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imulation of Soil Erosion and Nutrition Runoff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模拟试验



全 文 :第 wv卷 增刊 t
u s s z年 ts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v o≥³qt
’¦·qou s s z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模拟试验
张丽娟t 毕淑芹t 袁丽金t 薛宝民t 张金柱u
kt1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保定 sztsss ~ u1河北农业大学林业工程学院 保定 sztsssl
摘 要 }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 o研究河北太行山南段低山丘陵片麻岩褐土区 v种土地利用方式k草地 !坡
耕地 !刺槐林l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规律 o分析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化以及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o比较流
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与表土和径流中的养分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径流中的养分
含量 o也明显高于雨前表土中的养分含量 o具有较大的养分富集比 ~土壤中流失的养分与流失泥沙量具有较好的相
关性 ∀
关键词 }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 }≥ztw1z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zl增 t p sstz p sx
收稿日期 }ussy p sw p ux ∀
基金项目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0kvsttwxl和河北农业大学科学发展基金资助 ∀
Σιµ υλατιον οφ Σοιλ Εροσιον ανδ Νυτριτιον Ρυνοφφιν ∆ιφφερεντ Λανδ Υσε Τψπεσ
«¤±ª¬­∏¤±t …¬≥«∏´¬±ªt ≠∏¤± ¬­¬±t ÷∏¨ …¤²°¬±t «¤±ª¬±½«∏u
kt q Χολλεγε οφ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Ρεσουρχεσ ανδ ΕνϖιρονµενταλΣχιενχεσo Ηεβει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Βαοδινγ sztsss ~
u q Χολλεγε οφ Φορεστρψ ανδ Ενγινεερινγ o Ηεβει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Βαοδινγ sztsssl
Αβστραχτ } ׫¬¶³¤³¨µ¨ °³«¤¶¬½¨ §²±·«¨ µ∏¯ ¶¨²©°²∏±·¤¬±¶²¬¯ µ¨²¶¬²±¤±§±∏·µ¬¨±·¯²¶¶¬±·«¨ «¬¯¯ ²©ª±¨ ¬¶¶¤±§¦¬±±¤°²±¶²¬¯
§¬¶·µ¬¦·oº«¬¦« ²¯¦¤·¬±ª¬±·«¨ ¶²∏·«²©×¤¬«¤±ª ²∏±·o ‹ ¥¨¨¬°µ²√¬±¦¨ q…¤¶¨§²±·«¨ ¤µ·¬©¬¦¬¤¯ µ¤¬± °¨ ·«²§¬±·«¨ ¤¯¥²µ¤·²µ¼o
¶³¤·¬¤¯ ¦«¤±ª¨¶²©±∏·µ¬¨±·¯²¶¶¤±§¬·¶µ¨ ¤¯·¬²±¶«¬³º¬·«¶²¬¯ µ¨²¶¬²± º¨ µ¨ ¤±¤¯¼½¨ §q׫¨ ¦«¤±ª¨¶²©±∏·µ¬¨±·¦²±·¨±·¬±¶¨§¬°¨ ±·o
¶∏µ©¤¦¨ ¶²¬¯¤±§ ²¯¶¶º¨ µ¨ ¤¯¶²¦²±·µ¤¶·¨§q׫¨ µ¨¶∏¯·¶¬±§¬¦¤·¨§·«¤·±∏·µ¬¨±·¦²±·¨±·¬±¶¨§¬°¨ ±·º¤¶¶¬ª±¬©¬¦¤±·¯¼ «¬ª«¨µ·«¤±·«¤·
