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FOREST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OF CHINA(Ⅰ)——TO PROBE INTO THE NATUR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Ⅰ)——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自然因素评价


以桉树、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及樟子松等为对象,利用样地调查资料,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造成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多种自然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人工林现实分布格局及立地质量水平,全国人工林气候—立地生产潜力(材积)平均为8.6m3hm2·a ;现有人工林由于大面积幼龄林的存在,所带来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下降的幅度为31%~35%。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from the sample plots of Eucalyptus spp.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inus massoniana, Larix spp. and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etc, and combining with other results of research projects on plantation, main natural factors that effect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orest plantation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1)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lantation and the site quality, the average climatic-site potential of production of Chinese forest plantation was 8.6 m3/hm2·a. (2) Because the area proportion of sapling stand to the total plantation area was too large, there had been a 31%~35% reduction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forest productivity of China plantation.


全 文 :第 vz卷 第 v期
u s s t年 x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vz o‘²1v
¤¼ou s s t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k ´l
) ) ) 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自然因素评价 3
孙长忠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tsss|tl
沈国舫
k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tsss{vl
摘 要 } 以桉树 !杉木 !马尾松 !落叶松及樟子松等为对象 o利用样地调查资料 o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o对造成我
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多种自然因素 o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o按人工林现实分布格局及立地质
量水平 o全国人工林气候 ) 立地生产潜力k材积l平均为 {1y °vΠ«°u#¤~现有人工林由于大面积幼龄林的存在 o
所带来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下降的幅度为 vt h ∗ vx h ∀
关键词 } 人工林 o生产力 o自然因素 o问题分析
收稿日期 }usss2s{2ut ∀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
