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



全 文 :收稿日期:2010 - 08 - 21;修回日期:2011 - 04 - 13
作者简介:巩红冬(1978 -),男,讲师,硕士,ghdong2006@163.
com.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
巩红冬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甘肃 合作 747000)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 - 7034(2011)08 - 0120 - 02
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全
世界约有 3 属 435 种,泛温带广布,主产于东亚和北
温带。我国有 3 属 347 种,各省区均有分布 [1 - 3]。
杨柳科植物中的许多种类具有广泛而又重要的经济
价值,可供农业、园林、食用、水土保持、建筑、造纸、蜜
源、饲料、能源、编织和医药等行业应用,其中部分为
著名的藏药,其根、茎、叶、茎皮、芽或果穗等植物体不
同部位入药,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
染、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咽喉炎、腹水、关节
肿痛、痈疽肿毒、皮肤瘙痒、肺病、痘疹、荨麻疹、风寒
感冒、湿疹等疾病[3]。青藏高原是一个天然的藏药
药源库,对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资源进行调
查对于藏药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杨柳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植物资源
和繁殖栽培等方面已有部分报道[4 - 9]。研究通过野
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青藏高原
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求为该
科植物资源全面而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区系
1. 1 植物区系的属种组成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包括甘肃甘南州和四川阿坝、
甘孜州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的地理环境与气
候条件复杂多样,藏药植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资源
丰富。据初步统计,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共
有 2 属 9 种。其中种数最多的属是柳属,共有白柳、
旱柳、垂柳、小叶柳、山生柳、皂柳和乌柳 7 种,占总种
数的 77. 78%;而杨属只有银白杨和山杨 2 种,占总
种数的 22. 22%。
1. 2 属的分布型分析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属可归为 2 个分
布型 [2]。其中杨属为北温带分布,而柳属为北温带
分布的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变型。杨属中
的一些种常为森林天然更新的先锋树种,其中山杨常
形成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而柳属藏
药植物多是河岸带灌丛的重要组分,是沙地植被的先
锋种,是高山灌丛和垫状植被的建群种(如山生柳和
皂柳)。可见,从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青藏高原东
缘杨柳科藏药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具有一定的多样
性,但均为温带分布类型,说明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
藏药植物区系具有温带性质。
1. 3 生活型分析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由乔木和灌木
2 种生活型组成 [1],其中乔木最多,共有银白杨、山
杨、白柳、旱柳和垂柳 5 种,占总种数的 55. 56%;灌
木次之,共有小叶柳、山生柳、皂柳和乌柳等 4 种,占
总种数的 44. 44%。可见,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
植物的生活型以乔木占相对优势,这进一步体现出青
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
1. 4 生境分析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多生长于海拔
5 200 m以下的山坡、山谷、山脊、沟边、河岸、水边及
灌丛中,其中杨属藏药植物(如山杨)多生于山谷林
内或溪边,耐寒冷、干旱,喜生长于湿润的冲积土上,
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柳属藏药植物(如旱柳)多生
于山地、沟谷、水边,性喜潮湿,较杨属适应性更强,在
杨柳科中分布范围最广。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
植物生境统计见表 1。
表 1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生境统计
种名 藏名 生境
银白杨 玛卡 3 000 m以下的山坡、阴坡、沟谷
山杨 玛尕 3 800 m以下的山坡、阴坡、山脊和沟谷地带
白柳 江尕 3 100 m以下的河边
旱柳 江尕 5 200 m以下的河岸、渠边、山谷、沟边或平地
垂柳 江玛 3 700 m以下的河谷两岸、溪畔、水边
小叶柳 江玛 2 700 ~ 2 900 m的山谷阴地
山生柳 朗玛 3 000 ~ 4 400 m的山坡、灌丛和林地
皂柳 江那 2 000 ~ 3 000 m的山坡、沟边灌丛中
乌柳 降玛 1 800 ~ 4 000 m的山坡、山谷、沟谷、林下和河岸阴湿处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的药用价值较高,
杨属藏药植物的药用部位以茎皮、嫩枝、叶为主,性味
以苦、寒为主,功能以清热解毒、祛风湿、利肺、舒脉止
痛为主,主治脉病、肺病、肺脓肿、瘟病时疫、天花、痘
疹、荨麻疹、风湿痹痛、跌打瘀痛等病症;柳属藏药植
021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 8 2011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11.15.022
2011 年 8 月(上)
物的药用部位以根、叶、树皮为主,性味以苦、寒为主,
功能以消肿、止痛、清热、祛风为主,主治肺脓疡、脉管
肿胀、寒热水肿、斑疹、麻疹不透、风寒湿痹疼痛、皮肤
瘙痒、风寒感冒、湿疹等病症。杨属藏药植物的主要
化学成分是酚甙类、黄酮类、有机酸类和其他酚性成
分;柳属藏药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
酚糖甙类化合物及脂肪酸类化合物等。现代药理学
研究表明:杨属藏药植物多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
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及细胞毒等多方面药
理活性;柳属藏药植物多具有类凝血激酶活性、抗诱
变、中枢抑制、降血压、抗炎、止痛、利尿、抗病毒、镇静
强心、清热解毒等作用[4 - 6]。总之,青藏高原东缘杨
柳科藏药植物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药用价值(见表 2)
表 2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药用价值
种名 药用部位 性味 功能主治
银白杨
茎皮、嫩
枝、叶
味苦,性

