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etic analysis of resistance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of wheat germplasms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遗传分析



全 文 :    倡 国家 863 计划 (2003AA211010)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计划 (YGG0301)资助
收稿日期 :2005唱12唱08   改回日期 :2006唱03唱12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遗传分析 倡
曹亚萍  张明义  宁东贤  范绍强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临汾   041000)
摘  要   以抗黄矮病小麦种质为母本 、丰产性品种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鉴定所有 F1 代及保留组合 6 个世代的抗
病性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和加权最小二乘法分析抗病基因的遗传效应 ,根据 Castle唱Wright 方法估计抗病种
质的最小抗病基因数目 。 结果表明 :抗黄矮病遗传不符合加性唱显性模型 ,以加性效应为主 ,抗病基因间存在明显
的互作效应 ,表现为加性 × 加性和加性 × 显性 ;黄矮病抗性遗传力较高 ,变幅为 69畅15 % ~ 97畅75 % ;抗病种质
“02R084”和“02R493”分别含有 1 对抗病基因 ,且在不同遗传背景中基因互作方式存在差异 。
关键词   冬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遗传效应   基因数目
Genetic analysis of resistance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of wheat germplasms .CAO Ya唱Ping ,ZHANG Ming唱Yi ,NING
Dong唱Xian ,FAN Shao唱Qiang (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nfen 041000 ,
China) ,CJEA ,2007 ,15(4) :116 ~ 119
Abstract   Disease唱resistance character of wheat germplasms was identified using 3 × 4 incomplete diallel model and
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 in all F1 ,and in six generation reserved combinations of 3 BYDV唱resistance material females
and 4 fer tility variety males .The least gene number was estimated in the disease唱resistance trait by Castle唱Wright method .
Results show that inheritance does not follow additive唱dominant genetic model ,while additive effects remain significan t .
Meanwhile significant in teractions are found with additive × additive and additive × dominant .Heritabilit y of BYDV resis唱
tance is high and within the range of 69畅15 % ~ 97畅75 % .02R084 and 02R493 are estimated to contain one resistance
gene ,and gene interactions vary with differen t genetic backgrounds .
Key words   Winter wheat ,BYDV ,Gene effect ,Gene number
(Received Dec .8 ,2005 ;revised March 12 ,2006)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简称 BYDV)引起 ,一般年
份减产 5 % ~ 10 % ,流行年份减产 30 % 以上 。 近年来该病在我国有蔓延趋势 ,西北至新疆 ,西南至四川 、云
南 ,东南至江苏都有发生 ,且以 GAV 株系为主 。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发现 BYDV 以来 ,科学家们采用远缘杂
交 、生物技术等方法 ,将外源抗 BYDV 基因导入普通小麦 ,构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 BYDV 抗源 。 近年来辛志
勇等[1]和何聪芬等[2]曾利用中间偃麦草(L1)作为抗源进行遗传研究 ,证明其后代所携带的抗 BYDV 基因是
显性单基因 ;法国的 Comeau A .等利用“彭梯卡”偃麦草与小麦杂交 ,有 2 % F1 系近免疫 ,证明其抗性性状非
单基因控制[3] 。 本文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的抗源材料 ,在抗病性鉴定基础上 ,进一步选用 2
个抗病种质“02R084”和“02R493” ,进行抗黄矮病遗传研究 ,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的抗 BYDV 材料中 ,选择高抗大麦黄矮病毒且农艺性状较好
的种质 3 份 ,分别为 “02R084” 、“02R493” 、“00R020” ,其接种后调查均无明显发病症状 ,但具有病理反
应 ,表现为高抗类型 ,试验编号分别为 1 ~ 3 ;选择当地推广的“晋麦 72 号” 、“石 4185” 、“晋麦 65 号” 、“晋
麦 47 号”4 个丰产品种作为试验材料 ,编号分别为 4 ~ 7 ;供试毒源为大麦黄矮病毒 GAV 株系 ,传毒介体
为麦二叉蚜 。
2002 年以 3 个高抗 BYDV 材料作母本(P ♀ ) ,4 个高产品种作父本(P ♂ ) ,配制 3 × 4 不完全双列杂交组
合 ,共 12 份材料 。 2003 年度将杂种 F1 代 12 份材料播种于水地试验田 ,试验为双行区 ,行长 3m ,行距 23cm ,
第 15卷第 4 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5   No .4
2 0 0 7 年 7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唱Agriculture July ,  2007
株距 5cm ,随机排列 ,3 次重复 ,同年选留丰产性较好的组合进行回交和再次杂交 ,以备后用 。 2004 年度选留
丰产性较好的 4 个组合(“02R084 × 晋麦 72 号” 、“02R084 × 石 4185” 、“02R493 × 晋麦 65 号” 、“02R493 × 晋
麦 47 号”) ,种植 2 个亲本世代 P1(母本)和 P2(父本)各 2 行 、2 个杂交世代 F1 2 行和 F2 30 行 、2 个回交世代
B1 (与母本回交)和 B2 (与父本回交)各 6 行 ,田间顺序排列 ,行长 2cm ,行距 21cm ,株距 5cm ,试验区四周设保
护行 。
采用感染黄矮病 GAV 株系的小麦幼苗离体叶段 ,将麦二叉蚜饲毒 24h ,于小麦起身期对全部材料进行
BYDV 人工分株接种 ,每株接种一个叶段 ,每段蚜量 5 ~ 8 头 ,传毒 2d 后杀灭毒蚜 。 田间调查于抽穗后进行 ,
调查项目为旗叶和倒二叶病斑所占比例 、每株发病叶所占比例以及发病株在调查群体中所占比例 ,三者综
合平均作为发病率 ,记作 S % 。 2003 年按重复调查各组合的平均值 ,2004 年按世代分株调查 ,P1 、P2 、F1 各
调查 20 株 ,F2 调查 200 株 ,B1 、B2 各调查 50 株 。 将所记载的发病率 S % 转换为抗病率 R % ( R % = 1 -
S % ) ,再对其作百分数反正弦转换( R + = sin - 1 R) ,R + 即确定为植株抗病值 ,为小麦抗 BYDV 遗传分析的
原始数据 。 将材料分为高抗 ,R + > 71畅6 ;抗 ,R + = 56畅8 ~ 71畅5 ;中抗 ,R + = 45畅0 ~ 56畅7 ;中感 ,R + = 39畅2 ~
44畅9 ;高感 ,R + < 39畅2 。
F1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方法[4]进行方差分析 ,估算各遗传参数和遗传力 ,对黄矮病抗性遗传进
行初步了解 。 对 2004 年度种植的 6 世代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基因加性 、显性及互作效应 ,并进行显著性
测验[5] ;利用 6 世代方差计算遗传力 ,遗传决定度 hB( % ) = [ V F

