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Veget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ry Valley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Nujiang River in Tibet, China

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谷荒漠植被特征



全 文 :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谷荒漠植被特征*
庄翠珍, 杜摇 凡**, 刘摇 宁, 张摇 辉, 陈摇 勇, 杜小浪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 云南 昆明摇 650224)
摘要: 基于实地调查资料, 对西藏境内怒江中游河谷的特殊荒漠型植被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 22
个样方中有 85 种维管植物, 其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为主, 占 21. 6% ; 种以中国特有分
布中的西南特有成分为主, 占 53. 2% ; (2) 生活型谱以矮高位芽植物为主, 占 41. 2% , 地面芽植物占
40. 0% ; (3) 采用 Raunkiaer频度分析, 出现在 10 个以上样方中的物种有白刺花、 垫状卷柏、 芸香草和阔
盖中国蕨等, 频度分别是 68. 2% 、 50. 0% 、 50. 0% 、 45. 5% ; (4) 根据该河谷区域的气候特点、 干旱程
度、 群落的生态外貌特征和生活型等, 并结合 《中国植被》 对灌丛和荒漠的划分, 认为该河谷区域的植
被盖度极低, 不属于灌丛类型, 而是非地带性的干旱河谷型荒漠植被。
关键词: 怒江中游; 荒漠植被; 干旱河谷
中图分类号: Q 948. 2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1)04-433-10
Veget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ry Valley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Nujiang River in Tibet, China
ZHUANG Cui鄄Zhen, DU Fan**, LIU Ning, ZHANG Hui, CHEN Yong, DU Xiao鄄Lang
(Faculty of Forestry,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getation in the dry valley in middle reaches of the
Nujiang River in Tibet, it is revealed that: (1) There are 85 vascular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55 genera in 34 fami鄄
lies, including 4 ferns belonging to 4 genera in 4 families; 1 species of Gymnosperm; 79 species of Angiosperm be鄄
longing to 50 genera in 29 families. 13 areal鄄types of the seed plants genera can be recognized, but mainly Pantropic
(21. 6%). 45 (57. 0% of the total)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are found, of which 42 (53. 2%) species are endemic
to SW China and 3 (3. 8%) species endemic in Tibet. (2) Four main life鄄forms, the Nanophanerophyte, the Hemic鄄
ryptophyte, the Chamaephyte and the Therophyte, can be recognized, of which the Nanophanerophyte is highest, oc鄄
cupying 41. 2% and the Hemicryptophyte accounting for 40% of the total. (3) Based on the Raunkiaer frequency a鄄
nalysis, Sophora davidii, Sellaginella pulvinata, Cymbopogon distans, Sinopteris albofusca occurring in over 10 tran鄄
sect plots are among the highest frequency degrees with frequent percentage as 68. 2%, 50. 0%, 50. 0%, 45. 5%, re鄄
spectively. (4) Based on the climate features and severity of drou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status, the
living forms of communities with very low degree of plant coverage, the vegetation belongs to riparian arid desert type.
Key words: Middle reaches of Nujiang River; Wasteland vegetation; Dry valley
摇 荒漠是由抗旱能力较强、 且极为稀疏的超
旱生小半灌木、 灌木、 半灌木或半乔木为建群种
组成的植物群落,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具有广泛
的分布 (吴征镒, 1980)。 2009 年 7 月, 作者一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2011, 33 (4): 433 ~ 442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DOI: 10. 3724 / SP. J. 1143. 2011. 10250
*
**
基金项目: 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鄄mail: kmdufan@ 163. com
收稿日期: 2010-12-24, 2011-06-07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庄翠珍 (1984-) 女, 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 生物多样性。 E鄄mail: zhuangcuizhen@ 126. com
行对西藏境内怒江中游干旱河谷区的植被进行专
题调查, 发现本区河谷土壤和气候极度干旱, 约
300 公里河谷范围内的植被十分稀疏, 应该是一
类与该区干旱河谷地形和气候相联系的特殊的荒
漠型植被。 由于人烟稀少、 交通不便, 西藏境内
