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rain of Verticillium albo-atrum from Alfalfa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第 18 卷 第 2 期
Vol. 18  No. 2
草地学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10 年 3 月
 Mar .   2010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陈婧1 , 白应文1, 杨继娟1 , 陈卫民2 , 张莉3 , 胡小平1*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与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
2.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3.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市 832003)
摘要: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 2007- 2008 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 VA001) , 依据 Kochs 法则,
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 ITS 序列分析, 鉴定为黑白轮枝菌( Ver 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适合该
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甜瓜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 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甜瓜
培养基、梅干培养基。在碳源和氮源中, 麦芽糖( Ma ltose)、乳糖( Lactose)、甘露醇( M annito lum)、赖氨酸( L y sine)、牛
肉膏( Beef ex tr act)、氨基乙酸 ( Aminoacetic acid)、组氨酸 ( Hist idine )有利于病菌的生长; 蔗糖( Sugar )、果糖 ( Fruc-
to se)、乳糖( L act ose)、硝酸钠( Sodium nitrate)、丙氨酸( A lanine)有利于病菌的产孢。苜蓿黄萎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
pH 值为 7. 0- 9. 5, 温度为 25  。
关键词:黑白轮枝菌; 苜蓿黄萎病;核糖体 DNA-IT S;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432. 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7-0435( 2010) 02-0274-06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rain of Verticillium albo-atrum from Alfalfa
CHEN Jing
1
, BAI Ying-w en
1
, YANG J-i juan
1
, CHEN We-i ming
2
, ZHANG Li
3
, HU Xiao-ping
1
( 1. Col leg e of Plant Protect ion and Sh aanxi Key Lab 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for Agriculture, Northw est A& F U nivers ity,
Yangl ing, S haanxi Province 712100, China; 2. Yil i Vocat ional and Techn ical C ol lege, Yinin g, Xinjiang U 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5000, Ch ina; 3. Sh ihez i Un iversi ty, Shihezi, Xinjiang U ygur Auton om ous Region 83200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nuderstand the biolog ical characterist ics of Ver ti ci ll ium albo-atr um Reinke et
Berthold in China, the isolat ion, ident ificat ion and biolo gical characterist ics o f the alfalfa v er ticillium w ilt
pathogen w er e studied f rom 2007 to 2008. T hrough t issue plat ing , one pathogen w as isolated f rom dis-
eased alfalfa plant in Xinyuan County of Xinjiang U ygur Autonomous Region. T he pathogen w as identif ied
as V. albo-atr um VA001 based on the Kochs pustule, morpho logical characterist ics and the sequence of
ribo somal DNA-5. 8S/ IT S. The study results o f the biolog ical characterist ics of VA 001 show that melon
lactose agar ( MA) , potato sugar agar ( PSA ) , potato dext ro se agar ( PDA) media w ere the best medium
fo r the st rain grow th and the PDA, MA, and plum culture agar ( PCA) media fo r sporulat ion. Among the
tested car bon and nit rog en resources, malto se, lactose, mannito lum , lysine, beef ex t ract , aminoacetic
acid, and hist idine w ere beneficial for mycelial growth and sucrose, f ructose, lactose, sodium nit rate, and
alanine for sporulat ion. For g row th and spo rulat ion o f the st rain, the opt imal pH was 7. 0- 9. 5 and tem-
perature w as 25 .