- ( V P

+ VP

+ 2 V F

)/4)/ V F

] × 100 ,狭
义遗传力 hN( % ) = [(2 V F

- V B

- V B

)/ V F

] × 100[6] ;根据 Castle唱Wright方法 ,估计抗病种质所含抗病基
因数目 ,k = ( XP

- XP

)2/[8 × (2 VF

- V B

- V B

)] ,并计算标准误[7] 。
2   结果与分析
2畅1   抗黄矮病遗传分析
    对 2003 年参试的
12 份材料进行方差分
析 ,供试材料的抗病
性在不同组合间存在
极显著差异 ,重复间
无差异 ,说明试验控
制良好 ,各遗传型间
有真实差异 ,可进一
步检验组合间各方差
       
表 1   3 × 4 不完全双列杂交抗病性遗传分析
Tab .1   Genetic analysis fo r resistance to BYDV in 3 × 4 incomplete dialer cross
基因型 Genot ype 配合力 Combining abili ty 遗传参数 Genetic paramet er
变异来源 D F MS 变异来源 DF MS 方差 估值
Varia tion source Variat ion source Variance Value
重复间 2 5畅83 P ♀ 2 1125畅60 倡倡 V ♀ 75畅86
组合间 11 762畅15 倡倡 P ♂ 3 2311畅37 倡倡 V ♂ 220畅13
机   误 22 8畅32 P ♀ ♂ 6 90畅58 倡倡 V ♀ ♂ 35畅22
总   和 35 机误 22 8畅32 VE 7畅16
分量 。 根据数量遗传学原理 ,由母本(P ♀ )和父本(P ♂ )两套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产生的基因型
方差主要是加性方差 ,由两套亲本的交互作用 (P ♀ ♂ )产生的基因型方差全部是非加性方差 。 由表 1 可
知 ,抗病种质和丰产亲本的 GCA 效应及其相互间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都超过了极显著水准 ,说明两
套亲本之内抗病值的 GCA 有显著不同 ,各组合的 SCA 也有显著差别 ,它们对组合 F1 的变异都有贡献 ,即
小麦黄矮病抗性的遗传同时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 ,但加性效应所占比例较大 ,二者之比为
37畅9∶1 。
该试验所用材料及其杂交类型可看作随机样本而加以利用 ,根据随机模型估计复杂群体中各方差项的
组成部分及其遗传参数(表 1) ,可以看出加性方差(P ♀ 、P ♂ 的 GCA 方差之和)所占比例较大 ,其值为 295畅99 ,
而非加性方差(P ♀ ♂ SCA 方差)只有 35畅22 ,二者之比为 8畅40∶1 ,说明抗黄矮病遗传主要受制于基因的加性效
应 ,非加性效应对后代影响较小 ;该试验环境方差( VE )最小 ,未达显著水平 ,证明试验中生产条件和生态因
子对抗病性变异影响微小 ,使试验更趋于准确和合理 。
2畅2   抗病种质对世代变异的影响
对 2004 年参试的 6 个世代抗病值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 2 。 从平均值分析可以看出 ,抗病种质
(P1 )为高抗类型 ,丰产亲本(P2 )为高感类型 ,其杂交组合 F1 代均表现为抗病(平均值 61畅76) ,F2 代表现中抗
(平均值 52畅18) ,但部分组合感病 ,说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杂交组合的抗感程度不同 ;从回交世代来看 ,B1 全
部抗病 ,B2 部分组合抗病 ,证明其平均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回交亲本的抗病性 。
第 4期 曹亚萍等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遗传分析 117 
表 2   世代抗病分离变异比较
