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存在一个异丙叉基片段, 同时 C20 , C22的化学位移较
20hydro xyeedy sone 的相应位移向低场移动了
5 6, 5 7, 推测该化合物为 20hydroxyeedysone 的
C20 , C22醚化后的产物。将该化合物的碳谱、氢谱数
据与已知化合物 20, 22异丙叉基 蜕皮甾酮的相
应数据[ 7]比较, 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 20,
22异丙叉基蜕皮甾酮。
化合物 9: 白色结晶(甲醇) , Mo lish 反应呈阳
性,表明其为糖苷类化合物。1HNMR( 300 MHz,
DM SOd6 ) 在 7 04 ( 1H , d, J= 1 7 Hz) , 6 86
( 1H , d, J= 8 3 Hz) , 6 97 ( 1H , dd, J = 8 3,
1 7 Hz)出现三组芳香质子信号, 从而可确认化合
物中有一个 ABX系统;在 6 69( 2H , br s)处出现
一个宽单峰,从而推测化合物中有一个 4取代的苯
环;在 3 77( 3H , s)和 3 74( 3H , s)出现两个甲氧
基信号。结合13CNMR( 75 MHz, DMSOd6 )中出
现 12个芳香碳信号,从而可以确定化合物中含有两
个苯环, 在 149 4, 145 8, 145 6, 143 5 出现 4 个
碳信号,从而可以推测出化合物的两个苯环均为邻
二氧取代;在 101 1处出现一个碳信号,从而判断
化合物中连有一个糖取代基。与文献中 4OD
xy lopyrano sy l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数据[ 8] 比较,二者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 9为 4O
Dxy lopy ranosyl dihydr odehydr odiconifer yl alco
ho l。
化合物 10:黄色针晶(甲醇) ,三氯化铁铁氰化
钾反应阳性, 示有酚羟基; 盐酸镁粉反应阳性,推断
可能为黄酮化合物。1HNMR ( 600 MHz, DM SO
d6 )谱中: 6 33( 1H , d, J= 2 4 Hz) , 6 70( 1H , d,
J= 1 8 Hz)为 5, 7二氧取代的 A 环上的 6, 8位质
子信号; 7 71( 1H , d, J= 1 8 Hz) , 7 07( 1H , d, J=
9 0 Hz) , 7 67( 1H , dd, J= 8 4, 1 8 Hz)构成一套
ABX自旋偶合系统,分别为 B环上 2, 5, 6位质子
信号; 9 34( 1H , s) , 9 60( 1H , s)是 2个羟基质子信
号; 12 44是黄酮 5 位羟基质子信号。该化合物
NMR数据与文献报道[ 9] 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 10为
3, 5, 3三羟基7, 4二甲氧基黄酮。
参考文献:
[ 1] 贝新法, 贝 芹, 江凤鸣 红豆杉的栽培研究与药用价值
[ J] 中草药, 2009, 40( 6) : 附 5附 6
[ 2] 刘 洋, 王继文, 雷茂林, 等 朝鲜产东北红豆杉树皮中紫
杉烷类成分的研究 [ J] 中草药, 2008, 39( 10) : 14681471
[ 3] 霍长虹, 张嫚丽, 李力更, 等 东北红豆杉针叶中紫杉烷类
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草药, 2008, 39( 3) : 347350
[ 4] 李力更,涂光忠, 金怡珠, 等 东北红豆杉针叶中两个双重
排紫杉烷内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J] 中草药, 2006, 37
( 10) : 14541458
[ 5] T ym an J H P, Payn e P B T he synthesis of phenolic propan e
1, 2 and 1, 3diols as in termediates in immobilized ch elatants
for the b orate anion [ J] J Chem Re s, 2006, 11: 691695
[ 6] Gilles C, Daovy P A, Alb ert J C, et al T hree ph enylp ro
pan oid s from J unip er us Phc enic ea [ J] Phytochemist ry ,
1997, 44( 6) : 11691173
[ 7] 果德安, 楼之岑, 高从云 祁州漏芦蜕皮甾酮类化合物化学
成分研究 [ J ] 药学学报, 1991, 26( 6) : 442446
[ 8] Ouyan g M A, H uan g J, T an Q W, Neolignan and lignan gly
coside f rom branch bark of Da vid ia inv olucr ate [ J] J Asian
N at P rod Re s, 2007, 9( 6) : 487492
[ 9] 邓芹英, 丁丛梅, 张维汉, 等 艾纳香中黄酮化合物的研究
[ J] 波谱学杂志, 1996, 13( 5) : 447452
毛酸浆宿萼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 辉,陈 重,李 夏, 李笑然,许琼明* ,杨世林
