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spring potato fields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practices in double rice cropping area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年 1月 第 19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1, 19(1): 1318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5B02)资助
** 通讯作者: 胡跃高(1959~), 男, 教授, 主要从事农作制度研究。E-mail: huyuegao@cau.edu.cn
林叶春(1985~), 男,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壤生物化学方面研究。E-mail: linyechun@cau.edu.cn
收稿日期: 2010-06-04 接受日期: 2010-08-2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13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林叶春 1 曾昭海 1 唐海明 2 肖小平 2 汤文光 2 杨光立 2 胡跃高 1**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 100193; 2.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长沙 410125)
摘 要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在大田条件下, 以露地处理
为对照, 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 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 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
壤酶活性。其中, 稻草覆盖显著(P<0.05)提高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酶活性, 分别较对照提高
17.55%、24.77%和 87.2%; 稻草+无纺布覆盖显著(P<0.05)提高芳基酰胺酶和脱氢酶活性, 分别较对照提高
8.03%和 71.05%; 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 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 分别
较对照提高 23.44%、22.70%、37.43%和 146.30%; 稻草+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 β-葡萄糖苷酶、芳基酰胺
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 分别较对照提高 34.76%、19.31%、19.03%、51.98%和 125.62%。
由此得出, 覆盖稻草并加盖黑膜可显著提高与土壤养分循环有关的主要土壤酶活性, 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春季马铃薯田 地表覆盖 土壤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S154.2;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1)01-0013-06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spring potato fields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practices in double rice cropping area
LIN Ye-Chun1, ZENG Zhao-Hai1, TANG Hai-Ming2, XIAO Xiao-Ping2, TANG Wen-Guang2,
YANG Guang-Li2, HU Yue-Gao1
(1.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Hunan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China)
Abstract An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rface mulching practices on soil β-glucosidase, aryla-
midase, alkalinephosphatase, arylsulfatase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in spring potato fields in double rice cropping areas. Surface
mulching practices included zero mulching (CK), rice straw mulching, non-woven fabric mulching, rice straw plus non-woven fabric
mulching, black plastic film mulching, and rice straw plus black plastic film mulch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rface mulching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il enzyme activity. Compared with CK, the activitie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rylsulfatase and dehydro-
genas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respectively by 17.55%, 24.77% and 87.2% under rice straw mulching. Arylamidase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by 8.03% and 71.05%, respectively under rice straw plus non-woven fabric
