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674· 中草芮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
折苞斑鸠菊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王 军,陈科,李广玮,王冬梅,黄巧娟,杨得坡
(中山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80)
折苞斑鸠菊Vernoniasp reiGandog为菊科斑
鸠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广西大瑶山、玉林、贵
港、博白及云南等地。广西民间常用折苞斑鸠菊煮水
内服,治疗伤口发炎、眼炎、肝炎等疾病。为了开发民
间草药,本实验对折苞斑鸠菊挥发油进行了研究。分
析时,为了消除不含氧的萜类化合物对生物活性较强
的含氧成分的干扰,采用硅胶柱将提取得到的挥发油
分离成含氧和不含氧两个部位,分别检测了总挥发
油、挥发油不含氧部位及挥发油含氧部位的化学组
成,为折苞斑鸠菊的药用活性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
据。
1实验部分
1.1材料与仪器:折苞斑鸠菊全草于2004年5月采
自广西贵港,经中山大学生科院戴水连教授鉴定为折
苞斑鸠菊V.spirei。无水硫酸钠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柱色谱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无
水乙醚、正戊烷均为市售分析纯溶剂,使用前经分馏
柱精制纯化。TRACEDSOGC/MS气质联用仪(美
国ThrermoFinnigan公司)。
1.2挥发油提取:折苞斑鸠菊全草,拣净杂质,粉碎,
称取500g置于5L圆底烧瓶中,加入蒸馏水至药材
完全浸没,进行水蒸气蒸馏,蒸馏约2.5h,至挥发油
体积不再增加,约得挥发油1.0mL,色泽浅黄,有原
草气味,提取率为0.2%。将0.1mL挥发油溶解在3
mL无水乙醚中,经无水硫酸钠脱水,留作总挥发油
化学成分分析样品。
剩余挥发油经硅胶柱(20cm×1.5cm)色谱分
离,用正戊烷200mL洗脱,常压浓缩正戊烷洗脱液
得挥发油不含氧部位,约0.4g;再用无水乙醚200
mL洗脱,常压浓缩无水乙醚洗脱液得挥发油含氧部
位,约0.6g。分别将挥发油不含氧部位和挥发油含氧
部位溶解在无水乙醚中成适当质量浓度,待分析。
1.3 折苞斑鸠菊总挥发油、不含氧部位及含氧部位
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用GC/MS联用仪,在相
同的条件下对前处理得到的3个挥发油样品进行分
析。色谱柱为TC—WAX毛细管柱(60m×0.25mm,
0.25肛m),升温程序为:60‘C保温4rain,以4‘C/
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210‘C,保持40rain,连接口
温度220‘C,进样量为0.5肚L,分流比为10:1,载气
为He气,流量为1mL/min;质谱条件:电离方式采
用EI源,电离能为70eV,离子源温度220‘C,扫描
质量范围29~500amu,质谱数据库为Nist02Li—
brary。
2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了折苞
斑鸠菊总挥发油、不含氧部位及含氧部位成分分析,
通过Nist02library质谱数据库及查阅文献对各成
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
分的质量分数,结果见表1和2。
在总挥发油中鉴定出27个化合物,含氧成分占
总挥发油的47.55%,其中麝香草酚甲醚质量分数为
17.90%,麝香草酚甲氧基亚甲基醚质量分数为
16.94o/4;不含氧成分在总挥发油中占38.11%,其中
a一荜澄茄烯为主要成分,质量分数为11.4%。
为了减少生物活性较弱的不含氧的萜类化合物
对富有生物活性的含氧化合物的检出的影响,总挥发
油经过硅胶柱色谱分离,先后采用正戊烷和乙醚洗
脱,分别得到不含氧部位(正戊烷洗脱物)和含氧部位
(乙醚洗脱物)。经GC—MS分析,在两个部位中共鉴
定了50个化合物,在含氧部位检出酚类和萜醇27
