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化合物 Ⅶ : 胡萝卜苷 ,白色粉末 , mp 304℃~
309℃ ( CDCl3-M eOH) , Rf值 , IR均与已知化合物
一致。
致谢: 植物种属由山东医科大学生药教研室温
学森博士鉴定 ,核磁共振波谱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仪
器测试中心田建广博士代测 ,质谱由中国医学科学
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代谢中心测试 , IR, UV由本
校中心实验室测试。
参考文献:
[ 1 ] 赵遵田 ,曹 同 .山东苔藓植物志 [M ]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98.
[2 ] 王风强 ,娄红祥 . 无纹紫苔化学成分研究 [ J] . 药学学报 ,
2000, 35( 8): 587-591.
[3 ] 丛浦珠 . 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M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87.
[ 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编译 . 黄酮体化
合物鉴定手册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1.
[ 5 ] Ang raw al P K. Studies in Organic Ch emist ry 39, Carbon-13
NM R of Flav onoids [M ] . New York: Elsevier, 1989.
地涌金莲的化学成分
杨维力 ,田 军 ,白冰如 ,官家发 ,丁立生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目的 研究地涌金莲 Musella lasiocarpa全草中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甲醇室温浸提 ,溶剂萃取分段 ,硅胶
柱层析分离纯化 ,波谱分析鉴定结构 ,体外抑菌实验测试抗菌活性。 结果 从该植物全草中分离出 4个
ph eny lphena lenone型化合物 ,通过波谱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 2-hydroxy-9-( 4′-hydroxyphenyl) -ph enalen-1-one
(Ⅰ )、 2-methoxy-9-( 4′-hydroxyphenyl ) -ph enalen-1-one (Ⅱ )、 2-hydroxy-9-phenylpehenalen-1-one (Ⅲ )和 2-
methoxy-9-pheny lphenalen-1-one (Ⅳ )。抗菌实验表明 ,化合物Ⅱ对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的生长具有抑制
作用。此外从该植物中还获得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苷和 1个长链脂肪酸的混合物。结论 4个 pheny lphena lenone
型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地涌金莲 ; ph eny lphena lenone;抗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8 0681 03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Musella lasiocarpa
YANG Wei-li, T IAN Jun, BAI Bing-ru, GU AN Jia-fa, DING Li-sh eng
( Chengdu Institute o f Bio lo g 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Key words: Musel la lasiocarpa ( Fr. ) C. Y. Wu ex H. W. Li; phenylphenalenone; antibacterial activi ty
地涌金莲 Musel la lasiocarpa ( Fr. ) C. Y. Wu
ex H. W. Li属于芭蕉科 ( Musaceae)地涌金莲属 ,为
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西部。
其花可入药 ,有收敛止血作用 ,可用于治疗白带、红
崩及大肠下血 ,茎汁可用于解酒及草乌中毒 [1 ]。最近
秦波等 [2, 3]报道了昆明产该新鲜植物的挥发油成分
和一些常见的化学成分。本文报道我们从重庆南川
金佛山产该植物全草中分离和鉴定的 4个
phenylphenalenone类化合物 ,它们均为首次从该植
物中分离得到。文献报道这类化合物有的具有抗菌
活性 [4 ] ,我们对化合物Ⅰ ~ Ⅳ进行抗菌活性测试 ,发
现化合物Ⅱ对蜡状芽孢杆菌 ( Bacil lus cereus )的生
长具有抑制作用。此外 ,我们从该植物中还分离得到
豆甾醇 (Ⅴ )、豆甾醇葡萄糖苷 (Ⅵ )以及长链脂肪酸