(苏州大学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目的 研究毛酸浆 P hy salis pubescens L 干燥宿萼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
20 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
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谷甾醇( 1)、7, 3, 4三甲基槲皮素( 2)、5, 4二羟基3, 7二甲
氧基黄酮( 3)、山柰酚( 4)、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 5)、2羟甲基5羟基 吡喃酮( 6)、槲皮素( 7)、商陆素( 8)、木犀
草素( 9)、胡萝卜苷( 10)。结论 化合物 2~ 6 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毛酸浆; 宿萼;黄酮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670( 2010) 11178704
!1787!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1 期 2010 年 11月
收稿日期: 20100209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2008) ;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张 辉,女,安徽庐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 通讯作者 许琼明 T el: ( 0512) 65882080 Email: xuqiongmin g@ suda edu cn
毛酸浆 Phy sal i s pubescens L 为茄科酸浆属
植物的一年生草本, 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栽培或野
生,其带萼果实或全草称为灯笼草, 性味酸平, 入肺
经,具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的功效[ 1] , 主治咽喉肿痛、
腮腺炎、泌尿道炎症、小便不利、尿血等。酸浆属植
物主要含甾体类、黄酮类、甾醇及三萜类、生物碱类
等成分[ 2]。本实验从毛酸浆宿萼中分离得到 10 个
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谷甾醇( 1)、7, 3, 4三甲基槲
皮素( 2)、5, 4二羟基3, 7二甲氧基黄酮( 3)、山柰
酚( 4)、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 ( 5)、2羟甲基5羟
基 吡喃酮( 6)、槲皮素( 7)、商陆素( 8)、木犀草素
( 9)、胡萝卜苷( 10)。其中化合物 2~ 6为首次从酸
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和材料
旋转蒸发仪 (东京理化器械独资工厂) ; Varian
Inova 500核磁共振仪( TM S为内标,美国瓦里安公
司) ;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 ( LC ∀ 20AT, SPD ∀
20A,日本岛津公司) ; C18半制备色谱柱( 250 mm #
10 mm, 5 !m) (美国 Kromsil公司) ;中压液相色谱
仪( Buchi公司) ; Sephadex LH20凝胶(美国 GE 公
司) ; TOFMS(英国 Micromass公司) ; XT 5显微熔
点测定仪(北京科仪电光仪器厂) ; 化学试剂(分析
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氘代试剂(德国
Merck公司) ;薄层色谱硅胶板( HSGF254 ,烟台市芝罘
黄务硅胶开发试验厂出品) ;各种柱色谱用硅胶均为
青岛海洋化工厂出品。毛酸浆宿萼于 2007年 9月采
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由苏州大学药学院刘春宇教
授鉴定为 Phy sal is pubescens L 的干燥宿萼。
2 提取与分离
干燥的毛酸浆宿萼 6 5 kg, 经 12倍量 95%乙
醇冷浸过夜后,加热回流 1 5 h,滤过,药渣经 10 倍
量 95%乙醇提取 1 5 h, 提取 2 次, 合并 2次提取
液, 200 目筛滤过,所得滤液经减压浓缩, 除去乙醇,
得流浸膏 2 1 kg。将浸膏用水分散, 分别用石油
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多次,各部分萃取液
经减压浓缩, 得石油醚萃取物 175 g, 氯仿萃取物
397 g,醋酸乙酯萃取物 108 g,正丁醇萃取物388 g。
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分别反复经硅胶柱色谱, 用石
油醚醋酸乙酯溶剂系统梯度洗脱, 并结合 Sepha
dex LH20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