怒江中游干旱河谷区一直是植被调查的薄弱地区。
《中国植被》 中提出, 四川、 云南、 贵州一
带是受到焚风作用的干旱河谷, 为非地带性的热
带性荒漠植被类型的出现创造了局部的生境
(吴征镒, 1980), 但并未深入调查。 《西藏植被》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88) 编
写前, 缺少对本区河谷的详细调查的资料, 在其
植被的地理区划中, 把本调查的区域分成 IIAa忆
和 IIAa义两个亚区, 即横断山脉南部峡谷旱谷刺
灌丛亚区和横断山脉北部山原峡谷山地灌丛亚
区, 将这个区域笼统的区划为灌丛植被区。 或
许, 包括河谷以上大面积的山地植被而言, 《西
藏植被》 的区划总体合理, 然而, 对于该区河
谷底部极度干旱范围的植被类型的界定, 则值得
商榷。
金振洲等学者对滇川干热河谷进行过较多的
研究 (武素功和李沛琼, 1986; 欧晓昆, 1988;
曹敏和金振洲, 1989; 金振洲等, 1994), 包括云
南境内的怒江、 金沙江、 澜沧江和元江中上游河
谷。 认为这些干热河谷区域的植被类型属于
“河谷型的半萨王纳植被冶, 或 “河谷型的稀疏
灌木草丛冶, 与印度的稀树干草原有明显的亲缘
关系, 与非洲大面积的稀树干草原也有许多联系
(Bourliere和 Hadley, 1983; 金振洲等, 1995; 金
振洲和欧晓昆, 1998; 金振洲, 1999a, b; 金振
洲, 2002; 朱华, 2006)。 然而他们的研究没有涉
及到本文调查的西藏境内怒江中游河谷地区, 因
而没有涉及干热河谷中的荒漠植被问题。
因此, 到目前为止, 我国西南地区干旱河谷区
域的荒漠植被的调查一直是空白。 本文基于实际调
查的资料, 分析了这一特殊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
1摇 研究区概况
怒江发源于西藏那曲地区的唐古拉山脉, 全
长 3 200 km, 其中西藏境内长 1 393 km (杜军等,
2009)。 怒江流域总的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高
原、 高山、 深谷、 盆地交错, 地形、 地貌复杂。
根据流域自然地理特性, 将怒江上、 中、 下游重
新进行了界定, 其中河源-嘉玉桥为怒江上游,
嘉玉桥-六库为怒江中游, 六库-出境口为怒江
下游 (刘冬英等, 2008)。
本文的研究区域包括嘉玉桥以下八宿县、 洛
隆县、 左贡县、 察隅县 (俄米) 所在的怒江中
游河段的河谷地区, 河段长度约 380 km, 位于
北纬 28毅39忆-30毅27忆, 东经 90毅11忆-98毅21忆之间,
研究区域河谷的河床海拔 1 980 ~ 2 800 m, 河谷
深陷, 谷深多在 2 000 m 以上, 谷壁陡峭, 多成
“V冶 字型 (郭有安和黄英, 2005)。 上述各县县
城的年平均降水量 250. 2 ~ 807. 8 mm (杜军等,
2009), 气候特点是高蒸发、 低降水, 干湿季明
显、 降水高度集中、 高低温相差大 (杨振寅等,
2007); 西藏地区年平均蒸发量 1 400 ~ 2 600 mm
(李景玉等, 2009), 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倍至十
几倍。 研究区域的河谷地区没有气象资料, 但是
由于河谷深陷, 受焚风影响, 气候比县城所在地
更加干旱。
2摇 研究方法
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样方 22 块, 面积 10 m伊10 m,
记录样方海拔、 坡向、 坡位、 地表特征等, 记录样方中
每种物种的盖度、 高度、 生活型、 生活力等。 科和属的
分布区类型按吴征镒等 (2006)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
及其起源和分化》 来划分; 种的分布区类型根据 《西藏
植物志》 和 《中国植物志》 等文献确定各个种的实际地
理分布范围划分, 为了节约篇幅, 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
放置于同一表中 (表 2)。
“生活型冶 和 “频度级冶 划分均采用 C. Raunkiaer
系统。 其中, “生活型冶 分 5 类, 若干亚型 (李景文,
1994; 曲仲湘, 1983); “频度级冶 分 5 级, 即 A级 1% ~
20% ; B级 21% ~40% ; C 级 41% ~ 60% ; D 级 61% ~
80% ; E级 81% ~100% (温远光, 1998)。
采用盖度和频度作为两个重要值指标。 盖度是在调
查中按照百分盖度记录的, 重要值的计算方法见文献
(吴雪仙等, 2009)。
摇 摇 灌木 /草本重要值=(相对频度+相对盖度)2 *100
3摇 结果和分析
3. 1摇 植物区系组成
经标本鉴定, 22 个样方中有维管束植物 34
科 55 属 85 种 (含种下等级)。 其中, 蕨类植物
43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4 科 4 属 6 种; 裸子植物仅麻黄科 1 种; 被子植
物 29 科 50 属 79 种; 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 27
科 39 属 62 种; 单子叶植物 2 科 11 属 16 种。 样
方物种数介于 6 种至 16 种之间, 平均约 11 种。
3. 1. 1摇 科的组成摇 所调查的样地中含 10 种以上
的有 3 科 (表 1), 即菊科 (4 属 颐 12 种)、 禾本
科 (9 属 颐 11 种) 和蝶形花科 (6 属 颐 10 种),
都是世界广布科, 共 33 种, 占物种数的 41. 8%,
为群落的优势科。 含 2 ~ 9 种的有 10 科, 共有
29 种, 占物种数的 36. 7% , 大多数是热带性质
的科, 温带性质的科占极少数, 以唇形科 (2 属
颐 5 种), 马鞭草科 (2 属 颐 5 种), 鼠李科 (2
属 颐 3 种), 紫茉莉科 (2 属 颐 2 种), 忍冬科
(1 属 颐 3 种) 等为优势。 其中, 热带性质的科
以大戟科 ( Euphorbiaceae)、 萝藦科 (Asclepia鄄
daceae)、 紫葳科 ( Bignoniaceae )、 仙人掌科
(Cactaceae)、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马鞭草
科 (Verbenaceae) 等为主, 温带性质的科以忍
冬科 (Caprifoliaceae) 和麻黄科 (Ephedraceae)
等为主。 其余 17 科仅各含 1 种。 在科的水平上,
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之比是 4. 5 颐 1。
表 1摇 科的物种数量统计
Table 1摇 The species number of families in Nujiang River Reserve
每科所含种数
Species number
in family
科数
Number of
families
百分比
(% )
种数
Number of
species
百分比
(% )
1 17 56. 7 17 21. 5
2 ~ 9 10 33. 3 29 36. 7
10 以上 3 10 33 41. 8
合计 30 100 79 100
3. 1. 2摇 属的组成摇 样地中的 51 个种子植物属,
可划分为 13 个分布区类型、 10 个变型 (表 2)。
世界分布 6 属, 占总属数的 11. 8% , 如独行菜
属 (Lepidium)、 槐属 ( Sophora) 等。 热带分布
