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Ec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Growth,Development and Yield Formation of Broadcasted Rice Seedlings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全 文 :第 27 卷 第 3 期 作 物 学 报 V ol. 27, N o. 3
2001 年 5 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M ay, 2001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É . 活棵立苗及其生态生理特点Ξ
戴其根1 张洪程1 苏宝林2 邱 枫1 霍中洋1 许 轲1
(1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2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94)
提 要 针对抛秧稻特有的秧苗直立过程, 以洗根手插为对照, 研究了抛秧稻活棵立苗及其生理生态
特点。结果表明, 抛秧稻带土秧苗抛后, 平躺小苗、中苗、大苗一般分别在 2~ 5、5~ 6、7~ 10 天内直
立。在活棵立苗期间, 抛秧稻苗体内水分、养分及光合等状况明显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根、叶、蘖等
生长在数量、质量上也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抛秧稻缓苗恢复的先后顺序为发根、出叶速度加快, 体
内养分含有率及干物重的递增。秧苗素质、苗龄、带土状况、苗姿以及水、温等一些内外因素均对抛秧
稻活棵立苗有不同程度的间接或直接影响。
关键词 抛秧稻; 立苗活棵; 生理生态特点
The Eco-physiolog ica l M echan ism of Growth, D evelopmen t and Y ield
Forma tion of Broadca sted R ice Seedl ings
  É . Standing and Establ ishm en t of R ice Seedl ings and Its Eco-physiolog ica l
Character istics
DA IQ i2Gen1 ZHAN G Hong2Cheng1 SU Bao2L in2 Q IU Feng1 HUO Zhong2Yang1
XU Ke1
(1 A g ricultural College of Y angzhou U niversity , Y angzhou, J iangsu 225009; 2 China A 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 B eij 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Standing and establishm en t is a special p rocedure th rough w h ich the rice seedlings
establish them selves on the paddy field on w h ich they w ere th row n or broadcasted. T he eco2
physio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oadcasted rice seedlings during th is p rocedure w ere studied in
con trast w ith the m anually transp lan ted seedlings w h ich the roo t system s w ere w ashed befo re
transp lan tation. T 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seedlings (w ith so il on their roo t system s)
w ere broadcasted over the paddy field, the sm all, m edium and large seedlings becam e erect w ith2
in 2~ 5, 5~ 6 and 7~ 10 days respectively. D uring the standing and establishm en t stage, the
w ater con ten t, nutrien t and pho tosyn thetic status of the broadcasted seedlings w 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m anually transp lan ted seedlings. T he grow th of the roo t, leaf, and tiller
w ere also superio r, bo th in quan tity and in quality. T he step s of the revival of the broadcasted
seedlings w ere: grow th of new roo t, increased speed of leaf em ergence and increase of nutrien t
con ten t and dry w eigh t. O ther facto rs influenceing the standing and p rocedure include quality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0070436) , 江苏省“九五”应用攻关项目 (BE9631822)
收稿日期: 1999212206, 接受日期: 2000210208
Received on: 1999212206, A ccep ted on: 2000210208

