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全 文 :第 39卷  第 1期
2015年 1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Vol.39, No.1
Jan., 2015
doi:10.3969 / j.issn.1000-2006.2015.01.026
  收稿日期:2014-01-13        修回日期:2014-07-05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1B0202);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104010);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
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
  第一作者:季孔庶,教授。 E⁃mail: ksji@ njfu.edu.cn。
  引文格式:季孔庶,王潘潘,王金铃,等. 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1):142-148.
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季孔庶,王潘潘,王金铃,阮倩倩,潘  婷,朱沛煌,郭天玮,刘  靖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技术相关研究从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不断的突破。 笔
者综述了松科树种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对松科树种在直接器官发生、间接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
体培养等不同离体培养方式所取得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外植体、培养基、激素等影响离体培养的因
素和条件,对松科树种离体培养中有待进一步开展的机理性研究、成年母树营养器官离体培养技术、褐化问题、
诱导生根和再生植株移栽技术、商业化生产应用、离体材料的超低温保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松科树种;离体培养;器官发生;体胚发生;原生质体培养;超低温保存
中图分类号:S722;Q9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15)01-0142-07
Review on in vitro culture of tree species in Pinaceae
JI Kongshu, WANG Panpan, WANG Jinling,RUAN Qianqian, PAN Ting,
ZHU Peihuang, GUO Tianwei, LIU Jing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Genetics and Bio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Deucatio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In vitro cul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apid propagation of improving trees,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con⁃
servation, forest molecular breeding and some basic researches.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in vitro culture of tree
species in Pinaceae since 1970s. In this paper, progress on in vitro culture of tree species in Pinaceae were reviewed,
results achieved in four ways for in vitro culture of tree species in Pinaceae, such as direct organogenesis, indirect orga⁃
nogenesis,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rotoplast culture, were mainly summarized. Factors influenced in vitro culture
such as explant, medium type, hormone, etc. were discussed. Problems to be further resolved of in vitro culture on tree