3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 o承蒙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及推广总站 !林业勘察设计院 !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广西林科院 !广东省林业厅森
林资源监测中心 !广东省林学会 !广东雷州林业局 !中国林科院桉树研究中心 o福建省林业厅及种苗总站 !福建林科院 !福建林学院 !福建
洋口林场 !顺昌县洋口乡林业站 o海南省林业厅 !海南省林学会 o四川省林业厅 !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四川省林科院 o黑龙江省森工局 !伊
春市南岔林业局 o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承蒙黄宝龙 !盛炜彤 !俞新妥 !杨承彪 !寇文正 !徐孝庆 !陈存及 !何智英教授 o张水松
研究员 !廖泽钊总工 o陈少雄 !黄友桂 !莫晓勇 !李伟超高工 o叶功富 !杨玉盛 !林思祖 !林开敏 !向成华 !张彦东 !王政权 !李吉跃 !贾黎明博
士等学者的鼎力帮助 o特此一并致谢 d
tl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1 全国森林资源统计kt|{| ∗ t||vl ot||w q
ΣΤΥ∆Ψ ΟΝ ΤΗΕ ΠΡ ΟΒΛΕΜΣ ΟΦ ΦΟΡΕΣΤ ΠΛΑΝΤΑΤΙΟΝ
ΠΡ Ο∆ΥΧΤΙςΙΤΨ ΟΦ ΧΗΙΝΑk ´l
) ) ) ΤΟ ΠΡ ΟΒΕ ΙΝΤΟ ΤΗΕ ΝΑΤΥΡΑΛ ΦΑΧΤΟΡΣ ΟΦΙΝΦΛΥΕΝΧΙΝΓ
ΤΗΕ ΠΛΑΝΤΑΤΙΟΝ ΠΡ Ο∆ΥΧΤΙςΙΤΨ
≥∏± ≤«¤±ª½«²±ª
kΤηε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ρψoΧΑΦ Βειϕινγ tsss|tl
≥«¨ ± Š∏²©¤±ª
kΧολλεγε οφ Ρεσουρχε ανδ Ενϖιρονµεντ οφ Βειϕινγ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Βιϕινγ tsss{vl
Αβστραχτ} …¤¶¨§²±·«¨ ¬±√¨ ¶·¬ª¤·¬²± §¤·¤©µ²°·«¨ ¶¤°³¯¨ ³¯²·¶²© Ευχαλψπτυ󶳳q Χυννινγηαµια λανχεολαταo Πινυσ
µασσονιαναo Λαριξ ¶³³q¤±§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 √¤µq Μονγολιχα ·¨¦o¤±§¦²°¥¬±¬±ªº¬·«²·«¨µµ¨¶∏¯·¶²©µ¨¶¨¤µ¦«³µ²­¨¦·¶²±
³¯¤±·¤·¬²±o°¤¬± ±¤·∏µ¤¯ ©¤¦·²µ¶·«¤·¨©©¨¦··«¨ ³µ²§∏¦·¬√¬·¼²©≤«¬±¨ ¶¨ ©²µ¨¶·³¯¤±·¤·¬²± º¨ µ¨ ¶·∏§¬¨§¶¼¶·¨°¤·¬¦¤¯ ¼¯q׫¨ µ¨2
¶∏¯·¶¶«²º¨ §}ktl „¦¦²µ§¬±ª·²·«¨ ¤¦·∏¤¯ §¬¶·µ¬¥∏·¬²± ²©≤«¬±¨ ¶¨ ³¯¤±·¤·¬²± ¤±§·«¨ ¶¬·¨ ∏´¤¯¬·¼o·«¨ ¤√¨ µ¤ª¨ ¦¯¬°¤·¬¦2¶¬·¨
³²·¨±·¬¤¯ ²©³µ²§∏¦·¬²± ²©≤«¬±¨ ¶¨ ©²µ¨¶·³¯¤±·¤·¬²± º¤¶{1y °vΠ«°u#¤qkul …¨ ¦¤∏¶¨ ·«¨ ¤µ¨¤³µ²³²µ·¬²±²©¶¤³¯¬±ª¶·¤±§·²
·«¨ ·²·¤¯ ³¯¤±·¤·¬²± ¤µ¨¤ º¤¶·²² ¤¯µª¨ o·«¨µ¨ «¤§¥¨ ±¨ ¤vt h ∗ vx h µ¨§∏¦·¬²±¬±·«¨ ²√¨ µ¤¯¯¯¨ √¨ ¯²©©²µ¨¶·³µ²§∏¦·¬√¬·¼ ²©
≤«¬±¤³¯¤±·¤·¬²±q
Κεψ ωορδσ} °¯¤±·¤·¬²±o°µ²§∏¦·¬√¬·¼o‘¤·∏µ¤¯ ©¤¦·²µ¶o°µ²¥¬±ª³µ²¥¯ °¨¶
天然林无论其面积 o还是蓄积 o都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 ∀据第 w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
料tl o其林分及用材林面积分别占全国的 {s qv h和 z| qw h ~蓄积分别占 |u qu h和 |t qw h ∀在建国后四 !
五十年的国家建设中 o天然林提供了数以亿计的木材 ∀仅集中连片分布于大江大河 !大型水利工程周围
和重要山脉核心地带 o面积仅占天然林 vs h左右的西南 !西北和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 o就一直承担
着全国商品材供应量的 xs h左右 ∀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o长期以来对天然林的高强度掠夺式
经营 o已造成了原有资源的锐减 ∀所剩无几的可采资源 o其生态保障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地位 o已成为我
国整体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保护对象 ∀几十年来以天然林为主体的木材生产格局 o亦将发生根本的转
变 ∀因此 o我国木材生产的历史重任已无可置疑地要由人工林来分担 ∀