清热解毒,祛风湿,利肺,舒脉止痛。治脉病、肺病、肺脓肿、瘟病
时疫、天花、痘疹、荨麻疹、风湿痹痛、跌打瘀痛
山杨
茎皮、嫩
枝、叶
味苦,性

清热解毒,祛风湿,利肺,舒脉止痛。治脉病、肺病、肺脓肿、瘟病
时疫、天花、痘疹、荨麻疹、风湿痹痛、跌打瘀痛
白柳 叶、芽、根
味苦,性

清湿热,祛风湿,消肿,解毒。治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
咽喉炎、腹水、盆腔炎、肾炎、疮痈
旱柳 树皮
味苦,性

清热除湿,消肿止痛,解毒。治腹水、急性膀胱炎、小便不利、关
节炎、黄水疮、疮毒、牙痛
垂柳
枝、叶、树
皮、根皮、
须根
味苦,性

清热解毒,祛风利尿,止痛,消肿,干黄水。叶:治慢性支气管炎、
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高血压;外用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
皮肤瘙痒、灭蛆、杀孑孓。枝、根皮:治白带、风湿性关节炎;外用
治烧烫伤。须根:风湿拘挛、筋骨疼痛、湿热带下及牙龈肿痛。
树皮:外用治黄水疮
小叶柳 根、叶
味辛、涩,
性温
祛风除湿,清血化淤。治风湿骨痛、劳伤、疔疮
山生柳
茎、叶、枝
皮、果穗
味苦,性

消肿,止痛,托引肺脓。治肺脓疡、脉管肿胀、寒热水肿、斑疹、麻
疹不透、风寒湿痹疼痛、皮肤瘙痒、风寒感冒、湿疹
皂柳 根
味辛、酸、
涩,性凉
祛风解热,除湿。治风湿性关节痛
乌柳
茎、叶、枝
皮、果穗
味辛、甘,
性温
消肿,止痛,托引肺脓。治肺脓疡、脉管肿胀、寒热水肿、斑疹、麻
疹不透、风寒湿痹疼痛、皮肤瘙痒、风寒感冒、湿疹
3 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杨柳科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植物类群,在我国具有
广泛的分布地区。青藏高原东缘杨柳科藏药植物有
2 属 9 种,由于长期生存于高海拔、强辐射、大温差、
无染污、高寒缺氧的高原地理环境中,导致其抗寒、抗
旱性强,光合作用有效物质积累多,细胞中抵御恶劣
气候条件的植物代谢产物含量高,内含药物的活性成
分也高,因而具有独特的疗效,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
和青睐[10]。杨柳科植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
速,用途广泛、繁殖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并
进行了广泛的栽培。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杨
柳科藏药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资源进行系统
研究,并对植物体不同部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
合利用和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其利用效率,从而实现
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和谐
共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20(2)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 .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罗达尚.中华藏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4] 赵红娟,韩立芹,姜盼,等. 柳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中
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29(3) :10 - 14.
[5] 王欣,王强,徐国钧,等. 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
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1) :65 - 74.
[6] 刘墨祥,刘海英,郑毅男,等. 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研究的新进展[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2) :115 - 122.
[7] 白杨,宋迎迎,关文彬,等. 柳属的地理分布及特点[J].中国科
技财富,2009,12(4) :200 - 201.
[8] 张智勇.银白杨扦插育苗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
32(2) :41 - 43.
[9] 阿依加马力·吾守尔,玛依拉·瓦依提,西仁古丽·艾山. 旱柳
在库尔勒地区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7(7) :79.
[10] 巩红冬.青藏高原东缘十字花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J].干旱区
资源与环境,2010 (6) :174 - 177.
(010)
121《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