mulching. Black plastic film mulching also significant increased (P<0.05) the activities of β-glucosid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ryl-
sulfatase and dehydrogenase by 23.44%, 22.70%, 37.43% and 146.30%, respectively. Similarly, rice straw plus black plastic film
mul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0.05) the activities of β-glucosidase, arylamid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rylsulfatase and dehy-
drogenase by 34.76%, 19.31%, 19.03%, 51.98% and 125.62%,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refore, the activities of soil enzymes
related to soil nutrient cycling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rice straw plus black plastic film mulching, which in turn enhanced soil
fertil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 Double rice cropping area, Spring potato field, Surface mulching, Soil enzyme activity
(Received June 4, 2010; accepted Aug. 27, 2010)
土壤酶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来自土壤
微生物、动植物残体及活体动植物分泌物, 它是一
类具有催化物质生物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土壤中
拥有大量与物质循环相关的酶类, 其中, 仅参与土
1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壤 C、N循环的酶类就多达 500余种[1]。土壤酶参与
土壤中各类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物质循环, 其活性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体健康水平[23]。
覆盖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技措施 ,
具有较好的保温保湿功能 , 能有效调节土壤微环
境。农业生产中常用的覆盖物较多, 如砾石、地膜、
农作物秸秆、树叶等, 这些覆盖物中尤以塑料膜和
稻草使用最为广泛[45]。无纺布是一类以聚酯为原料
定型成棉布状的材料, 具有防寒、保温、透气、透
光等特点, 最先出现在日本, 1983年引入国内。最早,
无纺布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用于育苗 [68], 后来逐步
发展到林地地表覆盖[9]。地表覆盖可减少土壤蒸散
损失, 提高土壤田间持水能力, 通过改善土壤微环
境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土壤酶的产生。相关研究表
明[1012], 稻草残茬覆盖处理显著影响与 C、N、P、S
等物质循环相关的 β-葡萄糖苷酶、芳基酰胺酶、碱
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等土壤酶活性。近年来, 南
方双季稻区稻田马铃薯种植面积呈现快速扩大趋
势。益阳市是湖南省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2008
年马铃薯种植面积 1.25 万 hm2。前人对稻田种植马
铃薯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覆盖模式下马铃薯产量[13]
和肥料利用[1415]等方面, 针对双季稻区覆盖种植马
铃薯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少见文献报道。
本研究设计了 5 种覆盖模式, 以期探明南方双季稻
区采用不同材料覆盖种植春马铃薯对稻田土壤中主
要土壤酶活的影响, 为该区域马铃薯高效栽培提供
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设置在湖南省益阳市双季稻主产区
(N29°13, E112°21, 海拔 26 m), 10年来试验田一直
为双季稻冬闲耕作模式, 前茬作物为晚稻。试验田
土层深厚, 0~10 cm土层土壤容重 1.08 g·cm3, 有机
质含量 51.0 g·kg, 水解氮 305 mg·kg, 有效磷
16.4 mg·kg, 速效钾 92 mg·kg, pH 7.8 (土︰水=
1︰2.5)。试验地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年
平均气温 16.6 ℃, 年降水量 1 230 mm左右, ≥10 ℃
的活动积温 5 300~6 500 ℃, 无霜期 263~276 d。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为早熟高产品种“费乌瑞它”脱毒
种薯。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 60 d左右, 株型直立, 分
枝少,株高 65 cm 左右, 茎紫褐色, 生长势强。一般
产量为 22 500~37 500 kg·hm, 薯块大而整齐, 是
南方冬春季节马铃薯主栽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由
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 6 个覆盖处理 : T1 为无覆盖 (Zero
mulching, CK); T2为稻草覆盖 8~10 cm(Rice straw
mulching); T3为 120 g·m2无纺布覆盖(Non-woven
fabric mulching); T4为稻草覆盖 8~10 cm并加盖 120
g·m2 无纺布 (Rice straw plus non-woven fabric
