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network ecosystem in Jinan

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与构建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5月 第 18卷 第 3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0, 18(3): 600−60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337010)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5GG4406003)资助
鲁敏(1965~), 女,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园林生态等方面的研究。E-mail: lumin118@163.com
收稿日期: 2009-04-24 接受日期: 2009-09-1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600
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与构建*
鲁 敏 1 杨东兴 1 刘 佳 2 裴翡翡 1
(1. 山东建筑大学 济南 250101; 2. 秦皇岛水山文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布局及构建, 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园林建设的
主要景观格局模式,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本研究运用城市生态学
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对济南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进行了规划布局与构建: 采用以核心公园为中心、放射
状园林绿带为轴线、市级公园为结点、环城绿带为结合部的多绿心、环网状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 形成“一
心、三环、六带、七廊、七区、多楔、多点”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格局。
关键词 绿地 生态网络 生态规划 城市自然保护 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 S73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3-0600-06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network ecosystem in Jinan
LU Min1, YANG Dong-Xing1, LIU Jia2, PEI Fei-Fei1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Jinan 250101, China;
2. Qinhuangdao Shuishanwenjing Landscape Design Co. Ltd.,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Abstract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 are the main landscape patterns of ecological gardens
for basic city ecological facilities and for rural-urban integration. The green space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ities.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ecology and
city landscape lays out the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 system in Jinan, in which the multi-green centers and ring-net city green
space are developed as the core, green garden bands as radiation axes, city-level parks as nodes and round-the-city greenbelts as
junctions. Thus, a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 can be created with one centre, three rings, six belts, seven passes and districts, and
multi-wedges and nodes.
Key words Green space, Ecosystem network,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natural conservation, Landscape pattern
(Received April 24, 2009; accepted Sept. 11, 2009)
如何充分发挥绿地的功能和效应, 提高绿地系
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已引起人们的日益
关注[1−4]。城市生态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
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5−6]。相互连接的绿地斑块可
以促进基因流动、协助物种迁移, 对于种群的发育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8]。因此, 依据景观生态及生
态规划的原理 , 建立和维持绿地斑块之间的连接 ,
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城市综合绿地生态网络体
系及其规划布局, 不仅成为城市基本生态设施建设
和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景观格局模式,
而且具有生态、美学、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起着重要作用 [9−10], 尤其
是成为维护城市物种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的
必要条件, 是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体
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
要途径和内容[5−6]。
近年来, 绿地生态网络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
悄然兴起, 推动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构建。20 世
纪 80年代开始,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欧美国
家迅速发展, 为区域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随
之 , 在欧洲已有的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
structure)、生态构架(Ecological framework)及美国绿
道体系(Greenway system)等概念的基础上, 结合景
第 3期 鲁 敏等: 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与构建 601


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原理 , 扩散廊道 (Dispersal
corridors)、栖地网络(Habitat network)等概念在城市
景观规划中出现, 有关城市、区域及国家的生态网络
(Ecological networks)也在规划建设之中。尤其是绿道
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以后[11], 形成了生态网络规划
理念, 成为北美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重要思想。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
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学界、地理学界
开始用自己独到的视角来审视城市绿地问题。彭镇
华等提出了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网络”[12−13]。吴未
提出建设城市生态网络要实现“功能规划”向“效
能规划”的转变; 魏培东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
动角度出发, 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网络
需要政府的参与; 孟亚凡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视角回
顾了绿色通道的发展历史, 从尺度、目标、构成、
