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echnology of eliminating tannin with polyamide-adsorption for preparing Xinshao lyophilization

采用聚酰胺除辛芍冻干粉针中赤芍提取物鞣质的工艺研究



全 文 :采用聚酰胺除辛芍冻干粉针中赤芍提取物
鞣质的工艺研究
苏 红,兰燕宇,马 琳,黄 勇,王爱民,王永林
(贵阳医学院 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目的:研究注射用辛芍冻干粉针聚酰胺法除鞣质工艺。方法:以有效成分芍药苷转移率、鞣质检查、
局部刺激性和小鼠异常毒性试验为评价指标,通过聚酰胺除鞣质吸附、解析工艺优化,比较传统除鞣质法和聚酰胺
除鞣质法除鞣质效果。结果:聚酰胺法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鞣质,芍药苷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而且异常毒
性显著降低,制剂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结论:聚酰胺法除鞣质为中药注射剂除鞣质技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注射用辛芍冻干粉针;聚酰胺法;除鞣质工艺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6063204
[收稿日期] 2007061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06A01
03);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基金项目(黔科合农
字[2005]500102);贵州省省长基金([2005]296号)
[通讯作者] 王永林,Tel:(0851)6908899,EmaiL:gywyl@
gmc.edu.cn
  注射用辛芍是由赤芍、灯盏细辛经现代制剂技
术提取、精制纯化后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得的冻干
粉针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临床用于
治疗中风瘀血阻络证,能迅速改善脑缺血临床症状,
对急性脑缺血、缺氧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方的
主要原料赤芍为毛茛科植物川赤芍 Paeoniaveitchi
Lynch的干燥根,文献资料和试验结果表明赤芍含
有大量的鞣质[1],在研究制备赤芍半成品工艺过程
中发现,按照传统除鞣质工艺,不能有效将鞣质去
除,影响注射剂的质量。作者采用聚酰胺除鞣质工
艺与传统的除鞣质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聚酰胺除
鞣质工艺的吸附、解析过程进行了优化,并以活性成
分芍药苷[2,3]转移率、鞣质检查、局部刺激性和小鼠
异常毒性试验为指标对聚酰胺除鞣质工艺进行评
价,聚酰胺法除鞣质效果好,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
作为注射用辛芍除鞣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1 仪器与材料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 LC-10Avp系列)、
Rheodyne7725i型进样器;旋转蒸发仪(BUCHIB-
490);梅特勒1/10万电子天平(AE240)。赤芍饮片
(产地四川绵阳)购于贵州省药材公司,经本院生药
学教研室龙庆德副教授鉴定为川赤芍P.veitchi;芍
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
定用,批号110736200220);聚酰胺(中国医药上海
化学试剂公司,批号F20010702);甲醇、甲酸为分析
纯,水为重蒸水。清洁级昆明种小鼠,体重17~20g
[合格证号 SCXK(黔)20020001,贵阳医学院实验
动物中心提供]。家兔,体重2~3kg,雌雄兼用[使
用许可证号苏SCXK(沪)20030003,由上海斯莱克
实验动物责任有限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芍药苷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 DiamonsilC18色谱柱(46mm×
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40∶60),柱
温40℃,流速10mL· min-1,检测波长230nm。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
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36h的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用
甲醇制成006mg·mL-1的溶液,即得。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吸取样品溶液以
