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STUDY OF SOWING A MIXTURE OF PASTURE SEEDS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RTIFICIAL GRASSLAND OF YUN GUI PLATEAU

云贵高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的研究



全 文 :第 1 卷 第 i 少}JJ 1 了1
、 。。1 . 1 N O . 1 八( ’「、 、C l之卜二S 『 }’ f ‘二二二二二二孟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石石甲 . 二二户 函 ‘二己 . R 玉奋 二‘石二二 石石二二二 二二二二
l {) 乍于 1
云贵高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的研究
蒋文兰 任继周
(廿肃草原生态研究所 )
摘要 : 红 二叶 (尹 : 艺fo li , ‘阴 p , a r。 n s 。 ) 、 白三叶 (少r i了。 1 1 2, 州 , 。刃e 。、 ) 、 多午生 黑麦 草
(乙。 2 1 , , , , , 尹。 r 。 。 n e ) 、 鸭茅 ( D a e t歹z£s 夕1 0 拼 e : a t a ) 、 无芒雀麦 (B , ·。 。, u 、 fn o r 。£, ) 、 黑穗
画眉 (E , a 夕: o 、t‘s ? , 1 9 , a z 、 紫羊茅 (F e 、 t , , e a : 2汤 r a ) 、 改地 早熟未 (p o a 尸: a r e ; 。 i : ) 八种
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豆科及禾本科牧草组成三大类 (义}J牧兼月J’一臼复杂贵 、 刘草型简单类 、 放牧型
简单类 ) 十二种不同的混播组合 , 在力求一致的试验条件下研究各混播组介植被类型的产量动态
和植物群落内部各组分的变化规律 , 以了解各混播组合草地的生产能力和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包
括豆 、 禾比例在生产意义 上的 合理 性及稳定性 ) , 井据此为当地筛选出建立人工草地的理想混播组
合 。 结果表明 , 红 二叶 、 白三叶 、 多年生黑麦草 、 鸭茅 、 紫羊 茅 、 草地 旱熟禾在其参于的混播组
合中 , 表现出较好的竞争性和互补性 , 可以当选为混播成员 , 而黑穗画眉 、 无芒雀麦在其参于的
混播组合中逐渐被淘汰 。 联合分析结果表明 , 刘牧兼用型复杂组合总体上优于刘草型和放牧型简
单组合 , 其中当选的组合有 V g (红三叶 + 白 二叶 十 多年生黑麦草 于紫 羊茅 ) 、 V 10 (红三叶 + 白
三叶 + 鸭茅 + 紫 羊茅 ) 、 V 12 ‘红三叶 十 白三叶 多年生黑麦草 ) ; 当选的刘草塑组合有V Z (红
二叶 + 鸭茅 ) ; 当选的放牧型组 含有 V 6 (自二叮 子 紫羊寺: ) 、 、一 5 (自只叶 + 多年生黑麦草 ) 。
引 言
具有相似生态习性与生态幅度的牧草种 , 在对资源的需求和获取资源的手段上 , 竞争都

!
二分剧烈 , 所以把适应某 一特定生态环境的牧草种进行人为的组合 , 不 ‘定成为当地建立 人
工草地理想的混播组合 。为此 , 本试验在原有牧草引种试验的墓拙 _匕 首先根据混播牧 草的利
用 目的以及各混播成员自身的有关特性进行了牧草混播组合设计 , 不根据各处理草地植被的
全年产量优势 (包括产量的相对的 季 右均 衡性 ) ; 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主要包括杂草
侵人的程度和植物群落内部各组分相对比例就生产意 义而言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 ; 在试鲜条
件控制下的演林过程中 , 种间竞争 (淘汰 ) 和种间互补 (结合 ) 的最终结果 , 为当地建 立人
工 草地筛选出较理想的具有不同利用 目的的混播组合 。
试 验 地 条 件
试验地位 于云贵高原中心具有较典型意义的贵州省成宁县灼 ldi 示范牧场内 , 海 状 2 4 4 。
米 , 年平均气温 8 . 7 ℃ , 极端最高气温 2 8 . 2 ℃ , 极端最低气温 一 9 . 5 c , 最 热 月 平 均 温 度
〕5 . 5 ℃ , 最冷月平均温度。. 6 ℃ , 异 。 ℃年积温 36 JJ 。 1 ℃ ; 年 降 雨级 1 0 2 3 . 7毫 米 , 生 长 季
( 4 一 1 0 月) 内降雨 9 1 9 . 2毫米 , 无霜期 2 0 6 . 5 夭 , 年 「l照时数花 1 1 . 妇1、时 , }几壤为黄棕壤 ,
注 : 试验员李 文军 、 胡梦华 参加 了术项试验的资料收集与榷理 工 作。
·
ZR
,
p H {}

f s 一 〔; , 属微温潮 i{l找草地类 。
材 料 与 方 法
表 1 供试草种及其有关特性
中 名 学 名 生物学类群 生 长年限 利用方式 产 地
红 几 叶 T r i f叭 iu m P r a r e n 。e L . 主 以类上繁草 2 一 6 子卜
白 三 叶 T r if o li u m r e p e n s L . 葡句坐下繁草 > 7 一 8 年
多年生黑麦草 Lo l iu m Po e n n e L . 疏丛 塑下繁草 > 4 一 苏 年
鸭 茅 D a e t yli s g lo m e r 。 t a L . 疏 从型上繁草 8 一 9 ‘f屯
无 芒雀 麦 B r o m u , sn e r m i s le y s s . 根茎上繁草 1 0年左 厂
黑德画眉草 E r a g r o s t i。 u i隽r a 疏从型下繁草
紫 羊 茅 F e s t u c a r u b : a L . 根茎 一疏丛下禁草 > 10 年
草地 旱交禾 P oa p r a t e ns is L . 根茎 一疏丛下繁草 > 4 年
表 2 试验处理混播比例及播量表
苏IJ、 衬t i胡 北
匀又 、 又d
只心、 牧
刘 、 斗交
义l] 、 牡
义}J、 才之
力}、 『{交
丈{1、 玲之
新西兰
日 本
荷 兰
美 国
本 地
美 国
荷 兰
处 理

