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ocal farmer demand for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long Jing-Cheng freeway

京承高速公路沿线农民对多功能农业不同需求的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 7月 第 17卷 第 4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ly 2009, 17(4): 782−788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10B05)和北京市农业科技项目《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景观建设标准和技术》资助
** 通讯作者: 宇振荣(1961~),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E-mail: yuzhr@cau.edu.cn
张晓彤(1982~), 男, 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乡村景观评价研究。E-mail: renrenge@sohu.com
收稿日期: 2008-07-30 接受日期: 2008-12-15
DOI: 10. 3724/SP.J.1011.2009.00782
京承高速公路沿线农民对多功能农业
不同需求的研究*
张晓彤 1 宇振荣 1** 王晓军 2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3; 2.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太原 030006)
摘 要 以京承高速公路沿线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为例, 通过半结构访谈和调查探讨沿线农民对主要干
线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多功能农业的需求意愿。通过调查, 获取沿京承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内选择的 3 个乡镇
内 209 位受访者的意愿信息, 将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结果, 以评价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态度。
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 从总体上看, 农业的社会功能正逐步替代其传统经济功能, 农民对土地的兴趣正在
减少;从个体上看, 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导致他们在对多功能农业发展认识上的差异;从群体上看, 收入
较少的人群趋向于更多的外在控制源。研究结果表明, 参与式评估方法是一种将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多功
能农业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多功能农业 参与式评估技术 农民需求 控制源 都市型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4-0782-07
Local farmer demand for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long Jing-Cheng freeway
ZHANG Xiao-Tong1, YU Zhen-Rong1, WANG Xiao-Jun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Resourc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different demands from local farmers for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209 local participants in
three townships along Jing-Cheng freeway were involved in the survey.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method and participatory appraisal
technique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on different demands at different periods for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are replacing traditional economics functions, and that farmers are generally losing interest in their
farmlands.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of individual farmer impact demand for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People who earn
less tend to focus more on external control than their richer counterparts. Participatory appraisal techniques integrated with qualita-
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s a suitable tool for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research.
Key words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Participatory appraisal technique, Farmer demand, Locus of control, Urban agriculture
(Received July 30, 2008; accepted Dec. 15, 2008)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都市周边农业发展的方
