µ

¬§§¯¨
¤¯¼¨ µ

²º µ¨
¤¯¼¨ µ
小 计
≥∏°Πh
北 侧 ‘²µ·«³¤µ·

˜³³¨µ
¤¯¼¨ µ

¬§§¯¨
¤¯¼¨ µ

²º µ¨
¤¯¼¨ µ
小 计
≥∏°Πh
上 中
˜³³¨µ¤±§°¬§§¯¨
¤¯¼¨ µΠh
总 计
ײ·¤¯
v {x1{ ww1u tz1u w{1x zv1u ys1{ uu1w xt1x {y vsv1y
w tuw1w z|1u xx xv1v tst1w zx1w xs1u wy1{ z{1v w{x1y
x tyy1z tsw1t w{1z wz t|x tt{1| wy1v xv {y yz|1z
y v{x1u uyx1y |t1y w|1t ws| uy|1{ |s1w xs1| {z1| t xtt1y
z v|t u||1{ zt1y xw1t vsy1w uzu1{ yy1y wx1| |s1u t ws{1u
{ uzx tus1u ws1w wy1t uv{1{ utv1u x{ xv1| {|1y |wx1y
| tvx1u {t1{ uy1w xv1u tty1u zv1y uw1w wy1{ {{1| wxz1y
ts tvx1u |t1x uw1x xx1t |x1{ {{1{ us1x ww1| |s1t wxy1y
tt tux1x {u1y vs1x xy ts{1x ys1x t{1y ww {{1x wuy1u
从表 v !w可以看出 o丘地 !滩地四合木种群各龄级平均单株果实数量分布无显著差异 o丘地和滩地
四合木冠层南侧与北侧的果实数量分布也无显著差异 ∀在调查区域四合木株高一般不超过 zs¦°o在草
|u 第 y期 徐 庆等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原化荒漠地区多建群种 !优势种或亚优势种 o所在群落盖度一般小于 s1x o群落内南北向光照皆较充足 ∀
按垂直分 o丘地各龄级四合木冠层中 !上部占全株果实数量的 zz1x h ∗ |u1w h o滩地各龄级四合木
冠层中 !上部占全株果实数量的 z{1v h ∗ |s1u h o上 !中部显著高于下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取
决于光照条件和花的分布 o四合木的花常单生叶腋 o虽然群落内光照充足 o但每个植株冠上部对中下部
具有一定遮荫作用 ∀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花芽的分化 o所以就群体结实水平而言 o出现了树冠上部 
中部 下部 o上 !中部高于下部这种现象 ∀
212 果实重量与植株年龄和生境的关系
种子的质量与种子的活力有关 ∀活力旺盛的种子也就是无病的 !能够萌发的饱满种子 o它们对环境
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o一般情况下都能出土萌发成幼苗 o成为种群更新的补充库 ∀因此 o种子质量的好
坏是影响种群未来命运的关键因子 ∀了解种子质量和活力的途径主要有物理性状k种子重量和大小l和
生理指标 ∀通常 o大粒种子或重量大的种子比小粒种子具有较充实的贮藏物质k傅家瑞 ot|{xl ∀就四合
木而言 o四合木种子细小 o其千粒重平均为 t1ttu t ªk吴素琴等 ot||wl ∀并且由于种子中有一定比例的
空粒 o为此选用重量作为评价四合木质量的指标 ∀
图 u 丘地 !滩地各龄级平均每株果实干重
ƒ¬ªqu ׫¨ ¤√ µ¨¤ª¨ §µ¼ º ¬¨ª«·²©©µ∏¬·¶ ¤¨¦«³¯¤±·
¬± §¬©©¨µ¨±·¤ª¨ ¦¯¤¶¶²© Τ q µονγολιχᬱ·«¨ ³¯²·¶
