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倡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唱SW唱441) 、德国 BMZ/G TZ 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研究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 :2006唱02唱05 改回日期 :2006唱04唱20
不同氮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短期效应研究 倡
彭 娜 王凯荣 王开峰 谢小立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沙 410125)
摘 要 为探索适宜稻草还田量及配合稻草还田的 N 、P肥施用方法 ,通过盆栽试验 ,采用树脂法和传统化学法相
结合 ,研究了不同 N 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 N 、P 养分及水稻生长的短期影响 。 结果表明 :稻草还田短期内
可降低土壤氨氮浓度 ,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 ,抑制水稻生长 ;稻草还田的这 3 种效应都随稻草水平的增加而加强 ,
但不同 N 肥配施下无差异 。稻草还田后易引起水稻铁中毒 ,因此稻草还田量不宜过多 ;稻草还田后除需多施 N 、P
肥外 ,还需通过排水等措施以解决其铁毒效应 。
关键词 稻草还田 N 肥配施方法 水稻生长 土壤 N 、P 养分
Effect of incorporating rice straw into the soil on rice growth ,soil N and P nutrients under different N and P fertiliza唱
tion models .PENG Na ,WANG Kai唱Rong ,WANG Kai唱Feng ,XIE Xiao唱Li(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 China) ,CJEA ,2007 ,15(4) :64 ~ 67
Abstrac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ncorporating rice straw into the soil on rice growth ,soil N and P nutrien ts under dif唱
ferent N and P fer tilization methods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here varying amounts of rice straw was incorporat唱
ed into the soil under different N and P fer tilization models .Results show that rice st raw leads to short唱term decrease in
soil NH4 唱N concentration ,increase in soil available P ,and sluggished plant g row th .Though the effect of rice st raw under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is the same ,it is ,however ,st ronger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rice st raw application . Thus it can be
stated in conclusion that though straw application has some positive effects ,applications in large amounts can lead to Fe
toxicity .After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good drainage and more N and P fertilization are needed to eliminate possible Fe
toxicity induced by the incorporated rice st raw .
Key words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N fer tilization method ,Rice growth ,Soil N and P nutrien t
(Received Feb .5 ,2006 ;revised April 20 ,2006)
稻草直接还田目前在南方农村应用较普遍[1] ,在有关稻草还田的研究中 ,稻草还田量多用“半量”或“全
量”来表述 ,目前尚缺乏对适宜稻草还田量的定量研究及其机理的探讨 。 稻草还田后 ,可能由于微生物分解
与水稻争夺 N 素及产生高浓度亚铁等毒害物质而抑制水稻的生长 ,农民往往通过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 N 肥
来解决这一问题 ,往往造成大量 N 肥损失 ,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2] 。 因此 ,对于稻草还田后 N 肥配施量的
研究值得重视 。 许多研究[3 ,4]证实 ,添加有机物料能活化土壤 P素 ,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 稻草还田后是否
可减少 P肥的投入尚需进一步研究 。 在我国大多数关于养分有效性的研究中 ,一般用养分的化学可提取性
来反映养分的有效性 ,但这种方法并不可靠 ,因为提取剂可能提取出本身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 ,而且
评价养分对作物的有效性时 ,还需考虑养分的扩散能力 。 树脂提取法可解决传统法的上述缺点 ,树脂法模
拟根系吸收养分 ,不仅能反映养分的初始浓度 ,还能反映其扩散过程 ,且树脂法能同时提取多种养分[11] 。 为
