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Formation of Kernel Number Per Spike and Analysis of Improvement Approaches in Wheat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全 文 :第 27 卷 第 2 期 作 物 学 报 V o l. 27, N o. 2
2001 年 3 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M ar. , 2001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Ξ
王兆龙 曹卫星 戴廷波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95)
提 要 以 27 个穗粒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 对小麦穗粒数形成过程中的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相
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穗粒性状基因型在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和可孕
小花数上均有明显差异。特大穗型小麦的小花分化速率最快, 分化持续时间最短。穗粒数对小麦产量
提高的贡献最大, 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在穗粒数各构成因素中, 分化小穗数、结实小
穗数、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与穗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中小花结实率的作用较
大, 直接通径系数高达 0. 8225。在南京生态条件下, 小花分化速率与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穗粒
数呈显著正相关, 但小花分化持续时间与分化小花数和穗粒数的相关均不显著。因此, 小麦穗粒数的
改良应在增加结实小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小花的分化速率和小花的结实率。
关键词 小麦: 小穗; 小花; 穗粒数; 基因型差异
Genotyp ic D ifferences in Forma tion of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and
Ana lys is of Im provem en t Approaches in W hea t
W AN G Zhao2L ong CAO W ei2X ing DA I T ing2Bo
(M OA K ey L ab of C rop G row th R eg u la tion, N anj ing A g ricu ltu ra l U niversity , J iang su , N anj ing 210095, Ch ina)
Abstract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and its com ponen ts in 27 w heat (T riticum aestivum
L. ) geno types d iffering in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w ere stud ied by co rrela t ion, part ia l
co rrela t ion and clu ster ana lysis. T he resu lts show ed sign if ican t d ifferences in to ta l sp ikelets,
fert ile sp ikelets, to ta l f lo rets, fert ile f lo rets per sp ike am ong variou s geno types. Geno types
w ith m o re kernels per sp ike show ed h igher flo ret d ifferen t ia t ion ra te, sho rter d ifferen t ia t ion
du ra t ion, and h igher num bers of sp ikelets, to ta l f lo rets and fert ile f lo rets per sp ike. T here
w as h igh ly sign if ican t co rrela t ion betw een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and gra in yield, bu t no
negative co rrela t ion betw een kernel num ber and grain w eigh t. T he co rrela t ions w ere also h igh ly sign ifican t
betw een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and fert ile sp ikelets (r= 0. 8185) , to ta l flo rets (r= 0. 5068) , fert ile flo rets
( r= 0. 7676) and grain set ra te (r= 0. 5473). T he grain set ra te w as h igh ly co rrela ted to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w ith the standardized est im ate as h igh as 0. 8225. T here w ere sign ifican t co rrela t ion betw een flo ret
differen t ia t ion rate and to tal flo rets (r= 0. 7532) , fert ile flo rets (r= 0. 4367) , and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 r
= 0. 5730) , w hereas the du rat ion of flo ret differen t ia t ion w as no t sign ifican tly rela ted to to tal flo ret num ber
and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T he resu lts indicated that imp roving the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shou ld be
focused on increasing the sp ikelet num ber, flo ret differen t ia t ion rate and grain set ra te.Ξ 本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惠大丰博士 (U niversity of O k lahom a, U. S. A. )帮助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在此表示感谢!