²©«¬¯¯ ¤±§¥¨¤¦«
将丘地 yw株及滩地 yx株四合木果实干重分别统计 o以
龄级为横坐标 o各龄级平均每株果实的干重为纵坐标绘制果
实干重与龄级关系曲线 o如图 u ∀图 u所示 o四合木果实的重
量在不同龄级的植株间差别很大 o各龄级平均单株果实重量
随龄级呈单峰型变化 ∀在 w ∗ y龄级以内 o各龄级平均单株果
实干重基本上随龄级增加而增加 o丘地在 y ∗ z龄级平均单株
果实重量处于高峰期 o滩地 x ∗ {龄级平均单株果实重量处于
高峰期 oz龄级以后 o果实干重随龄级增加而下降 o这与果实
数量随龄级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四合木种子重量轻 !饱满
种子数量少 o是一种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对策 o这样不仅可以
节约能量 o保证植株的生长需求 o而且有利于在种间竞争中
处于优势 ∀
213 花部形态 !花期和开花习性
经观察 o四合木为两性花 o单生于叶腋或 t ∗ u朵生于短枝上 ∀前人记载萼片 w o花瓣 w o雄蕊 { o分 u
轮排列 o心皮 w ∀观察发现有以下变异 }萼片 w ∗ x o花瓣 w ∗ x o雄蕊 { ∗ ts o心皮 w ∗ x ∀
四合木的花期为 x月上旬 ) y月初 o单朵花的花期约为 w ∗ x §o整株开花可持续 { ∗ tx §∀一般上午
花盛开 o下午多数萼片 !花瓣呈半合拢状 ~花将开时 o花丝和花柱就已伸长 o此时柱头高出花药 u ∗ v °° ~
盛开时 o花丝进一步伸长 o与柱头近等长 o内轮 w个雄蕊花药先开裂 o开裂方式为背向纵裂 o并紧围靠着
雌蕊柱头 o柱头有分泌物 o可与花药粘在一起 o外轮 w个雄蕊花药至少晚 t§开裂 ~花将谢时 o花药全部开
裂 o花粉散毕之后 o萼片 !花瓣又闭上 o过几天 o萼片 !花瓣即脱落 ∀
214 花果转移率及植株年龄和生境的关系
在丘地和滩地分别选取 wx株四合木标准植株 o调查植株花蕾数和初果数 o并计算花果转移率 o统计
结果见表 x ∀
由表 x所示 o滩地四合木单株花果转移率随龄级变化皆高于丘地 oy龄级以后 o随着年龄增大 o花果
转移率下降 ∀无论丘地还是滩地 o四合木平均每株花果转移率随龄级变化具有波动 o有 u个小的高峰
期 ∀丘地 u个高峰期为 u龄级和 x龄级 o滩地 u个高峰期为 v龄级和 x龄级 ∀从所调查丘地 !滩地各 wx
株四合木花果转移率看 o在自然状态下 o丘地四合木植株花果转移率在 vu1|{ h ∗ y{1vv h之间 o平均转
移率为 xz1vy h o各龄级平均花果转移率在 xw1v| h ∗ yt1sy h 之间 ~滩地四合木植株花果转移率在
ws1{u h ∗ {v1u| h之间 o平均为 y{1zy h o各龄级平均花果转移率在 yw1w| h ∗ zt1wv h之间 ∀
sv 林 业 科 学 v|卷
表 5 四合木花果转移率统计
Ταβ . 5 Τηε τρανσφορµατιον ρατε οφ φλοωερ2φρυιτ ιν διφφερεντ αγε χλασσ οφ Τ . µονγολιχα
龄级
„ª¨ ¦¯¤¶¶
丘 地 ‹¬¯¯ ³¯²·
平均每株花数
„√¨ µ¤ª¨ ©¯²º µ¨
±∏°¥¨µ ¤¨¦«³¯¤±·
平均每株果数
„√ µ¨¤ª¨ ©µ∏¬·
±∏°¥¨µ ¤¨¦«³¯¤±·
花果转移率
ƒ¯ ²º µ¨2©µ∏¬·
·µ¤±¶©²µ°¤·¬²±
µ¤·¨Πh
滩 地 …¨ ¤¦«³¯²·
平均每株花数
„√ µ¨¤ª¨ ©¯²º µ¨