species of Pinaceae,such as mechanism study, in vitro culture on mature improved ortet trees, browning, root induction,
plantlet transplant and commercial production, and cryopreservation of germplasm, were proposed.
Keywords: Pinaceae; isolated culture; organogenesis; somatic embryogenesis; protoplast culture; ultra⁃low
temperature storage
    松科(Pinaceae)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科,有 10
属 230 种,主产北半球。 松科树种(简称松树)种
数多、干形通直、木材优良,既是重要的实木用材树
种,也是优良的纸浆材树种。 有些可供采脂、提炼
松节油等多种化学原料,有的种子可食或供药用,
有些可作园林绿化树种[1]。 由于多数松树以常规
方法无性繁殖困难,良种以实生繁殖为主,难以在
遗传改良过程中获得最大遗传增益,同时也无法达
到生产所需种苗的一致性要求。 通过离体培养技
术实现快速繁殖,不仅可推进优良苗木大规模高效
繁殖和商业化生产,实现松树良种品种化应用的捷
径,并可为松树改良过程中的分子育种搭建平台,
同时为其种质资源的中长期保存提供帮助。
1934年,Gauthere以海岸松(Pinus pinaster)和
欧洲冷杉(Abies alba)形成层为外植体开始了松树
离体培养的研究,并获得了愈伤组织。 1974 年
Sommer 等首次获得火炬松 ( P. taeda) 试管苗;
Sommer于 1975年以长叶松(P.palustris)成熟合子
胚为外植体,经直接器官发生获得再生植株;1985
年 Hakman等在挪威云杉(Picea abies)的未成熟合
  第 1期 季孔庶,等: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子胚培养中,首次获得了松树的体细胞胚胎再生植
株[2]。 随后,松树的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取得
了不断突破。 1987年 Gupta 等[3]首次以火炬松未
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采用改良 MS 培养基获得体
细胞胚和再生植株。 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之后,
随着林业生物技术研究的热潮涌起以及林业生产
对优质种苗的需求日益增长,松树的离体培养与植
株再生研究成了热点。 据初步统计,至今已涉及超
过百种(变种)松树的离体培养研究,并发现松科
多数树种的离体培养存在着一定技术难度。 为了
突破技术难关,开始着手离体培养相关基因的调控
研究[4-5],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松树离体培养和植株
再生的相关技术环节。
对目前已开展的松科 52 种(包括 1 个杂交
种)树种离体培养的研究统计[2-3,6-56]发现,选择未
成熟胚、成熟胚、嫩茎、休眠芽、子叶、针叶、茎尖、大
配子体、不定芽、叶原基、下胚轴等 10 多种器官
(组织)为外植体,有 30 多种的材料经诱导获得不
定芽或再生植株,20 多种的材料经诱导得到愈伤
组织或体胚发生。 松科中除雪松属(Cedrus)和油
杉属(Keteleeria)树种未发现有离体培养报道外,其
他 8属树种均有相关报道。
1  松科树种离体培养方式
松树的离体培养与多数植物的离体培养类似,
主要有直接器官发生、间接器官发生及体胚发生 3
种形态重建方式。 据较早数据统计,离体培养成功
的松树中,通过直接器官发生方式得到再生植株的
占 83%,通过间接器官发生方式的占 5%,而通过
体胚发生的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的占 12%[33]。 为了
使松树离体培养在育种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
其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也有相继报道[7,34-36]。
1.1  直接器官发生
直接器官发生是离体培养中普遍采用且易于
实现的一种离体快繁方式,其器官建成直接来自外
植体,不需经过愈伤组织诱导,因此培养过程相对
简便,增殖速度快,再生植株变异小,遗传稳定性
高,可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在生产中具较高的实
用价值。
1975年 Sommer等[17]以湿地松子叶为外植体
诱导出了不定芽,30多年来,对松科植物直接器官
发生的研究获得了较多的成果,如:培养短叶松
(P. echinata,又称萌芽松)的子叶-下胚轴,诱导出
