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茉莉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



全 文 :野茉莉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
王哲宇 1 , 童丽丽2 , 汤庚国1
(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2.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
摘 要: 野茉莉科 (又名安息香科 )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经济和观赏价值 ,全世界共 12属 ,约 170种 ,主要分布于
亚洲东南部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仅有 1种见于欧洲南部的温暖地区。 本科植物在全世界有两个分布中
心: 一个位于我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以及华西南地区 ,可能为该科植物早期发生和分化的关键地区 ;一
个位于热带南美洲。 归纳与总结了该科各大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现状 ,并指出了未来该科植物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野茉莉科 ;分区类型 ;地理分布
中图分类号: Q949. 77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55X( 2013) 01- 0065- 07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tyracaceae
W ANG Zhe-yu
1
, TON G Li-li
2*
, TAN G Geng-guo
1
( 1. Nanjing For estry Univ ersity , Nanjing 210037, China; 2. Jinling Institute o f Tech no lo gy ,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The plants of Styracaceae are of g rea t medicinal , economic and ornamental value.
Al l a round the w o rld, there a re 12 genera and about 170 species o f this fami ly. They a re
mainly in t 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of south-ea st Asia and the Americas, only 1 species
found in wa rm regions o f southern Europe. This family is mainly dist ributed in tw o a reas in
China. One is lo 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Qinling and Yang tze River to the no rthern par t of
Nanling and southw est China. Here may be the key areas of early o rigin and dif ferentiation of
the plants of Sty racaceae. The o ther di fferentia tion centre is in t ropical southern Americ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st ribution of the genera of Sty racaceae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 f this fami ly.
Key words: Sty racaceae; the types of dist ribution; g eographic dist ribution
野茉莉科 ,又名安息香科 ( Sty rac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柿树目 ,与山矾科、山榄科和
柿树科关系较为密切 ,同时它又与山茶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所以被认为它们共同起源于山茶科的祖先类
群 [1 ]。该科植物为乔木或灌木 ,落叶或常绿 ,具有重要的药用、观赏和经济价值。从一些种类的种子油或树
脂中提炼出来的“白花油”或“安息香” ,是珍贵的药用成分和制造高级芳香油的原料 ;一些种类具有洁白芬
芳的花朵或色艳形奇的果实 ,为珍贵的观赏植物 ;还有一些速生乔木种类树干笔直 ,纤维细长 ,是木材和造
纸工业的优良原料。研究和分析野茉莉科的地理分布规律 ,不但可以为该科植物在园林造景领域提供理论

通讯作者:童丽丽 ( 1970- ) ,女 ,江苏南京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研究。
收稿日期: 2013-01-08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省重点学科 ( 0833城乡规划学 )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青奥重大科技项目 ( SBE201270594);南
