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etic and Mapping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 Sterile Mutant filament no elongation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fne的遗传与定位分析



全 文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 fne的遗传与定位分析*
赵摇 娟, 陈摇 琰, 惠圣铭, 屠唯一, 陈摇 晨, 高菊芳**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摇 200234)
摘要: 在 T鄄DNA插入突变体 Salk_118481 株系的群体中, 筛选到一株雄性不育突变体, 用 T鄄DNA 序列上
的一对引物进行 PCR鉴定表明其基因组中没有 T鄄DNA插入。 通过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发现该雄性不育突
变体是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 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是在花药发育的第 13 ~ 14 期, 花丝不能伸长以完成
授粉, 故该突变体命名为 fne (filament no elongation)。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 FNE基因进行了定位, 结果
表明 FNE基因位于第五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MBD2 和MMG4 之间的 97 kb区间内。 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
控制花丝伸长基因的报道, 因此, FNE基因是一个控制花丝伸长的新基因。
关键词: 拟南芥; 雄性不育; 花丝伸长; 图位克隆
中图分类号: Q 78, Q 943摇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2)02-164-07
Genetic and Mapping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 Sterile Mutant filament no elongation
ZHAO Juan, CHEN Yan, HUI Sheng鄄Ming, TU Wei鄄Yi, CHEN Chen, GAO Ju鄄Fang**
(College of Life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To identify new genes important for anther development, we screened for male鄄sterile mutants among a
population of Arabidopsis ecotype Columbia (Col) mutagenized by T鄄DNA insertion (provided by ARBC). A male
sterile mutant line with normal vegetative and flora development but no seed yield was isolated from Salk_118481
line. T鄄DNA insertion site ident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T鄄DNA sequences in the genome of the mutants.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nuclear gene named filament no elon鄄
gation because the filament of the mutant remains very short at the 13-14 stage of anther development. The fne gene
was mapped to a region of 97 kb between the molecular makers MBD2 and MMG4 on chromosome 5 using map鄄based
cloning technique. No genes involved filament elongation were reported in this region, so we believe that FNE gene
could be a new gene controlling filament elongation in Arabidopsis.
Key words: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 sterile; Filament elongation; Map鄄based cloning
摇 雄性不育是指由于植物雄性生殖器官异常
造成不能结实或结实率显著下降 (Kaul, 1988)。
拟南芥花中有六个雄蕊, 四长两短, 由花丝和花
药两部分组成。 花丝是雄蕊基部的柄状部分, 起
支持和伸展花药的作用, 也具有运输水分与营养
物质的功能。 Sanders 等 (1999) 将拟南芥正常
的花药和花粉发育划分为 14 个时期, 每个时期
都具有特征性的细胞事件发生。
研究表明花药开裂的过程受茉莉酮酸 ( jas鄄
monic acid, JA) 的直接调控。 茉莉酮酸是植物