and age of seedlings w ith o r w ithout so il on the roo t system , posture of the seedlings, and w ater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Key words  B roadcasted seedlings; Standing and establishm en t; Eco2physio logical character2
istics
抛秧水稻与常规手插稻原初的根本性的分歧在于大田群体起点的构建上, 抛秧稻秧苗带
土, 根系基本完整; 特别浅植且深浅不一, 秧姿各异, 较大部分秧苗平躺; 同时无株行距, 呈
准均匀随机分布。正是这些原初的根本性的分异点, 对抛秧稻一生的生长产生了一系列后续
效应, 形成了抛秧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鲜明特征[ 1~ 4 ], 因而有必要从抛秧与手插原初的
根本性的分异点设置处理, 研究与阐明影响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996~ 1998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前茬小麦, 土壤为砂壤土, 地力中等。
供试品种为武育粳3号及武9516。
1. 1 试验设计
1. 1. 1 苗龄与苗质试验  苗龄通过分期播种来调节, 采用常规湿润育和塑盘湿润育两种
育秧方式, 常规湿润育秧播期分别为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三期, 塑盘湿润育秧播期分
别为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4日四期。6月15日移栽。抛栽时常规湿润育秧苗分带土
和不带土两种状况, 塑盘湿润育秧苗均带土, 这样播期与带土状况共组成10个处理。各处理
小区面积20 m 2, 重复3次。
1. 1. 2 苗姿试验  模拟抛后秧苗的三种典型姿态: 直立苗 (主茎与地面的夹角为80~
90°)、倾斜苗 (主茎与地面的夹角为40~ 45°)、平躺苗 (主茎与地面的夹角为0°)。采用二种苗
类: 小苗5月25日播种, 6月11日带土抛栽; 大苗5月10日播种, 6月11日无土抛栽。均设相应秧
苗 (即同质苗)的洗根手插为对照。按生产实际情况, 试验设小苗直立、小苗倾斜、小苗平躺、
小苗手插、大苗平躺和大苗手插共6个处理。小区面积20 m 2, 重复3次。
1. 1. 3 环境因素试验
1. 1. 3. 1 温度试验  按江苏抛秧稻可能的3种典型茬口, 设置3种温度处理: (1) 早春 (低
温) , 4月29日抛秧 (4月5日播) , 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春茬 (绿肥茬、蔬菜茬)双季早稻移栽期;
(2) 初夏 (常温) , 6月11日初夏抛秧 (5月20日播) , 为江苏稻麦两熟制中单季中、晚稻移栽期;
(3) 盛夏 (高温) , 7月28日抛秧 (7月10日播) , 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双季后作稻移栽期。各处
理均采用塑盘湿润育4~ 5叶秧苗, 带土抛秧, 并均设置直立、倾斜、平躺三种苗姿。
1. 1. 3. 2 水分试验  均在6m 2 (2. 45m ×2. 45m ) 土培池, 于立苗期设置3种灌溉处理, 即:
① 深水灌溉, 水层深度, 小苗为3~ 5 cm , 中、大苗为5~ 7 cm ; ② 浅水灌溉, 水层深度, 小苗
为1~ 2 cm , 中、大苗为3~ 4 cm ; ③ 湿润灌溉, 为无水层。大、中、小苗的叶龄分别为8. 2、6.
7、4. 1。大、中苗为常规湿润育秧, 小苗为塑盘湿润育秧。大、中苗又分带土和不带土两种,
小苗全部带土抛栽。
9723 期 戴其根等: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É . 活棵立苗及其生态生理特点    

1. 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 2. 1 常规测定  植株生长状态, 如: 茎蘖数、LA I、干物质积累等采用常规测定法。
1. 2. 2 生理生化测定  有关测定方法均采用一般目前公认的常用法[ 5, 6 ]。
a、发根力采用剪根蒸馏水培养法。
b、植株水分蒸腾量采用吸水计法。
c、根系活力采用 Α2萘胺比色法。
d、植株全N 量采用凯氏定氮法, 在日本 KJEL 2A uto 自动定N 仪上测定。可溶性N 量用
茚三酮法。
e、植株全糖 (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硫酸法。
f、光合作用采用美国C I2301 CO 2光合作用分析仪测定。
上述测定中, 如没有特殊说明, 抛秧秧苗为混合株, 并按平躺、倾斜、直立各1ö3左右比
例取样。
2 结果与分析
2. 1 活棵立苗及其生态生理特点
2. 1. 1 活棵立苗及器官建成
2. 1. 1. 1 活棵立苗  抛秧稻非直立苗一般达70%~ 100% , 因而起身立苗是其特有的一个
基本过程。研究表明, 起身立苗除受田间水分等状况影响外, 还与苗姿、苗体大小和带土状
况等有关[ 7, 8 ]。在不同苗类上有如下特点: ① 带土小中苗 (3~ 7叶龄) 抛秧, 伤根少, 根土易
与田土结合, 缓苗期短, 非直立苗至第5天基本直立。② 不带土的多蘖大苗 (9~ 10叶龄) , 发
根力强, 秧苗重心靠近分蘖节, 抛栽后稻苗躺倒贴地, 一般抛后3~ 5天起身, 7~ 10天直立。
③ 不带土的小、中苗 (3~ 8叶龄)及无蘖或少蘖的弱大苗抛栽, 缓苗返青过程长, 部分秧苗不
能立苗而死亡。因此生产上, 小、中苗抛秧宜提倡带土, 而大苗可以无土抛秧, 但应强调秧苗
素质的提高。
2. 1. 1. 2 器官建成  抛秧稻活棵立苗过程中, 伴随着新器官的建成 (表1) , 与洗根手插和
未移栽苗相比, 抛后前5天, 除地下部快速发根优势明显外, 苗高、叶龄、地上部干重有所滞
增或回落, 但这种缓苗效应明显轻于洗根手插苗。抛秧苗因生长环境的改善, 苗高、地上部
干重等在移栽后6~ 10天呈快速生长, 这种“反弹”效应比洗根手插苗出现早2~ 4天, 且强度
大。根系快速发根优势与苗高、地上部干重的反弹效应可能与补偿作用机制有关[ 9 ]。
2. 1. 2 活棵立苗过程中秧苗生理变化
2. 1. 2. 1 水分生理特点  抛秧苗与洗根手插苗因本身带土状况及根系的完整性不同, 在
水分生理上有明显的差异 (表2)。抛秧苗起秧后植株吸水量较大, 但略小于蒸腾量, 0~ 7小时
内蒸腾量ö吸水量为1. 23, 而洗根手插苗吸水量较小, 仅为抛秧苗的26% , 且明显小于蒸腾
量, 0~ 7小时内蒸腾量ö吸水量为3. 94, 叶片水分易亏缺, 出现卷叶萎蔫时间早而重。上述秧
苗移栽入大田后, 在活棵立苗期间植株含水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图1) , 抛秧苗植株干重含水
率与未移栽苗接近, 而明显高于洗根手插苗。
2. 1. 2. 2 光合生理特点  在栽后第4天与第10天对顶2叶光合测定表明 (表3) , 栽后第4天
抛秧苗光合速率为 4. 87 Λmolõm - 2õ s- 1, 比未移栽苗低 5. 1% , 但比洗根手插苗高
54. 1 %。栽后第10天 , 移栽苗正常生长 , 抛秧苗的光合速率已高于未移栽苗, 高9. 6% ; 而
082                 作  物   学  报                 27 卷