¬± ²¯¶¶¤±§¶∏µ©¤¦¨ ¶²¬¯ ¥¨©²µ¨ µ¤¬±q≥²·«¨ ±∏·µ¬¨±·¨ ±µ¬¦«°¨ ±·µ¤·¬²¬±·«¨ ¶¨§¬°¨ ±·º¤¶¥¬ªª¨µq‘∏·µ¬¨±·¯²¶¶©µ²°¶²¬¯«¤¶¤ª²²§
µ¨ ¤¯·¬²±¶«¬³º¬·«¶¨§¬°¨ ±·q
Κεψ ωορδσ} ¶²¬¯ µ¨²¶¬²±~±∏·µ¬¨±·¯²¶¶~ ¤¯±§∏¶¨
土壤侵蚀是全球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达 t |yx万 ®°u o侵蚀退化占总退
化面积的 {w h k’¯ §¨ °¤±ot||wl ∀土壤侵蚀的直接后果是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k«¤±ª
ετ αλqoussvl o破坏了土体结构 o且随着土壤的流失而污染水体 o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k≤¤µ³¨ ±·¨µ ετ αλqo
t||{l o土壤侵蚀及其导致的土壤质量退化是世界性的重大环境问题k程冬兵等 oussyl ∀根据第 u次全国水
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 o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vxy万 ®°uk刘震 oussul o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的氮 !磷 !钾
各养分元素流失总量每年高达几亿·o每年损失有机质 xu1{万·!氮素 v1ux万·!磷 u1u万·!钾 ww万·k蔡崇法
等 ot||zl o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 ts °°厚的肥土层 o损失 ‘!° !Ž约合 w sss万·化肥k杨鹏 oussul ∀ussv 年
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积 yu|1vz万 «°u o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太行山 !燕山低山丘陵区k高士平等 o
ussyl ∀据统计 }山区土壤每年冲蚀表土 s1u ∗ t ¦° o最高可达 u ¦°o年流失土壤 x tss万 ·o相当于每年损失
t万 «°u表层厚度为 ws ¦°的耕地 o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养分折合化肥 txy万·o占全省年产化肥总量的
vy h k贾树龙等 oussvl o同时 o还将引起水库淤积 !水体富营养化等衍生问题 ∀由于水土流失 o山区人民赖以
生存的土地资源大量丧失 o草场退化 o土壤肥力衰退 o生产力下降 o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林业生产和经济建设 ∀
研究太行山区土壤养分的流失规律 o对改善山区生态条件 !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 !保水固土 !提高当地人民生
活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t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111 研究地概况
试验所用土壤来自河北省内邱县岗底村 o该区属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片麻岩区 ∀海拔 xts ∗ yws °∀年
平均气温 tt1{ ε o无霜期 t{s §o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y{w1{ °° o且多集中于 z !{ !|三个月 o土壤为褐土 ∀根据
当地实际情况 o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v种土地利用类型 }草地 !坡耕地和刺槐k Ροβινια πσευδοαχαχιαl林地 o各土地
类型的土壤基本性状见表 t ∀
表 1 土壤基本性状
Ταβ .1 Βασιχ προπερτιεσ οφ εξπεριµενταλσοιλ
土地利用类型
¤±§∏¶¨ ·¼³¨
有机质
’µª¤±¬¦
°¤·¨µΠ
kª#®ªptl
速效养分 „√¤¬¯¤¥¯¨