tl沈国舫 1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面向 ut世纪的林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o中国林学会 o加拿大林学会 ot||z ot ∗ { q
ul盛炜彤 1 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面向 ut世纪的林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o中国林学会 o加拿大林学会 ot||z o{{ ∗ |w q
我国人工林仅就面积而言 o占全国有林地的 uy qyx h ∀其中 o林分面积占全国林分面积的 t| qyz h ∀
然而 o人工林发展中重造轻管 o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十分普遍 ∀林分生长较差 o生产力低下 o其蓄积仅占
全国林分蓄积的 z q{w h ∀用材成熟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仅 zx q|x°vΠ«°u ∀如此低下之森林质量 o即
使将现有 tzxt q{y ≅ tsw«°u 的人工用材林 o全部作为成熟林看待 o其蓄积量也仅 tu q|z ≅ ts{ °v ∀按现有
年消耗资源 v ≅ ts{ °v 计 o几十年所积累的用材林资源 o仅需 w年便可消耗殆尽 ∀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水
平 o实难承担未来木材生产的重任 ∀因此 o尽快并大幅度提高人工林生产力 o已成为当今我国林业发展
的中心任务之一tl !ulk沈国舫 ot||t ~t||z ~t||{ ~洪菊生等 ot||sl ∀
然而 o何以造成我国人工林如此低下的生产力现状 ‚则是要实现这一目标所首先不容回避而亟待
回答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
虽然自 xs年代我国开始较大规模营造人工林以来 o就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追求数量 o轻视质量的倾
向 o存在着造林成活低 o保存难 o生产力低 o成效差的问题 o但对生产力低下问题的研究 o长期以来并未引
起普遍的重视 ∀由近十多年来的文献资料所见 o直至 {s年代末 o该问题的研究 o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
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但仍是针对一林一地的就事论事 ∀真正意义上生产力低下原因的探讨 o整体
发展 o仍处于零敲碎打的自发研究状态 ∀
|s年代初 o开展了有组织 !较大范围的专题研究工作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土高原地区小老树
成因及其改造途径研究k候庆春 ot||t ~t||tl ~全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情报网中南大区站 o原林业部中南
调查规划设计院所完成的/低产用材林调查研究0 ~另有一些区域性低产林成因 !改造研究工作k段绍光
等 ot||w ~吕宣友 ot||t ~孙源和 ot||w ~孙源和等 ot||wl ∀全国性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o是在原林业部资源和
林政司 !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学分会于 t||u2ts在北京召开的/深化林业政策 o加强森林科学经营 o提高
林地生产力0专家研讨会上 o在论及有林地逆转和林地生产力下降问题时 o才对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原
因有所涉及k于政中 ot||v ~姜孟霞 ot||v ~李裕国 ot||vl ∀近年来 o对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研究较多的 o仍
然是个别树种的地力衰退问题ulk盛炜彤 ot||u ~俞新妥 ot||s ~姚茂和 ot||u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分会
等 ot||ul ∀全国性有组织的人工林生产力问题宏观 !系统的研究工作 o至今尚未开展 ∀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0项目 o旨在就此问题从宏观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本文就几个
自然因素对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程度 o进行宏观的分析评价 ∀
t 资料的获取与整理
111 重点研究区域与资料的获取
根据我国荒山造林面积分布以南方集体林区为主 o迹地更新以东北 !西南林区为主的实际 o选择有
代表性的四川 !广西 !海南 !广东 !福建和黑龙江 y省k区l为典型研究区域 ∀以杉木 !马尾松 !桉树 !落叶
