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yclic dipeptides from Portulaca oleracea

马齿苋中环二肽成分研究



全 文 :.1622· 中草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11期2007年11月
1995.38(5)z1203-1207.
[10]yangxJ,XuLz,SunNJ·da/.Studiesonthechemical
cortstitucntsofA nonasquamosaLI].Acta尸妇r卅S/.(药学
学报),1992,27(3)一185—190.
[11]ZhangHG,WuGx,ZhangYM,Studbonthechemical
constitmnts“wild∞topa.axelatusNak i[J].c^fmJ
ChinMaterMed(中国中药杂志),1993,18(2)一104一i05.
[12]NieRL,HeRY.Theerythrocentaudna dswermirinf om
s%盯f缸mileensis口].ActaBotYunn n(云南植物研究).
1984,6(3):325—338.
马齿苋中环二肽成分研究
向兰1,郭东晓1。鞠瑞1,马彬‘,雷帆2,杜力军2
(1.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f厶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
摘要:目的对马齿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光谱等数据进行
化台物结构鉴定。结果从马齿苋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环二肽成分,分别为环(苯丙氨酸一酪氢酸)
(I)、环(丙氨酸一亮氨酸)(v)和环(丙氨酸一异亮氨酸)(Ⅵ)的混合物。此外,还分离得到马齿苋酰胺E(I)、丁二酸
(琥珀酸)(I)和6。7-二羟基香豆索(Ⅳ)。结论环二肽成分为首次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马齿苋}环二肽成分;马齿苋酰胺E
中围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870(2007)11—1622—04
CyclicdipeptidesfromPortulacaoleracea
XIANGLanl.GUODong-xia01,JURuil,MABinl,LEIFan2,DULi‘jun2:
(1.SchoolofPharmac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012,China}2,DepartmentolBiological
ScienceandTechnology.TsinghuaUniversity,Bei)ing100084,China)
Keywords:Portulacaoler eaL.;cyclicd peptides;oleraceinE
马齿苋Portulacaoler ceaL.为马齿苋科马齿
苋属植物,又名马齿草、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九头
狮子草、酸味菜、蚂蚁菜等,我国南北各地均产,广布
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为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
物o]。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
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叮咬、便血、痔
血和崩漏下血[”。马齿苋具有抗菌、松弛肌肉、降血
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抗炎、镇痛等作用,并
且目前已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了单萜、香豆素、黄
酮、酚类以及生物碱等成分o]。为了深入研究马齿苋
的活性成分,笔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
究,从其70%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鉴定了3个环
二肽成分,分别为环(苯丙氨酸一酪氨酸)(I)、环(丙
氨酸一亮氨酸)(V)和环(丙氮酸一异亮氨酸)(Ⅵ)的
混合物;此外,还分离得到马齿苋酰胺E(I)、丁二
酸(琥珀酸)(II)和6,7-二羟基香豆素(Ⅳ)。
化合物l:白色粉末,碘熏为棕色斑点。ESI—MS
显示[M+1]+峰为311[M+Na]+峰为333,可知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10,结合其1H-NMR和