收稿日期: 1999208223, 接受日期: 2000207210
Received on: 1999208223, A ccep ted: 2000207210

Key words  W heat; Sp ikelet; F lo ret; Kernel; Geno typ ic d ifference
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在目前高产水平条件下, 进一步
提高小麦产量, 应在群体适宜穗数的基础上, 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 1~ 3 ]。小麦
粒重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开花后的干物质生产和花前茎鞘贮藏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由于受品种
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制约, 粒重增加的幅度相对有限; 而穗粒数的变异相对较大, 所以通
过提高穗粒数来提高小麦单产的潜力大于通过粒重的提高[ 4~ 8 ]。目前对小麦穗粒数形成的研
究主要停留在小花发育结实的形态观察水平上, 对小麦花粒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型差异以及穗
粒数的遗传改良途径则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穗粒性状小麦品种穗粒数构成
因子的发育特征、演变趋势及其对穗粒数形成的贡献效应分析, 提出小麦穗粒数构成因素的
改良途径和目标, 为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选育及小花结实的生长调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适应于江苏地区种植的 27 个穗粒性状不同的小麦基因型材料为供试品种 (表 1)。试
验于 1997~ 1999 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 656% , 全氮为
0. 1728% , 速效氮为 141 m gökg, 速效磷为 102. 5 m gökg, 速效钾为 150. 59 m gökg。随机区
组设计, 3 次重复, 小区面积为 4 m 2。每年 11 月 1 日播种, 基本苗为每平方米 160 株, 行宽
25 cm。试验田的管理措施同常规高产田的栽培管理。
在小麦穗分化开始后, 每周每品种取 6 个植株, 解剖观察其幼穗分化进程, 并在每小区
选择生长一致的小麦植株 6 株 (每品种 18 株) 进行解剖观察并记载分化小穗数、小花数及幼
穗分化各阶段特征; 于开花前取样观察, 以有完整绿色花药的小花为可孕小花, 记载可孕小
花数; 成熟期考察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并收取 1 m 2 测定理论产量。用 SA S 统计软
件对两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因两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文中所列数据为二年试验的平均
值。
2 结果与分析
2. 1 小麦穗粒数及其构成因素的基因型差异
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每穗粒数及其构成因素观测结果表明 (表 1) , 参试品种的每穗粒数平
均为 40. 9 粒, 其中最少为 26. 6 粒, 最多高达 55. 4 粒, 相差达一倍多, 变异系数高达
15. 93%。其他与小花发育结实直接相关的穗粒数构成因素都表现出较高的变异系数。其中
小花分化速率的基因型变异最大, 变异系数高达 23. 56% ; 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小花分
化天数及小花结实率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 13. 75、14. 70、16. 22、12. 29% ; 而分化
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小穗结实率在品种间的变化相对较小, 其变异系数分别只有 9. 42、
9. 98和 3. 72%。说明小麦品种间穗粒数的差异可能主要由于小花分化发育的状况不同所造
成, 而与小穗分化发育的关系相对较小。这一结果暗示, 小麦穗粒数的改良应更多地关注小
花的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过程, 因为这些因子对小麦穗粒数调控的空间相对较大。
采用W ard 离差平方和法, 对参试品种的上述 10 个穗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 最终将供试
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为特大穗型, 包括 97 鉴 1、山农 156 二个品种, 其平均每穗粒数高达
55. 3; 第二类为大穗型, 包括白玉 149、鲁麦 22、95 引一、徐州 25、聊城 951、莱州 953、陕农
7322 期         王兆龙等: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表 1  不同基因型的穗粒数及其构成因素