丫 l 比例
播量
V Z 比列
播量
V 3 比咧
播量
V 4 比 川
擂量
V S L匕列
福量
V 6 比 I列
播最
V 7 比倒
播量
V S L匕l列
福量
V g 比浏
摇量
V 10 比 l列
,爵量
V 1 1 比例
播 量
V 12 比冽
播量
屁播比例及混播量
(克八 3 . 5平方米 )
2 5 % (e-L
二毛叶 ) + 了5 % (多年生黑麦草 )
3

8 2 3
2 5
{
(
: 润} ) + 7 ,
、不 (甲鸟茅 )
保护
位一物
絮花
若子
洲用 目的项日
火J割为主
长期草地
回 卜 }叫 匕
3

3 14

9
2 5 % (幻_ 是计卜) 十 7 5 叱石 (无 芒雀麦 )
3 0
25 叼 (:-L 二叶 ) 十 75 % (黑 惠画眉 )
同上
}
·刁1
J上
3
。 吕 6
2 乙、 : (广l 几 1 ! ) 、 7 5 们不 (多年生黑麦草 ) 同
2

6 2 3
2 弓% (自 二叶 ) + 7 5 写 (柔 羊茅 )
放牧 为主
长期草地
}nj l
2 5 石 (自 切 }一 )
2
2 5 伙完 (户1二
+ 7 弓% (草地 旱熟禾 )
3 0
月叶 ) 7 5 % (无芒雀麦 )

6 3 0
}司 卜 同 _l几
同上 同 _ L
25 % (鱿二叶 + 自三叶 ) + 75 % (事年生黑麦草 + 无芒雀麦 + 某丰茅 ) {司 }
1 0

