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6 卷 第 2 期
Vol. 16 No . 2
草地学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08 年 3 月
Mar . 2008
特邀专稿
防治沙尘暴须坚持草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苏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开垦草原、过度农垦和撂荒、过度利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沙尘源面积扩大; 草原持续
超载过牧,滥采滥挖草原的植物资源, 无序开发草原矿产资源, 人为破坏草原植被, 造成草原沙化;超越水土资源承
载力 ,追求高产出的不当农业经营方式, 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态建设, 造就了新的沙尘源, 助长了沙尘暴的暴发。通
过采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降低草原和土地利用强度、恢复干旱草原以牧为主的经营方式等措施, 可以提高植被
覆盖度,减少裸露旱作农田、撂荒地等沙尘源面积,从而减少沙尘暴的暴发次数,减轻其危害程度。
关键词: 草原资源; 草原承载力; 可持续利用; 沙尘暴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8) 02-0105-06
Rooting i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angeland Resources
for Sandstorm Prevention
SU Da-xue
( In st 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 d Natural Resource Research, Chin 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 hina)
Abstract: Rangeland r eclamat ion, ex cessiv e ag ricultural farming and deso lat ion, uninhibited use of w ater
resources and overexploitat ion o f g roundw ater cause the desert if icat ion of soil in arid area and expansion of
sandstorm source area. T he durat ive over- lo ad g razing of rangeland, arbit rar y mining, and man-made de-
st ruct ion of rangeland vegetat ion result in the desert if ication of rangel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ur-
suing high output beyond the capacity of land and w ater r esources and ecolo gical const ruct ions violat ing the
order of nature induce new sand sources and contr ibute to sandstorm formation.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ut ilizat ion techniques, reduct ion in the exploitation intensity of rangeland and soil, and r estora-
t ion o f taking g razing as the main management in arid r angeland can increase vegetation coverage, reduce
sandstorm sources such as exposed soil and desolated farm land, and further reduce the outbreak frequency
and the damage severity of sandstorm .
Key words: Rangeland r esource; Capacity o f rangeland; Sustainable ut ilization; Prevention of sandsto rm
1 防治沙尘暴的途径
沙尘暴是指大风把沙尘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
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km 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
形成沙尘暴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为大风,这是形成沙
尘暴的动力条件;二为地表具有松软干燥的沙尘源,
这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三为不稳定的大气层
结构,在对流层的低层存在着垂直方向不稳定的强
烈对流气流, 这是重要的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形
成沙尘暴的自然天气过程中的大风、强对流气流和
干燥等自然因素, 人们难以控制,但人们可以在减少
沙尘源方面有所作为。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特别是浮尘天气,其始发源
