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racteristics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Sterile Lines in Hybrid Rice Seeds Production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



全 文 :V o l. 29, N o. 3
pp. 441—446 M ay, 2003
作 物 学 报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第 29 卷 第 3 期
2003 年 5 月 441—446 页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Ξ
胡伟民1 马华升2 樊龙江1 阮松林1
(1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浙江杭州 310029; 2杭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04)
摘 要 在杂交水稻制繁种生产中, 经常发生穗发芽现象。本试验对以培矮 64S、协青早A、珍汕 97A、K17A 等 7 个不育
系为母本, 以中 9308、明恢 63、中 2070 等 17 个恢复系为父本, 对杂交种子进行田间穗上发芽的测定、新收种子室内发芽
试验及种子 Α2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种子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具有显著差异; 平均穗上发芽率和穗
发芽指数较低的亲本, 其 F 1 代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的变异幅度明显比平均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较高的亲本要
小; 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与新收种子室内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种子 Α2淀粉酶活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穗发芽特性; 室内发芽力; Α2淀粉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 ist ics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Ster ile L ines in Hybr id R ice Seeds
Production
HU W ei2M in1 M A H ua2Sheng2 FAN L ong2J iang1 RUAN Song2L ing1
(1 D ep artm ent of A g ronomy , Colleg e of A g ricu ltu re & B iotechnology , Z hej iang U niversity , H ang z hou, Z hej iang 310029, Ch ina; 2 H ang z hou
V eg etable S cience Institu te, H ang z hou, Z hej iang 310004, Ch ina)
Abstract T he phenom enon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 ing usually occurs in the p roduct ion of F 1 and m ale sterile
line seeds of hybrid rice. Percen tage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 ing, labo rato ry germ inat ion of new ly harvested
seeds and Α2am ylase act ivit ies of F 1 w ere invest igated, hybridized grow n seven sterile lines, PeiA i 64S,
X ieQ ingZao A , ZhenShan 97A , K17A , etc. w ith seven teen resto rer lines, Zhong 9308, M ingH ui 63, Zhong
2070, etc. T 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sign ifican t differences in percen tage and index of F 1 p re2harvest sp rou t2
ing w ere found among differen t hybrid com binat ions. V ariat ion ex ten t of percen tage and index of grains
sp rou t ing of F 1 from the paren ts that had low er average percen tage and low er index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 ing
w as sm aller than that from the paren ts that had h igher average percen tage and h igher index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 ing. N o sign ifican t co rrelat ions w ere observed betw een the percen tage o r index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2
ing and labo rato ry germ inat ion percen tage o r germ inat ion index o r Α2am ylase act ivity of new ly harvested
seeds.
Key words  H ybrid rice; Characterist ics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 ing; L abo rato ry germ inab ility; Α2am ylase ac2
t ivity
  我国栽培的杂交稻品种, 休眠期一般较短或不
明显, 种子成熟或收获季节遇高温多雨易发生穗上
发芽或发生萌发性生理变化, 从而严重影响种子的
质量和品质。近年来, 我国南方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中, 穗上发芽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正常年份穗上发芽
率为 5% 左右, 特殊年份 (连续高温阴雨天气) 可超
过 20% , 严重降低了种用价值。国内对于杂交水稻
穗发芽控制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利用抑制性调节
剂[ 1, 2 ] , 尚未对杂交水稻穗发芽特性进行全面和深入
的研究。
我们从 1998~ 2000 年对浙江省及我国主要杂
交水稻亲本和杂交种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Ξ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981102127)。
作者简介: 胡伟民 (19682) , 男, 浙江温岭人, 讲师, 从事种子生理和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
Received (收稿日期) : 2002202227, A ccep ted (接受日期) : 2002206215.