了不定芽[16];由欧洲山松(P. mugo,又称中欧山
松)的针叶束获得了幼芽[24];以若松(P. thunbergii
×P. massoniana)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直接器官发
生获得了再生植株[37];以海岸松嫩茎为外植体培
养出了再生植株[25]。 另外,已初步解决了马尾松
(P. massoniana)成熟胚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不
定芽诱导、分化、伸长及生根等技术环节[17];以火
炬松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直接诱导出了再生植
株[38];以美国黄松(P. ponderosa,又称西黄松)、白
皮松(P. bungeana)成熟胚为外植体,建立了再生
体系[26,39];以黑松(P. thunbergii)带子叶顶芽为外
植体 建 立 了 植 株 再 生 体 系[30]; 以 赤 松 ( P.
densiflora)21 ~ 28 d 的无菌幼苗子叶-胚轴为起始
外植体,也构建了植株再生体系[40]。
在直接器官发生过程中所采用的外植体据松
树的不同而异,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以当年
生松树成熟胚、种子萌发的子叶-胚轴、嫩茎等作
为外植体易获得成功。
1.2  间接器官发生
间接器官发生是离体培养中通过外植体诱导
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形态建成过程。 几乎所有高等
植物的器官(如根、茎、叶和花)以及各种组织(如
皮层、形成层等)离体在合适的条件下都能产生愈
伤组织。 尽管间接器官发生程序较为复杂,但对于
直接器官发生的顽拗型树种,间接器官发生是有效
的离体培养再生途径。 此外,间接器官发生较直接
器官发生具更高的潜在繁殖系数,且产生的愈伤作
为分子育种的平台更有优势,因此其应用前景更广
阔。 对于常规无性繁殖相对难的松树而言,通过间
接器官发生途径实现植株再生更具现实意义。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的研究中,具代表性的有加
勒比松(P. caribaea,由侧芽和顶芽培养出愈伤,进
而诱导了出芽) [41]、山白松(P. monticola,成熟胚间
接器官发生实现植株再生) [23]、辐射松(P. radiate,
由成熟胚诱导出愈伤,进而得到再生植株) [27]、乔
松(P. wallichiana,由成熟胚诱导出再生植株) [31]、
湿地松(P. elliottii)、晚松(P. serotina) [18]、火炬松
(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出淡黄色、疏松、有光
泽的颗粒状愈伤组织,获得了高频率发生的不定
芽) [42];此外,湿地松、欧洲赤松(P. sylvestris)、马
尾松、华山松(P. armandii)、樟子松 (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等树种的离体间接器官发生技术研
究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得到了试管苗[43-44]。
这些研究为松树的间接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技术
构建提供了帮助。 现有的研究表明,利用松树成熟
胚作为外植体,采用筛选出的合适培养条件,易诱
导出淡黄色、有光泽的疏松愈伤,在此情形下更易
341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卷
成功实现其间接器官发生。
1.3  体细胞胚胎发生
与器官发生相比,体细胞胚胎(简称体胚)发
生具有数量多、速度快、再生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生
物反应器来高效生产良种,且适于为分子育种搭建
平台,已愈来愈受重视。
松树体胚发生在国外研究相对深入,从 1985
年 Hakman等[2]首例报道挪威云杉体胚发生技术
获得成功开始,针对不同松树,重点围绕着影响体
胚发生各个环节(胚性愈伤诱导、胚性愈伤保持和
增殖、体胚发育和成熟、体胚萌发和植株再生、体胚
苗移植)的相关因素,在如何提高体细胞胚的质量
和诱导频率的方法,以及体胚发生进程中的分子生
物学和生理生化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12-13]。 近年
已着手开展以松树顶芽为外植体的体胚发生技术
研究,并试图揭示功能基因在体胚发生各环节中的
作用[4]。
国内松树的体胚发生技术研究进展较快。 围
绕着火炬松[42]、湿地松[43]、马尾松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 [44]、华北落叶松[10]、红皮云杉(P. ko⁃
raiensis) [45]、杂种落叶松[9]、丽江云杉 (P. likian⁃
gensis) [11]、北美蓝云杉 (P. pungens) [14]、白皮松