的混合物 (Ⅶ )。
1 仪器及材料
NM R用 Bruker AP-300和 DRX-500型仪测
定 , TM S为内标。 MS用 VG Auto Spec-3000型仪
测定。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
厂产品。地涌金莲采自重庆南川金佛山 ,由重庆市药
物种植研究所刘正宇老师鉴定。
2 提取分离
取地涌金莲全草 (干重 5. 3 kg )粉碎 ,于室温下
用甲醇浸提 3次 ,合并提取液 ,减压回收甲醇得浸膏
·68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8期
⒇ 收稿日期: 2000-05-2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特别支持项目 ( S TZ-97-3-08)作者简介:杨维力 ( 1975-) ,女 ,四川省什邡县人 , 2000年 6月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E-mai l: yw l335337
@ hotmail. com
* 联系人 , Tel: ( 028) -5223843
465 g。浸膏用含甲醇的水溶液充分溶解 ,依次用石
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 ,得到石油醚萃取物 ( 80 g )和
乙酸乙酯萃取物 ( 35 g ) ,各萃取物分别反复进行硅
胶柱层析分离 ,以石油醚 -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
氯仿-丙酮或石油醚 -丙酮等溶剂系统梯度洗脱。从
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 ( 30 mg )、Ⅱ
( 15 mg )、Ⅲ ( 40 mg )、Ⅳ ( 30 mg )和Ⅵ ( 45 mg )。从石
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 ( 10 mg )和Ⅶ ( 2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 : 红色针晶 , EI-M S给出分子量 288,
结合 NMR谱推出分子式 C19 H12O3 ,说明该化合物
具有高度不饱和的结构。 1H-1 HCOSY显示有一个
对位取代苯环 ( A2B2 )体系 (δ7. 28, 6. 93, each 2H, d,
J= 8 Hz) ,一个邻位三芳氢 ( AMK)体系 (δ7. 65,
1H, dd, J= 7, 8 Hz; 7. 84, 1H, dd, J= 1, 7 Hz; 8. 04,
1H, dd, J= 1, 8 Hz)和一个邻位二芳氢 ( AB)体系
(δ7. 62, 8. 35, each 1H, d, J= 8 Hz) ,另外 ,还有一个
芳氢信号为单峰 (δ7. 15)。13 CNM R出现 1个因共轭
作用而大幅度向高场移动的酮羰基信号 (δ180. 7)。
上述数据提示Ⅰ 应为 pheny lphenalenone类化合
物。通过分析 1 H-1HCOSY、 HMQC和 HMBC,将Ⅰ
确定为 2-hydroxy-9-( 4′-hydroxyphenyl) -phenalen-
1-one,其 NM R数据与文献值 [4~ 6 ]完全吻合。仔细观
察 H-3(δH7. 15)和 H-4(δH 7. 84)的1 HNM R信号 ,发
现他们之间有远程偶合 ( J= 0. 5 Hz) ,说明苯基的确
是取代在 C-9位而非 C-4位。 C-H远程相关也说明
这个问题。
化合物Ⅱ :红色粉末 ,其 13 CNMR谱与Ⅰ 极其相
似 ,差别主要是多了 1个甲氧基信号 ,另外 C-2的化
学位移向低场移动了δ3,通过与模型化合物的文献
值 [5, 6 ]对比 ,确定该化合物为 2-mehto xy-9-( 4′-hy-
droxyphenyl) -ph enalen-1-one
[4 ]。
化合物Ⅲ : 金红色针晶 ,其 1HNMR谱与Ⅰ 比
较 , A2B2体系消失 ,代之以苯基多重峰的信号出现
在 δH 7. 42~ 7. 55范围 , C-2′( 6′)与 C-3( 5′)的 1 3 CN-
M R化学位移相近 ,说明 9位取代苯环的 4′位无取
代基。 通过与文献值 [6 ]对照将其鉴定为 2-hydroxy-
9-pheny l-phenalen-1-one。
化合物Ⅳ : 为黄色片状晶体 , EI-M S给出相对
分子量为 286 u,其 1HNM R和 13 CNMR谱与Ⅲ相
比 ,差别仅在于 C-2位羟基被甲氧基所取代 ,与 2-
methoxy-9-phenyl-phenalen-1-one的文献值 [6 ]对照
一致。 化合物Ⅰ ~ Ⅳ的 13 CNMR光谱数据见表 1。
表 1 化合物Ⅰ ~ Ⅳ的 13CNMR数据。 (Ⅰ in acetone-d6 ,
Ⅱ in C5D5N ,Ⅲ andⅣ in CDCl3 )
Carbon Ⅰ Ⅱ Ⅲ Ⅳ
1 180. 7(s ) 179. 8( s) 180. 3( s ) 180. 4( s )
2 151. 3(s ) 154. 3( s) 149. 8( s ) 154. 2( s )
3 112. 8(d ) 111. 7( d) 112. 7( d) 112. 0(d )
3a 129. 9(s ) 129. 3( s) 128. 7( s ) 129. 3( s )