网络结构及横向协调等 5 个方面对绿色通道的规划
提出了比较详细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刘滨谊从绿道
概念及其发展历史阶段入手, 着重介绍了美国新英格
兰地区的绿道网络规划, 并分析了绿道网络规划对我
国现阶段的启示, 即明确绿道网络规划框架、进行多
功能绿道规划、协调好各级层次绿地的衔接[14−17]。
上海、苏州等城市的环城绿带及城市绿地生态
网络规划, 南京和北京等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为后
期进行综合的生态网络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
但我国生态网络规划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缺乏广泛
的公众参与、规划决策缺少科研理论支撑、规划实
施后的长效管理模式不健全等。我国的绿地生态网
络规划有必要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生态网络规划和
实施模式, 寻找适合我国现状的生态网络规划体系。
1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Urban greens space network),
国内亦有学者称为绿地网络、生态网络、绿色网络、
绿道网络等, 是除建设密集区或用于集约农业、工
业或其他人类高频度活动以外, 自然的或植被稳定
的以及依照自然规律而相连接的空间, 主要以植被
带、河流和农地为主(包括人造自然景观), 强调自然
的过程和特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意
义的绿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络结构体系, 廊
道在城市等破碎景观中对生物栖息和物种的保护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
绿地生态网络是通过绿色廊道、楔型绿地和节
点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院、苗圃自然保护
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纳入绿地网络,
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
的绿色景观生态结构体系。网络的绿地生态格局不
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还能够最大程度地
发挥绿地的生态效应, 是城市生态走廊中纵横交错
的生态廊道和绿色节点有机构建起来的绿色生态网
络体系。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思想是多学科综合发展
形成的一种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念, 这一思想包含
了许多已有的环境学和生态学理论。环境容量、自
净能力、生态补偿和生态稳定性等都可看作是绿地
生态网络的基础[20]。
2 济南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布局及构建
2.1 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构建的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的架构必须依赖绿色生态网络的
联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干流河道、楔形绿地将相
互集中的开敞空间系统与城市化空间系统紧密结合,
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 合理布局, 使城市绿地
布局围绕在城市四周 , 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 ,
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通过绿色通道的
营建, 构建城市绿脉体系, 连接分散于城市的大小
绿地, 增加各生境的连接度, 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
移和分布的阻力, 让更多的动植物渗入建成区, 延
伸到其适生的地域生境中, 同时在网络结点增加开
敞空间, 给生物提供更大面积的栖息地, 以保护小
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旨在构建一种人、
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 恢复构建一种景
观空间格局, 这种格局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应充分考
虑, 通过现存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破坏区域的恢复
重建来形成, 并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与简单的城市绿化不同,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的
核心思想是改变见缝插绿, 盲目增绿, 造成绿地破
碎度加大的传统做法, 改变将绿化仅作为城市空间
视觉效果的形式或仅减缓环境污染的作用, 突出绿
地系统的恢复自然、整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
促进绿色生态网络景观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2 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
新的理论依据和空间模式: 它把水平功能流, 特别
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
象, 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 把
“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空间
模式。这一空间模式表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
就表现为“核−带(轴、廊)−网”模式[21]。这一模式
的提出, 为在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
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模式。
(1) 核: 从区域层面, “核”指的是具有相当面
60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积的大块绿化空间, 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
地等; 从城市层面, “核”指的是建成区范围内大面
积的公园绿地 , 是城市的绿心 , 对调节城市气候 ,
提供生物生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核”可以看作景
观生态学中的“斑块”。
(2) 带(轴、廊): 即区域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
线状或带状城市绿地。具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
然绿带, 如河流、滩涂; 另一类是人工绿带, 如道路
绿地、城市外环绿地和城市游憩绿地等。绿带主要
由较为自然稳定的植物群落组成, 生物环境类型多
样, 生物多样性高。“带”可以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
“廊道”。
(3) 网: 由纵横交错的绿带、绿廊和绿轴组成,
并串联各类“斑块”的绿化网络。“网”是绿地系统
“基质”的骨架, 从物质形态上看, 主要由道路绿
地、带状防护绿地、自然河道串联工业区、仓储区、
居住区、行政区、商业区等构成。
2.3 济南市绿地现状及分析
济南市建成区总面积约为 738.76 km2, 人口约
173万人。济南市各类绿地面积及比例见表 1, 绿化
覆盖率见表 2。建成区绿地总面积为 209.07 km2,
绿地率为 28.30%。其中, 人均绿地面积 1.21 m2, 公
园及附属绿地面积 47.17 km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0.27 m2。

表 1 济南市建成区各类绿地面积统计表
Tab. 1 The statistics of all kinds greenlands area of the built-up area in Jinan
项目
Item
公园及附属绿地
Parks and attached
green space
道路绿地
Road green
space
滨水绿地
Waterfront green
space
自然植被
Natural
vegetation
农林植被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vegetation
城市总绿地
Total urban green
space
占地面积 Area (km2) 47.17 29.86 15.43 107.50 9.12 209.07
百分比 Percentage (%) 22.56 14.28 7.38 51.42 4.36 28.30
资料来源为 2005年济南市城市遥感图像及解译数据, 表 2同。Sources are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and interpretation data of Jinan City in