±∏·µ¬·¬²±Πk°ª#®ªptl
土壤各级粒径含量
≥²¬¯ ³¤µ·¬¦¯¨¶¬½¨ Πh
‘ ° Ž  u °° u ∗s1ux °°
s1ux ∗
s1sx °°
s1sx ∗
s1sst °°  s1sst °°
密度
≥²¬¯
§¨ ±¶¬·¼Π
kª#
°pvl
草地 Šµ¤¶¶¯¤±§ v|1vu xw1yz w1zt yz1xs wu1|v u{1ss t1zy ux1xz v1zw t1vv
坡耕地 ≥¯ ²³¨ ©¤µ°¯¤±§ tx1wv w{1xt tv1vs xv1tu uy1zu uv1x{ vs1tz tz1vv u1us t1vz
刺槐林地 Ρ qπσευδοαχαχια©²µ¨¶·¯¤±§ xz1ut {w1zs y1wx ys1yv u|1{x ux1{y uw1sy t{1{w t1v| t1vv
112 研究方法
试验采用室内人工降雨方法 ∀降雨架高 u ° o设置 {s ¦° ≅ {s ¦° ≅ y ¦°的集雨箱 o下板安装有 w ¦° ≅
w ¦°密度的针嘴和针头 o下部试验槽k小区l可调节坡度 s ∗ uxβ o试验槽规格为 {s ¦° ≅ {s ¦° ≅ tx ¦°∀小区内
降雨强度为 t1us °°#°¬±pt o每次总降雨量为 tus °°∀
野外采集土样时 o采前分别测定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密度和自然含水量 o模拟降雨前将土样装入试验
槽内 o重复测试槽内土壤密度和自然含水量 o经反复调整恢复到原始状态 ∀每个土地类型设 v次重复 o在降
雨前采集试验小区土样以备与泥沙 !径流作比较 o试验中观测记录产沙产流过程 o采集径流泥沙样 o将采集泥
沙样静置过夜 o次日倒去上部清液 o置于沙浴烘k  zs ε l备用 ∀
113 测定方法
泥沙与表土中养分分析参照5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法6k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ot|{vl o测
定项目为 }土壤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等 ∀径流中养分分析按照5森林土壤分析方法 }第九分册6k中
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等 ot|{zl o测定项目与土壤样品相同 ∀
u 结果与分析
211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是径流对土粒分散和搬运的过程 ∀细小颗粒最易被流失 o剩余粗大颗粒 o当形成沟蚀时 o冲刷
和搬运能力集中 o粗细颗粒混杂甚至土块整体被搬运下移 o形成股流冲刷 ∀随着坡度的增大 o冲刷能力增强 o
泥沙流失量增大 ∀本次试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流失状况见表 u ∀可以看出 }v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流失呈现
出坡耕地 刺槐林地 草地的序列 ∀ «¤±ª等kusswl研究认为 o耕作助长了土壤流失 o耕作土壤的侵蚀强度
大于自然土壤的侵蚀强度 ∀
表 2 土壤流失强度 ≠
Ταβ .2 Σοιλ ρυνοφφιντενσιτψ
坡度
≥¯ ²³¨Πkβl
坡耕地 ≥¯ ²³¨ ©¤µ°¯¤±§ 刺槐林地 Ρ qπσευδοαχαχια©²µ¨¶·¯¤±§ 草地 Šµ¤¶¶¯¤±§
侵蚀量
∞µ²¶¬²± ¤°²∏±·Πk·#«°pul
相对值
• ¨¯¤·¬√¨ √¤¯∏¨Πh
侵蚀量
∞µ²¶¬²± ¤°²∏±·Πk·#«°pul
相对值
• ¨¯¤·¬√¨ √¤¯∏¨Πh
侵蚀量
∞µ²¶¬²± ¤°²∏±·Πk·#«°pul
相对值
• ¨¯¤·¬√¨ √¤¯∏¨Πh
x {x1zw tss xw1vv yv1vz vu1yu v{1sx
tx {tw1sy tss vyv1wz ww1yx t{s1ts uu1tu
ux t uyw1xv tss wus1tz vv1uv uxs1wv t|1{s
≠相对值k h l €草地或林地土壤侵蚀量Π坡耕地土壤侵蚀量 ≅ tss ∀• ¨¯¤·¬√¨ √¤¯∏¨ k h l € ¶²¬¯ µ¨²¶¬²± ¤°²∏±·²©ªµ¤¶¶¯¤±§²µ©²µ¨¶·¯¤±§Π¶²¬¯ µ¨²¶¬²±
¤°²∏± ²©¶¯²³¨ ©¤µ°¯¤±§≅ tss q
