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eco-agriculture model of “reed-crab-mandarin fish-microlepido yellowtal” for enhanced production functions of soda saline-alkali reed marshlands

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蟹-鳜-鲴”模式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1月 第 20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2, 20(1): 116−120


*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80402-1)和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01-022088202)资助
杨富亿(1964—),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湿地恢复与湿地农业研究。E-mail: yangfuyi@neigae.ac.cn
收稿日期: 2011-05-11 接受日期: 2011-07-29
DOI: 10.3724/SP.J.1011.2012.00116
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蟹−鳜−鲴”模式研究*
杨富亿 李秀军 刘兴土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012)
摘 要 为探索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通过盐碱水环境下中华绒螯蟹、斑鳜
与细鳞鲴的驯化养殖和农田工程、水质与水量管理及芦苇栽培的技术措施, 建立了芦苇+中华绒螯蟹+斑鳜+细
鳞鲴(苇−蟹−鳜−鲴)模式 23.6 hm2。据 2006—2009年的试验结果, “苇−蟹−鳜−鲴”模式的中华绒螯蟹、斑鳜和
细鳞鲴的年产量分别为 81.00 kg·hm−2、39.34 kg·hm−2 和 58.62 kg·hm−2; 芦苇产量 5 478 kg·hm−2, 比原始沼泽
地提高 1.2倍, 年平均增长 22.0%; 经济效益 1.45×104元·hm−2, 比原始沼泽地提高 13倍; 水环境盐度与碱度、
土壤含盐量年平均分别下降 19.1%、10.3%和 20.3%, 土壤有机质年平均增加 8.9%。“苇−蟹−鳜−鲴”模式的推
广应用使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 11.2%, 对提高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 43%。“苇−蟹−鳜−鲴”模式使芦苇沼泽
地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进一步提高, 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优质高效的湿地生态农业
模式, 可供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借鉴。
关键词 芦苇沼泽地 生态农业模式 芦苇 中华绒螯蟹 斑鳜 细鳞鲴 效益
中图分类号: S156.44; Q948.11; P941.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1-0116-05
An eco-agriculture model of “reed-crab-mandarin fish-microlepido yellowtal”
for enhanced production functions of soda saline-alkali reed marshlands
YANG Fu-Yi, LI Xiu-Jun, LIU Xing-Tu
(Key Laboratory for Wetl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high beneficial use of soda saline-alkali reed marshlands, an eco-agriculture model (consisting of reeds, crabs,
spotted mandarin fish, and microlepido yellowtail)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in a 23.6 hm2 marshland. The model tamed and cultured
crabs, spotted mandarin fish and microlepido yellowtal in saline-alkali water with natural food supply. The model also involved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eds high-output cultivation. The results for
2006—2009 showed that the outputs of crabs, spotted mandarin fish and microlepido yellowtal were 81.00 kg·hm−2, 39.34 kg·hm−2
and 58.62 kg·hm−2, respectively. Reed output was 5 478 kg·hm−2, which represented an increase of 1.2 times (22.0% per year) over
natural marshlands. The total economic benefit from the model was 1.45×104 Yuan per hm2, an increase of 13 times over natural
marshlands. Water salinity, alkalinity and soil salt content respectively declined by 19.1%, 10.3% and 20.3%.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lso increased by 8.9% per year. The model increased per-capita net income by 11.2% per year, which represented a contribu-
tion rate of 43% to increase of per-capita net income.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 application further enhanced the func-
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y of soda saline-alkali reed marshlands. The model achieved simultaneous benefits for the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and was therefore applicable to soda saline-alkali reed marshlands.
Key words Reed marshland, Eco-agriculture model, Reed, Crab, Spotted mandarin fish, Microlepido yellowtal, Benefit
(Received May 11, 2011; accepted Jul. 29, 2011)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抗灾能力弱, 农田生态环
境不良,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等, 仍是目前制约
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经济的快速
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之间往往出现矛盾[1−3]。
实践证明, 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矛
盾的有效方法[4−8]。
第 1期 杨富亿等: 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蟹−鳜−鲴”模式研究 117


