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Ficus tikoua

地瓜藤化学成分研究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9 期 2011 年 9 月

• 1709 •
地瓜藤化学成分研究
郭良君,谭兴起*,郑 巍,孔飞飞,陆 萍,倪东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目的 研究地瓜藤 Ficus tikoua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
化合物,经 NMR 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地瓜藤 7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 9 个化
合物,分别鉴定为 3-oxo-α-ionol(1)、棕榈酸(2)、邻羟基苯甲酸(3)、3, 4-二羟基苯甲酸(4)、α-香树脂酮(5)、β-香树
脂酮(6)、α-香树脂醇乙酸酯(7)、β-香树脂醇乙酸酯(8)、β-谷甾醇(9)。结论 化合物 1~8 均为首次从地瓜藤中分得。
关键词:地瓜藤;3-oxo-α-ionol;棕榈酸;α-香树脂醇乙酸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1)09 - 1709 - 03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Ficus tikoua
GUO Liang-jun, TAN Xing-qi, ZHENG Wei, KONG Fei-fei, LU Ping, NI Dong-jie
No. 98 Hospital of PLA, Huzhou 313000, China
Key words: Ficus tikoua Bur.; 3-oxo-α-ionol; palmitic acid; α-amyrin acetate; β-amyrin acetate

地瓜藤 Ficus tikoua Bur. 系桑科榕属植物地瓜
榕的全草,又称霜坡虎、爬地牛奶、钻地龙、遍地
金、铺地蜈蚣、过山龙等[1-3]。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
全株有乳汁,产于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在贵州
作为苗族习用药材。地瓜藤味苦、性寒,清热利湿、
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治肺热咳嗽、痢疾、小儿
消化不良、风湿疼痛、带下、跌打损伤[4]。国内对
该属植物的药理学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有降血
糖、松弛平滑肌、抗肿瘤、抗菌等作用[1,3]。本实验
以地瓜藤为研究对象,分离得到 9 个化合物,经鉴
定分别为 3-oxo-α-ionol(1)、棕榈酸(palmitic acid,
2)、邻羟基苯甲酸(salicylic acid,3)、3, 4-二羟基
苯甲酸(3, 4-dihydroxybenzoic acid,4)、α-香树脂
酮(α-myrenone,5)、β-香树脂酮(β-amyrenone,
6)、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7)、β-
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8)、β-谷甾醇
(β-sitosterol,9)。其中化合物 1~8 均为首次从该
植物中分得。
1 仪器与材料
UV—1 型三用紫外分析仪(上海顾村电光仪器
厂)、Bruker—400 MHz 核磁共振仪、Vgzab—ZF
质谱仪、RE—201D 减压旋转蒸发仪(杭州惠创仪
器设备有限公司)。
蒸馏水为自制蒸馏水,薄层色谱硅胶粉、薄层
色谱硅胶板(烟台江友硅胶开发有限公司)。
地瓜藤茎叶采自湖北省巴东县,经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九八医院药械科主任谭兴起博士鉴定为地
瓜藤 Ficus tikoua Bur.的茎叶部分。
2 提取与分离
地瓜藤 15 kg,用 75%乙醇浸泡 10 d,连续 2
次,合并浸出液,回收蒸干。蒸干物用水加热溶解,
滤过,先用氯仿萃取,取氯仿层,同法萃取 3 次,
合并氯仿液,回收至干;水层用正丁醇萃取 3 次,
合并正丁醇部分,回收至干。氯仿、正丁醇部分蒸
干物用甲醇加热溶解,分别用柱色谱硅胶(300~
400 目)拌样,按 1∶5 比例装柱,依次以氯仿-甲
醇(40∶1→1∶1)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利用
重结晶、Sephadex LH-20、MCI、反相硅胶柱色谱
等手段分离纯化,得到 9 个化合物。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 1:C13H20O2,无色油状,ESI-MS m/z:
207[M-H]−,硫酸加热显黑色。1H-NMR (CDCl3, 400

收稿日期:2010-12-28
作者简介:郭良君,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Tel: 13567984228 E-mail: glj201088@yahoo.com.cn
*通讯作者 谭兴起 Tel: 13587219072 E-mail: tanxq@sohu.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9 期 2011 年 9 月