50%乙醇稀释至适宜浓度,用045μm的微孔滤膜
滤过,进样测定。
2.1.4 测定 别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
10μL,注入色谱仪,即得。
2.2 鞣质检查方法
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 S“注射剂
有关物质检查法”取注射液1mL,加新配制的1%
鸡蛋清的生理氯化钠溶液5mL,摇匀,放置10min,
·236·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观察溶液浑浊或沉淀情况。
2.3 异常毒性检查
异常毒性检查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之
一[4],文献资料报道小鼠的致死浓度相当于人用剂
量的60倍时,药物的毒性较小[5]。故以小鼠致死浓
度相当于人用剂量的倍数作为安全性指标指标,按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ⅩⅧ B“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项下“异常毒性检查
法”,取体重17~20g的健康昆明种小鼠依法试验,
对各工艺样品进行安全性检查。
2.4 家兔股四头肌的刺激性试验
取健康家兔9只,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于
家兔一侧股四头肌处以无菌操作方法注射样品溶液
1mL,另侧相应部位同法注射等容积灭菌生理盐水作
为对照,正常供应饲料和水。48h后放血处死家兔,
解剖股四头肌,纵向切开,观察注射部位肌肉的刺激
反应,参照文献方法[6]换算成相应的反应分值。
2.5 赤芍提取物制备
取赤芍1200g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h,
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6~108
(5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静置
12h,抽滤,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
118~120(50℃),用1/2倍量水饱和的正丁醇提
取4次,合并正丁醇液,用1/8倍量水洗1次,减压
回收正丁醇,减压干燥,粉碎,得赤芍提取物,备用。
2.6 聚酰胺除鞣质工艺优化
2.6.1 吸附容量的考察 取赤芍提取物310g(相
当于生药72g),加45%乙醇溶解至120mL(约06
g生药/mL),分别各取20mL加入已处理好聚酰胺
1,2,3,4,5,6g,不时搅拌,静态吸附3h,滤过,滤液
水浴挥至近干,残渣加水适量溶解,调 pH7~75,
加水定容至10mL,滤过,取滤液1mL,加新配制的
1%鸡蛋清5mL,摇匀,放置10min,观察溶液浑浊
或沉淀情况[7]。聚酰胺加入量为1g时有浑浊或沉
淀;加入量2g时不明显浑浊;加入量3~6g时,无
浑浊或沉淀。结果表明,聚酰胺吸附容量小于每1g
吸附4g生药时,可有效吸附样品中的鞣质,吸附容
量 =上柱液中生药量/聚酰胺干重。为保证产品的
质量,规定吸附容量为每3g生药使用1g聚酰胺。
2.6.2 吸附流速考察 取赤芍提取物若干份,每份
310g,加45%乙醇溶解至120mL,上已处理好的
聚酰胺柱(24g,径高比:1∶6),分别以05,1,15,
2,25,3mL·min-1的流速进行动态吸附。补加
45%乙醇液洗脱,自下口流出有色液时收集洗脱液
120mL。取洗脱液20mL,水浴挥至近干,残渣加水
适量溶解,调pH7~75,加水定容至10mL,滤过,
取滤液依法进行鞣质检查。试验结果表明,吸附流
速小于15mL·min-1时,鞣质被聚酰胺有效吸附,
吸附流速大于1BV· h-1(2mL·min-1,BV湿柱
体积)时,流穿液中鞣质检查不合格,为保证产品质
量,吸附流速应控制在05BV·h-1。
2.6.3 洗脱条件的选择 根据预试验结果,用乙醇
进行洗脱,乙醇的浓度、用量、洗脱流速3个因素对
本品的吸附影响较大。因此,采用L9(3
4)正交实验
设计安排试验,见表1,测定上柱液、流穿液及洗脱
液中芍药苷量,计算芍药苷转移率。结果见表2,3。
表1 因素水平
水平

乙醇/%

用量/mL

洗脱流速/mL·min-1
1 30 240 1
2 45 360 2
3 60 480 3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No. 芍药苷转移率/% No. 芍药苷转移率/%
1 9401 6 9721
2 9543 7 9446
3 9506 8 9725
4 9503 9 9803
5 9614    
表3 芍药苷转移率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A 4929 2 246 23033 <005
B 8526 2 426 39841 <005
C 1767 2 088 8257  
D(误差) 0210   011    
  注:F005(2,2)=1900
  从表2,3中的结果分析,A,B因素对芍药苷的
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