Table 1  Kernel number per sp ike and its componen ts of wheat genotypes
品种
V ariety
每穗粒数
Grains per ear
分化小穗数
To tal sp ikelets
结实小穗数
Fertile sp ikelets
小穗结实率
Fertile sp ikelets rate (% )
分化小花数
To tal flo rets
97 鉴 1 55. 4a 23. 9 22. 0 92. 1 208. 4
山农 156 55. 3a 24. 4 21. 2 86. 9 195. 3
白玉 149 47. 9bc 22. 1 19. 8 89. 6 172. 0
鲁麦 22 46. 3bc 19. 6 17. 4 88. 8 180. 0
95 引一 44. 4cd 19. 0 17. 6 92. 6 147. 3
徐州 25 44. 1cd 19. 4 17. 2 88. 7 144. 7
宁资 18 44. 0cd 18. 2 16. 2 89. 0 136. 7
聊城 951 43. 7cde 18. 8 16. 6 88. 3 167. 3
莱州 953 43. 3cde 19. 7 17. 4 88. 3 170. 0
9311 42. 8cdef 20. 0 17. 8 89. 0 145. 3
陕农 229 42. 7cdef 20. 2 17. 6 87. 1 169. 3
P28 42. 4cdef 18. 7 17. 1 91. 4 150. 0
9233 42. 3cdef 19. 2 16. 8 87. 5 153. 3
扬麦 158 42. 0cdefg 20. 6 18. 7 90. 8 152. 0
宁麦 8 号 41. 9cdefg 19. 6 17. 5 89. 3 184. 0
西凤 41. 0cdefgh 17. 8 15. 4 86. 5 132. 7
宁 9312 40. 5cdefgh 17. 0 15. 5 91. 2 131. 3
扬麦 5 号 39. 7cdefgh 18. 8 16. 2 86. 2 152. 7
句容火烧天 37. 2efghi 16. 2 15. 4 94. 8 125. 3
徐州 21 37. 1efghi 18. 3 16. 0 87. 4 152. 0
小偃 8788 36. 0fghi 17. 9 15. 6 87. 2 146. 0
川 186A 34. 8ghi 18. 4 16. 3 88. 9 138. 7
徐州 24 34. 6ghi 21. 0 17. 0 81. 0 139. 5
徐州 9541 34. 3hij 19. 5 16. 3 83. 6 131. 3
AN ZA 94 33. 6hij 18. 8 16. 3 87. 2 146. 7
河南 8679 30. 1 ij 18. 7 16. 3 87. 3 139. 3
望水白 26. 6 j 18. 2 14. 4 79. 1 127. 3
平均 40. 9 19. 4 17. 1 88. 1 153. 3
变异系数% 15. 93 9. 42 9. 98 3. 72 13. 75
品种
V ariety
可孕小花数
Fertile flo rets
小花ö小穗
F lo rets per
sp ikelet
小花分化天数
D ifferen tiat ion
duration (d)
小花分化速率
D ifferen tiat ion
rate (flo retsöd) 小花结实率Grain setrate (% )
97 鉴 1 62. 9 8. 72 35 5. 95 26. 6
山农 156 69. 0 8. 00 29 6. 73 28. 3
白玉 149 58. 7 7. 96 33 5. 21 27. 8
鲁麦 22 57. 7 9. 18 33 5. 45 25. 7
95 引一 54. 3 7. 75 39 3. 78 30. 1
徐州 25 58. 0 7. 46 27 5. 36 30. 5
宁资 18 55. 5 7. 51 39 3. 51 32. 2
聊城 951 49. 3 8. 90 39 4. 29 25. 9
莱州 953 49. 3 8. 63 38 4. 47 25. 7
9311 45. 3 7. 27 39 3. 73 29. 5
陕农 229 55. 3 8. 38 32 5. 29 25. 2
P28 53. 0 8. 02 41 3. 66 28. 3
9233 51. 0 7. 98 33 4. 65 27. 6
扬麦 158 52. 8 7. 38 41 3. 71 26. 1
宁麦 8 号 56. 3 9. 39 39 4. 72 22. 2
西凤 46. 3 7. 46 49 2. 71 30. 9
宁 9312 53. 3 7. 72 43 3. 05 30. 9
扬麦 5 号 47. 7 7. 59 42 3. 64 24. 2
句容火烧天 57. 0 7. 73 47 2. 67 29. 0
徐州 21 58. 0 8. 31 46 3. 30 24. 4
小偃 8788 46. 0 9. 16 32 4. 56 22. 0
川 186A 39. 3 7. 54 28 4. 95 25. 2
徐州 24 40. 0 7. 59 29 4. 81 21. 7
徐州 9541 42. 0 6. 73 35 3. 75 26. 1
AN ZA 94 45. 0 7. 80 45 3. 26 22. 9
河南 8679 39. 5 7. 45 39 3. 57 21. 3
望水白 42. 0 6. 99 32 3. 98 20. 9
平均 51. 3 7. 95 37. 2 4. 25 26. 3
变异系数% 14. 70 8. 56 16. 22 23. 56 12. 29
  a~ j 表示在 5% 水平上达显著差异 a~ j sign ifican t at 5% level of p robability.