2005. The same as the tab. 2.

表 2 济南市建成区各类绿地覆盖率统计表
Tab. 2 The statistics of all kinds greenlands coverage of the built-up area in Jinan
项目
Item
公园及附属绿地
Parks and attached
green space
道路绿地
Road green
space
滨水绿地
Waterfront
green space
自然植被
Natural
vegetation
农林植被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vegetation
城市总绿地
Total urban green
space
覆盖面积 Coverage area (km2) 49.73 31.54 20.95 139.65 9.31 251.20
覆盖率 Green coverage (%) 19.80 12.56 8.34 55.60 3.71 34.00

由表 1、表 2可看出: 济南市建成区总体绿地覆
盖状况较好, 总覆盖率达 34.00%, 基本满足了绿地
系统对城市环境的生态改善作用。但由于建成区内
人口较多, 人均绿地面积只有 1.21 m2, 人均公共绿
地面积也只有 0.27 m2, 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6 m2的
标准。其次, 5类绿地占地不均, 比例不合理, 其中,
自然植被 139.65 km2, 占建成区绿地面积的 55.60%,
公园及附属绿地占地较少, 比重较小, 只占总体绿
地面积的 19.80%, 农林植被包括建成区内的耕地、
园地、苗圃、花圃、农田地头林地、卫生隔离带、
防护林等 , 在城市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只占
3.71%, 未充分起到城市生态隔离的作用。
近几年, 济南市的绿地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城
市绿地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城市绿化覆盖
率、绿地率、人均绿地占有面积等绿化指标都有很
大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城市中心区绿地明
显偏少和绿化用地紧张; 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面积
小 , 布局不合理 ; 绿地系统的立体空间层次简单 ,
绿化方式单一, 缺少必要的绿化隔离带; 城郊森林
和环城林带建设还远远不足等问题; 尤其是未形成
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 还不能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大
环境生态系统和取得整体效应上的生态支持。为此,
进一步加强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建设,
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是保护改善济南城市生
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
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济南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布局
济南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构建: 运用城市生态
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采用以核心公园为中
心、放射状园林绿带为轴线、市级公园为结点、环
城绿带为结合部的多绿心、环网状的城市绿地系统
模式, 形成“一心、三环、六带、七廊、七区、多
楔、多点”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济南市建成区绿
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图见图 1。
2.4.1 “一心”的建设
“一心”, 即城市绿心, 由大明湖公园、趵突泉、
五龙潭公园及环城公园所包围的城市公共绿地组
成。结合大明湖风景名胜区、五龙潭公园以及环城
公园的扩建工作 , 绿心的绿地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
形成济南市的城市中央公园, 也是市中心最大的一
第 3期 鲁 敏等: 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与构建 603



图 1 济南市建成区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图
Fig. 1 Planning map of green eco-network system of built-up area of Jinan

片块状绿地集中区。绿心的规划改变了以往以商业
区为城市中心的模式, 利用现有的综合公园、风景
区或市民广场绿地, 加以扩充, 建立城市中央公园,
作为城市发展的有机内核, 引导城市以新的绿心为
中心发展。此为济南市经济政治中心, 也是集中体
现济南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的部分, 以此作为济南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的中心, 向整个城市外
围扩展、延续, 实现景观、生态与泉城人文、历史
的协调统一。
2.4.2 “三环”外生态环和内生态环的建设
“三环”指环城绿带的建设, 是城市的外生态
环, 指城区外缘的生态环。
第一环是指由经十路、历山路、纬十二路、北
园路所形成的环形绿带; 第二环指二环路绿带; 第
三环由环城高速绿带构成。
环城林带的形状和面积具有特殊性, 它与城市
浑然一体, 改变了城市景观, 使自然森林的基本功