(P. bungeana) [15]等树种,以成熟或未成熟合子胚
为外植体,构建了不同树种的体胚发生技术。 江波
等[46]综述了松科植物体胚发生的研究进展,为相
关树种体胚发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松树体胚发生的成功多采用不同发育阶段的
未成熟胚或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在 DCR、GD 基本
培养基中易诱导出胚性愈伤,不同树种采用何种外
植体及其合适的具体培养条件,需做相应的试验才
能得出。
1.4  原生质体培养
随着分子育种和体细胞杂交等现代种质创新
技术的研究,离体培养中的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构建
逐渐得到重视。 对火炬松(从悬浮培养细胞获得
原生质体) [34]、大果松(P. coulteri,从子叶分离得
到原生质体) [35]、糖松(P. lambertiana,从子叶悬浮
细胞系和针叶愈伤分离原生质体) [36]、欧洲冷杉
(从非成熟胚诱导的胚性愈伤分离原生质体) [7]等
树种均开展了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这些研究结
果为后续松树的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构建提供了
依据。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开展,该领域的突破
将为松树基因工程平台搭建和体细胞杂交奠定实
验基础。
2  影响松科树种离体培养的因素
2.1  外植体及其预处理
松树离体培养常用的外植体有:成熟胚、未成
熟胚、子叶、下胚轴、子叶-下胚轴、小孢子叶、大孢
子叶、苗尖、针叶束、腋芽、顶芽、茎段、嫩梢(带顶
芽的茎段)等,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基因型
采用不同外植体开展离体培养的结果各异。 总体
而言,成熟胚、未成熟胚、种子萌发的胚轴和子叶是
松树离体培养的适宜外植体。
相同培养基中不同外植体类型会影响离体培
养结果。 如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顶芽、腋芽、
胚轴、子叶、小孢子叶、大孢子叶的分化率各异[8]。
马尾松不同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及生长速
率差别较大,其中幼茎的诱导率高于幼叶,而且幼
茎诱导愈伤组织的速度快,生长比其他外植体更
快[47]。 因此,研究和筛选合适的外植体是松树离
体培养成败的关键内容之一。
同时,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外植体其细胞的分
化程度有异,也会影响其离体培养的成功率。 已有
的研究表明,松科多数树种采用未成熟胚作为外植
体诱导愈伤及其体胚发生比用成熟胚容易,用成熟
胚又要优于用实生苗的幼嫩组织。 在黑云杉、糖
松、 美 国 五 针 松 ( P. strobus ) 和 北 美 黄 杉
(Pseudotsuga menziesii)的体胚诱导中,发现仅某一
发育时期内采集的球果可适于建立良好的体胚发
生体系[48]。 马尾松不同发育阶段未成熟胚其胚性
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也有差异[49]。
为了提高外植体离体培养的成功率,预处理也
必不可少。 观察发现,松树的种子在低温(4 ℃)条
件下预处理 7 ~ 20 d,可显著提高其胚的萌发率。
低温(4 ℃)预处理科罗拉多冷杉(Abies concolor)
种子 24~48 h,其胚的萌发率可高达 93%以上[50]。
用赤霉素(GA3)和聚乙二醇(PEG)处理湿地松种
子,能显著提高种子活力[51];用尿素处理也可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种子活力。 用 BA、NAA 及截顶处理
长白落叶松,可使外植体的分化率提高 25%[8]。
2.2  培养基类型
松树离体培养的常用基本培养基主要有 GD、
MS、LM、SH、DCR、WPM、LP、MNCI 等,不同松树对
基本培养基的要求不尽相同,应用时应针对不同树
种具体调整。 不同外植体或同一外植体的不同发
育时期所用培养基也有所差异[46]。 DCR 培养基
已被证实适合于糖松、湿地松、美国五针松和展叶
松等松树胚性愈伤组织及体胚的诱导。 DCR 培养
441
  第 1期 季孔庶,等: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基相比 BM、LP、MSG 培养基更有利于马尾松胚性
愈伤的诱导[22]。 已发现 LM 培养基适合于云杉属
植物胚性愈伤及体胚的诱导[14]。 Tremblay[52]发现
黑云杉和红云杉体胚发生所需还原态氮的适宜质
量浓度分别是 272~800 mg / L和 272~1 200 mg / L,
因此,云杉属树种的体胚发生常用 LP 或 1 / 2LP 培
养基,很少用 MS培养基,主要原因是 MS培养基中