京六合区科技局重大科技项目 ( 20110107);金陵科技学院园林植物团队建设项目 ;金陵科技学院重点建设
学科项目 ( 0834)
作者简介:王哲宇 ( 1987- ) ,男 ,江苏苏州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
DOI : 10. 16515 /j . cnki . 32 -1722 /n. 2013. 01. 006
基础 ,而且对于认识该科植物的起源和散布 ,指导其资源利用与保护 ,以及阐明中国植物区系的发生和演
化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野茉莉科系统位置与组成
野茉莉科 ,又名安息香科 ( Styracaeeae) ,最早由 Dumori to r( 1829)建立。根据多数学者 ,如 Takhtajan
( 1969)和 Cronquist ( 1981)等 ,野茉莉科始终被置于柿目中 ,柿目中还有 3个主要科 ,即柿树科、山榄科、山
矾科和一些小科。 尽管各学者对柿目包括的成员和组成的方式有不同处理 ,但总是将上述 4个主科放置
预同一目中 ,这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密切。 A. Cronquist ( l981)认为柿目各科中均有一些原始特征 ,
又有一些进化特征 ,它们之间似乎是平行关系 ,这些科中没有一个似是直接从现存的科演化来的。 Herber t
F. Copeland( 1983)从该科的胚胎学和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证明 ,野茉莉科与山茶科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认
为它们可能共同起源于山茶科的祖先 [1 ]。
野茉莉科的成员 ,各学者的处理意见不同 ,曾先后有 17个属被组合在该科内 [1 ]。 在蜂巢安息香属
(Foveolaria )和 Diclidanthera被重新划分后 ,广义的野茉莉科 ( Styracaceae)约包括 15个属。其中 ,山矾属
( Symplocos )、尖药树属 (Lissocarpa )、蒜味树属 ( Hua )和非洲安息香属 ( Af rostyrax )先后被分出 ,并独立成
科 [2-5 ]。 近代的多数学者 ,如 G. w angeni tz( 1964) [6 ] , H. Melchio r( 1964) , Baos( 1972) , A. Cronquist( 1981) ,
均赞成这一观点。这些处理为Wageni tz( 1964)所采纳 ,并得到了 Baas( 1972)和粱元徽等 ( 1985)在解剖学和
花粉形态学方面的论证。因此 ,狭义的野茉莉科 (包括 1995年 ,陈涛提出了野茉莉科一新属 [7 ] )包括安息香
属 ( Styrax )、歧序野茉莉属 (Bruinsmia )、长果安息香属 (Changiostyrax )、银钟花属 ( Halesia )、山茉莉属
( Huodendron )、花弄蝶属 ( Pamphilia )、陀螺果属 (Melliodendron )、茉莉果属 ( Parastyrax )、白辛树属
(Pterostyrax )、木瓜红属 ( Rehderodendron)、秤锤树属 ( Sinojackia )和赤杨叶属 ( Alniphyllum ) 12个属。
2 野茉莉科植物形态及分布
野茉莉科植物的形态性状变异幅度较大 ,因此给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 Perkins
( 1907)以 Gurke( 1891)的研究为基础 ,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当时已知的野茉莉科植物及其分布 [8-9 ]。 Croiza t
( 1952)曾分析安息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试图说明野茉莉科植物的可能起源中心和散布路线 [10 ]。 我国学
者在野茉莉科植物分类演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胡先马肃 ( 1933)、张宏达 ( 1962)、戴番晋 ( 1980)和杨龙
( 1984)分别研究了东亚、中国及中国西南地区野茉莉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11-13 ]。随着系统分类研究的不断深
入 ,黄淑美 ( 1980)对我国植物野茉莉科进行了分类整理 ,并简要论述了若干种类的地理分布 [ 14] (表 1)。陈
涛 ( 199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野茉莉科植物的起源和散布 [15 ]。
3 野茉莉科属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3. 1 花弄蝶属Pamphilia
  与安息香属的关系最为密切 ,可能是从安息香属的进化类群直接演化而来的 ,除雄蕊减退为 5枚 ,其
余性状与安息香属都十分相似。有 4种和 4变种 ,其中 P. pedicellata , P. sty raci folia和 P . aurea ,特产于
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至巴西的圣佛朗西斯科河岸 ,约在 40°— 66°W, 10°N— 18°S之间 ,海拔 1 270~ 1 300
m ,本属全为当地特有。
3. 2 歧序安息香属 Bruinsmia
与安息香属的原始类群关系密切 ,与柿科有密切关系 ,花有时杂性异株 ,花梗具关节 ,花序为二歧总状
或圆锥花序 ,花冠覆瓦状排列 ,子房 5室 ,果具多数两端尖的种子。该属有 2种 , B. polysperm ia从我国云南
景谷 [16 ]向南及向西分布至中印半岛 ,约在 10°— 24°N , 90°— 105°E之间 ,海拔 900~ 1 300 m[17 ]。 另一种 B.