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是我国内陆天然湿地
的主要生态类型之一, 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松嫩
平原。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进行的松嫩平原区域农业
综合发展研究中, 探索出以常规鱼类(鲢、鳙、鲤、
鲫等)养殖为主, 种养结合的“稻−苇−鱼”、“苇−鱼−
禽(畜) ”、“稻−苇−鱼−蒲”等生态农业模式, 为该区苏
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途
径[9−12]。
河蟹、鳜、鲴是我国传统的优质水产品, 也是
湖泊、池塘发展优质高效渔业的主要目标品种[13−15],
但作为芦苇沼泽地特别是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养殖对象, 尚少见报道。
针对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水环境盐碱度偏高 ,
自然条件下河蟹、鳜、鲴无法适应的问题, 本试验
通过苗种高盐碱水环境的适应性驯化, 提高其放养
存活率, 将以往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利用模式
中的常规鱼类代之以优质品种, 并结合芦苇的高产
抚育, 建立养育结合、优质高效的“苇−蟹−鳜−鲴”生
态农业模式, 以期为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高
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新途径。
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的吉林省大安市牛心
套堡苇场内。该苇场地处霍林河与洮儿河间的河漫
滩沼泽地带, 地理坐标为北纬 45˚13′~45˚16′, 东经
123°15′~123°21′, 幅员面积 4 000 hm2, 其中芦苇沼
泽地 3 800 hm2。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
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4.3 , ℃ ≥10 ℃年活动
积温平均 2 935 ; ℃ 年平均日照时数 3 012 h, 年平均
太阳辐射量 5 259 MJ·hm−2; 年平均降雨量 396 mm,
蒸发量 1 817 mm; 无霜期 125~135 d。
试验地面积 23.6 hm2, 春季干涸, 6—8月可从霍
林河、洮儿河进水 10~30 cm深, 随水进入自然鱼、虾
10 余种; 土壤类型为苏打型盐渍土, 全盐含量 5.74
g·kg−1; 水质类型为苏打型半咸水, 盐度 2.57 g·L−1,
碱度 18.68 mmol·L−1, pH 9.41, 属高盐碱水质。试验
前芦苇产量年平均 2 472 kg·hm−2, 综合经济效益年
平均 964元·hm−2。
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005 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在试验地周围
边界处开挖 8 m宽、1 m深的环沟, 出土筑堤; 内部
沿芦苇密度较小地带开挖 1.5 m宽、1 m深的“十”字
形明水沟, 明水沟交点处扩建成 1.5 hm2、深 3.5 m
的越冬池; 在试验地外部地势低洼地带开挖河蟹、
鳜鱼和鲴鱼的苗种驯化池各 1口, 面积均为 0.5 hm2,
深度均为 1.5 m; 靠近驯化池的地方打机井 2眼, 用
于驯化池水源和试验地补水; 试验地四周的堤坝上
建 40 cm 高的塑料布防逃围栏; 疏通、完善试验地
的进排水工程。
河蟹养殖按《NY/T 5065—2001无公害食品 中
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进行, 鳜鱼和鲴鱼养殖按
《NY/T 5055—2001 无公害食品 稻田养鱼技术规
范》进行, 养殖用水符合《GB 11607—89渔业水质
标准》和《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
水水质》。2006—2009 年试验用的河蟹、鳜鱼和鲴
鱼分别为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
sis)、鸭绿江水系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和黑龙
江水系的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其苗种分
别购于盘锦、水丰水库和镜泊湖。河蟹、斑鳜和细
鳞鲴的苗种原生地的淡水环境与试验地的高盐碱水
环境差别较大, 自然条件下无法适应。本试验采用
“机井水+化学试剂+盐碱水”的驯化方法, 对苗种进
行高盐碱水环境的适应性驯化 , 放养驯化过的苗
种。根据沼泽地中各类天然饵料所能提供的河蟹、
斑鳜、细鳞鲴的最大生产潜力以及计划产量、捕捞
规格、放养规格、回捕率、驯化成活率、运输死亡
率等指标, 确定苗种的放养密度。2008 年河蟹、斑
鳜和细鳞鲴的苗种放养情况见表 1。
试验期间, 根据芦苇的生长发育特点, 按照苇、
蟹、鱼兼顾的原则, 实施“春浅(水深 3~5 cm)、夏深
(水深 20~30 cm)、秋季自然干”的水量管理, 并结合
“压青苇、移植苇墩、施有机肥、烧荒耕翻”等措施, 进
行芦苇高产抚育试验。在试验地内较为平坦、能够
正常上水的地方, 设置 3块 3 m×4 m规格的样地, 以
定点调查芦苇密度的变化。