属 20 属, 占总属数的 39. 2% 。 其中, 泛热带分
布属较占优势, 达 11 属, 占总属数的 21. 6% ,
如木蓝属 ( Indigofera)、 黄细心属 (Boerhavia)
和狼尾草属 (Pennisetum) 等。 热带亚洲-热带
美洲间断分布和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属都是
3属, 占总属数的 5. 9%, 前者如雀梅藤属 (Sag鄄
eretia) 和紫茉莉属 (Mirabilis) 等, 后者如蓝雪
属 (Ceratostigma) 和香茅属 (Cymbopogon) 等。
温带分布属 25 属, 占 49. 0% 。 以唇形科的
属数较多, 此为干热河谷的特点之一 (金振洲
等, 1995)。 其中, 北温带分布的属最多, 有 6
属, 占 11. 8% , 如艾蒿属 (Artemisia)、 画眉草
属 (Eragrostis)、 紫菀属 (Aster) 等, 以草本为
主。 其次是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和旧世界
温带分布属, 都是 3 属, 占 5. 9%, 如臭草属
(Melica)、 地肤属 ( Kochia)、 女娄菜属 (Me鄄
landrium)、 芨芨草属 ( Achnatherum)、 瑞香属
(Daphne)、 香薷属 (Elshotzia) 等。 中国特有属
仅有冬麻豆属 (Salweenia), 分布于西藏和四川
等地 (韦直, 1994), 调查时见于左贡县绕金乡
左巴村附近的样方中, 数量很少。 其他分布区类
型的属很少。
3. 1. 3摇 种的组成摇 将样地中的 79 个种子植物种
划分为 8 个分布区类型和 3 个变型, 另有一个未
定种。
(1) 温带分布种有 68 种, 占总数的 86. 1%,
并以中国特有种比例最高, 达 45 种, 占总数的
57. 0% 。 中国特有种进一步划分为西藏特有种和
西南地区特有 2 个变型: 西藏特有种 3 种, 占总
数的 3. 8% , 即藏布三芒草 (Aristida tsangpoen鄄
sis)、 错那蒿 (Artemisia conaensis) 和蜜腺毛蒿
(Artemisia viscidissima); 它们主要分布在西藏的
朗县、 错那、 察隅等地, 其分布与怒江河谷的干
旱生境有密切联系; 西南特有种 42 种, 占总数
的 53. 2% , 如西藏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var. tibetica)、 粘毛蒿 (Artemisia mattfeldii)、 怒
江蒿 (Artemisia yunnanensis var. nujianensis)、 灰
毛莸 (Caryopteris forrestii) 等, 这些西南特有种
主要分布于西藏、 四川、 云南交界的干旱河谷区
域, 表现出该研究区域植被显著的生态地理特
征, 而与其他区域的联系较弱, 这显然也与本区
深陷的河谷地形地貌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此外,
中国鄄喜马拉雅分布 11 种, 如藏芨芨草 (Ach鄄
natherum duthiei)、 芸香草 (Cymbopogon distans)、
圆锥山蚂蝗 (Desmodium elegans)、 两头毛 (In鄄
carvillea arguta)、 越桔忍冬 (Lonicera myrtillus) 等。
旧世界温带分布有 9 种, 主要是白叶蒿
(Artemisia leucophylla)、 中华小苦荬 ( Ixeridium
chinense)、 木地肤 (Kochia prostrate)、 华西忍冬
(Lonicera webbiana) 等。
534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庄翠珍等: 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谷荒漠植被特征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表 2摇 怒江中游荒漠植被群落属、 种分布区类型
Table 2摇 Areal鄄types of genera and species of seed plants in Nujiang River desert vegetation
编号
Number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分布区类型 Areal鄄types and subtypes
属 Genera
Number %
种 Species
Number %
1 世界广布 Cosmopolitan 6 11. 8 3 3. 8
2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11 21. 6 1 1. 3
3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 Asia & Trop. Amer. disjuncted 3 5. 9 2 2. 5
4 旧世界热带分布 Old World Tropics 2 3. 9 — —
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Tropical Asia & Trop. Australasia 1 1. 3
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Trop. Asia to Trop. Africa 3 5. 9 2 2. 5
7 热带亚洲(印度鄄马来西亚)分布 Trop. Asia (Indo鄄Malesia) 1 2. 0 — —
7. 4 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Vietnam (or Ido鄄Chinese Peninsula) to S. China (or SW. China) — — 1 1. 3
热带分布合计(2鄄7. 4)Total of Tropics 20 39. 2 7 8. 9
8 北温带分布 North Temperate 6 11. 8 — —
8. 2 北极-高山分布 Arctic鄄alpine 1 2. 0 — —
8. 4 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 N. Temp. & S. Temp. disjuncted. (“Pan鄄temperate冶) 3 5. 9 — —
9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E. Asia & N. Amer. disjuncted 2 3. 9 — —
10 旧世界温带分布 Old World Temperate 3 5. 9 9 11. 4
10. 1 地中海区、西亚(或中亚)和东亚间断 Mediterranea. W. Asia (or C Asia) & E. Asia disjuncted 1 2. 0 — —
10. 2 地中海区和喜马拉雅间断分布。 Mediterranea & Himalaya disjuncted 2 3. 9 — —
10. 3 欧亚和南部非洲(有时也在大洋洲)间断Eurasia & S. Africa (Sometimes also Australasia) disjuncted 1 2. 0 — —
11 温带亚洲分布 Temp. Asia 1 2. 0 — —
13. 2 中亚至喜马拉雅和我国西南分布 C. Asia to Himalaya & S. W. China 1 2. 0 — —