个,占含氧部位总质量的85.52%;其中麝香草酚甲
氧基亚甲基醚为主要成分,约占含氧部位总质量的
33.19%,其次是麝香草酚甲醚,占含氧部位总质量的
13.31%。不在含氧部位检出22个不含氧萜烯烯化合
物,大部分是倍半萜烯,占不含氧部位总质量的
65.6%,其中主要成分是石竹烯,约占不含氧部位总
质量的13.44%。
2.2讨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折苞斑鸠菊挥发油的
化学组成。在该植物的挥发油中鉴定出的主要成分
均为有抗菌活性的麝香草酚的醚类,及有抗菌活性
收稿日期:2005—09—17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教学设备管理处2003年度开放实验室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王军,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 E—mail:zwangjun@21cn.corn
万方数据
中草芮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675·
的酚类和萜醇,如芳樟醇、麝香草酚、香芹酚、环氧石
竹烯等。折苞斑鸠菊在广西民间用作抗菌消炎药物,
分析结果从化学角度为植物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理论
依据。
表1 折苞斑鸠菊总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
Table1 ChemicalconstituentsinvolatileoilofV.spirei
峰号 化合物 质量分数/% 峰号 化合物 质量分数/%
1 a一蛇床烯 9.87 8,9,9a一八氢一1H一苯并[a]环庚烯
2 2,6。6,9一四甲基一三环[5,4,0,o(2,8)]o.51 16 1-异丙基一4,7一二甲基一1,2,4a,5,8,8a一0.21
一十一碳一9烯 六氢萘
3 2,5,5-三甲基一l,3,4,5,6,7-六氢一2H一0.8017 姜黄烯0.49
2,4a一桥亚乙基萘 18 香叶醇异丁酸酯 3.97
4 莎草烯 1.27 19 2-异丙烯基一1一甲基一4一(1一甲基亚乙基)一 1.27
5 a一绿叶烯 5.76 1一乙烯环己烷
6 a一香柠檬烯 O.33 20 橙花醇丙酸酯 1.89
7 麝香草酚甲醚 17.90 21 麝香草酚甲氧基亚甲基醚 16.94
8 (z)一a一金合欢烯0.1722 里那醇异戊酸酯0.30
9 荏草烯 2.62 23 环氧石竹烯 2.17
10 石竹烯0.3324 1,5,5,8-四甲基一12一氧杂二环一[9.1.o]0.72
11 a一喜玛茄烯 1.88 十二一3,7-二烯
12 q一荜澄茄烯 11.41 25 1,2,3a,6一四甲基一4,5,5a,6,7,8一六氢 3.14
13 a一番松烯 o.45 环戊并[c]烯一3(3ah)一酮
14 异香橙烯0.2126 tau一杜松醇0.47
15 3,5,5-三甲基一9一亚甲基一2,4a,5,6,7,0.2327 麝香草酚0.35
表2不同极性部位折苞斑鸠菊挥发油成分
Table2 ChemicalconstituentsinisolatedvolatileoilofV.spireiind fferentpolarpart
序号 含氧部位挥发油组成 质量分数/% 序号 不含氧部位挥发油组成 质量分数/%
l 芳樟醇0.331 1乙基一3一(丙一1一烯基)金刚烷 1.47
2 麝香草酚甲醚 13.31 2 2,5,5一三甲基一1,3,4,5,6,7-六氢(2H一10.3
3 1,2一环氧柠檬烯0.08 2,4a)一桥亚乙基萘
4 熏衣草醇0.i93 d一长蒎烯 1.13
5 2’,4’,6’一三甲基苯乙酮0.154 13一罗汉柏烯 2.11
6 a一萜品醇0.135 (+)一环蒜头烯0.5
7 c一环氧古芸烯一(2)0.26 1R.4R,7R,11R—l,3,4,7一甲基三环 3.75
8 姜黄烯0.43 [5.3.1.0(4,11)]十一碳一2烯
9 香叶醇丁酸酯 5.2 7 莎草烯 2.49
10 香叶醇 1.18 8 d一绿叶烯 11.77
ll 麝香草酚甲氧基亚甲基醚 33.19 9 a一香柠檬烯0.32
12 芳樟醇异戊酸酯0.4310 雅槛蓝烯0.21
13 香芹酚0.3211 石竹烯 13.44
