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五 ai a1 0( 1 ):5 2一 29 .1 9 9 0
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分析
王雅琴 黄少甫
(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徐炳声
复旦大学生物系 )
梁盛业
( 广西林科所 )
关键词 山茶属 ;长毛红山茶 ;长尾红山茶 ;核型
长毛红山茶( C ame l l f a” 沙 i l lo s aC h an ge t S .Y .Li an g )和长尾红山茶( C .lo n gio c ud a -
f aC h
n aget S
.
Y
.
Li an g )均为张宏达教授 定 的 新 种 , 分 别 隶 属 于山茶属 ( aC m日 lia )
红山茶组 ( S e e t . aC 沉 e l l i a ) 的滇 山 茶亚组 ( S u b s e e t . R e才f c u l a t a ) 和 光 果 红 山茶亚组
( S u bs ec t
.
L助 l’d is s加 a ) 【’ 〕 , 前者分布在我国的湖南 、 广西和贵州 , 后 者 分 布在广东和
广西 。
红山茶组共有 3 个种 、 1个亚种 , 7 个变种 。 根据文献资料统计 , 该组作过染色体计数
的有10 个种 , 1 个亚种和 6 个变种 , 作过核型分析的有 4 个种 、 1 个亚种和 2个变种 l ” 名〕 。
本文对该组的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作首次报道 , 并与该组的 10 个种 , 1个亚种和
6 个变种的染色体数 目或核型作了比较 。
材 料 与 方 法
试验所用的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种子采自广西林科所山茶属植物 收集园栽培的植株
( 1 9 6 5年分别从广西贺县 、 昭平县引入 ) 。 凭证标本梁盛业 8 6 0 9 5 3和 8 6 09 以 , 存广西林科所
标本室 。
染色体观察采用根尖压片法 。
核型分析按 L e v a n 等命名系统 〔 ’ 。 〕 , 核型进化比较根据 S t e b b i n s 的方法 l ” } 。
结 果
染色体的观察结果表明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体细胞染色体数 目都是 Z n = 30 ( 图 1
A
.
I B )
,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见表 1 、 图 Z A 、 Z B 。 染色体绝对长度分别为 1 . 52 一 3 . 73
微米和 1 . 71 一 3 . 30 微米 , 相对长度为 3 . 76 一 9 . 23 %和 4 . 48 一 8 . 64 % 。 根据 L e va n等的命名系
统 , 长毛红山茶染色体组中第 1 、 3 、 4 、 7 、 8 、 9 、 n 、 13 、 15 对为 中 部 着 丝点染色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赵治芬同志参加实验部分工作 。
2 6 广 西 植 物 1 0卷
体 ,第 2 、 5 、 6 、 10 、 1 4对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第 12 对为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 除了在第
2
、
6 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具有次溢痕外 , 第 2 对染 色体中的一条还带有随体 。 长尾红山茶中
1
、
2
、
4
、
6
、
7
、
9
、
1 1
、
1 2
、
1 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第 3 、 5 、 s 、 1 0 、 1 4对为
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休 , 第 13 对为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 除了在第 3 、 10 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具
有次溢痕外 , 第 3 对染色体还带有随体 ( 核型模式见图 3 A 、 3 B ) 。 长 毛 红 山茶与长尾红
山茶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
K ( Z
n
) = 3 0 = z s m + 6
s m + Z s t + 3 s m ( S C ) + l
s m ( S C ; S A T )
K ( Z
n
)
= 3 0 = 1 8 m + 6 s m + Z s t + Z s m ( S C ) + Z
s m ( S C ; S A T )
讨 论
图 I A 长毛红山茶体细胞染色体 Z n 二 30 2 3 30 x
瓢稀耀溶
图 Z A 长毛红山茶染色体核型
吕朽只曰汉闷曰”只曰ù川ē吕口1Q曰口拍口门ù9门洲日
8ē只日7日甲曰。口日曰。门日.门洲日么匀ēé日曰恶门吕日
.