1 7

6
25
.石 (e-L 三叶 + 自 长叶 ) + 75 % (鸭茅 十 无芒雀麦 十 紫羊茅 ) 同上
万J牧兼 用
长期草地
同上
1

9 1

3 5 10

1 7
10.J一
2 5 % (纽二叶 +
1

9
叶 ) + 7 5 % (黑 德回 眉 + 无芒雀麦 + 策羊劣 同上 }司」
2 5 门书 (红三叶 十 白三叶 ) 十 7 5 写 (多年生黑麦草 + 无芒雀 麦 ) 同上 同上
一一一 侧一~ ~ , .一 l 。 3 7 。 6 IU 。 l注 : 表中潘量 均为种 子用价为 1。侧认的理沱播量 , 实冲播量则 厚除以各种牧卓种子的 屯际用价 。 29
1
. 供试 !i’〔种及有关特 1卜卜歹}!千表 i 。
2
. 试验处理
根据各种牧 草凶生物学类群及有关的生物 、》特性 、 混播牧 草的利用口的及要求 , 设计 r
十二个处理 , 详细内容见表 2 。
3
. 田间试验诊 ’卜
随机区组设计 , 重复 3 次 , 小区面积 2 . 5 丫 5 平方米 , 区组间隔 0 . 8 米 , 小区间隔 0 . 6 米 。
4
. 栽培管理措施
( 1 ) 播种量 : 各处理中 , 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之问种子配合设计 比例均为 1 : 3 ;
复杂组合中 , 豆科及禾本科牧草内部各成分之 间比例均为 1 : 1 。 实 际 播 量 根 据 公式 :
K = h T / x 求得 。 公式中 K 为各个混播成员的播种量 ; h 为 1 0 % 种子用价的单播量 ; T 为该
种牧草在混播时的比例 (% ) ; X 为该种牧草种子的实际用价 ( “石) 。 各混播组合的种子配
合设计 比例及播种量见表 2 。
( 2 ) 播种时间 : 1 9 8 5年 s 月 。
( 3 ) 播种方法 : 同行条播 、 行距 30 厘米 。
( 4 ) 施肥 : 尿素 13 斤 / 亩 / 年 , 禾草分羹前 , 第一次刘后各施一半 ; 钙镁磷 肥 30 斤 /亩
/年 , 第一年 2邝用作基肥 , 1/ 3用作种肥 , 次年以后 , 每年最后 一次利用后全部施入 ; 硫 酸
钾 10 斤 / 亩 / 年 , 第一年用作种肥 , 次年以后 , 最后一次利用后及返青后各施一半 。
5
. 观测项 目
( 1 ) 牧草产量
( 2 ) 植被组成
结 果 及 分 析
(一 ) 各混播组合的草群组成动态
1
. 混播组合内豆科 、 禾本科牧草比例的变化
图 1 ( 1 一 12 ) 反映 了各混播组合群落内部的草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
在以红三叶为唯一豆科混播成 员的简单组合 V l一 V 4中 ,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 1 ) 豆科 李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曲线与禾草在祥落中所占比例曲线随时 间变化的幅度较
大 , 方向相反 , 如图 1 一 1 所示 , 经过四年的演变 , 豆科 草在群落 中占优势达60 % 以 巨, 而
禾科草仪占30 % 左右 。
( 2 ) 豆 草曲线与禾草曲线随时间变化幅度不大 , 方向大致相同 , 但在群落中 , 互科草
始终保持较高 比例达60 % 以上 , 禾本科草则一直保持在 20 % 左右 , 见图 1 一 3 。
( 3 ) 豆草曲线 与禾 草曲线在四年中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 前三年二条曲线随时间变化的
方向相反 , 而后变化方 向趋于一致 ; 禾 草在群落 中始终保持优势 (5 9% 以上 ) , 豆草比例逐
年上升 , 第四年达到30 % 以上 , 见图 1 一 2 。
处于第一种情况的混播组合 , 其豆 草竞争力在试验条件下强于禾草 , 群落不稳定 , 豆禾
比例变化 大 , 而且从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看 , 这种变化有可能继续 ; 处于第二种情况的混播
组合 , 其禾草竞争力远远小于豆草 , 豆草在群落演材中始终 占有优势 (占70 %左右 ) , 这种
以豆科为主的人 〔草地植物群落也不稳定 , 因此 , 杂草所占比例 (2 0% 左右 ) 高于 其 它 组 合
([ 。失J 左右) : 处 1; 第 :. 种情况的组 介, 如细. 介V Z 禅 1. 川一哪鸟茅 ) , 禾 学. 在群落 ‘1, 始终占
有优势 , 豆草与禾 华能按 一定 比例模式协调生 长){爹成较稳定的群落 。 因此 , 人们可以在相似
的生态环境中发现红三叶 与鸭茅的天然植物群落 。
在 白三叶为唯一豆科混播成 员的简 单. 组合 V S一 V S中 , 出现以 卜几种情况 。
( 1 ) 开始 , 豆草在群落所占比例曲线和禾 华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曲线随时间变化方向相
反 , 三年后 , 当豆 草与禾 草在群落中分别达到某 一比例模式时 , 曲线变化趋 向缓和 , 儿乎呈
水平发展 , 如图 1 一 5 和图 1 一 8 所示 , 所不同者 , 有的组合中禾草 占优势 ( V S) , 有的组
合 中豆草 占优势 ( V S) 。
( 2 ) 豆 草曲线和禾草曲线随时间变化方向相反 , 但演变 中豆草 、 禾草趋向相等的比例
(比例趋中变化 ) 寮 , 最终 , 豆 草和禾草达到数量 L的平衡 , 在群落中各占50 %左右 , 如图 1
一 6 、 1 一 7 所示 。
处于第一种情况的混播组合 V S和 V S情况不同 , V S组合中禾草占优 势 , 豆 禾 比 约 为
1 : 2
, 杂草比例低 (10 % 以下 ) , 群落比较稳定 ; V S组合中豆草占优势 , 豆禾比约为 2 : 1 ,
杂草比例变动范围大 , 豆草竞争力强于禾草 。 处于第二种情况的棍播组合 , 经过四年演替 ,
豆草与禾草在群落 中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 这似乎意味着这两种草竞争力相近 , 这种群落可能
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群落 , 见图 1 一 6 、 1 一 7 。
试验期内在以 白三叶为唯一豆科混播成 员的四个组合中 , 除 V S因无芒雀麦在同样条件下
竞争力太低 , 不能形成理想的群落以外 , 其余三个组合都可以形成较稳定 , 较理想的群落 。
在复杂组合 V g一 V 1 2[ 于, , 豆科混播成 员为红三叶和白三叶 , 禾本科混播成 员亦为二种 。
复杂组合内出现 以下几种情沉 :
( 1 ) 禾草和豆草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较有规律 , 如图 1 ( 9 一 12 ) 所示 , 除 V n
组合外 , 前三年禾草所占比例由高 (90 %左右 ) 降低 (至60 %左右 )第三年以后复又上升 。
( 2 ) 禾草在群落中均可保持较高水平 , 至试验第四年 , 禾草在群落中的比例一般都达
6 0一 7 0 %左右 , 豆草比例一般在 4 0 一 5 0 % 左右 , 见图 i ( 9 一 1 2 ) 。
( 3 ) 在复杂组合各处理 中 , 杂草均保持很低水平 (< 5 % ) 。
与简 单组合相比 , 复杂组合群落内部各混播成 员之间的竞争作用或互补作用更趋复杂 ,
因此 , 豆草曲线与禾草曲线的变化从总体上看相对较为规律 、 较为缓和 , 而且复杂组合较有
利于禾草在群落中的竞争 , 使它在各组合中均保持高于豆草比例的水平 , 同时抑制了杂草 ,
这正是人们所希望的 。
2
. 牧草在不同混播组合中相对产量的变化
各种牧草在不同组合中相对产量的变化 曲线如图 2 (1 一 8 )所示 。 从图 2 (l a 一Z a )
中可以看 出 : ( 1 )豆科牧草红二叶 , 白三叶在简单组合中所 占比重均大于在复杂组合中所 占
比重 ; ( 2 ) 除了少数组合以外 , 它们在各处理中所 占比重都是 由低到高逐年增加 , 如果把
复杂组合中红三叶 、 自三叶所 占比重合并如图 2 ( l b 一Z b ) 所示 , 也基本符合上述两条规
律 。
! “趋中变化 ” 有可能是时间动态的一个介段性现象 , 有可能到此点后 : ( 1 ) 紫羊茅继续下降 , 白三叶 继 续 上 升
(如人页图 1 一 1 模式) ; ( 2 ) 两组分平行发展 、 长期均 衡 , 这要看今后儿 年的表 现 , 才 能作结论 。
〔f‘广比例
1 0 ()4
百分比{‘吐
1 ()。)4
多年生黑麦草 6。
5 ()
908765
红三叶
J
‘声产一 一 一 红三叶
0d
人八乃q山
} / 一叫 / / 才/ 一 \ 、
l
_ , 尸洲尹 专 、声类草
8 9(年 ) 一
、一 、一一、、、 、 杂类草8 7 8 8图 1 一 1 V l 8 6 8 7 8图 1 一 2 V Z 8 9 (年 )
百分 比例
1 0 0 4
石分比例
/ 八\ 叫 / / /
、》 一一 红三叶 \ / 红三叶
\ /
\ /

/
0.9087065
八Un†4jJ
60534
卜~
·
/ 二》 杂类草无芒雀麦 画眉草杂类草n曰02:如U八川0,†11
8 9 (年 ) 8 9 (年)
图 1 一 3 V 3 图 1 一 4 V 魂
图 1 混播组合内豆 、 禾比例变化曲线
自分 比例
1 0 0 刁
百分 比例
10 0 ,
多年」黑麦带
紫羊茅
90阴7创
白三叶
9087印504321
.一 白三叶_ r 洲尸一户户尸
/

