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生区内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分析得出,1997年的春季干旱气候是造成1998年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突然暴发的原因,其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春季的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据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2和全国305个站点的气候数据预测出该害虫在我国的气候适生区,确定目前发生区并非其最佳适生区,而是稍偏北的更加干旱地区。在这些地区如果有适宜寄主存在,一旦传入害虫将会严重发生。而目前发生区害虫种群密度则随气候转常会逐渐降低直至条件适宜再度暴发。以目前最适寄主油松为参照,对发生区及潜在区的主要针叶植物挥发物组成和比例进行相似性分析,并据此对潜在寄主进行判断,确定白皮松和云杉是除油松外较危险的侵入树种。
Accor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record of the climate, the low humidity and fewer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time of 1997 in Shanxi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infestation of the Dendroctonus valens in 1998. With the data of 305 weather stations around the country and Arcview3.2, the pest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 are supposed and shows that the climate suitable area is with more drought, north to the present infested area. Once the pests are introduced there, there will be more serious than present occurrence area. The pest population density in infested area will decrease following the regular climate recurring. The similarity analysis of monoterpene volatiles involved the attractant of the beetles shows that Pinus bungeana and Picea asperata are more dangerous host species besides Pinus tabulaeformis in the infest area.
全 文 :第 wv卷 第 ts期
u s s z年 ts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v o²1ts
¦·qou s s z
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和适生寄主分析
王鸿斌t ov 张 真t 孔祥波t 刘随存u 沈佐锐v
kt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tsss|t ~
u1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太原 svsstu ~v1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实验室 北京 tsss|wl
摘 要 } 根据发生区内的历史气象资料研究分析得出 ot||z年的春季干旱气候是造成 t||{年红脂大小蠹在山西
突然暴发的原因 o其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春季的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 ∀据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µ¦√¬¨ºv1u和全
国 vsx个站点的气候数据预测出该害虫在我国的气候适生区 o确定目前发生区并非其最佳适生区 o而是稍偏北的