松和樟子松等树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
在各省k区l采取广泛收集已有资源调查 !研究成果的方式 o获取有关数据 !文字资料 ∀通过召开专
家坐谈会的方式 o获得了大量的/专家系统0资料 ∀在此基础上 o在各典型区域内再选择代表性县 !局或
林场 o进行设点调查 ∀在各调查点 o除主要收集 u类调查资料外 o还重点收集各种作业设计样地调查资
料 o并进行必要的实地核查与补充调查 ∀共收集小班 !样地调查资料 xtss余块 ∀
对各研究树种分布区内现有有关研究成果 o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获取 ∀
112 数据 !资料整理依据
vz 第 v期 孙长忠等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k ´l
t qu qt 人工林生产潜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人工林生产力评价现多以所研究树种不同立地指数的标准
蓄积量为指标 o和以试验k示范l林生产力为指标进行 ∀这些指标是以现实林分资料为依据 o多用以说明
现有一般人工林和集约经营人工林的现实生产潜力 o对现实人工林经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这两
种指标就人工林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利用程度 o尚难作出评价 ∀本项研究在利用已有研究 !试验成果进行
评价的同时 o引入气候生产力指标 o对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自然与人为因素 o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
t qu qu 各研究树种蓄积量与生物量的转换 依据公式 Β € ςΠΧ# Πϕo将各树种样地蓄积量转换为生物
量 ∀式中 oΒ为生物量 o单位 ®ªΠ«°u ~ς为人工林总蓄积量k现存量 n间伐量l ~Χ为所换算树种树干生物
量占全树生物量的比率 ~Πϕ为该树种木材基本密度 o单位 ªΠ¦°v ∀不同林龄林分间伐量的确定 o以林场
小班经营记录的间伐次数及各次间伐量统计数据为准 ∀
t qu qv 植物气候生产力估算方法 气候生产力估测方法较多k贺庆堂 ot|{y ~刘世荣等 ot||w ~邵海荣
等 ot|{| ~袁嘉祖 ot|{{l ∀该项研究考虑到便于同现有研究成果的比较应用 o以及我国人工林分布的实
际等因素 o采用具有较高精度和被广泛采用的 ׫²µ±·«º¤¬·¨  °¨²µ¬¤¯ 模型 o对有关省区内不同区域植被可
能生产力进行估算 o作为评价人工林生产潜力的参考依据 ∀模型为ΒΤΣΠϖ€ vsss≈t p ε p s qsss|y|xkϖp usl  o该
模型是以全球自然植被调查资料为基础而建立的 o是对自然植被可能生产潜力的最大化估测模型 ∀将
其用于人工林生产潜力评价 o可能会产生估测结果偏小的情况 ∀因为影响人工林生产力的因素 o除自然
条件外 o还有人为的作用 o而人为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工林更好地生长 ∀如选用具有更高生产力的造
林树种 o和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 o相同自然条件下的人工林 o在正常经营条件下 o其生产力一般均大于天
然林 ∀但在尚未建立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模型的情况下 o将自然植被气候生产力估测模型应用于人工
林 o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式中 }ΤΣΠϖ为植物气候生产力kªΠ°u#¤l ~vsss为统计得到的地球上自然植被最
高生产力kªΠ°u#¤l ~ς为年均实际蒸发散量 o由 ×∏µ¨公式计算 }ς€ t qsx ΝΠ≈t n kt qsx ΝΠΛlu tΠu ∀式中 oΝ
为年均降水量k°°l ~Λ为年均最大蒸发散量 o由式 Λ€ vss n uxτ n s qsxτv 计算 o其中 τ为年均温 ∀ Λ与 τ
之关系 o在 ́ s qvtyΛ时适用 ∀否则 o取 ς€ Ν∀
u 结果分析
211 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气候因素分析
森林培育是一项开发利用自然光 !热 !降水诸气候资源 o借助于土地而从事的生物生产活动 ∀就现
有技术和经济条件而论 o仍是一个多依赖于自然力和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自然力的有机物质生产过
程 ∀因此 o其实际生产力水平 o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长区域的气候及土壤生产潜力 ∀
依据全国人工林主要分布省k区lxux个气象站年均温和年降水量资料 o按 ׫²µ±·«º¤¬·¨ ²°²µ¬¤¯ 模
型 o计算各地的气候生产力 o并将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各省k区l人工林林分面积资料与之对应比