13c.NMR谱数据,推断其分子式为c,eH,sNzOa。其
1H—NMR谱中占2.18(1H,dd,L,一6.6,13.2Hz)、占
2.57(1H,dd,t,=4.8,13..2Hz)为亚甲基质子信号;
d2.15(1H,dd,J=6.6,13.2Hz)、82.50(over-一
]lapped)为亚甲基质子信号;a3.94(1H,m)、d3.89
(1H,m)为两个次甲基质子信号,因连有N原子化
学位移移向低场;d6.82(2H,d,‘,一8.4Hz)、a6.66
(2H,d,‘,=8.4Hz)显示AA’BB系统的苯环;d
7.03(2],I-I,br.d,J一7.2Hz)、d7.28(21H,t,l,=7.2,
7.2Hz)、d7.20(1H,t,J一7.2,7.2Hz)显示另一苯
环含有一取代基}a7.87(2H,t,t,=3,3Hz)显示连
氮质子信号,因与羰基相连,化学位移移向低场;8
9.23(1H,S)为酚羟基质子信号。在1H一1HCOSY谱
中,d3.94的次甲基质子与az.57和82.18的亚甲
基质子相关,d3.89的次甲基质子与d2.50和8
2.15的亚甲基质子相关,推测存在两个一NH—CH-
CH:一的结构片段。在HMBC谱中,a6.82的芳氢与
基t睫盒n砸BI目m:,2国00家7-自03然-1科0学基盘资助项目(3050065¨
作者简介。曼l,盖;当意套羞器芋8i专耋il学tx教ian研gl室an副02教@j授sd’u博,e士du’.研en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中药质量控制及新药开发·
万方数据
中草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11期2007年11月·1623·
d38.6的亚甲基碳远程相关,说明AA’BB’系统的苯环与⋯NHCH—CH:一片断相连。占7.03的芳氢与
d39.6的亚甲基碳远程相关,说明另一苯环与一NH—
CH—CH2一片断相连。另外,a2.15、2.50、2.18、2.57
的亚甲基质子分别与8166.4,166.3的羰基碳远程
相关,可知一NH—CH—CH。一片断中次甲基碳与羰基碳
相连;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该化合物结构为环(苯丙
氨酸酪氨酸)(图1)。此环二肽曾从三七中分离得
到H],从马齿苋中分离得到尚属首次。对其化学位移
的详细归属见表1。
圈1化台物I的结构厦重要的HMBC相关
Fig.1Structureandk yHMBCofcompoundI
襄1化台物1的1H·NMR和1℃-NMR光谱数据
Table1。H—NMRand”C·NMRDataofcompoundI
化合物V和Ⅵ:白色簇状结晶(丙酮),分解点为
169~i71℃。ESI—MS显示[M+1]+峰为185,可知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合其1H—NMR和
”C—NMR谱数据,推断其分子式均为c。H。。Nzoz。
1H—NMR谱和”C—NMR谱中存在两组信号峰,(1)一
组峰信号很强,在氢谱中:d0.85(3H,d,,=6.6
Hz),0.87(3H,d,t,一6.6Hz),1.26(3H,d,,=6.6
Hz)显示3个甲基质子信号;d1.46(1H,m),1.60
(1H,iil)为亚甲基上氢质子信号;81.82(1H,m),
3.76(1H,Fix),3.86(1H,111)为3个次甲基质子信
号,其中后两个次甲基质子因为与氮原子相连,而移
向低场;d8.11(1H,s),8.13(1H,s)为两个连氮质
子,并且因与羰基相连,移向低场。在1H一1HcOSY
谱中:a3.86的次甲基与d1.26的甲基相关,同时
与d8.11的连氮质子相关,表明存在一NH·CH—CH3
结构片断;d3.76的次甲基与88.13的连氮质子相
关,同时又与d1.60和1.46的亚甲基相关,此亚甲
基质子又跟a1.82的次甲基质子相关,此次甲基质
子又与80.85和0.87的两个甲基质子相关,表明
存在一NH—CH—CH。一CH一(cH,):结构片断。在HMl3(3
谱中:81.26的甲基质子以及d3.86的次甲基同时
与d169.0的羰基碳原子有远程相关,可知NH—
CH—CH3中的次甲基碳与8169.0的羰基碳相连;d
1.60和1.46的亚甲基以及83.76的次甲基同时与
8168.5的羰基碳有远程相关,可知一NH-CH—CH。-
CH一(CH,)。片段中次甲基碳与d168.5的羰基碳相
连。根据以上谱图分析,确定化合物V为环(丙氨酸一
亮氨酸)(图2)。(2)另一组峰信号较弱,其氢谱中d
1.23(1H,m)和d1.42(1H,In)为亚甲基质子信号,
同化合物V相比,此亚甲基信号变化较大,移向高
场,其他氢信号变化不大。在1H一1HcosY谱中,此
亚甲基质子与d0.84的甲基质子相关,推知
有一CH2一CH。的片断;d1.82的次甲基质子与a0.90
的甲基质子相关,推知有一CH—CH,的片断;根据
HMl3(3谱中d1.23和1.42的亚甲基质子同时与d
11.8、14.8的甲基碳和d37.8、58.6的魄甲基碳有
远程相关,可以推知有一N-CH—CH(CH。)一CH:一CH。
的片断,比较化合物v的氢谱和碳谱信号(强峰信