表 1 2008年“苇−蟹−鳜−鲴”模式中河蟹、斑鳜和细鳞鲴的放养情况
Table 1 Stocking of crab, spotted mandarin fish and microlepido yellowtail of “reed-crab-mandarin fish-microlepido
yellowtal” model in 2008
种类
Species
密度
Density (ind·hm−2)
重量
Weight (kg·hm−2)
规格
Size (g·ind−1)
驯化存活率
Survival rate of domestication (%)
河蟹 Crab 1 450 6.38 4.4 87.7
斑鳜 Spotted mandarin fish 190 4.88 25.7 86.4
细鳞鲴 Microlepido yellowtail 420 34.94 83.2 79.2

11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为实现生态防病与健康养殖, 在生长旺季的 6—8
月, 每隔半月左右在试验地的明水区水体(环沟、明
水沟和越冬池)施 1次生石灰(10~15 g·m−3)和发酵腐
熟的有机肥(40~50 g·m−3), 生石灰和有机肥分别调
制成生石灰浆和肥浆均匀泼洒, 以优化养殖水环境
并使河蟹蜕壳生长所需的 Ca2+浓度保持在 30 mg·L−1
以上。试验结束后, 采用常规方法分别测定试验地
水环境的盐度与碱度, 以及土壤全盐、有机质、全
氮、全磷和全钾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苇−蟹−鳜−鲴”模式中河蟹、斑鳜和细鳞鲴的
产量
试验之初, 由于苗种驯化技术不成熟而导致斑
鳜和细鳞鲴的鱼种驯化失败, 蟹种的驯化存活率也
只有 37.3%, 在 2006—2007 年第 1 个试验周期只建
立了“苇−蟹”模式, 并于 2006年投放规格为 4.2 g·只−1
的蟹种 12.42 kg·hm−2, 2007年捕获规格为 145.2 g·只−1
的成蟹 151.15 kg·hm−2。2008—2009 年第 2 个试验
周期河蟹、斑鳜和细鳞鲴的捕捞结果见表 2和表 3。
由表 2 可知, 第 2 个试验周期河蟹、斑鳜和细鳞鲴
的产量分别为 81.00 kg·hm−2、39.34 kg·hm−2 和 58.62
kg·hm−2。由表 3 可知, 所起捕的成蟹中, 有 90.6%
的个体平均规格达到《NY 5064—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大规格 (150~224 g·只−1)和特大规格
(≥225 g·只−1)标准, 从而使全部成蟹的平均规格达
到大规格标准; 斑鳜和细鳞鲴的平均规格也均达到
市场要求(250 g·尾−1和 200 g·尾−1)。
2.2 “苇−蟹−鳜−鲴”模式的经济效益
由表 4 可知, 如果每 2 年为 1 个试验周期, 则
“苇−蟹−鳜−鲴”模式两个试验周期除收回全部基础
投资外, 还可盈利 7 358元·hm−2 左右。若不考虑基
础投资, 进入正常生产期的“苇−蟹−鳜−鲴”模式 2年
可产生经济效益 1.45×104元·hm−2左右(如第 2 个试
验周期), 比试验前芦苇沼泽地每 2 年的综合经济效
益高出 13倍。
本试验还表明, “苇−蟹”作为“苇−蟹−鳜−鲴”的
过渡模式, 其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如不考虑基础投
资, 2年可产生经济效益 5 600元·hm−2左右(第 1个
试验周期), 比试验前芦苇沼泽地的年平均综合经济
效益高出 4.8 倍。由此提示, 经济效益上“苇−蟹”模
式虽然低于“苇−蟹−鳜−鲴”模式 , 但在初期斑鳜和
细鳞鲴的鱼种驯化技术尚未完全掌握时, 可先建立
“苇−蟹”模式, 收回部分基础投资后, 再过渡到“苇−
蟹−鳜−鲴”模式。若投放规格为 8~10 g·只−1的幼蟹,
并实行春放秋捕, 则通过“苇−蟹”模式可快速收回基
础投资。