析, 同时分析了种子发育过程中某些生理生化的变
化。现将 2000 年对杂交水稻不同组合田间穗上发芽
情况、以及田间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与新收种
子室内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 Α2淀粉酶活性的相
关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选用穗发芽抗性各具差异的杂交水稻不育系 7
个及恢复系 17 个为材料。不育系: II32A、协青早A、
珍汕 97A、V 20A、金 23A、K17A、培矮 64S; 恢复系:
明恢 63、丽恢 6216、衢恢 97、密阳 46、测 6427、浙
963、蜀恢 162、辐恢 838、桂 99、R 3027、浙 9516、
D 68、金恢 92、R 8220、中 2070、中 9308、R 402。
112 方法
试验于 2000 年在浙江衢县莲花镇月山村俞南
牛户制种田进行。根据各亲本的生育期长短, 于 4 月
18 日开始分期播种, 至 6 月 20 日播种完毕, 以保证
不同的杂交种子成熟期一致。恢复系和不育系分别
相互交叉配合制种, 每一杂交组合 3 次重复, 小区面
积 20m 2, 扬花期间相互隔离, 始花期每 667m 2 喷施
赤霉素 12g。各组合于 9 月 12 日 (±3d)成熟。
室内种子发芽试验和种子 Α2淀粉酶活性测定:
种子成熟时田间取样, 每小区分 3 个点, 每个点取成
熟度一致的主穗 15 个, 立即人工脱粒, 在取样当天,
即按国际种子检验规程规定的方法进行室内发芽试
验[ 3 ] , 并参照陈润政等的方法, 测定种子 Α2淀粉酶活
性[ 4 ]。
发芽率 (% ) = (发芽终期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ö供试种子数)×100。
发芽指数 (G I ) = 2 (G töD t) , 式中 G t——规定
时间内第 t 日发芽种子数; D t——相应的发芽日
数[ 4 ]。
种子 Α2淀粉酶活性以每分钟每 g 种子材料水解
淀粉的m g 数表示 (测定误差: ±0. 05 m g·g- 1·
m in - 1)。
种子田间穗发芽统计: 为了充分反映田间穗上
发芽的差异, 所有组合在成熟后统一延后 7d 取样。
每小区分 3 个点, 每个点取成熟度一致的主穗 20
个, 在取样当天, 分穗逐粒观察, 根据种子穗发芽的
严重程度分 4 级 (0~ 3 级) 统计, 最后计算穗上发芽
率和穗发芽指数[ 5 ]。
0 级——完整种子; 1 级——胚部稃壳破裂种
子; 2 级——芽长 (或根长) 未及谷长种子; 3 级——
芽长 (或根长)超过谷长种子。
穗上发芽率 (% ) = (芽谷数ö供试种子数) ×
100。
芽谷数= 2 级种子数+ 3 级种子数。
穗发芽指数= [0×0 级种子数+ 1×1 级种子数
+ 3×2 级种子数+ 5×3 级种子数 ]ö供试种子数。
2 结果与分析
211 杂交水稻不同组合 F1 代种子穗发芽特性的比较
从表 1 可以看出, 不同父、母本组配的 F 1 代种
子, 穗上发芽率差异显著。7 个母本 F 1 代的平均穗
上发芽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 其中以培矮 64S 为母
本的 F 1 代, 其平均穗上发芽率最低, 为 0% ; II32A
次之, 为 0. 26% ; 平均穗上发芽率最高的是金 23A ,
达到 5. 26%。17 个父本 F 1 代的平均穗上发芽率相
互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以中 9308 为父本的
F 1 代, 其平均穗上发芽率最低, 仅为 0. 37% ; R 402
和明恢 63 次之, 分别为 0167% 和 0. 83% ; 而以浙
963 为父本的 F 1 代, 平均穗上发芽率最高, 达到
1212% , 与其余父本达到极显著差异; 此外, 蜀恢
162 和辐恢 838 的 F 1 代的平均穗上发芽率也比较
高, 分别为 7. 51% 和 6. 55% , 与另外父本之间的差
异显著。
比较同一母本不同父本或同一父本不同母本的
F 1 代的穗上发芽率, 同样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 1)。其
中以平均穗上发芽率最高的母本金 23A 为母本的
F 1 代之间, 金 23A ×明恢 63 在本试验中, 没有发生
可见的穗上发芽; 而金 23A ×辐恢 838 的穗上发芽