styracoides为上种的替代种 ,从苏门答腊一直分布到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南部 ,约在 5°— 10°N, 100°— 140°E
之间 ,海拔 400~ 1 600 m[18 ]的热带雨林中 ,本属为古热带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成分 ,从我国西南发生 ,
通过中印半岛到达加里曼丹 ,然后散布至菲律宾北部。
66                  金 陵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 
3. 3 赤杨叶属 Alniphyllum
与安息香属同为子房上位 ,但子房 5室 ,有完全的隔膜 ,每室胚珠多颗 ,蒴果开裂 ,种子两端有翅 ,与山
茉莉属关系更为密切。 有 3种 ,广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 ,向西达印度东北部 ,向南延伸至中南半岛北部 ,
向东达台湾 ,约在 10°— 23°N, 100°— 122°E之间 ,生于海拔 200~ 2 200 m的常绿林中 ,常为上层乔木 ,但在
林中不占主要地位。赤杨叶 ( A . fortunei )分布广泛 ,越南、老挝和中国均有分布 ,海拔 200~ 2 200 m。滇赤
杨叶 ( A. eberhardt ii )分布区较狭 ,从云南东南和广西南部向南分布至越南北部 ,海拔 600~ 1 800 m。台湾
赤杨叶 ( A. pterospermum )为台湾特有 ,与赤杨叶 ( A . fortunei )是形态相似的近缘种 ,海拔约 650 m ,这至
少表明在台湾还是大陆的一部份时就传播过去 ,并进一步演化和发展。
3. 4 山茉莉属 Huodendron
与赤杨叶属近缘 ,主要同为蒴果开裂 ,种子两端有翅 ,果实和花粉粒均为本科最小的 ,花瓣分离 ,与雄
蕊不贴生 ,与歧序安息香属也有亲缘关系。5种和 3变种 ,广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 ,向西达印度东北部 ,向
北不跨过南岭 ,向南不达海南 ,向西南可分布至中印半岛北部 ,约在 12°— 27°N , 97°— 115°E,常生于海拔
200~ 3 000 m山谷雨林中。双齿山茉莉 ( H . Biaristatum )为广播种 ,缅甸北部、泰国、越南北部和中国西南
部均有分布 ,海拔 200~ 1 900 m。其变种岭南山莱莉 ( H. B iaristatum var. parvif lorum )向东可分布至华
南北部 ,海拔 300~ 600 m。脱皮树 ( H. Decorticatum )产云南东南部 ,海拔 1 000~ 1 600 m。西藏山茉莉 ( H.
tibeticum )从湘西、黔南和桂北经西南一直分布到西藏东南部 ,海拔 1 000~ 3 000 m。 其变种细齿山茉莉
( H . Tibeticum var . denticulatum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海拔 1 500~ 1 900 m。 绒毛山茉莉 ( H.
tomentosum )产云南西南部 ,海拔约 1 900 m。其变种广西山茉莉 ( H. Tomentosum var. Guangx iensis )分布
于广西金秀 ,海拔约 1 900 m。 H. simicum特产泰国 ,海拔约 500 m。
3. 5 银钟花属 Halesia
主要性状为果具 2~ 4宽翅而异于野茉莉科其他各属 ,但子房下位 ,冬芽有鳞片包裹 ,与木瓜红属和陀
螺果属关系密切。4种 ,亚洲仅银钟花 ( H. Macgregorii ) 1种 ,特产于我国东南部 ,约 23°— 30°N, 109°— 120°
E之间 ,海拔 700~ 1 200 m的山谷阴湿林中 ,另 3种和 2变种 H. carolina, H. Diptrera及其变种 var .