能得到发挥, 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康体保健、
降低噪音等具有显著作用。研究表明环城绿带宽度
在 600~1 200 m时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生态
群落景观结构[22]。
外生态环第一环环内是济南市的中心城区, 一
环将城区内的各个绿点串联起来, 再与道路绿廊相
结合, 形成绿网, 加强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区的沟通;
第二环利用二环环城绿带作为城乡绿地融合的缓冲
区, 发挥了边缘效应, 保护和发展了城市生态系统
的生物多样性, 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开敞性绿地
空间, 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三环是城市的生态保护
圈 , 使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流通和新鲜空
气的流动顺畅, 从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
生态隔离带即内生态环, 主要指城区外围居住
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内的各级公园绿地。在山东省
水泥厂、济南钢铁厂、济南炼油厂、黄台发电厂、
山东省化工厂等主要污染工业区的周围, 建设一定
宽度的净化林带和生态隔离带; 对居民小区进行绿
化分割保护, 使其与周围的绿地结合起来, 并通过
林荫道、街头绿地、附属绿地等将其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在功能上具有较好连续性的生态绿环。
在近郊与各中心副城、组团之间建立较宽绿化
隔离带, 避免副城对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避
免城市“滩大饼”式发展, 形成市郊的绿色生态环,
60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成为向城市输送新鲜空气的基地。
2.4.3 “六带”的建设
“六带”指济南市的 6 条主要河流水系的绿地
建设, 6条水系包括护城河、大辛河、窑头大沟、兴
济河、玉符河和小清河。此 6条河流构成了济南市最
重要的河流生态廊道, 联结城市绿心及各个绿点。
“六带”作为连接各绿地斑块的绿地廊道在生
态网络中的地位突出, 首要功能是其生态功能, 它
不仅构成了城市中的自然系统, 而且对生物物种的
丰富度、迁移与扩散等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维持生
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0−23]。生态廊道的宽度在满
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 随着廊道宽度的增
加, 环境的异质性增加, 物种的多样性也增加。据研
究, 30 m宽的河流植被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必
须 的, 河流植被宽度在 30 m 以上时, 就能有效起
到降低温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
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和河床沉积、有效过滤污
染物的作用[22,24]。
现即将施工建设的小清河两侧的绿带景观规划
宽度为 20 m,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建议在城区内土
地和空间限制较大的地方 , 河流两侧尽可能设置
30~50 m 绿带 , 在城郊空间允许的地方 , 设置
100~500 m 宽、以乔木为主的林带; 绿地结构采用
乔、灌、草、藤相结合, 形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
复合立体空间层次的生态植物群落结构; 植物配置
以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为主, 兼顾观赏性和城市
景观 ; 并且利用河道绿化 , 结合水污染治理 , 种植
各类能净化水体兼具观赏效应的湿地植物, 加快水
循环,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4.4 “七廊”的建设
“七廊”指连接主城区与城郊、次中心城镇的
7条主要道路。主要包括: 济泺路至英雄山路段、舜
耕路至泺文路段、五影山中路至工业北路段、张庄
路至堤口路段、南辛庄西路至花园路段、经二路至
轻骑路段和经十路沿线段, 构成了济南道路绿色生
态廊道的骨架。形成绿色生态廊道首先需要有一定
的宽度, 才能真正发挥其生态效益。从生态角度讲,
绿色廊道宽度增加, 环境异质性增加, 进而物种多
样性增加。只有达到一定的宽度阈值后, 生态效应
才会明显表现出来。研究表明: 道路的生态宽度阈
值应为 7~12 m; 而当道路绿化带宽度达 60 m时, 才
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的需要 [22]。因此, 在城区段, 道路绿廊两侧应建成
7~30 m宽的绿化带, 而且要结合基础绿带、街头绿
地、小游园和绿地广场等绿地的建设, 充分发挥生
态绿廊的生态和景观效益; 在城郊段, 道路两侧应
建成 30~200 m宽的绿化带, 郊区段的道路是生态绿
廊最完整的体现, 主要应用防护式、隔离式的林带,
两侧绿化以各种林地、果园、苗圃为主, 尽量与防
护林、经济林结合, 做到一林多用。
通过城市主要干道、水系绿带及环城防护林带、
环城水系林带和环城道路林带等生态廊道的恢复、
调整完善和构建, 形成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基本骨
架和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墙和屏障, 在最大实现绿廊
生态效益的同时兼具向外展示济南形象的功能。
2.4.5 “七区”的建设