较 o结果汇总于表 t ∀由表 t结果可见 o我国人工林主要分布区不但气候生产潜力不高 o且全国人工林
面积分布格局与气候生产力不相适宜 o即人工林有很大面积分布于气候生产力较低地区 ∀如东北林区
气候生产力为 z qtwy·Π«°u#¤o仅相当于南方集体林区的 wu qz h o但却集中了全国近 tΠw的人工林林分面
积 ~气候生产力平均仅达南方集体林区 zs h的西南 !华北区 o又集中了 uu qzz h的人工林林分面积 ∀而
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南方集体林区 o人工林林分面积仅占全国人工林林分面积的 xs qxy h ∀这就是说 o我
国人工林林分有近一半的面积 o分布于气候生产力较低的区域 ∀
经对上述全部省k区l人工林现实生产力与其气候生产力线性相关关系分析及检验 o成 !过熟林均与
气候生产力达显著水平 ∀可见 o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o对人工林生产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我国人工
林在低潜力区分布面积偏大 o从而加大了气候对生产力总体水平的负面影响作用 o是造成现实人工林生
产力低下的客观因素之一 ∀
按人工林现实分布格局 o在不考虑其它因素k即假定其它因素均为最优l的条件下 o若按各区最速生
之造林树种 o且全部达到气候生产潜力的理想状态 o则全国人工林木材平均生产力为 uw qy|°vΠ«°u#¤∀
若按我国各地集约经营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计算k南方集体林区杉木达气候生产潜力的 ws h o
wz 林 业 科 学 vz卷
华北地区杨树达 {s h o东北林区落叶松达 zs h o西南林区马尾松达 {s h lk孙长忠等 ousssl o全国人工林
现实林分木材平均生产潜力应为 tu quz°vΠ«°u#¤∀
表 1 全国主要省(区)人工林林分面积与区域气候生产力
Ταβ .1 Τηε αρεασ οφ πλαντατιον ανδ τηε ρεγιοναλ χλιµατιχ προδυχτιϖιτιεσιν µαιν προϖινχεσ οφ Χηινα
统计单位
°µ²√¬±¦¨¶
面积 „µ¨¤¶
k««°ul
所占比率
•¤·¬²k h l
气候生产力
≤¯ ¬°¤·¬¦³µ²§∏¦·¬√¬·¼ k·Π«°u#¤l
气象站数量
 ·¨¨²µ²¯²ª¬¦¤¯ ¶·¤·¬²± ±∏°¥¨µ¶
总计 ײ·¤¯ utvzu| tss xux
黑龙江 ‹ ¬¨¯²±ª­¬¤±ª tw{vt y q|w y qyvv vs
内蒙古 ‘¨¬°¨ ±ªª∏ tvvy| y quy x qsyz wy
辽宁 ¬¤²±¬±ª ttzwt x qw| | qyuy uw
吉林 ¬¯¬± tsst| w qy| z qzzt uu
小计 ≥∏° w||ys uv qv{ z qtwyk加权均值 • ¬¨ª«·¨§¤√¨ µ¤ª¨ l tuu
四川 ≥¬¦«∏¤± t{tw| { qw| tu quu{ xx
云南 ≠∏±±¤± wuuw t q|{ tw qyty vv
小计 ≥∏° uuvzv ts qwz tu qyz|k加权均值 • ¬¨ª«·¨§¤√¨ µ¤ª¨ l {{
广东 Š∏¤±ª§²±ª utyvz ts qtu t| qsyt ux
福建 ƒ∏­¬¤± t{tvy { qw| ty qzxt ut
湖南 ‹∏±¤± tvzsv y qwt tx qx|{ uv
广西 Š∏¤±ª¬¬ tt{xz x qxx t{ qvyt uv
江西 ¬¤±ª¬¬ ttwyx x qvy ty qyyv tz
浙江 «¨­¬¤±ª {y|v w qsz tx qvtv us
安徽 „±«∏¬ {t|t v q{v tv q|vy ty
湖北 ‹∏¥¨¬ zssu v qu{ tw qwxz t|
贵州 Š∏¬½«²∏ wz|{ u quw tw qxzt t|
海南 ‹¤¬±¤± ux{s t qut t| qxwx ts
小计 ≥∏° ts{syu xs qxy ty qzuzk加权均值 • ¬¨ª«·¨§¤√¨ µ¤ª¨ l t|v
河北 ‹ ¥¨¨¬ y{xu v qut | qysx t{
山东 ≥«¤±§²±ª xyty u qyv tt quxz uw
河南 ‹ ±¨¤± wszt t q|s tu qut ty
陕西 ≥«¤¤±¬¬ vx{w t qy{ ts qxst uu
山西 ≥«¤±¬¬ vvuv t qxx { qxwx tx
江苏 ¬¤±ª¶∏ utww t qss tv qzz tv
北京 …¨ ¬­¬±ª zsw s qvv ts quwy tw
小计 ≥∏° uyu|w tu qvs ts qzsyk加权均值 • ¬¨ª«·¨§¤√¨ µ¤ª¨ l tuu
212 我国林地质量
对人工林生产力总
体水平的影响
以上是在假设
全部人工林均为优
良立地质量的理想
状态下所进行的最
大化估计 ∀实际上 o
根据对黑龙江森工
系统有林地 !江西全
省林业用地及有林
地 !辽宁清原县集体
林林业用地 !福建全
省林业用地 !福建顺
昌 !三明 !德化等 |
县k市l有林地 !四川
旺苍县林业用地 !广
西岑溪县等不同区
域有林地或林业用
地立地质量调查数
据的统计 o其 ´ ! µ
类质量林地面积所
占比率范围为 ut q
zv h ∗ {s qxt h o平
均值 wx1uu h k孙长