magni f lora , H. Parv if lora及其变种 var . monticola分布于美国东南部海岸平原及墨西哥湾沿岸平原 [19 ] ,
约在 35°— 40°N , 80°— 98°E之间。上述分布表明 ,该属为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的属 ,说明东亚和北美区系有
密切联系 ,特别是上述的分布区中 ,具有相似而优越的自然历史条件 ,所以有较多的亲缘属种存在。尽管两
地缺乏共有种 ,但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能和其他两地具有共有种一样 ,是在北美大陆脱离欧亚大陆之前就
已存在的。
3. 6 陀螺果属Mell iodendron
该属的冬芽具鳞片包裹 ,花序的花减退为单生或成对生于落叶痕上 ,子房 2 /3下位 ,与木瓜红属均属
于较进化的类群。仅 1种 ,陀螺果 (M. Xylocarpum )为我国特有 ,分布于秦岭以南至南岭以北 ,西部达四
川 ,约 22°— 23°N, 105°— 120°E之间 ,海拔 1 000~ 1 500 m的阔叶林中。从现代分布和形态表明 ,本属由于
花少 ,果大而少 ,缺乏有利于远距离传播的构造 ,在自然条件下 ,繁殖能力差 ,目前已成为濒危植物。
3. 7 木瓜红属 Rehderodendron
该属的子房下位 ,果大 ,木质 ,具 5~ 10棱 ,冬芽有鳞片包裹 ,与陀螺果属近缘 ,花序为多花排成总状花
序或圆锥花序 ,但不及陀螺果属为单至双花的进化。约 8种 ,有 5种为中国特有分布 ,分布于长江和秦岭以
南至南岭以北 ,西北可达四川盆地和横断山脉 ,西南延伸至越南北部 ,约 17°— 31°N, 98°— 118°E之间 ,海拔
100~ 2 300 m的热带和亚热带阔叶林中。有 5种为中国特有分布。屏边木瓜红 ( R. conostyle )产云南东南
部 ,海拔 1 100~ 1 950 m。贡山木瓜红 (R. gongshanense )产云南西北部 [20 ] ,海拔约 1 500 m。 越南木瓜红
(R . Indochinense)见于云南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海拔 1 500~ 2 300 m。广东木瓜红 ( R. kwangtungense )分
布于华南至云南东南部 ,海拔 100~ 1 600 m。 贵州木瓜红 (R. kweichowense )从贵州东南部和广东西部经
广西和云南一直分布到越南北部 ,海拔 500~ 1 600 m。木瓜红 ( R. Macrocarpa )分布于中国西部和西南部
至越南中部 ,海拔 1 000~ 2 200 m。膜叶木瓜红 ( R. membranifolium )产云南东南部 ,海拔约 1 800 m。小果
67第 1期 王哲宇 ,等:野茉莉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  
木瓜红 ( R. microcarpum )产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南部 [ 21] ,海拔约 1 400 m。 广东木瓜红 ( R.
kwangtungensis )和小果木瓜红 ( S. microcarpum )为一形状相似亲缘关系密切的替代种 ,它们以中国—日
本和中国—喜马拉雅两亚区为界 ,分别向东和向西散播。
3. 8 白辛树属P terostyrsx
该属以其花序为伞房状圆锥花序 ,花梗极短 ,果皮薄脆壳质等特征区别于野茉莉科其他属 ,但子房下
位 ,果实有棱或翅 ,与秤锤树属近缘。 4种 ,分布于缅甸、中国和日本 ,海拔 400~ 2 500 m。在我国分布于秦
岭和长江以南 ,南岭和云贵高原以北 ,而日本分布于本州近袋以西、四国和九州 ,约 23°— 38°N, 102°— 140°
E之间 ,分布于海拔 400~ 2 500 m之间。缅甸白辛树 (P . Burmanicus )特产缅甸东部 ,海拔约 2 100 m[22 ]。
小叶白辛树 ( P. corymbosus )为我国和日本共有 ,海拔 400~ 1 600 m。 刚毛白辛树 ( P. hispidus )和白辛树
( P. psilophyl lus )分别为日本 [23-24 ]和我国特有 ,海拔分别为 500~ 1 400 m , 600~ 2 500 m。分布于我国的 2
种为一对亲缘关系密切的替代种 ,它们以雪峰山东西向为界 ,向东和向西分布 ,这一分界线的自然条件差
异明显 ,也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其他植物东西向的分界线和过渡地带。而分布于日本的刚毛白辛树 ( P.