Key words: Vert i cil l ium albo-atr um Reinke et Berthold; Ver ticillium w ilt of alfalfa; Internal t ranscribed
spacer ( IT S) o f ribo somal DNA; Bio logical characterist ics
 苜蓿 (M edicago sativa L. )具有种植面积广、
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 是重要的牧草资
源,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 1, 2] 。苜蓿黄萎病是由
黑白轮枝孢 ( Vert icil l 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是世界性检疫病
害,其病原菌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原真菌和
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布在瑞
典[ 3]、德国[ 4] 、丹麦 [ 5]、英国[ 6]、加拿大 [ 7]、美国 [ 8]、新
西兰 [ 9]、日本[ 10] 、伊朗 [ 11]及我国新疆局部地区(已被
扑灭) [ 12, 13] 。邵刚等[ 14] 分析表明, 该病菌在我国江
苏、山东、陕西、宁夏、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
江、内蒙、新疆西北部零星地区的适生程度达到较高
水平,其传入我国扩散的危险性很大。因此,本文开
展了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以
期为该病菌的毒性及其变异规律、病害的流行规律
等研究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 2009-02-13;修回日期: 2010- 01-19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7- 0698)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No. B07049)资助
作者简介:陈婧( 1983- ) ,女,河北香河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研究, E-m ail: ch j79919@ 126. com; * 通讯作者 Auth or for corre-
spond ence, E-mail: xphu@ nw suaf. edu. cn
第 2期 王赫等: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 1供试标样与试剂
供试苜蓿黄萎病标样采自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
( 411632N, 801222E)。棉花黄萎菌( Ver ti ci l-
lium dahl iae Kleb. )由新疆塔里木大学王兰副教授
提供。感病苜蓿品种天兰(M edicago lupulinal
L. )由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提供。
Taq po lymerase、EDT A、SDS、alpha-巯基乙醇
等分子生物学试剂及 pMD18-T Vector 购自 T aKa-
Ra 公司, M agExtracto r DNA 纯化试剂盒购自
TOYOBO公司。其它试剂购自国内各生物技术公
司。引物 IT S1( 5-TCCGTAGGT GAACCT GCGG-
3) , ITS4 ( 5-T CCT CCGCT TAT TGAT ATGC-3)
由 TaKaRa公司合成。
1. 2病原菌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 从采自新疆伊犁地区
新源县的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取得分离菌的纯培养
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VA001菌株供测试用。病菌
于 PDA 平板上(培养皿直径为 9 cm,下同) , 25暗
培养 7 d 后进行菌落观察和镜检, 采用 Nees Von
Esenbeck [ 15]、C. M . I. [ 16] 和 Isaac[ 17] 的方法鉴定分
离菌的属、种。按 Kochs证病律要求安排试验, 采
用伤根法接种, 即将待测菌株接种到 Czapeks培养
液中,于25 1  , 130 r/ min摇培 10 d后,获得菌悬
液。在苜蓿 3- 4 片真叶期,采用无菌剪刀伤根, 在
浓度为 106 个/ mL 的分生孢子悬浮液中浸泡 30
min后移栽到直径为 15 cm 的无菌营养钵中, 置于
23 2 光周期为 16 h的组培间培养。由接种发病
植株进行病原菌再分离, 并与接种菌相比较。
1. 3苜蓿黄萎菌核糖体 ITS基因扩增、克隆与测序
将分离到的菌株( VA001)接种到 200 mL 查氏
培养液的三角瓶中, 于 25、130 rpm 摇培 7 d后,
双层纱布过滤获得菌丝体, 用无菌滤纸尽量吸干其
中的水份,置于冷冻干燥机中干燥 10 hr, 研磨成粉
末状, 采用 SDS-CTAB 法提取病菌菌基因组
DNA
[ 18]。用真核生物核糖体 DNA 通用引物 ITS1
和 ITS4进行 PCR扩增。PCR产物克隆到 pMD18-
T vector 上( T aKaRa, 日本) , 转化 E scherichia col i
st rain JM 109感受态细胞,经氨苄青霉素和蓝白斑
筛选,酶切鉴定后测序。
1. 4序列分析与数据处理
将菌株 VA001 的 DNA-IT S 序列与 GenBank
中已登录的轮枝孢属 6 个不同种的 ITS 序列进行
比对, 用 MEGA version 4. 1[ 19] 中的 MCL ( Max-i
mum Composite L ikelihood) 法计算进化距离, 用
NJ( N eighbor-Joining )法和 Bootst rap 法产生 1000
个聚类树, 按照多数规则法( Majority- rule)得到一
个最逼真轮枝孢属 6 种的聚类树。
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采用 SAS 8. 01统计软件
ANOVA 过程的 Duncan方法进行分析。
1. 5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选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 PDA)、马铃薯蔗糖