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境外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
等国。我们难以防治来自境外的沙尘暴, 只能在减
轻源于中国境内的沙尘暴危害方面有所作为。
收稿日期: 2008-02-19; 修回日期: 2008-03-10
基金项目: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课题二)
作者简介: 苏大学( 1941-) ,男,江西宜春市人,研究员,长期从事天然草地资源调查、评价、利用和草地生态方面研究工作,已发表天然草
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国家标准和保护草原减轻沙尘暴危害等与草原沙尘暴相关论文, E-mail : sudaxue@ sohu. com
草地学报 第 16卷
源于中国本土的沙尘暴, 主要发生于西北、华
北、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其空间分布基本上与我国
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相一致[ 1] ,即与北方
沙尘源的分布相一致。我国北方的沙尘源, 除沙漠
和沙地,主要为各种植被覆盖度较低的覆沙地、沙质
草原、沙质荒漠,干涸的沙质河床与湖泊、土质疏松
的各种旱作农田和撂荒地等。杨根生对地表物质样
品分析表明,中国北方的沙漠和零星沙地平均含尘
量为 2. 56% ;沙漠边缘地区平均含尘量为 11. 94% ;
旱作耕地平均含尘量为 30. 37%; 沙质草地平均含
尘量为 51. 86%; 干旱湖盆和干旱河床平均含尘量
为 2. 56% [ 1]。可见沙质草地和旱作耕地为沙尘暴
提供了大量尘物质,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特别是浮尘
天气的主要供尘源。
现代人难以治理久远地质历史年代形成的沙
漠,但可以在提高近代沙质草原、沙质荒漠的植被覆
盖度,减少裸露的旱作农田、撂荒地、干涸河湖等沙
尘源方面有所作为。中国- 加拿大可持续农业发展
项目办公室 Brian G. Bedard 博士, 2006 年 6 月 17
日在草原与沙尘暴高层论坛上,展示了加拿大 20世
纪 20- 30年代因开垦和过度利用草原而引发草原
沙尘暴的照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减牧、治理,现今
加拿大草原已无沙尘暴发生 [ 2]。20世纪 20- 30 年
代美国开展西部开发运动, 大批农场主移居西部草
原区,开垦草原种小麦, 草原超载过牧, 致使草原植
被覆盖度由 80%下降到 20% ~ 30%, 引发 1934 年
的黑风暴。为此, 美国颁布了泰勒放牧法 ( T he
Taylo r Grazing A ct ) ,限制草原的过度利用, 同时
迁走部分草原上的农场主, 予以封闭、禁牧, 利用
草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 将被垦的农田恢复
为草原 [ 3]。经过 50多年的综合治理,至 20世纪末
美国西部草原基本得到恢复, 未再发生草原沙尘
暴。澳大利亚中西部干旱草原, 19 世纪遭受欧洲
移民重度利用, 在年降水量< 200 mm 的荒漠草
原, 其负载量达到 1 只羊/ hm2 , 致使草原植被于
1900年- 1920年遭到灾难性破坏, 草原沙化, 草
原沙尘暴加剧。20 世纪 30- 40年代, 澳大利亚开
始降低草原载畜负荷, 实施干旱荒漠草原 3 ~ 4
hm2 载 1只羊等草原减牧措施[ 4]。经过半个多世
纪的草原限牧、减牧, 干旱草原植被得到基本恢
复, 草原沙尘暴发生频率明显下降。加拿大、美国
和澳大利亚采用降低草原利用强度, 恢复草原植
被防治沙尘暴的措施与经验, 展示了沙尘暴防治
的成功途径, 有可供借鉴之处。
2 助长近代沙尘源形成的因素
沙尘暴是受自然条件和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
复合作用的产物。不适当的经济活动, 主要表现为
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水资源,过度利用
草地资源,破坏植被和不适当的土地经营方式。
2. 1开垦草原、过度农垦和撂荒, 沙尘源面积持续
扩大
历代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 是南方农耕文化与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分界线,长城的位置及修筑年
代比较精确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汉民族农耕的北界和
草原畜牧业的南界。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从事
农耕的汉民族屡经战乱, 草原垦殖兴废不断。随着
草原垦殖和农耕活动向草原区的推进, 在长城北面
形成了农牧交错区和沙尘源。曾受成吉思汗赞美的
鄂尔多斯草原,自明朝洪武年间开始,陕西等地的汉
族农民进入草原进行垦殖。清朝中期雍正二年
( 1724年)蒙地(草原)放垦, 察哈尔右翼四旗即科尔
沁草原被放垦,山西、河北一带汉族农民越过长城大
量开垦科尔沁草原[ 5]。我国北方温带典型草原, 年
降水量 300~ 400 mm, 十年九旱, 开垦草原形成的
雨养农业,不能保收,一旦被垦草原的土壤有机质和
肥力耗尽,即被撂荒, 成为裸地、沙地。昔日风吹草
低见牛羊、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和科尔沁草原,
经过 200- 300年的开垦、农耕、撂荒,变成了如今的
风沙源- 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汉朝、唐朝以
来,屯垦戎边开垦的草原, 凡是没有灌溉者,无一不