情况较为严重, 穗上发芽率达到 23. 8% , 与金 23A
×明恢 63 达到显著差异。另外, 以平均穗上发芽率
较低的父本明恢 63 为父本的 F 1 代之间, 金 23A ×
明 恢 63、珍汕 97A ×明恢 63、V 20A ×明恢 63 和培
矮 64S×明恢 63 这 4 个 F 1 代的穗上发芽率为 0% ,
而协青早 A ×明恢 63 穗上发芽率比较高, 为
4175%。
分析表 2 所列的各项数据, 不同父母本组配的
F 1 代穗发芽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从 7 个母本的 F 1
代的平均穗发芽指数来看, 最低的是培矮 64S 的 F 1
代, 仅为 0. 83; 其次是 II32A 和协青早 A , 分别为
2151 和 8. 43; 而金 23A 和珍汕 97A 的 F 1 代, 平均
穗发芽指数最高, 分别为 28. 53 和 26. 21, 与另外的
母本达到极显著差异。17个父本F 1代的平均穗发
244    作  物  学  报 29 卷 

表 1  杂交水稻不同组合穗上发芽率 (% )比较
Table 1  Compar ison s of percen tage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among var ious combination s of hybr id r ice
亲本
Paren ts
金 23A
J in
23A
珍汕 97A
ZhenShan
97A
V 20A K17A
协青早A
X ieQ ing
ZaoA
II32A
培矮 64S
PeiA i
64S
平均
A verage 5% 1%
浙 963 Zhe963 13. 6ba 10. 1aba 1212 a A
蜀恢 162 ShuH ui162 4. 2cdea 10. 8aa 7. 51 b B
辐恢 838 FuH ui838 23. 8aa 2162deb 1db 1. 7bb 1. 63bcdb 0db 6. 55 bc B
密阳 46 M iYang46 3. 89cdeb 8. 94ba 0. 7bcc 0ec 3. 87 cd BC
桂 99 Gui99 3. 1cdefb 6. 21ca 5. 17aa 3. 03ab 1. 91bcbc 0. 9abc 3. 52 cd BC
R 3027 3. 13cdefab 2161deb 0cc 5. 13aa 0dc 2117 d C
浙 9516 Zhe9516 417cda 1126ef gbc 2104bb 2152bb 0dc 211 d C
D 68 5. 86ca 0gb 0. 27eb 2104 d C
R 8220 1. 31defbc 7. 2ca 1. 71cb 0163bccd 0ed 0. 46cd 1. 65 d C
中 2070 Zhong2070 3. 53cdefa 0. 73f gb 3aa 0eb 0db 1. 59 d C
金恢 92 J ingH ui92 3. 07cdefa 1. 6def gab 0eb 1. 56 d C
测 6427 Ce6427 2defb 3. 02da 0ec 0. 58bcc 1. 24 d C
丽恢 6216 L iH ui97 213defa 216dea 0. 4fb 0168deb 0db 1. 17 d C
衢恢 97 Q uH ui97 213defa 1. 65defb 0. 72ec 0162bcc 1. 35cdb 0dd 1. 08 d C
明恢 63 M ingH ui63 0fb 0gb 0gb 019bcb 4175aa 1ab 0ab 0. 83 d C
R 402 0167ef 0167 d C
中 9308 Zhong9308 1efa 0. 51f gab 0. 99da 0. 27cb 0eb 0db 0ab 0. 37 d C
平均 A verage 5. 26 3. 61 1. 55 1125 1. 16 0. 26 0
5% a a b b b b b
1% A AB BC BC BC C C
  注: 表内数据右边的上标和下标字母分别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内的显著性分析 (Α= 0. 05)。
N o te: T he upper and low er m arkets on the righ t of num bers indicate sign ifican tly differen t of the sam e row s and
lines at Α= 0. 05 level acco rding to D uncan’s m ultip le range test.
