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Microlepia strigosa under Drought Stress on Physiological Change Laws

粗毛鳞盖蕨干旱胁迫下生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3ꎬ 31(6): 576~ 582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3􀆰 60576
粗毛鳞盖蕨干旱胁迫下生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孙 昊ꎬ 王 茜ꎬ 关 旸∗ꎬ 刘保东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ꎬ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研究了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 strigosa)成熟孢子体在自然干旱胁迫处理下生理特性的变化ꎮ 发现胁迫
过程中其相对电导率、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可溶性糖、 脯氨酸含量上升ꎻ 可溶性蛋白与丙二醛(MDA)含量
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ꎻ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叶绿素含量、 总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Photo)、 蒸腾速
率(Trmmol)、 气孔导度(Cond)呈下降趋势ꎻ CAT活性、 胞间 CO2 浓度(Ci)呈先升后降的趋势ꎮ 表明其膜系统
并未受到严重伤害ꎻ 渗透调节系统起到了较好的抗脱水作用ꎻ 保护酶系统虽受到抑制ꎬ 但仍能发挥清除自由基
的作用ꎻ 呼吸及光合系统受到影响显著下降ꎬ 但主要表现为植物体的自主调节ꎮ 说明在胁迫过程中粗毛鳞盖蕨
生理上能够迅速作出相应的适应调节ꎬ 表现出对干旱胁迫后较强的恢复能力和一定的忍耐能力ꎮ
关键词: 粗毛鳞盖蕨ꎻ 成熟孢子体ꎻ 干旱胁迫ꎻ 生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 Q945􀆰 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3)06 ̄0576 ̄07
      收稿日期: 2012 ̄04 ̄23ꎬ 修回日期: 2013 ̄06 ̄20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170294) ꎮ
  作者简介: 孙昊(1987-)ꎬ 男ꎬ 黑龙江哈尔滨人ꎬ 硕士研究生(E ̄mail: sunhao123abc@126􀆰 com)ꎮ 关旸(1969-)ꎬ 女ꎬ 副教授ꎬ
现从事植物生物学研究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guany0611@126􀆰 com)ꎮ
Effects of Microlepia strigosa under Drought Stress
on Physiological Change Laws
SUN Haoꎬ WANG Qianꎬ GUAN Yang∗ꎬ LIU Bao ̄Dong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Biologyꎬ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ꎬ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ꎬ Harbin 150025ꎬ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Microlepia strigosa under natural drought stress treatment exhibited
changes in physical properties. Stress increased relative conductivityꎬ POD activityꎬ soluble
sugar and proline content. Soluble protein and MDA content high ̄low ̄highꎻ SOD activityꎬ
chlorophyll contentꎬ total respiratory rateꎬ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is on the declineꎻ The CAT activity and Transpiration
rate is raise ̄lower. The membrane system did not exhibit serious damage. The osmotic
regulation system had good resistance to dehydration. The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 played a
role against free radicalsꎻ respiration and photosynthesi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ꎬ but mainly
for autonomic regulation of the plant.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M􀆰 strigosa adapted to stressꎬ
and showed a strong ability of recovery after drought and exhibited certain endurance ability.
Key words: Microlepia strigosaꎻ Mature sporophyteꎻ Drought stressꎻ Physiological characte ̄
ristics
    蕨类植物系统进化和生活史类型独特ꎬ 很多种
类同时具有药用、 食用和观赏等多种价值ꎬ 因此近
年来蕨类植物的生理生态学和逆境生理研究备受关
注[1]ꎮ 水分条件是影响植物形态结构、 生理代谢
及限制其地域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ꎬ 植物对水分胁
迫的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ꎬ 形成了
受遗传性制约的适应机制[2]ꎮ 由于蕨类植物通常
生长于避荫且高湿环境下ꎬ 因此水分条件成为蕨类
植物生长与繁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限制因子之
一ꎮ 在对人工栽培的粗毛鳞盖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
中ꎬ 了解其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变化规律ꎬ 将有利
于进行合理灌溉ꎬ 进一步提高经济利润ꎮ
粗毛鳞盖蕨 (Microlepia strigosa ( Thunb.)