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 1~ 10。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 1: 白色针晶 (甲醇) , mp 136~ 137 ∃ 。
TLC 上 10% H 2SO4乙醇溶液显紫红色, L ieber
mannBurchard 反应呈阳性, M olish 反应呈阴性。
使用 3种不同类型的展开剂,在高效薄层色谱板上
与 谷甾醇对照品对照, 其 Rf 值及显色行为均吻
合。鉴定化合物 1为谷甾醇(sito sterol) [ 3]。
化合物 2: 黄色针晶(氯仿) , mp 173~ 175 ∃ ,
U V ∀M eOHmax nm: 355, 255, 205。盐酸镁粉反应阳性
(显红色) , T LC喷 5% AlCl3乙醇溶液紫外灯下显
黄色荧光, M olish 反应呈阴性, 提示该化合物可能
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FABMS m/ z : 345 [ M +
H ]
+
;
1
HNMR ( 500 MHz, CDCl3 ) : 12 62 ( 1H ,
brs, 5OH ) , 7 73 ( 1H , d, J= 1 8 Hz, H2) , 7 69
( 1H , dd, J = 1 8, 8 6 Hz, H6) , 6 98 ( 1H , d, J=
8 6 Hz, H5) , 6 44( 1H , d, J = 1 9 H z, H8) , 6 34
( 1H , d, J = 1 9 Hz, H6) , 5 69( 1H , br s, 3OH) ,
3 96( 3H , s, 3OCH 3 ) , 3 87 ( 3H , s, 4OCH 3 ) ,
3 87( 3H , s, 7OCH 3 ) ; 13 CNMR( 125 MHz, CDCl3 )
: 178 9( C4) , 165 5( C7) , 162 0( C5) , 156 8( C
9) , 155 6( C2) , 148 8 ( C4) , 145 6( C3) , 139 2
( C3) , 123 7 ( C1) , 121 6 ( C6) , 114 4 ( C5) ,
110 4( C2) , 106 1( C10) , 97 9( C6) , 92 2( C8) ,
60 2( 7OCH 3 ) , 56 1( 4OCH 3 ) , 55 8( 3OCH 3 )。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 7, 3, 4三甲基槲皮素 ( 7,
3, 4t rimethylquercet in)基本一致[ 4]。
化合物 3: 黄色针晶(氯仿) , UV ∀M eOHmax nm: 350,
266, 207。盐酸镁粉反应阳性 (显红色) , T LC 喷
5% A lCl3乙醇溶液紫外灯下显黄色荧光, Mo lish
反应阴性,提示该化合物可能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
FABMS m/ z : 315[ M + H ] + ; 1HNMR( 500 MHz,
CDCl3 ) : 12 62( 1H , br s, 5OH) , 8 01( 2H , d, J=
7 5 Hz, H2, 6) , 6 95 ( 2H , d, J = 7 5 Hz,
H3, 5) , 6 46( 1H , d, J= 2 0 Hz, H8) , 6 34( 1H ,
d, J= 2 0 H z, H6) , 3 88 ( 3H , s, 3OCH3 ) , 3 83
( 3H , s, 7OCH 3 ) ; 13CNMR ( 125 MHz, CDCl3 ) :
178 2( C4) , 165 3( C7) , 161 6 ( C4) , 159 7( C
9) , 156 7( C5) , 153 9( C2) , 138 6( C3) , 130 3( C
2, 6) , 121 6 ( C1) , 115 5 ( C3, 5) , 105 9 ( C
10) , 97 7 ( C6) , 92 2( C8) , 60 0( 3OCH 3 ) , 55 7
( 7OCH 3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 5, 4二羟基
3, 7二甲氧基黄酮( 5, 4dihydro xy3, 7dimethoxy
f lav one)基本一致[ 5]。
化合物 4: 黄色粉末(甲醇) , mp 276~ 277 ∃ ;
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M olish反应呈阴性,提示该
化合物可能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UV ∀MeOHmax nm:
199, 265, 366; EIMS m/ z : 286[ M] + ; 258, 257, 229,
!178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1 期 2010 年 11月
153, 121; 1HNMR( 500 MHz, CD3OD) : 8 09( 2H ,
d, J= 8 8 Hz, H2, 6) , 6 91 ( 2H , d, J= 8 8 Hz,
H3, 5) , 6 39( 1H , d, J= 1 8 Hz, H8) , 6 18( 1H ,
d, J = 1 8 Hz, H6) ; 13 CNMR( 125 MHz, CD3OD)
: 177 7( C4) , 165 9( C7) , 163 2( C5) , 160 9( C