hispidus )与分布于我国的白辛树 ( P. psilophyllus )形态性状亦很相似 ,以致于过去分类学家误将二者鉴
定为同一种。 这种间断分布是由于两地的自然条件相似形成的。 无疑 ,它们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3. 9 秤锤树属 Sinojackia
该属子房下位 ,果中等大 ,木质 ,具长喙 ,平滑或具棱。 7种 1待鉴定种 [25 ] ,全为我国特有 ,分布长江以
南 ,南岭以北 ,向西可达四川乐山和康定 ,约 24°— 33°N , 102°— 120°E之间 ,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海拔 100~
800 m ,而在西北部可达 3 500 m的高山林中。秤锤树 ( S. xylocarpa ) ,长果秤锤树 ( S. dolichocarpa )和肉果
秤锤树 ( S. sarcocarpa)分别为江苏 (南京和江宁 )、湖南 (石门 )和四川 (乐山 )小范围所特有 ,其余 2种狭果
秤锤树 ( S. rehderiana ) ,棱果秤锤树 ( S. Henryi )分布区稍广。由于果实和种子缺乏有利传播的构造 ,自然
繁殖力较弱 ,亦为濒危植物。其中秤锤树 ( S. xylocarpa )和狭果秤锤树 ( S. rehderiana)已经在其模式标本
产地灭绝 ;棱果秤锤树 ( S. henryi )在过去的近 70年内没有采到过标本 ,该物种可能存在同物异名现象或
已经灭绝 ;细果秤锤树 ( S. microcarpa )由于人为破坏严重 ,居群大小急剧下降 ;肉果秤锤树 ( S.
sarcocarpa)和怀化秤锤树 ( S. oblongicarpa )呈零星分布且个体数量很少 ,处于极濒危状态 [25 ]。
3. 10 茉莉果属 Parastyrax
该属花的各部份构造与安息香属近似 ,但子房下位 ,果肉质 ,不开裂 ,无棱 ,代表进化类群。 2种 ,约在
22°— 24°N, 95°— 105°E之间 ,海拔 120~ 1 500 m。茉莉果 (P . lacei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 ,向西南分布至缅甸
北部 ,海拔 800~ 1 500 m。大叶茉莉果 ( P. Macrophyllus )特产云南东南部 ,生于海拔 120~ 260 m的沟谷雨
林中。
3. 11 长果安息香属 Changiostyrax
该属树干无茎刺 ,具鳞芽 ,总状花序伞形 ,花无苞片 ,四基数 ,花萼管顶端平截 ,花冠 4深裂 ,雄蕊 8,等
长 ,药隔不突出 ,子房半下位 ,柱头不分裂 ,果实特长 ,密被长柔毛 ,上部果喙细长 ,可以区别 ,与秤锤树属近
缘。本属仅长果安息香 (C . dolichocarpa ) 1种 ,海拔 340~ 650 m[7 ] ,仅分布于湖南石门和桑植以及湖北秭归
四溪 [26 ] ,由于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 ,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3. 12 安息香属 Styrax
为现存该科种类最多 ,分布最广 ,性状分化最强烈的一群 ,它既具有子房上位 ,子房室隔膜不完全形成
和花冠覆瓦状排列等原始性状 ,又具花冠镊合状排列等的先进性状。以安息香属为基干 ,其他各属都可能
是该属直接或间接的衍生类群。 该属除 1种产欧洲外 ,其他种类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其分布范围之广 ,乃该科其他各属所不及。野茉莉 ( S. japonica)在亚洲分布较广 ,其分布区南始两广北部 ,
北至秦岭、黄河以南 ,西及滇东北和川南 ,东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从低海拔到 1 000 m都有分布。本种约近
45°N ,是本科在亚洲的地理分布北限。 玉铃花 ( S. Obassia )主要分布于华中和华东 ,经山东半岛分布达日
本南部和朝鲜半岛西南部 ,向北分布达辽宁东南部 ,约近 40°N ,为本科在中国的分布北界 ,海拔 200~ 1 400
m。 中国与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表明其间在地史上有过密切联系 [27 ]。
68                  金 陵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 
安息香属在中国有 25个特有种 [ 7]。分布范围较广的特有种 ,其分布区多在南岭山地及其附近交汇。局
部地区特有种的分布区都很狭小。狭域分布特有种在中国西南地区最为丰富 ,全科达 15种之多 ,本属占 8
种。这里是野茉莉科植物的一个分化中心。
本属的另一些种类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分布到东南亚地区。 嗽果安息香 ( S. agrestis )是本属在亚洲
热带地区分布最广的种类。从滇东南、越北及琼南 ,经中南半岛至马来西亚 ,向东一直分布到密克罗尼西亚
和所罗门群岛 ,海拔 10~ 1 200 m。该种约达 10°S,为本科在亚洲的地理分布南限。马来西亚是亚洲热带安
息香属植物较集中分布的地区 ,有 5个狭域分布特有种 ,是野茉莉科植物的一个次生分化中心。