表 2  杂交水稻不同组合穗发芽指数比较
Table 2  Compar ison s of index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among var ious combination s of hybr id r ice
亲本
Paren ts
金 23A
J in
23A
珍汕 97A
ZhenShan
97A
K17A V 20A
协青早A
X ieQ ing
ZaoA
II32A
培矮 64S
PeiA i
64S
平均
A verage 5% 1%
浙 963 Zhe963 51. 63bb 69. 15aa 58. 64 a A
蜀恢 162 ShuH ui162 37. 63ca 45. 02ba 38. 57 b B
辐恢 838 FuH ui838 86147aa 16. 97efb 7. 02bccd 20. 81ab 8. 52efc 1124deb 28. 35 bc BC
密阳 46 M iYang46 27. 56deb 44. 26ba 9. 65bc 4. 05ghc 21. 38 cd CD
桂 99 Gui99 25. 5deb 38. 09ba 22101ab 20. 07ab 9. 47ec 3. 31abc 19. 77 cde CD
R 8220 35. 92cb 40. 73ba 4. 9bcc 10. 3cd 16. 2cc 3. 2abe 17. 32 cde CD
金恢 92 J ingH ui92 27. 89dea 22182dea 1. 33ib 17. 35 cde CD
R 3027 22172efa 18. 4defa 21. 71aa 18. 91ba 3. 46abb 17. 04 cde CD
浙 9516 Zhe9516 31. 47cda 16. 57efb 15. 65bb 10. 31ec 1. 6cdd 15. 12 cde CD
测 6427 Ce6427 16gb 30. 45ca 1. 67hic 2159bcc 11. 45 de CD
中 2070 Zhong2070 13. 85ghb 16. 51efab 21. 6aa 1. 94hic 3. 89abc 12147 de CD
D 68 2417ea 5. 15gb 1. 35ib 10. 40 de CD
丽恢 6216 L iH ui6216 13. 6ghb 25. 2cde 4. 8dc 4176gc 4. 22ac 11. 83 de CD
R 402 9. 56hi 9. 56 de D
中 9308 Zhong9308 6. 11 ic 17. 04efa 16. 97aa 14bb 6. 4f gc 0ed 0. 74ad 8. 88 de D
衢恢 97 Q uH ui97 17. 52f ga 11. 95f gb 2183cd 6. 28dc 12182db 0. 3ded 8. 44 de D
明恢 63 M ingH ui63 5. 5 ibc 6. 22gb 5. 53bcbc 4172dbc 22165aa 3. 91abc 0. 92ac 6. 53 e D
平均 A verage 28. 53 26. 21 13. 15 11. 92 8. 43 2151 0. 83
   5% a a b b bc c c
   1% A A B BC BCD CD D
  注: 表内数据右边的上标和下标字母分别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内的显著性分析 (Α= 0. 05)。
N o te: T he upper and low er m arkets on the righ t of num bers indicate sign ifican tly differen t of the sam e row s and
lines at Α= 0. 05 level acco rding to D uncan’s m ultip le range test.