Presl.)属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草本植物ꎬ
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 福建、 四川、 云南及台湾等
地ꎬ 其叶形优美、 孢子囊群奇特ꎬ 作为盆景或街道
绿化植被皆具观赏性ꎬ 且全草可入药[3]ꎬ 是一种
具有很高潜在园艺价值及经济价值的蕨类植物ꎬ 因
此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ꎮ 关于鳞盖蕨属植物的研究
涉及化学分析[4ꎬ5]、 形态结构[6-8]、 细胞学[9]和配
子体发育[10]等多个领域ꎮ 笔者以盆栽实验方式研
究了自然干旱胁迫对其成熟孢子体的膜透性、 渗透
调节、 保护酶、 呼吸以及光合等系统的影响ꎬ 希望
为其人工栽培与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 strigosa)孢子于 2004
年 7月采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园ꎬ 栽
种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温室中(45°24′Nꎬ 126°42′E)ꎮ
1􀆰 2  实验设计
选择 20 株长势一致且健康的材料移栽到 20
个直径 20 cm 的花盆中ꎬ 放置于人工气候箱里进
行 20 d适应性培养ꎮ 条件: 光照强度为(400±10)
μmol􀅰m-2 􀅰 s-1ꎻ 光照周期为 14 h / dꎻ 温度为
25℃±0􀆰 5℃ꎻ 湿度为 75%±5%ꎻ 土质选择暗棕
壤ꎮ 将材料浇透水 1 d后开始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处
理ꎬ 第 10 d时开始复水ꎬ 复水至第 12 d时结束实
验ꎬ 以浇透水 1 d 后的植株为对照(即胁迫 0 d)ꎮ
期间每 2 d 随机选择生长状况接近一致的功能叶
片ꎬ 用液氮处理后放入零下 80℃冰箱保存ꎬ 用以进
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ꎬ 每个指标测定重复 3次ꎮ
1􀆰 3  测定方法
土壤含水量测定: 用已称重的铝盒取土样ꎬ 称
其重量ꎬ 然后敞开盒盖ꎬ 置于 105℃的恒温箱内连
续烘干 12 h 至恒重ꎬ 待冷却后ꎬ 再称其重量ꎬ 计
算得到土壤含水量ꎮ 根据 Hsiao的水分胁迫划分标
准ꎬ 将胁迫的程度划分为轻度胁迫(即土壤相对含
水量降低 8%~10%)、 中度胁迫(10%~20%)、 重
度胁迫(20%以上) [12]3个标准ꎮ
生理指标的测定: 质膜相对透性测定采用电导
法ꎬ 丙二醛(MDA)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ꎬ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氮蓝四唑光化学
还原法测定ꎬ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愈创木
酚法测定ꎬ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紫外吸收
法测量ꎬ 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 G ̄250
法测定ꎬ 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ꎬ 脯氨
酸含量采用酸性茚三酮显色法测定ꎬ 叶绿素采用丙
酮乙醇混合液提取法测定ꎬ 呼吸速率采用微量定积
检压法[11]测定ꎮ 采用美国 Licor 公司 LI ̄6400 光合
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hoto)、 气孔
导度(Cond)、 蒸腾速率(Trmmol)及胞间 CO2 浓
度(Ci)ꎮ
1􀆰 4  数据处理
采用软件 SPSS 18􀆰 0 进行数据分析ꎬ 用 Mi ̄
crosoft Excel 2003应用软件制作图表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干旱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干旱条件下粗毛鳞盖蕨土壤含水量呈线性下降
趋势 (图 1 ) ( y = - 3􀆰 7715x + 30􀆰 654ꎬ R2 =
0􀆰 9397)ꎬ 10 d时比对照下降 78􀆰 51%ꎬ 复水后接
近对照的水平ꎮ 干旱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显示ꎬ 胁迫处理 0~2 d 时为轻度胁迫ꎬ 胁迫处理
2~6 d时为中度胁迫ꎬ 6~10 d时为重度胁迫ꎮ
b
g
f
e
d
c
a
0
5
10
15
20
25
30
0 2 4 6 8 10 12
!
"
#
$
%
&
(
)
%
So
il
w
at
er
c
on
te
nt
#$()* d( )
Water stress time
    图中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干旱胁迫天数间在 0􀆰 05水平上的显著
    差异ꎮ 下同ꎮ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the 0􀆰 05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days. Same below.