A3B3C2,在A,B因素中最佳工艺和次佳工艺的极差
较小,次佳工艺为 A2B2C2,以最佳工艺工艺 A3B3C2
和次佳工艺A2B2C2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两工艺芍药苷平均转移率 分 别 为 9796%,
9757%,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从省工省时、降低能
耗的角度,选择次佳工艺进行试验。即用3BV45%
乙醇洗脱,流速为1BV·h-1。
2.7 试验样品制备
·336·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2.7.1 明胶过滤法 取赤芍提取物适量,加水溶解
至100mL,滴加5%明胶溶液至上清液不出现沉淀
为止,静置1h,滤过,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5%,放
置过夜,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适量水稀
释溶解,调 pH70~75,加水稀释至每1mL相当
于2g生药,煮沸30min,放冷,冷藏24h,取上清液
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分装,灭菌,备用。
2.7.2 碱性醇沉淀法 取赤芍提取物适量,用
80%乙醇溶解,再用10%NaOH调 pH8~85,放置
过夜,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以下同上法操
作制得供试品溶液。
2.7.3 聚酰胺法 取赤芍提取物适量,用45%乙醇
溶解,以05BV· h-1流速上聚酰胺柱,用3BV45%
乙醇1BV·h-1流速洗脱,收集流穿液和洗脱液,回
收乙醇至无醇味。以下同上法操作制得供试品溶液。
2.8 不同除鞣质工艺评价[7]
以芍药苷动态转移率、鞣质检查、局部刺激性和
小鼠异常毒性试验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除鞣质工
艺的除鞣质效果,见表4。试验结果表明,聚酰胺法
明显优于传统除鞣质方法,不仅除鞣质效果好,而且
指标成分损失少,芍药苷转移率达95%以上,家兔
注射部位肌肉均未见明显红肿、充血等现象,小鼠的
致死浓度达120倍以上,远高于明胶法(30倍)与碱
性醇沉法(60倍),有效地提高了制剂的安全性。
表4 不同工艺除鞣质效果的比较(n=3)
工艺
除鞣质
检查
芍药苷
转移率
/%
异常毒性检查
(小鼠致死浓度
的倍数)
局部刺激性
检查
(反应分值)
明胶法   ± 8097 30 14
碱性醇沉法 ± 7133 60 21
聚酰胺法  - 9539 12 00
3 讨论
目前常用的除鞣质方法主要有热处理冷置法、
明胶沉淀法、聚酰胺法、酸性及碱性醇沉法、铅盐沉
淀法[8],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聚酰胺除鞣质
方法研究虽多但未见有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报道。
根据试验结果,本实验用明胶沉淀法、碱性醇沉法和
聚酰胺法进行除鞣效果比较,成功地将聚酰胺法除
鞣质应用于中药注射剂“注射用辛芍冻干粉针”的
工业化生产。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赤芍药材含量测
定采用甲醇005moL·L-1KH2PO4溶液(40∶65)为
流动相,由于盐系统 KH2PO4操作繁琐,为简化色谱
条件,以甲醇01%甲酸(40∶60)为流动相进行含量
测定,并对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进行了研究。芍药苷
的线性范围为024~24μg,r=09999,平均回收
率为998%,RSD21%。该法操作简便,重复性
好,芍药苷与其他组分峰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
大于15,阴性对照溶液无干扰。
鞣质为多元酚化合物,易被聚酰胺吸附,且吸附
力极强,不易被醇洗脱,因此,利用单萜苷和小分子
酚酸类物质在醇溶液中不易被聚酰胺吸附,而鞣质
在醇溶液中仍能被吸附的性质与鞣质分离。由于聚
酰胺树脂法除鞣质的影响因素较多,本实验利用聚
酰胺在碱性溶剂中吸附能力最弱的性质对聚酰胺再
生利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聚酰胺反复使
用12次,芍药苷转移率没有明显的变化,符合工艺
要求。同时,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 U
“注射剂”、附录ⅩⅧ B“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
应用指导原则”项下的规定,分别对制剂的蛋白质、
鞣质、异常毒物、溶血试验、过敏试验、刺激性试验、
不溶性微粒、可见异物、热原、有机溶剂残留等安全
性评价指标进行试验,结果均符合规定。
在异常毒性试验中,发现残留鞣质对小鼠的毒
性较大。通过聚酰胺除鞣质,可以使小鼠的异常毒
性明显降低,小鼠致死浓度的倍数从传统除鞣质方
法的30倍增加到120倍,说明本品用聚酰胺去除鞣
质的方法可行。
[参考文献]
[1] 叶 瑾,金向群,刘永刚,等.赤芍注射液除鞣质工艺的研究
[J].中成药,2006,28(10):1524.