更加干旱地区 ∀在这些地区如果有适宜寄主存在 o一旦传入害虫将会严重发生 ∀而目前发生区害虫种群密度则随
气候转常会逐渐降低直至条件适宜再度暴发 ∀以目前最适寄主油松为参照 o对发生区及潜在区的主要针叶植物挥
发物组成和比例进行相似性分析 o并据此对潜在寄主进行判断 o确定白皮松和云杉是除油松外较危险的侵入树种 ∀
关键词 } 红脂大小蠹 ~适生区 ~气候 ~适生寄主
中图分类号 }≥zyv1vsv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zlts p sszt p sy
收稿日期 }ussy p sv p s| ∀
基金项目 }/十五0国家攻关kusst
xs|
s|sul项目 ∀
Πρελιµιναρψ ∆εδυχτιον οφ Ποτεντιαλ ∆ιστριβυτιον ανδ Αλτερνατιϖε Ηοστσ οφ
Ινϖασιϖε Πεστ o ∆ενδροχτονυσϖαλενσ kΧολεοπτερα}Σχολψτιδαεl
• ¤±ª ²±ª¥¬±tov «¤±ª«¨ ±t ²±ª÷¬¤±ª¥²t ¬∏≥∏¬¦∏±u ≥«¨ ± ∏²µ∏¬v
kt q ΚεψΛαβορατορψοφ Φορεστ Προτεχτιον οφ Στατε Φορεστ Αδµινιστρατιον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 Εχολογψo Ενϖιρονµεντ ανδ Προτεχτιον o
ΧΑΦ Βειϕινγ tsss|t ~ u q Σηανξι Αχαδεµψοφ Φορεστρψ Ταιψυαν svsstu ~
v q ΙΠΜΙΣΤ Λαβ qo Χολλεγε οφ Αγριχυλτυρε ανδ Βιοτεχηνολογψo Χηινεσε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Βειϕινγ tsss|wl
Αβστραχτ } ¦¦²µ§¬±ª·«¨ ¤±¤¯¼¶¬¶²©·«¨ «¬¶·²µ¼µ¨¦²µ§²©·«¨ ¦¯¬°¤·¨o·«¨ ²¯º «∏°¬§¬·¼¤±§©¨ º¨ µ³µ¨¦¬³¬·¤·¬²±¬±¶³µ¬±ª·¬°¨ ²©
t||z ¬± ≥«¤±¬¬¤µ¨ ·«¨ °¤¬±©¤¦·²µ¶©²µ·«¨ ¬±©¨¶·¤·¬²±²©·«¨ ∆ενδροχτονυσϖαλενσ¬±t||{1 •¬·«·«¨ §¤·¤²©vsx º¨ ¤·«¨µ¶·¤·¬²±¶
¤µ²∏±§·«¨ ¦²∏±·µ¼ ¤±§µ¦√¬¨ºv1u o·«¨ ³¨¶·³²·¨±·¬¤¯ §¬¶·µ¬¥∏·¬²±¤µ¨¤¤µ¨ ¶∏³³²¶¨§¤±§¶«²º¶·«¤··«¨ ¦¯¬°¤·¨¶∏¬·¤¥¯¨¤µ¨¤¬¶
º¬·«°²µ¨ §µ²∏ª«·o±²µ·«·²·«¨ ³µ¨¶¨±·¬±©¨¶·¨§¤µ¨¤q ±¦¨ ·«¨ ³¨¶·¶¤µ¨ ¬±·µ²§∏¦¨§·«¨µ¨ o·«¨µ¨ º¬¯¯ ¥¨ °²µ¨ ¶¨µ¬²∏¶·«¤±
³µ¨¶¨±·²¦¦∏µµ¨±¦¨ ¤µ¨¤q׫¨ ³¨¶·³²³∏¯¤·¬²± §¨±¶¬·¼¬±¬±©¨¶·¨§¤µ¨¤ º¬¯¯ §¨¦µ¨¤¶¨ ©²¯ ²¯º¬±ª·«¨ µ¨ª∏¯¤µ¦¯¬°¤·¨ µ¨¦∏µµ¬±ªq׫¨
¶¬°¬¯¤µ¬·¼ ¤±¤¯¼¶¬¶²© °²±²·¨µ³¨ ±¨ √²¯¤·¬¯¨ ¶¬±√²¯√¨ §·«¨ ¤·µ¤¦·¤±·²©·«¨ ¥¨ ·¯¨¨¶¶«²º¶·«¤·Πινυσ βυνγεανα ¤±§ Πιχεα ασπερατα
¤µ¨ °²µ¨ §¤±ª¨µ²∏¶«²¶·¶³¨¦¬¨¶¥¨¶¬§¨¶ Πινυσταβυλαεφορµι󬱷«¨ ¬±©¨¶·¤µ¨¤q
Κεψ ωορδσ} ∆ενδροχτονυσϖαλενσ~³²·¨±·¬¤¯ §¬¶·µ¬¥∏·¬²±~¦¯¬°¤·¨~³²·¨±·¬¤¯ «²¶·
防止外来有害生物造成更大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阻止其进入适合生存的地区k×∏¦®¨µετ αλqot||x ~
¬¦«¤µ§ ετ αλqot||zl ∀研究传入物种适生区和适生寄主对于入侵害虫的管理和决策有很大意义 ∀对于入侵
害虫适生区域的研究 o由于入侵害虫的高风险性 o基本不允许进行野外试验 ∀一般通过气候和生物地理条件
来分析预测入侵物种的适生区域 o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 o适生区研究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k刘红霞等 ousstl ∀不仅统计模型应用于适生区分析 o还产生了一些生物气候分析软件如 ≤∞÷ !
≤ !