/ 产
洲 /
/
/.
/
、 一 一 一 /
_
‘脚
J 一 一沪 ‘口户 一 一 一
功40321
\ \ 杂类草 一 协 一一一~ ~ ~ 讨 ~ 、、一 ~ ,8 9 (年 ) 杂类草二.-89 (年 )
图 1 一 5 丫 5 图 z 一 6 \ 6
自分比例
1 . )。 4 r口
广比例
.毛J‘月J, les冲.闷.
帕明劝初咖5()川
草地早熟未
日 二叶
一 -一 一 一 白三时
无芒雀麦
·
\一扮一油\ ·\ ·杂类草 工(){ \ \ 十 / \ ·\ 杂类草
图 1 一 7 V 7
图 1
8 9 (年 ) L 一一 、丫
己6 吕7
图 1 一 8
混播组合内豆 、 禾比例变化曲线
吕吕
V 8
吕9 (年 )
3 3
百分比例
1。。1
百分比例
禾本科
0Q
”一片
禾本科70的5

/
\ 、 豆科
/ 产~ ~ _ 一
研 J
z 厂 ~ ~ 显不干
/
/
/ 尸

/
/

908760叨4加1
八Uno4q刁q‘
产 / 产/
I O J
沪产尸
~
翔一 含一一片二8 7 8
图 1 一 9
X ~ , . 叫冲一 杂类草一衬一甸一 竺二二匕二乏二竺二二泛二一一 .8 8 89 (年 )
图 1 一1 0
百分比例
zoo J
百分 比例
1 0 0 ,
即708908
禾本科 6 0 禾本科
\ 豆科
\ 一 一 一 豆科/ 口声
\ / /
705064加210
二二竺二全 卜~ , ~

_ 杂类草盔-一- ~
8 9 (年 )
/
_一协~ 、_— ~ 一 _ 一 成一 一 可~ 、. ~气一 民 , . . 创尸~ 月
、少类草
3 9 (年 )
图 1 一1 1 图 1 一12
图 l 握播组合内豆 、 禾比例变化曲线
3 4
相对产盖(% )
.
相对产量 (% )
0叩1 0 0
/
/
卜一~

叨807
讥阶/ 户 ·8076543
~
奇一 V x :
,上0V
OQ曰1
6054321
8 9 (年 ) 8 9 (年 )
图 2 一 l a 红三叶 图 2 一 Z a 白三叶
相对产量 (沁 ) 相对产量 (% )
1 0 0 4议 - ·- ·- ·-一 V 31090
一分 , 、、 , 扮~ Vs
90别7
场讥Vlz叭0
605
2()304l
讥VlzVI5 O
4 1)
V 、(、
V 巴子
8 、)(年 )
8 9 (年 )
图 2 一 lb 图 2 一Zb
图 2 牧草在不同组合中的相对产量变化曲线图
场每
相对产盈 〔% ) 相对产量 ( % 〕
9087
、 、、 、
908760
姚VIV10g
、 、 v l。
50刊洲即1
605钓
30即1
8 9(年 ) 8 9 (年 )
图 2 一 8 多年生黑麦草 图 2 一 4
8 8
鸭茅
相对产量 (% )
1 0 0
相对产量 (琳 )
IOOT
0曰UO
†C尸了
6054阳叨10
\一乡产一
V l o
V z l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
的807654加
, , ~ 一 , ~ 一 V g八曰09自11
~ 一 ~ _ 一 _ ~ ~ 尹
8 9 (年 ) 8 9 (年 夕
图 2 一 5 紫羊茅 图 艺一 6 早熟禾
图 2 牧草在不同组合中的相对产量变化曲线图
寻6
%翅IJ.I,JI.护109087(j相
%(、量产一对川月11)JlseI门j相l(J,扮几仪
504
一 一 , , 玩
河 _
3020
\’l玩/一
l()J 一 ‘
8了 吕吕 5 9 (年)
8 7 8 8 8 9 (年 )
图 2 一 7 无芒雀麦 图 2 一 8 黑穗画眉
图 2 牧草在不同组合中的相对产量变化曲线图
从图 2 ( 3 一 4 ) 中可以看出 , 经过四年变化 , ( 1 ) 多年生黑麦草 、 鸭茅在各处理组
合中所占比重均是由高到低逐年下降 ; 最终 , (名 )多年生黑麦草在与红三叶 、白三叶组成的群
落 ( V l 、 V S) 中所占比重最高 (6 o % 以上 ) , 在复杂组合中所占比重次之 (5 0 % 以上 ) 。
鸭茅在与红三叶的组合中 ( V 2) 所占比重 (60 %以上 ) 远远高于在复杂组合 V 10 中 所
占比重 (3 0 % 以下 ) 。
紫羊茅在各处理组合中或由低升高 , 或由高降低 , 总趋势为在群落中所占比重逐渐达到
搜。一50 % 左右 , 草地早熟禾情况与此相似见图 2 ( 5 一 6 ) 。
无芒雀麦和黑穗画眉在各组合中所占比重均较低 , 第四年仪达到 20 一 30 % 左右 , 见图 2
( 7 一 8 ) 。
如果把各种牧草在各混播组合中相对百分数的变化作为衡量竞争力的一项指标 , 那么 ,
这种相对百分数的变化表明 , 豆科牧草红三叶 、 白三叶在简单组合中比在复杂组合中表现出
更强的竞争力 ; 它们在大多数组合中竞争力都有随时 间逐渐增强的趋势 。 多年 生黑麦草在不
同的组合中表现出不同的竞争力 。 它在与 白三叶的组合中竞争力最强 。 鸭茅的情况与多年生
黑麦草相似 , 它在与红三叶的混播群落 中表现了最佳竞争力 (以及互补性 ) 。 紫羊茅与草地
早熟禾在所参加的混播组合中都表现出一种比例 “趋中” 变化趋势 , 即它们在群落中所占比
重趋 于5 0% , 这可能表现了它们 与本试验中豆科混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补性 。 无芒雀麦和黑
穗画眉在混播组合 中竞争力弱 , 没有形成稳定的 、 理想的群落 。
(三 ) 各混播组合牧草产 量分析
1
, 各混播组合牧草全年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
将各混播组合牧草产量结果 (8 9年全年产量 ) 整理成表 3 一 1 , 对表 3 一 1 的试验资料
进行方差分析 , 结果列于表 3 一 名 。 从表 3 一 2 方差分析结果得知 , 各试验处理 (不同混播
组合 ) 的产量 (公斤 /小区 ) 存在着显著差异 , 对此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 析 比 较 ( 多 重 比
较 ) , 结果列于表 3 一 3 。 从表 3 一 3 结果可以看出 , 混播组合 v 9( 红三叶 + 白三叶 + 多年
生黑麦草 + 无芒雀麦 + 紫羊茅 ) 全年产草量最高 , 其小区平均产量与 v l以下八个组合的小区
平均产量相比 , 差异达到 5 % 显著水平 , 见表 3 一 3 ; 与 V S以下五个组合相比 , 差异 达 到
1 %极显著水平 。 混播组合 V 10 (红 三叶 十 白三叶 十 鸭茅 + 无芒雀麦 + 紫羊茅 ) 、 V 12 (红
三叶 十 白三叶 十 多年生黑麦草 十 无芒雀麦 + 草地早熟禾 ) 、 V 6 (白三叶 + 紫 羊茅 ) 小 区 平
均产量依次低于 V g小区平均产量 , 但彼此差异不显著 。其余各混播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
2
. 各混播组合牧草春季产量差异显著性测验
为了测验各处理组合在春季缺草季 节的季节产量优势 , 将各混播组合牧 草春季产量 (89
年 ) 结果整理成表 4 一 1 。 对表 4 一 1 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见表 4 一 2 ) , 分析结果表明 ,
各混播组合牧草春季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 多重比较 (S S R 测验 ) 结果进一步表明 ( 见
表 4 一 3 ) , 混播组 合 V g 春季产量最高 , 与 V n 以下七个组合相 比 , 产量差异达到 5 % 显
表 3 一 1 各混播组合牧草全年产t (8 9年)单
位 : 公斤鲜贯 /小区 表 3 一 3 各混播组合间全年平均产t
比较 (S S R 测验)
总 合 平均值 小 区平均 产量
(公斤 )
差异显著性比较
0 。0 5 0