号),结合这组弱峰的氢谱、碳谱数据,以及
1H一1HCOSY、HMQC、HMBC谱中的弱峰的相关
峰,确定化合物Vl为环(丙氨酸一异亮氨酸)(图2)。
所得白色簇状结晶为化合物V和Vl的混合物,根据
氢谱积分数据,化合物V和Vl的比例为5·1。由于
V
、CH3
o
VI
田2化台物V和Ⅵ的结构爰主要的HMBC相关
Fig.2Structareandk yHMBCofcompoundsV一Ⅵ
万方数据
·1624· 中草喃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11期2007年11月
量较少,未进一步分离。这两个环二肽成分曾在掌叶
半夏中分离得到‘“,其混合物曾从三七‘“、多蕊商
陆⋯以及石竹科金铁锁‘”中分到,从马齿苋中分离
得到尚属首次。化合物V和Ⅵ的氢谱与碳谱数据归
属见表2。
1仪器和材料
裹2化台物V和Ⅵ的1H—NMR和”C—NMR谱数据
Table2 1H—NMRand1℃一NMRDataofcompoundsVandⅥ
a-b散据可以互换
a,bdatacouldbe xchanged
XT4A型双目显微熔点测定仪。BrukerAV一600型
核磁共振波谱仪,TMS内标(Bruker公司)。
APl4000液相质谱联用仪(美国AB公司)。柱色谱
所用填料为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200300
目)、D—i01大iL吸附树脂(河北沧州宝恩化工有限
公司)和聚酰胺(台州市路桥四青生化材料厂,100~
200目)。(60型)薄层色谱用硅胶G或聚酰胺薄膜
(台州市路桥四青生化材料厂)。显色剂:5%FeCI。、
10%H2SOl、碘。
马齿苋药材购自济南市大红药业有限公司,由
本校陈永林教授鉴定为马齿苋P.oleraceaL.,留样
(标本号MCX一06一l一4)保存在山东大学药学院生药
学教研所。
2提取与分离
马齿苋(干重50kg)分别用5、4、4倍70%乙醇
回流提取3次,每次1h,提取液浓缩至0.5g生药/
mL,静置分层。取部分上清液,过D-101大孔吸附树
脂柱色谱,依次用蒸馏水、30%、60%、95%乙醇洗脱。
60%乙醇洗脱液和30%乙醇洗脱液浓缩后分别用醋
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60%醋酸乙酯萃取相
(A,17.5g)和正丁醇萃取相(B,106g);30%醋酸乙
酯萃取相(c,14.4g)和正丁醇萃取相(D,55g)。
将A(17.5g)用硅胶柱色谱(200~300目,680
g)进行分离,石油醚一丙酮梯度洗脱;共收集流份110
瓶,500mL/流份。其中,流份53~54中析出白色粉
末,用丙酮和甲醇多次处理得化台物I(12rag)。
将B(106g)用聚酰胺(100~200目,3kg)柱色
谱进行分离,水一乙醇梯度洗脱,收集洗脱流份,500
mL/流份。其中洗脱流份17~22(2g)用硅胶柱色谱
(200~300目,110g)进行分离,氯仿一甲醇一水(65l
15·10,下层)洗脱,所得流份Ii~18中析出灰白色
粉末(化合物I,i0mg)。
将C(14.4g)用硅胶柱色谱(200~300目,650
g)进行分离,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收集洗脱流份。
250mL/流份,共收集流份91瓶。上述所得流份’12、
流份14中析晶得到化合物I和化合物Ⅳ(10.7
rag)。流份27中析出白色簇状结晶(化合物V和VI
的混合物)(10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I:白色粉末(甲醇),碘熏为棕色。ESI—
MS(m止):311[M-}-I]+,333[M-I-Na]+。1H—NMR
和”C—NMR谱数据归属见表l。
化台物I:灰白色粉末(甲醇),碘熏为棕红色。
该化合物的氢谱与文献报道的马齿苋酰胺E(olera—
ceinE)的数据基本一致o],确定化合物1为马齿苋
酰胺E。
化合物I:针状结晶。1H—NMR(DMSO-d。,600
MHz)3:12.2(2H,S,COOH),Z.4(4H,8,C2一H,C3一
H)。”C—NMR(DMSO.d。,150MHo)a:173.8
(COOH),28.9(C一2,3)。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一
万方数据
中革焉ChineseTraditionsdandHerlMdDrugs第38卷第11期2007年11月·1625·
致01,确定化合物I为丁二酸(琥珀酸)。
化合物Ⅳ:黄色针状结晶,FeCI。反应显蓝色。
1H-NMR和”C—NMR谱数据与文献对照基本一
致““,确定化合物Jv为6,7-二羟基香豆素。
化合物V和Ⅵ:白色簇状结晶,分解点为169~
171℃。ESI—MS(m/z):185EM+1]+。1H—NMR和
13C-NMR谱数据归属见表2。
RefereRcesl
E13JiangsuNewMedicalCo lege.Dic咖ry矿ChineseMattrla
Medica(中药太辞典)[M].Shengh越:ShanghaiScientific
madTechnicalPub ishers.1988.