培养基( PSA)、马铃薯培养基 ( PA1)、查氏培养基
( CDA)、玉米粉洋菜培养基 ( CA )、燕麦片培养基
( OA)、梅干培养基( PCA) (梅干 50 g+ 马铃薯 40
g )、甜瓜培养基( MA) (甜瓜 200 g+ 乳糖 10 g+
K 2HPO4 1 g)、苜蓿培养基( AA ) (苜蓿茎叶 40 g)、
苜蓿葡萄糖培养基( ADA) (苜蓿茎叶 40 g+ 葡萄糖
20 g )、豌豆培养基 ( PA2)等共 11 种培养基 ( pH
7. 0) ,将直径为 0. 5 cm 的苜蓿黄萎病菌 VA001菌
饼接种于直径为 9 cm 培养基平板中央, 25下暗培
养 23 d,定期测量菌落直径,并将菌落刮下,配成 10
mL 悬浮液, 用 Neubauer 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产孢
量,每个处理重复 3次(下同)。培养基配方参照植
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 20]。
1. 6碳源、氮源对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以固体 Czapek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按相同比
例分别以葡萄糖、木糖、果糖、甘油、麦芽糖、山梨糖、
甘露醇、乳糖和蔗糖作为碳源, 以不加糖为对照;以
硫酸铵、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酰胺、组氨酸、草酸
铵、赖氨酸、氨基乙酸、牛肉膏、蛋白胨和硝酸钠作为
氮源,以不加氮源为对照( pH 7. 0) , 以直径为 0. 5
cm的打孔器打取菌饼接种于 9 cm 培养皿中央, 于
25 下暗培养 17 d,测量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1. 7pH值对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以直径为0. 5 cm的打孔器打取菌饼,接种于 pH
值为 4. 5、5. 5、6. 5、7. 0、7. 5、8. 5、9. 5、10. 5、11. 5 和
12. 0 的 PDA 培养基中央 (玻璃培养皿直径为 9
cm) , 25下暗培养 22 d, 测量菌落直径及产孢量。
1. 8温度对苜蓿黄萎病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以直径为 0. 5 cm 的打孔器打取菌饼, 接种于
pH 7. 0的 PDA 平板中央(培养皿直径为 9 cm ) ,分
别置于 0、5、10、15、20、25、30 和 35 下暗培养
23 d,测量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275
草地学报 第 18卷
2 结果与分析
2. 1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回接试验
分离菌株 VA001在 PDA 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
落,平铺, 边缘整齐, 气生菌丝不发达, 1 周后为乳白
色, 2- 3周后为褐色, 底部出现黑色的休眠菌丝;
分生孢子梗大量产生,直立, 无色,轮状分枝, 每轮 2
- 5根小枝,梗基部与菌丝分支处呈暗黑色, 梗长 20
- 50 m  1. 4- 3. 2 m; 分生孢子着生在小梗顶
端,单胞,椭圆形, 无色,大小为 3. 5- 10. 5 m  2-
3. 5 m;后期产生大量黑色休眠菌丝, 未发现厚垣
孢子和微菌核结构(图 1)。采用伤根法回接天兰
苜蓿,产生了典型的苜蓿黄萎病症状,并从中分离到
了相同的病原物。
图 1  大丽轮枝菌与 VA001 菌落形态比较
F ig . 1  Co lony morpholog ical compar ison of V . dahl iae ( A ) and VA001( B)
2. 2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VA001 菌株的 ITS1-5. 8S- IT S2 序列全长为
541 bp( GenBank注册号为 AB458830)。将 VA001
菌株的核糖体 DNA-ITS 序列与已报道的轮枝孢菌
6个不同种共 10个菌株在 GenBank 中注册的 ITS
序列(表 1) 进行同源性比对, 利用 MEGA version
4. 1软件的 neighbor- joining 法和 Bootst rap 法, 建
立轮枝孢菌10个菌株和 VA001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图 2) , 可知, Vert icillium 属的 10个轮枝菌可以明
显的分为 6个组,即 V . albo-atr um; V . dahl iae; V .
nubi lum; V . tr icor pus; V . nigr escens 和 V . theo-
br omae,与 Barbar a和 Clew es 报道的结果一致 [ 19]。
所测定的菌株 VA001 与 V. albo-atr um Ir1 菌株
( GenBank登录号: AY536044)的遗传距离最近,位
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得到了 90%的支持率。结
合VA 001菌株的培养性状等形态学特征,证明从新疆
苜蓿发病植株中分离的致病菌为黑白轮枝菌。
2. 3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 3. 1培养基的筛选苜蓿黄萎菌株在 11种培养
基上的菌落生长量和产孢量数据见表 2。可以看
出,甜瓜培养基( MA )、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PSA )、
马铃薯培养基( PA1)、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PDA)
是较好的菌落生长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 PDA)、梅干培养基( PCA )、甜瓜培养基( MA)和查
氏培养基( CDA)的产孢量均在 8. 0  107个/皿以
上,是较好的产孢培养基。因此,培养苜蓿黄萎病菌
效果较好的培养基是甜瓜培养基( MA)和马铃薯葡
萄糖培养基( PDA)。
表 1 轮枝菌 ITS序列
Table 1 ITS1-5. 8S- ITS2 rDNA sequence of Verticillium isolates
菌株
St rain
GenBank 注册号
GenBank
Regis t rator No.