Tab .2   Separate variance of resistance BYDV in generations
组合 世代平均值 Average value in generation 变异系数   Variance coe fficient
Combinat ion M P1 M P2 M F1 M F2 M B1 M B2 C V P1 C V P2 C V F1 CV F2 C V B1 C V B2
02R084 × 晋麦 72 号 79畅28 30畅35 69畅55 60畅73 79畅11 34畅67 9畅11 36畅38 16畅93 206畅69 44畅46 138畅69
02R084 × 石 4185 78畅44 34畅57 60畅03 43畅38 63 .49 45畅02 8畅63 21畅01 10畅89 180畅92 38畅33 62畅53
02R493 × 晋麦 65 号 71畅56 28畅14 53 .78 39 .25 56 .79 26 .57 10 .70 34 .42 22 .92 165 .95 49 .62 95 .58
02R493 × 晋麦 47 号 74畅32 39 .33 63 .69 65 .34 80 .07 52 .97 9 .32 20 .26 11 .82 91 .60 28 .59 36 .68
平均值 75 .90 33 .10 61 .76 52 .18 69 .87 39 .81
    就各世代变异性而言 ,不分离世代变异程度较小 ,变异系数为 8畅63 ~ 36畅38 之间 ,分离世代变异系数在
28畅59 ~ 206畅69 之间 ,变异幅度较大 ;抗病亲本及其回交世代变幅较小 ,CV 介于 8畅63 ~ 49畅62 ,感病亲本及
其回交世代变幅较大 ,CV 介于 20畅26 ~ 138畅69 。 可见 ,抗病亲本所含有的抗病基因不仅决定着植株的群体
抗病性 ,而且还会将抗病值尽可能集中 ,从而减小变异幅度 。
2畅3   抗病基因效应分析
抗病性方差分析已证明 ,抗黄矮病遗传同时存在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 ,为进一步区分非加性效应 ,应
用 Gamble模式对基因作用方式和互作效应进行分析(表 3) ,发现 4 个组合的加性效应均达到正向极显著水
平 ,显性效应也为正向效应 ,除组合“02R084 × 晋麦 72 号”外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并且表现为加性效应
大于显性效应(组合“02R084 × 石 4185”除外) ,这与 2003 年的分析结论相符 。 在基因互作效应中 ,4 个组合
        表 3   抗黄矮病基因效应分析 倡
Tab .3   Gene effects for resistance to BYDV
组合 Combination m a d aa ad dd
02R084 × 晋麦 72 号 60畅33 倡倡 44畅44 倡倡 4畅38 - 15畅36 倡倡 14畅98 倡倡 26畅53
02R084 × 石 4185 43畅38 倡倡 18畅47 倡倡 47畅03 倡倡 43畅50 倡倡 - 3畅47 - 27畅45
02R493 × 晋麦 65 号 39畅25 倡倡 30 .22 倡倡 13 .65 倡倡 9 .70 倡 8 .51 倡 30 .82
02R493 × 晋麦 47 号 65畅34 倡倡 27畅11 倡倡 6畅58 倡 4畅72 14畅61 倡倡 - 19畅77
    倡 表示差异显著 ,倡倡 表示差异极显著 。 表中 m 为中亲值 ,a为加性效应 ,d 为显性效应 ,aa
为加性 × 加性上位效应 ,ad 为加性 × 显性上位效应 ,dd 为显性 × 显性上位效应 。
不同程度地表现加性 × 加性 、加
性 × 显性互作效应 ,但因遗传背
景不同而具有显著不同的互作
方式 ,抗病种质“02R084”的后代
加性 × 加性效应较强 ,“02R493”
的后代则表现较强的加性 × 显
性互作效应 ;试验中 4 个组合的
显性 × 显性虽然效应值较高 ,但
因方差更大而未达显著水平 。
2畅4   抗病遗传分析
    表 4为 2003
年不完全双列杂
交的遗传力和
2004年各组合据
6世代方差估算
的遗传力 ,可以
看出 ,抗黄矮病
       
