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表 w 菘蓝营养生长不同时期氮 !磷 !钾吸收量
生长不同时期r§ 氮 磷 钾吸收量r®ª#«°pu 占总量r h 吸收量r®ª#«°pu 占总量r h 吸收量r®ª#«°pu 占总量r h
s ∗ ty w qvz t qwv s qw| t qs{ v qxv t qxv
tz ∗ vy uw qxv z q|| v q{y { qwt u{ q|w tu qxz
vz ∗ w{ x{ qss t{ q|s z q|| tz qv| vu qtt tv q|w
w| ∗ y{ tsu quy vv qvv tt qvs uw qyt v| qxz tz qt{
y| ∗ {{ yv qy{ us qzx | qvs us qux xz qtt uw q{s
{| ∗ ts{ ty qyz x qwv ts qty uu qtu y| qsy u| q|{
ts| ∗ tu{ us qzv y qzy s qwt s q{| p u| qwx p tu qz|
tu| ∗ tw{ ty qys x qwt u qwt x quw p wy quv p us qsz
总吸收量 vsy q{y tss qss wx q|v tss qss uvs qvu yz qtw
差不大 ∀各器官中氮 !磷 !钾含量均表现出在营养生
长旺盛期下降的趋势 o以后随植株生长减缓 o又有回
升 o但叶片 !叶柄含钾量在收获时又明显降低 ∀出苗
后 vz ∗ {{ §是植株吸收氮素强度最大的时期 ~出苗
后 vz ∗ ts{ §是植株吸收磷素和钾素最多的时期 ∀
收获前 vs §菘蓝植株体内的钾素出现/负积累0现
象 o钾素损失量占吸收总量的 vu1{y h o这可能与收
获前大量叶片干枯脱落引起的营养物质损失有关 ∀
平均每生产 tss ®ª板蓝根 o植株需吸收氮 y1|w ®ªo
°uxt1sw ®ªou x1ut ®ªo比例为 t1ssΒs1txΒs1zx ∀
≈参考文献
≈t 蒋允贤 q板蓝根的栽培与管理 q中草药 ot||{ ot|kwl }t{ q
≈u 刘怀德 o张忠鹏 q菘蓝特性及栽培措施的研究 q生物学通报 o
t||x ovskyl }wx q
≈v 刘 盛 o陈万生 o乔传卓 o等 q不同种质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抗
甲型流感病毒作用 q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ousss outkvl }usw q
≈w 刘思贞 o视希娴 o邵玉芹 o等 q板蓝根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的
筛选 q中草药 ot||| ovsk|l }yxs q
≈x 姚宗凡 o黄英姿 q常用中药种植技术 q北京 }金盾出版社 o
t||v qt{v q
≈y 劳家柽 q土壤农化分析手册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 quwt q
≈责任编辑 张宁宁
≈收稿日期 ussw2s|2sz
≈通讯作者 3王跃华 oר¯ }ksu{l{|{zxtzw oƒ¤¬}ksu{l{vvwtssv o
∞2°¤¬¯}·¯©²µ «²·°¤¬¯q¦²°
正交试验法在乌头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王跃华t 3 o马丹炜u o黄真真t o李璐娥u
kt1 成都大学 生物工程系 o四川 成都 ytstsy ~u1 四川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o四川 成都 ytssyyl
乌头 Αχονιτυµ χαρµιχηαελι ⁄¨ ¥¬1 为毛莨科乌头
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根为常用中药附子 ∀乌头
的组培快繁研究已见报道的有胡延玉≈t 利用茎尖和
带腋芽茎段培养并获得再生植株 o但所用培养基成
分复杂 o生长周期长 ∀林静等≈u 利用叶片和幼茎进
行培养 o叶片只诱导出愈伤组织阶段而未分化出芽 ∀
关文灵等≈v 以试管苗的叶片为外植体 o成功培养出
组培苗 ∀本研究以乌头叶柄为外植体 o利用多因子
正交试验法 o确立了乌头叶柄通过愈伤组织再生植
株的一整套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乌头采自四川江油 o经四川师范大学黄敏教授
鉴定为乌头 Α1 χαρµιχηαελι ∀选择生长健壮 !无病虫
害的优良乌头植物叶柄为外植体 ∀
112 方法
11211 外植体消毒和培养 外植体先用洗衣粉浸
泡 u °¬±后 o用流水冲洗 t «o再在无菌条件下分别
采用 s1t h升汞处理 { °¬±o无菌水冲洗 w次 o然后将
叶柄外植体剪成 t1x ¦°左右 o接种到 |kvwl正交试
验表上进行培养 ∀vs §后统计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o
xs §后统计不定芽的分化率 ∀再将长 u1s ¦°以上
