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化合物ÒË 和ÒÌ : 白色片晶, mp 135 ℃, TO F2
M S (m öz ) : 426 (M + )。L ieberm ann2Bu rchard 反应
为阳性,M o lish 反应为阴性。碳谱分析显示碳数大
于30, 表明可能为混合物。根据文献数据[15, 16 ] , 鉴定
化合物ÒË 和ÒÌ 为Α2香树脂醇和Β2香树脂醇。
化合物ÒÍ : 白色粉末,mp 290~ 292 ℃,L ieber2
m ann2Bu rchard 反应为阳性, M o lish 反应为阳性。
1H 2NM R 和13C2NM R 数据与文献报道[16 ]一致, 鉴定
化合物ÒÍ 为Β2香树脂醇232O 2Β2D 2葡萄糖苷。
化合物ÒÎ : 无色片晶, mp 282~ 284 ℃, ES I2
M S (m öz ) : 470 (M + )。 1H 2NM R (CDC l32d6, 400
M H z, TM S) ∆: 0180, 0182, 0186, 0193, 0194, 0199,
1100, 1117 为8 个CH 3 质子, 1125, 1127, 1128, 1129,
1131, 1139, 1142, 1152, 1173, 1187 为 10 个 CH 2 质
子, ∆ 2103 (3H , s) 为乙酰基上的甲基H , ∆ 4188 为
3Α2H。13C2NM R (CDC l3, 100 M H z, TM S) ∆: 1613 (C2
1) , 3218 (C22) , 7416 (C23) , 4811 (C24) , 3611 (C25) ,
4117 (C26) , 1717 (C27) , 5312 (C28) , 3719 (C29) ,
6110 (C210) , 3516 (C211) , 3017 (C212) , 3813 (C2
13) , 3912 (C214) , 3212 (C215) , 3611 (C216) , 2916
(C217) , 4218 (C218) , 3514 (C219) , 2814 (C220) ,
3213 (C221) , 3913 (C222) , 1113 (C223) , 1614 (C2
24) , 1813 (C225) , 1816 (C226) , 2011 (C227) , 3117
(C228) , 3510 (C229) , 3211 (C230) , 17019 (乙酰基上
羰基信号) , 2114 (乙酰基上甲基信号)。根据文献数
据[17 ] , 推断化合物ÒÎ 为乙酰表木栓醇。
化合物ÒÏ : 白色针晶, 相对分子质量 414, 难溶
于甲醇, 易溶于氯仿、热乙醇。L eberm ann2Bu rchard
反应为阳性,M o lish 反应为阴性。E I2M S、1H 2NM R、
13C2NM R 数据与文献报道[18 ]一致, 确定化合物ÒÏ
为Β2谷甾醇。
References:
[ 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 中国植物志 [M ]1 77
卷1 第1 分册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1
[ 2 ] 江苏新医学院1 中药大辞典 [M ]1 上册1 上海: 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971
[ 3 ] 张菊平, 张兴志, 肖 涛1 紫背天葵的营养保健作用 [J ]1 蔬
菜, 2003, (2) : 412421
[ 4 ] 张林和, 居春燕, 于文涛, 等 1 紫背天葵中营养成分及总黄
酮分析 [J ]1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4, 26 (3) : 3251
[ 5 ] T sai T C, Chen C W , Yeh P Y1 Stab ility study of an tho2
cyan ins: an thocyan ins from G1 bicolor, grape and h ib iscus
[J ]1 A cta F ast S ea, 1992, 33: 1085210991
[ 6 ] 吕 晴, 秦 军, 陈 桐1 紫背天葵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研究 [J ]1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3 (2) :
232251
[ 7 ] A sah i Research Cen ter1 H and book of P roton2N M R S p ectrum
and D ata [M ]1 V o l 21 N ew Yo rk: A cadem ic P ress Inc1,
19851
[ 8 ] 谢明勇, 余迎利, 王远兴, 等 1 青钱柳黄酮化合物结构及含
量 [J ]1 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2003, 27 (1) : 492521
[ 9 ] 于德泉, 杨俊山1 分析化学手册 [M ]1 第7 分册1 北京: 化学
工业出版社, 19991
[ 10 ] 姚新生1 天然药物化学 [M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
[ 11 ] A yhan U , Kath leen M , Keer T J1 N ew 62hydroxyflavono ids
and their m ethyl ethers and glyco sides from N eu rolanena
oax acana [J ]1 P hy tochem istry , 1980, 19 (8) : 1761217661
[ 12 ] O sh im a Y, Kaw akam i Y1 A ntihepan tox ic p ricip les of S a lv ia
p lebeian H erbs [J ]1 S y oy akag aku Z assh i, 1984, 38 (2) : 2012