表 2 2009年“苇−蟹−鳜−鲴”模式中河蟹、斑鳜和细鳞鲴的捕捞结果
Table 2 Fishing of crab, spotted mandarin fish and microlepido yellowtail of “reed-crab-mandarin fish-microlepido yellowtal”
model in 2009
种类
Species
密度
Density (ind·hm−2)
重量
Weight (kg·hm−2)
规格
Size (g·ind−1)
回捕率
Re-fishing rate (%)
河蟹 Crab 483 81.00 167.7 33.3
斑鳜 Spotted mandarin fish 136 39.34 289.3 71.6
细鳞鲴 Microlepido yellowtail 228 58.62 257.1 54.3

表 3 2009年“苇−蟹−鳜−鲴”模式中河蟹、斑鳜和细鳞鲴捕捞群体的体重组成
Table 3 Composition of somatic weight of crab, spotted mandarin fish and microlepido yellowtail from fishing
population of “reed-crab-mandarin fish-microlepido yellowtal” model in 2009 %
体重组成 Somatic weight (g) 种类 Species
100~124 125~149 150~199 200~249 250~299 >300
河蟹 Crab 3.9 5.5 76.2 13.7 0.7 0
斑鳜 Spotted mandarin fish 0 7.7 11.3 22.4 52.6 16.0
细鳞鲴 Microlepido yellowtail 0 0 3.7 18.2 73.6 4.5

表 4 “苇−蟹−鳜−鲴”模式的投入产出
Table 4 Input and output of “reed-crab-mandarin fish-microlepido yellowtail” model Yuan·hm−2
投入 Input 产出 Output 年份
Year 基础 Basis 苗种 Fry 其他 Others 芦苇 Reed 蟹、鱼 Crab and fish
盈利
Profit
产投比
Ratio of output to input
2006~2007 12 754 266 2 390 1 287 6 953 −7 170 1∶1.870
2008~2009 0 3 692 3 460 3 667 18 013 14 528 1∶0.330
2006~2009 12 754 3 958 5 850 4 954 24 966 7 358 1∶0.754