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生长调节物质, 参与调控花
丝伸长、 花药开裂以及花粉发育。 所有已知的与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2012, 34 (2): 164 ~ 170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DOI: 10. 3724 / SP. J. 1143. 2012. 11129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530100, 30970268) 资助; 上海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 (SK200828)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鄄mail: gaojufan@ shnu. edu. cn
收稿日期: 2011-09-01, 2011-12-31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赵摇 娟 (1987-) 女,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E鄄mail: shadow_12321521@ tom. com
茉莉酮酸合成和信号转导缺陷有关的突变体都具
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 花丝伸长减少; (2)
花药开裂延迟; (3) 花粉活力降低 ( Mandaokar
等, 2006)。 Fad3 (At2g29980)、 Fad7 (At3g111
79) 以及 Fad8 (At5g05580) 三个基因编码了亚
麻酸合成酶, fad3fad7fad8 三突变体使 JA 合成
受到了影响, 从而导致不育表型 (McConn 和
Browse, 1996)。 DEFECTIVE IN ANTHER DEHIS鄄
CENCE1 (DAD1, At2g44810) 基因编码了一个
叶绿体磷脂酶 A1 促进 JA 的生物合成, 启动子
GUS分析该基因在雄蕊花丝中特异表达 (Ishigu鄄
ro等, 2001)。 OPR3 基因编码了一个 12鄄oxophy鄄
todienoate还原酶, 参与 JA 的合成 (Sanders 等,
2000; Stintzi和 Browse, 2000)。 AOS (At5g42650)
基因在 JA 合成通路中编码一个丙二烯氧化合成
酶 (Park等, 2002), 以上基因的突变体经人工
施加 JA 可使花药开裂而育性恢复。 此外, COI1
基因编码一个 F鄄BOX 家族蛋白, 该蛋白在形成
E3 型泛素连接酶中起重要作用, 参与 JA信号转
导途径。 coi1 突变体中 JA 合成正常, 但是无法
启动开裂过程, 外加 JA也无法恢复育性 (Devo鄄
to等, 2002)。
对 opr3 突变体花药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发现
外加 JA 处理可诱导 821 个基因特异性表达, 并
抑制 480 个基因表达, 其中 13 个基因编码转录
因子。 MYB21 和 MYB24 是两个 MYB 转录因子
19 亚家族的成员。 myb24 突变体表型基本正常,
而 myb21 突变体的花丝长度缩短, 育性略有下
降。 但是, myb21myb24 双突变体育性略有恢复,
提示 MYB21 和 MYB24 在 JA 信号转导中发挥重
要作用 ( Mandaokar 等, 2006)。 myb108 单突变
体本身的花丝只是略微缩短, 但是 myb108myb24
双突变体的花丝就很短, 并且育性明显下降
(Mandaokar和 Browse, 2006)。 另外, 两个生长
素响应转录因子 ARF6 和 ARF8 也参与花丝伸长
和花药开裂过程。 人们认为 ARF6 和 ARF8 通过
诱导 JA合成或降低 JA结合或分解来调节花药开
裂和花开放 (Nagpal 等, 2005), ARF6 和 ARF8
的表达受到 miRNA167 的控制 ( Ru 等, 2006;
Wu等, 2006; Yang等, 2006)。
研究还发现, 花药外表皮和内壁的木质化并
不受到 JA 的调控, 在 AtMYB26 的突变体 ms35
中, 药室内壁木质化进程没有启动, 导致花药无
法开裂, 并发现该转录因子调控了一批木质化相
关的下游基因 (Yang等, 2007)。 此外, NAC 转
录因子家族的两个基因 SECONDARY WALL鄄PRO鄄
MOTING FACTOR1 (NST1) 和 NST2 也参与花药
内壁木质化进程, 在 nst1nst2 双突变体中, 由于
内壁的木质化程度降低而导致花药无法开裂, 同
时, 在 NST1 过量表达的植株中, 有许多纤维素
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大幅上升 (Mitsuda 等,
2005)。
本文在 T鄄DNA插入突变体 Salk_118481 株系
的群体中, 筛选到一株雄性不育突变体。 遗传分
析表明该突变体的性状是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
的。 对该突变体的花进行解剖观察发现在花药发
育的第 13 ~ 14 期, 花药能够开裂, 亚历山大染
色表明花粉是可育的, 但花丝仍然非常短, 花药
中的花粉不能抵达柱头以完成授粉过程, 故该突
变体命名为 fne ( filament no elongation)。 利用图
位克隆的方法对 FNE 基因进行了定位, 结果表
明 FNE 基因位于第五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
MBD2 和 MMG4 之间的 97 kb 区间内。 这些结果