向, 而建设具备多功能性的现代农业已成为都市型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1,2]。经济、生态、生产、
文化以及社会功能都是在农业发展规划中需要考虑
的功能要素[3−7]。然而, 近期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是
关注多功能农业的供给, 而非多功能农业的需求方
面[8−10], 这并不利于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
北京市所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应当是一
个由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合作进行分析、规划和建
设的过程, 是农业各个功能需求在都市周边平衡发
展的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的实施将直接
或间接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此有必要在
第 4期 张晓彤等: 京承高速公路沿线农民对多功能农业不同需求的研究 783


工程建设开始前, 对沿线进行参与式调查, 以获取
农民对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需求意愿, 提高工程决策
的可行性。
为了将当地居民的知识利用到多功能农业评
价、规划中, 参与式规划方法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
睐[11,12]。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作为多功能农业
评价、规划的重要信息来源已经成为发展的趋
势[13,14]。虽然在实际规划过程中, 公众参与在生态
科学中还处于摸索的概念化时期, 但在不少相关农
业、环境和景观研究中已经运用到了参与式评估
技术, 并将从公众中得来的信息作为决策的重要依
据[15−19]。
通过参与式评估技术获取农民对多功能农业需
求的方法无外乎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或质化
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观研究范
式, 定量研究或量化研究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实证
自然科学的客观研究范式。不过, 近年来, 利用定
性、定量和参与式方法结合来研究“综合影响评价”
正成为一种趋势[20]。定性研究的深度和细致程度以
及定量研究的客观和可统计性正在相互融合。
为深入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多功能农业需求
的差异, 本研究引入控制源的概念。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是指个体对某一结果是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还
是取决于自己控制之外的力量的一种知觉与因果信
念[21]。控制源是基于对心理问题是由个人因素(内在)
或外在因素(包括命运、变迁和其他重要因素)决定而
确认的[22]。因为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可能改变当地居
民的生活环境, 在研究当地居民对多功能农业态度
中, 有必要引入控制源这个社会学概念来解释他们
的行为。
本研究以京承高速公路沿线都市型现代农业
走廊建设为例, 通过半结构访谈和调查, 探讨沿线
农民就主要干线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多功能农业
的需求意愿。通过对沿京承高速公路选择可视范围
内的 3 个乡镇内 209 位受访者的参与式调查, 获取
当地居民的意愿信息, 将定性的判断转化为定量依
据, 以此评价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多功能农业发展的
态度。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本研究在北京选择京承高速公路过境超过 10
公里的顺义、怀柔和密云 3 个区县的各 1 个乡(镇)
高丽营、庙城、河南寨为研究区域。
1.2 受访对象
受访者包括 128位女性和 81位男性村民, 其中
高丽营 76人(48位女性、28位男性), 庙城 59人(35
位女性、24 位男性), 河南寨 74 人(45 位女性、29
位男性), 其平均年龄为 49岁, 超过 40岁的占 77%。
大约 35%的受访者没有上过学或只上过小学, 只有
20%左右的受访者受过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 仅 2
人接受过大学教育。51%受访者的住户等于或多于 4
人。只有 18.7%的人依靠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 其中
完全依靠农业收入的仅占 10%左右。受访者农业收
入平均占其总体收入的 23.4%。63.2%的农民还在自
己经营着土地, 而其他人则交给集体经营, 每年获
取相应的补偿。
1.3 访问提纲
本研究设计了 7 道问题, 涉及对都市型多功能
农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认识以及农民对土地
经营的限制因素和发展意愿的调查。访问提纲设为
两个版本, 一套是为方便统计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
另一套则为半结构式访问提纲。调查时一位调查者
在与农民的交流中将问题转化成农民可以接受的语
言 , 基于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以开放式谈话方式 ,
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访谈;另一位调查者详细记录
交谈内容。访谈结束后两人立即核实访谈内容 ,
并将其中所体现的农民意愿填写在对应的结构式问
卷中。
7 道问题的前 4 道是关于农民对土地利用需求
的, 包括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因素、农业生产限制因
素、农业模式改造主导权属意向, 以及农民对土地
补偿方式的倾向;后 3 道问题是关于农民对过去、
现在和未来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态度。每道问题都包
含着 4 个选项, 每个选项都是由农民可以理解的语
言进行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 又对这些选项进行了