第 1期 杨富亿等: 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蟹−鳜−鲴”模式研究 119


2.3 “苇−蟹−鳜−鲴”模式的生态效益
“苇−蟹−鳜−鲴”模式的建立 , 改变了芦苇沼泽
地的生态过程。通过建立“苇−蟹−鳜−鲴”模式, 使原
来的芦苇沼泽地每年可增加蓄水量约 8.61×104 m3,
相当于平均水深增加 36.5 cm。试验前芦苇沼泽地春
季干涸而导致土壤干燥, 芦苇发芽较晚, “苇−蟹−鳜
−鲴”模式中环沟、明水沟和越冬池蓄积的水可提高
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 有利于芦苇地下茎的快速
萌发。“苇−蟹−鳜−鲴”模式的建立解决了芦苇沼泽地
自我维持对水的生态需求 , 改善了原有水文过程 ,
增强了芦苇沼泽地自我养护的能力, 提高了芦苇生
产力。对 3 块样地的监测结果表明, 试验地的芦苇
平均密度由试验前(2005年)的 44株·m−2增加到试验
后(2009年)的 67株·m−2, 年均增幅 11.1%; 试验地的
芦苇产量年平均 5 478 kg·hm−2(实际产量), 比试验
前年均增长 22.0%, 使原来低产的芦苇沼泽地逐渐
变为高产苇田。
“苇−蟹−鳜−鲴”模式还具有改善水土环境的生
态效应。根据试验前后水环境与土壤含盐量的变化、
每年的排水量与芦苇收割量等指标估算 , 2006—
2009年, 从试验地表层土壤(0~20 cm)析出的盐分总
量约 9 906 kg·hm−2, 其中随水排掉的盐分总量约 7
293 kg·hm−2, 通过芦苇吸收并收割而排出的盐分总
量约 2 107 kg·hm−2, 分别占 73.6%和 21.3%。水质分
析结果表明, 试验地水环境的盐度、碱度分别由试
验前(2005年)的 2.57 g·L−1、18.68 mmol·L−1下降到
试验后(2009年)的 1.10 g·L−1和 12.10 mmol·L−1, 年
均降幅 19.1%和 10.3%。由表 5可知, 试验地的土壤
含盐量年均下降 20.3%, 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加
8.9%, 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年均分别增加
15.0%、18.9%和 21.6%。
从废水排放标准看, 2009 年试验地所排出的废
水含盐量(1.10 g·L−1)略超过《GB 5749—85生活饮用
水标准》溶解性固体指标 (≤1.000 g·L−1), 但符合
《GB 5084—8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二类 )标准
(≤2.000 g·L−1), 不仅不会造成试验地外部水土环境
的次生盐碱化, 而且可回收用于试验地以外的芦苇
沼泽地的生态补水。
2.4 “苇−蟹−鳜−鲴”模式的社会效益
2006—2007年河蟹驯化养殖成功后, 2008年牛
心套堡苇场采用本试验技术建立“苇−蟹”模式 1 846
hm2, 2010年发展到 2 713 hm2, 其中“苇−蟹−鳜−鲴”
模式 287 hm2。2008—2010年, 牛心套堡苇场推广本
试验技术而累计生产成蟹 175.6 t, 斑鳜 8 736 kg, 细
鳞鲴 13.1 t, 盈利 2.23×106 元, 由此新增人均收入累
计 1 738元, 人均总收入由 2005年的 2 392元提高到
2010年的 4 062元, 年均增幅 11.2%, 其中本试验技
术的贡献率为 43%。
3 讨论与结论
3.1 “苇−蟹−鳜−鲴”模式的合理性
渔业经济上, 河蟹、斑鳜和细鳞鲴都属名、特、
优水产品。在“苇−蟹−鳜−鲴”模式中, 河蟹主要摄食
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 斑鳜主要取食低值杂鱼、小
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细鳞鲴则以斑鳜、河蟹无
法利用且很容易败坏水质的有机碎屑、腐殖质、周
丛生物、蓝藻和绿藻等为食, 故有“环保鱼”之称。以
合适的规格和密度将 3 种水产动物有效配置于芦苇
沼泽地的生态系统中, 把系统中没有经济价值或经
济意义不大的原初生产和次级生产转换为高值水产
品生产, 可有效发挥各生物种之间的饵料生态位效
益和互利协同作用。芦苇可吸收盐碱离子, 吸附有
机悬浮物和富集毒物, 对养殖水环境具有生物净化
效应, 吸附在芦苇茎、叶上的有机悬浮物还可成为
细鳞鲴的饵料; 河蟹与斑鳜取食杂草、低值鱼、虾
和危害芦苇的害虫 , 不仅减少了系统中与芦苇争
肥、争氧、争空间和致病的因子, 其粪便还可增加
肥源 , 摄食活动又可疏松土壤 , 耕耘水体 , 改善水
土环境, 均可促进芦苇生长与地下茎繁殖; 细鳞鲴
的“环保效应”可进一步确保养殖水环境的良性循
环。“苇−蟹−鳜−鲴”模式符合物种共生原理、生态位
原理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原理, 是一种养育(育苇)
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3.2 “苇−蟹−鳜−鲴”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苇−蟹−鳜−鲴”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蟹种放养
密度和成蟹产量均偏高 , 已对水草生长产生影响 ,
且养殖周期过长, 不利于投资回收; 建议不投饵条件
下放养规格为 4~5 g·只−1的蟹种 900~1 200只·hm−2, 或
者放养规格为 8~10 g·只−1的幼蟹 800~1 000 只·hm−2,
当年捕捞成蟹, 控制成蟹产量在 60~75 kg·hm−2。二