表 1 野茉莉科植物属的地理分布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era of Styracaceae
分区类型 [28 ] 属名 世界种数 中国种数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28, 30]海拔 /m
赤杨叶属 3种 3种 中国东南至西南部和中南半岛 200~ 2 200
越南 (或中南半岛 )
至华南 (西南 )
岐序野茉莉属 2种 1种 特产中国西南部、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 400~ 1 600
山茉莉属 5种 3变种 3种 2变种 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和中南半岛 200~ 3 000
木瓜红属 约 8种 5种 中国西部、西南部和南部至越南中部 100~ 2 300
长果安息香属 1种 1种 特产中国湖南西北部 340~ 650
中国特有 陀螺果属 1种 1种 特产中国东南至西南部 1 000~ 1 500
秤锤树属 约 7种 约 7种 特产中国东南部至西部 100~ 800
东亚和北美间断 银钟花属 4种 2变种 1种 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 700~ 1 200
缅甸、泰国至华西南 茉莉果属 2种 2种 中国西南部至缅甸北部 120~ 1 500
中国-日本 白辛树属 4种 2种 缅甸、中国和日本 400~ 2 500
泛热带 安息香属 约 130种 约 30种 7变种
亚洲东部至马来西亚、北
美洲东南部经墨西哥至安
第斯山 ,只有一种至地中
海周围
10~ 1 400
南美特有 花弄蝶墅 4种 4变种 不产 委内瑞拉加拉加斯至巴西圣弗朗西斯科河岸 1 270~ 1 300
合计 约 170种 约 56种 9变种
表 2 野茉莉科植物属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31-32]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era of Styracaceae in China
属名 湖南 云南 广西 江西 贵州 广东 四川 浙江 福建 江苏 湖北 西藏 安徽 台湾 陕西 河南 海南 山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赤杨叶属 + + + + + + + + + + + + +
岐序野茉莉属 +
山茉莉属 + + + + + +
木瓜红属 + + + + + +
长果安息香属 +
陀螺果属 + + + + + + + +
秤锤树属 + + + + + + +
银钟花属 + + + + + + +
茉莉果属 +
白辛树属 + + + + + + + + + + + +
安息香属 + + + + + + + + + + + + + + + + + + + + +
花弄蝶墅
合计 9 8 7 7 7 7 6 5 5 4 4 2 2 2 2 1 1 1 1 1 1
69第 1期 王哲宇 ,等:野茉莉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  
表 3 中国安息香属特有种及其分布 [7]
Table 3  The distr ibution of the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of Styracaceae
分类群 云南 广东 湖南 广西 贵州 浙江 湖北 安徽 四川 江西 福建 江苏河南 [33]陕西 山西 山东 台湾 西藏
Sty rax bashanensis +
S. calvescens + + + + +
S. chinensis + +
S. chrysocarpus +
S. conf usus + + + + + + + + + +
S. dasyanthus + + + + + + + + + + + + + +
S. f aberi + + + + + + + + + + +
S. f ormosanus + + + + + + + +
S . hainanensis +
S. hemsleyanus + + + +
S . huanus +
S . kweizhowensis +
S. limprichtii + +
S. macranthus + + + +
S. macrocarpus + +
S. macrosperma +
S . mallotifolia +
S . odoratissimus + + + + + + + + + +
S . perk insiae + +
S. roseus + + + + + +
S. rubifolia +
S. supaii + +
S. wilsonii +
S. wuyanensis + + +
S. zhejiangensis +
合计 12 9 9 8 7 7 7 6 6 5 5 4 4 2 1 1 1 1
4 小结与展望
4. 1 小 结
  以上综述表明 ,野茉莉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除了非洲、澳洲和南
极洲之外 ,其他各大陆都有野茉莉科的植物代表。
根据本科在世界各区的分布分析和统计 ,本科植物全世界共 12属 ,约 170种 ,仅有 1种见于欧洲南部
的温暖地区。除花弄蝶属 Pamphil ia特产南美巴西外 ,亚洲有 11属 , 57种 ,分别占属和种数的 91%和 36%。