2021
[ 13 ] 唐于平, 王 颖, 楼凤昌, 等 1 银杏叶的黄酮醇苷类成分
[J ]1 药学学报, 2000, 35 (5) : 36323661
[ 14 ] 张培生, 徐绥绪 1 山楂叶化学成分研究 [J ]1 药学学报,
2001, 36 (10) : 75427571
[ 15 ] T am aiM , N aoharu N , Som eya M , et a l1 N ew hepatop ro tec2
t ive tritelpenes from Canarium a lbum [J ]1 P lan ta M ed ,
1989, 55 (1) : 442471
[ 16 ] Shash i B , M ahata, Kundce P1 13C2NM R spectra of pen ta2
cylic tripelpeno ids2acomp ilation and som e salien t featu res
[J ]1 P hy tochem istry , 1994, 37 (6) : 1517215181
[ 17 ] 袁久志, 孙启时1 麻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J ]1 沈阳药科大学
学报, 1999, 16 (1) : 602621
[ 18 ] 顾新宇, 张涵庆, 王年鹤1 疏叶当归根的化学成分 [J ]1 植物
资源与环境, 1999, 8 (1) : 1251
黑水缬草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都晓伟, 孙 晖, 吴军凯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黑水缬草V a leriana am u rensis Sm ir1 ex Kom 1
为败酱科缬草属植物, 产于我国东北部[1 ] , 在黑龙江
省大兴安岭地区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经本实验室研
究发现, 黑水缬草挥发油具有较强的镇静安神作用,
·23·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rbal D rugs 第 39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Ξ 收稿日期: 2007208218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JC200612)
作者简介: 都晓伟 (1962- ) , 女, 博士, 教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生药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植物药的研究和开发。
T el: (0451) 82196324 E2m ail: dux iaow ei@h ljucm 1net
并且其挥发油的量在同属植物中相对较高, 具有较
好的开发前景, 为了明确黑水缬草改善睡眠作用的
药效物质基础, 进一步开发黑水缬草的药用价值, 本
实验考察了黑水缬草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并对其成
分进行了GC2M S 分析, 共分出62 个峰, 鉴定出40 个
成分, 占总峰面积的91189%。
1 仪器与试药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中国药典》2005
年版挥发油测定装置; 隔水蒸馏法采用自制的隔水
蒸馏装置; CO 2 超临界萃取法采用GM 32- 1 型超临
界二氧化碳萃取实验装置 (黑龙江明嘉北药萃取技
术开发有限公司)。挥发油的成分测定采用GC2M S
Q P5050A 日本岛津气质联用色谱仪,DB 217 石英毛
细管柱 (30 m ×0125 mm , 0125 Λm )。黑水缬草采自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 经鉴定为 V 1 a2
m u rensis Sm ir1 ex Kom 1 的干燥根及根茎。
2 方法与结果
211 挥发油提取方法考察: 水蒸气蒸馏法: 取药材,
粉碎过二号筛, 称取一定质量, 按《中国药典》2005
年版方法提取挥发油, 重复3 次。
隔水蒸馏法: 取药材, 粉碎过二号筛, 称取一定质
量, 采用自制隔水蒸馏装置提取挥发油, 重复3 次。
CO 2 超临界萃取法: 取药材, 粉碎过二号筛, 称
取一定质量,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经预试验确
定超临界萃取条件为: 温度45 ℃, 压力25M Pa, CO 2
流量 10 L öh, 常温常压分离, 得到萃取物, 再按水蒸
气蒸馏法分离出挥发油, 重复3 次。
以上 3 种方法提取所得的挥发油均为淡黄色,
具特异香气, 但挥发油提取率经SA S 软件系统检验
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0101)。其中, 水蒸气蒸馏法
的挥发油提取率显著高于隔水蒸馏法和CO 2 超临界
萃取法, 而水蒸气蒸馏法与CO 2 超临界萃取法无显
著性差异。3 种提取方法所得的镇静安神成分柠檬
烯、芳樟醇、异戊酸龙脑酯和缬草酮的质量分数均具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01001) , 水蒸气蒸馏法和隔水
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4 种成分的质量分数显著高
于CO 2 超临界萃取法, 在CO 2 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
挥发油中未检出柠檬烯和芳樟醇 (最小峰面积设为
1 000 000)。而水蒸气蒸馏法与隔水蒸馏法挥发油
