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 0 0 0年第 9卷第2期 中药天地
论 姜 科 药 物 的 炮 制
口安徽省立医院 ( 23 0 0 0 ) 1王成军
口安徽中医学院附属一附院 ( 23 0 0 ) 1陈永兰
姜科药物在中医药防病治病中应用历史悠久 , 早在《神农本草
经 》中已有干姜记载 。 张仲景著《伤寒论 》与《金匾要略 》两书中共
收载 2刊 余方 , 其中 1 3。多方中应用 了生姜 、 干姜等姜科药物 。 陶
弘景著《本草经集注 》中记述姜科药物 6 余种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收载姜科药物山奈 、 高良姜 、 草豆范 、 缩密砂 、 姜黄 、 筏术 、郁金等约
15 种左右 1 9 9 5 版 《中国药典 》 l[] 收载常用的姜科药物就有 15 种
姜科药物的广一泛应用 , 其炮制方一法和理论都得到了发展 。
l 姜科药物的炮制作用
姜科药物的炮制作用可从下列兰个方面进行论述 。
( 1) 净选工作是姜科药物炮制的前工序 ,是保证药材纯净 、 用
量准确 、 有效的重要 一环 。 如山奈 、 获术 、砂仁 、红豆浩等药材 , 常
含有泥砂 、 果柄等杂质 , 必须除去 , 否则 , 用药剂量不准 , 质量低劣 ,
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
( 2 )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 :姜科药物所含的活性成分 , 其性质
不稳定 。 挥发油类在常温下就可散发损失 ;黄酮类 、 酚类成分水溶
性较强 , 易溶于水而流失 ,如山奈 、高良姜 、姜黄的炮制常经过水洗 、
切片 、 干燥工序 ,若水洗时间长 , 干燥温度高 , 则黄酮类 、 挥发油类
成分含量必然大量减少 。 因此 ,有效的炮制方法应采取少泡多润 ,
低温干燥 , 才能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 ,保证疗效 。 草豆范 、 砂仁的
炮制原先要求去壳 、炒制等 , 显然 , 这是不科学的 。 这几种药物含
有的挥发性物质在日常贮存期间就有浓郁的芳香气味散发 , 若去
壳 , 将破坏药材的完整性 , 挥发性物质散发更 多 。 现代证实 , 这些
药材壳中所含成分与传统入药部分的有效成分相差无儿 ,功效相
似 , 不必去壳炮制 。 此外 , 这几味药材若炒制 , 将会使挥发性成分
损失约 20 % 川 。 临床观察认为 , 炒与不炒同样能达到增强燥湿
暖胃的 目的 , 且用药量可相对减少 。
( 3) 改变药物性能 ,增强药物疗效几姜科某些药物经炮制后 , 性
能改变 , 更加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 。 如千姜 , 炒制 (姜炭 )或砂烫
(炮姜 ) , 其挥发性成分 、不耐热成分被破坏 ,其挥发之性大减 ,温守
之功增加 , 因而有守而不走的作用 。 临床上对于营血虚寒而欲温
补者 , 以姜炭入药为宜 。 郁金 、获术常采用醋制 , 郁金醋制后可增
强郁金解郁止痛功能 ;获术醋制后破血逐癖烈性变得缓和 , 达到攻
邪不伤正气的 目的 , 且可增强羲术散癖止痛的作用 。 现代医学发
现食醋中的酸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抑菌 、 杀菌作用 , 而且醋能增加挥
发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 。 益智仁常用 的炮制方法是盐水浸炒
盐水主含氯化钠及微量元素 ca + 十 、 M g + 十 、 l 一 等 ,由胃肠吸收入血
而走肾脏 ,可使肾脏的泌尿机能旺盛 , 宣化膀胧使利尿作用增强 。
2 姜科药物的炮制注意点
姜科药物的炮制探讨 , 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姜科药物药性特
点的基础上 , 由于姜科药物植物亲缘性的关系 , 它们在药性上有许
多相似之处 , 辛味 .温性是姜科药物的共同特点 。 据近代化学研究 ,
姜科药物中大多含挥发油类 、 酚类 、 黄酮类成分 , 生理活性强 。 其
中 ,挥发油类 、 酚类成分是姜科药物辛辣之味 、温通之性的物质基
础 。 以上这些活性成分能促进血液循环 ,具有发汗解表 、理气止痛 、