[2]ChP(中国药典)Es].VolI,2005.
[3]NiuGC,ZhuD.Progress∞chemicalomlxHitionsnd
pharmacologicalfunctionofportulacaDkⅢmL.[J].JAn-
huiAgrifSci(安童农业科学),2005t33(6),1090-1092.
C43TmnNH,WangSM.YangYB,矗a/.Cyelodipeptidesof
panaznotoginsengandlactamsofPanaxgk,胡g[J].^c缸
助lYunnan(云南植物研究).2003,26(3):366—368.
[53QinWJ,KongQF,FsnzT,矗a/,Chemicalconstituents
OfPinelliapedatisectaS hoR[刀.ChinTraditHerbDrugs
(中草药)-1984t15(11)t0—12.
[6]ⅪoqJ,zl,∞J,DaiHF.Ⅳ“.Chemicalconstituentsfrom
Phytolaxcapolyandra口].Acta占扭Y埘naa(云南植物研
究).2002。24(3):401—405.
[7]DingzT,凸ouJ,TanNH,矗a/.Cylicdioeptidesfromthe
∞otof胁㈥htⅫicoldes[J].ChinTraditHerb
Drugs(中草药),2000,31(11):803—895.
[8]XiarlgL,XingDM.WangW,甜a/.AlkaloidsfromPortu-
lacaobu№L[刀.phytoche#ai”y,$005(66):2591—2601.
[9]ChertY,YangGz,LiYC.Chemicalconstituentsof
Tripttryglumwilfordii口].Naatprod肠肋(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2005,17(3)t301—302.
[10]TanJJ.JiangSH,ZhuDY‘StudiesorJthechemicalCOn8一
fituentso/Plcurospd,mumlindltyanumⅡ].NatprodRts
£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3):267·271.
藏药蕨麻油脂化合物的GC—MS分析
皮立,胡风祖+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1)
蕨麻,藏医谓之卓老沙曾,原植物为蔷薇科委陵
菜属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atl$eri|,zeL.,为多年生草
本。在高海拔地区蕨麻根的中下部形成块根,在温暖
低平地区不形成膨大的块根o]。蕨麻全草入药,收敛
止血,止咳利痰,治各种出血及下痢。块根人药,有健
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气补血功效;治脾虚、腹泻、产
后贫血、营养不良等症o]。笔者以石油醚为溶剂,索
氏提取法提取油脂化合物,经柱色谱分离为非极性、
弱极性、极性馏分,气质联用仪测定脂肪酸的3种馏
分,共鉴定了60种成分。其中亚油酸22.45%、亚麻
酸5.16%、棕榈酸10.47%、角鲨烯0.25%。亚麻酸
和亚油酸是已知的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角鲨烯
的发现,为蕨麻的抗缺氧和抗疲劳作用提供了一定
的理论依据。采用GC—MS对蕨麻油脂成分进行全
面的分析研究,为研究和开发藏药蕨麻的药品和保
健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Angilent6890/5973气相色谱一
质谱仪(美国Angilent公司);蕨麻药材购自西宁市
药材公司(产地:果洛),由本所陈世龙研究员鉴定。
石油醚(30~60℃)(分析纯,西安试剂厂)
1.2样品提取:取蕨麻药材适量,用水清洗干净,阴
干。粉碎机粉碎,过20目筛。精密称取10g,用滤纸
包好,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石油醚回流lOh。平行称
取两个样同时进行,测得含有油脂为0.5%。
1.3样品前处理:所得油脂成分复杂,包括不同极
性的成分,采用桂色谱的方法将其分为3个馏份l柱
为硅胶一氧化铝(比例4t 1)柱。非极性馏份用正己
烷为洗脱剂;弱极性馏份用二氧甲烷为洗脱剂;强极
性馏份用甲醇为洗脱剂。为了使分离效果更好,本研
究采用三氟化硼一甲醇试荆将强极性部分进行了甲
酯化处理。
1.4测定条件
GC条件:美国J&WHP一5(30mX.25TO_hi,
0.25p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载气为高纯氮气(纯
度99.99%)}程序升温,初温80℃,以4℃/rain升
至290℃,恒温30rain,汽化室温度250℃。
MS条件:MSD离子源为EI源,离子源温度
器莩暑羿;翟07兰:苗2一).男,扛西省樟树市人.硬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研究
.通讯作者Tel胡=(0风97祖1¨T13e217,5(。097暑搿:黜逗翟芝p:(b。,9a7c.1c)n6143282E一瑚丑=hufz@m—pb.耻.∞
万方数据
马齿苋中环二肽成分研究
作者: 向兰, 郭东晓, 鞠瑞, 马彬, 雷帆, 杜力军, XIANG Lan, GUO Dong-xiao, JU Rui
, MA Bin, LEI Fan, DU Li-jun
作者单位: 向兰,郭东晓,鞠瑞,马彬,XIANG Lan,GUO Dong-xiao,JU Rui,MA Bin(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250012), 雷帆,杜力军,LEI Fan,DU Li-jun(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7,38(11)
被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10条)