中的该4 种成分质量分数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
1。表中最小峰面积设定为1 000 000。
212 挥发油GC2M S 分析: 将挥发油用乙醚稀释 20
倍后进样, 进样量1 ΛL。
GC2M S条件为: 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 (保持2
表 1 3 种提取方法的挥发油得率以及柠檬烯、芳樟醇、
异戊酸龙脑酯和缬草酮相对质量分数的比较
Table 1 Percen tages of vola tile o il, l imonene, l ina lool,
bornyl isova lerate, and valeranone by three
d ifferen t extracting methods
提取方法
总挥发油
得率ö% 质量分数ö%柠檬烯 芳樟醇 异戊酸
龙脑酯
缬草酮
水蒸气蒸馏 1170a 0128a 0138a 0173a 1112a
隔水蒸馏 1130b 0126a 0136a 0171a 1109a
CO 2 超临界萃取 1125b 0b 0b 0136b 0167b
差异性 3 3 P 3 3 3 P 3 3 3 P 3 3 3 P 3 3 3 P
L SD ±0107 ±0104 ±0103 ±0105 ±0110
3 P < 0105, 3 3 P < 0101, 3 3 3 P < 01001
L SD (least sign ifican t difference)表示最小显著性差异。
表中处于同列的数值, 标有相同的字母 ( a 或 b) 者无显著性差
异, 标有不同的字母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且数值按标注的字母顺序递
减, 也就是说, 标有字母b 的数值显著性低于标有字母a 的数值。
3 P < 0105, 3 3 P < 0101, 3 3 3 P < 01001
L SD is the least sign ifican t difference betw een the values in the
sam e co lum n.
V alues that are labeled by sam e letter (a o r b) in one co lum n
m eans no sign ifican t difference, w h ile are labeled by differen t letter
in sam e co lum n have sign ifican t difference, nam ely the values la2
beled by b are sign ifican tly low er than the values labeled by a.
m in) , 以3 ℃öm in 的速率升至80 ℃ (保持1 m in) , 接
着以2 ℃öm in 的速率升至 220 ℃ (保持 15 m in) ; 载
气: H e; 体积流量: 20 mL öm in; 柱前压: 100 kPa; 气化
室温度: 220 ℃; 分流比10∶1; 电离源为E I; 电子能量
70 eV ; 接口温度250 ℃; 质量扫描范围m öz 50~ 500;
加速电压110 kV ; 扫描速度015 södec。
根据GC2M S 所得质谱信息, 经N IST 数据库检
索, 并对照有关文献[2~ 6 ]确定成分, 鉴定结果列于表
2。
3 讨论
311 黑水缬草 3 种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的GC2M S
检测结果表明, 水蒸气蒸馏法与隔水蒸馏法所得挥
发油的化学成分无显著性差别, 共检测出 62 个峰,
确定了其中的40 个成分, 占总峰面积的91189%。其
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成分是反石竹烯, 占总峰面积的
28104% , 其次是1, 22二乙烯基242(12甲基2乙烯基) 2
环己烷 ( 19183% )、乙酸龙脑酯 ( 12108% )、莰烯
(3105% )和律草烯 (2135% )。首次发现了黑水缬草
挥发油中含有柠檬烯[7 ]、芳樟醇[8 ]、异戊酸龙脑酯和
缬草酮[9 ] 4 种具有镇静作用的化学成分, 可作为黑
水缬草药材或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指标。
CO 2 超临界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 挥
发油成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总离子流图的前2 0
·33·中草药 Ch 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rbal D rugs 第 39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表 2 黑水缬草挥发油GC-M S 分析鉴定结果
Table 2 GC-M S Results of vola tile o il in V 1 am urens is
峰号 化合物名称
质量分
数ö%
1 Α2蒎烯 0179
2 莰烯 3105
3 Β2蒎烯 0161
4 柠檬烯 0127
5 芳樟醇 0137
6 龙脑 0135
7 乙酸龙脑酯 12108
8 石竹烯 1147
9 Β2古芸烯 0136
10 Α2石竹烯 0168
11 Α2古芸烯 0143
12 1, 82环十五碳二炔 1135
13 环氧异香橙烯 1182