忠等 ousssl ∀若假
定天然林与人工林
有着相似的立地质
量 o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工林林分中亦仅有约 wx h的林地面积具有较好的立地质量 ∀对此林分集约经
营 o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1 全国森林资源统计kt|{w ∗ t|{{l ot|{| q
ul四川林业勘察设计院 1 长江上游k川江部分l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研究报告k铅印l ot||s oyw q
vl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 o岑溪县林业局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林业资源二类调查与绿化达标结合的研究 ot||w }tw{ q
再根据53中国 tΒtss万土地资源图4土地资源数据集6中各省有林地 ´ !µ类立地质量面积比率 o以
对应于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有关人工林资料tl o就较好立地质量之人工林面积整理 !汇总 o列于表 u
k5中国 tΒtss万土地资源图6编图委员会等 ot||tl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o为了与5土地资源数据集6之评
价标准相对应 o表 u中立地质量等级仍采用了生产中尚在使用的综合定性评价标准 ∀ ´ !µ类k等l立地
在/黄泛平原森林立地亚区0之刺槐林 o其立地质量分别相当于 ∴us和 ty ∗ t{指数 ~意大利杨分别为 uw
∗ uu和 us ∗ t{指数 ~泡桐分别为 ∴wy和 wy ∗ ws指数k张万儒 ot||zl ∀在四川 o对马尾松分别相当于 tx
和 tv指数ul ~在广西 o对马尾松分别相当于  ty和 tw ∗ ty指数vl ~在福建 o对杉木分别相当于  ty和 tw
xz 第 v期 孙长忠等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k ´l
∗ ty指数k李宝银 ot||xl ~在辽宁 o对长白落叶松分别相当于 t|和 tz指数k张 剑等 ot||wl ~在黑龙江
则分别相当于 ´ !µ地位级tl ∀
tl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局 1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一类清查资料汇编 ot||s otz q
表 2 主要省(区)人工林林分中 ´ !µ类立地等级面积估算(1988 年资源资料)
Ταβ .2 Τηε εστιµατεδ αρεασ οφ ηιγηερ σιτε θυαλιτψιν τηε πλαντατιον οφ µαιν προϖινχεσ οφ Χηινα (1988)
统计单位
°µ²√¬±¦¨¶
合计面积
ײ·¤¯ ¤µ¨¤¶
k««°ul 
´ !µ类面积比率
•¤·¬²²©«¬ª«¨µ
¶¬·¨ ∏´¤¯¬·¼ k h l
´ !µ类面积
„µ¨¤¶²©«¬ª«¨µ¶¬·¨
∏´¤¯¬·¼ k««°ul
各区比率
•¤·¬²¬±
µ¨ª¬²±¶k h l
总计 ײ·¤¯ t{yyy{ wx qu| {wxwt q|w
黑龙江 ‹ ¬¨¯²±ª­¬¤±ª tytys yx qzt tsyt{ qtv
内蒙古 ‘¨¬° ±¨ªª∏ ts{uu xu q{{ xzuu q{|
辽宁 ¬¤²±¬±ª twtvv x{ qzz {vsy qsy
吉林 ¬¯¬± |wsx w{ qtu wxux qzs
小计 • ª¨¬²± ¶∏° xsxus u|tzu qz{ vw qxt
四川 ≥¬¦«∏¤± twyw{ vv qyt w|uv qs{
云南 ≠∏±±¤± vwsz xs qsu tzsw qts
小计 • ª¨¬²± ¶∏° t{sxx yyuz qt{ z q{w
广东 Š∏¤±ª§²±ª≠ tytzs wx qut zvts q{s
福建 ƒ∏­¬¤± tvtt| ys q|t z||s qxv
湖南 ‹∏±¤± tt|tt yt q{v zvyw qzv
广西 Š∏¤±ª¬¬ {w|y wu qxu vytu qy|
江西 ¬¤±ª¬¬ {vss xx qtz wxz| qu{
浙江 «¨­¬¤±ª {szz yx qz| xvtw qtw
安徽 „±«∏¬ {{xv x| qwy xuyw qtt
湖北 ‹∏¥¨¬ y{t{ vt qys utxw qt{
贵州 Š∏¬½«²∏ v||z vw qwz tvzz q|w
小计 • ª¨¬²± ¶∏° {xzwt ww|y{ qws xv qt|
河北 ‹ ¥¨¨¬ xvxx ut q|s ttzu qys
山东 ≥«¤±§²±ª ysu{ v qty t|s qyv
河南 ‹ ±¨¤± v|{x yx qvw uysv q|t
陕西 ≥«¤¤±¬¬ v{zu xx q|z utyz quv
山西 ≥«¤±¬¬ utvx vw q|u zwx qxs
江苏 ¬¤±ª¶∏ t||y zt qss twtz qtw
北京 …¨ ¬­¬±ª y{y ty qsz tts quu
小计 • ª¨¬²± ¶∏° uwsxz {wsz qut | q|w