°等 o近年更将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到分析中去k徐汝梅 oussvl ∀对于入侵害虫适生寄主的研究目前主要
依赖于原产地的寄主资料来进行分析判断 o并结合实际入侵发生区内潜在寄主接种害虫后的生物学观察来
进行 ∀但由于试验条件的局限性 o多数是人为对害虫进行取食选择试验 o试验周期长 o受影响因素多 o也难以
扩展到整个评价区域 o很难反应实际的潜在适生寄主状况 o一般只是定性地评价其能够入侵与否 ∀
被定为入侵害虫的红脂大小蠹k ∆ενδροχτονυσϖαλενσl o是 t||{年在我国山西沁水被首次发现的 ∀近年来
随着森保管理部门的调查跟踪 o发现该虫已经在山西省 ts市 yt县 !河北省 x市 tz县 !河南省 |市 ut县 !陕
西省 u市 v县形成广泛种群定殖 o其寄主除了当地的油松k Πινυσ ταβυλαεφορµισl外 o还有少量当地的白皮松
kΠινυσ βυνγεαναl等其他针叶树种k苗振旺等 ousst ~王鸿斌等 oussx ~张历燕等 oussul ∀根据该虫在北美发生
的经纬度和寄主情况 o其分布区应该覆盖我国绝大部分区域 o其寄主也要涉及我国绝大多数针叶树种k宋玉
双等 ousssl ∀而事实上由于入侵种本身种群来源的差异性 o其存在着对我国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本研究将
根据红脂大小蠹种群的暴发和扩散记录 o结合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暴发前后发生区气候的变化来比较分
析该虫在我国的适生区域 o并尝试根据该害虫对于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趋性的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的相似性
来判定其潜在适生寄主 ∀
图 t 红脂大小蠹在我国发生扩散情况
kt||{年 ousst年 oussv年l
ƒ¬ªqt ≥³µ¨¤§²©·«¨ ∆ q ϖαλενσ¬± ≤«¬±¤¬± t||{ ousst oussv
t 材料与方法
111 红脂大小蠹历年分布扩散情况
目前发生存在区和暴发记录的分析是进行潜在适生区推测的首要条件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
治总站提供的历史发生数据 o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µ¦√¬¨ºv1u o做出红脂大小蠹自发生以来在我国的发生及蔓
延状况的扩展动态图 ∀
112 气候适生区图
一定时期内稳定种群的突然暴发与气候相关性较强 o
为了解在红脂大小蠹暴发时起关键作用的是何种气象因
子 o笔者从国家气象局购进了相关年代的气象资料 o包括全
国 vsx个气象观测站 t|{s年 t月至 t||z年 tu月的逐月气
象观测资料 o项目有 }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降水
量 !日照时数 !相对湿度 !蒸发量和辐射量 ∀
根据国家气象局气象站的历史气候资料 o结合目前发
生区的地理信息系统资料 o分析红脂大小蠹发生区内相关
站点的气候相似性的主要作用因子 ∀根据这些因子的取值
范围用 µ¦√¬¨ºv1u软件做出各个因子相似条件的分布图 o
最后不同因子叠加得到该虫的气候适生区图 o并进行分析 ∀
113 寄主适生范围分析
在北美 o红脂大小蠹的针叶寄主树木大于 ws 余种
k≥°¬·«ot|yt ~苗振旺等 ousst ~宋玉双等 ousssl ∀我国幅员
辽阔 o针叶树种资源也比较丰富 o不可能在所有地方的潜在
寄生树种上进行接种试验 o确定入侵可能性 o移植或砍木段
的方法由于要砍比较大的活立木也不可取 ∀根据红脂大小
蠹对于寄主植物的选择趋性是由特定的化学信息物质决定