Jé
2
卜V,]4(幻招对长挖ǎ彩从
1
。 染色体致 目 山茶属的染色体基数 x
= 1 5
, 故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均为二倍体
( Z n = 3 0 )
。 在红山茶组作过染色体计数的17
个分类群中 , 多数为二倍体 , 但也存在组内的
倍性分化和种内不同倍数的细胞型及非整倍体
现象 ,如匹它山茶 ( C . p i f a r d i` C o h . S t u a r t )
( 2
: = c o ) 为四 倍 体 , 野山茶 ( C . p i t a r d ` ,
v a r
.
y “ ” n a ” i e a )
、 云南茶花 ( C . r e t i e o l a公a )
( Z
n = 9 0 )为六倍体 ; 而红山茶 ( C . j a p o n i c a )
( Z n = 2 9
,
3 0
,
3 2
,
3 4
,
3 5 ) 则有种内倍性分
化及非整倍体 [ ” “ 〕 。
2
. 随体染色体数目 长毛红山茶只有一
条 带随体的染色体 , 而长尾红山茶有 2 条带随
体的染色体 。 红山茶组中除多齿 红 山茶 至“ 二有
6 条带随 体的染色体外 , 象浙江红山茶 ( C .
c h e吞i a n 夕o l e o s a ) t ` 1 、 南山茶 ( C . s e城 i : e r r a -
f a ) I
“ ] 、 白花南 山 茶 ( C . s e优 i s e r r a t a v a r .
a l b s f l
o r a )
、 红山茶 、 短柄红山茶 ( C . j a p o -
” i c a s u b s p
.
r u s t i e a n a )
、 怒江红山茶 ( C .
S a l u e ” e n s i s v a r
.
s e `0 6 0 ) 等 [ 2 ,绝大多数的种
都只 有二条随体染色体 。
3
。 具次缴痕染色体数目 长毛红山茶和
长尾红山茶均有 4 条具次溢痕的染色体 , 与本
组 已知核型的浙江红山茶 、 南山茶 、 红山茶 、
图 3 A 长毛红山茶染色体核型模式
短柄红山茶 、 怒江红山茶相同 , 多 齿 红 山 茶 ( C . P ol y o d o at ) 没有具次溢痕染三色体 , 而
白花南山茶则有 8 条具次溢痕染色体 。 所 以 , 将带随体或次溢痕染色体的数 目作为山茶属内
1 期 王雅琴等: 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分析 2 7
图 I B 长尾红山茶体细胞染色体数 2 n ~ 3 0 2 3 3 0 X
图 Z B 长尾红山茶染色体核型
昌日目吕吕邑日目吕北邓
1 0 1 1 1 2 1 3 14 1 5
门曰火。门é日ú142。艺46,对长度ǎ%曰
分组的性状 , 看来困难较大 。
4
。 同橄染色休异质结构 同源染色体异
质结构在红山茶组内相当普遍 , 表现在同源染
色体中一条带随体 , 另一条不带随体 。 长毛红
山茶中所 出现的这一现象 , 我们以前在浙江红
山茶 、 南 山茶 、 白花南山茶中均有发现 。 国外
报道的怒江红山茶和短柄红山茶也是如此 。
5
。 核型进 化趋势 按 S t e b b i n s
的核型不对称性分级标准 , 就该组可 比
的六个分类群而言 , 其核型进化趋势可
认为从浙江红山茶 , 多齿红山茶 , 长尾
红山茶 , 南山茶、 白花南山茶 , 长毛红
山茶 (见表 2 ) 。
张宏达教授认为长毛红山茶在形态上 与多
齿红山茶非常相似 , 故将两者放在同一滇 山茶
亚组 ( S u b s e e t . R e t i e u l a t a C h a n g ) 的毛蕊
系 ( S e r . V I l l o f a e C h a n g ) 中 ` ’ 了 , 但是 , 多
齿红山茶核型公式为 : K ( Z n ) 二 30 = 1 8m +
4 s m + Z s t + 6 m ( S A T )
, 无 论在随体染色
体 ( S A T ) 、 具次统痕染色体 ( S C ) 的数 目 ,
还是在染色体的对称性上 , 与长毛红山茶均不
相 同 , 在核型分级上 , 长毛红山茶属 “ Z B型 ” ,
而多齿红山茶属 “ Z A型 ” , 彼此相差 4 个等
级 。
图 3 B 长尾红山茶染色体核型模式