表 5 “苇−蟹−鳜−鲴”模式表层土壤(0~20 cm)含盐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
Table 5 Changes of salt and nutrient contents in 0~20 cm soil layer of “reed-crab-mandarin fish-microlepido yellowtal” model g·kg−1
时间 Time 含盐量 Salt content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全氮 Total N 全磷 Total P 全钾 Total K
试验前 Before experiment (2005) 5.74 10.92 0.755 0.269 0.974
试验后 After experiment (2009) 2.31 15.37 1.321 0.538 2.133

12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是斑鳜鱼种的放养密度和规格均偏大, 已显饵料不
足并对细鳞鲴鱼种造成一定危害; 建议不投饵条件
下放养规格为 10~15 g·尾−1 的斑鳜鱼种 120~150
尾·hm−2。三是细鳞鲴鱼种的放养密度偏大, 因饵料
不足导致成鱼规格较小, 体重增幅不高; 建议不投
饵条件下放养密度控制在 150~225尾·hm−2。四是斑
鳜和细鳞鲴鱼种的回捕率均未达到 80%的一般标准,
相对较低(尤其是细鳞鲴); 建议将环形沟和明水沟
的底部由平面形改为凸凹形, 越冬池底部改为坡降
为 6˚~8˚的斜坡形, 形成局部积水, 分段捕捞, 可提
高回捕率。此外, 为进一步提高斑鳜、河蟹的规格
与产量, 在本试验的放养模式下, 养殖期间还应补
充投放一定数量的银鲫、黑龙江鳑鳑、大鳍鱊等繁
殖力较强的鱼类和螺类、贝类等软体动物, 以增殖
斑鳜与河蟹的活体饵料。
本试验中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蟹−鳜−
鲴”模式, 改变了自然芦苇沼泽地低经济效益的单一
结构, 创造了苇、鱼、蟹共生互利、相互促进、优
质高效的多样性环境, 充分利用了芦苇沼泽地水、
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优势, 使其转化为经
济优势和产品优势, 收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均
获丰收”的效果。作为湿地利用与保护的途径之一,
“苇−蟹−鳜−鲴”模式进一步增强了芦苇沼泽湿地的
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 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是一种清洁环保、优质高
效的湿地生态农业模式, 可为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
泽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所借鉴。实施方法上, 可将
“苇−蟹”作为过渡模式回收投资, 这对经济欠发达地
区的农村尤为适用。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 . 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生态农
业学报, 2004, 12(1): 1–3
[2] 张壬午 , 高怀远 . 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展望[J]. 中国生态
农业学报, 2004, 12(2): 23–25
[3] 刘铁军 . 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J]. 中国生态
农业学报, 2006, 14(2): 11–14
[4] 骆世明 . 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 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 2009, 17(3): 405–409
[5] 张鼎华, 罗全旺, 吴建平, 等. “林−蛙−鱼”生态农业模式研
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1): 183–186
[6] 刘某承 , 张丹 , 李文华 . 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
综合效益比较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 中国生态
农业学报, 2010, 18(1): 164–169
[7] 陈飞星 , 张增杰 . 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J]. 应用
生态学报, 2002, 13(3): 323–326
[8] 侯万发, 裴光富. 稻−蟹−泥鳅农田生态系统的效益分析[J].
沈阳学业大学学报, 2005, 36(4): 401–404
[9] 刘兴土. 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M].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2001: 339–360
[10] 李秀军, 杨富亿, 刘兴土.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稻−苇−
鱼”模式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5): 174–177
[11] 李秀军 . 大安古河道盐碱土类型与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3): 111–113
[12] 杨富亿, 李秀军, 王志春, 等.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渔业模
式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4): 192–194
[13] 李艳和 , 江河 , 管远亮 , 等 . 细鳞斜颌鲴湖泊套养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1): 2085–2086
[14] 金刚, 李钟杰, 刘伙泉, 等. 保安湖沉水植被恢复及其渔业
效益[J]. 湖泊科学, 1999, 11(3): 260–266
[15] 钱华 , 叶飞 , 卜金宝 . 虾蟹池混养细鳞斜颌鲴的试验 [J].
渔业致富指南, 2008, 10(3):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