14 东亚分布 E. Asia 2 3. 9 3 3. 8
14. 1 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Sino鄄Himalaya(SH) 1 2. 0 11 13. 9
15 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 — — — —
15. 1 西南特有分布 Endemic to Southwest 1 2. 0 42 53. 2
15. 2 西藏特有分布 Endemic to Tibet — — 3 3. 8
温带分布合计(8鄄15. 2)Total of Temperate 25 49. 0 68 86. 1
待定种 Species inquirendae — — 1 1. 3
合计 Total 51 100. 0 79 100. 0
摇 (2) 热带分布种有 7 种, 占种数的 8. 9% ,
包括泛热带分布的黄细心 (Boerhavia diffusa),
热带亚洲-热带非洲分布的茅叶荩草 (Arthraxon
prionodes) 和细柄草 (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的刺花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ungens) 等。
(3) 世界广布种有3种, 占物种数的3. 80%,
即画眉草 (Eragrostis pilosa)、 小画眉草 (Er鄄
agrostis minor) 和南苜蓿 (Medicago polymorpha)。
3. 2摇 植物生活型谱
生活型是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后在其生理、
结构、 尤其是在外部形态上的一种具体反映
(Mueller鄄dombois 和 Ellenberg, 1974; Whittaker,
1970), 相同的生活型反映的是植物对环境具有
相同或相似的要求或适应能力 (高贤明和陈灵
芝, 1998)。 所调查群落中高位芽植物 (仅矮高
位芽) 最多, 有 35 种, 占 41. 2% , 如巴塘紫菀
(Aster batangensis)、 小马鞍叶羊蹄甲 (Bauhinia
brachycarpa var. microphylla)、 腺花醉鱼草 (Bud鄄
dleja crispa var. glandulifera)、 小叶灰毛莸 (Cary鄄
opteris forrestii var. minor) 等, 它们主要是耐旱
且落叶的灌木分布。 地面芽植物有 34 种, 占
40. 0% , 如藏芨芨草、 藏布三芒草、 芸香草等。
地上芽植物约 7 种, 占 8. 2% , 主要有蜜腺毛
蒿、 云南蒿 (Artemisia yunnanensis)、 头花香薷
(Elshotzia capituligera) 等。 1 年生草本 9 种, 占
63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10. 6% , 如小画眉草、 刺花莲子草、 细穗藜
(Chenopodium gracilispicum) 等 (图 1)。 阿拉善
高原荒漠是我国荒漠植被中的典型类型, 其植
物生活型谱中, 高位芽占 35. 7% , 地面芽占
32. 9%、 地上芽占 17. 2%, 一年生草本占 7. 1%,
地下芽占 7. 1% (何明珠等, 2010)。 从生活型
结构看, 本文所研究的植被类型与阿拉善高原荒
漠的植被类型极为接近。
图 1摇 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谷植被生活型谱
Nph: 矮高位芽; H: 地面芽植物;
Ch: 地上芽植物; T: 1 年生植物摇
Fig. 1摇 The life鄄form spectrum of Dry Valley plant vegetation
inTibet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Nujiang River
Nph: Nanophanerophyte; H: Hemicryptophyte;
Ch: Chamaephyte; T: Therophyte
根据金振洲、 欧晓昆等学者对金沙江干旱河
谷灌丛植被的研究, 其生活型谱中, 高位芽占
39. 6% , 地上芽占 29. 4% , 地面芽占 9% , 地下
芽占 7. 3% , 1 年生草本占 22. 8% (欧晓昆,
1988; 欧晓昆和金振洲, 1996); 元江干热河谷
半萨王纳植被的生活型谱中, 高位芽占 36. 0% ,
地上芽占 12. 0% , 地面芽占 26. 7% , 地下芽占
2. 7% , 1 年生植物占 22. 6% (金振洲, 1999b)。
相比之下, 本研究区域干旱河谷的植被的生
活型结构与前述金沙江和元江的干热河谷植被有
显著区别, 而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的生活型一
致: 都以高位芽和地面芽占绝对优势, 表征了荒
漠植物生活型谱的重要特征 (何明珠等, 2010)。
3. 3摇 群落物种的计算
频度是群落中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调
查样方数的百分率, 它反映出某物种在群落中分
布的广度和均匀程度, 是群落重要的结构特征之
一 (温远光, 1998)。 对样方中 85 个维管束植物
种采用 Raunkiaer的频度级标准进行频度分析, A
级物种 67种, 占总物种数量的 78. 8%; B级物种
11 种, 占 12. 9% ; C 级物种有 6 种, 占 7. 1% ;
D级物种仅有 1 种, 占 1. 2% ; 没有达到 E 级的
物种 (表 3)。
重要值是反映某个物种在森林群落中作用和
地位的综合数量指标 (Curtisc和Mcintosh, 1951)。
本研究表明, 群落中频度大于 40%的有白
刺花 ( Sophora davidii)、 芸香草、 阔盖中国蕨
(Sinopteris albofusca) 和垫状卷柏 ( Sellaginella
pulvinata) 等 7 种。 该频度分析和 Raunkiaer 的
频度定律一致, 遵循 A>B>C>D的规律。 反映了
频度与种数的关系, A 级种的数量逐渐增大,
B、 C、 D 级种依次减少。 其中, D 频度级数量
偏低而 A级偏高, 说明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
谷荒漠植被群落环境比较严酷, 优势种数量较少。
3. 4摇 群落外貌特征
所调查的 22 个样方, 都有一致的生境和外
貌特征: 即生境坡度较大、 地表大面积裸露、 极
度干燥、 土层薄、 土壤贫瘠、 石砾多; 植被稀疏
矮小, 群落盖度小, 一般介于 1% ~ 10% , 高度
10 ~ 80 cm; 群落中缺乏乔木成分, 以耐旱的灌
木为主, 达到约 45% , 其叶较小而厚, 毛被发
达, 而且多为落叶种类; 有刺的种类也较多, 如
白刺花、 淡黄鼠李、 平卧鼠李、 凹叶雀梅藤、 仙
人掌等, 而且出现的频度大, 优势度较大。 这些
特征反映其生境极度干旱。
3. 5摇 主要群落类型特征
根据调查的样方资料, 采用 《中国植被》
的方法, 暂将所调查区域的干旱河谷荒漠植被划
分为以下 8 种植被类型。
(1) 白刺花群落。 主要分布在左贡县东坝
乡、 拉根乡、 绕金乡和八宿县卡瓦白庆乡等, 生
境海拔 2 500 ~ 3 000 m, 多砾石。 该类型是研究
区域分布较为普遍的群落。 样方记录维管束植物
约 45 种。 灌木层盖度约 0. 6% ~ 15% , 高度 20
~80 cm, 重要种类有白刺花、 毛球莸、 灰毛莸、
西藏中麻黄、 腺花醉鱼草等。 草本层盖度约 0.