≠包括海南省 ‹¤¬±¤± °µ²√¬±¦¨ º¤¶¬±¦¯∏§¨§q为资源清查资料 o但结合5土地资源数据集6资料
有所调整 ∀ ׫¨ ©²µ¨¶·µ¨¶²∏µ¦¨¶¬±√ ±¨·²µ¼ §¤·¤¤§­∏¶·¨§¤¦¦²µ§¬±ª·² 5׫¨ ¤±§ • ¶¨²∏µ¦¨ ⁄¤·¤ ∂²¯∏° 6¨ q
现仍以各大区速生树种
所能达到的气候生产力高产
标准 o推算较高等级立地质
量林地生产力 o剩余面积按
达高产林分的 xs h标准 o进
行全国人工林生产力估算 ∀
经按各大区立地质量等级面
积比率及生产力换算后 o得
出全国人工林气候 ) 立地生
产力k木材l平均水平为 { q
y°vΠ«°u#¤∀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见 o
由于立地质量的限制 o使本
来就不高的气候生产力水
平 o又降低了近 vs h ∀
213 人工林林龄结构现状对
现实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影响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 o无论是树高 !胸径还是材
积 o均表现为 ≥型曲线增长
形式 ∀如此生长规律便决定
了幼龄林无论在林分蓄积总
量 o还是蓄积年生长量方面 o
一般均低于中龄林分 ∀然
而 o在一个完整的森林资源
持续发展体系中 o它又是不
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o且在龄
组结构正常的资源状况下 o
并不存在幼龄林对总体生产
力的影响问题 ∀但在我国现
阶段的人工林资源中 o由于龄组结构严重偏于常态 o幼龄林所占比率高达 xw qv h ∀这就意味着我国人
工林现实蓄积量水平 o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幼龄林的生长状况 ∀这种特殊的龄组结构形式 o无疑对人工
林现实生产力总体水平 o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现就其作用程度简略分析如下 }
当人工林培育以生产木材为对象时 o在假定木材需求保持不变 o且成熟林单位面积产量相对稳定的
条件下 o按照法正林理论 o其幼 !中 !近和成熟林各龄组面积应相等k相近l o即各龄组各占 tΠw o现实人工
林平均蓄积量应为各龄组均值 o即为幼龄 tw qy°vΠ«°u ~中龄 xs q|y°vΠ«°u o近熟 yx qu|°vΠ«°u o成 !过熟加
权平均 zx qtw°vΠ«°u 的平均值 xt qxs°vΠ«°u ∀现实人工林由于不合理的龄组面积比率 o平均蓄积量仅为
vv qvt°vΠ«°u ∀从而使蓄积量总体水平下降了 vx h ∀
实际上 o木材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年递增的 ∀按照近年统计资料 o我国年递增量约为 t h ∗
yz 林 业 科 学 vz卷
u h ∀若按照木材需求年递增 t h的动态 o安排各龄组合理结构面积 o仍以现有成 !过熟林面积 tss quz ≅
tsw «°u 为基准 o以 ts¤为一个龄级 o则按复利公式可求得各龄组中值年龄时的面积比率分别为 }成Β近Β
中Β幼 € tΒt qtyΒt qu|Βt qwu ∀按现实各龄组生产力水平计算 o其总体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理论值应为
w{ qzw°vΠ«°u ∀现实人工林蓄积水平与其相比 o不合理的龄组结构使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下降了 vt h ∀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 o我国人工林在现有各龄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o由于龄组面积比率不合理而使总
体生产力未达应有水平 o其下降幅度为 vt h ∗ vx h ∀若人工林的龄组结构合理 o则其生产力应在现有
总体水平上提高 wy h ∗ xx h o总平均蓄积量应达 w{ ∗ xt°vΠ«°u ∀由此可见 o由于现有人工林各龄组生产
力普遍偏低 o即使龄组结构达理想状态 o其总体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 ∀若不在提高林地生产力上下功
夫 o而期望依靠调整龄组面积结构 o或等待幼龄林成长为成熟林 o而达到改变人工林总体生产力水平低
下的现状 o是难以实现的 ∀
v 小结
按人工林现有分布格局 o全部达到气候生产潜力的理想状态 o全国人工林平均生产潜力为 uw qy|°vΠ
«°u#¤~按现阶段我国各地集约经营条件下 o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计算 o全国人工林平均生产潜力为 tu q
uz°vΠ«°u#¤~全国人工林气候 ) 立地生产潜力 o平均水平为 { qy°vΠ«°u#¤∀
我国人工林由于龄组面积比率不合理而使总体生产力未达应有水平 o其下降幅度为 vt h ∗ vx h o
合理龄组结构的人工林总平均蓄积量应达 w{ ∗ xt°vΠ«°u ∀总体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 ∀