mulching); T5为双层黑地膜覆盖(Black plastic film
mulching), 黑膜幅宽 100 cm, 厚度 0.006 mm; T6为
稻草覆盖 8~10 cm 并加盖双层黑地膜(Rice straw
plus black plastic film mulching)。马铃薯播种深度为
1 cm, 覆土后覆盖不同覆盖物 , 其中组合覆盖中 ,
稻草(人工收割的晚稻完整秸秆物)于马铃薯播种后
直接覆盖在地表, 无纺布或黑膜覆盖于稻草上。马
铃薯出苗时, 覆有无纺布和黑膜的处理需要人工破
洞引苗。
试验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试验小区面
积 3.8 m×5.5 m, 每小区播种 8行, 株距 30 cm, 行距
40 cm, 播种密度 69 000穴·hm2。播种前, 随旋耕
施入三元复合肥(N︰P︰K =5︰2︰3) 1 500 kg·hm2,
结薯期追施尿素 12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1.4 取样与分析
试验于 2008年 12月 20日播种, 2009年 5月 11
日收获。分别在苗期(2009年 2月 20日)、团棵期(2009
年 3月 18日)、淀粉积累期(2009年 4月 15日)和成
熟期(2009年 5月 11日)等 4个生育时期, 采用五点
法每小区取 0~15 cm 土层土样, 剔除土壤鲜样中可
见的动植物残体, 过 1 mm筛, 将过筛土样储于 4 ℃
冰箱中待测。分别在苗期和淀粉积累期, 利用地温
计测量 5 cm、10 cm、15 cm、20 cm和 25 cm土层
地温, 每处理设置 2套地温计。
酶活性测定方法: 每个土样分别设 1 个对照样
和 3 个分析样, 对照样仅在恒温培养结束后加入与
分析样等量的酶作用底物, 混匀后过滤, 与分析样
滤液同时比色测定酶催化作用生成物浓度。土样在
105 ℃下烘干 24 h至恒重, 以 1 g干基土比较不同
时期不同处理间土壤酶活性。土壤 β-葡萄糖苷酶
[EC3.2.1.21采用 p-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PNG)
作底物, 37 ℃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 1 h, 400 nm处
比色法测定[1617]; 芳基酰胺酶[EC3.4.11.2]采用 p-二
甲基氨基肉桂醛作底物, 37 ℃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
养 1 h, 540 nm 处比色法测定 [18]; 碱性磷酸酶
[EC3.1.3.1采用 p-硝基苯磷酸二钠(广州伟伯化工)
作底物, 37 ℃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 1 h, 400 nm处
比色法测定[1920]; 芳基硫酸酯酶[EC3.1.6.1]采用 p-
硝基苯硫酸钾配制的 p-硝基苯硫酸酯溶液作底物,
37 ℃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 1 h, 400 nm处比色法
第 1期 林叶春等: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5


测定[2021]; 脱氢酶[EC1.1.1.1]采用 2,3,5-三苯基氯化
四唑(TTC)作底物, 37 ℃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 24
h, 485 nm处比色法测定[1920]。
试验数据使用 Excel 2003 进行整理, 利用 SAS
V9.2进行相关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温度对不同覆盖物的响应
马铃薯苗期和淀粉积累期不同覆盖处理条件下
地温的日变化趋势如图 1 所示。苗期, 各处理地温
日变化较大的土层集中在 5~10 cm, 15 cm以下土层
地温日变幅较小; 降阵雨后的 14:00, 黑膜覆盖(T5)和
稻草+黑膜覆盖处理(T6) 5~10 cm土层较对照(T1)日
增幅较小, 5 cm处 14:00时黑膜覆盖处理(T6)地温较
对照(T1)低 1.75 ℃, 但深层土壤(>15 cm)地温日变
化幅度较小, 其中, 稻草+黑膜覆盖处理(T6)的地温比
对照(T1)高 0.5~1.75 ℃, 较其他处理高 0~1.75 ℃。淀
粉积累期, 各处理不同时段地温变化相似, 土壤温
度集中于 18~20 ℃左右, 地温日变化最大的土层仍集
中在 5 cm浅土层, 但各处理 5 cm土层地温变幅较苗
期缩小。稻草覆盖处理(T2)各土层不同时段地温较对
照(T1)低 0.25~1 ℃, 其他覆盖处理地温较对照(T1)高
0~1 ℃, 稻草+黑膜覆盖处理(T6)较露地对照处理(T1)
提高深层土壤(>15 cm)地温 0.25~1 ℃。
上述结果分析可见: 地温对不同覆盖物的响应
主要集中 5~10 cm浅土层, 稻草+黑膜覆盖处理(T6)
有利于提高深土层(>15 cm)土壤地温; 地表覆盖较
露地有较好的增温保温作用 , 稻草+无纺布覆盖或
黑膜覆盖增温幅度最大; 马铃薯生长后期, 覆盖物
的增温幅度较马铃薯生长前期减小。
2.2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在不同生育时期,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 β-葡萄
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各异(见图 2A)。苗期, 各覆盖处理
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但较对照(T1)
高; 团棵期, 覆盖处理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
对照(T1), 其中, 双黑膜覆盖处理(T5)最高, 各覆盖


图 1 马铃薯苗期(A、B、C)和淀粉积累期(D、E、F)不同覆盖处理下地温的变化
Fig. 1 Soil temperatures under different soil surface mulching patterns at seedling stage (A, B, C) and starch accumulation stage
(D, E, F) of spring potato
苗期测定日期为 2009年 2月 20日, 阵雨; 淀粉积累期测定日期为 2009年 4月 15日, 阵雨。Determination date of seedling stage was Feb.
20, 2009, shower; determination date of starch accumulation stage was April 15, 2009, shower.