图1 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立苗活棵期叶片
的干重含水率变化
F ig. 1 The w ater content rate of the dry w eigh t
of leaves of rice seedlings transp lanted in
different w ays during the standing and
establishm ent stage
洗根手插的仍低于非移栽苗, 低2. 2%。气孔导度也表现
出相似的趋势。显然光合作用与气孔导度的这种变化与
叶片水分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10 ]。
2. 1. 2. 3 养分生理特点
在活棵立苗期, 在养分生理上, 抛秧苗有别于洗根
手插苗 (表4)。叶片、叶鞘、分蘖节 (茎节)、根等各个器
官的干物重, 抛秧苗均高于洗根手插苗。这些器官中的
全N 及可溶性N 含量均以 抛秧苗为高, 且全N 量抛秧
苗比较平稳, 而洗根手插苗均有明显下降过程。全糖含
量无论是抛秧还是洗根手插, 在栽后均出现一个低谷,
这可能与克服植伤缓苗活棵耗能有关, 但在栽后前4天
抛秧稻各器官全糖含量均明显比洗根手插低, 以后两者
比较接近, 互有高低。全糖的这种变化, 可能与洗根手
插缓苗期间新器官生长慢, 光合作用产生的糖不能及时
转移而积累有关。在同时测定未移栽苗时发现, 移栽苗
栽后前5天全糖高于未移栽苗, 而全N 含量下降, 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2. 1. 2. 4 根系生理特点  抛秧苗在活棵立苗期间, 虽地上部生长滞缓, 但地下部发根非
常旺盛, 无论是根条数还是根重量, 均迅速增加 (表2、5) , 且这种优势在单位根量活力, 单株
根总活力上也表现非常突出 (图2)。这可能是与秧苗新根发生量和新根所占比例有关。抛秧
稻因单株新根多, 单株根量大, 因而其单位根量的活力以及单株根系活力优势明显。
2. 1. 3 影响活棵立苗过程的外因
2. 1. 3. 1 水分的影响  在立苗期不同苗类、带土状况的水分管理试验结果表明 (表5) , ①
无论何种苗龄, 均是浅水处理立苗最快, 深水处理次之, 最后是湿润处理; ② 三种苗龄以中、
小苗立苗速度最快, 中苗次之, 大苗最慢; ③ 同质苗龄均是带土处理立苗时间短于不带土处
理。
抛后16天即所有平躺秧苗全部直立时, 各处理生长状况的测定结果表明 (表5) , 各种苗
龄带土、浅水处理植株叶、蘖、根的生长最好, 且根系多为入土、半入土。湿润灌溉的植株生
长量小, 叶片枯死率高, 分蘖死亡多, 新生分蘖少。深水处理的植株生长状况一般介于浅水
和湿润处理之间, 中、大苗植株的根较大部分裸露于地表, 直接生长在水层中, 其靠下部茎
蘖节上长的根扎在软烂土壤中, 植株易飘摇, 部分植株因秧飘浮, 不能扎根, 成为败苗。
2. 1. 3. 2 温度的影响  在早春 (低温)、初夏 (常温)、盛夏 (高温)抛秧试验结果表明, 早春
立苗期日均温为22. 9℃, 立苗需9天左右, 需有效积温 (≥10℃) 116℃, 活动积温 (≥0℃)
206℃才完全直立。而盛夏立苗期日均温29. 5℃, 约4~ 5天秧苗直立, 需有效积温98. 5℃, 活
动积温148. 5℃。初夏立苗期日均温26. 5℃, 5~ 6天立苗, 需有效积温98. 8℃, 活动积温
200℃。由此可知温度越低, 立苗发棵所需的活动积温越多。但处理间所需的有效积温则较为
接近, 即为100℃左右。考察立苗期植株的生长状况表明 (表6) , 早春抛秧的秧苗生长缓慢,
株高平均每天增高0. 5 cm 左右, 地上部干重日增加4. 5m gö株; 发根慢, 单株平均每天增加
1. 4条; 出叶速度慢, 约7天长1张叶。盛夏抛秧稻苗生长速度较快, 其株高日增量为1. 32
cm , 是低温处理的2. 6倍; 地上部干重和发根平均每天分别增加约11 m g、3. 0条, 是低温处理
282                 作  物   学  报                 27 卷