的特点 o探索根据对不同针叶树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判断比
较 o确立潜在的寄主树种 o并根据寄主树种的分布区域和范
围确定该虫的潜在寄主范围 ∀
u 结果与分析
211 红脂大小蠹分布扩散趋势
红脂大小蠹是 t||{年在山西省沁水 !阳城开始发现为
害的 o图 t¤为目前我国红脂大小蠹发生的 w个省区图 o中
间的阴影区域则为沁水和阳城 ∀图 t¥是 usst年山西省发
生的市县分布状况 o图 t¦则显示了 ussv年在山西 !河北 !河
南 !陕西发生的市县分布状况 ∀
在虫害开始阶段 o由于对该虫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不
甚了解 o生产管理部门没有找到相应的防治办法 o遇到虫害
致死木基本上都整株伐除 o对伐后的树桩残根没有进行相
uz 林 业 科 学 wv卷
应的处理 ∀经过调查 o绝大部分濒死树上红脂大小蠹入侵产卵并孵化为幼虫后 o都向树根纵深取食 o有的达
到 u ∗ v °深 o并在那里化蛹成室 ∀至成虫扬飞期才不等时地从根部蛀出羽化孔钻出地面 ∀因此仅伐除危害
树地上部分实际上未能抑制或降低虫口的密度 o反而使地温由于没有树荫的遮蔽而升高 o缩短了该虫的生活
图 u 用以分析害虫潜在分布区的气象站点的分布示意
ƒ¬ªqu ≥®¨·¦«©²µ§¬¶·µ¬¥∏·¬²± ²©·«¨ °¨ ·¨²µ²¯²ª¬¦¤¯ ¶·¤·¬²±
²√¨ µ·«¨ ¦²∏±·µ¼ ∏¶¨§¬± ³µ¨§¬¦·¬²±
历期 o加速了羽化扬飞且使之更易向四周扩散 ∀因
此在开始的几年其发生蔓延的范围非常迅速 o发生
面积呈几何级数增长 ∀
近 u年来 o通过对该害虫各项研究的深入 o过
去的砍伐濒死树的行为已经基本不再采用 o加之引
诱剂监测等监测治理措施的推广应用 o其扩散的速
度和种群数量已经明显呈连年下降趋势 ∀
212 气候适生区
红脂大小蠹目前普遍被认为是 us世纪 {s年
代由北美洲传入的k苗振旺等 ousstl o虽然其具体
时间还尚未证实 o但目前通过对在我国和北美各地
所采集的不同活体昆虫样本进行的分子遗传学分
析证实 o其与美国本地种的亲缘关系很近 ∀而该传
入害虫大概经过十几年的种群潜伏定殖期后 o在 us
世纪末才得以种群暴发 ∀
vsx个站点的位置在我国的分布见图 u o将图
与该虫目前分布区图叠加可知在发生区及附近范
表 1 发生区内气象站点及信息
Ταβ . 1 Μετεορολογιχαλστατιονσ. λοχατιον ανδ ινφορµατιον ιν ινφεστατιον αρεα
气象站点
≥·¤·¬²±
站台编号
≤²§¨
经纬度
¤·¬·∏§¨ ¤±§ ²¯±ª¬·∏§¨
海拔
¯·¬·∏§¨Π°
石家庄 ≥«¬¬¤½«∏¤±ª xvy|{ v{βsuχottwβuxχ∞ {t
邢台 ÷¬±ª·¤¬ xvz|{ vzβswχottwβvsχ∞ zy1{
太原 פ¬¼∏¤± xvzzu vzβwzχottuβvvχ∞ zz{1v
介休 ¬¨¬¬∏ xv{yv vzβsuχotttβxxχ∞ zwv1|
临汾 ¬±©¨ ± xv{y{ vyβswχotttβvsχ∞ ww|1x
运城 ≠∏±¦«¨ ±ª xv|x| vxβsuχotttβstχ∞ vzy
新乡 ÷¬±¬¬¤±ª xv|{y vxβvuχottvβ{{χ∞ zu1z
孟津 ±¨ª¬± xzszt vwβxsχottuβuyχ∞ vuv1v
延安 ≠¤±. ¤± xv{wx vyβysχots|βxsχ∞ |x{1x
围内的气象站点为 | 个 k表
tl ∀这 |个气象台站平均分布
于目前红脂大小蠹的实际发生
区 o这些台站的气候观测数据
基本可反应该区域大范围的气
候特征状况 ∀由于 t||{ 年该
虫开始大规模发生 o故选择发
生前 t年 t||z年的气象资料
数据进行分析 o以确定何种气
象因素在害虫发生时起决定作
用 ∀
分别将这 |个台站的 t||z
年度每月的气候观测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出来 o加入附近其他相近无害虫发生的 y台站相应的数据k包括西