14 律草烯 2135 峰号 化合物名称 质量分数ö%15 异戊酸龙脑酯 017416 Α2红没药烯 014217 Β2紫罗兰酮 012218 乙酸桃金娘烯酯 015019 牛儿醇丁酸酯 013120 别香橙烯 013221 匙叶桉油烯醇 117422 脱氢香橙烯 116923 柏木烷 016324 环氧Α2红没药烯 012525 环氧异石竹烯 018826 Σ2衣兰油醇 013227 Α2金合欢烯 112828 缬草酮 1112 峰号 化合物名称 质量分数ö%29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015630 Β2丁子香烯 115231 反石竹烯 2810432 1, 22二乙烯基242(12甲基2乙烯 19183 基) 2环己烷33 澳白檀醇 111534 环氧香橙烯 110635 Α2律草烯 014736 二十酸 013137 疣孢漆斑菌醇 (verrucaro l) 115838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013439 Χ2绿叶烯 013540 72十六炔212醇 0128
m in, 即挥发油中的Α2蒎烯、莰烯、Β2蒎烯、柠檬烯、芳
樟醇和龙脑这部分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法中, 这部分
成分占总峰面积的 5144% , 而在CO 2 超临界萃取法
中, 这部分成分含量极少, 在总离子流图中几乎观察
不到。
312 水蒸气蒸馏法、隔水蒸馏法及CO 2 超临界萃取
法3 种提取方法比较, 水蒸气蒸馏法的得油率显著高
于其他2 种方法 (P < 0101) , 并且所得镇静成分的量
最高, 而隔水蒸馏法与CO 2 超临界萃取法所得挥发油
量无显著性差异, 水蒸气蒸馏法与隔水蒸馏法挥发油
中的镇静成分的量无显著性差异。故确定水蒸气蒸馏
法为黑水缬草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方法。
参考文献:
[ 1 ] 康庭棣1 大兴安岭药用资源 [M ]1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11[ 2 ] 薛存宽, 蒋 鹏, 沈 凯, 等 1 缬草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含量影响因素探讨 [J ]1 中草药, 2003, 34 (9) : 77927811[ 3 ] 陈虎彪, 徐学明, 赵玉英1 毛节缬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1 中国中药杂志, 1998, 23 (7) : 41824191[ 4 ] 谷 力1 湘鄂渝黔边陲缬草精油成分的GCöM S 测试 [J ]1 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3 (2) : 382421[ 5 ] 谷臣华, 张永康, 谷 力, 等 1 野生和人工栽培窄裂缬草香精油的GCöM S 分析对比研究 [J ]1 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19 (3) : 532561[ 6 ] 王立群, 熊义涛, 陶福华, 等 1 宽叶缬草挥发油成分分析[J ]1 中药材, 1999, 22 (6) : 29822991[ 7 ] 王梅兰, 林建交, 陈雅容1 柠檬烯对小白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J ]1 海峡药学, 2005, 17 (4) : 302321[ 8 ] 江纪武, 肖庆祥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M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 9 ] Rucker G, T au tges J , Sieck A , et a l1 Iso lation and pharm a2codynam ic activity of the sesqu iterpene valeranone from N ar2d ostachy s ja tam ansi DC [J ]1 A rz neim F orsch , 1978, 28 (1) :72131
过山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Ê )
李 宁1, 吴永军2, 李 铣1, 张 鹏1, 王金辉1Ξ
(11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16; 21 辽宁桓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 桓仁县 117201)
过山蕨, 又名马蹬草、还阳草、过桥草, 为铁角蕨
科植物过山蕨Cam p tosorus sibiricus R up r1 的地上
全草, 主产于我国东北山区等地, 历代本草未见有关
其药用记载。1974 年, 曾于民间发现过山蕨全草泡
茶饮用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疗效, 以香油敷于
恶疮、脉管炎等破溃处有促进伤口愈合之功效[1 ]。现
代药理研究表明过山蕨水醇提取液对兔耳血管、蟾
蜍后肢血管以及家兔在体后肢血管有扩张作用, 其
作用比对照药毛冬青注射液作用强[2 ] , 其扩张血管
作用有效成分为总黄酮和有机酸。在20 世纪七八十
年代对过山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有少量报
道[1~ 4 ]。为了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药效物质
·43·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rbal D rugs 第 39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Ξ 收稿日期: 2007205218
作者简介: 李 宁 (1979- ) , 女, 河北保定人,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讲师。 T el: (024) 23986475
E2m ail: p roflix ian@ 1631com , n ing6767@ sina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