9) , 158 6 ( C4) , 148 3( C2) , 137 4 ( C3) , 131 0
( C2, 6) , 124 0( C1) , 116 6( C3, 5) , 104 9( C
10) , 99 6( C6) , 94 7( C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
的山柰酚( kaempfero l)基本一致 [ 6]。
化合物 5: 针簇状白色结晶 (甲醇) , mp 187~
189 ∃ ; FA BMS m/ z : 169 [ M + H ] + ; 1HNMR
( 500 MHz, CD3OD) : 7 55 ( 1H , d, J = 8 0 Hz,
H6) , 7 53( 1H , s, H2) , 6 83( 1H , d, J= 8 0 Hz,
H5) , 3 88 ( 3H , s,OCH 3 ) ; 13CNMR ( 125 MHz,
CD 3OD): 170 3( C= O) , 153 0( C4) , 149 0( C3) ,
125 6( C6) , 123 4( C1) , 116 1( C5) , 114 1( C2) ,
56 7(OCH 3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 3甲氧基
4羟基苯甲酸 ( 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
基本一致[ 7] 。
化合物 6:白色针晶(甲醇) , FABMS m/ z : 143
[ M + H ]
+
;
1
HNMR ( 500 MH z, CD 3OD) : 7 94
( 1H , s, H6) , 6 49( 1H , s, H3) , 8 01( 2H , s, H7) ;
1 3CNMR( 125 MHz, CD3OD) : 177 1( C4) , 170 6
( C2) , 147 6( C5) , 141 3( C6) , 111 0( C3) , 61 4
( C7)。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 2羟甲基5羟基
吡喃酮 ( 2hydroxymethyl5hydroxy py rone) 基
本一致[ 8]。
化合物 7: 黄色粉末 (甲醇) , mp 276~ 277 ∃ ;
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Mo lish 反应呈阴性, 提示该
化合物可能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UV ∀M eOHmax nm:
371, 255; EIMS m/ z : 302[ M ] + ; 274, 273, 245, 153;
1HNMR( 500 MHz, CD3OD) : 7 72 ( 1H , d, J =
2 2 Hz, H2) , 7 63 ( 1H , dd, J= 2 2, 8 3 Hz,
H6) , 6 87( 1H , d, J= 8 3 Hz, H5) , 6 38( 1H , d,
J= 2 0 H z, H8) , 6 18 ( 1H , d, J= 2 0 Hz, H6) ;
1 3
CNMR( 125 MHz, CD3OD) : 177 6( C4) , 165 9
( C7) , 162 8 ( C5) , 158 5 ( C9 ) , 149 1 ( C4) ,
148 3( C2) , 146 5 ( C3) , 137 5 ( C3) , 124 4 ( C
1) , 121 9( C6) , 116 5( C5) , 116 3( C2) , 104 8
( C10) , 99 6( C6) , 94 7( C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
道的槲皮素( quercet in)基本一致[ 9] 。
化合物 8:黄色针晶(氯仿) , U V ∀MeOHmax nm: 369,
254。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 TLC 喷 5% AlCl3乙
醇溶液紫外灯下显黄色荧光, M olish反应呈阴性,
提示该化合物可能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FABMS
m/ z : 331 [ M + H ] + ; 1HNMR( 500 MHz, DM SO
d6 ) : 12 49 ( 1H , br s, 5OH ) , 7 76 ( 1H , d, J=
1 9 Hz, H2) , 7 72 ( 1H , dd, J= 1 9, 8 6 Hz,
H6) , 6 92( 1H , d, J = 8 6 Hz, H5) , 6 74( 1H , d,
J= 1 9 Hz, H8) , 6 32( 1H , d, J= 1 9 Hz, H6) ,
9 69( 1H , br s, 3OH) , 3 86( 3H , s, 7OCH3 ) , 3 86
( 3H , s, 4OCH 3 ) ; 13CNMR( 125 MHz, DM SOd6 )
: 176 9( C4) , 165 1( C7) , 160 4( C9) , 156 1( C
5) , 148 9( C4) , 147 5 ( C2) , 147 0( C3) , 136 2
( C3) , 122 0 ( C1) , 122 0 ( C6) , 115 5 ( C2) ,
111 8( C5) , 104 1( C10) , 97 7( C6) , 92 2( C8) ,
56 1( 7OCH 3 ) , 56 0( 4OCH 3 )。以上数据与文献
