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草地害虫僧夜蛾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初报(简报)



全 文 :第 4 卷
V o l
.
4 N O
.笋1 期 草 地 学 报A C T A A G R E ST IA S IN ICA 1 9 9 6 年1 9 9 6
草地害虫僧夜蛾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初报 ‘ (简报 )
保 平 陈善科 王长命 刘永生
(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站 , 巴彦浩特 750 306 )
l 试验目的
以白刺 (N lt) 二 )一!a 、必介ic a L . )为优势种的灌木草场是我国荒漠和沙漠地区的主要植被类
型 , 仅在阿拉善地区约有 1 5 . 8 万公顷 。 白刺为白刺属植物 , 具有抗旱 、抗风沙 、耐盐碱和生
物量高等优 良特性 。 因此 , 在阿盟畜牧业生产和防风固沙中占有重要地位 。 1 9 8 0 年以来 . 阿
盟 白刺草场遭受僧夜蛾比el o) ne to Po ): : 派yr 心15 stau d ing er )危害 , 其面积逐年扩大 , 危害程度
日益严重 ,给当地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 目前对僧夜蛾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 。 作者 于
1 9 9 0一 1 9 92 年对僧夜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 旨在为今后有效地预测预报和
防治提供依据 。
2 材料与方法
2
.
1 室内饲养 野外采集羽化的成虫在室内放入 25 只 27 只 42 cn l 的木框尼龙纱养虫笼内 ,
喂以白刺 ,共设 3 个笼 , 每笼雌雄各 5 头 。产卵后将同一天的卵移到养虫缸内进行卵期观察 ,
孵化后将幼虫分别放入指形管内喂以白刺嫩叶进行个体饲养观测 , 共设 3 组 , 每组 10 管 。幼
虫老熟后移至放有沙土的养虫笼内化蛹 , 待成虫羽化后继续重复整个生活史 , 并逐 日观测记
载 。
2
.
2 野外调查
2
.
2
.
1 野外观察 选择小株白刺 , 用 lm 3 (1 只 1 火 lm )的木框铁纱罩养虫笼 3 个 , 定点逐 日
观察记载该虫各生活历期和习性 。
2
.
2
.
2 密度调查 在研究样地随机取 30 个样方 , 每个 lm 2 , 对个体虫态进行野外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3
.
1 生活史 僧夜蛾在阿拉善地区一年发生 3 代(见图) , 以蛹在白刺附近较硬的滩地和风
床地面下 5 一 7c m 土层中越冬 。 翌年 5 月份随着气温的上升 , 越冬蛹开始羽化 , 6 月份达羽化
盛期并大量产卵 ;第一代幼虫的盛发期在 6 月中旬 , 至 6 月下旬大量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 7
月中旬大量羽化 , 并开始产卵 ; 7 月下旬到 8 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大量发生 , 8 月中旬开始羽化
产卵 ; 9 月上旬发生第三代幼虫 , 9 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越冬 , 越冬期约历经 7 个月左右 。
根据观测 , 僧夜蛾卵期为 7一 n 天 , 幼虫共 5 龄 ; 1 龄 2 一 4 天 , 2 龄 2 一 4 天 , 3 龄 3 ~ 5
天 , 4 龄 3 ~ 6 天 , 5 龄 5 一 7 天 , 蛹期 1 3 一 1 6 天 , 成虫 4 ~ 6 天 。 每代约 50 天左右 。
3
.
2 生活 习性 僧夜蛾主要危害白刺属植物 。 成虫羽化后 1 ~ 2 日即行交配 , 交配后 2一 3
, 该虫学名承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一心先生鉴定 ,特此致谢 。
‘†uotu次。†召级口O囚

->02工TO囚01一
slln七v试链:⋯+。d瞥:O门>Ž二曰场·2sbD凹山歇.100O工ON01一
0
.、”/、11
Ž。、工、(Ž冬之-20.) 、℃三熟J闷工·脚Ž+
0
+ O
创雌州签娜触T困+0
O
公口r
9
O囚01一
汽州芝瞬
O闪一
+
0
0
‘众哎娜
O囚州一
0
.Ž招芝的
O囚T一一一
0…工oT月Žu。国
.
q公匕N
O囚叫一
口。1川Žu叨祠s伪
Puo。的
口。一己Žu的P忿二
.
U曰f工
O囚一”“
0
口。!俐.Žub0l沙>0
牟价剑半!轶笔川获笔川轶
草 地 学 报 1 9 9 6 年
日产卵 , 卵多产于白刺枝条顶部的叶片上 , 呈鱼鳞状密集排列 。 每头雌虫产 1 ~ 4 块卵 , 每块
卵数不定 , 少的几十粒 , 多则 3 0 余粒 。 卵孵化率 g6 %左右 , 1 ~ 2 龄幼虫集中在叶片上取食
叶肉 , 3 龄开始成群迁移到附近的枝条上取食 , 4 龄开始迁移扩散危害 。在大风和气温较低的
情况下幼虫静伏不动 。 成虫昼伏夜出 , 晚间 2 ~ 24 时为活动盛期 ,对黑光灯趋性很强 。 大龄
幼虫爬行能力强 , 可较大范围的迁移扩散 。幼虫老熟后在白刺附近较硬的滩地和风床地面下
5 ~ 7 厘米深的土层中作茧化蛹 。
僧夜蛾属发生世代多 , 繁殖速度快 , 密度大 , 易造成毁灭性灾害的草原害虫 。其危害严重
期在第二代幼虫和各代的 4 ~ 5 龄幼虫 。 最佳防治期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于第一代幼虫 3
龄前的防治效果最好 。 由于本项研究时间较短 , 因此 , 对该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间的关系等
问题尚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