0 1
处理
A
AB
Ba
abbbbbb
3 0

6
2 5

6
19

5
2 1

7
2 3

7
2 8

3
2 0

6
2 7

7
3 8

O
2 9

1
4

9
3 5

0
3 0 4

7
6 9 。 7
6 5

5
5 6

6
5 4 。 8
6 4
.
3
7 9 。 0
6 0

9
6 2 。 9
10 5

7
9 0
。 0
5 9 。 4
2 3

2 3
2 1

8 3
18

8 7
18

2 7
2 1

4 3
2 6

3 3
2 0

3 0
2 0

9 7
3 5

2 3
3 0

0 0
19

8
2 7

4 7
V 9 3 5

2 3
V 1 0 3 0

0 0
V 12 2 7
.
4 7
V 6 2 6

3 3
V 1 2 3

2 3
V 2 2 1

8 3
V 5 2 1

4 3
V S 2 0

97
V 7 2 0

3 8
V 1 1 19

8 0
V 3 18

8 7
V 4 1 吕。 2 7
ObV 1
V 2
V 3
V 4
V 5
V 6
V 7
V 8
V 9
V 1 0
V 1 1
V 1 2
总合
2 0
。 l
2 1

4
1 8

3
1 4

7
1 7 一 3
2 6

8
1 8

3
16 。 0
3 3

8
2 6

7
2 2

7
2 3 。 3
2 5 6

5
1 9

2 5

1 8

8
1 8

4
2 3 一 3
2 3 。 9
2 2

0
1 9

2
3 3

9
3 4

2
3 1

8
2 4

1
2 9 0

0
8 2

4
8 5 1

2
表 3 一 2 各混播组合牧草全年产t 资料方差分析 ( 198 9年 )
变异 求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O 。 0 5 F O。 0 1
1

7 3
2
.
6 8
,
续, 3 0
2

2 6
7

4 9
;亏。 1 9
Q†n月咔⋯OqŽn尸刃洲了一勺Zn洲即1 0 1 。 7组处区 理误 差
总 变 异
8 6 9

3
6 4 7

6
1 6 1 8

5
3 8
表 4 一 1 各混播组合牧草春季产
量 (89 年 ) 单位 : 公斤鲜重 / 公 顷
表 4 · 3 各混播组合牧草春
季产量比较 (S S R 测验 )
处理
. . . . . . . . . . 娜. . . . 目
处 重 复
总 合 IF均位

各组合春季平均产量
(公 个/ 公顶 )
差异显著性比较
0

0 5 0

0 1
V l
B人ABa的abh曲bbb
5 0 3 4

5
5 0 17

7
2 8 0 7

2
3 8 3 6

9
3 16 1

7
8 9 1 0

0
6 7 3 2

0
3 9 1 9

3
8 1 卜9 。 4
7 9 6 9

6
弓2 7 3 。 6
5 2 6 6
.
4
凌7 5 2 。 0
8 3 1 6

1
10 7 2 1
.
4 0
9 4 5 1
。 厂3
9 1 42

03
n
O“1月而hŽJVY
V 1 2

1In乙]†己5‘任,dVVVY
V 10
1 2 4 0 0

l
习40 0 。 0 9 9
7 0 0 0

l
了2 8 1 。 6
1 0 6 2 7

3
,工n舀J任5‘Ut”只Q丫V
V 11
V 12
住合
8 16 6

9
6 3 7 4
。 吐
3 7 7 6

0
6 3 1 0

4
4 4 2 0

0
3 7 0 0

0
5 1 1 6
.
8
7 2 0 0

0
F2 0 2

6
4 4 0 0

0
0 1 3 6

8
1 1 1 5 5

3
9 弓0 0 。 0
4 7 7 1

2
7 7 9 二9 。 1
8 吕0 0 。 0 9 9
2 3 8 3

l
1 0 6 9 2

1
8 6 1 5 1

4 1
1 6 9 9 9

9 厂66 9 。 6 3
1 它〔9 7 。 7 6 2 犷9 . 2 3
12 : 0 0

3 4 1 6 6

9 3
12 赶0 3 。 3 4 2 6 7 。 7 7
1 3 0 3 0
。 另 4 3 4 3 。 尸 0
2 4 4 2 6
.
1 8 1 减2 。 0 3
2 19 3 4