其中尤以我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以及华西南地区 ,为野茉莉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表 2)。此
地区不仅种类丰富 ,而且拥有本科的原始类群及系统演化的各主要阶段的类群 ;亚洲特有属 9属 ,特有种
34种 ,多为古老性质。所以 ,这个地区不仅是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 ,而且还可能是该科植物早期发生和
分化的关键地区 [27 ]。
热带南美洲是野茉莉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有 2属 , 83种 ,分别占属和种总数的 18%和 52% ,其中特
有种 76种。 从属的演化水平来看 ,这里虽然有原始的安息香属 ,并且有较多的种类 ,然而缺乏原始的类群
(安息香属覆瓦状花冠系 ) ,也缺乏反映本科系统演化的各主要阶段的类群 ,特有属 1属 ,特有种多为新特
有 ,因此认为热带南美洲是本科的第二主要分布中心 [15 ]。
4. 2 研究展望
虽然野茉莉科植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 ,但由于该科许多物种的果实和种子缺乏有利传播的构造 ,自然
70                  金 陵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 
繁殖力较弱 ,目前已成为濒危物种 ,甚至有些已经在其原产地灭绝。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原因 ,一些
物种的分布范围正在急剧缩小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如姚小洪等 ( 2005)已对秤锤树属和
长果安息香属濒危现状做了调查研究 ,并提出了保护措施及方法 [ 25]。
因此 ,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趋势是:首先 ,加大对该科植物的资源保护的研究力度 ,大力并合理开发我
国的野茉莉科的植物资源 ;其次 ,加强该科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 ,利用组培、杂交等技术对该科的观赏性强
的植物进行繁育及扩繁等工作 ,做好在苗圃中的推广工作 ;最后 ,加强该科植物在我国各地 ,尤其是在该科
原产地区的园林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34 ]。 只有这样 ,才能让美丽的野茉莉科的植物能更多地运用在城市
森林的建设中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及景观的异质性 ,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 1]黄淑美 .安息香科的系统位置及地理分布 [ 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1994, 2( 4): 15- 30
[ 2]黄淑美 .中国植物志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 60( 2): 143- 147
[ 3] Desfontaines R L. M em. Mus. Hist. Nat [ J]. Pa ris. 1920: 6- 9
[ 4] Gilg. In Eng ler et Gilg , Syll [ J]. Pflanzenfam. 1924: 324
[ 5] Chera lier A. la famil1edes Huaceae et affinites [ J]. Appl. 1947: 26- 29
[ 6] Wangenitz G. Styr acaceae, Symplo caceae, Huaceae, and Lissoca rpaceae In Englear A, Sy llabus Pflanzenfam, Gebruder
Bo rntra eger [ J]. Be rlin. Band, 1964, 12( 2): 400- 402
[ 7]陈涛 .中国安息香科 -新属 -长果安息香属 [ J].广西植物 , 1995, 15( 4): 289
[ 8] Perkins J. Sty racaceae In A. Eng le r [ J]. ed. Pflanzenr. IV . 1907, 241: 1- 111
[ 9] Curke M. Sty racaceae In A. Eng ler and K. Prantl [ J]. Natur Liche Pflanzenfamilien. IV . 1891, 1: 172- 180
[ 10 ] Croizat L. Manua I o f Phy tog eog raphy [ J]. Hague, 1952, 328- 330
[ 11 ]张宏达 .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 [ J].中山大学学报 , l962( 1): 1- 34