表 4   抗病遗传力及抗病基因数目估计
Tab .4   Estima tion on heritabilit y and the number of genes fo r resistance to BYDV
组合 2003 年度 02R084 × 晋麦 72 号 02R084 × 石 4185 02R493 × 晋麦 65 号 02R493 × 晋麦 47 号
Combinat ion Year 2003 02R084 × Jinmai 72 02R084 × Shi4185 02R493 × Jinmai65 02R493 × Jin mai 47
遗传决定度/ % 97 .75 86 .42 92 .80 90 .59 83 .86
狭义遗传力/ % 80 .13 77 .38 75 .60 75 .11 69 .15
最小抗病基因数目 0 .95 ± 0 .0538 1 .08 ± 0 .0419 0 .72 ± 0 .0314 0 .88 ± 0 .0616
的遗传决定度变幅为 83畅86 % ~ 97畅75 % ,狭义遗传力变幅为 69畅15 % ~ 80畅13 % ,表明在黄矮病抗性遗传中 ,
加性效应占有绝对优势 ,其在后代表型效应中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 比较分析进一步证明 ,“02R084”的狭
义遗传力大于“02R493” 。
根据 Castie唱Wright 方法 ,估计抗病基因数目 ,并计算标准误(表 4) 。 该方法排除了显性效应 ,且计算结
果具有较低的标准误 ,未达显著水平 ,因而估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均较高 ;表 4 同时说明 ,抗病种质
“02R084”和“02R493”均含 1 对抗病基因 ,且“02R084”所估数值较大 ,与其较高的狭义遗传力结果一致 。
3   讨   论
黄矮病抗源为数不多 ,至今发现的 3 种抗病基因中“L1”抗源基因位于第 7 部分同源群染色体 7Ai唱1 的
长臂 ,“中 4”抗源基因位于第二部分同源群染色体 2Ai唱2 上[8] ,“CP I 113599”抗源基因位于 Agpropyron pul唱
cherrimum 的第一同源染色体上[9] 。 目前针对“L1”的分子检测和遗传研究已有报道[1 ,2 ,10 ,11] ,本试验所用
118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抗病材料很可能是来自“中 4”或“L1”的衍生系 ,研究其是否仍含有外源抗病基因 ,以及抗黄矮病的遗传特
性 ,将有助于提高选择效应 ,加速种质创新以及抗病育种的进程 。
试验中尽管组合遗传背景不同 ,但抗 BYDV 遗传表现基本一致 ,均不符合加性唱显性遗传模型 ;抗病值
均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非加性效应中包括一定的显性效应 、
加性 × 加性互作效应和加性 × 显性互作效应 ,而显性 × 显性互作效应未达显著水平 。 小麦抗黄矮病遗传力
较高 ,狭义遗传力在 75 % 以上 ,遗传决定度在 83 % 以上 ,因此组合后代抗病性在上 、下代遗传变异相对较小 ,
育种工作应在进行早代接种选育基础上 ,采用轮回选择育种法 ,以提高选择效率 。
试验所用种质“02R094”和“02R493”各含 1 对抗病基因 ,但因其他遗传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后代基因互作
方式的差异 。 2 种质抗病性遗传力均较高 ,丰产性较好 ,是抗黄矮病育种不可或缺的优异种质 。
参   考   文   献
1   辛志勇 ,徐惠君 ,陈   孝 ,等 .应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黄矮病抗性的研究 .中国科学(B辑 ) ,1991 ,21(1) :36 ~ 42
2   何聪芬 ,马有志 ,辛志勇 ,等 .携带抗黄矮病基因染色体的分离 .作物学报 ,1999 (3) :273 ~ 278
3   张增艳 ,辛志勇 .抗黄矮病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1998 (4) :6 ~ 7
4   刘来福 ,毛盛贤 ,黄远樟 .作物数量遗传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4 .250 ~ 262
5   黄金龙 ,孙其信 ,张爱民 ,等 .电子计算机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 .182 ~ 201
6   王振华 ,李新海 ,李明顺 ,等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004 ,30(2) :95 ~ 99
7   刘定富 .数量性状基因数目估计的程序设计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4 ,14(4) :47 ~ 53
8   马有志 ,徐琼芳 ,辛志勇 ,等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作物学报 ,1999 ,25(4) :433 ~ 436
9   王黎明 ,刘树兵 ,李兴锋 ,等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3) :123 ~ 127
10 张增艳 ,辛志勇 ,马有志 ,等 .小麦外源抗黄矮病基因的 RFLP 标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4) :45 ~ 48
11 陈   孝 ,辛志勇 ,肖世和 ,等 .抗 BYDV 小麦 ——— 中间偃麦草易位系 α唱淀粉酶 2 同工酶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98 ,24(1) :16 ~ 20
第 4期 曹亚萍等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遗传分析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