参 考 文 献
段绍光 o王永利 q豫南山区马尾松低产林成因及对策 q河南林业勘察设计院院报 qt||w oktlΒ{ ∗ tt
贺庆堂 q中国植被的可能生产力 ) 农业和林业气候产量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t|{y o{kul }{w ∗ |z
候庆春 q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成因及其改造途径研究 q水土保持学报 ot||t oxktl }yw ∗ zu ~t||t oxkul }zx ∗ {v
洪菊生 o侯元兆 q建设木材培育基地是扭转我国森林资源危机的关键措施 q世界林业研究 ot||s ovkwl }t ∗ tt
姜孟霞 q遏制有林地退缩逆变 提高林地生产力 q林业资源管理 ot||v ok特刊l }xs ∗ xx
李宝银 q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 q林业资源管理 ot||x ok特刊lΒvz ∗ wu
李裕国 q择伐与林地生产力 q林业资源管理 ot||v ok特刊l }xx ∗ x|
吕宣友 q潜山县低产林资源调查及改造对策 q安徽林业科技 ot||t okvlΒu{ ∗ vs
刘世荣 o徐德应 o王 兵 q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µ q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模拟 q林业科学研究 ot||w ozkwl }wux ∗ wvs
沈国舫 q集约育林 ) 世界林业研究的主要课题 q世界林业研究 ot||t owkvl }t ∗ y
沈国舫 q把营林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森林生产力为中心的基础上来 q林业月报 ot||z okxl }v
沈国舫 q现代高效持续林业 p中国林业发展道路之抉择 q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ot||{ okul }v{ ∗ wx
邵海荣 o贺庆堂 q用 ¬¨·«法估算北京地区的植物气候生产力 q中国林业气象文集 o北京 }气象出版社 ot|{| o|s ∗ t|w
孙长忠 o沈国舫 q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 k ´ l 杉木 !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usss otv
kyl }ytv ∗ yut
孙长忠 o沈国舫 q我国林业用地立地质量的评估 q熊耀国等主编 o造林论文集 o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ousst ous ∗ vu
孙源和 q浅谈我省低产林的改造 q华东森林经理 ot||w o{kulΒws ∗ wu
孙源和 o徐建春 q低产林改造的调整研究 q浙江林业科技 ot||w otwkulΒxv ∗ xx
俞新妥 q杉木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q林业科技通讯 ot||s ok|l }tut ∗ tux
于政中 q提高森林生产力应注意的几个理论技术问题 q林业资源管理 ot||v ok特刊l }uw ∗ u|
姚茂和 q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 q盛炜彤主编 o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q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t||u }uz ∗ vs
袁嘉祖 q黄土高原地区的植物可能生产力 q西北林学院学报 ot|{{ ovktl }| ∗ t|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分会 o杉木人工林集约栽培研究专题组编著 o盛炜彤主编 q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q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
t||u ov ∗ vy
张 剑 o李克渭 o唐小平 q集体林立地分类与林地质量评价的研究 q林业资源管理 ot||w oktl }ut ∗ u{
张万儒 主编 q中国森林立地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z ovzs
5中国 tΒtss万土地资源图6编图委员会 o中国科学院 !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q5中国 tΒtss万土地资源图62土地资源
数据集 o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ot||t o|t ∗ v{z
zz 第 v期 孙长忠等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k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