• 1710 •
MHz), 高场中可见 4 个甲基 δ: 0.99 (3H, s), 1.05
(3H, s), 1.27 (3H, d, J = 6.0 Hz), 1.82 (3H, s), 在 δ
5.80 (1H, s)和 5.59 (dd, J = 15.0, 9.0 Hz), 5.70 (dd,
J = 15.0, 6.0 Hz) 是 1 对反式耦合烯氢,δ 2.82 (1H,
d, J = 9.0 Hz), 4.08 (1H, d, J = 6.0 Hz), 2.08(1H, d, J =
16 Hz), 2.45(1H, d, J = 16 Hz);13C-NMR (100 MHz,
CDCl3)及 DEPT 中有 4 个甲基信号 δ: 19.04, 22.85,
23.60, 23.95,1 个酮羰基信号 δ: 198.54,4 个不饱
和碳信号 δ 126.60, 128.93, 135.62, 163.69,1 个不连
氧的 CH2 δ 49.59,1 个不连氧的季碳 δ 41.14,还有
2 个 CH δ 67.88, 78.91。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基本
一致[5]。故鉴定化合物 1 为 3-oxo-α-ionol。
化合物 2:C16H32O2,白色粉末,mp 54~56 ℃,
香草醛-浓硫酸反应显淡紫色。ESI-MS m/z: 256
[M]+, 129, 98, 97, 85, 83, 73, 71,符合棕榈酸裂解规
律。1H-NMR (CDCl3, 400 MHz) δ: 2.37 (2H, t, J = 7.6
Hz, H-2), 1.27~1.35(24H, m, H-4~H-15), 1.67 (2H,
m, H-3), 0.90 (3H, t, J = 7.2 Hz, H-16)。与文献报道
的一致[6]。与对照品共薄层 Rf 值及显色行为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 2 为棕榈酸。
化合物 3:C7H6O3,无色针状晶体,1H-NMR
(CDCl3, 400 MHz) δ: 10.36 (br s, -COOH), 7.94 (1H,
d, J = 7.9 Hz, H-7), 7.54 (1H, dd, J = 8.0, 7.8 Hz,
H-5), 7.00 (1H, dd, J = 8.0, 7.9 Hz, H-6), 6.94 (1H, d,
J = 8.0 Hz, H-4);13C-NMR (CDCl3, 100 MHz) δ:
174.8 (C-1), 111.3 (C-2), 162.2 (C-3), 117.8 (C-4),
136.9 (C-5), 119.6 (C-6), 130.6 (C-7)。与文献对照基
本一致[7],故鉴定化合物 3 为邻羟基苯甲酸。
化合物 4:C7H6O4,白色晶体,mp 195~200 ℃,
ESI-MS m/z: 153 [M-H]−。1H-NMR (CD3OD, 400
MHz) δ: 7.44 (1H, d, J = 1.5 Hz, H-2), 7.42 (1H, dd,
J = 8.0, 1.5 Hz, H-6), 6.82 (1H, J = 8.0 Hz, H-5),与文
献报道基本一致[8],与对照品共薄层 Rf 值及显色行
为一致。故鉴定化合物 4 为 3, 4-二羟基苯甲酸。
化合物 5:C30H52O,无色针状结晶(氯仿-甲
醇),碳谱数据见表 1,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9],鉴
定化合物 5 为 α-香树脂酮。
化合物 6:C30H52O,无色针状结晶(氯仿-甲
醇),mp 158.2~159.4 ℃。1H-NMR (CDCl3, 400
MHz) δ: 5.20 (1H, t, J = 3.0 Hz, H-12), 1.19, 1.14,
1.06, 1.03, 1.00, 0.97, 0.91 (24H, 8×CH3)。碳谱数据
见表 1,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10],鉴定化合物 6 为
β-香树脂酮。
化合物 7:C32H52O2,白色针状结晶(氯仿-甲
醇),mp 216~219 ℃,ESI-MS m/z: 468[M]+。
1H-NMR (CDCl3, 400 MHz) δ: 4.51 (1H, dd, J = 6, 10
Hz, H-3), 5.13 (1H, t, J = 4.0 Hz, H-12), 0.80, 0.85,
0.87, 0.98, 1.01, 1.07 (均为 3H, s), 0.86 (3H, d, J = 6.0
表 1 化合物 5~8 的 13C-NMR 数据(CDCl3, 100MHz)
Table 1 13C-NMR data of compounds 5—8 (CDCl3, 100MHz)
碳位 5 6 7 8 碳位 5 6 7 8
1 39.5 39.3 38.4 38.4 17 33.8 32.5 33.7 32.5
2 34.2 34.2 26.9 26.9 18 59.1 46.8 58.9 47.2
3 217.9 217.9 80.9 80.9 19 39.7 46.7 39.6 46.8
4 47.4 47.4 37.7 37.7 20 39.6 31.1 39.6 31.1
5 55.2 55.2 55.2 55.2 21 31.2 34.7 31.2 34.8
6 19.6 19.6 18.2 18.2 22 41.5 37.1 41.5 37.2
7 32.1 32.1 32.8 32.6 23 26.6 26.6 28.1 28.1
8 40.0 39.8 40.0 39.8 24 21.5 21.5 15.6 16.8
9 46.9 47.3 47.5 47.6 25 15.2 15.4 15.6 15.7
10 36.6 36.6 36.8 36.8 26 16.7 16.8 16.8 16.8
11 23.5 23.6 23.5 23.4 27 23.2 25.9 23.3 26.0
12 124.2 121.5 124.3 121.6 28 28.4 28.8 28.1 27.3
13 139.7 145.2 139.6 145.2 29 17.5 33.3 17.4 33.4
14 42.2 41.8 42.0 41.7 30 21.4 23.7 21.3 23.6
15 28.0 26.9 28.7 28.4 Ac 171.0 171.0
16 26.4 26.1 26.6 26.2 21.3 21.3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9 期 2011 年 9 月