832                 作  物   学  报                 27 卷

229、P28、9233、扬麦 158、宁麦 8 号、扬麦 5 号、徐州 21 等 13 个品种, 平均每穗粒数为
42. 908; 第三类穗型相对较小, 包括宁资 18、9311、西凤、宁 9312、句容火烧天、小偃 8788、
川 186A、徐州 24、徐州 9541、AN ZA 94、河南 8679、望水白等 12 个品种, 平均每穗粒数为
36. 292。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包括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等穗粒数
主要构成因子在三聚类群品种中都呈现出明显的级差, 其数值均随穗型的增大而增加。小花
结实率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并没有因为分化小花数的显著增加而下降。从小花分化时间
看, 则随穗型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 特大穗型品种的小花分化时间最短, 平均为 32 天, 大穗
型品种和小穗型品种的小花分化时间则相对较长, 分别为 37 天和 38 天。然而, 特大穗型品
种的小花分化速率则明显高于大穗型和小穗型品种, 平均每天分化小花数达 6. 34 朵, 分别比
大穗型和小穗型品种高出 43. 3% 和 70. 8%。小穗结实率在三聚类群品种之间差别不大。
图 1  不同聚类群小麦穗粒数构成因素的差异
F ig. 1  D ifferences in components of kernel num ber per sp ike in various group s of w heat geno types
特大穗型, Super ear (SE) ; 大穗型, L arge ear (L E) ; 小穗型, Sm all ear (SM E)
2. 2 穗粒数形成过程中各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对参试的 27 个小麦基因型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小麦产
量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4919, 但与每亩穗数和千粒重相关性在本试验
中不显著, 相关系数分别只有 0. 2390 和 0. 2627。说明穗粒数的改良对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与许为钢 (1997) 对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因素的研究结果一
致[ 9 ]。另外, 每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 1307, 相关性不显著, 说明在小麦品种
改良中增加穗粒数并不会引起千粒重的明显下降。
品种间穗粒数与穗粒数形成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性分析显示, 穗粒数与分化小穗数、结
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 2)。说明分化小穗
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小花结实率对于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形成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 可孕小花数与分化小花数和结实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分化小
穗数呈显著相关, 说明可孕小花数受分化小花数和结实小穗数的影响较大。
9322 期         王兆龙等: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表 2  穗粒数构成因素的简单相关系数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 ic ien ts between componen ts of kernel number per sp ike
分化小穗数
To tal
sp ikelets
结实小穗数
Fertile
sp ikelets
分化小花数
To tal
flo rets
可孕小花数
Fertile
flo rets
小花结实率
Grain
set rate
结实粒数
Grains
per ear
结实粒数 Grains per ear 0. 66043 3 0. 81853 3 0. 50683 3 0. 76763 3 0. 54733 3 1
小花结实率 Grain set rate - 0. 0421 0. 1627 - 0. 0875 0. 45433 1
可孕小花数 Fertile flo rets 0. 45353 0. 62723 3 0. 64393 3 1
分化小花数 To tal flo rets 0. 77423 3 0. 82443 3 1
结实小穗数 Fertile sp ikelets 0. 92933 3 1
  3 3 显著水平达到 1% ; 3 显著水平达到 5%。下同
  3 3 , 3 Significan t at 1% and 5% level of p robability, respectively. T he sam e as below
对分化小穗数、每小穗分化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这三个穗粒数构成的直接因素进行了通
径分析。结果表明, 分化小穗数、每小穗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对穗粒数的直接作用均达显著
水平, 且均为正效应, 作用大小顺序为小花结实率> 分化小穗数> 每小穗小花数 (表 3)。小
花结实率对穗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大 (0. 8225) , 但由于与每小穗小花数和分化小穗数之间存在