“七区”包括济南远郊水土流失严重的南部山
区和北部沿黄平原风蚀沙化区两个重点生态保护区
和龙洞风景名胜区、千佛山风景名胜区、英雄山风
景名胜区、西郊森林公园以及华山风景名胜区 5 个
自然风景区或森林公园。这 7 个区分别分布在济南
市四周的郊区郊县, 为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物质能
量的流通提供大型中转站。
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实践和有关的研究
已经表明, 城市中心区域的绿化在改善城区环境质
量方面的作用固然重要 , 但就一个城市整体而言 ,
相对独立、封闭、有限的城区绿化已不足以形成改
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的效益。必须越出城区界限 ,
向与城郊连成一体的大环境绿地方向迈进, 特别是
大面积绿量的城郊成片绿地尤其是城郊森林的保
护、建设及拓展, 必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
影响。据资料证明: 当城市周围的森林覆盖率为 5%
时, 要求市内绿地率达到 30%; 当城市周围的森林
覆被率提高到 16%~20%时, 则市内的绿地率可降到
15%~16%。为此城郊自然风景区和城郊森林以及生
态保护区的建设为生物的迁徙、繁殖和栖息, 以及
市区新鲜空气的传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2]。因此,
在济南城市城区绿地建设的同时, 要将“七区”以
及其他城郊森林的绿化建设、生态恢复和保护, 作
为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有机整体, 与中心城市建设
同步规划 , 同步实施 , 同步发展 , 形成城郊森林生
态防护体系。
2.4.6 “多楔、多点”的建设
“环状+楔形”式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已经得到
普遍认可。这样的系统首先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形成,
拥有大片连续的城郊绿地, 既保护了城市环境, 又
将郊野的绿引入城市; 其次, 楔形绿地还可将清凉
的风, 新鲜的空气, 甚至远山近水都借入城市。济南
城市绿楔的规划布置, 可沿河流水系和道路, 形成
多个城内窄、城外宽的楔形绿地, 将自然引入城内,
构成城市的生态走廊。楔形绿地的方向与主导风向
基本平行, 可将新鲜空气和风媒植物引入城内。结
第 3期 鲁 敏等: 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与构建 605


合绿环的建设, 在绿环与绿楔围合、交叉而划分出
的各城区块中, 在对生物群体较敏感的地段和地点
建立多个绿点, 即“暂息地”, 将生物由天然栖息
地引入城市绿地中, 从而形成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
系统。
在生态绿环及放射状的生态绿廊上, 适当距离
的布置区级公园、绿地广场或街头开放绿地作为绿
点, 也是局部的小绿心和居民社交、集会等活动中
心。这些绿点以植物造景为主, 营建具有良好生态
效益的小环境, 并且成为市民日常接触城市自然环
境, 进行休息、锻炼、交往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适当
布景游憩设施, 不仅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 还可与
营建城市风景公园、纪念性公园、游乐园、植物园
等相结合, 一园多用。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街头绿地
的建设, 在生态绿廊的联结下, 易于向城乡结合部
发展, 并与城郊风景林地相联系、沟通, 促进城市
内、外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流与转换, 从而缓冲城市
内部环境质量压力。
通过上述“一心、三环、六带、七廊、七区、
多楔、多点”的济南绿地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 形
成圈层式、放射状, 心、环、网、片相交融的“环
状+楔形”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从而加强城区
绿地、城郊森林和远郊农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接 ,
将大自然引入城市, 创造连续的城市绿色空间, 发
挥大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使城市依托近远郊
的生态支持, 达到持续发展。
3 讨论与展望
城市绿地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 是构建稳定持
久合理的绿地系统结构的基础, 也是城市规划的重
要内容。长期以来绿地建设理论的欠缺, 已成为影
响中国城市绿地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规划思想的出现, 发展并完善了城市绿地
建设理论。城市的绿地生态网络建设是一个崭新的
课题, 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园林规划、
城市规划等诸多学科。
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理论,
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理论基础, 还处在一个发
展时期, 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城市绿地生态网
络规划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 如何将理论与实
践结合形成科学、系统的调查、评价与规划方法都
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 对于其完善的理论体系、