表 1一 - - - - ~ - - ~ ~ ~ - . 叮~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 体在核型中占的比例 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 染色体类型口gr曰内J己.几门了nOQ甘n.…,上,丈1盖,曰ó口,d.U八j0自1上左ó几.…Où六曰0八甘浙江红山茶 C e h e k i口 . 夕o l e o : a多齿红山茶 C . p o l y o d o n t a长尾红山茶 C 10 。夕i e a “ d a r a南山茶 C . s e 功 i忍 e r r a t a白花南山茶 C . , 。 。 `a。 r , a t o v a r .。 Ib`j l o r a
长毛红山茶 C 口 i l l o j o
0
.
2 7 2
.
30
0
。
3 3 2
。
4 7
2 5广 西 植 物 1 0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一 一目 - -一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 - - - - - 臼~ ~ ~ ~ ~ ~ ~ ~ ~ ~ ~ - - - . .一表 2长毛红山茶 、 长尾红山茶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 !相 对 长 度( 万 )相 对 长 度( 多 )1臂比种名 短臂 全长 染色体类型 长臂 短臂 全长 医/短 染色体类型体号色染编一名一种比趣臂长
:耐 m她 .恤 .mt s.1 2 6 .4 30 5卿 .78 2
一4 698 71t s302 568一8 3419 7 20 56,且口才甲.廿月,J任自O盛Ust.井00心八01舀血口仓叨.几.Ust`ùó勺,n,孟内OJ任.,.…J马4.勺弓S任几口月吸,叨,03nJ通ùO自,口口l且se!.且1`f厅.吸月!tl,
.吸、卫刀
se
ee
月
.
.百r胜`
,人
2
介JJ八院口马O翻了80nù,工自,注óó勺
1占,二1人ō1fl
尾长红山茶
·”.
smm恤st口地tn.210536珊t9姗4娜8.辍.89570珊哪61娜切l2.369 .3切5428710珊
渭一“064532891汁48于一50432冬么.ù州一11
`
l
we
.
!
J…哥le、ls月1.jjl,人O曰
月竹曰勺
浦Ot`
nO甘
10n354
长毛红山茶
茶
示该对染色体有 S C . ,: 示该对染色体有 S C ; S人 T
参 考 文 献
( 1〕 张宏达 , 1 98 1 , 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 .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论丛 , ( 1 ) .
( 2 〕 黄少甫等 . 1 98 5 : 茶属植物染色体资料 . 广西林业科技 , ( 1 ) : 15一20 .
( 3 〕 黄少甫等 , 19 87 : 白花南山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了 ( 1 ) : “ 一 9 .
( 4 〕黄少甫等 . 1 98 4 : 浙江红山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 广西植物 . 4 ( 4 ) : 2 85一 28 .8
( 5 〕黄少甫等 , 19 84 : 南山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 广西植物 . 4 ( 1 ) : 9一 1.2
( 6 ) 黄少甫等 , 1 0 5 6 : 多齿红山茶核型的分析 . 广西植物 . 6 ( 1一 2 ) · 20 7一 21 0 .
〔T ) G o l d b l a t t , p . , 19 5 2 : In d o x t o p l a n t c 五r o m o s q m e N u m b e r s
19 7 5一 19 78 . M i s s o u r i B o t a n i e a l G a r d e n .