1.Jiangsu New Medical College 中药大辞典 19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05
3.Niu G C;Zhu D Progres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of Portulaca oleracea
L[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5(06)
4.Tian N H;Wang S M;Yang Y B Cyclodipeptides of Panax notoginseng and lactams of Panax ginseng[期刊
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2003(03)
5.Qin W J;Kong Q F;Fan Z T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1984(11)
6.Xiong J;Zhou J;Dai H F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Phytolacca polyandra[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2002(03)
7.Ding Z T;Zhou J;Tan N H Cylic dipeptides from the root of Psammmosilene tunicoides[期刊论文]-中草
药 2000(11)
8.Xiang L;Xing D M;Wang W Alkaloids from Portulaca oleracea L[外文期刊] 2005(66)
9.Chen Y;Yang G Z;Li Y C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2005(03)
10.Tan J J;Jiang S H;Zhu D Y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leurospermum lindleyanum[期刊
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5(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马齿苋活性成分中抑脂成分的筛选[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
2. 欧芹.魏晓东.王丹.张鹏霞.Ou Qin.Wei Xiao-dong.Wang Dan.Zhang Peng-xia 马齿苋水提液对D-半乳糖致衰老
模型小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8)
3. 朱丹.牛广财.孙希云.孟宪军 马齿苋黄酮类物质抑菌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
4. 袁晓玲.杨跃华.南建忠.刘临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马齿苋中微量元素[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
5. 卢新华.关章顺.何军山.谭斌.黄煌.岳赛.李建元 马齿苋总黄酮对人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期刊论文]-上海中医
药杂志2004,38(5)
6. 辛海量.侯银环.徐燕丰.岳小强.李敏.路金才.凌昌全.XIN Hai-Liang.HOU Yin-Huan.XU Yan-Feng.YUE Xiao-
Qiang.LI Min.LU Jin-Cai.LING Chang-Quan 马齿苋中新的脑苷酯类化合物-马齿苋脑苷A[期刊论文]-中国天然药
物2008,6(6)
7. 孙希云.刘宁.陈波.孟宪军.SUN Xi-yun.LIU Ning.CHEN Bo.MENG Xian-jun 马齿苋总黄酮抗氧化性质的研究[期
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
8. 康洁.KANG Jie 马齿苋多糖对小鼠大脑神经细胞代谢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
9. 周毅.罗健东.张根水.张贵平.张超.ZHOU Yi.LUO Jian-dong.ZHANG Gen-shui.ZHANG Gui-ping.ZHANG Chao 马
齿苋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IFN-γ和IL-10的表达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8)
10. 朱丹.牛广财.ZHU Dan.NIU Guang-cai 马齿苋多糖POPⅢb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特征[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7,38(12)

引证文献(3条)
1.解思友.逄美芳.孙艳.张艳霞 马齿苋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3)
2.刘册家.刘佃雨.向兰.周文.邵宁宁 马齿苋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9(11)
3.付银丹.李振麟.濮社班.钱士辉 多棘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Ⅰ)[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3(13)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71100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