[2] 谢晓梅,余长柱,徐 衡,等.赤芍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芍药
苷的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59.
[3] 王 汀,刘青云,邓英杰.赤芍总苷制备工艺优化研究[J].中
成药,2006,28(9):1380.
[4] 中国药典[S].一部.2005:附录116,55.
[5] 赵新先.中药注射剂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226.
[6] 陈 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63.
[7] 王 凌,贺英菊,罗巍伟.丹参注射液的除鞣质工艺探讨[J].
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75.
[8] 王 健,徐自升,毛宏亮.中药注射液中鞣质去除方法的探讨
[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5):51.
·436·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Technologyofeliminatingtanninwithpolyamideadsorptionfor
preparingXinshaolyophilization
SUHong,LANYanyu,MALin,HUANGYong,WANGAiming,WANGYonglin
(SchoolofPharmacy,GuiyangMedicalColege,Guiyang5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studytheprocessofeliminatingtanninwithpolyamideadsorptionforpreparingXinshaolyophilyza
tion.Method:Thetransferrateofpaeoniflorin,tanninexamination,thetestofthelocalstimulusandabnormaltoxicityonmicewere
adoptedasindexestooptimizetheprocessoftanninadsorptionandresolutionofpolyamideadsorption,andtheefectofeliminatingtan
ninofpolyamideadsorptionwascomparedwithtraditionalmethods.Result:Theefectofeliminatingtanninwithpolyamideadsorption
wasgood,andthetransferrateofpaeoniflorinwithpolyamideadsorptionwassuperiortotheothermethods.Furthermore,theabnormal
toxicitydecreasedevidentlyandthesecurityofthepreparationwasensured.Conclusion:Themethodofpolyamideadsorptionprovides
ausefulreferencetothetechniqueofeliminatingtannin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
[Keywords] Xinshaolyophilization;polyamideadsorption;eliminatingtannin [责任编辑 鲍 雷]
[收稿日期] 20070704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06YFGPSH02900)
[通讯作者] 周晶,Email:zhoujing@tijmu.edu.cn
氨液水解法用于提高黄芪中黄芪甲苷
含量的工艺研究
刘 玫,周 晶,张庆伟,刘 芳
(天津医科大学 药学院,天津 300070)
[摘要] 目的:探讨氨试液水解法用于提高黄芪甲苷含量的最佳工艺条件;比较氨解前后黄芪总皂苷的含量
差异。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氨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以黄芪甲苷含量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其含量。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比色法测定氨解前后黄芪总皂苷的含量。结果:浓氨试液与药材的配比对氨解程
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最佳氨解工艺参数为:浓氨试液与药材配比1∶5,氨试液浓度为2%时,于90℃水浴回流 2h,
黄芪甲苷含量较原药材提高约16倍。比色法结果显示氨解前后黄芪总皂苷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氨解法可
显著提高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含量,且氨解过程并未影响黄芪总皂苷的含量。说明该法可使其他类型的皂苷转
化为黄芪甲苷,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氨试液水解;黄芪甲苷;总皂苷;蒸发光散射检测;大孔吸附树脂法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6063504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
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
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主要含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及氨基酸类成分等。
黄芪总皂苷具有免疫调节、清除多种自由基等作
用[13],其中黄芪甲苷为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应激、
抗生物氧化、抗炎、利尿、强心、提高肌体免疫等功效。
本研究利用氨液水解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氨解工
艺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氨解条件,以期使黄芪药材中
其他皂苷类成分转化为生物活性较强的黄芪甲苷,为
充分利用黄芪药材资源及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1100型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仪,Altech
2000ES型ELSD检测器,日本岛津UV-240分光光
度计,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乙腈为色谱纯,水为
·536·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