此采用盆栽试验 ,利用传统化学分析和树脂法相结合的手段 ,研究了不同 N 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
N 、P养分及水稻生长的短期影响 ,以期为合理利用稻草资源及其化肥配施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盆栽试验于 2004 年 6 月在中国科学院桃源生态试验站网室内进行 。 供试土壤为耕型红壤 ,取自中国科
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 ,由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而成 。 土壤 pH 为 4畅83 ,有机碳含量 12畅8g/kg ,速效氮
85畅2mg/kg ,速效磷 1畅25mg/kg ,速效钾 73畅5mg/kg ,活性铁 58畅2mg/kg 。 试验设稻草水平和 N 肥配施方法
第 15卷第 4 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5 No .4
2 0 0 7 年 7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唱Agriculture July , 2007
两个因素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4 次重复 。 稻草水平设每盆土中加入稻草 0 ~ 10g/kg 不等的 9 个梯度 ,每
1畅25g/kg 为 1 个梯度 。 N 肥配施方法设等 C/N 比 N 肥配施法(简称“等 C/N 法”)和等量 N 肥配施法(简称
“等 N 法”)两种 。 等 C/N 方法 ,即通过添加 N 素将稻草 C/N 调整为 30 ,另外再加入 10mg/kg 的 N 肥以补
充无稻草情况下水稻生长需要的 N 素 ,因此 9 个稻草水平下的 N 肥配施量从 10 ~ 90mg/kg 不等 ,每
10mg/kg为 1 个梯度 。 等 N 方法 ,即保持所有稻草水平下配施的 N 肥施用量都为 80mg/kg 。 试验期间不施
用 P肥 ,但施用足量的 K 肥和 Zn 肥 ,以观察稻草在土壤极端缺 P情况下对土壤 P的活化作用 。
采用树脂球原位埋置的方法[11]分析等 C/N 法下土壤中的氨态氮 、有效磷和有效铁 ,分别简称树脂氨
氮 、树脂磷和树脂铁 。 两批树脂球埋置的时间分别为稻草还田后第 1d 和第 15d ,每批埋置 7d 。 为表述方便
起见 ,本文以第 1 周 、第 3 周表示第 1 ~ 8d 、15 ~ 22d 2 次取样 。 稻草还田后第 22d 和 43d ,采集 5cm土层处土
样以分析土壤中的氨态氮和有效磷 。 氨态氮用 2mol/L KCl提取新鲜土壤 ,提取液用流动注射仪(FL Astar
5000 ,丹麦福斯公司)直接测定 。 同时分析新鲜土壤和风干土壤的有效磷 ,有效磷的分析采用 Olsen 法提取 ,
紫外分光光度计(UV8500唱 Ⅱ )测定 ,水稻移栽后第 40d 收获水稻 ,丈量水稻地上部高度和根长 ,烘干后称量
地上部干物重和地下部干物重 ,用这 4 个指标反映水稻的生长 。 将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烘干样混合以分析水
稻植株中的全 N 、全 P 和全 Fe 。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Excel和 SAS(8畅1 for windows)进行 。
图 1 不同 N 肥配施下稻草还田对土壤氨氮的影响
Fig .1 Effect on soil NH4 唱N of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with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2 结果与分析
2畅1 不同 N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氨氮的影响
在淹水土壤中 ,土壤中的有效氮以氨氮为主 。 由图 1
可知 ,在等 C/N 方法下 ,土壤氨氮浓度随稻草水平的增加
而增加 ,且第 22d和 43d 的氨氮浓度无明显差异 。 在等 N
方法下 ,第 22d 稻草水平对氨氮浓度的影响不明显 。 第
43d ,与不施稻草相比 ,施用稻草降低了土壤氨氮的浓度 ,
且从稻草水平为 2畅50g/kg 开始 ,土壤氨氮浓度随稻草水
平的增加而降低 。 说明稻草还田能降低土壤 N 的有效
性 ,在配施等量 N 肥的情况下 ,土壤氮有效性随稻草水平
的增加而提高 。
由图 1 还可看出 ,不同稻草水平下两种 N 肥配施方法引起土壤氨氮浓度产生较大差异 。 以两 种 N 肥
配施方法下 N 肥配施量的差异作为“理论 N 素差异” ,以第 43d两种方法下测得的 N 素差异作为“实际 N 素
差异” ,比较“理论 N 素差异”和“实际 N 素差异”可知 ,二者在数值上很接近 ,进一步作相关分析可知 ,二者呈
极显著正相关( r = 0畅97 倡 倡 ) ,由此说明等 C/N 方法和等 N 方法下土壤氨氮浓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试验之初
N 肥配施量的差异所引起 ,与稻草的影响无关 。
图 2 等 C/N 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树脂氨氮的影响
Fig .2 Effect on soil resin NH4 唱N of rice st raw incor唱
poration with equal C/N fer tilization method
为分析等 C/N 方法下土壤氨氮的变化 ,除用 2mol/L
KCl的方法提取土壤氨氮外 ,还用树脂原位提取法提取第
1 周和第 3 周的土壤氨氮 ,提取的氨氮简称树脂氨氮 。 由
图 2 可知 ,在等 C/N 方法下 ,各稻草水平下第 1 周和第 3
周的树脂氨氮浓度基本无差异 ,均随稻草水平的增加而增
加 。 作第 22d 等 C/N 方法下土壤 2mol/L KCl 提取的氨
氮浓度和第 3 周树脂氨氮浓度的相关分析可知 ,二者呈极
显著正相关( r = 0畅95 倡 倡 ) ,说明树脂法和传统化学提取法
分析土壤氨氮结果的一致性 。 结合树脂法和传统法的结
果可知 ,试验期间等 C/N 配施方法下各稻草水平下的土
壤氨氮浓度随时间基本无变化 。