的无根苗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 ovs §后
统计生根率 ∀培养室的温度为kux ? tl ε o每天光
#z|tt#
第 vs卷第 tx期
ussx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 tx
∏ª∏¶·oussx
照 tu «o光照强度为 t xss ∗ u sss ¬¯∀
112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
导培养基 }采用 ≥为基本培养基 o加入蔗糖 vs ª#
pt o琼脂 y1x ª#pt ow种植物生长物质 y2
o× ou o
w2⁄和 不同含量配比根据正交表设计k见表
tl o共计 |种培养基 o每种培养基接 us瓶 o每瓶 t个
外植体 o重复 v次 ∀无根苗生根培养基 }以 tru ≥
为基本培养基 o配制成 y种培养基k见表 ul ∀每种
培养基接 vs瓶 o每瓶 t个外植体 ∀
表 t 正交实验因素和水平 °ª#pt
水平 Αky2
l Βk×l Χku ow2⁄l ∆kl
t s s s s
u t t t s qt
v u u u s qv
表 u 诱导生根培养基的植物生长物质配比 °ª#pt
试验号
×
t t s s s
u t s s qx s
v t s s s qx
w s t s s
x s t s qx s
y s t s s qx
11213 组培苗的移栽 当组培苗长出 v条以上不
定根时 o打开瓶盖 o在室内练苗 u §后移栽至细颗
粒 !松软的土壤中 o适当遮光 o温度保持在 us ε 左
右 o相对湿度在 zx h ∗ {x h o组培苗能健康生长 o成
活率为 |s h以上 ∀
2 结果与分析
211 愈伤组织的诱导
以叶柄为外植体 o经 |kvwl正交实验培养 o结果
k见表 vl表明 }w种植物生长物质对愈伤组织的诱导
均有一定的作用 o其诱导率均显著高于不加植物生
长物质的试验号 t ∀从方差分析k见表 wl可以看出
试验号 u的植物生长物质配方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
高 o达到 |{ h o即 ≥ n × t °ª#pt n u ow2⁄ t °ª#
pt n s1t °ª#pt ∀其中 ou ow2⁄对愈伤组织的
诱导率影响最大 o其次是 和 × ~y2
对愈伤
组织的诱导率影响最小 o作用不显著 ∀从叶柄形成
愈伤组织部位看 o主要集中在叶柄切口处的两端 o颜
色浅绿 !质地疏松的颗粒状不规则组织团块 ∀
212 不定芽的诱导
在愈伤组织诱导的过程中 o试验号 z o{ o|培养
基中所形成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在继续培养 us §左
右 o长出浅绿色突起 o继续生长后分化出绿色幼芽 ∀
根据芽分化正交试验结果显示k见表 vl }y2
含量
为 u °ª#pt有利于芽的分化 ∀其中 z 号培养基
≥ n y2
u °ª#pt n u ow2⁄u °ª#pt n s1t °ª
#pt的芽分化率最高 ∀由于 u ow2⁄是一种极有效的
器官发生抑制剂 o不能用于启动根和芽分化的培养
基中≈w o为此作者进一步调整了芽分化培养基为
≥ n y2
u °ª#pt n s1t °ª#pt o结果不定芽
诱导率提高到 yw1vu h ∀
表 v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芽分化正交实验 h
试验号 愈伤组织诱导率 不定芽诱导率
t s qss s qss
u |{ qss s qss
v |x qvv s qss
w {v qvv tu qyz
x |t qvv tt qvv
y t| qyz tx qvv
z {y qyz xv qss
{ vx qyz w{ qvv
| xy qyz xs qss
表 w 诱导愈伤组织的正交设计方差分析表
影响因素 差方和 自由度 方差 Φ 结果
Α tuu u yt u qsu 不显著
Β t |wy u |zv vu qux 极显著
Χ uz twy u tv xzv ww| q{{ 极显著
∆ u xyu u t u{t wu qwy 极显著
误差 xwv t{ vs qtz
注 }Φs1|xku ot{l v1xx oΦs1||ku ot{l y1st
213 生根培养
将长 u1s ¦°以上的无根苗转到生根培养基上
进行生根培养 ∀vs §后统计生根率k见表 xl ∀试验
结果显示 }y号为乌头生根最佳培养基 ∀它不仅生
根率高 o而且组培苗的平均生根条数也较多 o有利于
组培苗的后期移栽生长 ∀
表 x 无根苗的生根培养结果
试验号 生根率r h 再生植株平均根数r条
t xw w q| ? s qz
u ws u qv ? s qu
v xs w q{ ? s qz
w xy x q| ? s qv
x xs x qy ? s q{
y {s y qu ? s qy
注 }接种无根苗均为 vs个 ~培养 vs §统计结果
3 讨论
乌头的愈伤组织易于诱导 o其中 u ow2⁄在乌头
叶柄的愈伤组织诱导中起作最重要的作用 o而 y2
#{|tt#