表 u数据反映出的土壤侵蚀差异 o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状之间关系密切 o坡耕地 !刺槐林
地及草地土壤密度分别为 t1vz !t1vv !t1vv ª#°pv o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 uy1zu h !u|1{x h !wu1|v h k表 tl ∀
土壤表层结构良好 o对降雨的渗漏和通透性良好 o所以降雨就较难剥离土壤颗粒发生土壤侵蚀k刘玉民等 o
ussx ~赵护兵等 oussyl ∀
需要说明的是 o本试验为室内模拟降雨 o树冠截持降水的影响很难考虑进去 o这将是今后研究需补充的
{t 林 业 科 学 wv卷
一个方面 ∀
212 土壤养分流失
u1u1t 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化 坡度是影响坡地土壤侵蚀 o决定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o它
对降雨入渗时间 !坡面的入渗产流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在产流情况下 o坡度影响坡面表层土壤颗粒起
动 !侵蚀方式和径流的挟沙能力k刘秉正等 ot||x ~李光录 ot||z ~王百群等 ot|||l o随着坡度的增大 o坡面的
土壤侵蚀量随之增大 o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的流失量也有较大变化 ∀在刺槐林地 !草地 !坡耕地的
任何一个地类中 o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都是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的k图 tl ∀
图 t v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不同坡度流失养分含量变化
ƒ¬ªqt ‘∏·µ¬¨±·¯²¶¶¬± §¬©©¨µ¨±·¶¯²³¨¶²©·«µ¨¨ ¤¯±§∏¶¨ ·¼³¨¶
结合表 t雨前表土养分含量数据 o可以看出侵蚀泥沙中养分含量变化与雨前表土养分含量密切相关 ∀
如土壤碱解氮含量雨前 v种地类表现为刺槐林地 草地 坡耕地 o降雨后侵蚀泥沙氮含量随坡度增大总体
呈下降趋势 o且 v种地类侵蚀泥沙氮含量仍呈现出与雨前表土相同的排序 o另外 o土壤有机质 !速效磷及速效
钾也表现类似现象 ∀可见不同地类土壤养分流失具有高肥力土壤高流失 !低肥力土壤低流失的规律 ∀
根据试验获得不同坡度侵蚀试验小区的流失泥沙量及其养分含量 o计算出流失泥沙中的养分总量
k·#«°pul ∀其与侵蚀泥沙中养分含量不同 o它是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的k图 ul o这是因为土壤养分的流失总
量取决于 u个因素 o即土壤的流失强度和流失土壤k泥沙l的养分含量 o而土壤的流失强度是随坡度的增大而
增大 o而且增大倍数大于流失泥沙中养分含量随坡度的减小倍数 ∀刘秉正等kt||xl及李光录kt||zl认为坡
面养分流失总量随地面坡度增加呈幂函数增加 o流失的养分总量是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不同养分流失
总量在各地类中表现出差异 o有机质 !碱解氮总流失量表现为刺槐林地 坡耕地 草地 o速效磷和速效钾则
表现为坡耕地 刺槐林地 草地 ∀
u1u1u 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与雨前表土 !径流养分含量比较 降雨过程中流失的泥沙多来自土壤表层 o
且多细粒和复粒 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o对养分元素的吸附能力较强 o流失的泥沙携带养分k‘¨ ¶¯²±ot|||l o
具有富集养分的特征k黄丽等 ot||{ ~蔡崇法等 ousst ~马琨等 oussu ~傅涛等 oussul ∀由表 v可知 o流失泥沙
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雨前表土 o富集比k泥沙中养分含量与流失小区土壤中养分含量之比l能有效地说明
泥沙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由表 v还可以看出 o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远高于径流中养分含量 o可以认为水土