沦为沙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为确保粮食供给, 开垦
草原种粮食的行为从未停止过。自 1949年以来,我
国共开垦草原 1930 104 hm2 , 为我国草原面积的
4. 8%, 全国耕地面积的 18. 2% 来自草原开垦[ 6]。
20世纪 90年代,草原开垦量平均每年仍达到 19
10
4
hm
2。据苏大学 2000年 TM 草地遥感调查, 北
方主要草原分布省区草原被垦现象严重, 自 1985年
至 2000年,被垦草原面积如下: 内蒙古自治区东五
盟 97. 08 104 hm2 ; 宁夏回族自治区 57. 1 104
hm2 ; 甘肃省 24. 98 104 hm2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5. 89 104 hm2。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遥感调
查, 1986- 1996 年, 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 10
年间开垦了 147 万 hm2 草原,其中 49. 2%被撂荒,
成为沙地 [ 7]。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面积的
40%来自被垦草原。随着草原开垦行为的不断北
106
第 2期 苏大学等:防治沙尘暴须坚持草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移,昔日的草原牧区变成草原与农田交错分布,种植
业与草原放牧畜牧业并存的半农半牧区。土地过度
垦殖的结果,致使天然植被覆盖度日益降低, 裸地、
沙地、撂荒地和沙尘源面积日益增加。
2. 2水资源过度及不合理利用,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
内陸河上游拦截水资源, 致使中下游河流断流,
河流两侧草地植被枯死, 尾闾湖泊干涸,湖泊周围植
被枯萎消失,河床和湖底沙尘裸露,成为沙尘源。罗
布泊是最典型的实例, 1950 年代末, 罗布泊还是碧
波荡漾,鱼肥草美的靓丽风景线。后来由于塔里木
河下洩水量被拦截,在不到 10年的时间内, 湖泊干
涸、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植被随之枯死, 罗布泊变成
为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 死亡之地。水是万物之
源,缺少水资源的滋润, 繁荣富庶的楼兰古国消失
了,绿洲变成了悲凉的沙漠。
甘肃省在河西走廊黑河上游修水库,拦截黑河
水资源,造成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土地大面积荒漠
化和沙化的严重后果: 先是额济纳河断流, 继而
1961年和 1992 年西居延海和东居延海相继干涸,
湖底成为沙质、砾石质荒漠[ 8] ;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额济纳河两岸和居延海周围的胡杨、沙枣、红柳、梭
梭和草原植被较 1950 年代减少 60% ,额济纳绿洲
内的荒漠、戈壁、沙漠面积却增加了 68% ,绿洲周边
地区的流沙每年以 140 m 的速度侵入绿洲;内蒙古
自治区水利厅李旭报导的遥感调查结果, 1980年代
较 1960年代额济纳旗的沙漠面积增加了 462 km 2 ,
平均每年扩大 23 km2 [ 9]。
石羊河上游截留水源, 下游的民勤盆地绿洲深
受其害, 地表水径流量自 1950 年代末的 5. 8 108
m
3 减少到 1990 年代的 1. 3 108 m3 ~ 1. 5 108
m3 ,迫使部分耕地弃耕撂荒, 成为沙地。据新疆水
利部门调查, 新疆上游绿洲农业超量用水, 20 世纪
末的最后 30年, 已使河流下游 340 104 hm2 草原
和荒漠植被萎缩,沦为沙漠[ 10]。
过量超采地下水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新疆
著名的斯库台草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
位下降,植被旱化甚至枯萎,美丽的草原风光不再。
民勤绿洲于 1970年代开始大规模抽取地下水,目前
保留机井达到 7392眼,年提水量高达5 108 m3 , 地
下水年超采量维持在 2. 0 108 m3 ~ 2. 5 108
m
3 [ 11]
, 致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大量耕地被迫弃耕
撂荒,绿洲周围的草原植被和沙生植物枯萎死亡, 防
风固沙体系急剧衰败,沙丘活化,沙尘源面积日益扩
大,沙漠威协日益严重。
2. 3草原持续超载过牧和人为破坏草原植被, 加速
草地沙化
据统计,自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至 2002 年, 草
原牧区人口增加了 33% ,牧区草原承载的牲畜增加
了 46%,加上草原被垦或破坏, 草原面积缩小等因
素,牧区畜均占有的可利用草地已由 1960年代初的
2 hm2 减少到目前的 1. 46 hm2 , 草地严重超载。据
苏大学 2000年 TM 卫片遥感调查,全国 120个纯牧
县和 146个半农半牧县的草原, 实际超载了 7424万
羊单位,超载率达到 48% [ 12] 。草原持续超载, 过度
利用,导致产草量下降,草地覆盖度下降, 固定、半固
定沙丘活化,裸土、裸沙面积不断扩大, 最终导致草
地植被消亡,成为沙地、沙尘源。
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每年都有成千
上万甚至上百万各类人员涌入草原, 挖甘草、贝母、
冬虫夏草,割麻黄、罗布麻,搂发菜, 破坏草原植被。
仅内蒙古自治区因滥挖、滥搂破坏的草原中已有
400万 hm2 完全沙化。草原牧民和部分紧临草原边
缘的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樵采草地灌木、半灌木为薪
