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贝母瓜蒌散含量测定的实验研究



全 文 :贝母瓜篓散含量测定的实验研究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5 3 0 0 0 1) 甄汉深 截 高 岚 ’ `
摘 要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贝母瓜萎散中贝母甲素 、 贝母乙素的含量 。 该法可以用于贝
母瓜萎散的质量控制 。
关键词 贝母瓜篓散 贝母甲素 贝母乙素 薄层扫描
贝母瓜篓散为润燥化痰方剂的代表方 ,
出 自清代 《医学心悟 》中〔 1〕 , 由浙 贝母 、 瓜萎 、
花粉 、获菩 、橘红 、 桔梗等中药组成 , 具有润肺
清热 ,理气化痰之功效 ,主治肺燥 ,有痰 , 咯痰
不爽 ,涩而难出 , 咽喉干燥等症 。 方中浙贝母
为其主药 ,而浙 贝母的主要有效成分为 贝母
甲素 、 贝母乙素 。 现代研究表明 ,两者具有祛
痰镇咳的药理作用 〔2 〕 , 这与贝母瓜篓散 的功
效相一致 , 因此以贝母甲素 、 贝母乙素作为本
制剂的定量指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作者采
用薄层扫描法对其进行测定 ,效果满意 。
1 仪器与材料
仪器 : c s 一 9 0 0 。 双波长飞点快速薄层扫
描仪 ( 日本 岛津 ) ; P B Q I 型薄层 自动铺板器
(重庆南岸新力 实验电器厂 ) ; 点样用定量毛
细管 ( D r u m m o n d S e ie n t if i e C o U S A ) 。
试剂 : 硅胶 G (青岛海洋化工厂 ) ; 贝母甲
素 、 贝母乙素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其
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
样品 : 贝母瓜篓散 (本院研制品 ) 。
原药材 : 浙贝母 、瓜萎 、 花粉 、 获菩 、橘红 、
桔梗均购自南宁药材站 ,经鉴定均为 1 9 9 5 年
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载的品种 。
2 方法
2
.
1 层析条件 : 取硅胶 G 加 0 . 5 % CM C 一 N a
( 1
: 3 )
,用自动搅拌器搅匀后铺板 ( 10 c m x
2 0 c m 火 0 . 5 m m ) ,室温晾干 ,于 1 0 5 ℃活化 i
h
, 置干燥器中备用 。 展开剂 : 环 己烷一 乙酸 乙
醋一二乙胺 (6 : 4 : 1 ) ,显色剂 : 稀碘化秘钾试
剂 。
2
.
2 对照液制备 : 分别精密称取贝母甲素 、
贝母乙素对照品各 5 m g ,分别用 95 %乙醇溶
解后 ,定容于 5 m L 容量瓶中 ,各制成 1 m g /
m L 的乙醇液 。
2
,
3 样品供试液制备 : 将贝母瓜萎散研成粉
末过 80 目筛 , 60 ℃干燥 6 h ,精密称定约 3 . 4
g
, 置于 1 0 m L 具塞的锥形瓶中 , 精密加入
1 4%氨水 1 0 m L 湿润 , 密闭 3 0 m i n , 再精密
加入提取液 〔乙醚一氯仿一 95 % 乙醇 ( 25 : 8 :
2
.
5 ) 〕3 0 m L , 密闭 , 摇匀 ,冷浸 4 8 h 。 精密吸
取上清液 20 m L ,水浴挥干溶剂 ,加氯仿定容
至 2 m L ,即得样品供试液 。
2
.
4 阴性对照液制备 : 除浙 贝母外 , 其余按
处方 比例配制 贝母瓜篓散 , 称取样 品粉末
2
.
4 9
, 作为浙贝母的阴性对照 ,制法同上 。
2
.
5 阳性对照液制备 : 称取浙 贝母粉末约 1
g
,制法同 _上 。
2
.
6 薄层定性 :在同一薄层板上分别点上述
5种溶液 ,按上述条件展开 ,展距 1 3 c m ,晾干
后于 1 05 ℃烘 l h ,喷显色剂后冷风迅速吹干
观察 ,结果对照品对照液与样品供试液 、 阳性
对照液分别 在相 同 R f 值位置上均显橙红色
的斑点 (图 l ) 。
.
A dd
r e s s : Zh
e n H a n s h e n
,
G
u
甄汉深 男 , 19 8 2 年于广西中医学
二o l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o n a l C h in e s e M e d ie in e系本科毕业 ,获学 上学位 , 继后获硕上学位 。 物分析学科带头人 ,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 副教授 ;中国药学会广西药物分析分会常委 。 毕业后 一直从事药物分析 、 中药制剂分析 、 药品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兼搞中药炮制 、 鉴定等工作 。 出版专著三本 ,正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70 多篇 , 其中在国家级药学专业杂志公开发表论文 40 多篇 。 科研成果多次获中国药学会 、广西科协的奖励 。
, ’ 梧州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
4 7 0
·
0 0 0
0 O
0 0 0
mn i测定 1 次 ,结果表明贝母甲素 、 贝母乙素
斑点峰面积在显色后 Z h 内基本不变 ( R S D
分别为 1 . 9 8 % , 1 . 1 7 % , n = 6 ) 。
2
.
n 样品测定 : 用定量毛细管分别精密吸
取样品液 8 拜L ,对照液各 2 , 3 拜L , 随行点样 ,
按上述条件测定 ,用外标两点法计算含量 ,结
果见表 1 。
表 l 贝母瓜萎散中贝母甲素 、 贝母乙素含最
图 1 贝母瓜婆散 T L C 图
1
一贝母甲素对 照液 2一贝毋乙素对照液 3一样品贝
母瓜篓散 4一浙 贝母 阳性对 照液 5一浙贝毋阴性
对照液
2
.
7 扫描条件 : 对上述 R f 值相 同的斑点在
37 0一 7 6 0 n m 波长范围 内进行光谱扫描 , 结
果 贝母 甲素 、 贝母 乙 素与 样 品分别在 5 05
n m