流失降低土壤肥力的关键是土壤流失 o它使表层土壤减薄 o土壤结构恶化 o并挟带大量营养元素 ∀
|t 增刊 t 张丽娟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模拟试验
图 u v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不同坡度流失养分总量
ƒ¬ªqu ײ·¤¯ ±∏·µ¬¨±·¯²¶¶¬± §¬©©¨µ¨±·¶¯²³¨¶²©·«µ¨¨ ¤¯±§∏¶¨ ·¼³¨¶
表 3 坡度 15β时流失泥沙养分含量与表土和径流养分含量的比较
Ταβ .3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νυτριεντ χοντεντ βετωεεν σεδιµεντ ανδ συρφαχε σοιλ ανδ ρυνοφφ ατ σλοπε 15β
项目
Œ·¨°
坡耕地 ≥¯ ²³¨ ©¤µ°¯¤±§ 刺槐林地 Ρ qπσευδοαχαχια©²µ¨¶·¯¤±§ 草地 Šµ¤¶¶¯¤±§
雨前表土
≥∏µ©¤¦¨
¶²¬¯
¥¨©²µ¨
µ¤¬±
径流
• ∏±²©©
泥沙
≥ §¨¬° ±¨·
富集比
∞±µ¬¦«° ±¨·
µ¤·¬²
雨前表土
≥∏µ©¤¦¨
¶²¬¯
¥¨©²µ¨
µ¤¬±
径流
• ∏±²©©
泥沙
≥ §¨¬° ±¨·
富集比
∞±µ¬¦«°¨ ±·
µ¤·¬²
雨前表土
≥∏µ©¤¦¨
¶²¬¯
¥¨©²µ¨
µ¤¬±
径流
• ∏±²©©
泥沙
≥ §¨¬°¨ ±·
富集比
∞±µ¬¦«° ±¨·
µ¤·¬²
有机质 ’µª¤±¬¦°¤·¨µΠkª#®ªptl xz1u s1sw |v1y t1y tx1w s1sw t{1z t1u v|1v s1sw {x1v u1u
碱解氮 ‘¤’‹2‘Πk°ª#®ªptl {w1z s1|y tzz1| u1t w{1x t1ut ys1w t1u xw1z t1st tuw1s u1v
速效磷 „√¤¬¯¤¥¯¨°Πk°ª#®ªptl y1w s1sv ts1y t1z tv1v s1sv us1t t1x w1z s1sv y1s t1v
速效钾 „√¤¬¯¤¥¯¨ŽΠk°ª#®ªptl ys1y t1{{ z|1w t1v w{1t t1xs x|1w t1u yz1x t1vs |w1w t1w
u1u1v 土壤养分流失预测 根据试验获得不同坡度侵蚀试验小区的流失泥沙量及其养分含量 o计算出的流
失泥沙中的养分总量 o又称土壤养分流失模数 o经回归分析建立下列一组流失预测方程k表 wl ∀式中 Ψ表示
各养分流失总量 oτ表示坡度 o经方差分析均在 s1st水平极显著 ∀
213 土壤流失养分与流失泥沙量的相关性
为进一步探求流失的养分总量与其k单位面积l流失的泥沙量之间的关系 o对各养分总量与其流失的泥
沙量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一元回归方程k表 xl o方程中 Ψ为流失养分总量 oξ为流失泥沙总量 ∀由此可
根据单位面积流失的泥沙量预测流失的养分总量 ∀
v 小结
室内裸露地降雨试验表明 }v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均表现随坡度增加 o侵蚀泥沙量增大 ~不同地类侵蚀
程度表现出坡耕地 刺槐林地 草地的趋势 ∀植被覆盖对土壤及养分流失的影响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
随坡度的增加 o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逐渐降低 o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具有类似的趋势 o并呈现出高肥力
土壤养分高流失 !低肥力土壤养分低流失的规律 ∀
su 林 业 科 学 wv卷
表 4 土壤养分流失预测模型 ≠
Ταβ .4 Πρεδιχτιον µ οδελ οφ σοιλ νυτριτιον ρυνοφφ
地类
¤±§∏¶¨ ·¼³¨
预测模型
°µ¨§¬¦·¬²± °²§¨¯
相关系数
≤²µµ¨ ¤¯·¬²± ¦²¨©©¬¦¬¨±·
Ψ’ € s1s|wτs1|{u s1|{v
草地 Ψ‘¤’‹2‘€ t1sy|τt1syu s1|{u
Šµ¤¶¶¯¤±§ Ψ’¯ ¶¨±2° € s1svvτt1uvs s1|zy
Ψ‘‹w ’„¦2Ž€ s1|uvτ
t1stv s1|z{
Ψ’ € s1s|wτs1|zv s1|{z