4% ~10% , 高度 5 ~ 40 cm, 主要种类有细穗藜、
白叶蒿、 中华山蓼、 黄细心、 画眉草和芸香草等。
(2) 腺花醉鱼草群落。 主要分布于左贡县怒
江桥附近和八宿县同卡乡河谷一带, 海拔 2 800 ~
3 200 m, 基质多样。 样方记录维管束植物约 20
种。 灌木层高度10 ~150 cm, 盖度约2. 2% ~5%,
734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庄翠珍等: 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谷荒漠植被特征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表 3摇 22 个样方中的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和频度级
Table 3摇 Life form and frequency class of the vascular plants in the 22 plots
序号
Serial
number
种名 Species name 生活型Life form
出现样方数
Number
频度
Frequency
/ %
频度级
Frequency
class
重要值
Importance
value
1 白刺花 Sophora davidii shrub / N 15 68. 2 D 4. 9
2 芸香草 Cymbopogon distans herb / H 11 50 C 3. 0
3 阔盖中国蕨 Sinopteris albofusca herb / H 11 50. 0 C 2. 4
4 垫状卷柏 Sellaginella pulvinata herb / H 10 45. 5 C 2. 7
5 垫状迎春 Jasminum nudiflorum var. pulvinatum shrub / N 9 40. 9 C 2. 9
6 小画眉草 Eragrostis minor Th 9 40. 9 C 3. 3
7 圆齿狗娃花 Heteropappus crenatifolius Th 9 40. 9 C 2. 1
8 白叶蒿 Artemisia leucophylla herb / H 8 36. 4 B 2. 7
9 腺花醉鱼草 Buddleja crispa var. glandulifera shrub / N 8 36. 4 B 2. 4
10 淡黄鼠李 Rhamnus flavescens shrub / N 8 36. 4 B 3. 2
11 小叶灰毛莸 Caryopteris forrestii var. minor shrub / N 7 31. 8 B 2. 0
12 架棚 Ceratostigma minus shrub / N 6 27. 3 B 1. 7
13 两头毛 Incarvillea arguta herb / H 5 22. 7 B 1. 2
14 黄细心 Boerhavia diffusa herb / H 5 22. 7 B 1. 3
15 毛球莸 Caryopteris trichosphaera shrub / N 5 22. 7 B 2. 4
16 四川木蓝 Indigofera szechuensis shrub / N 5 22. 7 B 2. 6
17 凹叶雀梅藤 Sageretia horrid shrub / N 5 22. 7 B 1. 9
18 小叶荆 Vitex microphylla shrub / N 5 22. 7 B 3. 6
19 穗状香薷 Elshotzia stachyodes herb / H 4 18. 2 A 2. 3
20 喜马拉雅紫茉莉 Mirabilis himalaica herb / H 4 18. 2 A 0. 9
21 马尔康香茶菜 Rabdosia smithiana herb / H 4 18. 2 A 1. 5
22 珊瑚苣苔 Corallodiscus cordatulus herb / H 3 13. 6 A 0. 8
23 光萼石花 Corallodiscus kingianus var. leiocalyx herb / H 3 13. 6 A 0. 8
24 西南木蓝 Indigofera monbeigii shrub / N 3 13. 6 A 1. 3
25 藜一种 Chenopodium sp. Th 3 13. 6 A 0. 7
26 茅叶荩草 Arthraxon prionodes herb / H 2 9. 1 A 0. 7
27 中华小苦荬 Ixeridium chinense herb / H 2 9. 1 A 0. 4
28 蜜腺毛蒿 Artemisia viscidissima herb / Ch 2 9. 1 A 0. 6
29 云南蒿 Artemisia yunnanensis herb / Ch 2 9. 1 A 0. 7
30 怒江蒿 Artemisia yunnanensis var. nujianensis herb / Ch 2 9. 1 A 0. 4
31 长毛小舌紫菀 Aster albescens var. pilosus shrub / N 2 9. 1 A 1. 3
32 灰枝紫菀 Aster poliothamnus shrub / N 2 9. 1 A 2. 1
33 小马鞍叶羊蹄甲Bauhinia brachycarpa var. microphylla shrub / N 2 9. 1 A 1. 8
34 绢毛瑞香 Daphne holosericea shrub / N 2 9. 1 A 1. 9
35 五出瑞香 Daphne holosericea var. thibetensis shrub / N 2 9. 1 A 1. 3
36 西藏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var. tibetica shrub / N 2 9. 1 A 0. 7
37 网叶木蓝 Indigofera reticulata shrub / N 2 9. 1 A 0. 6
38 越桔忍冬 Lonicera myrtillus shrub / N 2 9. 1 A 1. 5
39 少花龙葵 Solanum photeinocarpum shrub / N 2 9. 1 A 0. 7
40 细穗藜 Chenopodium gracilispicum Th 2 9. 1 A 0. 4
41 藏芨芨草 Achnatherum duthiei herb / H 1 4. 6 A 0. 3
42 醉马草 Achnatherum inebrians herb / H 1 4. 6 A 0. 3
43 藏布三芒草 Aristida tsangpoensis herb / H 1 4. 6 A 2. 7
44 错那蒿 Artemisia conaensis herb / H 1 4. 6 A 3. 3
45 粘毛蒿 Artemisia mattfeldii herb / H 1 4. 6 A 0. 3