〔B ) C o l d b l a t t , P . , 19 8 4 , I n d e x t o P l a n t C五r o . o 一哑 e二N u 二b e r s
1 9 79一 19 8 1. M i s s o 往 r i B o t a n i e a l C a r d e n .
( 9 ) C o l d b l a t t
,
P
.
,
29 5 5
: I n d e x t o P l a n t C五r o m o s o rn e N o m b e r s
198 2一 19 8 3。 M i s s o u r i B o t a n i e a l C a r d e n .
( 10〕 L e v a n , A . & a l . , 1 9 65 : N o tn e n e l a t住 r e f o r C e n t r o m e r i e P o s i t i o n 0 . C h r o助 ,恤 e s
H e r e d i t a s
, 5 2 ( 2 )
, 2 0 1一 2 2 0
【x i ) S t o b b i n s , G . L . , 19 7 1 , C h r o m o s o rn a l E v o l u t诬o n 五。 H i g h e r P l a o t : , E d , a r d 人 , o ld ,
乙。 “ d o n :
1期 主雅琴等: 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分析 29
KARYO T Y P E ANA LY SE S 口N CAM E LL IA V皿L LO SA
AN D C
.
LONG ICAUDA TA
W a n g
,
Y a Q i
n a n d H u a n g
,
S h a
o F u
( S
u b t r o p i e a l F o r e s t r y R e s e a r e h I n s t i t u t e
,
C五i n e s e A e a d e tn y o f F o r e s t r y )
H s
u ,
P i
n g S h
e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B i o l o g y
,
F u d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L i a n g
,
S h
e n g Y e
( G u a n g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s t r y )
A七s t r a e t aC 附e l l沁 口 i l lo s a C五a n g e t 5
.
Y
.
L i a o g a n d C
.
Io n夕i e a “ d a * a C h a o g e t 5 . Y .
L i a o g b o t h a r e b e l o n g i n g t o S e e t
.
C a m e l`i a o f t五e g e n u s C a 明 e l l i a L 二 T il e i r e h r o m o -
s o rn e n u m b e r s i n r o o t t i P e e l l s w e r e f o u n d t o b e 3 0
.
A e e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e r m i n o l o g y
d e f i n e d b了 L e v a n a n d a l . , t h e r e s p e e t i v e k a r y o t y p e f o r m u l a s o f C . u i l l o s a a n d C
ot . g 介 a . d a t o a r e :
K ( Z
n ) = 30二 i s m + 6 5也+ Z s t + 3 s m ( S C ) + l s m ( S C ; S A T )
K ( Z
n ) = 30+ 18 m + 6 s m + Z s t + 3 s m ( S C ) + Zs m ( S C ; S A T )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s t r u e t u r e s o e e u r r e d i n t五e 五o m o l o g o u s e h r o m o s o m e s w e r e o b s e r v e d
o n l y i n C
. 0 1110 ; a
.
t N
e i t五e r p o l y p l o i d s e r i e s n o r a n e u p l o i d , a s f o o n d 宜n b o t五 s p e e i e s .
T h e i r e五r o二 0 5 0二 e l n o m b e r s a o d k a r y o t y p e s a r e r e p o r t e d h e r e f o r t il e f i r s t t i o e .
P r o f e s s o r H
.、 T . C h a n g l五助 e p o i n t e d二o u t t h a t C 0 1110 ; a 15 m o r Ph o l o g i e a l l y v e r y
s im i l a r t o C
.
P o l夕 o d o n t a . t B u t r e s u l t s o b t a i o e d t h r o u g il e五r o m o s o m e e x a o i o a t i o n 五a v e
s h o , n t h a t t il e生k a r y o t y p e o f t h e二f o r m e r 15 q u i t e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五a t o f t五 e l a t t e r
( K ( Zn )= 30二 18m + 4 s m + Zs t + 6 m ( S A T ) ) .
K e y w a r ds C a o e l l i武。 i l l o s a ; C a , e l li a l o n g 宕c a o d a t a ; K a r y o t y p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