为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1摇 材料与方法
1. 1摇 植物材料
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分别以 Columbia (Col)
和 Lansberg erecta (Ler) 为遗传背景, 拟南芥雄性不育
突变体 fne从 Salk_118481 中分离获得, 背景为 Col。 种
植方法同易君等 (2006)。
1. 2摇 方法
1. 2. 1摇 遗传分析摇 以野生型 Col为父本, 突变体为母本
进行杂交得到 F1代种子, F1代植株自交得到 F2代种子。
种植 F2代种子, 观察 F2代植株表型, 统计 F2代植株中
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比例。
1. 2. 2摇 雄性不育基因 fne 的定位摇 收集用野生型 Ler 作
为父本与突变体杂交所得到的 F2遗传群体中的突变体用
于基因定位。 基因初定位的方法及所用分子标记同易君
等 (2006), 一旦找到了连锁的分子标记, 就在该分子
标记附近设计新的分子标记 (表 1), 对突变体单株进行
基因型分析, 对目的基因进行进一步定位。
1. 2. 3摇 DNA提取摇 拟南芥基因组 DNA 提取参照 Sun 等
(2000) 的方法。
1. 2. 4摇 PCR反应 摇 PCR 反应参照 Sun 等 (2000) 的方
法。 分子标记 K15F6、 MYC6、 MJB21、 MBD2、 MMG4、
5612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赵摇 娟等: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 fne的遗传与定位分析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K9D7、 MPL12 等是根据网站www. arabidopsis. org 上公布
的拟南芥基因组多态性数据库, 采用软件 Primer 5. 0 设
计的。 引物的序列由英潍捷基 (上海) 贸易有限公司合
成。 用 2. 5%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验证 2 个亲本 Ler和
Col之间的多态性。
1. 2. 5摇 花药发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摇 拟南芥野生型和
突变体花序在卡诺固定液 (无水乙醇 颐 冰醋酸 = 3 颐 1)
固定 1 h, 95%乙醇洗涤后, 100%乙醇脱水, 环氧丙烷
置换后, spurr树脂渗透和包埋, 修块后用玻璃刀在 Pow鄄
ertome XL ( RMC 产品) 超薄切片机上连续半薄切片,
片厚 1 滋m。 切片展平干燥后用 0. 05%甲苯胺兰染色 5
min, 蒸馏水洗涤干燥, Olympus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并
拍照。
1. 2. 6摇 花药发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摇 固定方法同 1. 2. 5。
固定过的花序用下行梯度乙醇洗涤, 并保存在 70%乙醇
中。 观察前用蒸馏水洗涤花序, 并用 0. 1%苯胺蓝 (An鄄
iline Blue) 染色 3 h。 在体视镜下分别分离野生型和突变
体不同时期的花苞, 按大小 (发育时期) 顺序排列。 然
后按顺序分离每朵花中的雄蕊 , 置于含一滴灭菌蒸馏水
的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 用拇指轻轻按压后在 Olym鄄
pus荧光显微镜下用紫外光激发观察并拍照。
1. 2. 7摇 成熟花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摇 分离野生型和
突变体 13 ~ 14 期花药, 开裂面朝上置于扫描电镜制样台
上, 空气干燥 2 d后喷金观察。
2摇 结果与分析
2. 1摇 突变体 fne的表型分析
突变体 fne 是从 Salk_118481 植株群体中分
离获得的, 用 T鄄DNA 序列上的一对引物进行
PCR鉴定表明其基因组中没有 T鄄DNA 插入。 突
变体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营养生长和花发
育, 但是, 与野生型植株比较, 突变体的果荚短
小, 成熟后不含种子 (图 1; 图 2: A, B)。 而用
Col或 Ler野生型植株的花粉与其杂交, 可以获
得种子, 说明其雌蕊是正常的, 该突变体是雄性
不育突变体。 对 14 期花进行解剖, 发现突变体
雄蕊中的花药已经开裂, 但花丝并没有出现野生
型花中的伸长现象 (图 2: C, D), 故将该突变
体命名为 fne (filament no elongation)。
由于 fne 突变体 14 期花药能够开裂, 并且
内含大量花粉粒, 因此用扫描电镜和亚历山大染
色法对其外貌和育性进行了观察。 扫描电镜结果
表明突变体的花粉也能形成蜂窝状的花粉外壁, 不
过与野生型的花粉相比, 不够饱满 (图 3: A, B)。
图 1摇 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形态比较
野生型植株具有正常的果荚。 突变体具有短小的果荚
Fig. 1摇 Morphology comparison of the wild鄄type and mutant plant
A wild鄄type plant showing normal seedpods;
a mutant plant with small seedpods
图 2摇 fne突变体花的特征
A. 野生型花序, 显示生长的果荚和开放的花; B. fne突变体花
序, 多朵花处于开放状态; C. 处于开放状态的野生型花, 其花