83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摇 续表 3
序号
Serial
number
种名 Species name 生活型Life form
出现样方数
Number
频度
Frequency
/ %
频度级
Frequency
class
重要值
Importance
value
46 细柄草 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 herb / H 1 4. 6 A 0. 3
47 大理白前 Cynanchum forrestii herb / H 1 4. 6 A 0. 5
48 隔山消 Cynanchum wilfordii herb / H 1 4. 6 A 0. 3
49 藏东臭草 Melica schuetzeana herb / H 1 4. 6 A 0. 5
50 腺花滇紫草 Onosma adenopus herb / H 1 4. 6 A 0. 5
51 小叶瓶尔小草 Ophioglossum nudicaule herb / H 1 4. 6 A 0. 3
52 中华山蓼 Oxyria sinensis herb / H 1 4. 6 A 0. 3
53 白草 Pennisetum flacidum herb / H 1 4. 6 A 1. 5
54 西伯利亚远志 Polygala sibirica herb / H 1 4. 6 A 0. 3
55 蜈蚣蕨 Pteris vittata herb / H 1 4. 6 A 0. 3
56 拟锥香茶菜 Rabdosia megathyrsa herb / H 1 4. 6 A 0. 4
57 川藏香茶菜 Rabdosia pseudo鄄irrorata herb / H 1 4. 6 A 1. 3
58 块茎卷柏 Selaginella chrysocaulos herb / H 1 4. 6 A 0. 4
59 白边卷柏 Sellaginella albido鄄cincta herb / H 1 4. 6 A 0. 3
60 分枝大油芒 Spodiopogon ramosus herb / H 1 4. 6 A 0. 8
61 头花香薷 Elshotzia capituligera herb / Ch 1 4. 6 A 0. 3
62 木地肤 Kochia prostrate herb / Ch 1 4. 6 A 0. 3
63 腺花女娄菜 Melandrium adenanthum herb / Ch 1 4. 6 A 0. 3
64 平卧鼠李 Rhamnus prostrate herb / Ch 1 4. 6 A 0. 3
65 长果牧根草 Asyneuma fulgens herb / H 1 4. 6 A 0. 3
66 巴塘紫菀 Aster batangensis shrub / N 1 4. 6 A 0. 5
67 灰毛莸 Caryopteris forrestii shrub / N 1 4. 6 A 0. 3
68 紫金标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hrub / N 1 4. 6 A 0. 5
69 圆锥山蚂蝗 Desmodium elegans shrub / N 1 4. 6 A 0. 3
70 美花山蚂蝗 Desmodium elegans var. callianthum shrub / N 1 4. 6 A 0. 3
71 岷谷木蓝 Indigofera lenticellata shrub / N 1 4. 6 A 0. 5
72 兴安胡枝子 Lespedeza davurica shrub / N 1 4. 6 A 0. 8
73 理塘忍冬 Lonicera litangensis shrub / N 1 4. 6 A 0. 3
74 华西忍冬 Lonicera webbiana shrub / N 1 4. 6 A 0. 8
75 桑 Morus alba shrub / N 1 4. 6 A 0. 8
76 单刺仙人掌 Opuntia monacantha shrub / N 1 4. 6 A 3. 3
77 察瓦龙叶下珠 Phyllanthus hookeri shrub / N 1 4. 6 A 2. 1
78 冬麻豆 Salweenia wardii shrub / N 1 4. 6 A 0. 3
79 毛枝榆 Ulmus androssowii var. virgata shrub / N 1 4. 6 A 0. 4
80 蔓荆 Vitex trifolia shrub / N 1 4. 6 A 1. 8
81 刺花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ungens Th 1 4. 6 A 0. 3
82 画眉草 Eragrostis pilosa Th 1 4. 6 A 0. 3
83 苦荬菜 Ixeris polycephala Th 1 4. 6 A 0. 3
84 独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Th 1 4. 6 A 0. 3
85 南苜蓿 Medicago polymorpha Th 1 4. 6 A 0. 3
注: 频度级: Frequency class, A class (1% ~20% ); B class (21% ~ 40% ); C class (41% ~ 60% ); D class (61% ~ 80% ); E class
(81% ~100% )
草本层盖度约 1% ~ 10% 。 主要物种有腺花醉鱼
草、 紫金标、 小叶灰毛莸、 平卧鼠李、 头花香
薷、 两头毛、 喜马拉雅紫茉莉等 15 种。 草本层
高度 10 ~ 60 cm, 盖度变化较大, 极端干燥的生
境, 基本没有草本植物, 但是在沟凹处, 盖度可
达 20% , 主要种类是分枝大油芒、 阔盖中国蕨、
白草、 芸香草、 几种蒿 Artemisia spp. 和刺花莲
子草等。
934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庄翠珍等: 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谷荒漠植被特征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3) 马尔康香茶菜群落。 主要分布于左贡县
绕金乡左巴村, 海拔 2 450 m, 基质沙质或砾石。
样方中调查到 9 种维管束植物。 灌木层盖度约
10% , 高 10 ~ 50 cm, 以马尔康香茶菜为主, 单
种盖度约为 5% 。 白刺花、 西南木蓝、 穗状香
薷、 圆齿狗娃花等零星可见。 草本层物种极其单
一, 仅 3 种, 即小画眉草、 芸香草和阔盖中国
蕨, 盖度约 15% , 高 5 ~ 60 cm。
(4) 毛球莸群落。 主要分布于左贡县绕金乡
一带, 海拔 2 640 m, 基质沙质。 样方中调查到
16 种维管束植物。 灌木层组成物种约 9 种, 高
度 10 ~ 60 cm, 盖度约 18% 。 以毛球莸、 绢毛瑞