着较大的负相关, 所以通过这两者对穗粒数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 部分抵消了小花结实率的
正向效应, 因而对穗粒数的总效应有所下降 (0. 5473)。
分化小穗数对穗粒数的直接作用也较大 (0. 5451) , 且与每小穗分化小花数之间存在着较
大的正效应 (表 3)。分化小穗数与小花结实率之间存在着负效应, 但效应值效小。因此, 分化
小穗数对穗粒数的总效应仍表现出较大的正向作用 (0. 6604)。
每小穗分化小花数由于与小花结实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表 3) , 因而通过小花结实率对
穗粒数的间接作用为负值 (- 0. 2330) , 从而抵消了正向的直接效应, 结果对穗粒数的总效应
也小于小花结实率和分化小穗数的效应 (0. 4054)。
表 3 穗粒数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Table 3  Partia l correlation between kernel number per sp ike and its componen ts
变量名称
V ariab le
直接作用
D irect effect
通过其它因素对穗粒数的间接作用
Indirect effect on grains per ear
by o ther components
对穗粒数的总效应 
To tal effect on 
grains per ear 
分化小穗数 0. 54513 每小穗小花数 F lo rets per sp ikelet 0. 1575     0. 6604
To tal sp ikelets 小花结实率 Grain set rate - 0. 0422  
每小穗小花数 0. 48093 分化小穗数 To tal sp ikelets 0. 1575     0. 4054
F lo rets per sp ikelet 小花结实率 Grain set rate - 0. 2330  
小花结实率 0. 82253 3 分化小穗数 To tal sp ikelets - 0. 0422     0. 5473
Grain set rate 每小穗小花数 F lo rets per sp ikelet - 0. 2330  
上述通径分析结果说明 (表 3) , 在小麦穗粒数的遗传改良过程中, 小花结实率和分化小
穗数的提高对穗粒数的作用较大, 特别是小花结实率的直接作用最为显著。
  图 2 显示了小麦小花分化速率与总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结实粒数的相关关系。小
花分化速率与总分化小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达 0. 75323 3 , 与结实粒数和可孕小花
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7303 和 0. 43673 。这些结果说明, 小花分化速率有助于
提高每穗分化小花数, 从而提高可孕小花数, 并最终增加每穗粒数。
042                 作  物   学  报                 27 卷

图 2  小花分化速率与分化小花数、可孕
小花数和结实粒数的相关
F ig. 2  Co rrelat ion betw een flo ret differen tiat ion
rate and to tal flo rets, fert ile flo rets
and grains per ear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业已表明, 在目前高产水平条件下,
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依赖于穗粒数的增
加[ 2, 3, 7 ]。近几年高产小麦品种培育的主要途径是增
加小麦的穗粒数[ 9, 10 ]。高书国 ( 1997) 和胡延吉
(1997) 等的研究指出, 今后我国超高产小麦的育种
目标应是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小麦的单穗重[ 11, 12 ]。
而小麦穗部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性最大, 可调节的
力度也最大[ 5, 6 ]。我们的研究也证明, 穗粒数的增加
对目前小麦产量提高的贡献最大, 也将是今后小麦
超高产育种的主攻目标。本试验对不同穗粒结构小
麦基因型的研究结果显示, 穗粒数与千粒重的相关
性不显著, 说明在这些小麦品种的穗粒数改良进程
中并没有伴随着千粒重的显著下降。
小麦穗粒数是小麦小花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
等一系列生理过程的最终体现, 其形成时间较长, 受
环境因子的影响也较大。小麦开花前的幼穗分化发
育阶段是穗粒数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段时间决定了
麦穗的可孕小花数, 即基本决定了小麦的库容量。郭
文善等 (1995) 的研究表明, 增加小麦的库容量有利
于刺激小麦源活性并提高光合生产能力, 从而增加
小麦产量[ 2 ]。李维平 (1998)认为未来小麦品种跃上新
台阶的突破口是选育多小穗小麦品种, 并指出增加
小麦穗部小穗数和多花多实已成为育种家提高品种
穗粒数和产量潜力的重点目标性状[ 13 ]。然而对小麦
穗粒数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许多不明
之处。本文通过对不同穗粒性状基因型品种的小穗
和小花发育的系统观测, 得出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
数、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与穗粒数
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而其中与小花发育相关的小
花分化速率、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
在品种之间的变异较大, 所以其调控的空间也相对
较大。在穗粒数形成因素中, 小花结实率的直接作用最大, 其直接通径系数高达 0. 8225; 分