寄主
Hos t
来源
Origin
V . albo-atr um Ir1 AY536044 Alfalfa Iran
VA001 AB458830 Alfalfa Chin a
V . nubi lm IMI130213 AJ292463 Potato UK
V . d ahl iae MAT- 756 AJ865691 Italy x anthium Italy
V . d ahl iae T 9 AY555947 Cotton U SA
V . t ri corp us 22 AY555960 Potato Is rael
V . t ri corp us 188 AY555961 Non- pathogenic U SA
V . nigr escens CBS 345. 39 E F543853 Du tch soil Iran
V . nigr escens CBS 120949 E F543857 Du tch soil Iran
V . theohromae CBS 458. 51 E F543858 Du tch soil Iran
V . theohromae CBS 968. 72 E F543859 Du tch soil Iran
276
第 2期 王赫等: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图 2 基于 ITS序列的 VA001 菌株进化树
Fig . 2  Phy logenet ic tree of iso lated VA001 based on ITS1-5. 8S- ITS2 rDNA sequence
表 2 VA001 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与产孢量
Table 2 Colony diameter and sporulation of VA001 on different media
T ype of
m edium
Colony Diameter
( cm)
S porulation
( 107 conidia/ Pet ri dis h)
M A 8. 15 A 9. 0700 a ABCb
PSA 8. 02 A 7. 6025 BC
PA1 7. 92 A 2. 2417 D
PDA 7. 84 AB 13. 3717 A
ADA 7. 55 ABC 1. 8917 D
OA 6. 35 ABC 2. 7975 D
PCA 6. 30 ABC 9. 5725 AB
CA 6. 24 ABC 5. 6558 BCD
AA 5. 70 BC 1. 2992 D
CDA 5. 60 BC 8. 3025 BC
PA2 4. 98 C 4. 7050 CD
  注:数据是 3次重复的平均值; 标有不同字母的平均数间在
0. 01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
Note: Values are m eans of three replicates ; means w ith dif fer-
ent let ters are sign ificant ly dif ferent at the 0. 01 level
2. 3. 2 碳源、氮源对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以
Czapek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研究了苜蓿黄萎菌在
不同碳源和氮源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量和产孢量
(表 3) , 不同碳源、氮源对苜蓿黄萎菌菌落的生长和
产孢具有明显影响, 麦芽糖、乳糖、甘露醇、赖氨酸、
牛肉膏、氨基乙酸、组氨酸有利于病菌生长;蔗糖、葡
萄糖、乳糖、硝酸钠、丙氨酸有利于病菌的产孢。
2. 3. 3 pH 值对菌落生长、产孢的影响 在 PDA
培养基 25暗培养条件下, 测定了苜蓿黄萎菌株在
pH 4. 5- 12. 0范围内菌落生长和产孢量(图 3) , 可
知,苜蓿黄萎菌在 pH 4. 5- 12. 0范围的 PDA 培养
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pH 7. 5时菌落生长速度最
快,而 pH 8. 5时最适于产孢。当pH 值达到12时,
菌株的生长和产孢均受到抑制。
表 3  碳源和氮源对 VA001 菌株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carbon and nitr og en r esour ces on co lony
diameter and spo rulat ion of VA001
碳源/氮源
Carbon/ nit rogen sou rce
菌落直径( cm)
Colony
diameter
产孢量(个/皿)
Sporulat ion
( 107 conidia/ Pet ri dish)
碳源
Carbon
Sour ce
麦芽糖 M altose 7. 84a A b 3. 9488a BCDb
乳糖 Lactose 7. 43 AB 5. 2750 ABC
甘露醇 Mannitolum 7. 29 AB 1. 4017 DE
甘油 Glycerol 7. 01 B 3. 9250 BCD
木糖 Xylose 5. 73 C 3. 1250 CDE
葡萄糖 Glu cose 5. 67 C 6. 5233 AB
蔗糖 Sucrose 4. 39 D 8. 3025 A
果糖 Fru ctose 4. 26 D 4. 6113 BCD
山梨糖 S orbose 3. 56 D 1. 3750 DE
对照 C ont rol 0. 50 E 0. 0304 E
氮源
Nit rogen
Sour ce
赖氨酸
Lysine
7. 15 A 0. 3400 C
牛肉膏
Beef ex tr act
7. 09 A 5. 5588 B
氨基乙酸
Aminoacetic acid
6. 78 AB 5. 4275 B
组氨酸
H ist idine
6. 64 AB 0. 2070 C
蛋白胨
Peptone
6. 21 BC 0. 0904 C
甘氨酸
Glycine
6. 15 BC 0. 6692 C
丙氨酸