安 !郑州 !五台 !安阳 !卢氏 !榆林l ∀以有害虫发生为 t !无害虫发生为 s建立 u组总体数据 o即 |组发生为 t o
另外无发生为 s ∀根据这 u组分类已定结果 o对 t||z年每月平均温度k • ⁄|zst ) • ⁄|ztul !每月平均相对湿
度k≥⁄|zst ) ≥⁄|ztul !每月总降水k≥|zst ) ≥|ztul !每月平均日照时间k |zst ) |ztul总计 w{个变量利
用多元统计软件 ≥³¶¶tt1s进行判别分析 o确定对分类结果贡献最大的因子 ∀
在 ≥³¶¶tt1s判别统计分析中 o统计方法采用向前逐步判别分析 oΦ值大于 v1{wk Π s1sxl则进入判别模
型 o小于 u1ztk Π s1tsl则不能进入下一轮筛选 ∀
经过最终的判别选择 o只有 t个参数被模型保留作为分组的判别特征 o即 ≥⁄|zsu oΦ值为 y1ttz ∀而以
此单一特征对原有 tx组数据进行分类判别 o准确率为 zv1v h ~根据其他 tw组数据的结果判定另外一组数
据的分析准确率也为 zv1v h ∀由此可见 t||z年春季湿度因子在害虫发生上起了关键作用 o这也与实际情况
非常吻合 ∀t||z年春季地面土壤和林间干燥 o空气湿度极端低 o非常有利于红脂大小蠹的越冬幼虫和成虫
越冬种群的大量存活并羽化 o造成种群暴发 ∀
除了此判别特征外 o其他因子中对分类组别贡献最大的因子为 ≥|zsw o虽然没有被判别模型保留为特征
vz 第 ts期 王鸿斌等 }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和适生寄主分析
指标 o但在剔除了春季湿度的因素 ≥⁄|zsu后 o以同样参数方法向前逐步回归也成为唯一的保留特征 ∀这说
明春季降水在抑制红脂大小蠹种群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
综合 t||{年害虫发生的历史事实和特别干旱的历史气象条件 o可以推断 ot||z年林间的干旱气候和春
季少雨的条件为红脂大小蠹种群增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因素 o从而造成该虫在 t||{年的大规模发生 ∀
根据得到的 t||z年 u月的湿度和 t||z年 w月降水为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关键决定因子 o以此年的平均湿
度kxx h ∗ yy h l和总降水数值kuwu ∗ wuv °°l为取值范围 o分别在全国气候平均湿度和降水图上预测该虫的
气候适应分布 o得到结果见图 v和图 w ∀
图 v 以湿度为参数进行的适生区预测示意
ƒ¬ªqv ≥®¨·¦«©²µ³²·¨±·¬¤¯ §¬¶·µ¬¥∏·¬²± ¥¤¶¨§²± «∏°¬§¬·¼
图 w 以降水为参数进行的适生区预测示意
ƒ¬ªqw ≥®¨·¦«©²µ³²·¨±·¬¤¯ §¬¶·µ¬¥∏·¬²± ¥¤¶¨§²± ³µ¨¦¬³¬·¤·¬²±
图 v !w结果与目前发生区图比较可得出以下 u点结论 }tl 这 u因子的单独预测结果基本相互重叠 ~ul
这 u图预测的适宜发生区明显在目前发生区之外 o而且为更加干旱地区 ∀
虽然目前由于寄主树种和虫源问题等其他相关原因 o在该气候适生区域内仅有少量和局部发现危害 o但
由于这一区域具有极为适合红脂大小蠹暴发的气候因素 o如果这种害虫一旦传入则对其内相关树种危害将
更大 ∀而相对于目前发生区而言 o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善和预测治理手段的进步 o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灾害天
气 o该虫将不会有太大的灾害发生 ∀
213 寄主适生范围
寄主植物的挥发物成分在红脂大小蠹选择入侵寄主行为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o前人对分布于我国各