14 布藜醇 6.99 12 epi—a一檀香萜0.12
15 5,5-二甲基一4(3一甲基一丁问二烯基),1—0.4813 q一愈创烯0.66
氧螺[2.5]辛烷 14 (z)一a一法呢烯0.11
16 环氧石竹烯 5.01 15 d一狺草烯 5.36
17 环氧马兜铃烯0.7416 a一法呢烯 1.01
18 环氧白菖油萜0.4817 cmuurolene 0.83
19 trans一橙花叔醇0.7318 a一荜橙茄油烯 1.04
20 l,5,5,8一四甲基一1,2一氧杂二环[9.1.o]1.53 19 a—muurolene 1.98
十二3,7-二烯 20 c一杜松烯0.53
2l Cubenol 0.61 21 q一姜黄烯 3.26
22 7一异丙基一l,4a一二甲基一4,4a,5,6,7,8—0.2522 seychellene 1.16
六氢一2(3H)一萘酮 23 未知 2.05
23 2,3,5,9一四甲基三环[6.3.0.O(1,5)]5.04 24 环氧石竹烯 9.78
十一碳一2一烯一4一酮 25 环氧白菖油萜0.48
24 widdrol 0.29 26 1,5,5,8一四甲基一12一氧杂二环[9.1.o] 2.71
25 tau一杜松醇0.79十二碳3,7二烯
26 麝香草酚 3.75 27 2,3,5,9-四甲基三环[6.3.0.o(1,5)]6.84
27 a一杜松醇 1.8 十一碳一2一烯一4一酮
28 (一)一斯巴醇 1.89 28 2,3,3三甲基一2一[(1E)一3一甲基一1,3一丁1.79
间二烯基一6一亚甲基环己酮]
万方数据
·676· 中草芮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5期2006年5月
通常在植物的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不含氧的
萜烯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结构相似但无论对生物
活性还是对挥发油香气的贡献都较小,由于相互重
叠,会干扰有强生物活性的含氧化合物的鉴定,不利
于对植物生物活性组分的全貌的认识。虽然总挥发
油中鉴定出的成分与分离后的两个部位中鉴定出的
成分基本相同,但挥发油经极性段分离后,在两个部
位中鉴定出的成分比总挥发油中鉴定出的成分要多
20多个。在3个样品中,出峰时间在35min左右都
检出环氧石竹烯,当出峰时间大于35min,不含氧
部位中检出的化合物也为含氧化合物。比较3个样
品中出峰时间在15~35min的成分(表1和2),可
看出,在混合挥发油中,只鉴定出5个含氧化合物,
在含氧部位中鉴定出14个含氧化合物,抗菌活性高
的组分如芳樟醇(质量分数0.33%),香芹醇(质量
分数0.32%)等可在含氧部位检出,而在总挥发油
中则检不出。相反在同一出峰时间范围,从挥发油不
含氧部位中只检出了不含氧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
检出的数目也有所增加。另外,分离以后再分析,一
些大量组分的量与总挥发油中的量差别也较大,例
如具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的防腐剂环氧石竹烯,在
总挥发油中只检出2.17%,但分离以后的两个部位
中都检出环氧石竹烯,在含氧部位中检出5.01%,
在不含氧部位中检出9.78%,质量分数大大提高。
结果表明,这种分离方法简单,又可消除萜烯化合物
对含氧组分分析的影响,提高一些微量组分和重叠
组分的鉴定,可更好地阐述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的物
质基础。
References:
Eli DelectisFloraeR ipublicaePopularisS nicae,Agendae
AcademiaeS nicaeEdita.FloraR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
(中国植物志)[M].Vol74.Beijing:SciencePress,1985.
E2]CongPZ.MassSpectroscopyinNaturalOrganicChemistry
(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M].Beijing:Science
Press.1987.