图 1  干旱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Fig􀆰 1  Changes in drought stress on content of water in soil
775  第 6期                        孙 昊等: 粗毛鳞盖蕨干旱胁迫下生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2􀆰 2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
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粗毛鳞盖蕨的相对电导率在水分胁迫 0 ~2 d
时变化不明显ꎬ 处理第 4 d 时相对电导率缓慢上
升ꎬ 处理第 6 d后快速增加ꎬ 至第 10 d 时电导率
超过对照 45􀆰 77%ꎬ 复水 2 d后恢复至第 4 d 时的
水平(图 2: A)ꎮ
叶片 MDA 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
势ꎮ 轻度胁迫处理期间(0 ~2 d)MDA 含量上升ꎬ
胁迫 4~6 d 期间 MDA 含量明显下降ꎬ 随后又上
升ꎬ 第 10 d 时比对照增加了 18􀆰 67%ꎬ 复水 2 d
后 MDA 含量逐渐恢复并接近第 2 d 时的水平(图
2: B)ꎮ
A: 干旱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ꎻ B: 干旱胁迫对 MDA 含量
的影响ꎮ
A: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ꎻ B: MDA content.
图 2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相对
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Fig􀆰 2  Drought stress on leaf relative conductivity
an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in M􀆰 strigosa
2􀆰 3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粗毛鳞盖蕨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
性在胁迫过程中明显下降ꎬ 第 10 d 比对照降低了
82􀆰 82%ꎬ 复水后恢复到第 4 d的水平(图 3: A)ꎮ
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干旱胁迫0 ~
A: 干旱胁迫对 SOD活性的影响ꎻ B: 干旱胁迫对 POD活性的
影响ꎻ C: 干旱胁迫对 CAT活性的影响ꎮ
A: SOD activitiesꎻ B: POD activitiesꎻ C: CAT activities.
图 3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Fig􀆰 3  Drought stress on leaf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 in M􀆰 strigosa
2 d时上升平缓ꎬ 胁迫第 2 d后显著上升ꎬ 第 10 d
比对照升高了 49􀆰 03%ꎬ 复水 2 d 后 POD 活性降
到第 4 d时的水平(图 3: B)ꎮ
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
的趋势ꎮ 第 6 d时比对照高 2􀆰 7倍ꎬ 随后下降ꎬ 但
到第 10 d时仍高于对照ꎬ 复水 2 d后恢复至第 6 d
时的水平(图 3: C)ꎮ
2􀆰 4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
影响
粗毛鳞盖蕨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的加
剧而上升ꎬ 第 10 d 时比对照升高了 91􀆰 88%ꎬ 复
水 2 d后其含量下降至第 6 d时的水平(图 4: A)ꎮ
87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 
A: 干旱胁迫对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B: 干旱胁迫对叶片可
溶性糖含量的影响ꎻ C: 干旱胁迫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
响ꎮ
A: Proline content in leavesꎻ B: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leav ̄
esꎻ C: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in leaves.