坡耕地 Ψ‘¤’‹2‘€ u1zt|τt1sss s1|{v
≥¯ ²³¨ ©¤µ°¯¤±§ Ψ’¯ ¶¨±2° € s1wvsτt1u{v s1||t
Ψ‘‹w ’„¦2Ž€ s1|zvτ
t1vwz s1|{t
Ψ’ € s1txxτt1swt s1|yw
刺槐林地 Ψ‘¤’‹2‘€ v1{vuτs1|yu s1|zt
Ρ qπσευδοαχαχια Ψ’¯ ¶¨±2° € s1uuvτs1||t s1|yu
©²µ¨¶·¯¤±§ Ψ‘‹w ’„¦2Ž€ t1xy|τ
s1|v| s1|xv
≠ Ψ}养分流失总量 „°²∏±·²© ±∏·µ¬·¬²± ²¯¶¶k·#«°pu l ~ τ }坡度
≥¯ ²³¨ q ’ }有机质 ’µª¤±¬¦°¤·¨µq
表 5 养分流失量与土壤流失量回归方程 ≠
Ταβ .5 Ρεγρεσσιον εθυατιον βετωεεν τηελοσσ αµ ουντσ
οφ νυτριεντ ανδ σοιλ
地类
¤±§∏¶¨ ·¼³¨
回归方程
• ª¨µ¨¶¶¬²± ¨´ ∏¤·¬²±
相关系数
≤²µµ¨ ¤¯·¬²± ¦²¨©©¬¦¬¨±·
Ψ’ € s1utv n s1sszξ s1||{
草地 Ψ‘¤’‹2‘€ u1vsu n s1tszξ s1||{
Šµ¤¶¶¯¤±§ Ψ’¯ ¶¨±2° € s1sxt n s1ssyξ s1||y
Ψ‘‹w ’„¦2Ž€ u1tys n s1sz{ξ s1||x
Ψ’ € s1vxx n s1sstξ s1||w
坡耕地 Ψ‘¤’‹2‘€ tt1yys n s1sxsξ s1||s
≥¯ ²³¨ ©¤µ°¯¤±§ Ψ’¯ ¶¨±2° € t1{sv n s1st{ξ s1||| {
Ψ‘‹w ’„¦2Ž€ x1v{v n s1sw{ξ s1||u
Ψ’ € s1vvv n s1ss{ξ s1||{
刺槐林地 Ψ‘¤’‹2‘€ {1xsz n s1txwξ s1||| |x
Ρ qπσευδοαχαχια Ψ’¯ ¶¨±2° € s1wxv n s1ss|ξ s1||{
©²µ¨¶·¯¤±§ Ψ‘‹w ’„¦2Ž€ v1ytu n s1sx{ξ s1||u
≠ Ψ}养分流失总量 „°²∏±·²©±∏·µ¬·¬²± ²¯¶¶k·#«°pul ~ ξ }土壤流失
量 „°²∏±·²©¶²¬¯ ²¯¶¶k·#«°pul q
流失的养分总量又称养分流失模数 o其随坡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土壤有机质 !速效氮 !磷 !钾的流失量与
坡度呈指数变化关系 o遵循 Ψ€ ατβ 方程 ∀太行山南段片麻岩褐土区 o土壤养分流失模数可用表 w中各方程
作理论预测 ∀
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雨前表土的养分含量 o富集明显 o流失泥沙中养分含量也远高于径流中
养分含量 o土壤流失是引起土壤肥力衰竭的关键所在 ∀
流失养分总量与流失泥沙总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o可依据二者建立 Ψ€ α n βξ回归方程k Ψ为养分流失
量 oξ为流失泥沙总量l o因此 o可以根据单位面积流失的泥沙量来预测流失的土壤养分总量 ∀
参 考 文 献
蔡崇法 o丁树文 qt||z q坡地土壤养分流失影响因子的试验研究 Μ中国土壤学会 o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q迈向 ut世纪的土壤与植物营养科
学 }第六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论文集 q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ouux p uu|
蔡崇法 o丁树文 o史志华 o等 qusst qŠŒ≥ 支持下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流失量预测 q水土保持学报 otxktl }| p tu
程冬兵 o蔡崇法 o左长清 qussy q土壤侵蚀退化研究 q水土保持研究 otvkxl }uxu p uxw oux{
傅 涛 o倪九派 o魏朝富 o等 qussu q雨强对三峡库区黄色石灰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q水土保持学报 otykul }vv p vx
高士平 o王瑞君 o阳小兰 o等 qussy q河北省农田环境问题与生态保育 q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ouukwl }{| p |u