s o 7 n 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而在 6 5 0 n m
波长处吸收较 小 ,故采用 : 贝母 甲素 入s 一 50 5
n
m
, 入R = 6 5 0 n m ; 贝母乙素 入S = 5 0 7 n m , 入R ~
65 0 n m
,双波长反射法锯齿扫描 。
2
.
8 线性关系考察 : 用定量毛细管分别精密
吸取贝母甲素 、 贝母 乙素对照液各 1 、 2 、 3 、 4 、
5 拌L 点于同一薄层板上 ,按上述条件展开 ,
显色 , 冷风 吹干后 , 10 m in 起扫描测定其峰
面积 。 结果表明 , 贝母甲素 、 贝母乙素在 1一 5
拌g 之间浓度与峰面积成一条直线 , 得回归方
程贝母甲素 : Y 一 2 4 0 0 3 . 08 X + 2 45 . 60 , r -
0
.
9 9 9 6 ; 贝母乙素 : Y ~ 2 7 5 6 7 . 6X 一 1 5 6 0 . 6 7 ,
r 一 0 . 9 9 9 2 。
2
.
9 精密度试验 : 按上述扫描条件 ,对贝母
甲 、 乙素同一斑点连续扫 描 5 次 , 得峰面积
R S D 分别为 。 . 52 % 、 0 . 46 % ; 同一样品在 同
一薄层板上不 同位置点样 ,测得结果 R s D 分
别为 1 . 2 3 % , 1 . 4 6% (n 均 ~ 5 ) ; 同一样品在
不同薄层板上点样测得 R S D 分别毛 2 . 38 % ,
簇 3 . 4 8 % 。
2
.
10 稳定性试验 :分别取 贝母甲素 、 贝母乙
素对照液 ,按上述条件点样测定 ,每隔 20
贝母甲素 贝母乙素
卜胜 口 习二 口宁1: 自自 J习山’ 分
I % R S D % 妥% R S D %
9 5 0 4 0 1 0
.
2 2 1 1
.
6 7 0
.
2 16 1

9 5
9 5 0 4 0 2 0
.
2 1 8 2
.
3 3 0
.
2 10 2
.
4 7
95 0 4 0 8 0
.
2 3 5 1
.
7 9 0
.
2 40 3
.
4 8
95 0 4 0 9 0 2 5 6 1
.
0 3 0
.
2 0 7 1
.
9 9
9 50 4 11 0
.
1 8 3 2
.
3 8 0
.
2 0 1 2
.
3 2
2
.
1 2 加样回收试验 : 取已测得含量样品 , 加
入一定量贝母甲素和 贝母乙 素对照品 , 按上
述条件测 定 , 结果 贝母 甲素平均 回收率为
98
·
2%
,
R S D 为 1 . 6% ; 贝母乙素平均回收率
为 9 8 . 6% , R S D 为 1 . 3% ( n ~ 5 ) 。
3 讨论
3
.
1 实验结果表明 ,用本法作为贝母瓜萎散
的定量手段 ,方法简单 、 灵敏 ,重现性较好 ,测
定结果可行 。 但喷显色剂后 , 须在 Z h 内扫描
完毕 , 在此期间斑点颜色 尚基本稳定 。 因此冷
风迅速吹干斑点后 ,应用大小相同的干净玻
板盖上 ,周边固封后马上扫描测定 。
3
.
2 从薄层定性结果表明 , 采用本法 , 阳性
对照在显色后与样品和对照品在相 同 R f 值
内斑点颜色与位置相一致 , 而阴性对照无斑
点 , 因此结果的专属性强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
本法的薄层定性作为方中浙 贝母的定性鉴别
手段 ;而采取薄层扫描法作为方中定量手段 。
参 考 文 献
1 清 · 程国彭 . 医学心悟 (卷三 ) , 北京 : 中国书店出版社据
上海锦章书局影印 , 1 9 87 . 1 9
2 王文杰 . 贝母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9 90 . 2 04
( 1 9 9 6

1 0

1 4 收稿 )
《中草药 》 1 9 9 7 年第 28 卷第 8 期 。 4 7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