7 7 3 1 1

5 7
1厂6 0 0 。 9 只2 0 0 . 3 0
3 2 1 6 4
.
2 10 7 2 1
.
0 !
2 石3 5 二。 于 9 1 5 1 。 8 3
艺0 3 石0 。 0 6 7 8 3 。 3 3
2 18 3 7
.
7 72 7 9
.
2 3
2 3 F 9 0 )

3
7 3 1 1

5 7
7 27 9

2 3
6 7 8 3

3 3
6 2 日9 。 2 3
二6 6 6 。 6 3
5 Z OC

3 0
号3 通3 。 5 0
4 2 6 7

7 7
4 16 6

9 3
7 盛7 6 0 。 8
表 4 一 2 各混播组合牧草春季产最结果方差分析
变异 界源 平 方 和 自由度 均 方 1 0 。 0 5 F O 。 0 1
2 8 7 2 0 6 4

0 0
13 0 弓I G 9 0 。 CO
3 7 6 8 4 7 1

0 0
0

7 6
3
.
4 6
.
注。 3 0
2
.
2 6
7

9 4
3

1 8
艺H2防5 7 4 4 1 2 8 。 0 0
1 13 5 6 2 0 0 0

0 0
82 90 6 3 70

0 0
2 3 2 2 12 5 0 0

0 0
组处区 差合理误总
著水平 ; 与 V S以 卜四个组合相比 , 产 量差异达到 1 % 极显著水压乒 V ” 、 V 6 、 V 7 、 V 1 2组
合的春季产量依次低于 V g组合 , 了过彼此间差异不显著 , 共余吝组 合间春季产量差异不显著 。
3
. 混播组合内各混播成 员产量分析
对全年产量最高的三个混播组合 V g 、 V l。、 V 12 内各混播成 员的产量做进一步分 祈 后
可以发现 :
( 1 ) 从图 3 一 1 、 3 一 2 、 3 一 3 中可以 清楚看出这三个产量较高的混播组合中每一
种牧草的产量比重 。 在组合 V g 中多年生黑麦草产量比重最高 ; 在组合 V 10 中紫羊茅产 量 比
重最高 ; 在组合 V 12 中多年生黑麦草产量比重最高 。
( 2 ) 各混播组合内每个混播成员的季节产量虽然存在明显差异 (见图 3 一 1 、 3 一 2 、
3 一 3 ) , 然而由于产量的种间互补作用 , 使各组合全年产量曲线趋于平缓 , 这在一定程度
上缓和 r 牧草生产的季节不均衡 。 以组合 V g 、 V l。中养 、 夏季产量为最明显 。
( 3 ) 三个混播组合中红三叶的季节产量都比较稳定 , 秋季产 量无明显下降 , 有时还略
有升高 ( 图 3 一 2 ) , 这显然比使用自三叶做为唯一 喊科混播成 员有利于缓和豆科牧草供给
的季节不平衡 。
( 4 ) V g

V 10 两个组合的植物群落经过三年的演替 , 在试聆第四年已完全淘汰 了 混
3 9
产量 (公斤 / 公顷 )
l()()0 0
吕()0 0
6 0 ()O
组合产量
4〔)0 0 多年生黑麦 单
夕‘ ,()()
-
-一 \二玩忆不公石二二二 。 -一之厂一气一 、~ 卜、 红 二叶紫 准第I’l :.l 仆
图 吕一 l 组合 、9
产量 (公斤 / 公顷 )
‘一 “一组合)’、: 量
一~ 、叶茅.二羊茅红鸭紫08642
明一丫‘一合\一工r且(一山夏红白三压二二二二仁二
}创 3 一 2
产/尹 /
6 0 0 0
4 0 0 0
组合产量
多年生黑麦草
2 0 0 0
~ 红三叶
白三叶
图 3 一 3 组合、厂 12
图 3 混播组合内牧草季节产量曲线图
播成 员中竞争力最弱的无芒雀麦 , 实际土成为红三叶 + 自三叶 十 多年 生 黑 麦 节 + 紫 羊 茅
〔V g) , 红三叶 + 白三叶 十 鸭茅 + 紫羊茅 ( V 1 0) , 红三叶 一、 白三 n十‘ 多年弓黑麦草 (V 1 2 )
的混播组合 。
4
. 各混播组合牧草产量的季节分布
各混播组合牧草季节产量资料列于表 5 , 用表 5 资料绘成图 4 , 可以洁楚看出各混播组
合牧草产量的季节分布情况 。 曲线一般呈单峰状 , 形状各异 , 其中 V g 、 V 10 组合春 、 夏 季
产量曲线非常平缓 , 组合 V 3全年产量曲线也较平缓 。
表 5 各混播组合牧草产皿的季节分布 (1日89年 ) 单位 : 公斤鲜重 / 公顷
季节 春 复 秋
产量与
%
全年合计
产 量 产 量 产 量
处理号
占全
年 %
占全
年%
占全
年 %
1,自qdJs八O甲.R纽VV
V 1 0
V 1 1
V 12
5 6 6 9