344 3 期 胡伟民等: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

芽指数, 最低的是明恢 63, 仅为 6. 53; 其次是衢恢
97 和中 9308, 分别为 8. 44 和 8. 88; 蜀恢 162 和辐
恢 838 较高, 分别为 38. 57 和 28. 35; 而浙 963 最
高, 达到 58. 64, 与另外父本差异极显著。
图 1 穗上发芽率与室内发芽力的对应关系
F ig11 Relationsh ip s betw een percen tage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and lab. germ inability
同样, 同一母本不同父本或者同一父本不同母
本之间的 F 1 代的穗发芽指数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
2)。以母本珍汕 97A 为例, 最高的组合珍汕 97A ×
浙 963, 穗发芽指数为 69. 15; 而最低的组合珍汕
97A ×D 68, 穗发芽指数仅为 5. 15。
在本试验中, 平均穗发芽较轻的亲本 (如培矮
64S、II32A、中 9308、衢恢 97 等) 的 F 1 代穗上发芽
率和穗发芽指数的变异幅度明显要低于平均穗发芽
较重的亲本 (如金 23A , 辐恢 838 等) , 如 II32A 的 F 1
代的变异辐度 (穗上发芽率 0~ 1%、穗萌指数
0. 00~ 4. 22)明显要小于金 23A 的 F 1 代的变异幅度
(穗上发芽率 0~ 23. 8%、穗萌指数 5150~ 86147)。
以上结果说明, 为了组配低穗发芽的品种, 首先
要考虑父母本自身的穗发芽特性, 尽可能选择平均
穗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均较低的父母本加以组配。
此外, 应当注意特殊配合力的作用, 即某一特定的母
本和父本组配的 F 1 代的具体表现。
212 穗发芽特性与室内发芽力、Α-淀粉酶活性的相
关性分析
将穗上发芽率与室内发芽力、Α2淀粉酶活性之
间的关系作散点图进行初步分析 (图 1, 图 3) , 可以
看出穗发芽率与室内发芽率、室内发芽指数及 Α2淀
粉酶活性之间各自相对应的点均围绕平行直线上下
波动, 无法建立两者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方程, 这说
明本试验所选用的杂交种子的穗上发芽率与室内发
芽率、室内发芽指数及 Α2淀粉酶活性之间不存在着
明显的相关性。同样, 穗发芽指数与室内发芽率、室
内发芽指数及 Α2淀粉酶之间也不存在着明显的相
关性 (图 2, 图 4)。从图中可以看到, 一些穗发芽率或
穗发芽指数非常高的杂交种子 (如珍汕 97A ×浙
963、金 23A ×辐恢 838 等) , 其室内发芽率、室内发
芽指数及 Α2淀粉酶活性并未表达出任何异常, 基本
处于平均值附近, 甚至低于平均值; 相反, Α2淀粉酶
活性高的组合并未表现出高的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
指数。因此, 从本试验的结果看, 不能简单地以室内
发芽力或者 Α2淀粉酶活性为指标加以反映不同组
合之间田间穗上发芽的差异。
图 2 穗发芽指数与室内发芽力的对应关系
F ig12 Relationsh ip s betw een index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and lab. germ inability
图 3 穗上发芽率与 Α2淀粉酶活性的对应关系
F ig13 Relationsh ip s betw een percen tage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and Α2am ylase activity
444    作  物  学  报 29 卷 

图 4 穗发芽指数与 Α2淀粉酶活性的对应关系
F ig14 Relationsh ip s betw een index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and Α2am ylase activity
3 讨论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是由多种因
素协同影响的, 父母本的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 同时也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母本抽穗
期间喷施外源 GA 3 就促进了种子的穗萌。从植物生
理角度来说, 由于不喷施 GA 3, 种子的内源 GA 3 在
成熟后期, 尤其是在生理脱水后期含量很低, 水解酶
的活性处于纯化或失活状况。在喷施 GA 3 后, 由于
残留的外源 GA 3 的作用, 导致水解酶活性提高, 种
子处于相对旺盛的生理状态, 一旦穗层的相对湿度
较高, 就极易引起种子萌发。本试验同时也表明, 不
同父母本组配的 F 1 代种子, 平均穗上发芽率和穗发
芽指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 要提高种子品质,
防止杂交种子田间穗上发芽, 除了采取一定措施减
少穗发芽的各种诱发因素外, 选择适当的父本和母
本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在本试验中, 以 II32A 等为母本, 中 9308、明恢