±∏°¥¨µ ¤¨¦«³¯¤±·
平均每株果数
„√ µ¨¤ª¨ ©µ∏¬·
±∏°¥¨µ ¤¨¦«³¯¤±·
花果转移率
ƒ¯ ²º µ¨2©µ∏¬·
·µ¤±¶©²µ°¤·¬²±
µ¤·¨Πh
t s s s s
u uu1ys tv1{s yt1sy s s
v vyt1s{ usu1yw xy1tu wux vsv1ys zt1wv
w wtu1{z uvy1{u xz1vx y{s1us wz|1xs zs1w|
x t usx1vw zvs1y{ ys1xy t ssu1tu ztx1us zt1vy
y u wvu1{{ t v|x1xs xz1vy t vuv1wu |ss1vx y{1sv
z u ut{1ww t uzu1xs xz1vw u tt{1{{ t wvx1zx yz1zy
{ t |vz1xs t sys xw1zs t tzt1sx z|v1xs yz1zy
| t v{{ zxx xw1v| {ws1xs xwu1tu yw1w|
在相同龄级 o不同生境 !不同群落类型中的四合木种群的花果转移率存在差异 ∀杭锦旗滩地四合木
种群在 uz ¤生以内各龄级的花果转移率比相同龄级丘地的花果转移率高 ∀据徐庆等kusstl研究 o滩地
四合木种群在 uz ¤生内各龄级的生殖值比相同龄级的丘地生殖值高 ∀在生境条件较差的群落中 o四合
木种群生殖值 !花果转移率高 o这是其适应恶劣环境所采取的生殖对策 ∀
215 结籽率与植株年龄和生境条件的关系
将所调查的丘地的 xx株及滩地的 ws株四合木单株的结籽率分别统计 o以龄级为横坐标 o各龄级平
均单株结籽率为纵坐标 o绘制结籽率随年龄变化图k图 vl ∀
图 v 丘地 !滩地各龄级平均单株结籽率
ƒ¬ªqv „√¨ µ¤ª¨ ¶¨ §¨¥¨¤µ¬±ª³¨µ¦¨±·¤ª¨ ¤¨¦«³¯¤±·
¬± §¬©©¨µ¨±·¤ª¨ ¦¯¤¶¶²© Τ q µονγολιχᬱ·«¨
³¯²·¶²©«¬¯¯ ¤±§¥¨¤¦«
图 v表明 o在自然条件下 o不论丘地还是滩地的四合木
种群各龄级单株的结籽率较低 ∀丘地各龄级平均单株结籽
率为 t1ws h ∗ u1{s h o滩地各龄级平均单株结籽率为 t1uy h
∗ u1yx h o除 v龄级kz ∗ | ¤生l外 o滩地各龄级的结籽率皆低
于丘地的结籽率 ∀四合木单株结籽率随龄级变化呈双峰型 ∀
在 w ∗ y龄级 o随年龄增加 o结籽率略有增高 oy龄级以后 o随
着年龄增大 o结籽率下降 ∀据吴树彪kt||sl研究 o四合木开花
后各期均有胚珠败育 ∀刘果厚等kt||vl对 ws株生长发育良
好的四合木 ot||s年 w月 ) t||t年 z月进行了定点定株施肥
和浇水 o结果表明 o施肥和浇水不但可以使四合木的结实量
和千粒重提高 o其生长量也有所提高 ∀说明结籽率低与分布
区的土壤贫瘠和干旱缺水有密切的关系 ∀丘地土壤含水量
略高于滩地 o丘地四合木的结籽率也略高于滩地 o进一步证
明结籽率高低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
为了探讨四合木结籽率低的原因 ot||{年 x月 o在四合木分布区杭锦旗 o进行了套网 !套袋 !去雄试
验 ∀具体做法是 }在四合木开花前k花蕾期l o随机选取 {株四合木个体 o把整个花枝套上尼龙网k网眼大
小为 t °° ≅ t °° o完全隔离了昆虫传粉l进行套网试验 o结果如表 y ∀
表 6 套网后四合木结籽率统计
Ταβ . 6 Τηε σεεδ βεαρινγ περχενταγε οφ Τ . µονγολιχα τρεατεδ ιν νετ εξπεριµεντ
花朵数 ƒ¯ ²º µ¨±∏°¥¨µ t{ xw us vs xu vs wu tw