[ 12 ]戴番晋 .安息香科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分布 [ 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 1980( 1): 59- 66
[ 13 ]扬龙 .贵州安息香科植物的初步研究 [ A ].贵阳师范学院学术报告论文集 [ C ].贵阳:贵阳出版社 , 1984: 107- 122
[ 14 ]黄淑美 .中国安息香料植物的初步研究 [ J].植物分类学报 , 1980, 18( 2): 154- 167
[ 15 ]陈涛 ,陈忠毅 .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 J].植物研究 , 1996, 16( 1): 57- 66
[ 16 ]樊国胜 .中国野茉莉科一新记录属—— 歧序野茉莉属 [ J].植物研究 , 1991, 11( 1): 65- 67
[ 17 ] Steenis C C C J Van, B Brink. M iscellaneous Bo tanica l[ J]. No tes XVI, Bot. Jb, 1967, 86( 1- 4): 390- 393
[ 18 ] Steenis C C C J Van. Th ree New Reco rds fo r the Philippine Flo ra [ J]. Pilli. Jour. Sci, l959: 88- 121
[ 19 ] Revea l, J. L. and M. J. Seldin. On th e Identity o f Ha lesia Carolina L. ( Sty racaceae) [ J]. T axon, 1976, 25( 1): 123- 140
[ 20 ]汤颜承 .横断山区旌节花科、安息香科、忍冬科新分类群 [ J].云南植物研究 , 1988, 10( 3): 350
[ 21 ]闵天禄 .云南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3, 406- 438
[ 22 ] Smith W W. Notes on Some Asiatic Sty racaceae [ J]. No tes f rom th e Royal Bo tanic Garden Edingburgh. l920, 12: 233
[ 23 ] Makino T. Makino’ s New Illustr ated Flor a of Japan [M ]. Tokyo: Hokuryukan, 1979: 933- 935
[ 24 ] Yamazaki T. Flor a of Japan [M ]. Washing ton, D. C: Smithsonian, 1993: 104- 106
[ 25]姚小洪 ,叶其刚 ,康明 ,等 .秤锤树属与长果安息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濒危现状 [ J].生物多样性 , 2005, 13( 4): 339
- 346
[ 26 ]厉恩华 ,吴金清 ,王勇 ,等 .三峡库区秭归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 J].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2, 20: 371- 380
[ 27 ]陈涛 ,张宏达 .亚洲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 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6( 1): 97- 103
[ 28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J].云南植物研究 , 1991( SIV ): 1- 139
[ 2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三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883: 437- 438
[ 30 ]祁承经 ,喻勋林 .湖南种子植物总览 [ 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2: 338- 341
[ 31 ]黄淑美 .中国植物志 60卷 ( 2)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5: 77- 150
[ 3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2: 332- 341
[ 33 ]董东平 .河南安息香属植物种群特征及应用研究 [ J].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35( 17): 5160- 5161, 5210
[ 34 ]童丽丽 ,许晓岗 ,汤庚国 .牛首山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旅游开发 [ 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 2007, 23( 4): 76- 78
71第 1期 王哲宇 ,等:野茉莉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