表4  水稻活棵立苗期干物质及养分的变化
Table 4  Dynam ic changes of biomass and nutr ient of the transplanted seedl ings dur ing the
standing and establ ishment stage
栽后
日数
DA T
组分
Constituent
器官O rgan
叶片
L eaf blade
抛秧
BS
洗根手插
M TS
叶鞘
L eaf sheath
抛秧
BS
洗根手插
M TS
根茎 (分蘖节)
Crow n
抛秧
BS
洗根手插
M TS

Root
抛秧
BS
洗根手插
M TS
0 干重 (m göp lant)DW 35 35 25 25 2. 5 2. 5 14 5
含全N 量 (% ) TN 5. 5 5. 5 3. 4 3. 4 3. 6 3. 6 3. 2 3. 0
含可溶N 量 (% ) SN 0. 7 0. 7 0. 9 0. 9 1. 2 1. 2 0. 7 0. 8
含全糖 (% ) TS 6. 2 6. 2 6. 5 6. 5 4. 9 4. 9 6. 2 4. 6
2 干重 (m göp lant)DW 65 53 42 40 4. 8 4. 5 17 8
含全N 量 (% ) TN 5. 6 5. 2 3. 4 2. 5 3. 6 2. 8 3. 3 2. 7
含可溶N 量 (% ) SN 0. 9 0. 8 1. 1 0. 7 1. 5 0. 9 0. 9 0. 7
含全糖 (% ) TS 2. 3 3. 2 3. 7 9. 2 1. 8 7. 9 2. 8 5. 1
4 干重 (m göp lant)DW 83 65 60 51 5. 3 5. 0 21. 0 13
含全N 量 (% ) TN 5. 4 4. 9 3. 6 2. 8 3. 8 3. 1 3. 3 2. 7
含可溶N 量 (% ) SN 0. 9 0. 9 1. 4 1. 1 2. 0 1. 6 0. 4 0. 3
含全糖 (% ) TS 3. 3 4. 1 2. 4 4. 2 2. 2 4. 6 0. 5 0. 5
6 干重 (m göp lant)DW 107 89 83 68 8. 3 7. 1 32 26
含全N 重 (% ) TN 5. 2 5. 0 3. 5 3. 0 3. 5 3. 1 3. 0 2. 8
含可溶N 量 (% ) SN 0. 9 0. 8 1. 2 0. 9 1. 7 1. 2 0. 5 0. 4
含全糖 (% ) TS 2. 8 2. 9 4. 2 5. 1 4. 4 3. 5 1. 8 1. 8
8 干重 (m göp lant)DW 151 125 115 95 12. 7 10. 7 47 41
含全N 量 (% ) TN 5. 1 5. 1 2. 8 2. 7 3. 2 3. 1 3. 0 2. 7
含可溶N 量 (% ) SN 0. 9 0. 8 0. 9 0. 8 1. 3 1. 1 0. 5 0. 4
含全糖 (% ) TS 4. 2 3. 4 6. 3 6. 9 5. 3 4. 3 0. 5 0. 4
10 干重 (m göp lant)DW 202 169 167 131 16. 3 14. 3 58 55
含全N 量 (% ) TN 5. 2 5. 1 2. 7 2. 6 3. 1 2. 9 2. 8 2. 6
含可溶N 量 (% ) SN 0. 8 0. 7 0. 9 0. 7 1. 2 1. 1 0. 4 0. 3
含全糖 (% ) TS 5. 1 4. 2 5. 1 5. 1 5. 5 5. 2 3. 2 3. 0
  3 塑盘育中苗, 叶龄5. 1叶。
  The m aterials w ere p lastic tray raised m edium seedlings, leaf age 5. 1. DA T , Days after transp lanting; DW , D ry m atter
w eigh t; TN , Total N ; SN , Soluble N ; TS, Total sugar.
图2 移栽后根系活力变化 (塑盘中苗移栽, 叶龄5. 5)
F ig. 2  Dynam ic changes of roo t activity after transp lanting (p lastic tray raised m edium seedlings, leaf age 5. 5)
3823 期 戴其根等: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É . 活棵立苗及其生态生理特点    