4 130. 9(d ) 129. 6( d) 130. 7( d) 129. 9(d )
5 127. 7(d ) 126. 9( d) 127. 6( d) 127. 6(d )
6 130. 2(d ) 129. 1( d) 129. 7( d) 129. 6(d )
6a 132. 3(s ) 131. 7( s) 131. 6( s ) 132. 3( s )
7 136. 1(d ) 134. 7( d) 135. 6( d) 134. 6(d )
8 132. 5(d ) 132. 4( d) 131. 1( d) 132. 0(d )
9 149. 7(s ) 148. 2( s) 149. 0( s ) 148. 7( s )
9a 124. 6(s ) 126. 4( s) 123. 6( s ) 126. 3( s )
9b 125. 9(s ) 126. 1( s) 125. 0( s ) 126. 0( s )
1′ 134. 3(s ) 134. 1( s) 142. 3( s ) 143. 4( s )
2′, 6′ 130. 7(d ) 130. 7( d) 128. 3( d) 128. 6(d )
3′, 5′ 115. 7(d ) 116. 1( d) 127. 6( d) 128. 5(d )
4′ 157. 9(s ) 158. 7( s) 127. 0( d) 127. 3(d )
2-OM e 55. 4( q) 56. 2(q)
化合物Ⅴ和Ⅵ 通过与标准品比较 T LC分别鉴
定为豆甾醇和豆甾醇葡萄糖苷。 Ⅶ 的 1HNMR和
13
CNM R
[7 ]显示它为长链饱和脂肪酸 , EI-M S给出
m /z 312, 340, 368, 396, 424, 452等同系物的分子
量 ,说明它是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三十
碳酸等长链饱和脂肪酸的混合物。
4 活性测试
以大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SIA2. 16)、金黄
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No. 209)、蜡状
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AS. 1. 1688)、白色假丝酵
母 (Candida albicans No. 01)和黑曲霉 ( Aspergillus
niger No. 3. 324)作指示菌按常规方法 [8 ]进行抗菌
活性测试 ,结果表明Ⅱ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之一
蜡状芽孢杆菌 (B . cereus AS. 1. 1688)的生长具有抑
制作用 ,其最低抑菌浓度有待进一步测定。
参考文献:
[ 1 ] 应俊生 ,张玉龙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 [M ] .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94.
[ 2 ] 秦 波 ,鲁润华 ,汪汉卿 ,等 . 地涌金莲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 J ]. 中草药 , 2000, 31( 1): 13-14.
[ 3 ] 秦 波 ,鲁润华 ,汪汉卿 ,等 . 地涌金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0, 12( 2): 41-43.
[ 4 ] Kamo T, Kato N, Hiria N, et al . Phenylph enalenone-type
ph ytoalexins f rom un ripe bungulan banana f rui t [ J ] . Biosci
Bio technol Bioch em, 1998, 62( 1): 95-101.
[ 5] Luis J G, Quinones W , Ech everri F, et al . Mu sanolones: four
9-ph enylphenslenones f rom rhizom es of Musa acuminata [ J].
Ph ytoch emist ry, 1996, 41( 3): 753-757.
[ 6 ] Holscher D, Schn eider B. Ph en ylphenalenon es f rom root cul-
tures of Anigozanthos preissi i [ J] . Ph ytochemis try, 1997, 45
( 1): 87-91.
[ 7 ] Couperus P A, Clague A D H, Dongen J P C M. Carbon-13
ch emical shif t s of some model carbox ylic acid s and es ters [ J].
Organic Magnetic, 1978, 11( 12): 590-597.
·68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8期
[ 8 ] 周德庆 . 微生物学实验手册 [ M ] . 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 1986.