图 4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Fig􀆰 4  Drought stress on leaf osmoregulation
substances in M􀆰 strigosa
    可溶性糖含量也呈上升趋势ꎮ 胁迫初期快速增
加ꎬ 第 4 d后平缓上升ꎬ 到第 10 d 时比对照升高
了 40􀆰 68%ꎬ 复水 2 d 后恢复至第 4 d 时的水平
(图 4: B)ꎮ
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样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
趋势ꎮ 第 2 d时比对照增加了 11􀆰 12%ꎬ 随后开始
下降ꎬ 第 6 d后又上升ꎬ 复水 2 d后可溶性蛋白含
量迅速恢复并接近第 4 d时的水平(图 4: C)ꎮ
2􀆰 5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呼吸速率、 叶绿
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干旱胁迫下粗毛鳞盖蕨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ꎮ
第 10 d 时比对照下降了 70􀆰 27%ꎬ 复水 2 d 后呼
吸速率恢复至第 6 d时的水平(图 5: A)ꎮ
叶绿素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ꎮ 轻度胁迫期间
叶绿素含量下降趋势不明显ꎬ 第 2 d后下降趋势明
显ꎬ 到第 10 d时比对照下降了 54􀆰 04%ꎬ 复水 2 d
后叶绿素含量恢复至第 6 d时的水平(图 5: B)ꎮ
净光合速率也呈下降趋势ꎮ 在胁迫第 10 d 时
比对照减少了 74􀆰 05%ꎬ 复水 2 d 后恢复至第 2 d
和第 4 d之间的水平ꎮ 叶片的胞间 CO2 浓度呈先
升后降的趋势ꎬ 0~4 d时缓慢上升ꎬ 第 6 d时达到
最高ꎬ 比对照增加了 18􀆰 99%ꎬ 随后开始下降ꎬ 复
水 2 d后恢复至第 8 d时的水平(图 5: C)ꎮ
气孔导度同样呈下降趋势ꎮ 第 2 d、 第 4 d 时
气孔导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 21􀆰 56%、 33􀆰 02%ꎬ
胁迫第 10 d 时比对照减少了 85􀆰 47%ꎬ 复水 2 d
后恢复至 2 d的水平ꎮ 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ꎬ 胁迫
10 d时比对照减少了 81􀆰 83%ꎬ 复水 2 d后迅速恢
复并接近第 6 d时的水平(图 5: D)ꎮ
3  讨论
植物遭受逆境时ꎬ 细胞膜会发生过氧化作用使
细胞液外渗[13]ꎬ 相对电导率能够反映溶液中细胞
液外渗量进而判断质膜受伤害的程度[14ꎬ15]ꎮ 膜脂
过氧化还会产生丙二醛(MDA)ꎬ 也是反映质膜受
伤害程度的主要指标[16]ꎮ 在对其他植物的抗旱研
究中发现ꎬ 抗旱性强的品种在胁迫过程中的相对电
导率和 MDA 含量变化往往较小[17]ꎮ 本实验中胁
迫初期相对电导率上升不显著ꎬ 可见ꎬ 轻度和中度
干旱胁迫并未使质膜受到严重伤害ꎬ 重度干旱胁迫
时相对电导率才显著增加ꎬ 但复水后又快速恢复至
第 4 d 时的水平ꎻ MDA 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不大ꎬ
第 10 d达到重度干旱时也未超过对照的 18􀆰 67%ꎮ
前人对结缕草的研究和对甘草的研究也发现胁迫过
程中 MDA含量增加越少抗旱性越强[18ꎬ19]ꎬ 因此笔
者认为干旱胁迫下粗毛鳞盖蕨质膜受伤害程度不
严重ꎮ
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ꎬ 保护酶系统会因植物
体内自由基积累以各自的应答方式做出响应[20]ꎬ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与过
氧化氢酶(CAT)等协同清除细胞内的毒害物质[21]ꎮ
975  第 6期                        孙 昊等: 粗毛鳞盖蕨干旱胁迫下生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A: 干旱胁迫对呼吸速率的影响ꎻ B: 干旱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ꎻ C: 干旱胁迫对净光合速率和胞间 CO2 浓度的影
响ꎻ D: 干旱胁迫对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的影响ꎮ
A: Respiration rateꎻ B: Chlorophyll content in leavesꎻ C: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intercellular CO2ꎻ D: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ranspiration rate.