地的不同针叶树种的精油或树干树叶的挥发物很多进行过相关研究k金幼菊等 ot||w ~侯冬岩等 ot||| ~赵成
华等 ot||xl ∀以红脂大小蠹目前寄主挥发物油松的主要萜烯类成分为对照指标k王鸿斌等 oussx ~≥∏± ετ
αλqousswl o根据其他地区针叶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相似性判断寄主是否作为红脂大小蠹的潜在寄主 o然后根
据该寄主的分布情况作出潜在的发生区预测 ∀
红脂大小蠹目前发生区内的针叶树种除油松外 o还有白皮松 !白 k Πιχεα µεψεριl !华北落叶松k Λαριξ
πρινχιπισ2ρυππρεχητιιl !臭冷杉kΑβιεσ νεπηρολεπισl等针叶树种 o除了油松大量受害外 o发现少量白皮松和白 也受
到了侵害 ∀
表 u是前人所测各种针叶树种的萜烯类挥发物组成的相对含量k王鸿斌等 oussx ~宋湛谦等 ot||{ ~严善
春等 ot||| ~徐永红等 ot||w ~陈鹏等 ousstl ∀在这些记录中 o有些并不是红脂大小蠹发生区当地树种 o但是
都分别与当地种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从萜烯成分看 o虽然其成分比例与油松有很大不同 o但都含有对红脂大
小蠹起引诱作用的活性成分 ∀表 u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了这几种针叶树种在萜烯挥发物成分与油松相似关
系矩阵表k表 vl ∀从挥发物组成比例相似性分析 o白皮松和挪威云杉k Πq αβιεσl最为相似 o相似系数 s1|vv o
而与油松关系稍近的也为这两者 ∀白皮松和与挪威云杉亲缘较近的白 正是红脂大小蠹发生区内除油松外
的另外受害针叶树种 ∀因此在虫害潜在分布区内只要气候适宜 o这类在挥发物类似于油松的针叶树种被侵
wz 林 业 科 学 wv卷
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
表 2 相关针叶树挥发性萜烯相对含量
Ταβ . 2 Ρελατιϖε χοντεντ οφ τερπενε ϖολατιλεσιν ρελατεδ χονιφερουστρεεσ h
树种
≥³¨¦¬¨¶
油松
Πq ταβυλαεφορµισ
白皮松
Πq βυνγεανα
兴安落叶松
Λq γ µελινιι
臭冷杉
Αq νεπηρολεπισ
挪威云杉
Πq αβιεσ
Αp蒎烯
Α2³¬±¨ ±¨ ux1{{ t|1y t1ts tu1vs uz1sw
茨烯
≤¤°³«¨ ±¨ s1tv s1w s1|z t{1sw t1xv
Βp蒎烯
Β2³¬±¨ ±¨
uw1{{ uw1{ w1w| v1y{ uv1sx
月桂烯
¼µ¦¨±¨ s s s1sv t1x| s1|y
v p蒈烯
v2¦¤µ¨±¨ wz1zv s s1xt u1yy w1us
柠檬烯
¬°²±¨ ±¨ s1wv t1t s uy1ts t1sx
Βp水芹烯
Β2³«¨¯¯¤±§µ¨±¨
s1sw s x1tz s {1|z
表 3 不同针叶树挥发物成分比例相似性比较
Ταβ . 3 Σιµιλαριτψ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τηε ϖολατιλεσφροµ τηε χονιφερουσ
τρεεσιν ινφεστατιον αρεα
树种
≥³¨¦¬¨¶
油松
Πq ταβυλαεφορµισ
白皮松
Πq βυνγεανα
兴安落叶松
Λq γ µελινιι
臭冷杉
Αq νεπηρολεπισ
挪威云杉
Πq αβιεσ
油松
Πq ταβυλαεφορµισ t1sss s1v{y p s1svy p s1vt| s1wuu
白皮松
Πq βυνγεανα s1v{y t1sss s1vz| p s1s{w s1|vv
落叶松
Λq γ µελινι p s1svy s1vz| t1sss p s1w|| s1wyx