简略, 以备统计之用。
1.4 分析方法
本研究同时设计了两套问卷, 定性结果可方便
地转化为定量信息, 因此可以对结果进行科学研究
上可接受的定量趋势分析。笔者根据背景信息将人
群按照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总收入、农业收
入所占比例和土地经营方式 6 个方面对受访者进行
了特征分组。在每个特征组中划分几个层次, 按层
次统计各选项所占比例。利用比例高低来排序判断
他们对每个问题某个选项的偏好程度, 以此为决策
提供依据。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群体农民对土地利用需求意向
2.1.1 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因素
表 1表明, 36.4%的农民认为主导自己从事农业
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是遵从传统习惯, 只有 14.8%

表 1 不同群体对土地利用需求的调查结果
Tab. 1 Investigating results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demands toward land use %
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因素
Dominant factors in farming production actuality
农业生产限制因素
Restriction factors in farming production
农业模式改造主导权属意向
Desires of right in agriculture pattern alteration 调查项目
Investigating item
组别
Group
1A 1B 1C 1D 2A 2B 2C 2D 3A 3B 3C 3D
AP 14.8 24.9 23.9 36.4 19.1 6.2 11.5 63.2 27.2 37.3 17.2 18.2
G1 16.9 21.0 27.2 35.8 14.8 8.6 16.0 60.5 28.4 29.6 19.8 22.2 性别
Gender G2 14.1 27.3 21.9 36.7 21.9 4.7 8.6 64.8 26.6 42.2 15.6 15.6
<40 12.5 32.1 21.4 33.9 12.5 14.3 12.5 60.7 10.7 28.6 25.0 35.7
41~50 12.3 26.1 32.3 29.2 18.5 3.1 10.8 67.7 24.6 46.2 16.9 12.3
51~60 20.0 17.7 15.6 46.7 15.6 2.2 15.6 66.7 42.2 35.6 17.7 4.4
年龄
Age
>60 16.3 20.9 23.3 39.5 32.6 4.7 7.0 55.8 37.2 37.2 7.0 18.6
E1 19.2 16.4 20.5 43.8 23.2 4.1 9.6 63.0 31.5 43.8 13.7 11.0
E2 11.6 25.3 29.5 33.7 21.1 4.2 11.6 63.2 28.4 36.8 17.9 16.8
受教育程度
Education background
E3 14.6 39.0 17.1 29.3 7.3 14.6 14.6 63.4 17.1 26.8 22.0 34.1
<1 000 19.4 16.7 33.3 30.6 27.8 5.6 2.8 63.9 36.1 33.3 19.4 11.1
1 000~3 000 7.3 14.6 22.0 56.1 36.6 4.9 4.9 53.7 39.0 29.2 19.5 12.2
3 000~5 000 18.1 47.2 20.8 13.9 5.6 8.3 22.2 63.9 23.6 23.6 23.6 29.2
5 000~8 000 14.7 14.7 32.4 38.2 8.8 2.9 14.7 73.5 11.8 70.6 5.9 11.8
收入
Income (Yuan)
>8 000 11.5 3.8 11.5 73.1 30.8 7.7 0.0 61.5 26.9 50.0 7.7 15.4
0% 15.8 15.8 15.8 52.6 31.6 5.3 7.9 55.3 26.3 36.8 13.2 23.7
<10% 14.1 29.8 30.8 25.6 8.8 7.7 20.5 62.8 20.5 35.9 19.2 24.4
10%~50% 18.3 23.3 23.3 35.0 20.0 5.0 6.6 68.3 33.3 36.7 18.3 11.7
农业收入比例
Income proportion from farming
50%~100% 9.1 27.3 18.2 45.5 27.3 6.1 3.0 63.6 33.3 42.4 15.2 9.1
M1 11.4 12.9 27.3 48.5 24.2 6.8 6.1 62.9 29.5 40.9 14.4 15.2 土地经营形式
Land management mode M2 20.8 45.5 18.2 15.6 10.4 5.2 2.8 63.6 23.4 31.2 22.1 23.4
1A: 政府干预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1B: 经济利益 Economic benefits; 1C: 环境条件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1D: 传统习惯 Traditional habits; 2A: 经济投入 Economic investment; 2B: 生产技
术 Productive techniques; 2C: 集中经营 Concentrative land management; 2D: 政策支持 Policy support; 3A: 主动认可政府决策 Recognizing governmental decision actively; 3B: 被动接受政府决策 Following
governmental decision passively; 3C: 自己决策 Decision by themselves; 3D: 专家决策 Deciding by expert; AP: 全体人员 All people; G1: 男性 Male; G2:女性 Female; E1: 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者 Illiterate
or elementary schooling; E2: 初中文化程度者 Junior high schooling; E3: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Senior high schooling or above; M1: 自己经营 Management by themselves; M2: 集体经营 Management by
collective.