表5  抛秧水稻不同灌溉方式处理栽后第16天植株生长状况 (主效平均)
Table 5  The growth status of broadcasted seedl ings under different irr igation regimes
at the 16th day af ter transplanting
处理
T reat2
m ent
立苗
天数
E stabli2
shm ent
(d)
主茎
M ain stem
绿叶数
No of
Green
leaves
鲜重
F resh
w eigh t
(g)
器官O rgan
(gDW öp lan t)

A live
 
 

D ead
 
 
叶片
枯死率
D ead
L eaf
rate
(% )
总茎
蘖数
No of
culm s
分蘖
T iller (Noöp lan t)
死亡
D ead
新生
N ew ly
grow n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单株根总量
Roo t (No of roo töp lan t)
入土
In
so il
 
半入土
Partial
in
so il
不入土
O n
so il
 
苗龄 L eaf age
大苗
L arge
12. 8 4. 87 5. 38 2. 34 0. 24 10. 8 7. 6 1. 4 1. 3 77. 7 61. 3 20. 2 6
中苗
M edium
9. 5 4. 77 2. 51 2. 14 0. 13 6. 5 4. 4 0. 4 0. 7 87. 1 17. 5 12. 5 5. 7
小苗
Sm all
5. 7 5. 61 1. 26 1. 13 0. 02 2. 1 1. 9 0 1. 0 100 14. 7 4. 7 1. 0
灌溉方式  Irrigation regim e
湿润
W et
11 4. 59 2. 91 1. 82 0. 28 12. 5 4. 9 0. 9 0. 7 81. 7 18. 6 9. 0 0
浅水
Shallow
9 5. 39 3. 65 2. 37 0. 04 1. 7 6. 0 0. 5 1. 4 93. 1 44. 6 15. 8 1. 6
深水
D eep
10. 2 4. 95 3. 67 1. 87 0. 14 7. 7 4. 5 0. 7 0. 8 82. 9 40. 2 17. 2 13. 0
带土状况 Carried so il condition
无土
No so il
12. 3 4. 26 3. 62 1. 86 0. 22 11. 6 5. 5 1. 1 0. 9 78. 3 30. 5 15. 8 8. 3
带土
W ith so il
8. 6 5. 45 3. 27 2. 12 0. 11 4. 5 4. 9 0. 4 1. 0 91. 0 37. 1 12. 8 2. 2
表6  不同温度下抛秧水稻立苗期生长状况
Table 6  The status of growth of broadcasted seedl ings dur ing the standing and establ ishment
stag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处理
T reatm ent
苗高 (cm )
Seedling heigh t
立苗
E stabli2
shm ent
增量
Increase
(cm öd) 根量No. of roo töp lant立苗E stabli2shm ent 增量Increase(No. öd) 地上干重 (m göp lant)D ry w eight of aerial part立苗E stabli2shm ent 增量Increase(m gö株) 出叶速度(叶ö日)L eaf em ergencespeed rate( leaföd)
早春抛栽 直立 U p righ t 16. 1 0. 50 26. 2 1. 36 69. 5 4. 67 0. 16
Early sp ring 倾斜 leaning 16. 4 0. 53 27. 4 1. 44 70. 7 4. 84 0. 17
(4ö29) 平躺 laying 14. 9 0. 37 22. 0 0. 89 59. 7 3. 58 0. 14
初夏抛栽 直立 U p righ t 17. 9 1. 00 26. 0 2. 12 73. 6 5. 60 0. 20
Early summ er 倾斜 leaning 17. 4 0. 93 25. 0 2. 00 66. 0 5. 95 0. 21
(6ö11) 平躺 laying 15. 4 0. 60 24. 2 1. 87 55. 3 4. 17 0. 16
盛夏抛栽 直立 U p righ t 28. 1 1. 52 36. 5 3. 30 104. 0 12. 6 0. 23
M iddle summ er 平躺 leaning 25. 5 1. 00 33. 0 2. 60 90. 0 9. 8 0. 20
(7ö28) 手插M anual CK 27. 7 1. 44 35. 0 3. 00 94. 1 10. 6 0. 16
  3 立苗早春处理为抛后第9天, 初夏处理抛后第6天, 盛夏处理抛后第5天。
  3 The establishm ent of the seedlings in early sp ring, early summ er and m iddle summ er take about 9, 6, 5 days respectively.
的2. 4和2. 1倍; 且出叶速度快, 5天出1张叶。初夏抛秧的秧苗因所处的温度介于低温和高温
处理之间, 生长量也介于早春与盛夏抛秧处理之间。所有处理的三种苗姿生长量、生长速度
482                 作  物   学  报                 27 卷