1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图 2 不同覆盖处理下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Fig. 2 Changes of soil enzymes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potato under different soil surface mulching patterns

处 理 分 别 较 对 照 高 1.78%(T3)、 3.29%(T4) 、
4.96%(T2)、11.60%(T6)和 23.44%(T5); 淀粉积累期
时, 稻草覆盖处理(T2)和稻草+无纺布覆盖处理(T4)
与对照(T1)比较差异不显著, 其他覆盖处理均显著
低于对照 , 分别降低 11.08%(T6)、19.70%(T3)和
24.98%(T5); 成熟期时, 各覆盖处理 β-葡萄糖苷酶
活性均高于对照(T1), 其中, 稻草覆盖处理(T2)和无
纺布覆盖处理(T3)与对照(T1)相比差异不显著 , 其
他覆盖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 分别高出 11.39%(T4)、
12.16%(T5)和 34.76%(T6)。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
各处理土壤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总体表现为降低升
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
由图 2B 可知 , 在马铃薯的苗期 , 仅稻草+无
纺布覆盖处理 (T4)较对照 (T1)显著提高土壤芳基
酰胺酶活性 2.42%, 稻草覆盖(T2)与对照相比无显
著差异 , 其他覆盖处理较对照降低 6.12%(T3)、
11.25%(T6)和 15.37%(T5); 团棵期 , 各覆盖处理芳
基酰胺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T1), T6 高于其他各处
理, 但 T2、T3、T4 和 T5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各覆
盖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 6.55%(T2)、6.55%(T3)、
8.03%(T4)、9.80%(T5)和 19.31%(T6); 淀粉积累期时,
各覆盖处理芳基酰胺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
其中, T4和 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各覆盖处理较对
照酶活性降低 15.60%(T2)、17.86%(T4)、18.74%(T3)、
30.26%(T6)和 33.61%(T5); 成熟期时 , 仅无纺布处
理(T3)的芳基酰胺酶活性较对照(T1)有显著提高,
提高幅度为 6.65%, 其他覆盖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
分别降低 3.63%(T4)、 9.57%(T5)、 15.04%(T6)和
17.85%(T2)。
由图 2C 可知, 苗期时, 稻草覆盖处理(T2)的土
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T1)相比差异不显著, 其
他覆盖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 分别降低 3.56%(T6)、
4.74%(T5)、7.10%(T3)和 8.78%(T4); 团棵期时, 仅
稻草+无纺布覆盖处理(T4)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
照差异不显著, 其他覆盖处理均较对照有显著提高,
但稻草覆盖(T2)和双黑膜覆盖处理(T5)间差异不显
著 , 各覆盖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提高
5.97%(T3)、16.41%(T6)、17.55%(T2)和 19.53%(T5);
第 1期 林叶春等: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7


淀粉积累期时, 各处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
响不显著; 成熟期时, 仅稻草覆盖处理(T2) 碱性磷
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 降低 2.58%, 其他覆盖处
理 均 显 著高 于 对 照 , 分 别 提高 1.76%(T3)、
4.56%(T4)、19.03%(T6)和 22.70%(T5)。马铃薯整个
生育期内, 各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表现为
前期逐渐降低、后期稍有提高的变化趋势。
由图 2D可知, 苗期时, 各覆盖处理土壤芳基硫
酸酯酶活性均较对照(T1)有显著提高, 但稻草覆盖
(T2)和无纺布覆盖处理(T3)间差异不显著 , 各覆盖
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 34.47%(T5)、39.33%(T4)、
42.18%(T2)、43.32%(T3)和 51.98%(T6); 团棵期时,
仅无纺布覆盖处理(T3)的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对照
相比有所降低, 降低 3.95%, 其他覆盖处理均显著
提 高 芳 基 硫 酸 酯 酶 活 性 , 分 别 较 对 照 提 高
6.16%(T4)、13.88%(T6)、24.77%(T2)和 37.43%(T5);
淀粉积累期时, 仅覆膜处理(T5) 的芳基硫酸酯酶活
性较对照降低 9.16%, 其他覆盖处理的酶活性均显
著提高, 但无纺布(T3)和稻草+无纺布覆盖处理(T4)
间差异不显著 , 各覆盖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
1.81%(T4)、3.38%(T3)、6.82%(T2)和 13.27%(T6); 成
熟期时, 稻草+无纺布(T4)和无纺布覆盖处理(T3)较
对照降低芳基硫酸酯酶活性 , 分别降低 6.90%和
10.36%, 其他覆盖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芳基硫酸酯
酶活性 , 但黑膜覆盖(T5)和稻草覆盖(T2)处理间差
异不显著, 分别较对照提高 3.20%(T5)、7.07%(T2)
和 9.42%(T6)。
由图 2E 可知, 苗期时, 各覆盖处理脱氢酶活性
均较对照有显著提高, 其中, 黑膜覆盖(T5)和稻草+
黑膜覆盖 (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各覆盖处理较对
照分别提高 45.04%(T6)、53.21%(T5)、71.05%(T4)、