生态框架及其建设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
探索。这些研究将为面向城市景观规划、自然保护
及生态重建的生态网络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浩, 王祥荣. 城市绿地的三维生态特征及其生态功能[J].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21(2): 101−104
[2] 祝宁, 李敏 , 柴一新. 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9): 1117−1120
[3] 陈芳, 周志翔, 肖荣波, 等. 城市工业区绿地生态服务功能
的计量评价——以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为例[J]. 应用生
态学报, 2006, 26(7): 2229−2236
[4] 刘晓玲 , 周青 . 城镇环境绿化的若干生态学问题思考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4): 12−14
[5] 鲁敏 , 王仁卿 , 李英杰 .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策略[J]. 中
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6): 182−184
[6] 鲁敏 , 刘佳 , 李亚男 . 济南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构建的途
径与策略[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8, 23(5): 377−380
[7] Hargrove W W, Hoffman F M, Efroymson R A. A practical-
map-analysis tool for detecting potential dispersal corridors[J].
Landscape Eco, 2004, 20: 361−373
[8] Brown J H, Kodrick-Brown A. Turnover rates in insular bio-
geography: Effect of immigration on extinction[J]. Ecology,
1977, 58: 445−449
[9] 张庆费 . 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 [J]. 城市规划汇刊 ,
2002(1): 75−78
[10] 孔繁花 , 尹海伟 . 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 生态学
报, 2008, 28(4): 1711−1719
[11] 李昌浩 , 朱晓东 . 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
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 2007, 20(3): 34−39
[12] 江泽慧 . 构建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系统思考[J]. 林业
经济, 2001(10): 3−6
[13] 刘先根.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
突出成果[J]. 中国林业, 2003(7B): 39−40
[14] 刘滨谊 .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J]. 中国
园林, 2002, 26(2): 76−79
[15] 吴人韦 . 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
究[J]. 城市规划, 2000, 24(4): 31−33
[16] 魏培东.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网络[J]. 中国人口·资
源与环境, 2003, 13(4): 78−81
[17] 刘滨谊 . 城市生态绿化系统规划初探——上海浦东新区环
境绿地系统规划[J]. 城市规划汇刊, 1991(6): 50−57
[18] 李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2002
[19] 沈一 , 陈涛 . 城市景观生态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的研究 [J].
四川建筑, 2004, 24(6): 11−12
[20] Jongman R H G, Kulvik M, Kristiansen I. Europe ecological
and greenway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305−319
[21] 刘茂松 , 张明娟 .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 化学
工业出版社, 2004
[22] 鲁敏 , 李英杰 .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植物种选择与
绿化工程构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3] 黄艺, 陈晖, 黄志基, 等. 利用廊道网络构建城市绿地生态
系统———以东营市西城区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6,
17(9): 1683−1687
[24] 马志宇 , 黄耀志 .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探讨 [J]. 山西建筑 ,
2007, 33(13):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