丝显著伸长, 开裂的花药 (如右下角所示) 高于柱头; D. 处于
开放状态的突变体花, 其花药已经开裂 (如右下角所示), 但花
丝很短。 标尺=5 mm (A, B) = 2 mm (C, D)
Fig. 2摇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ne mutant flowers
A. The inflorescence of wild鄄type, showing developing seedpods and
opened flowers. B. The inflorescence of fne mutant, note many opened
flowers. C. In opened flower of wild鄄type, the filaments are elongated;
the anther is dehiscent and is above the stigma. D. In opened flower of
fne mutant, the anther is also dehiscent, but the filaments remain very
short. bar =5 mm (A and B); bar =2 mm (C and D)
661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4 卷
而亚历山大染色结果表明 fne 突变体的花粉是可
育的 (图 3: C, D)。 用人工方法将 fne 突变体
14 期的花粉与自身柱头进行杂交, 能产生种子,
进一步说明 fne 突变体 14 期的花粉是可育的
(结果未显示)。
图 3摇 野生型和 fne突变体花粉形态和育性的比较
扫描电镜观察野生型花粉 (A) 和 fne 突变体花粉 (B), 两者
都能形成花粉外壁, 但突变体的花粉没有野生型的饱满。 亚历
山大染色野生型 (C) 花药中的花粉粒显示可育的紫红色, fne
突变体 (D) 花药中的花粉粒也是紫红色
Fig. 3摇 Morphology and fertility comparison of wild鄄type
and fne mutant pollen grains
SEM examination of pollen grains of wild鄄type (A) and the fne mutant
(B). The pollen grains of fne mutant have formed the exine, but are
not as plump as that of the wild鄄type. Alexander爷s staining of wild鄄type
(C) and fne anthers (D). The purple鄄stained pollen grains in the fne
anther indicate pollen grains are fertile grains. bar=20 滋m (in C and D)
尽管 fne 突变体 14 期的花药能够开裂, 但
其裂开的程度远比野生型的要小 (图 2: C, D)。
为了了解突变体的花药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变
化, 我们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野生型和突变体
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了压片观察。 结果表明
在花药发育的 1 ~ 7 期, 野生型和突变体花药结
构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不同 (1 ~ 6 期未显示)。
到花药发育的第 7 期, 野生型和突变体花药的药
室中都能形成由胼胝质包裹的四分体 (图 4: A,
B, D, E), 并且在花药发育第 8 期胼胝质完全
降解 (图 4: C, F)。 但是从花药发育第 7 期的
晚期开始, 突变体的药室壁开始发出红色荧光
(图 4: E), 而此时野生型药室壁的荧光很弱
(图 4: B)。 从花药发育的第 8 期开始, 野生型
花药的药室细胞发出蓝色荧光, 而突变体花药的
药室细胞在持续发出红色荧光的同时, 蓝色荧光
逐渐增强 (图 4: C, F, G ~ L)。
图 4摇 野生型和 fne突变体花药发育的细胞化学染色
用苯胺兰溶液对野生型 (A鄄C 和 G鄄I) 和 fne 突变体 (D鄄F 和 J鄄L)
花药染色后在紫外激发下观察到的荧光。 A和 D: 第 7期花药, 胼
胝质发出黄绿色荧光。 B 和 E: 第 7期晚期花药, 胼胝质开始降解,
黄绿色荧光减弱。 C和 F: 第8期花药, 野生型花药发出蓝色荧光,
而 fne突变体花药发出红色荧光。 G和 J: 第9 ~10期花药; H和K:
第 11 ~ 12 期花药; I和 L: 第 13 期花药。 标尺=100 滋m
Fig. 4摇 Cytochemical staining for callose and cellulose in
wild鄄type and fne mutant anthers with aniline blue
Fluorescence expression in wild鄄type anthers (A鄄C and G鄄I) as well
as in fne mutant anthers (D鄄F and J鄄L) with aniline blue staining un鄄
der UV light. A and D. anthers at early stage7, showing the tetrad
surrounded with callose ( green fluorescence) . B and E. anthers at
late stage 7, showing the fluorescence of callose decreasing. C and F.