2畅2 不同 N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图 3 表明 ,两种 N 肥配施方法下 ,第 22d 和第 43d 的土壤 Olsen P 浓度总体上随稻草水平的增加而升
高 ,且第 43d 的浓度显著高于第 22d( P < 0畅05) ,说明施用稻草能提高土壤 P 的有效性 ,土壤有效磷浓度随稻
草水平的增加及还田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 图 4 为用树脂原位提取法测得的等 C/N方法下的土壤有效磷 。
图 4 表明 ,等 C/N 方法下 ,各稻草水平中树脂磷浓度随稻草水平的增加而升高 ,除对照外 ,其余各稻草水平
第 4期 彭 娜等 :不同氮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短期效应研究 65
下第 3 周的树脂磷浓度略高于第 1 周 。
图 3 不同 N 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 Olsen唱P的影响
Fig .3 Effect on Olsen P in soil of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with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图 4 等 C/N 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树脂磷的影响
Fig .4 Effect on soil resin P of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with equal C/N fertilization method
作树脂磷与土壤 Olsen P 的相关分析可知 ,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 r = 0畅87 倡 倡 ) 。 结合树脂磷和土壤
Olsen P浓度结果可知 ,整个试验期间 ,等 C/N 方法下 ,各处理中有效磷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
图 5 等 C/N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树脂铁的影响
Fig .5 Effect on soil resin Fe of rice st raw incorporation
with equal C/N fer tilization method
2畅3 不同 N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亚铁的影响
在淹水土壤中施入有机物 ,通常会导致土壤亚铁浓度
升高 ,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亚铁对水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但过量则会毒害水稻的生长 。 图 5 表明 ,等 C/N 方法下 ,
总体上第 1 周和第 3 周的树脂铁浓度均随稻草水平的增
加而升高 ,但第 1 周树脂铁随稻草水平变化的幅度较小 ,
树脂铁增加的幅度平均为 1畅06μmol/cm2 。 第 3 周树脂铁
随稻草水平增加的幅度较大 ,树脂铁增加的幅度平均为
3 .81μmol/cm2 。 第 3 周各稻草水平下的树脂铁浓度显著
高于第 1 周的树脂铁浓度( P < 0畅05) 。 说明稻草还田提高
了土壤铁的有效性 ,且提高作用随稻草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
2畅4 不同 N 肥配施方法下
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
和植株养分的影响
表 1 表明 ,总体上稻草
还田在短期内抑制了水稻
的生长 ,且抑制作用随稻草
水平的增加而加强 ,如等
C/N 方法下 ,稻草还田使植
株高度平均降低 1畅3cm 。 稻
草水平对水稻生长的抑制
作用不受 N 肥配施方法的
影响 。 稻草水平对水稻植
株的 N 和 P 浓度没有明显
影响 ,等 C/N 方法下植株 N
浓度平均为 1畅84mg/kg ,等
N 配施方法下植株 N 浓度平
均为 2畅05mg/kg ,而等C/N和
等 N 配施方法下的植株 P
浓度 均 为 0畅05mg/kg 左
右 ,但植株 Fe浓度随稻草
表 1 等 C/N方法与等 N方法下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和植株养分浓度的影响
T ab畅1 Effects on rice grow th and nut rients uptake of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with
equal C/N and equal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方法
Method
稻草水
平 /g·kg - 1
Straw
level
地上部
高度/cm
Plant
height
根长 /cm
Root
leng th
地上部生
物量/g
Above唱
ground
biomass
地下部生
物量 /g
Below唱
ground
biomass
植株 N 浓
度/mg·kg - 1
C onc畅of
plant N
植株 P 浓
度/mg·kg - 1
Conc畅o f
p lant P
植株 Fe浓
度 /mg· kg - 1
Conc畅of
plant Fe
等 C/ N 法 0 39畅5 14畅1 2畅28 1畅00 1畅73 0畅054 0畅30
1畅25 39畅4 13畅5 2畅22 1畅04 1畅69 0畅052 0畅65
2畅50 38畅2 13畅1 2畅22 0畅95 1畅84 0畅055 0畅64
3畅75 34畅8 12畅5 1畅79 1畅00 1畅89 0畅054 1畅06
5畅00 33畅5 12畅4 1畅70 0畅96 1畅87 0畅056 1畅16
6畅25 32畅6 11畅6 1畅57 0畅87 1畅95 0畅052 1畅28
7畅50 30畅5 11畅5 1畅53 0畅91 1畅86 0畅055 1畅92
8畅75 29畅5 10畅3 1畅37 0畅86 1畅84 0畅050 1畅73