63、衢恢 97 等为父本的 F 1 代, 其平均穗上发芽率和
穗萌指数较低, 而且 F 1 代之间变异幅度较少, 抗穗
发芽的遗传性状好, 一般配合力较高; 而平均穗上发
芽率和穗萌指数中等或较高的亲本, 其后代之间变
异幅度大, 采用这些亲本进行组配, 父母本的特殊配
合力是穗发芽高低的关键因素, 应在试验的基础上
加以确定。
另外, 在本试验中, 个别组合由于花期不遇无法
得到种子, 最后导致较多数据缺失, 如父本浙 963、
蜀恢 162、R 402 和母本培矮 64S 等, 这些亲本的平
均数只代表了少数组合的情况, 不能真实地反映其
一般配合力的高低。
张海峰等在研究和鉴定小麦抗穗发芽机理时,
认为穗发芽相对较低的原因是低 Α2淀粉酶活
性[ 6~ 10 ]。刘生祥等认为小麦种子室内发芽率与田间
穗发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10, 11 ]。昌小平将小麦穗
发芽抗性分为三级: 低敏感型、中敏感型和高敏感
型, 认为中敏感型材料穗上发芽率与室内发芽率之
间存在着相反的趋势[ 12 ]。本试验通过穗发芽特性与
室内发芽力、Α2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发现杂交
水稻制种不育系穗发芽特性与上述 2 个指标并不存
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因此, 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 利
用上述亲本鉴定杂交水稻抗穗发芽时, 不能简单地
以室内发芽力和 Α2淀粉酶活性等指标来说明种子
田间穗发芽的高低。Α2淀粉酶在正常成熟的种子中
是不存在的, 而水稻杂交种子在成熟后期其内部 Α2
淀粉酶仍存在一定的活性[ 13 ] , 但这一现象究竟对种
子穗发芽的影响有多大尚不清楚。作者认为, 水稻杂
交种子穗发芽时, Β2淀粉酶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
此相反, 在正常状态下发芽的种子其内部参与淀粉
分解的酶主要是 Α2淀粉酶, Β2淀粉酶只在萌动前期
起作用。情况是否如此,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 张海峰、姚金保等认为小麦穗发芽抗性与
籽粒吸水速度有关[ 6, 14 ]。杂交水稻吸水速度受颖壳
的构造和果种皮致密性等两方面的影响, 主要与母
本有关, 其对穗发芽的影响程度以及与穗发芽的相
关性如何, 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References
[ 1 ] L i C2H (李慈厚) , L i H 2S (李洪山) , L i A 2X (李安祥) , et a l.
Study on the p ropert ies lo ss of the germ ination seeds and its
contro lling techniques. S eed (种子) , 1998, 4: 31—33
[ 2 ] L i S2G (李仕贵) , L i H 2Y (黎汉云) ,L iB2F (李兵伏) , et a l. Re2
search in the ex ternal inh ib ito ry substance on ear germ ination
of rice A 2line. J ou rna l of S ichuan A g ricu ltu ra l U niversity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13: 30—33.
[ 3 ]  ISTA In terna tiona l R u les f or S eed T esting 1996
[ 4 ] H uang X2L (黄学林) , Chen R 2Z (陈润政). H andbook of Seed
Physio logy L abo rato ry (种子生理学实验手册) , Beijing:
A gricu ltu ral P ress. 1990. 110—112
[5 ] D uan X2M (段宪明) , Fan L 2J (樊龙江) , M a H 2S (马华升) ,
H uang H 2Q (黄槐卿). Contro l of p reharvest sp rou ting in hy2
brid rice by app lied exogenous grow th inh ib ito rs. A cta A g ri2
cu ltu rae U niversita tis Z hej iang ensis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1, 17 (3) : 331—332
544 3 期 胡伟民等: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

[6 ] Zhang H 2F (张海峰) , L u R 2H (卢荣禾). Study on m 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p reharvest sp rou ting and inheritance in
w heat. A cta A g ronom ica S in ica (作物学报) , 1993, 19 (6) :
523—530
[7 ] Shen Z2X (沈正兴) , Yu S2R (俞世蓉) , W u Z2S (吴兆苏).