化小穗数对穗粒数的贡献也较大, 其直接通径系数达 0. 5451。因此, 在小麦超高产大穗型品
种的选育中应注重小花结实性状的选育, 其技术途径是在增加小穗数的同时着力提高小花的
结实率。
通过聚类分析可把供试小麦品种的穗型结构分成三大类群, 特大穗型品种的小花分化时
间较短, 而中间穗型和小穗型品种的小花分化时间则较长, 但相关分析显示小花分化持续期
1422 期         王兆龙等: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与穗粒数之间负相关不显著 (相关系数为- 0. 2078)。然而, 小化分化速率与穗粒数则呈显著
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7303 ; 与分化小花数则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75323 3 ,
与可孕小花数的相关也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关系数为 0. 43673 。说明小花分化速率可以显著
增加小花的分化总数, 从而增加可孕小花数, 最终使穗粒数得到提高。现有的许多研究已经
显示, 改善小花发育期间的氮素营养和光照条件可以加快小穗上第 4 位小花的发育进程并使
其受精结实[ 14~ 19 ]。因为可孕小花数受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影响,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18 ] ,
对可孕小花形成的生理基础及调节机制尚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综合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小麦小花结实率的提高是穗粒数改良的一个重要因
素。此外, 在穗粒数形成过程中, 小花分化速率的提高是增加分化小花数的有效途径, 同时
也标志着小花发育进程的加快, 从而使较多的小花能发育成为可孕小花并最终结实。因此,
在小麦穗粒数的遗传改良和生长调控中, 应在培育多小穗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小花的分化速
率以获得较高的分化小花数, 提高小花的结实率以获得较高的可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
参 考 文 献
1 郭天财, 王化岑, 李春喜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28 (增刊) : 37~ 42
2 郭文善, 彭永欣, 严六零等. 作物学报, 1995, 21 (3) : 334~ 340
3 李文雄, 曾寒冰. 见: 全国第五次作物栽培生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5. 14~ 20
4 田笑明. 作物学报, 1991, 17 (4) : 297~ 307
5 王瑞, 宁锟, 王怡.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31 (1) : 17~ 22
6 侯远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 (2) : 218~ 222
7 F lin tham J E, A Bo rner, A J W o rland. J A g ric S ci, 1997, 128: 11~ 25
8 Klepper B, R W R ickm an, S W aldm an, et al. E up hy tica, 1998, 100: 341~ 347
9 许为钢.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7
10 张小燕. 西北植物学报, 1996, 1: 81~ 87
11 高书国, 乔亚科.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7, 11 (2) : 48~ 52
12 胡延吉, 赵檀方. 华北农学报, 1997, 12 (3) : 17~ 21
13 李维平. 科技导报, 1998, 4: 45~ 47
14 D arw inkel A N eth. J A g ric S ci, 1983, 31: 211~ 225
15 E llen J. J A g ron C rop S ci, 1990, 164: 174~ 183
16 F ischer R A. J A g ric S ci, 1985, 105: 447~ 461
17 W aters S P, P M atin, B T L ee. J E xp B ot, 1984, 35: 829~ 840
18 M iralles J D , S D Katz, A Co lloca, et al. F ield C rop s R es, 1998, 59: 21~ 30
19 Zeng Z R , J M M o rgan, R W King. A ust J P lan t P hy siol, 1985, 12: 609~ 619
《现代玉米生产》一书再版
佟屏亚 编著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二次印刷, 定价 20 元。
玉米发展成为重要的粮 (食)、饲 (料)、经 (济) 兼用作物。本书采集 90 年代我国玉米科研新成果和各地高产经验以及
作者长期的科研实践, 从宏观角度论述玉米生产的新形势、分区发展方向以及综合利用的策略和前景; 对种子生产、土壤
耕作、合理密植、肥水运筹以及间套复种、覆膜栽培、旱作技术作了详细论述; 还介绍了蔬果玉米 (爆玉米、糯玉米、甜玉
米)开发重点和栽培技术以及玉米秸秆的青贮技术和氨化技术。可供农业科研、教学、种子、农技推广人员参考, 也可作为
基层科技培训教材使用。
如需《中国玉米科技史》和《现代玉米生产》二书, 请直接与作者联系。佟屏亚,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高 42505, 邮编
100081)。
242                 作  物   学  报                 27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