75.09%(T3)和 87.20%(T2); 团棵期时 , 仅无纺布覆
盖处理 (T3)的脱氢酶活性较对照有所降低 , 降低
7.54%, 其他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氢酶活性, 分
别提高 4.97%(T2)、 15.97%(T6)、 16.10%(T5)和
16.11%(T4), 但 T4、T5和 T6间差异不显著; 淀粉积
累期时, 稻草+黑膜(T6)和稻草(T2)覆盖处理与对照
相比提高 8.78%和 18.09%, 其他覆盖处理分别较对
照降低 9.80%(T3)、20.31%(T5)和 37.42%(T4); 成熟
期时, 无纺布覆盖(T3)和稻草+无纺布覆盖处理(T4)
的脱氢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其他覆盖处理均
显著提高了脱氢酶活性, 但黑膜覆盖(T5)和稻草+黑
膜覆盖(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各覆盖处理脱氢酶
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 62.69%(T2)、125.62%(T6)和
146.30%(T5)。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 各处理马铃薯
生育后期脱氢酶活性迅速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环境和物质载体, 土
壤温湿度状况、养分分解速率、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酶活性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生长, 这些因素
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而土壤酶活性是评价
土壤质量最普遍的参数[22], 各类土壤酶活性及土壤
温度受农田地表覆盖物的显著影响。
本研究表明, 地温对不同覆盖模式的响应主要
集中 5~10 cm土层, 尤以 5 cm浅土层地温响应较快,
而深层土壤(>15 cm)地温响应较慢, 这与贾生海等[9]
的研究结果相似; 地表覆盖较露地有较好的增温保
温作用 , 稻草+无纺布覆盖或黑膜覆盖的增温幅度
最大; 稻草+黑膜覆盖对深层土壤(>15 cm)的保温作
用较强; 马铃薯生长后期覆盖物的增温幅度较生长
前期缩小, 这与作物叶面积的增大(即植株覆盖度增
大)马铃薯生长后期昼夜温差缩小有关。
β-葡萄糖苷酶参与了土壤中纤维素降解, 在土
壤碳素循环中处于中心地位, 而土壤碳素循环是土
壤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23]。本研究表明, 马铃薯整
个生育期内, 各处理土壤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总体表
现为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苗期时, 各处
理与对照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无显著差异, 生长后
期各处理间差异逐步增大; 成熟期时, 稻草+无纺布
覆盖处理和黑膜覆盖处理的 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对
照有显著提高。土壤 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土壤有机
碳含量密切相关 [24], 稻草后期腐化较多, 增加了土
壤有机碳含量, 可能有助于提高土壤 β-葡萄糖苷酶
活性。
芳基酰胺酶参与了土壤中氮矿化的初反应过程,
催化氨基酸氮端水解反应, 对有机质中氨基酸的释
放起主导作用[25]。本研究结果表明, 地表覆盖对提
高土壤芳基酰胺酶活性的作用不明显, 反而对芳基
酰 胺 酶 活 性 有 一 定 的 削 弱 作 用 , 此 结 果 与
Acosta-Martínez 等[25]的结论不一致。芳基酰胺酶是
一种胞内酶[18], 与土壤微生物量显著相关。洞庭湖
区水稻田土壤偏碱性, 稻草腐解产生的中间产物(有
机酸类)会降低土壤 pH[26], 土壤 pH影响微生物群落
结构及其分布, 这可能减少了土壤中分泌芳基酰胺
酶的微生物。
土壤磷酸酶是土壤磷素循环中的重要酶类。马
铃薯整个生育期内, 各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总
体呈现前期逐渐降低、后期稍有提高的变化趋势 ,
这可能与土壤 pH逐渐减小有关。无纺布和稻草覆盖
降低了碱性磷酸酶活性 , 黑膜覆盖和稻草+黑膜覆
盖有利于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地膜覆盖阻断了雨
水入渗、放缓了稻草腐解速率, 为碱性磷酸酶维持
1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了较适宜酸碱环境, 有利于碱性磷酸酶保持较高的
活性。
芳基硫酸酯酶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细菌和真
菌[27], 在土壤硫素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
表明, 马铃薯苗期, 覆盖显著提高了芳基硫酸酯酶
活性; 马铃薯生育后期, 稻草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
芳基硫酸酯酶活性 , 无纺布覆盖不利于酶活性提
高。稻草腐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养分, 有利于细菌、
真菌等增殖, 可能这些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
泌了较多的芳基硫酸酯酶。
脱氢酶参与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
应。地表覆盖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影响较大。团棵期
以前 , 覆盖稻草和无纺布显著提高了脱氢酶活性 ;
进入淀粉积累期, 各处理脱氢酶活性波动较大, 覆
盖稻草(或加盖黑膜)有助于提高此时期酶活性; 成
熟期时, 各处理酶活明显降低, 引起此类现象的原
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稻草+黑膜覆盖土壤增温保墒表现突出 , 可显
著提高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养分循环有关的主
要土壤酶活性, 有利于提高土体质量, 有助于我国
南方双季稻区稻田马铃薯与双季稻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 Nannnipieri P, Smalla K. Nucleic acids and proteins in
soil[M]// Gianfreda L, Ruggiero P. Enzyme activities in soil.