图 5  干旱胁迫对粗毛鳞盖蕨叶片呼吸速率、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Fig􀆰 5  Drought stress on leaf respirationꎬ chlorophyll contentꎬ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intercellular
CO2ꎬ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ranspiration rate in M􀆰 strigosa
前人研究发现鸟巢蕨的 SOD、 POD和 CAT活性在
干旱胁迫过程中皆为先升后降趋势[22]ꎮ 本实验中
叶片 SOD 活性自胁迫开始就受到抑制并持续下
降ꎬ POD活性持续升高ꎬ CAT 活性为先升后降趋
势ꎮ 由于保护酶系统在不同植物之间变化较为复
杂[23]ꎬ 本实验中干旱胁迫对 SOD活性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ꎬ 但是 POD 与 CAT 仍协同清除过氧化产
物ꎬ 重度干旱胁迫对 CAT 活性产生抑制ꎬ 但其活
性并未低于对照ꎬ 同时 POD 活性仍持续升高ꎬ 所
以粗毛鳞盖蕨抗旱性可能是与 POD 活性相适应
的ꎬ 复水后 SOD、 CAT 活性皆快速恢复至第 4 d
时的水平ꎬ 也说明粗毛鳞盖蕨在干旱胁迫后有较强
的恢复能力ꎮ
脯氨酸、 可溶性糖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
调节物质[24]ꎮ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植物在干旱胁
迫下普遍出现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的现象[25]ꎮ 可
溶性糖含量变化是植物在胁迫条件下的一种主动调
节渗透势以保持体内水分的生理适应方式[26]ꎮ 对
卷柏的研究和对菊芋的研究说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
含量的积累能够提高植物抗旱能力[27ꎬ28]ꎮ 本实验
发现粗毛鳞盖蕨的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持
续增加ꎬ 到第 10 d 时脯氨酸含量增加超过对照
90%ꎬ 可溶性糖含量超过对照 40􀆰 68%ꎮ 脯氨酸与
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增加了细胞原生质浓度ꎬ 增强
了细胞渗透调节能力ꎬ 这对粗毛鳞盖蕨抗旱能力的
提高是有利的ꎮ
可溶性蛋白既参与渗透调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植物内部代谢的活跃程度[29]ꎮ 有研究表明不少
蕨类植物在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皆为先
升后降[30]ꎬ 而本实验可溶性蛋白表现为先升后降
再升高的变化的趋势ꎮ 干旱胁迫可以改变植物的基
因表达并促进植物合成新的抗性蛋白质ꎬ 与相应的
08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 
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31]ꎮ 因此笔者认为胁
迫过程中蛋白质含量最初的上升可能是其正常代谢
的积累ꎬ 下降是因干旱胁迫下蛋白合成受阻ꎬ 随后
新的抗旱蛋白的快速合成又使其含量增加ꎮ 可溶性
蛋白协同可溶性糖和脯氨酸调节渗透势又说明了植
物体内代谢活跃ꎬ 表明植物体代谢功能未因干旱而
受到严重影响ꎮ
光合作用是最易受水分胁迫影响的生理过程之
一[32]ꎮ 本实验中粗毛鳞盖蕨的叶绿素含量、 呼吸
速率、 净光合速率(photo)、 气孔导度(Cond)和
蒸腾速率(Trmmol)呈明显下降趋势ꎬ 胞间 CO2 浓
度(Ci)呈先升后降趋势ꎮ 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反映
植株的生长状况及光合能力ꎬ 干旱胁迫会加速叶绿
素的降解[33ꎬ34]ꎮ 本实验发现叶绿素含量在胁迫初
期下降不明显ꎬ 至重度胁迫时才明显下降ꎬ 但复水
后恢复明显ꎬ 说明其结构并未遭到严重破坏ꎻ 植物
受水分胁迫时ꎬ 通过气孔限制来减少蒸腾失水ꎬ 但
叶片对 CO2 吸收也因此受阻[35ꎬ36]ꎬ 这是 Photo 和
呼吸速率下降的另一原因ꎮ 本实验还发现胁迫前
6 d的 Ci小幅上升ꎬ 可能是因为呼吸速率在第 2 d
至第 4 d的下降不显著ꎬ 植物呼吸产生的 CO2 出
现短暂的积累ꎮ 也可能是由于气孔限制导致气孔在
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进行周期性运动: 气孔保持
在一定的开度水平ꎬ 有效减少水分蒸腾散失使水分
利用最佳化并保持足够 CO2 的吸收[37]ꎬ 而重度干
旱胁迫下气孔关闭ꎬ Ci 显著降低ꎮ 总体看来干旱
胁迫从非气孔限制和气孔限制两个方面实现对植物
光合作用的抑制ꎬ 本实验观察发现气孔限制占主
导ꎬ 说明 Photo的下降是粗毛鳞盖蕨在干旱胁迫下
的一种调节机制ꎮ
综上所述ꎬ 在持续干旱胁迫与复水过程中ꎬ 粗
毛鳞盖蕨生理上能迅速作出相应的适应调节ꎬ 表现
出对干旱胁迫一定的忍耐能力和较强的恢复能力ꎮ
实验中发现胁迫第 6 d是一个敏感时期ꎬ 相对电导
率开始显著上升ꎬ MDA 含量快速增加ꎬ CAT 活性
受到抑制ꎬ 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和胞间 CO2 浓度
出现短暂积累ꎮ 植物的耐旱生理特性是对环境长期
适应的复杂生理生化过程ꎬ 本实验是在盆栽环境中
进行ꎬ 与野外生境有一定差异ꎬ 因此得出的结论有
一定的局限性ꎬ 今后对粗毛鳞盖蕨的抗旱生理性质
的探究应结合野外实验ꎬ 从分子、 细胞水平至整个
生命周期等多角度考虑ꎬ 进一步对其抗旱性进行研
究ꎬ 为其人工栽培、 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开发提
供更加准确详细的科学依据ꎮ
参考文献:
[ 1 ]   梁彦涛ꎬ 佟伟霜ꎬ 常缨. 香鳞毛蕨净光合速率的环
境响应及模拟 [ J] . 中国农学通报ꎬ 2013ꎬ 29
(10): 58-64.