臭冷杉
Αq νεπηρολεπισ p s1vt| p s1s{w p s1w|| t1sss p s1t|z
挪威云杉
Πq αβιεσ s1wuu s1|vv s1wyx p s1t|z t1sss
另一方面 o由于红脂大小
蠹的生物学习性 o也可能对不
同寄主树种的挥发物产生地区
适应性 ∀如同油松在美洲原产
地并无分布而在我国则成为主
要寄主一样 o在发生区内相关
的其他针叶树种随着害虫的适
应性变异也有相当大的被侵害
风险 ∀根据我国主要针叶树种
的地区分布状况 o排除人为传
播因素 o距离红脂大小蠹目前
分布越近的针叶林其潜在受害
的可能性越高 ∀除了已广泛受
害的油松属于高风险树种外 o
以下分布居于或邻近目前危害
区的针叶树种具有潜在风险 o
松属的白皮松 !华山松 k Πq
αρµανδιι l ! 赤 松 k Πq
δενσιφλορα l ! 黑 松 k Πq
τηυνβεργιl ~落叶松属的兴安落
叶松 !华北落叶松 ~云杉属的云
杉k Πq ασπεραταl !白 !青
kΠq ωιλσονιιl !大果青 k Πq
νεοϖειτχηιιl ~冷杉属的臭冷杉 ∀
v 结论与讨论
红脂大小蠹在 t||{年突
然发生的原因与其前 t年春季的气候干旱 !降水偏少以及林间湿度相关 ∀正是由于这样的气候条件造成寄
主树木表皮干燥 o害虫侵入成功的几率增加并大量产卵 o使幼虫种群数量增加 o造成第 u年油松大量死亡 ∀
根据 t||z年春季发生区的湿度和降水因子的取值范围来预测的红脂大小蠹气候适宜区 o明显与现在实
际发生区不符合 o说明现发生区并不是最佳的气候适宜区 o随着气候的好转该虫危害会逐渐下降 ∀而所预测
产生的适生气候区如果存在适宜寄主 o一旦传入该虫将会严重发生 ∀
红脂大小蠹的发生状况由于缺乏实际的监测数据 o只能以行政区域为对象作图 o也没有实际发生程度和
种群数量的差别 ∀而实际上更为精确的地理信息系统图都应当反应在各个林场林班的林相图中 o这还有待
于生产管理部门提高监测手段和水平 o提供更加确凿的数据 o以便更好地应用服务于生产管理 ∀
本研究以中央气象台站的数据来分析红脂大小蠹发生区的情况 o而这些台站在害虫发生区不仅偏少 o而
且这些气象站点的实际位置与红脂大小蠹实际发生地还有相当的距离 o如新乡市 !邢台市和石家庄市 o其气
象站的位置海拔明显不同于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区 ∀由于该虫基本发生在以油松为主要树种的山区 o都是位
于这些城市的临近山区县 o其小气候也有所不同 ∀这可能是造成在判别分析中误判结果的重要原因 ∀如果
能够以更精确的小环境尺度来记录观测红脂大小蠹各个发生区的气象状况 o无疑会使其精度提高和更有说
服力 ∀
以寄主挥发物的相似性来分析白皮松和云杉的挥发性成分与油松最为接近 o又处在发生区 o是较高风险
的潜在寄主树种类 o但有关所有寄主树种的分布仅有省区行政的分布 o缺乏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没有能与气
候适宜区进行叠加 o在今后的研究中与之结合才更有说服力 ∀
xz 第 ts期 王鸿斌等 }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和适生寄主分析
参 考 文 献
陈 鹏 o赵 涛 o李丽莎 qusst1 挪威云杉幼树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q云南林业科技 okul }x{ p ys
侯冬岩 o张维华 o回瑞华 qt|||1 松属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 ) ) 辽宁不同地区的油松松针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q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otkvl }z{ p {w