• 1711 •
Hz), 0.92 (3H, d, J = 6.0 Hz), 2.05 (3H, s, -COCH3)
碳谱数据见表 1。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11],鉴定化
合物 7 为 α-香树脂醇乙酸酯。
化合物 8:C32H52O2,白色针晶(氯仿-甲醇),
mp 238~239 ℃,ESI-MS m/z: 468 [M]+。1H-NMR
(CDCl3, 400 MHz) δ: 4.48 (1H, dd, J = 10.0, 6.0 Hz,
H-3), 5.16 (1H, t, J = 4.0 Hz, H-12), 2.03 (3H, s,
-CH3CO), 1.13 (3H, s, H-27), 1.08 (3H, s, H-26), 1.03
(3H, s, H-25), 0.97 (3H, s, H-29), 0.97 (3H, s, H-30),
0.98 (3H, s, H-24), 0.83 (3H, s, H-23), 0.79 (3H, s,
H-28)。碳谱数据见表 1。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12],
鉴定化合物 8 为 β-香树脂醇乙酸酯。
化合物 9:C29H50O,白色针晶(氯仿),mp 140~
141 ℃。薄层色谱展开后以 5%硫酸乙醇显紫红色,
与 β-谷甾醇对照品共薄层 Rf 值一致[13],故鉴定化
合物 9 为 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1] 范明松, 叶 冠, 黄成钢. 榕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
用研究进展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5, 17(4):
497-503.
[2] 关永霞, 杨小生, 佟丽华, 等. 苗药地瓜藤化学成分的
研究 [J]. 中草药, 2007, 38(3): 342-344.
[3] 钟小清, 徐鸿华. 榕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J]. 中草药,
2000, 31(9): 附 3-附 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M].
第 2 卷.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
[5] Yang N Y, Duan J A, Li P,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Glechoma longituba [J]. Acta Pharm Sin, 2006, 41(5):
431-434.
[6] 石 妍, 李 帅, 李红玉, 等. 翻白叶树根化学成分的
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16): 1994-1996.
[7] 李 微, 陈发奎, 刘晓秋. 大青叶的化学成分 [J]. 沈
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5, 22(l): 15-16.
[8] 任凤霞, 张爱军, 赵毅民. 鹿蹄草化学成分研究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 22(1): 54-57.
[9] 张 悦, 李路军, 张 鹏, 等. 猫儿刺叶的化学成分研
究[J/OL].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1(2011-02-13).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
content/201102-72.
[10] Luo X D, Wu S H, Ma B Y, et al.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moora yuuanensis [J]. Acta Bot Sin,
2001, 43(4): 426-430.
[11] 黄建鹏, 马养民, 姜建双, 等. 海南狗牙花化学成分的
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14): 1166-1168.
[12] 浮光苗, 余伯阳, 朱丹妮. 月腺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3, 34(4): 377-379.
[13] 来国防, 朱向东, 罗士德, 等. 野拔子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 2008, 39(5): 66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