结籽率 ≥¨¨§¥¨¤µ¬±ª³¨µ¦¨±·¤ª¨Πh s s s s s s s s
tv 第 y期 徐 庆等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从表 y看出 o四合木种群为虫媒传粉 ∀野外定点观察发现 o四合木的传粉昆虫有蚁类和蜂类 o传粉
昆虫的报酬是花盘分泌的蜜液 ∀蚂蚁的活动范围小 o一般只在同一枝条的花间访问 o在一朵花上停留约
u ∗ v °¬±o且访花频率与植株下有无蚁穴有关 o有的植株下无蚁穴 o则看不到蚂蚁传粉 ~蜂类的数量极
少 o而且只在无风晴朗的天气时才出现 o在一朵花上停留的时间不长 o几秒到十几秒 o在一丛间停留数分
钟 o然后突然飞走 ∀一般下午 v }ss后 o就看不到蜂类访花 ∀另外 o这些蜂类同时也是与四合木同花期的
阿氏旋花的传粉者 ∀因此 o认为四合木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传粉过程受到障碍 o即传粉媒介k昆虫l的
访花频率极低 o使得柱头上的花粉量受到限制 ∀这是结籽率低的内因 ∀
v 结论
杭锦旗丘地四合木种群初始开花结实的年龄约为 w ¤生 o四合木种群的果实数量 !果实重量从低龄
组到高龄组 o呈现出一种低 ψ高 ψ低的趋势 ∀在 w ∗ t{ ¤生范围内 o随着年龄增大 o结实量增加 ~到 t{ ¤
生以后 o随着年龄增加 o结实量逐渐减少 ~tv ∗ uz ¤生为结实高峰期 ∀
就群体结实水平而言 o四合木种群结实量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为 }树冠上部 中部 下部 o树冠中 !
上部显著高于下部 ∀南北侧差别不大 ∀这与树冠中 !上部光照优于下部 o南北方向光照皆较充足有关 ∀
在自然状态下 o四合木单株花果平均转移率为 xz1vy h ∗ y{1zy h o结籽率为 t1uy h ∗ u1{s h ∀结籽
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tl传粉过程受到障碍 o即传粉媒介k昆虫l的访花频率极低 o使得柱头上的花粉量受
到限制 ∀这是结籽率低的内因 ∀ul土壤水分供应不足 o从而使胚珠不能正常发育 ∀这是导致结籽率低
的外因 ∀
参 考 文 献
曹坤方 q植物生殖生态学透视 q植物学通报 ot||v otskul }tx p uv
方炎明 q植物生殖生态学 q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ot||y
傅家瑞 q种子生理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x }zy p {y
刘果厚 o周世权 q内蒙古特有植物四合木生物学特性及濒危原因的研究 q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ot||v otxktl }ww p w|
苏智先 o张素兰 o钟章成 q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q生物学杂志 ot||{ otzktl }v| p wy
王迎春 o侯艳伟 o张颖娟等 q四合木生殖对策的研究 q植物生态学报 ousst ouxkyl }y|| p zsv
吴树彪 o屠骊珠 q四合木胚胎学研究 q内蒙古大学学报 ot||s outkul }uzz p u{v
吴素琴 o李克昌 o杨瑞全 q四合木种子特性的测定研究 q草业科学 ot||w ottkvl }u| p vt