报道的商陆素( ombuine)基本一致[ 10] 。
化合物 9: 黄色针晶(甲醇) , UV ∀M eOHmax nm: 349,
253。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 T LC 喷 5% A lCl3乙
醇溶液紫外灯下显黄色荧光, Mo lish 反应呈阴性,
提示该化合物可能为黄酮苷元类化合物。FABMS
m/ z : 287 [ M + H ]
+
;
1
HNMR( 500 MHz, DM SO
d6 ) : 12 97( 1H , br s, 5OH ) , 10 79( 1H , br s, 7
OH) , 9 93 ( 1H , s, 4OH ) , 9 43( 1H , s, 3OH ) ,
7 41( 1H , d, J = 8 0 H z, H6) , 7 38( 1H , s, H2) ,
6 98( 1H , d, J= 8 0 Hz, H5) , 6 66( 1H , s, H3) ,
6 44 ( 1H , d, J= 1 9 Hz, H8) , 6 18 ( 1H , d, J=
1 9 Hz, H6) ; 13 CNMR ( 125 MHz, DM SOd6 ) :
181 7( C4) , 164 1( C2) , 163 9( C7) , 161 5( C5) ,
157 3( C9) , 149 7( C4) , 145 6( C3) , 121 5 ( C
1) , 119 6( C6) , 116 0( C5) , 113 2( C2) , 103 6
( C10) , 102 7( C3) , 98 9( C6) , 93 9( C8)。以上
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木犀草素( luteo lin)基本一致[ 10]。
化合物 10:白色结晶性粉末(甲醇) , mp 296~
298 ∃ ; L iebermannBurchard 反 应 呈 阳 性,
1
HNMR( 500 MHz, DM SOd6 ) : 5 34( 1H , br d,
J= 12 5 Hz, H6) , 5 04( 1H , d, J = 7 8 H z, H1) ;
13CNMR ( 125 MHz, DM SOd6 ) : 140 4 ( C5) ,
121 1( C6) , 76 8( C3) , 56 1( C17) , 55 4( C14) ,
49 5( C9) , 45 1( C24) , 41 8( C13) , 38 9( C18) ,
38 3( C12) , 36 8( C4) , 36 2( C1) , 35 4 ( C10) ,
33 3( C20) , 31 4( C7, 23) , 29 2( C8) , 28 7 ( C
22) , 27 7( C25) , 25 4( C16) , 23 8( C2) , 22 6( C
15) , 20 5( C28) , 19 6( C11) , 19 0( C29) , 18 6( C
26) , 18 9 ( C27) , 11 7 ( C21) , 11 6( C19) , 100 7
( C1) , 73 4( C2) , 76 9( C3) , 70 1( C4) , 76 7
( C5) , 61 0( C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胡萝
!1789!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1 期 2010 年 11月
卜苷( daucostero l)基本一致 [ 7]。
参考文献:
[ 1] 张斯雯 毛酸浆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 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7
[ 2] 马 哲 锦灯笼宿萼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D] 沈阳: 辽
宁中医药大学, 2007
[ 3] 徐润生, 袁 珂, 殷明文, 等 羽芒菊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
草药, 2009, 40( 7) : 10151018
[ 4] 陈柏年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 [ D] 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2007
[ 5] Dong H , Gou Y L, Cao S G, et al Eicosen ones and methy
lated flavonols from A momum koenig i i [ J] Phytochemist ry ,
1999, 50: 899902
[ 6] 田 菁, 赵毅民, 栾新慧 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 ) [ J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 19( 2) : 247249
[ 7] 李 全, 许琼明, 郝丽莉, 等 紫丁香叶化学成分研究 [ J ]
中草药, 2009, 40( 3) : 369371
[ 8] 于德泉, 杨峻山 分析化学手册 [ M ] 第 7分册 北京: 化
学工业出版社, 1999