第 vs卷第 tx期
ussx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 tx
∏ª∏¶·oussx
在不定芽的分化中起关键的作用 ∀本次试验筛选出
的芽分化培养基与文献≈v 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的 ∀
另外 o乌头组培苗的生根较容易 o随着培养时间的延
长 o组培苗在位于培养基上方的各节都可陆续产生
带有黄褐色根毛的不定根 ∀
≈参考文献
≈t 胡延玉 q乌头的组织培养与再生植株 q植物生理学通讯 o
t|{x okxl }vz q
≈u 林 静 o何 毅 q乌头组培快繁的技术探讨 q贵州科学 ot||{ o
tykul }tus q
≈v 关文灵 o王 黎 o郑思乡 q乌头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q中草
药 oussv ovwkyl }xyt q
≈w 催德才 o徐培文 o李红双 o等 q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 q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oussv quz q
≈责任编辑 张宁宁
浙贝母不同加工方法的评价
李 林 o陶正明 3 o郑 坚
k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o浙江 温州 vuxssxl
≈收稿日期 ussx2sv2ty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kusswzusssxl
≈通讯作者 3陶正明 oר¯ }ksxzzl{{xuy{zy o∞2°¤¬¯}½°·¤²ussu
¼¤«²²q¦²° q¦±
浙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
Φριτιλλαριατηυνβεργιι ¬´1的干燥鳞茎 ∀性苦 !寒 ∀具
清热散结 !化痰止咳功效≈t o为常用中药 ∀主产浙
江 o栽培历史悠久 o产量大 !质量优 o是道地药材/浙
八味0之一 ∀
由于浙贝母鳞茎表皮保水作用较强 o不易干燥 o
传统产区通常用以下方法加工 }粉吸法 }采挖后洗
净 o去除芯芽 o分别撞击除去外皮 o拌入煅过的贝壳
灰k或石灰l吸去浆汁 o晒干或烘干 ~生切片法 }洗净
除去芯芽 o趁鲜切成厚片晒干或烘干 o习称 / 浙贝
片0 ∀以上方法均被5中国药典6认可≈t ∀
近年产区用硫磺薰蒸加工的方法k以下简称硫
磺薰蒸法l已被广泛使用 ∀并认为此法加工方便 o具
有外观洁白好看 o生物碱含量高 o防虫 !杀菌效果好 o
耐贮藏等优点 o给予肯定≈u ov ∀但对于硫磺加工后
≥u等有害物质残留问题 o尚未见报道 ∀笔者针对 w
种方法加工干燥后药材中贝母素甲 !贝母素乙含量
及 ≥u残留情况进行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浙贝母均取自浙江省文成县百丈氵祭镇头村 o
ussw年 x月 u日鲜鳞茎采收后立即加工 ∀原植物经
浙江大学丁炳扬教授鉴定 ∀
112 加工干燥方法
11211 生切片法 取洗净晾干水分的鲜鳞茎 ts ®ª
去芯后 o用刀切成 s1x ¦°厚片 o放竹 上于太阳下
晒 x §达 {成干 o收回室内堆放 u §再晒 t ∗ u §至
干 o重复 v次 o得干贝片 v1ux ®ª∀
11212 硫磺薰蒸法 取洗净泥土晾干水分的鲜鳞
茎 ts ®ªo装塑料网袋内 o作标记后 o与 zxs ®ª已装袋
的鲜鳞茎一起码于距地 xs ¦°的木架上 o下放 v只
盛硫磺的铁桶 o点燃 o上盖 u层塑料薄膜 o不使漏气 ∀
过 u ∗ v «检查 o注意不使火熄灭 o并及时添加硫磺 o
保持硫蒸气充满整个空间 ouw «中上 !下 !内 !外翻 t
次 o连续薰蒸 zu «o取出用清水冲洗鳞茎表面残留的
物质 o放水泥场晒 w §o收至室内回潮 u §o再晒 v §
至干 o重复 v次 o得干贝母 v1vv ®ª∀
11213 贝壳灰粉吸法 取洗净 !晾干水分的鲜鳞茎
ts ®ªo去芯ks1yz ®ªl得 |1vv ®ªo放竹箩内撞 vs °¬±o
去皮 s1uz ®ªo余 |1sy ®ªo加入煅过的贝壳灰 s1w ®ªo
再撞 tx °¬±o使贝壳灰布满鳞片表面 o吸去浆汁 o装
萝筐内过夜 o次日摊晒在太阳下 o连晒 w §o达 y ∗ z
成干时 o装麻袋内 o放室内发汗 u §o选晴天再晒 u §
至全干 o筛去多余的贝壳灰 o重复 v次 o得干贝 v1sx
®ª∀
11214 石灰粉吸法 取洗净 !晾干水分的鲜鳞茎
ts ®ªo去芯ks1yy ®ªl得 |1vw ®ªo放竹箩内撞 vs °¬±o
去皮 s1uz ®ªo余 |1sz ®ªo随加石灰粉 s1w ®ªo再撞 tx
#||tt#
第 vs卷第 tx期
ussx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 tx
∏ª∏¶·ous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