German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6: 257331
[2] 周礼恺 , 张志明 , 曹承绵 . 土壤酶活性的总体在评价土壤
肥力水平中的作用[J]. 土壤学报, 1983, 20(4): 413418
[3] Gil-Sotres F, Trasar-Cepeda C, Leirós M C, et al.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evaluating soil quality using biochemical prop-
ertie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5, 37(5): 877887
[4] 符冠富, 王丹英, 徐春梅, 等. 稻田冬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
酶活性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15(3): 618624
[5] Rabary B, Sall S, Letourmy P, et al. Effects of living mulches
or residue amendments on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direct
seeded cropping systems of Madagascar[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8, 39(2): 236243
[6] 崔景富, 李云鹏, 高淑英, 等. 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J]. 现
代农业, 2006(12): 2324
[7] 钟建明 , 薛美琼 , 宋云华 , 等 . 无纺布覆盖蔬菜生产技术
[J]. 北方园艺, 2008(3): 9596
[8] 姚月明, 王海候, 陆长婴, 等. 不同规格无纺布覆盖育秧对机
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科学, 2009, 21(8): 3234, 37
[9] 贾生海, 程建萍 . 无纺布覆盖水平沟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4): 9194
[10] Deng S P, Tabatabai M A. Effect of tillage and residue man-
agement on enzyme activities in soils: Ⅰ. Amidohydrolases[J].
Biol Fertil Soils, 1996, 22(3): 202207
[11] Deng S P, Tabatabai M A. Effect of tillage and residue man-
agement on enzyme activities in soils: Ⅱ. Glycosidases[J].
Biol Fertil Soils, 1996, 22(3): 208213
[12] Deng S P, Tabatabai M A. Effect of tillage and residue man-
agement on enzyme activities in soils: Ⅲ. Phosphatases and
arylsulfatase[J]. Biol Fertil Soils, 1997, 24(2): 141146
[13] 何长征, 刘明月, 龙华, 等. 不同覆盖方式对冬闲稻田马铃
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23(11):
249252
[14] 范贵国 , 陈应昂 , 王德明 . 稻田免耕马铃薯平衡施肥试验
[J]. 贵州农业科学, 2005, 33(2): 5152
[15] 胡腾胜 , 陈跃 , 徐健 . 马铃薯稻田免耕全程覆盖栽培氮、
磷、钾肥效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 2005, 33(4): 3638
[16] Weaver R W, Augle S, Bottomly P J, et al. Methods of soil
analysis. Part 2.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No. 5[M]//Tabatabai M A. Enzymes. Madis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1994: 775833
[17] Eivazi F, Tabatabai M A. Glucosidases and galactosidases in
soils[J]. Soil Biol Biochem, 1988, 20(5): 601606
[18] Acosta-Martínez V, Tabatabai M A. Arylamidase activity of
soils[J]. Soil Sci Soc Am J, 2000, 64: 25221
[19] Weaver, Page A L, Miller R H, et al. Methods of soil analysis.
Part 2.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Second
Edition, No. 9[M]//Tabatabai M A. Soil Enzymes. Madis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1982: 903943
[20] 吴金水, 林启美, 黄巧云, 等.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
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气象出版社, 2006
[21] Tabatabai M A, Bremner J M. Arysulphatase activity of
soils[J]. Soil Sci Soc Am Proc, 1970, 34: 225229
[22] Trasar-Cepeda C, Leirós M C, Seoane S, et a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under crop rotation[J]. Applied Soil Ecol-
ogy, 2008, 39(2): 133143
[23] Turner B L, Hopkins D W, Haygarth P M, et al. β-Glucosidase
activity in pasture soils[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2, 20(2):
157162
[24] Wang X C, Lu Q. Beta-glucosidase activity in paddy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J]. Pedosphere, 2006, 16(1):
118124
[25] Acosta-Martínez V, Tabatabai M A. Arylamidase activity in
soils: Effect of trace elements and relationships to soil prop-
erties and activities of amidohydrolases[J]. Soil Biol Biochem,
2001, 33(1): 1723
[26] 严洁 , 邓良基 , 黄剑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
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机化, 2005(2): 3134
[27] Niriagu J O. Sulfur in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impacts,
part Ⅱ[M]//Fitzgerald J W. Naturally occurring organosulfur
compounds in soil. NewYork: Wiley, 1978: 39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