柴,甚至创根,破坏草原。据测算, 内蒙古西部的草
原牧民,每年要消耗 5 109 kg 草地灌木, 相当于要
砍伐 2000 km2 的草原灌丛与荒漠灌丛。樵采致使
大面积的草原灌丛植被和荒漠植被消失, 而成为裸
地或沙地。
在草原区开矿, 开挖草原植被,不回填,不重建
恢复草原植被, 形成新的裸地和沙地。最具代表性
的有:青海数万淘金者进入草原淘挖沙金,把草原挖
得千疮百孔,造就了无数的沙丘和沙尘源; 内蒙古、
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的黒三角,很多煤矿开挖草原
植被,却不回填, 不恢复重建草原植被, 留下很多新
生的沙土堆、沙尘源。
2. 4超越水土资源承载力追求高产出的不当农业
经营方式,致使裸露与沙化地表面积扩大
在干旱区发展耗水性种植业, 取代节水性草原
畜牧业。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原本是
节水型的草原畜牧业区。后来有些地区生产方式由
草原畜牧业转变为种植业, 打机井,大量超采地下水
种植玉米等耗水农作物。大肆超采地下水开荒种地
的后果, 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1972 年机井钻打
40~ 50 m深即可见水,现在大部分机井深度为 100~
120 m [ 13]。地下水位的下降,必然引起草原干旱,部
107
草地学报 第 16卷
分牧草及根系浅的半灌木、灌木枯萎消失, 植被退
化,草原裸露地表扩大,沙尘源面积扩大。
在干旱区发展高耗水性养殖业, 取代传统的低
耗水性草原畜牧业。奶牛饲养业是高耗水型养殖
业。近年来在干旱区, 超出水资源容量发展产出价
值高的奶牛养殖业,不得不在干旱草原区加大抽取
地下水,用于发展耗水量大的奶牛青饲料生产与青
贮生产。致使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植被变稀疏,地表
蒸发量加大,为土地和草地旱化、沙化埋下隐患。
在雨养农业区种植高耗水玉米取代传统的冬小
麦,为沙尘暴暴发埋下隐患。华北地区的河北埧上、
晋北、陕西等地的原冬小麦产区,早春有越冬的小麦
覆盖地表,对扬沙、扬尘有一定抑制作用。近年来为
求粮食高产和玉米青贮秸杆, 将传统的冬小麦地改
种玉米, 春季, 大地刚化冻即耕翻土地, 顶凌播种。
此时,适逢春旱,疏松的表土成为沙尘供给来源。河
北埧上一些农田土壤年风蚀厚度可达 1~ 1. 5 cm。
2. 5破坏草原植被的不合理生态建设,造就新的沙
尘源
垦翻、清除原有的地带性草原植被, 植树造林,
成活率低, 造就了新的沙尘源。前些年在内蒙古中
西部和宁夏干旱草原区实施的生态建设中, 采用全
垦方式,引水上山,植树造林。开挖清除整个山头的
地带性草原植被, 栽种松、山杏、柠条、沙棘等乔灌
木。新栽种的乔灌木成活率低,即使不断灌溉,能成
活,也难以郁闭覆盖地表。此种模式的生态建设, 其
结果导致人为造就了大面积新的裸土和裸沙地, 人
为制造了新的沙尘源。
清除原有覆盖度高的草地植被,栽种速生杨, 短
期内难以成林。内蒙古有些干旱草原区的旗县, 因
沙蒿经济效益不高, 将覆盖度已达 50% ~ 70%的飞
播沙蒿草地,用推土机全部铲掉, 重新栽种杨树林;
宁夏有的县清除黄河边原有的草原植被, 栽种速生
杨。其结果都难以在短期内郁闭成林, 人为制造了
新的裸沙地。
超出水资源容量,在干旱草原上超密度种植蒸
散量大、根系深的阔叶灌木,致根系浅的草本植物枯
死,裸露和沙化地表面积扩大。内蒙古在干旱典型
草原与荒漠草原上条播柠条, 行距太密( 4 m ) , 柠条
株丛数达 2550丛/ hm2 , 柠条群落参与度达 30%以
上,大大超过当地天然草原上柠条与其他灌木参与
度约 8% ~ 10%的株丛数密度。致使草原上条播柠
条行间的浅根系天然牧草因吸收不到水分而全部消
失,导致在柠条行间形成新的裸沙地或裸土地。
3 科学防治沙尘暴,减轻其危害程度
人们无力改变引发沙尘暴的天气和大气环流条
件,也无力改变境外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通过路径。
科学防治沙尘暴应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缩小沙
尘源面积方面着手。
3. 1科学制定沙尘暴源头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除有确切灌溉水源保障
的耕地外,其他雨养旱作耕地宜逐步退耕还草, 恢复
草原植被的原来面貌。停止向牧区草原推进各种农
耕活动,降低土地利用强度,逐步压缩干旱区商品粮
生产和耗水性经济作物的种植, 恢复半农半牧区原
来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营模式。
3. 2降低草地资源利用强度
采取减牧、封育、补播等措施, 恢复和增加干旱
草原与干旱荒漠区的植被覆盖度, 减少裸地特别是
裸沙地的面积。
加强草畜平衡、水草平衡监测,通过移民、增加
扶贫投入和技术培训, 改变牧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逐步将超载的草原牲畜减下来, 做到草畜平
衡。对已退化的草原实施减牧, 季节性休牧或短期
禁牧,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依靠草原生态系统的自
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草原原有的绿色植被。
3. 3科学规划、论证、实施干旱区生态建设项目
干旱区生态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水土资源平衡论
证,严防耗水型生态项目、耗水型产业项目上马。纠
正草原造林的不当行为, 草原补播改良应尽量采用
当地耐旱的乡土牧草品种。对草原区耕地的退耕还
林和退耕还草实施相同的补贴优惠政策。
3. 4尽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对担负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涵养水源为主要