香和垫状迎春盖度较大。 草本层的盖度极低, 约
3% , 高度介于 2 ~ 15 cm 之间, 主要有蜈蚣蕨
(Pteris vittata)、 阔盖中国蕨、 白叶蒿、 垫状卷
柏和中华小苦荬等 7 种。
(5) 穗状香薷群落。 主要分布在左贡县绕金
乡左巴村一带, 海拔约 2 445 m, 基质沙质或砾
石。 样方中调查到约 8 种维管束植物。 灌木层高
10 ~ 55 cm, 盖度约 2% 。 以穗状香薷、 马尔康
香茶菜、 小叶荆、 淡黄鼠李、 白刺花、 圆齿狗娃
花等组成。 草本层高度约 10 ~ 35 cm, 盖度约
5% , 以阔盖中国蕨和小画眉草等组成。
(6) 四川木蓝群落。 主要分布于左贡县绕金
乡左巴村一带, 生境海拔约 2 460 ~ 3 310 m, 多
砾石。 样方的维管束植物物种约 25 种。 灌木层
盖度约 6% ~15% , 高约 20 ~ 150 cm; 主要种类
有四川木蓝、 西南木蓝、 垫状迎春、 长毛小舌紫
苑 Aster albescens var. pilosus 等。 草本层盖度约
5% ~20% , 高约 5 ~ 60 cm; 主要种类有垫状卷
柏、 芸香草、 小画眉草、 藏布三芒草、 喜马拉雅
紫茉莉、 光萼石花、 黄细心和阔盖中国蕨等。
(7) 淡黄鼠李群落。 主要分布于左贡县绕金
乡、 八宿县同卡乡一带, 生境海拔约 3 000 ~3 304
m, 基质多样。 样方中记录到约 23 种维管束植
物。 灌木层盖度约 7% ~ 15%, 高约 10 ~ 30 cm;
主要种类有淡黄鼠李、 垫状迎春、 小叶灰毛莸、
白刺花、 架棚、 冬麻豆等。 草本层盖度约 8%,
高约 5 ~ 60 cm; 主要种类有白叶蒿、 巴塘紫苑、
垫状卷柏、 黄细心、 藏东臭草、 芸香草、 阔盖中
国蕨、 腺花滇紫草、 小画眉草和拟锥香茶菜等。
(8) 小叶荆群落。 主要分布于察隅县俄米乡
一带, 生境海拔约 1 980 ~ 2 100 m, 距离江面约
40 m, 基质沙质。 样方中维管束植物约 16 种。
灌木层盖度约 5% ~ 12% , 高度约 20 ~ 200 cm;
主要种类有小叶荆、 单刺仙人掌、 岷谷木蓝、 察
瓦龙叶下珠等。 草本层的盖度约 3% ~ 8% , 高
度约 5 ~ 50 cm; 主要种有芸香草、 阔盖中国蕨、
垫状卷柏、 光萼石花、 长果牧根草、 蜜腺毛蒿和
茅叶荩草等。
4摇 讨论
(1) 荒漠植被是以旱生或超旱生半乔木、 灌
木、 半灌木及旱生的肉质植物为主组成的稀疏植
被类型, 以稀疏性、 具大面积裸露的地面为其显
著外貌特征; 生境特点是强蒸发力而极端干旱的
大陆性气候 (吴征镒, 1980)。 荒漠植被主要分
为温带荒漠植被和亚热带荒漠植被两大类型。 30
年前完成的 《中国植被》 指出, 我国不存在亚
热带、 热带荒漠气候, 但是在西部亚热带与热带
区域, 如四川、 云南、 贵州一带受到焚风作用的
干旱河谷中, 却为非地带性热带性荒漠植被类型
的出现创造了局部的生境 (吴征镒, 1980), 这
一推断, 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有预见性的。 然而,
限于当时社会、 经济、 交通等条件的限制, 《中
国植被》 未能对西藏境内怒江中游河段的干旱
植被开展调查, 因而对此类植被未能作进一步的
论述。 也有研究指出云南中南部的元江干旱河谷
肉质多刺灌丛具有荒漠植被景观的特点 (朱华,
1990), 但未深入论述。
(2) 1988年完成的 《西藏植被》 将本文所研
究的河谷两岸植被类型划为干旱灌丛。 但是, 灌
丛一般盖度大于 30% ~ 40%, 多少具有一个较为
郁闭的植被层, 裸露地面不到 50% (吴征镒,
1980)。 本调查研究区域河谷植被的盖度平均小
于 10% , 并且与阿拉善荒漠 (何明珠等, 2010)
的生活型组成一致。 因此, 研究区域干旱河谷的
气候特征 (降雨量极小、 蒸发量极大、 坡度大、
石砾多、 土壤少、 土壤保水困难、 生境十分干
旱) 背景下形成的植被外貌和生活型等特征,
与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木型荒漠植被十分接近, 本
文将其称为 “干旱河谷型荒漠植被冶。
(3) 干旱河谷的近代植被均为耐干旱的旱生
植被, 为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金振洲等,
04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
1995)。 本文所研究的植被同样具有非地带性、 局
部性以及变化性的特点。 调查区域深陷、 陡峻的
河谷地形, 焚风效应显著、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相对湿度低, 是干旱河谷荒漠植被形成的气候和
地形条件。 研究区的荒漠植被仅仅存在于河谷的
底部垂直范围 500 ~ 800 m 的区域, 再向上行,
随着两岸山地海拔的上升, 生境逐渐湿润, 开始
出现锦鸡儿灌丛和寒温性针叶林等非荒漠性质的
植被类型。 即使在河谷底部, 荒漠植被也随小地
形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 发生一定变化, 如沟箐
处蒸发量较小而湿度稍大, 植被盖度可提高到
20%以上, 甚至达到 30% , 在这样的局部区域
出现了不典型的荒漠植被, 或者局部较湿润的小
环境中甚至形成灌丛植被。 但是, 该河谷区域,
这样的小环境毕竟只有极少数, 在大面积的河谷
底部生境中, 其植被类型是上面所述及的典型的
干旱河谷荒漠类型。
也参摇 考摇 文摇 献页
韦直等, 1994. 中国植物志第 40 卷 [M]. 蝶形花科.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246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88. 西藏植被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48—172, 262—292
朱华, 2006. 澜沧江植被从热带到寒温带 [ J] . 森林与人类,
77—87
李景文, 1994. 森林生态学 [M]. 中国林业出版社, 182
刘冬英,沈燕舟,王政祥, 2008. 怒江流域水资源特性分析 [J] .
人民长江, 64—66
曲仲湘,吴玉树,王焕校等, 1983. 植物生态学 (第2 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42
吴征镒, 1980. 中国植被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30—435,
583—612
武素功, 李沛琼, 1986. 川西、 滇北金沙江河谷的植物区系
[M]. 青藏高原研究———横断山考察专集 (二) . 北京: 科
学技术出版社, 416—431
Bourliere F, Hadley M, 1983. Present鄄day Savannas: An Overview.