NH4NO3浓度过高。 马尾松幼苗茎段愈伤诱导的适
宜培养基为改良 GD 培养基,利用 WPM 培养基也
能达到较好的诱导效果,但在后期的试验中发现,
WPM培养基中诱导出的愈伤在继代培养中容易褐
化死亡;MS培养基和 SH 培养基则诱导率较低且
诱导出的愈伤直径小。 GD比 SH更适于马尾松胚
外植体的存活和诱导不定芽[21]。 MS 和 SH 对阿
尔及利亚杉(Abies numidica)胚的萌发无显著差
异[6]。 1 / 2MS基本培养基适合于柴松胚的分化增
殖培养[29]。
2.3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一般认为,离体培养过程中生长素能促进愈伤
和根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抑制愈伤和根的生长,
因此要配比使用才有利于提高离体培养的效率。
对于大多数松树来说,胚性愈伤诱导要求含高浓度
生长素的培养基[54]。 2,4-D是诱导植物离体培养
的体细胞转变为胚性细胞的重要激素,NAA 和
IAA对植物细胞的毒害作用较小,产生的愈伤较易
分化,适用质量浓度范围为 0.001 ~ 10.0 mg / L。 生
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适当的比例配合使用,可使愈
伤组织生长速度适中,利于愈伤组织处于适度增殖
状态,这样才能使胚性细胞得到充分发育,进而产
生体细胞胚。 添加一定浓度的 2,4-D 能显著促进
嫩茎愈伤组织的产生和增殖;在愈伤组织诱导初
期,宜设置较低的 6-BA浓度;在随后的增殖中,可
适当提高 6-BA浓度,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21]。
有些松属树种的体胚诱导不需要生长素,细胞分裂
素就可诱导体胚,如塞尔维亚云杉(P. omorika)的
外植体先在只含 2.0 mg / L 6-BA的 LP 培养基上培
养 4 周,然后转到不含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4~6 周
后开始产生胚性愈伤[13];在云南松胚性愈伤诱导
中,要求有较高浓度的外源激素 2,4-D,并配合较低
浓度的细胞分裂素[32]。
2.4  碳源
离体培养常用的碳源为蔗糖和麦芽糖。 蔗糖
作为碳源可保持合适的渗透压,适当降低培养基中
的蔗糖浓度,能有效促进美国黄松不定芽的增殖;
蔗糖浓度过高又会降低不定芽的增殖率,在其他因
素合适时,1 / 2 GD 培养基中加 10.6 g / L蔗糖,1 / 2
SH培养基中加 20.5 g / L蔗糖,有利于美国黄松不
定芽的增殖,但当蔗糖浓度超过或低于适宜浓度
时,又会抑制不定芽的增殖。 在离体胚培养时,低
浓度蔗糖有利于子叶、胚轴等外植体分化为愈
伤[55]。 使用葡萄糖或蔗糖作为碳源不会显著影响
子叶愈伤鲜质量,但它们的浓度明显影响子叶愈伤
鲜质量;随着愈伤鲜质量的增加,需要较高浓度的
糖类来维持其生长;糖类还可改变愈伤的质地,从
而影响体胚发生[56]。 添加 2.5%蔗糖时油松离体胚
的愈伤诱导率最高,不利于子叶诱导不定芽;蔗糖添
加量为 7%时,在红光下促进了子叶分化为不定芽,
且有利于芽的伸长生长,并促进茎和叶的生长[28]。
2.5  其他添加物
在松树离体培养中运用活性炭已较普遍,并得
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晚松、火炬松和湿地松离体
胚培养研究中证实,活性炭对嫩梢的生长具有良好
的作用[18]。 在 GD和 SH两种培养基上,阿尔及利
亚冷杉不定芽增殖系数均随着活性炭的增加而下
降,但是活性炭对不定芽的生长,特别是不定芽的
伸长具显著促进作用;在其促进生根研究中发现,
嫩梢高度与生根率成正相关[6]。 深入研究还发
现,适量活性炭能促进松树的诱导根生长,但它不
能促进根的发生;高浓度活性炭又会大量吸附培养
基中营养元素和生长调节剂,从而影响根的生长。
所以,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的量要适中,在诱导
出根后再转入含低浓度活性炭的培养基中效果
较好[20]。
此外,水解酪蛋白、水解乳蛋白、L-谷氨酰胺
等常被附加到诱导分化培养基中,能更好地诱导出
愈伤或直接发生器官分化[56]。 谷氨酰胺对胚性愈
伤的诱导影响较大已在云南松胚性愈伤诱导及增
殖的研究中得到证实[32]。 在培养基中添加谷氨酰
胺,有利于提高氨态氮与硝态氮的比例,从而促进
胚性愈伤的获得。 在松树的体胚发生研究中,常用
肌醇或聚乙二醇做渗透剂,提高培养基的渗透压。
3  松科树种离体培养中亟待解决的
问题
    离体培养作为现代林业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
对于林木良种高效快繁、种质定向创新和高效保
存、分子育种等领域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地
位也日趋提高。 但多数松树属于离体培养难度较
大的植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关键