[ 2 ]   Damiano Rꎬ Rossano M. Comparison of water
status indicators for young peach trees[J] . Irriga
Sciꎬ 2003ꎬ 22: 39-46.
[ 3 ]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 2 卷[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1959.
[ 4 ]   Tanaka Nꎬ Kobayashi Kꎬ Obata Cꎬ Nose Y.
Chemical and chemotaxonomical studies of fern
constituents. LXXXIII Variation of Microlepiama ̄
rginata(1) [J] . Yakugaku Zasiꎬ 1993ꎬ 113(1):
70-78.
[ 5 ]   Tanaka Nꎬ Wade Hꎬ Daidouji H. Chemicaland
chemotaxo ̄nomical studies of ferns. XCVII. Con ̄
stituent variation of Microlepiamarginata (3) [ J] .
NatMedꎬ 1998ꎬ 52: 60-67.
[ 6 ]   Chang S Lꎬ Yong C O. The vascular cycular and
stellar types of tipes and rhizomes in the Korean
Pteridaceae[J] . Korean J Plant Taxonꎬ 1990ꎬ 20
(3): 157-164.
[ 7 ]   Chang S Lꎬ Yong C O. A taxonomy of Korean
Pteridaceae on the basis of sporemorphology[J] .
Korean J Plant Taxonꎬ 1999ꎬ 20(4): 234-256.
[ 8 ]   Nakto N. Note on chromosome of Japanese Pteri ̄
dophytes( 3) [ J] . J Japn Botꎬ 1990ꎬ 65 ( 7):
204-209.
[ 9 ]   Hus H Yꎬ Tsai J L. Cytological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s of Microlepia strigosa in Taiwan [ J] .
Yushaniaꎬ 1991ꎬ 7: 21-27.
[10]   张凌献ꎬ 刘保东ꎬ 檀龙云. 阔叶鳞盖蕨和粗毛鳞盖
蕨(碗蕨科)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 . 热带亚热带植
物学报ꎬ 2008ꎬ 16(3): 249-254.
[11]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ꎬ 2000.
[12]   Hsiao T C. Plant Responses to water stress[J] .
Ann Rev Plant Physiolꎬ 1973ꎬ 24: 519-570.
[13]   庞士铨. 植物逆境生理学基础[M] . 哈尔滨: 东北
185  第 6期                        孙 昊等: 粗毛鳞盖蕨干旱胁迫下生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林业大学出版社ꎬ 1990.
[14]   于同泉ꎬ 秦岭ꎬ 陈静ꎬ 等. 水分胁迫对板栗幼苗抗
氧化酶及丙二醛的影响 [ J] . 北京农学院学报ꎬ
1996ꎬ 11(1): 48-52.
[15]   姚允聪ꎬ 王有年ꎬ 周向东. 土壤干旱与柿树叶片膜
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关系[J] . 林业科学ꎬ 1993ꎬ 29
(6): 485-491.
[16]   韩蕊莲ꎬ 李丽霞ꎬ 梁宗锁. 干旱胁迫下沙棘叶片细
胞膜透性与渗透调节物质研究[J] . 西北植物学报ꎬ
2003ꎬ 23(10): 23-27.