中药复方中后下组份化学成分的研究
(Ⅰ )木香挥发油*
曾 志 1 ,曾和平 1 ,杨定乔 1 ,赖闻玲 1 ,赖小平 2⒇
( 1. 华南师范大学 化学系 ,广东 广州 510631;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目的 对中草药木香挥发油进行了研究。方法 应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 2个不同样品木香的挥发油 ,应
用 GC-M S方法对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 结果 2个不同样品的含油量分别为: 0. 82% (样品Ⅰ )和
0. 76% (样品Ⅱ )。从挥发油中鉴定出 28个化合物。结论 2个样品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 4-( 1, 5-二甲
基 -1, 4-己二烯基 ) -1-甲基环己烯 (没药烯 )是主要成分 ,分别占挥发油的 33. 4% (样品Ⅰ )和 35. 7% (样品Ⅱ ) ;含量
占第二位的是去氢木香内酯 ,分别占挥发油的 9. 9% (样品Ⅰ )和 6. 5% (样品Ⅱ )。除了去氢木香内酯外 ,还检测出 3
个内酯类化合物 ,它们是:环广木香内酯 ,分别占挥发油的 0. 7% (样品Ⅰ )和 0. 3% (样品Ⅱ ) ;广木香内酯 ,分别占
挥发油的 0. 3% (样品Ⅰ )和 0. 5% (样品Ⅱ );风毛菊内酯 ,分别占挥发油的微量 ( < 0. 05%样品Ⅰ )和 0. 4% (样品
Ⅱ )。除此之外 ,还检测出 1个含咪唑环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1, 2-二苯基 -1H-咪唑-1-乙醇 ,分别占挥发油的 2. 7% (样
品Ⅰ )和 1. 5% (样品Ⅱ )。
关键词: 木香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8 0683 03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rugs to be added later during decoction of
compound medicine (Ⅰ ) volatile oils from root of Saussurea lappa
ZENG Zhi1 , ZEN G He-ping1 , YANG Ding-qiao1 , LAI Wen-ling1 , LA I Xiao-ping2
( 1. Depa rtment o f Chemistr 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 e rsity , Guang 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2. Guang zhou
Univ ersity o f TCM , Guang zhou Guangdong 510405, China)
Key words: Saussurea lappa Clarke; v olatile oi ls; chemical consti tuents
木香属菊科 植物 Saussurea lappa Cla rke
( Compositae) ,多年生高大草本。它始载于《神农本
草经》列为上品。 《名医别录》又名密香。
木香为常用中药 ,商品为植物木香的根 [ 1, 2]。具
有解痉、降压和抗菌作用 ;并具有芳香键胃 ,行气止
痛之功效。中医常用于:行气止痛、温中和胃 ;治腹胀
痛、呕吐、腹泻等症 [2, 3 ]。据《本草汇言》记载: “广木
香 ,《本草》治气之总药 ,和胃气、通心气、降肺气、疏
肝气、快脾气、暖胃气、消积气、温寒气、顺逆气、达表
气、通里气。 管统一身上下内外诸气 ,独推其功。”又
据《本草经百种录》记载: “木香以气胜 ,故其皆在乎
气。”古代所谓木香之气 ,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挥发
性成分。
根据这些中医理论 ,中药木香的主要有效成分
是其挥发性物质。因此 ,我们对木香样品的挥发油含
量分别为: 0. 82% (样品Ⅰ )和 0. 76(样品Ⅱ )。 应用
GC-M S方法对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
2个样品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相同。 它们的主要
成分为 4-( 1, 5-二甲基 -1, 4-二甲基 -1, 4-己二烯基 )-
1-甲基环己烯 (没药烯 )和去氢木香内酯。
1 实验部分
1. 1 材料与仪器:药材木香于 2000年 4月分别购
自广州市药材公司 (样品Ⅰ )和广州市白云山大药房
(样品Ⅱ ) ,经鉴定为菊科植物木香 S. lappa Cla rk.
的干燥根。乙醚和二氯甲烷为分析纯试剂。 阿贝折
射仪 , WZZ-1型自动指示旋光仪 , HP 6890型气相
·68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8期
⒇ 收稿日期: 2000-10-25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 99H00013Z) ; 1999年度教育部资助年轻教师基金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曾 志 ( 1962-) ,男 ,湖南岳阳人 ,博士 ,教授。先后于 1982年、 1988年和 1993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 ;兼任正驰制药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主要从事中草药现代化和指纹图谱质控技术、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化学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化工和制药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先后参与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边远地区和海洋独特天然产物的研究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 ;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具有重大影响的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部分论文已被 SCI收录。 E-mail: zhi zeng@ scnu. edu. cn。
* 部分内容已在 2000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 2000年 9月 ,浙江宁波 )作药物分析大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