in: Francois Bourliere, Ecosystems of the World (13) : Tropical
Savannas [M]. Amsterdam. Oxford, New York: Elsevier Sci鄄
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17
Cao M (曹敏), Jin ZZ (金振洲), 1989. Classification of vegetation
in Qiaojia Dry鄄hot river valley of Jinsha River, Yunnan [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1 (3): 324—336
Curtis JT, Mcintosh RP, 1951. An upland forest continuum in the
prairie forest border region of Wisconsin [ J ] . Ecology, 32:
476—496
Du J (杜军), Weng HQ (翁海卿), Yuan L (袁雷) et al., 2009.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s over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in Tibet from 1971 to 2008 [J]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植物生态学报), 64 (5): 581—591
Gao XM (高贤明), Chen LZ (陈灵芝), 1998. The revision of
plant Life鄄form system and ananalysis of the life鄄form spectrum of
forest plant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of China [J] . Acta Bo鄄
tanica Sinica (植物学报), 40 (6): 553—559
Guo YA (郭有安), Huang Y (黄英), 2005. Research on water re鄄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law in longitudinal mountain鄄
valley area of Northwest Yunnan province [ J] . Yangtze River
(人民长江), 36 (4): 38—40
He MZ (何明珠), Zhang ZS (张志山), Li XJ (李小军) et al.,
2010.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desert vegetations in alxa plateau: 玉.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vegetation in Alxa Plateau [ J] .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中国沙漠), 30 (1): 46—53
Jin ZZ (金振洲), 1999a. The floristic study on seed plants in the
Dry鄄hot valleys in Yunnan and Sichuan [ J] . Guihaia (广西植
物), 19 (1): 1—14
Jin ZZ (金振洲), 1999b. A phyto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semi鄄sa鄄
vanna vegetation in the Dry鄄hot valleys of Yuanjiang River [ J] .
Guihaia (广西植物), 19 (4): 289—302
Jin ZZ (金振洲), 2002. Floristic Features of Dry鄄Hot and Dry鄄Warm
Valleys, Yunnan and Sichuan [M]. Kunming: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226
Jin ZZ (金振洲), Ou XK (欧晓昆), 1998. The phytosoc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braun blangute忆 s syntaxa for the Dry鄄hot valley
vegetation in Yunnan鄄Sichuan Region [ J] . Acta Botanica Yun鄄
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20 ( 3): 279—294
Jin ZZ (金振洲), Ou XK (欧晓昆), Qu PD (区普定) et al.,
199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鄄tics of seed
plants in the Dry鄄hot river valiey of Jinshajiang [J] . Acta Botani鄄
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6 (1): 1—16
Jin ZZ (金振洲), Yang YP (杨永平), Tao GD (陶国达), 1995.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nature and origin of seed plants in the
Dry鄄hot river valley of SW China [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7 (2): 129—143
Li JY (李景玉), Zhang ZG (张志果), Xu ZX (徐宗学) et al.,
2009. Majo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pan evaporation in the
tibetan region [J] .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鄄
ment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4 (4): 20—29
Mueller鄄dombois D, Ellenberg H, 1974. Aims and Methods of Vegeta鄄
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39—147
Ou XK (欧晓昆), 1988. The study of flora in Yuanmou Dry鄄hot riv鄄
er valley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0
(1): 11—18
Ou XK (欧晓昆), Jin ZZ (金振洲), 199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lora and ecological diversity Jinsha River Dry鄄hot vallry
[J] .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武汉植物学研
144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庄翠珍等: 怒江中游西藏境内干旱河谷荒漠植被特征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究), 14 (4): 318—322
Wen YG (温远光), 1998. Frequency analysis of forest communities
in Daming Mountain [J] . 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al Uni鄄
versity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17 (2): 195—198
Whittaker RH, 1970.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M].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6—17
Wu XX (吴雪仙), Mu CL (慕长龙), Zhang FH (张发会) et al.,
2009. Analysis of biodiversity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low
mountain and hilly areas in the guansi river basin of the upper
Changjiang River [J] .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四川林业科技), 30 (6): 28—33
Wu ZY (吴征镒), Zhou ZK (周浙昆), Sun H (孙航) et al.,
2006. The Areal鄄Types of Seed Plants and the Origin and Dife鄄
rentiation [ M ]. Kunming: Yun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146—451
Yang ZY (杨振寅), Su JR (苏建荣), Luo D (罗栋) et al., 2007.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Dry鄄hot
valley [ J] . Forest Research (林业科学研究), 20 ( 4 ):
563—568
Zhu H (朱华), 1990. A study on the thorny succulenl shrubs in
Dry鄄hot valley of Yuanjian County [J] .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2 (3): 301—310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筌
欢迎订阅 2012 年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摇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
季刊, 单价 20 元, 邮发代号: 28-21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2-1339 / S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江苏省植物学会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植物园保护分会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 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
据库核心期刊和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 并为 BA、 CA、 CAB、 Elsevier忆s、 中国生物学文摘、 中
国环境科学文摘、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著名刊库收摘。 本刊围绕植物资源与环境两个中心命题, 报道我国植物
资源的考察、 开发利用和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与植物园的建设和管理, 植物在保护和美
化环境中的作用, 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与植物资源和植物环境有关学科领域的原始研究论文、 研究
简报和综述等。 凡从事植物学、 生态学、 自然地理学以及农、 林、 园艺、 医药、 食品、 轻化工和环境
保护等领域的科研、 教学、 技术人员及决策者, 可以从本刊获得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信息。 从
2012 年起本刊每期页码增加至 120 页, 定价为每期 20 元。
本刊于 1992 年创刊, 全国各地邮局发行, 邮发代号 28-213, 每期定价 20 元, 全年定价 80 元。
若错过征订时间或需补齐 1992 年至 2011 年各期者, 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邮购。 邮购价: 1992 年至
1993 年每年 8 元; 1994 年至 2000 年每年 16 元; 2001 年至 2005 年每年 24 元; 2006 年至 2008 年每年
40 元; 2009 年至 2011 年每年 60 元 (均含邮资, 如需挂号另付挂号费 3 元)。
编辑部地址: 南京中山门外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 邮编 210014
电话: 025-84347016, 025-84347014; Fax: 025-84432074
E鄄mail: zwzy@ mail. cnbg. net或 nbgxx@ jlonline. com。
欢迎订阅和投稿。 投稿系统网址: http: / / www. cnbg. net / Tg / Contribute / Login. aspx。
244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