黄 丽 o丁树文 o董 舟 o等 qt||{ q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 q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owktl }z p tv out
贾树龙 o孟春香 o张执新 qussv q保护性耕作在河北省的区域适应性 q华北农学报 ot{ k院庆专辑l }tv| p twt
李光录 qt||z q黄土区侵蚀对土壤内在性质的影响 q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ottktl }wx p xu
刘秉正 o李光录 qt||x q黄土高原南部土壤养分流失规律 q水土保持学报 o|kul }zz p {y
刘玉民 o龙 伟 o刘亚敏 o等 qussx q不同种植模式下紫色土养分流失影响因子研究 q水土保持学报 ot|kxl }{t p {w
刘 震 qussu1 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 q中国水土保持 okyl }u p w
马 琨 o王兆骞 o陈 欣 o等 qussu q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q水土保持学报 otykvl }ty p t|
王百群 o刘国彬 qt||| q黄土丘陵区地形对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q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oxkul }t{ p uu
杨 鹏 qussu q防治土壤退化 q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okwl }vu p vv
赵护兵 o刘国彬 o曹清玉 o等 qussy q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研究 q水土保持学报 ousktl }us p uw oxw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qt|{v q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o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森林土壤研究室 qt|{z q森林土壤分析方法 }第九分册 q北京 }国家标准局
≤¤µ³¨ ±·¨µ≥ • o≤¤µ¤¦² ‘ƒ o≤²µµ¨¯¯ ⁄o ετ αλqt||{1 ‘²±³²¬±·³²¯ ∏¯·¬²± ²©¶∏µ©¤¦¨ º¤·¨µº¬·«³«²¶³«²µ∏¶¤±§±¬·µ²ª¨ ±q∞¦²¯²ª¬¦¤¯ „³³¯¬¦¤·¬²±¶o{ }xx| p xy{
‘¨ ¶¯²± ≤ qt|||1 ¤±¤ª¬±ª±∏·µ¬¨±·¶¤¦µ²¶¶µ¨ª¬²±¶²©·«¨ ˜±¬·¨§≥·¤·¨¶q „±¬° ≥¦¬ozzk≥∏³³¯ ul }|s p tss
’¯ §¨ °¤± • qt||w1׫¨ ª¯²¥¤¯ ¤¯±§§¨ªµ¤§¤·¬²±ΠЊµ¨ ±¨¯¤±§⁄o≥½¤¥²¯¦¶Œq≥²¬¯µ¨¶¬¯¬¨±¦¨ ¤±§¶∏¶·¤¬±¤¥¯¨ ¤¯±§∏¶¨ q• ¤¯ ¬¯±ª©²µ§}≤„…Œ±·¨µ±¤·¬²±¤¯ o|| p tt{
«¤±ª¬¤±ª∏²o¬‹∏¬¬¬¤o ‹¨ ÷¬¤²µ²±ªoετ αλqussv1 Œ°³²√ µ¨¬¶«°¨ ±·²©¶²¬¯ ±∏·µ¬¨±·¶¬± ª∏¯¯ ¼ µ¨²¶¬²± ¤µ¨¤¶¬± ≠∏¤±°²∏¥¤¶¬±q• ∏«¤± ˜±¬√¨ µ¶¬·¼ ²∏µ±¤¯ ²©
‘¤·∏µ¤¯ ≥¦¬¨±¦¨¶o{kv…l }tsvw p tsws
«¤±ª ≠¤±o°¨ ±ª…∏½«∏²oŠ¤² ÷¬±ªo ετ αλqussw1 ⁄¨ ªµ¤§¤·¬²± ²©³µ²³¨µ·¬¨¶§∏¨ ·² µ¨²¶¬²± ²± ¶¯²³¬±ª ¤¯±§¬±¶²∏·«¨µ±¬¤±ª¶∏°µ²√¬±¦¨ o≤«¬±¤q°¨ §²¶³«¨µ¨ otw
ktl }tz p uy
k责任编辑 徐 红l
tu 增刊 t 张丽娟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模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