Alanine
6. 08 BC 6. 4667 AB
天门冬酰胺
Asparaginas e
5. 65 CD 3. 8912 B
硝酸钠
Sodium nit rate
4. 97 D 8. 3025 A
草酸铵
Ammonium oxalate
1. 82 E 0. 4650 C
硫酸铵
Ammonium sulfate
1. 37 E 0. 1417 C
对照
Cont rol
0. 5 F 0. 1858 C
  注:数据是 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标有不同字母的平均数间在
0. 01水平上具有差异
Note: Value is mean of 3 measu rements of VA001; means with
dif feren t let ters are signif icant ly diff erent at th e 0. 01 level
277
草地学报 第 18卷
图 3  pH对 VA001 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pH on colony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VA001
2. 3. 4温度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利用 pH
7. 0的 PDA培养基,比较了 0- 35条件下苜蓿黄
萎菌株的菌落生长量和产孢量(图 4) , 可知苜蓿黄
萎菌在 5- 30均能生长和产孢, 0和 35 时停止
生长和产孢, 最适的菌落生长和产孢温度为 25。
在 25以前,菌落的生长优先于产孢;在 25之后,
菌落的生长和产孢量急剧下降。
图 4  温度对 VA001 菌株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Fig . 4  Effect s o f temperature on colony g row th
and spo rulation of VA001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证病律从
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株
病原菌,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 IT S序列分析, 鉴
定为苜蓿黄萎病菌,并分析了培养基类型、碳源、氮
源、pH、温度等条件对苜蓿黄萎病菌菌落生长和产
孢的影响。该菌在 pH 4. 5- 12. 0范围内均能生长
和产孢, pH 为 7. 5时菌落生长速度最快, 但产孢量
相对较低,在 pH 为 8. 5 时出现产孢高峰。苜蓿黄
萎病菌在 5- 30范围内均能生长并产孢, 最适温
度为 25 。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有利于菌落生长)
和蔗糖(有利于产孢) ,最佳氮源为赖氨酸(有利于菌
落生长 )和硝酸钠 (有利于产孢)。该研究结果与
Hawksw orth [ 21]、Chr isten [ 22]、Heale[ 23] 及杨家荣
等[ 2 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张祥林等 [ 25]的研究
结果表明, 苜蓿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最适 pH 为
6. 5左右, pH 值大于 11. 5 或小于 3. 5时该菌不能
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为 20- 23 ,在 2或 29时
该菌停止生长。
苜蓿、沙打旺、红豆草、三叶草、草木犀等是我国
北方的主要牧草。其中, 苜蓿的种植面积约为 300
万 hm2 ,是一种适应性广泛、品质优良的饲料作物,
起源于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目
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黄河流域、东北三
江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 大致分布在北纬
35- 43之间,年平均降水量 500- 800 mm, > 0积
温为 3000- 5000的地区[ 26] 。侯天爵等[ 27] 用一株
来自加拿大感病苜蓿上的 V. albo-atr um 接种 15
种豆科牧草,结果表明 V. albo-atrum 对苜蓿、沙打
旺、红豆草等中国北方广为种植的豆科牧草具有比
V. d ahliae更强的致病性。该病菌除了危害苜蓿
外,还可以侵染豌豆、西瓜、番茄、茄子、马铃薯等重
要经济作物。据邵刚等 [ 14]分析, 苜蓿黄萎病菌在这
些地区适生性强, 处于较高风险水平,该研究结果预
示着一旦病害从国外或疫区传入, 就会有扩展蔓延
的可能性。而且我国许多苜蓿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与
欧洲、北美洲种植区极其相似,这就预示着苜蓿黄萎
病一旦传入就会有扩展蔓延的危险。因此,在口岸
检验、跨地区检疫,特别是从国外调用苜蓿种子或苜
蓿牧草、豌豆、西瓜、番茄、茄子、马铃薯等种子时要
特别注意,杜绝带病种子或者苜蓿等豆科牧草传入
非疫区。同时,对局部地区发生苜蓿黄萎病的, 应及
时采取疫情封锁、拔除病株、土壤处理、轮作倒茬等
综合防控措施, 遏制和扑灭疫情。该项研究为苜蓿
黄萎病菌检疫策略的进一步完善, 以及更好地控制
和杜绝苜蓿黄萎病在我国的流行和蔓延, 也为将来
进一步深入开展苜蓿黄萎病的流行规律、病原菌的
毒性及其变异机制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1]  李向林. 万里强苜蓿青贮技术研究进展[ J ] . 草业学报, 2005,
14( 2) : 9-15
[ 2]  王赫,刘利,周道玮. 苜蓿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 J] . 草地学报, 2007, 15( 5) : 437- 441