6 3 0

5 7 5 2 9

7 J O
.
6 5 3 6 1
.
5 2 8

9 1 8 5 6 0

8
6 2 9 9

2 3 6

1 6 9 4 8

7 3 9

8 4 19 3

5 2 1
.
0 1 7 4 4 1

4
J 16 6
.
9 2 7
.
7 5 5 7 2
.
3 3 7

0 5 3 1 2

7 3 5

3 15 0 5 1
.
9
4 2 6 7

8 2 9

2 5 8 2 6

3 3 9
.
9 4 5 07
.
2 3 0
.
9 1 4 6 0 1

2
4 3 凌3 . 5 2 5 。凌 9 1 3 1 . 0 5 3 。 5 3 6 5 3 . 2 2 1 。 3 1 7 1 2 7 。 7
8 1 4 2

1 3 8

9 9 8 7 2

9 4 7

2 2 9 J 6

9 13

9 2 19 2 1

9
7 3 1 1

6 3 2

1 6 8 95

7 4 2

5 19 9 9

3 12

4 1 6 2 0 6

6
5 2 0 0

3 3 1

0 6 5 12

4 3 8

8 5 0 5 2
.
9 3 0
.
1 1 6 7 6 5

7
1 0 7 2 1

4 3 户。 1 1 1 1 05 . 5 3 9 。 1 6 3 4 3 。 5 2 2 。 5 2 8 1 7 0 。 4
9 4 5 1

3 3 9

4 9 5 3 6
.
9 3 9

8 4 9 7 6
.
0 2 0
.
8 2 3 9 6 4

7
6 7 8 3

3 4 2

5 7 4 7 6

0 3 5

1 5 2 7 1

3 2 2
。 瑞 1 9 5 3 0 。 6
7 2 7 9 。 2 3 3

1 9 9 8 3
。 月 4 5 。 5 4 6 9 9 . 7 2 1 。 4 2 1 9 6 2 。 7
占全冉产另形
‘0 1
50
4 O
J0
20
八 : 广 八八入入八 : : \人
10
眷平羊争琴林吞李杖春 草林苍 亚“ 苍 夏“ 各 , 权告 草‘春贾雄冷攀茸清攀到业丛 _ _
Y一 v乙 vs 鸭 y, “ 丫T V吕 口9 V I. YI生 丫12 处胜号
图 4 各混播组合牧草产量季节分布图
讨 论
(一 ) 本试验主要是根据当地牧 草引种材料 而设计的十二个处理组合 , 并从中筛选出优
良组合 , 这并不排除有新引入的牧草种及其参与的混播组 合可能有更优异的表现 。
· 注1 .
(二 ) 今后条件具备时 , 对已选中的处理组合 , 应进一步把品种因素引人试验设计的比
较系列 , 同时考虑不同利用方式下这些混播组合的表现 。
(三 ) 混播组合的筛选涉及到大量人工草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 本试验主要从生产要求
的筛选需要出发作出设计 , 关于生态学的机制问题待另作系统的 、 深入的研究。
(四 ) 文中仅用了 1 9 8 9年产量分析资料 (对86 、 87 、 8 年产量也都做了统计分析 ) , 主
要是考虑在试验期 间内 , 至试验最后一年 , 各混播组合的植被类型已相对趋于稳定 , 种间竞
争所导致的群落内部的种间淘汰已相对完成 , 所以其产量最具有代表性 。
(五 ) 某些选中的优 良组合 , 是经过 “自然选择 ” 作用后的组合 (如某些混播成 员被淘
汰 ) , 我们认为它 比最初的设计更为合理 。
(六 ) 某些选中的混播成 员 , 如多年 生黑麦草和红三叶一般情况下均为短期多年生草本
植物 , 但在适宜的条件下红三叶寿命可延长至八年 , 多年生黑麦草亦可经久不衰 。 贵州属亚
热带高山低温多雨地区 , 是这两种草的最适种植区 , 故选作混播成 员。
结 论
综合本试验结果及分析情况 , 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
(一 ) 根据本试验牧草在各处理组合中组分比例动态结果的分析 , 可以认为当地条件下
混播组合的混播成 员应该选择红三叶 、 白三叶 、 多年生黑麦草 、 鸭茅、紫羊茅 、草地早熟禾等
六种牧草作为对象 。
(二 ) 如果根据棍播组合中豆禾 比例 、 杂草比例的年度动态来衡量混播组合的群落稳定
性与生产上的实用性 , 可以认为复杂组合优于简单组 合 , 其中以刘牧兼用型处理组合 V g (红
三叶 十 白三叶 + 多年生黑麦草 + 紫羊茅 ) 、 V 10 (红三叶 + 白三叶 + 鸭茅 + 紫羊茅 ) 、 V 12
(红三叶 十 白三叶 十 多年生黑麦草 ) 为最好 (均用演替最终成 员表示 ) ; 此外 , 若考虑到混
播草地的不同利用目的 , 则刘草型混播组 合中以组合 V Z (红三叶 + 鸭茅 ) 为最佳 ; 放 牧 型
混播组合以组合 V 6 (白三叶 + 紫羊茅 ) 、 组合 V S (白三叶 十 多年生黑麦草 ) 和 V 7 ( 白三
叶 + 草地早熟禾 ) 为好 。
(三 ) 根据各混播组 合牧草全年产量分析 , 春季产量 (包括季节分布的平衡性 ) 分析可
以认为就产量优势而言 , 复杂组合优于简单组合 , 其中以 $jJ 牧兼用型组合 V g 、 V lo 、 V 12 为
好 ; 若同时考虑不同利用 目的 , 则刘草型 以组 合 V Z 、 V l为好 , 放牧型以 V 6 、 V S为好 。
再根据以上所述三点作一综合评判 , 则本试验认为在云贵高原 (高山区 ) 建立人工混播
草地可以选用下列混播组合 (每一类型中以排列次序表示优越程度 ) 。
1
. 刘牧兼用型
组合 V g (红三叶 十 白三叶 + 多年生黑麦 草 + 紫羊茅 ) 。
组合 V 10 (红三叶 + 白三叶 + 鸭茅 十紫羊茅 ) 。
组合 V 12 (红三叶 + 白三叶 十 多年生黑麦草 )
2
. 刘草型
组合 V Z (红三叶 + 鸭茅 ) 。
3
. 放牧型
组 合 V 6 (自 〕 1·
组 合 V S (臼三时-
、 紫 羊茅) 。
十 多年生黑麦 一 , 。
参 考 文 献
蒋 文兰等 , 19 37 : 混播草地豆科 比例演变规 扛。 中国草业科学 , 4 ( 4 ) : 2 一 汽 。
蒋 文兰等 , 1 9 9 1 , 混播草地生产力及植物成分对不 同利用杖式的反应 。 中国草业科学 , 此 ( 1 ) : 5 一 。 。
B a in e , , R
.
N
. ,
J
.
H
.
G r i。 , h a b e r , a n d R . W
.
S n a yd
o n , 1 9 8 3
: F a e t o r s A f f e e t i n 吕 t h e P e r fo r m a n 。‘ 。 o r W h it e
C l
o v e r i n S w a r d s
.
O e e a 3 i o n a l S y拼P o s i u m , B r ir is ll G r a s s la n d S o c i e t y . 1 召: 2 1 7一 22 1
F r a m e , J
. , a n d R
.
D
.
H a r K e s s , 20 87 : T h e p r o d u o z i v i t y o f F o u r F o r o g e L e g u m e 马 S o w n A lo l一。 a n 一 w s金11 E a 。一;
0 f F iv e C o m P a n i o n G r a , s e s
.
G r a s s a n d Fo r a g e S c i e n e e
.
d Z : 2 1 3一 2 2 3 .
M
e n e
h
a o e , L
. ,
a n d J
.
Co n n o lly
, 19 9 0 : SP
e e i e ” I。 , 。丫 f e r e n 。。 i n W hi 牛。 C I。、 。r一 R ) 。 g r a ; , M ix t u r e , . J. 。 f
E e o l
o
g y
.
7 8
: 2 2 3一 2 32 .
T H E S T U D Y O P S O W IN G A M IX T U R E O F PA S T U R E
S E E D S O N T H E CO M P O S IT IO N O F T H E A R T IF IC IA L
G R A S S L A N D O F Y U N G U I PL A T E A U
J ia n g \V
e n }a n
(G a n 、 u G r a 。。la n d E c o lo g ie a l
R e n J lz h o u
R e s e a r e h Tn s t iLu tc )
A B S T R A C T
T h o r e a r e 8 le g u m e s a n d g r a “5 0 、 (7’ , 、£fo l艺。叨 尹, a t e n s e , 了’ 7】 ifo li。州 r e 刀e n s , L o liu ,
夕e r e n n e , D a e t夕1 15 9 10 爪 e 甲 a ta , B 尸‘)阴 22£ f儿 e r 阴艺s , E r a g 了·0 5 15 1吕 u i g ?、 a , F e s t左 e a 尹倪b 沪 a , P o a
尹护 a re 儿s 艺s ) s u ita b le fo r g r o w in g u n d e r lo e a l e e o l(〕g ie a l e o n d iLio n s . T h e s e e u lt iv a r s
in 1 2 d iffe r e n t s o w i n g m ix e s w e r e s七u d ie d u n d e r 3 1 ] a r 、 e s t in g m e 七11 o d 、 , n a m e l玉,
e u t t in g a n d g r a z in g
, e u Lti尸 9 a lo n e a n d g r a z in g a le r e
.
rl