[3]YangD,MichelL,ChaumontJP,ea1.Useofcaryophyl—
leneoxideasanantifungala entinaninvitroexperimental
modelofonylchomycosis口].Mycopathologia,1999,148
(2):79—82.
瘤果紫玉盘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赵保华1,许琼明1,邹忠梅1,徐丽珍¨,杨世林2
(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2.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
瘤果紫玉盘UvariakweichowensisP.T.Li为
番荔枝科紫玉盘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
区,在民间广泛应用于癌症、贫血和炎症的治疗D,23。
文献报道[31紫玉盘植物中主要含有多氧取代环己
烯、番荔枝内酯、黄酮、生物碱等成分。本文主要报道
从瘤果紫玉盘地上部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
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乌
苏酸(I)、蒲公英赛醇(Ⅱ)、佛手苷内酯(Ⅲ)、延胡
索乙索(IV)、大黄素(V)、B一谷甾醇(V1)、胡萝卜苷
(Ⅶ)。化合物I~V为首次从紫玉盘属植物中分离
得到。
l仪器与试剂
熔点用Fisher—Johns型熔点测定仪测定(温
度未校正);核磁共振用VarianINOVA600型仪测
定,TMS为内标;E1一MS和FAB—MS用Micromass
Zabspec高分辨率质谱仪。各种色谱用硅胶为青岛
海洋化工厂出品。瘤果紫玉盘地上部分于2002年6
月采自贵州黔西南地区,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
物研究所李国强博士鉴定为U.kweichowensis。
2提取分离
瘤果紫玉盘地上部分21kg;粉碎,90%乙醇回
流提取3次,提取液碱压浓缩得乙醇浸膏2.2kg。
将浸膏分散于适量水中,分别以石油醚、氯仿、醋酸
乙酯、正丁醇萃取多次,各部分萃取液浓缩,其中氯
仿提取物51g。氯仿提取物经反复硅胶柱色谱,以石
油醚一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并结合SephadexLH一20
柱色谱,以氯仿一甲醇(50:50)洗脱,分离得到化合
物I~Ⅶ。
3结构鉴定
化合物I:白色无定型粉末,mp283~285‘C;
收稿日期:2006一O卜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207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2049)
*通讯作者徐丽珍Tel:(OlO)62899705Fax:(OLO)62896313
万方数据
折苞斑鸠菊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作者: 王军, 陈科, 李广玮, 王冬梅, 黄巧娟, 杨得坡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8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6,37(5)
参考文献(3条)
1.Delectis Florae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Agendae Academiae Sinicae Edita 中国植物志 1985
2.Cong P Z 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987
3.Yang D;Michel L;Chaumont J P Use of caryophyllene oxide as an antifungal agent in an in vitro
experimental model of onylchomycosis[外文期刊] 1999(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黄悦.刘吉开 柳叶斑鸠菊的萜类成份[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1)
2. 于鲁海.孙力.李燕菊.尚靖.徐建国.Yu Luhai.Sun Li.Li Yanju.Shang Jing.Xu Jianguo 多指标试验公式评分
法优选驱虫斑鸠菊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现代中药2007,9(11)
3. 梁侨丽.闵知大 咸虾花化学成分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
4. 米热古丽·卡米力.艾合买提·买买提.赛丽曼·卡地尔 驱虫斑鸠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9)
5. 孙力.尚靖.李红健.吴立军.Sun li.Shang Jing.Li Hongjian.Wu Lijun 驱虫斑鸠菊抗肿瘤活性部位的初步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现代中药2006,8(11)
6. 梁侨丽.闵知大 咸虾花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3)
7. 袁珂.贾安.张爱莲.YUAN Ke.JIA An.ZHANG Ai-lian 少花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究(Ⅰ)[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6,41(19)
8. 梁雪钰 毒根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究[学位论文]2007
9. 孙力.巴玉兰.于鲁海.徐建国 斑鸠菊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新疆中医药2009,27(6)
10. 江燕 抗癌植物扁桃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究[学位论文]20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605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