[ 3]  H edlun d T. Om Nagra sjukdomar och sk ador pa vara lan t-
bruk svaxter [ J] . S ver. Allm ann a Jordb ruks ridskrif t , 1923,
5: 167-168. ( cited by H eale, Canadian J. Plant Path ology,
1985, 7: 191- 198)
[ 4]  Richter H, Klin kow ski M . Wirtelplz-Welk ekrank heit an Lu-
278
第 2期 王赫等: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zerne und E xpar set te ( Err eger : Vert ic il lum albo-atr um Rke.
E t Berth. ) [ J] . Nachrichtenb l. Dtsch. Pflan rens chutzdienst
( Berl. ) , 1938, 18: 57-58
[ 5]  Hansen H R, Web er A. Plant dis ease and pes ts in Denm ark in
1945 [ M ] . Tids skr. Plan teavl . , 1948, 51: 434
[ 6]  N oble M , Robert son N F, Dowson W J . Vert icillium wil t of
lucerne in Britain [ J] . Plan t Path ology, 1953, 2: 31- 33
[ 7]  Aube C, Sackston W E. Verticillium w ilt of forage legum es in
Canada [ J] . Can . J . Plant S ci. , 1964, 44: 427-432
[ 8] Graham J H , Peaden R N, Evans D W . Vert icil lium w il t of al-
fal fa found in th e United States [ J] . Plan t Disease Report ,
1977, 61: 337-340
[ 9]  Smith H C. T he morphology of Ve rt ici l lium albo-atr um , V.
d ahl iae and V. T ri cor p us [ J] . New Zealan d J. Agric. Res. ,
1965, 8: 450-478
[ 10] Kitazawa K, Sato R. W ilt of alfalfa caused by Ve rt ici l lium al-
bo-at rum Reinke & Berthold [ J] . Annals of the Ph ytopatho-
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1981, 47: 2272- 2274
[ 11] Ghalandar M , Clew es E, Barbara D J, e t al . Vert icillium-w ilt
( Vert ic il l ium albo-at rum ) on Med icag o sa ti v a ( alf al fa) in Iran
[ J ] . Plant Pathology, 2004, 53( 6) : 812
[ 12] 王雪薇,喻宁莉,马德成,等. 新疆苜蓿病害种类和分布的初步
研究[ J ] .草业学报, 1998, 7( 2) : 48-52
[ 13] 马德成,秦晓辉,王培,等. 新疆局部地区苜蓿黄萎病防控与扑
灭[ J ] .植物检疫, 2006, 20( 6) : 394
[ 14] 邵刚,李志红,张祥林,等. 苜蓿黄萎病菌在我国的适生性分析
研究[ J ] .植物保护, 2006, 32( 5) : 48- 51
[ 15] Nees Von Esenbeck C G. Das system der pilz e un d Schw amm e
[ M ] . Stahelsch en Buchhandluns. Wu rzburg, 1816, 40
[ 16] C. M . I. Descript ions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bacteria [ J] . Na-
ture, 1965, 207: 356
[ 17] Isaac I. S peciat ion in Vert icillium [ J ] . Ann. Rev. Phyto-
path. , 1967, 5: 201- 222
[ 18] Sanbrook J, Frit sch E F, Maniat is T . ( 金冬雁, 黎孟枫译 ) .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 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59-262
[ 19] T amu ra K, Dudley J , Nei M , Kumar S . MEGA4: M olecu lar
evolu tionary genet ics an aly sis ( MEGA) softw ar e vers ion 4. 0.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 ion [ J ] , 2007, 24: 1596-1599
[ 20] 俞大绂. 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 M ] . 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 1979, 1-511
[ 21] H aw ksworth D L, T alb oys P W . Vert i cil l ium albo-at rum. C.