h js r a r e r r c 不o r t、 t h e p , · o -
d u e t io n d y n a m ie s o f 毛ll e s e p la n t m ix e s a n d t h e e h a n g e s w it h in t h e p la n t e o m -
m u n it y 七0 h e lp 七0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p r o d u e tiv i七y o f m ix t u r e s o f s e e d 吕 s o w n in to
g r a s s la n d s a n d t o m c a s u r e 七1飞e s七a b ili七y a n d e o J-n r o s i七io n o f b o th le g u m e , a n d
g r a s 凡e s in th e a r 七至fie ia l P a s七u r e e o m m u n it ie s .
T h e s o w n m ix Lu r e o f 少 , 云fo l‘。 In 夕: a t e n s e , , : ‘fo l£u 。 , e尹e 刀 s , L o l£, 明 尹e , e : n e , D a e 一
t夕l艺e 夕lo m e 子 a t a , F e s t发 e a 尹 趾 b 俨a , p o a 夕r a c te 刀 s 艺吕 p r o d u e e t h e rn o s 七 e o m p e tit iv e p a s t u r e .
S p e e ie s s u e h a s E 尹 a 叮r o s t艺s 拟艺g r a a n d B : o 叨 双召 i* 尸 7 ” 215 w e r e e l im in a te d g r a d u a lly
fr o m t h e P a s t u r e
.
T h e e u tLin g a n d g r a z in g e o m b in a Lio n w a o th e b e s t o f 3 h a r v e o t in g
m e七h o d s . T h e r e e o m m c n d e d s e e d m ix e s a n d e u 七tin g rn e to d s a r e : 入’ 9 (T , i了o lf。叨 尹r a t e * -
s 。 + 少 : 毖f o l艺。 饥 , e 尹e n s + L o l艺。阴 尹e 7 、e n n 。 + F e s t o e a , 。 br a ) , V l o (望 , 艺fo l艺u , , , 尹, a te n 、。 +
, , £fo l£, m , e尹e n s + D a e t扩l艺s 夕1 0 阴 e , a la + p o a 卯, a t e n s‘s ) , V 1 2 (T : 该fo lf。饥 尹, a t e * s e + T , ‘fo -
l坛。 m , e 尹e n s + L o l‘u 饥 尹e r e o n e ) a n d e u t Lin g e o m b i n a t io n s a r e : \厂2 (少 , 艺了0 2艺。 , 夕, a te : 、 t, +
D a e t夕l云e 9 1 0 仇 e , a t a ) , a n d g r a z in g e o m b i n a ti o n o a r e : V 6 ‘? , ifo l艺: 。 , e 尹e * s + F e s tu e a
于、石, a ) , V S (尹, £子0 1艺、。 r 。尸e n s + 乙0 1£” , n 尹e , e n n “ ) 几
·
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