任务的草原和草原牧民实施财政补贴, 补偿牧民因
降低草原载畜量而在经济上蒙受的损失。
3. 5在中央财政和草原区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
实施工业反哺草地畜牧业
压缩干旱区土地利用强度和农业经济活动,减
轻土地的人口承载量和草地牲畜承载量, 降低草原
108
第 2期 苏大学等:防治沙尘暴须坚持草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区经济活动,会给草原区农牧民造成经济损失。政
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蒙受经济损失的农牧民相应的
经济补偿,以利社会和谐。
3. 6干旱区的草地生产和生态建设都要以水为度
严格执行流域水资源配置,限制耗水型种植业
与耗水型养殖业的发展, 严禁超采地下水用做农业
灌溉。没有灌溉条件,不允许清除原有自然植被, 建
植超过当地水资源容量的人工植被。优先发展草地
改良与草地畜牧业节水技术, 用等量水资源消耗获
得最大的绿色植被覆盖度。研究、推广免耕技术, 减
少土地风蚀沙化过程。加强耐旱牧草品种和耐旱半
灌木、灌木品种的驯化和选育,干旱区的草地生产和
生态建设,应尽可能推广、采用当地耐旱的乡土牧草
品种。
参考文献
[ 1] 秦大河. 沙尘暴[ M ] .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11, 44
[ 2] B. Kirychuk and Wang Sen. 加拿大三个草原省防治土地退化
的经验[ A] . 见:江泽慧.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国际研讨会文集
[ M ]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59-61
[ 3] F E Bu sby. 20世纪 30年代美国大平原沙尘暴[ A] . 见:江泽
慧.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国际研讨会文集[ M ] . 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2006. 38-39, 43-44
[ 4] 苏大学.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草地及管理 [ J] . 国外畜牧
学- 草原与牧草, 1987, 38( 5) : 54-56
[ 5] 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 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 M ]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004.
16, 20, 21
[ 6] 樊江文,钟华平,员旭疆. 50年来我国草地开垦状况及其生态
影响[ J] . 中国草地, 2002, 24( 5) : 70-73
[ 7] 苏大学. 保护草原减轻沙尘暴危害[ A] . 洪绂曾. 草业与西部
大开发[ M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1, 42
[ 8] 刘钟龄,朱宗元,郝敦元. 额济绿洲生态系统受损与生态保育
对策的思考[ A] . 郝益东. 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评说
[ M ] .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56- 57
[ 9] 李旭. 额济纳绿洲生态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 [ J ] . 中国水利,
2001, ( 9) : 14-15
[ 10] 陈梦熊. 西北干旱区荒漠化成因与防治对策[ N] . 科技日报,
1999-4-27(第 7版)
[ 11] 李宗礼. 民勤绿洲水资源承载能力初步研究[ A] . 王继和. 中
国西北荒漠区持续农业与沙漠综合治理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
集[ M ] .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189
[ 12] 苏大学. 我国草地资源快速消失与保护对策[ J ] . 草业科学(增
刊) , 2004, 29
[ 13] 章柯. 内蒙古阿拉善生态屏障严重退化酿成华北沙尘暴[ N ] .
第一财经日报, 2008-04- 12
(责任编辑 才 杰)
中国草学会关于会员重新登记的通告
根据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和中国科协等部门的文件精神, 中国草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研究决定, 对本学会
所属个人会员、单位会员进行重新登记,更换会员证、规范会员编号、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学会将对注册会员
在会议活动、论文发表等方面提供服务。重新登记的要求、表格以及收费标准请登陆中国草学会信息网
( www . chinagr ass. org. cn)下载,也可直接联系秘书处(电话: 010-62731666, 62732799)索取。填好的表格及
照片(一寸两张标准照,背面标记姓名)邮寄学会秘书处(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 2号, 中国农业大学动科
院,邮编: 100094)。特此公告。
中国草学会秘书处
2008年 3月 10日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