均以直立苗≈ 倾斜 > 平躺苗, 但温度对三种苗姿生长的影响作用一致。
3 讨论
移栽后活棵立苗过程是抛秧稻特有的一个过程, 平躺苗能否及时站立是抛秧稻能否成功
的关键。从本研究与大面积生产实践表明, 抛栽后非直立苗在带土情况下, 小苗2~ 5天就能
直立, 中苗5~ 6天直立, 大苗7~ 10天直立。而在不带土情况下, 秧苗间差异较大, 部分秧苗
与带土秧苗一样很快直立, 但相当部分秧苗直立延迟或不能直立而死亡, 这在小、中苗上尤
为突出。立苗过程可能是在抛栽后秧苗体内生长激素与营养分配形成了新的状况, 促进根系
爆发并在适宜土壤环境中生长后向下深扎固定, 在向性生长的配合下, 导致秧苗由平躺状态
逐渐在茎基部发生拐曲 (根节靠地表处细胞迅速伸长弯曲) 而站立起来的过程, 也是秧苗在一
定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过程。但也有研究认为根不是立苗的根本原因, 而是茎的向重性与
IAA 分布有关[ 8, 11 ]。
抛秧稻活棵立苗期间, 经过一个地上部生长短暂停滞或回落的缓苗期, 但缓苗期明显短
于同质洗根手插苗, 本研究认为这主要是抛秧稻保持根系较好的完整性且带土的缘故。由于
抛秧苗缓苗期短, 植伤轻, 苗体内的水分、养分、光合等状况明显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根、
叶、蘖等生长在数量、质量上也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在缓苗过程中, 各器官恢复的顺序为
发根、出叶速度、体内养分含有率及干物重。此外, 秧苗素质、苗龄、带土状况以及水、温、
光等一些内、外因素均对抛秧稻活棵立苗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洪程, 戴其根, 邱枫等.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8, 19 (3) : 11~ 17
2 张洪程, 戴其根, 钟明喜等.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 (3) : 39~ 49
3 宫坂昭, 空中田植稻作 (日文) , 全国农村教育协会, 1975
4 戴其根, 张洪程, 苏宝林. 耕作与栽培, 1998 (5) : 18~ 19, 63
5 张宪政. 作物生理研究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
6 朱广廉, 钟敏, 张爱琴. 植物生理学实验.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80~ 96
7 张洪程, 钟明喜, 戴其根等.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3, 14 (3) : 37~ 45
8 李克武, 王忠, 顾蕴洁等.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8, 19 (2) : 53~ 58
9 康保忠, 王静, 赵松岭. 生态学杂志, 1998, 17 (5) : 45~ 49
10 DaviesW J, J. W. Zhang. A nn. R ev. P hy siol. and M ol. B iol. , 1991 (42) : 55
11 F irn R D , J. D ighy, P lant, Cell and E nv ironm ent, 1979, 2: 149~ 154
5823 期 戴其根等: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É . 活棵立苗及其生态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