[17]   韩德梁ꎬ 王彦荣. 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适应性的研
究进展[J] . 草业学报ꎬ 2005ꎬ 14(6): 7-13.
[18]   王齐ꎬ 孙吉雄ꎬ 安渊. 水分胁迫对结缕草种群特征
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 草业学报ꎬ 2009ꎬ 18(2):
33-38.
[19]   梁新华ꎬ史大刚. 干旱胁迫对光果甘草幼苗根系
MDA含量及保护酶 POD、 CAT活性的影响[J] . 干
旱地区农业研究ꎬ 2006ꎬ 24(3): 108-110.
[20]   张敬贤ꎬ 李俊明ꎬ 崔少平. 玉米细胞保护酶活性对
苗期干旱的反应 [ J] . 华北农学报ꎬ 1990ꎬ 5 (增
刊): 192-231.
[21]   李晶ꎬ 阎秀峰ꎬ 祖元刚. 低温胁迫下红松幼苗活性
氧的产生及保护酶的变化[ J] . 植物学报ꎬ 2000ꎬ
42(2): 148-152.
[22]   黄勇.水分胁迫对鸟巢蕨生长及生理的影响[D] . 海
口: 海南大学ꎬ 2012.
[23]   杜润峰ꎬ 郝文芳ꎬ 王龙飞. 达乌里胡枝子抗氧化保
护系统及膜脂过氧化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动态响应
[J] . 草业学报ꎬ 2012ꎬ 21(2): 51-61.
[24]   金江群ꎬ 郭泉水ꎬ 朱莉. 干旱和复水对崖柏光合特
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J] . 植物科学学报ꎬ
2012ꎬ 30(6): 599-610.
[25]   周瑞莲ꎬ 王刚. 水分胁迫下豌豆保护酶活力变化及
脯氨酸积累在其抗旱中的作用 [ J] . 草业学报ꎬ
1997ꎬ 6(4): 39-43.
[26]   Cheng L Sꎬ Liu X H. Response and adaptability
of fruit trees to water stress[ J] . Agricultural Re ̄
search in the Arid Areasꎬ 1999ꎬ 17(1): 88-94.
[27]   魏琳. 卷柏干旱生理基础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D] .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ꎬ 2006.
[28]   钟启文ꎬ 李屹ꎬ 孙雪梅ꎬ 等. 干旱胁迫下菊芋苗期
糖代谢响应研究 [ J] . 西南农业学报ꎬ 2012ꎬ 25
(4): 1238-1241.
[29]   冀宪领ꎬ 盖英萍ꎬ 刘训理ꎬ 等. 干旱胁迫对桑树生
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 蚕业科学ꎬ 2004ꎬ 30(2):
117-122.
[30]   高菊. 浙江省 3 种蕨类植物抗逆生理特性的研究
[D] .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ꎬ 2010.
[31]   费蓉葆. 三种地被植物抗旱性初步研究[D] . 哈尔
滨: 东北林业大学ꎬ 2007.
[32]   孙萍ꎬ 段喜华. 干旱胁迫对长春花光合特性及可溶
性糖的影响 [ J]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ꎬ 2010ꎬ 38
(8): 54-56.
[33]   Winter Kꎬ Schromm M J. Analysis of stomatal and
nonstomatal compone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con ̄
trol of exchange in leaves of welwitschia mirabilis
[J] . Plant Physiolꎬ 1986ꎬ 82: 173-178.
[34]   蒋明义ꎬ 杨文英ꎬ 徐江ꎬ 等.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
中叶绿素降解的活性氧损伤作用[ J] . 植物学报ꎬ
1994ꎬ 36(4): 289-295.
[35]   曲涛ꎬ 南志标. 作物和牧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机
理研究进展[J] . 草业学报ꎬ 2008ꎬ 17(2): 126-
135.
[36]   李莉ꎬ 钟章成. 诸葛菜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和调节适应能力[J]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ꎬ 2002ꎬ 25(1): 33-37.
[37]   滕文元ꎬ 周湘红. 植物气孔反应及其对叶水势的调
控[J]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ꎬ 1993ꎬ 11(4): 61-
64.
(责任编辑: 张 平)
28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