anthers at stage 8, the wild鄄type anther emitting blue fluorescence
while the fne mutant anther emitting red fluorescence. G and J. an鄄
thers at stage 9鄄10. H and K. anthers at stage 11鄄12. I and L. an鄄
thers at stage 13. bar =100 滋m
7612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赵摇 娟等: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 fne的遗传与定位分析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以上结果提示从花药发育第 7 期的晚期开
始, fne突变体花药药室细胞的化学成分就与野
生型的不同。 由于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在紫外光激
发下能产生蓝色荧光, 因此可以推测 fne 突变体
花药药室细胞的细胞壁中纤维素含量比野生型的
低。 对野生型和 fne 突变体花药横切面结构的观
察 (图 5) 证实了上述推测。
图 5A和 D分别显示的是野生型和 fne 突变
体第 8 期的花药横切面, 在结构上两者没有明显
的差别, 但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 fne 突变体的
花药明显不如野生型的饱满 (图 5: E, F), 野
生型花药在第 11 期药室内壁细胞形成纤维素斑
(图 5: C, 箭头所指), 而 fne突变体此时的药室
内壁细胞没有形成纤维素斑 (图 5: F)。
2. 2摇 突变体 fne的遗传分析
为了确定 fne 突变体是否由单个基因控制,
将野生型 Col作为父本, 突变体作为母本杂交得
到 F1代, F1代植株全为可育的野生型表型。 F1
代自交得到 F2代种子。 F2代中可育植株与不育
植株为 159 颐 48, 接近 3 颐 1。 经卡方检测, 字2[1]
=0. 3623>0. 0039, P<0. 95 其实际比例和理论比
例没有明显差异, 表明该突变体表型是隐性单基
因控制的。
2. 3摇 突变体 fne的遗传定位
为了进一步研究 fne 突变体并最终克隆 fne
基因, 我们通过遗传定位以确定该突变基因在染
色体上的位置。 首先, 我们选用在拟南芥基因组
五条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 16 对分子标记 (引物
序列见易君等, 2006) 进行了基因的初定位连锁
分析。 结果表明突变基因 fne 与第 5 条染色体上
分子标记 ciw9 连锁。 利用新设计的分子标记
(表 1) 对 1 200 株突变体基因多态性分析的结
果, 将 fne 基因定位在第 5 条染色体分子标记
MBD2 和 MMG4 之间的 97 kb的区间内 (图 6)。
3摇 讨论
3. 1摇 花药开裂和花丝伸长可能由不同的机制控制
Sanders 等 (1999) 揭示了拟南芥花药开裂
的主要事件。 这一过程开始于中层和绒毡层的降
解、 药室内壁层的扩大和药室内壁细胞和连接细
胞细胞壁纤维素斑的形成 (细胞壁增厚)。 隔膜
细胞的退化使四个药室变成了两个, 接着裂缝细
胞破裂使花粉释放。
在开裂前, 伴随着裂缝细胞的溶解, 药室内
壁和表皮细胞变得饱满, 这样在药室壁里产生了
一个向内方向的力使虚弱的裂缝细胞彻底破碎。
图 5摇 野生型和 fne突变体花药横切面观察
A和 D: 第 8 期花药横切, B和 E: 第 9 期花药横切, C和 F: 第 11 期花药横切, C 中的箭头指内壁
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斑。 A鄄C: 野生型; D鄄F: fne突变体。 标尺=50 滋m
Fig. 5摇 Observation on cross鄄section of wild鄄type and fne mutant anthers
A and D: stage 8 anthers; B and E: stage 9 anthers; C and F: stage 11 anthers. The narrows in the C show the fibrous
bands of endothecial cell walls. A鄄C: wild鄄type; D鄄F: fne mutant. bar =50 滋m
861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4 卷
图 6摇 fne基因定位在第 5 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 MBD2 和 MMG4 之间的 97 kb的区间内。 代表基因定位的区间位置
Fig. 6摇 Genetic mapping of gene FNE. Location of the gene FNE
表 1摇 本研究所涉及的分子标记引物序列
Table 1摇 The sequences of molecular marker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Marker Forward primer Reverse primer
K15F6 5爷鄄gcaagtgaggaaagaat鄄3爷 5爷鄄aaaggctcaaaagccc鄄3爷
MYC6 5爷鄄ttatcgcgacgtagaaa鄄3爷 5爷鄄accaaattccacaaga鄄3爷