金幼菊 o吴京科 o孙 福 o等 qt||w1油松针叶精油萜烯组成的研究k ´l ) ) ) 油松针叶的萜烯组成及其与其它两针松的比较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
tykvl }v{ p wz
刘红霞 o温俊宝 o骆有庆 o等 qusst1 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uvkyl }wy p xt
苗振旺 o周维民 o霍履远 o等 qusst1 强大小蠹生物学特性研究 q山西林业科技 oktl }vw p ws
宋玉双 o杨安龙 o何嫩江 qusss1 森林有害生物红脂大小蠹的危险性分析 q森林病虫通讯 okyl }vw p vz
宋湛谦 o梁志勤 o刘 星 qt||{1 白皮松松脂的化学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q植物分类学报 ovykyl }xtt p xtw
王鸿斌 o张 真 o孔祥波 o等 qussx1 油松萜烯类挥发物释放规律与红脂大小蠹危害关系研究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ouzkul }zx p {s
徐汝梅 qussv q生物入侵数据集成 !数量分析与预警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徐永红 o申仁花 o李东浩 o等 qt||w1 延边地区臭冷杉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q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ouskwl }v| p wu
严善春 o胡隐月 o孙江华 o等 qt||{1 落叶松挥发性物质与球果花蝇危害的关系 q林业科学 ovxkvl }x{ p yu
张历燕 o陈庆昌 o张小波 qussu1 红脂大小蠹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q林业科学 ov{kwl }|x p ||
赵成华 o伍德明 o阎云花 o等 qt||x1 马尾松针叶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及其对马尾松毛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q林业科学 ovtkul }tux p tvt
¬¦«¤µ§≥ o ¤°¬¯·²±qt||z1 °µ¨§¬¦·¬±ª¬±√¤¶¬²± ²© º²²§¼ ³¯¤±·¶¬±·µ²§∏¦·¬²±¬± ²µ·« ° µ¨¬¦¤q≤²±¶¨µ√
¬²ott }t|v p usv
≥°¬·« qt|yt1 §¨·∏µ³¨ ±·¬±¨ ¥¨ ·¯¨¨ qƒ²µ¨¶·°¨ ¶·¨¤©¯ ·¨xxkµ¨√¬¶¨§l q • ¤¶«¬±ª·²± ⁄ ≤ } q≥ q ⁄¨ ³¤µ·° ±¨·²© ªµ¬¦∏¯·∏µ¨ oƒ²µ¨¶·≥¨ µ√¬¦¨
≥∏± o ¬¤² o«¤±ª o ετ αλqussw1 §¨ ×∏µ³¨ ±·¬±¨
¨ ·¯¨¨ o ∆ενδροχτονυσ ϖαλενσ ¨≤²±·¨ k≤²¯ ²¨³·¨µ¤}≥¦²¯¼·¬§¤¨ l oµ¨¶³²±¶¨ ·² «²¶·¶¨°¬²¦«¨ °¬¦¤¯¶¬±
≤«¬±¤q∞±√¬µ²±° ±¨·¤¯ ∞±·²°²¯²ª¼ovvkul }usy p utu
×∏¦®¨µ≤ o ¬¦«¤µ§¶²± ⁄ qt||x1 ± ¬¨³¨µ·¶¼¶·¨° ©²µ¶¦µ¨ ±¨¬±ª³²·¨±·¬¤¯ ¼¯¬±√¤¶¬√¨ ¤¯¬¨± ³¯¤±·¶¬± ¶²∏·« ©µ¬¦¤©¼±¥²¶q∞±√¬µ²± ¤±¤ªoww }vs| p vv{
k责任编辑 朱乾坤l
yz 林 业 科 学 w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