谢宗强 o陈伟烈 o胡 东等 q濒危植物银杉的结实特性及动物对果实的危害性 q植物生态学报 ot||{ ouukwl }vt| p vuy
徐 庆 o刘世荣 o臧润国等 q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的生殖生态特征 }种群生殖值及生殖分配研究 q林业科学 ousst ovzkul }vy p wt
徐 庆 o臧润国 o刘世荣等 q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usss otvkxl }w{x p w|u
朱宗元 o雍世鹏 o刘钟龄 q四合木荒漠kƒ²µ° q Τετραενα µονγολιχαl q见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编 q内蒙古植被 q北京 }科学出版
社 ot|{x }y{z p y|s
„¥µ¤«¤°¶²± • Š q ’±·«¨ ¦²°³¤µ¤·¬√¨ ¤¯ ²¯¦¤·¬²± ²©¥¬²°¤¶¶o ±¨¨ µª¼o¤±§±∏·µ¬¨±·¶¬± ³¯¤±·q∞¦²¯²ª¼ ot|{u oyv kwl }|{u p ||t
„®¨µŠ q • ª¨∏¯¤·¬²± ²©©¯²º µ¨o©µ∏¬·o¤±§¶¨ §¨³µ²§∏¦·¬²± ¥¼ ¤ °²±²¦¤µ³¬¦³¨µ¨±±¬¤¯ oΨυχχα ωηιππλει q∞¦²ot|{u oz }vxz p vzu
…¤½½¤½ ƒ „ q≤²±·µ¬¥∏·¬²±·²µ¨³µ²§∏¦·¬√¨ ©¨©²µ·¥¼ ³«²·²¶¼±·«¨¶¬¶²©©¯²º µ¨¶¤±§©µ∏¬·¶q‘¤·∏µ¨ ot|z| ouz| }xxw p xxx
⁄²∏ª¯∏¶⁄ „ q׫¨ ¥¤¯¤±¦¨ ¥¨·º¨¨ ± √¨ ª¨·¤·¬√¨ ¤±§¶¨¬∏¤¯ µ¨³µ²§∏¦·¬²±²© Μιµυλυσπριµυλοιδεσk≥¦µ²³«∏¯¤µ¬¦¨¤¨ l ¤·§¬©©¨µ¨±·¤¯·¬·∏§¨¶¬± ≤¤¯¬©²µ±¬¤q∞¦²¯ o
t|{t oy| }u|x p vts
‹ ª¨¤½¼ „ Žq„ª¨2¶³¨¦¬©¬¦¶∏µ√¬√¤¯ o °²µ·¤¯¬·¼ ¤±§µ¨³µ²§∏¦·¬²±o¤±§³µ²¶³¨¦·¶©²µ¦²±¶¨µ√¤·¬²± ²© Λιµονιυµ δελιχαλυµλυµ q„³³∞¦²¯ ot||u ou| }xw| p
xxz
‹¤µ³¨µq°²³∏¯¤·¬²± ¥¬²¯²ª¼ ²©³¯¤±·¶q²±§²±} „¦¤§¨ °¬¦°µ¨¶¶ot||z }t p uss
≥¬¯√¨ µ·²º±  • qŒ±·µ²§∏¦·¬²±·² ³¯¤±·³²³∏¯¤·¬²± ¦¨²¯²ª¼q²±ª°¤±o²±§²± ¤±§ ‘¨º ≠²µ®ot|{u
≥¬¯√¨ µ·²º±  • o⁄²∏¶qŒ±·µ²§∏¦·¬²±·² ³¯¤±·³²³∏¯¤·¬²± ¦¨²¯²ª¼q ’¬©²µ§}…¯¤¦®º¨¯¯ ≥¦¬¨±·¬©¬¦°∏¥¯¬¦¤·¬²±ot|{u
≥·¨√ ±¨ ⁄ ⁄q∞¬³¨µ¬° ±¨·¶²± ° ¦¨«¤±¬¶°¶²© ¶¨·¤¥¯¬¶«° ±¨·¬± ²¯§2©¬¨ §¯¶∏¦¦¨¶¶¬²±}¶¨ §¨¯¬±ª °¨ µ¨ª¨ ±¦¨ q∞¦²¯ ot||t ozu }tsyy p tszx
• ¬¯¯¶²±  ƒ q°¯ ¤±·µ¨³µ²§∏¦·¬√¨ ¦¨²¯²ª¼q ‘¨ º ≠²µ®}²«± • ¬¯¨ ¼ ¤±§≥²±¶ot|{v
uv 林 业 科 学 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