除痰止咳 、抗菌消炎 、镇痛 、抗肿瘤等作用 。 如羲术挥发性成分具
有抗肿瘤作用 ; 白豆寇 、砂仁 、 干姜等所含活性成分能促消化腺分
泌 , 增强胃肠蠕动 ;姜黄 、 郁金活性成分有利胆 、 增加血清蛋白 改
善肝功能等作用 。 但是 ,姜科药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多少 , 对药物性
味 、功效影响较大 。 含量多 , 则大辛 大温 ,作用含猛 ;含量少 , 则辛
温之性弱 ,作用亦较弱 。 现代实验认为 ,姜科药物的炮制对其所含
的活性物质影响很大 , 因为该科药物炮制大多经过水处理 、 干燥 、
加热处理等过程 ;而酚类 、 黄酮类为水溶性成分 , 水处理过程含有
不同程度的损失 ;挥发性成分在干燥 、 加热处理过程中更易挥发损失 。 据资料报道川 ,炮制方法的不同 ,对挥发油含量影响情况是 :
炒炭约损失 80 % ;炒焦约损失 40 % ,酷制 、 盐制 、酒制 、 米潜水制约
减少 10 % 一 15 % 。 因此 ,姜科药物的炮制 , 必须考虑本科药物的
特点 ,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 。 通过炮制 ,要能达到炮制目的 , 又能
使某些活性物质控制在 一个合理的范围 ;既能增强临床疗效 , 又能
减轻过猛的辛温之性 。 《中国药典 》川对姜科某些药物挥发油的含
量作了明确的要求 , 如于姜不得少于 0 . 8% (m l / g ) , 草果不得少于
1
. 唾% , 姜黄不得少于 7 . 0% , 益智仁不得少于 1 . 0 % , 阳春砂不得
少干 3 . 0% , 海南砂不得少于 1 . 0% 等 。
参考文献
l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卫 生部药典 委员会 . 中国药典 (一部 ) . 广州 : 广 东科
技 出版社化学工业 出版社 , 1 9 9 5
2 马兴 民 . 新编 中药炮制法 . 陕西 : 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 9 80 . 5 : 1 74
剖 析 中 药 材 品 种 混 乱 的 原 因
口山东烟台市福山区药品检验所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药检工作的经验 ,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 一 r 解
到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现分析如下 。
l 历代本草摘述不尽详细 ,造成后人揣测
历代本草著作 ,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 , 加上古人只靠
个人经验来描述中药的形态 、色味 、 产地 、生长环境 , 不可能把一种
中药品种来源 、 植物形态 、 药材性状以及经验鉴别等描写得详细清
楚 , 都是在发展中逐步认识并加以补充而完善的 。 后人在学习 和
使用时 ,很难从文字上来区别一些生长形态相似的品种 。 例如 ,透
骨草始见于 《救荒本草 》 ,但据所述图形 ,应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 ,
并非本品 , 《本草纲 目》记载有透骨草 ,但形态不详 川 。
( 2 6 5 5 0 0 ) 林 浩 曹 雷
2 以讹传讹 ,错采错收
占人采药 、辩药 ,全凭个人经验 ,主要靠口授心记 ,没有统一完
整的文字记载 ,记错传错 、 以讹传讹 、误学误传在所难免 。 例如 ,现
在用的“ 威灵仙 ” 据历代本草图文考证 , 不是毛食科植物而是玄参
科植物 川 ,但已误传了几百年 , 不易更正 。 古代医药不分家 ,他们
既是治病的医生 ,又是亲 自采药的药工 。 如今医药分家 , 采药者多
是农民甚至儿童 ,收购人员多数未经培训 , 对外形相似品种鉴别知
识不足 , 甚至有些不法之徒 ,趁有些药材紧缺 ,掺假制造伪品 ,牟取
暴利 。 如假康香 、 假天麻 、 假牛黄 、 假虎骨 、假冬虫夏草等 。
3 地区用药习惯不同
中国药业 e h 诬。 a 尸人a r m a e e u t i e a 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