M . I. Descript ion of Pathogen ic Fungi and Bacteria [ M ] ,
1970, 259
[ 22] Ch risten A A, Fr ench R C. Grow th an d path ogenicity of alfal-
fa st rain s of Ve rt ici l lium albo-at rum [ J] . Plant Dis. , 1982,
66: 416-418
[ 23] H eale J B. Vert icil lium wil t of alfalfa, b ackground and current
research [ J ] .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 t Pathology, 1985, 7:
191-198
[ 24] 杨家荣,商鸿生,李玥仁. 苜蓿黄萎病病原菌研究 [ J] . 草业学
报, 1997, 6( 3) : 42-44
[ 25] 张祥林,毋跃文,张振华. 不同营养和培养条件对黑白轮枝菌
生长的影响[ J] . 新疆农业科学, 2004, 41( 5) : 283-287
[ 26] 白可喻,徐斌,邱建军. 基于 GIS 的中国苜蓿资源分布和生产
力分析[ J] . 中国草地学报, 2007, 29( 4) : 15-20
[ 27] 侯天爵, H. C. H uang, J . Fraser. 两种轮枝菌对 15 种豆科牧
草的致病性[ J] .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 2) : 189-192
(责任编辑 李 扬)
(上接第 273页)
[ 2]  左海涛, 武菊英. 草本能源植物在北京地区的生产潜力 [ A] .
见: 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 海
口: 中国草业青年学术研讨会组委会. 2007: 474-478
[ 3]  左海涛, 杨秀山, 陈群. 纤维素类草本能源植物研究进展
[ A] . 见: 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
[ C] . 上海: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2008: 256-261
[ 4]  王会梅, 徐炳成, 李凤民, 等. 不同立地柳枝稷生长响应的初
步研究[ J ]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 3) : 91-93
[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十卷第二
分册[ 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26-27
[ 6]  黄杰, 黄平, 左海涛. 栽培管理对荻生长特性及生物质成分的
影响[ J ] . 草地学报, 2008, 16( 6) : 646-651
[ 7]  黄平, 左海涛, 韩烈保, 等. 拔节期水分胁迫对荻生长和生物
质特性的影响[ J] . 草地学报, 2007, 15( 2) : 153-157
[ 8] 高捍东, 蔡伟建, 朱典想, 等. 荻草的栽培与利用[ J] . 中国野
生植物资源, 2009, 28( 3) : 65-67
[ 9]  王玉珍. 荻的繁殖技术[ J ] .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7, 10 ( 6) :
33
[ 10]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二
分册[ 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0-21
[ 11] 王庆海, 武菊英, 滕文军, 等. 种植方式和越冬保护措施对芦
竹成活率的影响[ J] .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 6) : 813-815
[ 12] 韩志萍, 胡晓斌, 胡正海. 芦竹修复镉汞污染湿地的研究[ J ]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 5) : 945-950
[ 13] 许彩霞. 水生观赏植物抗水体重金属污染机理及其快繁技术
研究[ D] : [学位论文] .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13, 33
[ 14] 熊毅, 李庆逵. 中国土壤 (第二版 ) [ M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34-38
[ 15] James P M, Mat t A S, Wil liam R O, et al . Biomass produc-
t ion of Alam o sw itchgrass in r esponse to n it rog en, phos-
phorous and row spacing [ J ] . Agron om y Jou rnal , 2001, 93
( 4) : 896-901
[ 16] 陈岗, 薛国祥, 王志民. 西昌市高草乡水稻配方施肥3414大
田试验肥料效应函数分析[ J] . 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2008, 22( 3) : 17-22
[ 17] 朱涛, 张中原, 李金凤, 等. 应用二次回归肥料试验3414设
计配置多种肥料效应函数功能的研究 [ J ] . 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 2004, 35( 3) : 211-215
(责任编辑 李 扬)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