10畅00 29畅4 11畅1 1畅30 0畅82 1畅92 0畅052 2畅00
等 N 法 0 40畅1 15畅0 2畅39 1畅05 1畅90 0畅052 0畅14
1畅25 39畅0 15畅1 2畅41 1畅18 2畅10 0畅052 0畅17
2畅50 36畅2 14畅0 2畅00 0畅87 2畅30 0畅053 0畅97
3畅75 33畅0 13畅8 1畅86 0畅87 2畅22 0畅056 1畅24
5畅00 31畅4 10畅0 1畅54 0畅78 2畅05 0畅055 1畅35
6畅25 30畅4 11畅0 1畅54 0畅94 1畅97 0畅052 1畅47
7畅50 30畅1 11畅3 1畅41 0畅80 1畅96 0畅053 1畅68
8畅75 30畅7 10畅5 1畅37 0畅82 1畅97 0畅052 1畅93
10畅00 29畅8 10畅3 1畅32 0畅79 2畅00 0畅052 2畅10
6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水平的增加而升高 ,浓度范围为 0畅14 ~ 2畅10mg/kg 。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稻草还田降低了土壤氨氮浓度 ,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浓度 ,这可能分别是由于稻草对 N
的固定作用[5 ,6]和稻草对土壤 P 的活化作用所致 。 关于稻草提高土壤 P有效性的机理 ,酸性土壤中一般认
为是由于稻草分解引起土壤的还原 ,导致大量磷酸铁和闭蓄态铁的还原[7 ,8] 。 第 8d 和第 22d 树脂磷和树脂
铁呈极显著正相关 ,证实了磷酸铁还原提高土壤 P 有效性的机理 。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 ,水稻的生长随稻草
水平的增加而减弱 ,这可能是由于稻草还田导致大量还原性铁的产生 ,而还原性铁可通过直接抑制水稻的
某些酶活性[9]来抑制水稻生长 ,还可通过抑制水稻对 N 、P 的吸收间接抑制水稻的生长[10] 。 本研究中水稻
植株 N 、P浓度都低于其临界缺乏浓度 ,证明水稻对 N 、P 的吸收已受到抑制 。 因此稻草还田后若发现水稻
生长不良的现象 ,应考虑可能是由于稻草分解与水稻争夺 N 素和亚铁毒害两个原因 ,该情况下应先通过排
水等措施消除铁毒再配施 N 肥以补充水稻 N 素营养 。 另外 ,尽管稻草还田对土壤 P有活化作用 ,但这往往
伴随亚铁含量的大量增加 ,因此不宜提倡用稻草还田来替代 P 肥施用 。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 9 个稻草水平对
水稻生长的影响分为 3 大类 ,第一类为施稻草 0 和 1畅25g/kg ,第二类为施稻草 2畅5 和 3畅75g/kg ,第三类为施
稻草5 ~ 10g/kg 。 一 、二 、三类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可以分别称为无抑制 、轻微抑制和严重抑制 。 若以每公顷
土量为 22畅5 万 kg计算 ,则对水稻生长无影响 、轻微影响和严重影响的还田水平分别为 3t 、6 ~ 9 t 和 > 9t 。 但
由于盆栽试验中用到的土壤为强酸性土壤 ,另外培养过程中一直未排水 ,有别于稻田 ,所以在正常田间条件
下 ,稻草还田的适宜水平应该高于本研究的结果 。
参 考 文 献
1 曾木祥 ,王蓉芳 ,彭世琪 ,等 .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 .土壤通报 ,2002 ,33(5) :336 ~ 339
2 全为民 ,严力蛟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学报 ,2002 ,22(3) :291 ~ 299
3 章永松 ,林咸永 ,罗安程 ,等 .有机肥 (物 )对土壤中磷的活化作用及机理研究 .Ⅱ .有机肥(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及其对不同形态磷的
活化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4(2) :151 ~ 155
4 黄 敏 ,肖和艾 ,黄巧云 ,等 .有机物料对水旱轮作红壤磷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4 ,41(4) :584 ~ 589
5 刘更另 .中国有机肥料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畅112 ~ 128
6 程励励 ,文启孝 ,李 洪 .稻草还田对土壤氮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 ,1992 ,24(5) :234 ~ 238
7 王新民 ,侯彦林 .有机物料对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4(3) :440 ~ 443
8 沈善敏 .中国土壤肥力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32 ~ 233
9 蔡妙珍 ,林咸永 ,罗安程 ,等 .过量 Fe2 + 对水稻生长和某些生理性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1) :96 ~ 99
10 祝金明 ,罗安程 ,吴运荣 ,等 .亚铁胁迫影响不同基因型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的研究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3(4) :481 ~ 484
11 Yang J .E .,Skogley E .O .,Georgi tis S .J .,et al .Phyt oavailabilit y soil t est :development and verifica tion o f theory .Soil Sci .Soc .Am .J .,
1991 ,55(5) :1358 ~ 1365
第 4期 彭 娜等 :不同氮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短期效应研究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