Studies on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resistance in w heat cu lt i2
vars. S cien tia A g ricu ltu ra S in ica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24
(5) : 44—50
[8 ] H u H 2Q (胡汉桥) , W ang G (王罡) , Zhang Y2Z (张艳贞) ,
Zhang L 2B (张领兵) ,D u J (杜娟). T he resistance and m echa2
nism of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in sp ring w heat. J ou rna l of
T riticeae C rop s (麦类作物学报) , 2001, 21 (3) : 13—17
[ 9 ] Zhang Q 2H (张清海) , L iu H 2S (刘华山) ,M eng F2T (孟凡庭) ,
Zhang S2T (张石头).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resistance to
sp ike sp rou ting fo r new w heat variet ies. Ch inese A g ricu ltu ra l
S cience B u lletin (中国农学通报) , 1999, 15 (6) : 5—8
[ 10 ] J iang G2L (蒋国梁) , Chen Z2X (陈兆夏) , L iu S2J (刘世家) ,
X iao S2H (肖世和).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in w h ite w heat and its resistan t characterist ics of cu lt ivars. A cta A g ronom icaS in ica (作物学报) , 1998, 24 (6) : 793—798[ 11 ] L iu S2X (刘生祥) , Song X2H (宋晓华). Studies on resistanceof sp ring w heat to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and its inheritance.N ingX ia J ou rna l of A g ricu ltu re and F orestry S cience andT echnology (宁夏农林科技) , 1997, (2) : 1—6[ 12 ] Chang X2P (昌小平). A p relim inary study of w in ter w heatvariet ies resistan t to p re2harvest sp rou ting. C rop Genetic R e2sou rces (作物品种资源) , 1997, 4: 34—35[ 13 ] D uan X2M (段宪明) , H uang S2J (黄善军) ,M a H 2S (马华升).Relationsh ip betw een p re2ex ist ing Α2am ylase activity in hy2brid rice dry seed and app lied exogenous grow th regulato rs.S eed (种子) , 1992, 6: 8—12[ 14 ] Yao J2B (姚金保) , Q ian C2M (钱存鸣) , Zhou C2F (周朝飞) ,et a l. Iden tification of head2sp rou t rep ression in w heat andapp roach to its m echanism. J iang su A g ricu ltu ra l S ciences (江苏农业科学) , 1996, 4: 17—19
“亚洲史前文化与小鲁里古稻”第一届国际研讨会
韩国出土了声称“世界最古老的 (距今 13010 年)”古稻并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在韩国及国外引起了不少
有关学者的瞩目。
2002 年 12 月 18~ 21 日在韩国清州召开了“亚洲史前文化与小鲁里古稻”第一届国际研讨会, 我国有三
位学者: 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 (新古器时代考古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 (稻种起源遗传学家)和湖南
考古所袁家荣研究员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应邀予会。
韩国忠北大学李隆助教授作为小鲁里遗址发掘的主持人之一及本次国际会的组织者作了主题报告及一
批参与研究的学者报告之后, 中国三位学者也作了学术报告并对小鲁里古稻按传统稻作起源理论很难理解
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1) 小鲁里古稻出土于自然层而不是文化层, 不好理解。
(2) 小鲁里古稻出土的泥炭层中是否混杂有更早的碳素? 与韩国相邻的中国东北的泥炭层最早不超过
10000 年, 发育盛期距今约 7000~ 5000 年, 两地测年为何差别如此大?
(3) 两次出土的 18 粒栽培古稻除 1 粒比较细长偏籼外, 都无芒, 粒形与现代典型粳稻比较近似, 与中国
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址中距今 3000~ 4000 年的古稻相似, 还与韩国家瓦地古稻 (5000BP) 相似, 作
为“世界最古稻谷”的古老性表现何在? 最好用小鲁里古稻直接进行14C 测年。
(4) 小鲁里古稻DNA 提取与分析中许多技术问题存在疑问, 首先技术上未能对所提取的DNA 来自小
鲁里古稻进行确认; 其次采用DNA 电泳条带进行亲缘关系同源性分析比较是不可靠的; 第三, 比较基因组
研究表明 5000 万年前分化而来的现代水稻和玉米的基因组仍有 60%~ 70% 的同源性, 小鲁里古稻与现代
栽培稻的DNA 只有 34. 1% 相同, 换言之, 66% 与现代栽培稻不同, 它是什么?
大会报告之后进行了近两小时的热烈讨论, 予会者对所有报告者, 尤其对三位中国学者质疑的问题提出
了许多问题, 第二天的韩国报纸在显著位置以“激烈的世界最古稻谷的攻卫战”刊载了这场热烈的学术讨论
会。 (王象坤)
644    作  物  学  报 2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