第 4期 张晓彤等: 京承高速公路沿线农民对多功能农业不同需求的研究 785


的农民认为政府的干预是左右自己从事农业生产方
式的主导因素。另外认为环境胁迫和经济效益驱动
为主导因素的则各占约 1/4。受教育水平越高, 则更
加认为农业生产现状的主导因素是经济效益的驱动,
在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群中, 选择该选项的达
39.0%, 而文盲或小学文化的人群选择经济效益驱
动的只有 16.4%, 他们更倾向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
(43.8%)来经营土地, 而较高教育人群中只有 29.3%
的人是因为传统习惯而选择现在的土地利用形式。
自己经营土地的群体更加倾向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48.5%), 而将土地租给集体的则更多是为了经济利
益(45.5%)。
2.1.2 农业生产限制因素
在问及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大多数
农民(63.2%)的第一选择为政策倾斜。这与北京周边
一些地区实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有关, 故分析中不
包括这部分必须遵守国家政策的农民。若将被动经
济投入看作外在控制源的表现, 而将主动土地集中
经营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看作是内在控制源的表现 ,
则控制源的表现在各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中显现出明
显差异:内在控制源男性比女性高(男性占 24.6%,
女性占 13.3%), 高学历比低学历高(高中及以上学历
者占 29.2%, 文盲或小学文化者占 13.7%), 年龄越
小内在控制源越高(<40岁占 26.8%, >60岁占 11.7%),
自己经营者(12.9%)比集体经营者(8.0%)高(表 1)。
2.1.3 农业模式改造主导权属意向
表 1 表明, 虽然同意听从政府安排的农民占大
约 2/3(64.5%), 但其中只有 27.2%是主动听取政府安
排, 有 37.3%则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政府主导。农业模
式改造主导权属意向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年龄、受教
育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年龄越大, 则自主改造农
业模式的意愿越弱(<40岁占 25.0%, >60岁占 7.0%)。
而受教育程度越高, 则越无法接受被动地受政府主
导(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 26.8%, 文盲或小学文化者
占 43.8%), 而对专家意见的偏好也集中来自于受教
育程度较高的人群(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 34.1%, 文
盲或小学文化者占 11.0%)。
2.1.4 农民土地补偿方式倾向
大多数农民(59.3%)希望以直接赔付现金的方
式得到补偿, 只有极少数(2.4%)希望通过技术培训
的方式得到补偿。老年人更希望保留土地以获得稳
定的养老收入, 他们占 60 岁以上人群的 34.9%, 远
远大于平均的 21.1%。年轻人则对土地没有更多的
兴趣, 他们更希望获得新的工作来代替原来的农业
劳动(<40 岁占 26.8%, >60 岁占 9.3%)。学历越高,
对经济补偿的兴趣相对越差(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
56.1%, 文盲或小学文化者占 63.0%), 他们并不急于
将自己的土地换现。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高的
农民则表现出对土地更多的依赖(农业收入比例小
于 10%者占 32.0%, 农业收入比例为 50%~100%者占
47.4%)。
2.2 当地农民对农业多功能性的需求
当地居民对农业多功能性需求的差异主要体现
在时间维度上(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居民选择文化功
能, 因此把它们归纳到了社会功能中进行分析, 这
可能是因为农民不了解什么是文化功能)。图 1表明,
对整体来说, 当地居民认为农业的多功能性贡献主
要体现在生态功能(41.6%)和社会功能(36.8%)上。虽
然当地居民的农业收入只占他们总体收入的 23.4%,
但经济功能仍是大家目前最为关注的农业功能, 达
到 53.6%。在做出未来土地归集体进行经营的假设
后, 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未来农业的多功能性产生了
较大的差异, 各功能选项相对也比较平均。其中对
农业多功能性认识上差异最大的是受访者的受教育
程度, 无论哪时期, 受教育更多的农民都更加倾向
于农业的生态功能, 而忽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如图 2
所示, 本研究表明, 男性在对农业各功能在过去和
现在选择随着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呈线性变化, 而女
性的受教育程度则能明显影响她们对未来多功能农
业需求的判断。
3 结论
3.1 北京市农业经济功能逐步减弱
虽然大多数受访者目前仍然看重农业带给他们
的经济功能, 但在做出集体经营、个人利益与农业
生产脱钩的假设后, 大多数受访者放弃了看重经济
功能, 而向生产、文化、社会和生态功能转移。结
合 2007年与北京市农业局合作完成的《都市型现代
农业走廊建设:基于农民和市民的抽样调查》结果:
市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消费(90.23 亿元)已经超出了
城郊农民从农业生产中收入(87.25 亿元)来看, 如果
战略性地将农业的经济功能合理地向其他功能转移,
财政上并未受到太多直接影响, 而通过文化、社会和
生态功能所取得的间接效益则是长期且无法估量的。
3.2 ٛ北京市农业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社会功能
目前, 北京市农业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社会功能,
即为庞大的人口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 也就是对近
61万农民的安置问题。北京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不仅
农副产品质量、数量及其安全性本身直接影响着居
民的健康状况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而且容纳劳动
力就业, 更是涉及到社会稳定发展问题。人多地少
和过低的农业收入是现实问题, 在人口和环境的胁
78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迫下, 农民没有更多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 也