MJB21 5爷鄄gaacatgttcgatgctc鄄3爷 5爷鄄aatatcatctcgttgtact鄄3爷
MBD2 5爷鄄gtggtgaactcacgcaa鄄3爷 5爷鄄cggttttccatgcagtc鄄3爷
MMG4 5爷鄄tcaacagatatcgtagag鄄3爷 5爷鄄gctgccaaaatctctca鄄3爷
K9D7 5爷鄄atagtccgaaagctatg鄄3爷 5爷鄄ttaccttcacatgctac鄄3爷
MPL12 5爷鄄taagtttattgtactcattgc鄄3爷 5爷鄄agttcacgtagcttctata鄄3爷
随后干燥的药室内壁引起内壁细胞壁加厚区和未
加厚区产生不同的皱缩, 产生了一个向外的力引
起药室壁收缩, 裂缝完全开放从而使得花粉得以
释放 (Keijzer, 1987)。
对 fne突变体表型的分析表明其 13 ~ 14 期
雄蕊的花丝没有发生野生型花丝的伸长现象, 花
药虽能开裂, 却因内壁细胞没有形成纤维素斑
(图 5) 而使开裂程度较小 (图 2), 这些结果提
示拟南芥花在开放时, 控制花丝伸长和花药开裂
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 对 FNE 基因的克隆有助
于阐明拟南芥花丝伸长的分子机制。
3. 2摇 fne基因功能预测及候选基因的选择
fne突变体的花粉粒能够形成与野生型花粉
粒相似的花粉外壁 (图 3: A, B), 但不够饱满,
并且亚历山大染色显示其花粉是可育的。 对突变
体花药结构的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花药横切面的
观察结果均表明药室内壁细胞细胞壁中的纤维素
含量显著减少。 根据以上结果, 我们推测 FNE
基因的功能可能与内壁细胞细胞壁中纤维素斑的
形成有关。
在 MBD2 与 MMG4 之间的 97 kb区间内, 有
数个基因编码未知功能的蛋白。 其中 At5g43150
和 at5g43180 两个基因在花药中高表达, 目前我
们正在克隆这两个基因, 并根据测序结果确定候
选基因, 设计互补实验, 并对该基因的功能作进
一步研究。
致谢摇 作者的实验工作是在上海师范大学杨仲南教授负
责的植物功能基因实验室完成,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感
谢 ABRC提供突变体种子。
也参摇 考摇 文摇 献页
Devoto A, Nieto鄄Rostro M, Xie DX et al., 2002. COI1 links jas鄄
monate signaling and fertility to the SCF ubiquitin鄄ligase complex
in Arabidopsis [J] . The Plant Journal, 32 (4): 457—466
Ishiguro S, Kawai鄄Oda A, Ueda J et al., 2001. The DEFECTIVE IN
ANTHER DEHISCIENCE gene encodes a novel phospholipase A1
catalysing the initial step of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which syn鄄
chronizes pollen maturation, anther dehiscence, and flower open鄄
ing in Arabidopsis [J] . The Plant Cell, 13 (10): 2191—2209
Kaul MLH, 1988. Male鄄Sterility in Higher Plants: Monographs on
9612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赵摇 娟等: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 fne的遗传与定位分析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M]. Berlin: Springer
Keijzer CJ , 1987. The processes of anther dehiscence and pollen dis鄄
persal. I. The opening mechanism of longitudinally dehiscing an鄄
thers [J] . New Phytologist, 105 (3): 487—498
Mandaokar A, Browse J, 2009. MYB108 Acts together with MYB24
to regulate jasmonate鄄mediated stamen maturation in Arabidopsis
[J] . Plant Physiology, 149 (2): 851—862
Mandaokar A, Thines B, Shin B et al., 2006. Transcriptional regula鄄
tors of stamen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by transcriptional pro鄄
filing [J] . The Plant Journal, 46 (6): 984—1008
McConn M, Browse J, 1996. The critical requirement for linolenic
acid is pollen development, not photosynthesis, in an Arabidop鄄
sis mutant [J] . The Plant Cell, 8 (3): 403—416