[ 9] 孙丽仁, 何明珍, 冯育林, 等 山蜡梅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草药, 2009, 40( 8) : 12141216
[ 10] 赵 倩, 邱 莉, 邱 峰, 等 酸浆宿萼的化学成分 [ J] 沈
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6, 23( 3) : 151155
藏红花挥发油的 GCMS分析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
刘绍华,黄世杰,胡志忠, 陈义昌,白家峰,农李政, 邹克兴,黄泰松*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目的 研究藏红花挥发油成分及其对提高卷烟吸食品质效果。方法 采用 GCMS 对藏红花挥发油挥发
性成分进行分析和卷烟加香试验。结果 藏红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 26 种成分, 主要有藏红花醛、2, 4, 4三甲基3
甲醛5羟基2, 5环己二烯1酮、2羟基3, 5, 5三甲基2环己烯1, 4二酮、2, 2, 6三甲基1, 4环己二酮、二氢紫
罗兰酮、异佛尔酮等。结论 藏红花挥发油具有浓厚的卷烟香气、在卷烟中显著地增加卷烟香气, 降低刺激等作
用,对提高卷烟吸食品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藏红花; 挥发油; GCMS; 卷烟;加香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670( 2010) 11179003
藏红花Cr ocus sativus L 是鸢尾科番红花属球
根类草本植物, 原产西班牙、伊朗和印度等国, 从印
度引入西藏。因此, 在我国被称为藏红花、番红花或
西红花[ 1]。藏红花主要是指花柱上部及柱头, 是一
种非常昂贵的香料,被称为&植物黄金∋。藏红花具
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之功效 [ 2]。由于其
提取物具有亮丽的黄色和特殊的香味, 在国际市场
上作为高档食品添加剂和食用色素。藏红花酊剂和
干制品可用于配制露酒和调味品的香料以及软饮
料、烘烤食品与肉类食品的加香。调制特殊风味的
菜肴,如具料兰风味的煨饭和浓炖鱼 [ 3]。藏红花中
的挥发性成分与烟草中的香气很接近, 对提高卷烟
的香气值具有很好的效果 [ 4]。本研究对藏红花中的
挥发性成分进行了 GCMS 分析,发现其中一些醛、
酮类物质与卷烟的致香物质较一致,如藏红花醛、糠
醛、二氢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藏红花
挥发油的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它对提高卷烟的
吸食品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这将为开发藏红花在卷
烟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应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仪器与试剂: Ag ilent 6890GC5973MS 气质联
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 ;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市购) ;
HH ∀ 6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常州澳华仪器有限公
司) ; KDM 型调温电热套(山东鄄城振兴仪器厂) ;
RE ∀ 52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
BINDER恒温恒湿箱(德国 Binder 公司) ; CMB120
型卷烟机(德国 Bur ghart 公司) ; A B204 ∀ S 型电子
分析天平(感量0 000 1 g , 瑞士梅特勒公司) ; 广西
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库存烟叶。
二氯甲烷、95%乙醇、无水硫酸钠( AR, 广东光
华化学厂有限公司) ; 氯化钠( AR, 广东汕头市西陇
化工厂) ;藏红花(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由广西中医
药研究院赖茂祥研究员鉴定。
1 2 方法
1 2 1 藏红花挥发油的提取与 GCMS 分析:将藏
红花于 60 ∃ 下干燥2 h,粉碎, 过40 目筛,粉末装入
棕色瓶中。准确称取 30 g 藏红花粉末,放入蒸馏萃
!1790!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1 期 2010 年 11月
收稿日期: 20100409 基金项目: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科技创新项目作者简介:刘绍华( 1962 ∀ ) ,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与烟草的研究工作。
T el : 15878175458 Email: ls haohua18@ yahoo com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