造成了他们持续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为农民提供更
多的非农经济就业机会, 不仅可给农民提供更多、
更好的自身发展机会, 也可为发展相对运用劳动力
较少、较成规模的现代农业模式创造条件。
3.3 人们对多功能农业的需求主要来自受教育程度
的影响
从农民自身特点分析他们对多功能农业需求发


图 1 当地农民对不同时期多功能农业的需求
Fig. 1 Local farmers’ demands in different periods towar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第 4期 张晓彤等: 京承高速公路沿线农民对多功能农业不同需求的研究 787



图 2 不同教育水平男性和女性居民对不同时期多功能农业的需求
Fig. 2 Males and females’ demands in different schooling levels towar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现, 控制源的表现在各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中显现出
明显差异:内在控制源男性比女性高, 高学历比低
学历高, 其中对农业多功能性认识上差异最大的是
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这么看来似乎内在控制源更
高的男性更应该凭借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对未来多功
能农业做出鲜明的判断。但本研究表明, 男性的受
教育程度只比较明显地影响他们对过去和现在多功
能农业的态度, 而在不同受教育水平上, 女性对未
来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判断差异则更加明显。笔者认
为, 这是由于男性在过去和现在是农业发展的主导
力量, 因此最能体现认知差异的受教育水平明显影
响他们对这个时期多功能农业的态度;但他们更多
地希望脱离土地, 对农业未来的发展不够关心, 而
女性则相对更多地关心未来农业的发展, 因此她们
对农业多功能在未来发展的关心体现在了她们不同
受教育水平对多功能农业未来发展的差异上。
3.4 从农民需求角度对北京市发展多功能农业的
建议
虽然有 21.1%的农民希望继续保留土地以维持
生存, 但这是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 中老年人留守
种地的前提下获得的调查数据。如果换算成整个农
民群体, 该比例还将继续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越来越小, 受访者中只有 20%人认为北京未来农业
发展是以生产为第一要务。当然, 人多地少是客观
问题。在北京郊区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两旁发展都
市农业, 最能协调两部分群体利益的是发展相对运
用劳动力较少、较成规模的农业模式。例如在基本
农田间隙, 为北京市民提供例如果园采摘观光旅游
的特色农业, 这样既可以实现景观的优美化和生态
环境的优质化, 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从土地利
用中获得经济效益。
4 讨论
对多功能农业资源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要仰仗政
府管理者和当地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换句话说,
政府在对多功能农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需要满足当
地居民的需求, 并得到当地居民的配合。这就是本
研究探寻当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多功能农业需求态
度的原因。
以农业多功能性作为评价指标, 利用参与式评
估技术获取当地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农业功能的需
求意愿将为相关政府决策提供一手信息。将不同利
益相关者的参与资料部分量化, 完善农业多功能评
价指标, 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
和科学信度是参与式规划所亟待解决的课题。但 3
个基本关系可以确定:受教育程度会更明显地导致
人们在对多功能农业发展认识上的差异, 男性相对
具有更强的内在控制源, 而收入较少的人群则趋向
于更多的外在控制源。
利用参与式的方法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多功
能农业需求, 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部门对多功能农
业资源的管理。维护农业各功能的协调发展需要得
到农民的认同和协助, 因为不太可能期望因为农业
调整而失去经济利益、甚至社会保障的当地居民会
为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现阶段的研究多
停留在各个独立的学科, 本研究目前也只能判断当
地居民对多功能农业需求的趋势。应当引入社会学、
经济学、生态学、文化学以及统计学的专门技术进
行综合研究, 更加合理地理解农民对多功能农业的
需求并寻求解决方法。
78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参考文献
[1] 侯满平 , 刘光萍 , 郝晋珉 . 新形势下的现代都市农业探讨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7(6): 21−24
[2] Gómez Sal A., González García A. A comprehensive assess-
ment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al land-use systems in Spain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ve model[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7, 120: 82−91
[3] van der Bliek J., Waters-Bayer A. Farming in the city: From
analysis to action[J]. African Urban Quarterly, 1996, 11(2/3):
259−262
[4] Aldington T. 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 Some
thoughts on the issue[J]. Land Reform, Land Settlement and
Co-operatives, 1997, 2: 43−44
[5] Aakkula J. J. Economic value of pro-environmental farming:
A critical and decision-making oriented application of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M]. Helsinki: Agricultural Eco-
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 1999: 89−99
[6] Cai Y. Z. Case study: Urban agriculture in Shanghai[J]. GAT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1999, 2: 18−19
[7] 陈秋珍, Sumelius J. 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3): 71−79
[8] Romstad E., Vatn A., Rorstad P. K., et al. Multifunctional Ag-
ri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Design[R]. Osl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 2000: 21
[9] Randall A. Valuing the output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
ture[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2002, 29
(3): 289−307
[10] Vatn A.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Some consequence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regimes[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
tural Economics, 2002, 29(3): 309−327
[11] Quinn C. H., Huby M., Kiwasila H., et al. Local perceptions of
risk to livelihood in semi-arid Tanzania[J]. Journal of Environ-
mental Management, 2003, 68(2): 111−119
[12] Tippett J., Handley J. F., Ravetz J.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onceptual appraisal of a new
methodology for participatory ecological planning[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7, 67(1): 9−98
[13] Borch K.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favour of sustainable agri-
culture[J]. Futures, 2007, 39 (9): 1045−1066
[14] Marchamalo M., Romero C.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in
land use planning: An application in Costa Ric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4 (4): 740−748
[15] Primdahl J.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s places of production
and for living in owner’s versus producer’s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9, 4: 143−150
[16] Weinstoerffer J., Girardin P.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use pattern and intensity to landscape quality: Use of a
landscape indicator[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0, 130:
95−109
[17] Tress B., Tress G. Scenario visualisation for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planning: A study from Denmark[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4: 161−178.
[18] Calvo-Iglesias M. S., Crecente-Maseda R., Fra-Paleo U. Ex-
ploring farmer’s knowledge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past
and present cultural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from NW Spai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8 (4): 334−343
[19] 王晓军, 李新平.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0] Booth D., Holland J., Hentschel J., et al. Participation and
Combined Methods in African Poverty Assessment: Renewing
the Agenda[R]. London: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998
[21] Lefcourt H. M. Research with the locus of control construct
assessment methods[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81: 218−301
[22] Cox T., Ferguson 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tress and cop-
ing[G]//Cooper C. L., Payne R. Personality and Stress: Indi-
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tress Process. Chicester: Wiley,
1991: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