Mitsuda N, Seki M, Shinozaki K et al., 2005. The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NST1 and NST2 of Arabidopsis regulate secondary wall
thickenings and are required for anther dehiscence [ J] . The
Plant Cell, 17 (11): 2993—3006
Nagpal P, Ellis CM, Weber H et al., 2005. Auxin response factors
ARF6 and ARF8 promote jasmonic acid production and flower
maturation [J] . Development, 132 (18): 4107—4118
Park JH, Halitschke R, Kim HB et al., 2002. A knock鄄out mutation
in allene oxide synthase results in male sterility and defective
wound signal transduction in Arabidopsis due to a block in jas鄄
monic acid biosynthesis [J] . The Plant Journal, 31 (1): 1—
12
Ru P, Xu L, Ma H et al., 2006. Plant fertility defects induced by the
enhanced expression of microRNA167 [J] . Cell Reserach, 16:
457—465
Sanders PM, Bui AQ, Weterings K et al., 1999. Anther developmen鄄
tal defect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鄄sterile mutants [ J] .
Sexual Plant Reproduction, 11 (6): 297—322
Sanders PM, Lee PY, Biesgen C et al., 2000. The Arabidopsis DE鄄
LAYED DEHISCENCE1 gene encodes an enzyme in the jasmonic
acid synthesis pathway [J] . The Plant Cell, 12 (7): 1041—
1061
Stintzi A, Browse J, 2000. The Arabidopsis male鄄sterile mutant,
opr3, lacks the 12鄄oxophytodienoic acid reductase required for jas鄄
monate synthesis [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7 (19): 10625—10630
Sun Y, Zhang W, Li FL et al., 2000.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ge鄄
netic mapping of four novel genes that regulate leaf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J] . Cell Research, 10 (4): 325—335
Wu MF, Tian Q, Reed JW, 2006. Arabidopsis microRNA167 controls
patterns of ARF6 and ARF8 expression, and regulates both fe鄄
male and male reproduction [ J] . Development, 133 (21):
4211—4218
Yang CY, Xu ZY, Song J et al., 2007. Arabidopsis MYB26 / Male
STERILE 35 regulates secondary thickening in the endothecium
and is essential for anther dehiscence [J] . The Plant Cell, 19
(2): 534—548
Yang JH, Han SJ, Yoon EK et al., 2006. Evidence of an auxin signal
pathway, microRNA167 鄄ARF8 鄄GH3, and its response to exog鄄
enous auxin in cultured rice cells [J] .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4 (6): 1892—1899
Yi J (易君), Gao JF (高菊芳), Zhang ZB (张在宝) et al., 2006.
Genetic and mapping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 sterile
mutant ms1502 (Cruciferae) [J] . Acta Botanica Yunnan (云南
植物研究), 28 (3): 283—288
071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