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541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卷
3.1  揭示离体培养过程中相关机理
松树与其他树种类似,在开展其离体培养研究
过程中更多关注技术性的探索,对培养过程的相关
机理性研究存在欠缺,易造成技术性研究的盲目
性,使得研究效率不高,甚至走重复的弯路。 而事
实上,离体培养中的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既涉及细
胞学和发育生物学相关原理,也会涉及基因调控的
相关机制[4-5,57]。 今后若能更侧重离体培养的机
理性研究,特别是离体细胞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调控
机制、体胚发生的关键基因调控机理、离体培养过
程中发生变异的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化解将有利于
离体培养的关键环节———发育同步化技术的构建,
从而推进松树及其他树种的离体培养技术,并提高
相关研究的效率,使培养技术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3.2  研发成年优树营养器官为外植体的离体培养
技术
    离体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高效扩繁良种。
按照经典林木遗传育种的方法,很多经济性状需要
被选优树成年后才能对其作出相对准确的评价。
而从目前开展的松树离体培养实情来看,绝大多数
是以胚(未成熟或成熟)、子叶-胚轴、幼龄母树顶
芽等作为外植体,尽管目前很多学者注重利用已建
松树种子园的优良家系材料开展上述外植体的离
体培养,但从理论上讲毕竟是经过了有性过程,难
以达到最大遗传增益的获取,因此有必要以成年优
树营养器官为外植体开展松树离体培养技术研究,
使其真正为无性系育林事业服务。
3.3  构建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
离体培养的另一重要功能在于保存种质。 为
了实现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和高效保存,离体超低
温保存已有 40多年的发展历程。 目前已建立了包
括二步降温法、预培养法、干燥法、预培养干燥法、
包埋干燥法、玻璃化法、包埋玻璃化法和小滴冰冻
法等多种保存方法[58],但至今鲜见关于松树的相
关报道。 因此,有必要结合离体培养领域的相关研
究,开展松树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相关研究,借
鉴其他树种研究的相关经验,研发出适于不同松树
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方法,使离体培养技术在此
领域中发挥应有作用,为珍稀种质的高效长期保存
创造条件。
3.4  化解愈伤组织褐化问题
在植物离体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是常见现
象,主要原因是培养过程中酚类物质的产生。 影响
褐变的因素有培养基中无机盐、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材料、取材部位和时期、抗氧化剂、吸附剂、培
养基状态、外植体大小及受伤程度、光照、温度、继
代周期等。 松树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中,如外植体
分割时,造成的创伤细胞中的酚类物质遇空气中氧
气也同样极易被氧化成棕褐色或暗褐色的醌,并会
慢慢扩散到培养基中,抑制酶类的活性,从而毒害
整个外植体。 糖含量过高或激素含量过高或置于
光照条件下培养时,愈伤组织都很容易褐化。 应及
时地调整培养条件,如缩短继代周期、加入抗氧化
剂或吸附剂等以避免褐化对愈伤诱导及增殖的影
响。 因此,应据不同松树的特点,研究化解褐化
问题。
3.5  优化试管苗的生根诱导与移栽技术
目前,大量的松树离体培养取得不同程度的进
展,但是多数树种的试管苗生根仍然比较困难,而
且还存在生根率低、不定根数少和移栽成活率低的
问题。 离体培养得到的不定芽生根与许多因素有
关,例如外植体基因型、外植体年龄、生理状态、激
素的种类与浓度等。 所以要使试管苗生根,必须筛
选适宜种类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选择适宜的处理
方法和时间。 进行移栽时,要严格控制移栽条件,
如温度与湿度、培养基质的灭菌等。 在马尾松成熟
胚离体培养中,虽然获得了较高的生根率,但发现
移栽苗的成活率仍很低[20]。 因此,选择合适的移
栽条件才能为商业化生产提供保障。
3.6  实现试管苗商业化生产
由于很多松树的离体培养目前仍仅限于实验
室培养。 与很多其他树种类似,松树离体培养技术
在由实验室培养成功的基础上放大到规模化生产
过程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相关的技术条件,至今很多
松树仍未能达到可工厂化育苗的要求。 同时,有关
其离体培养的成本核算也少有人问津。 因此,想要
实现松树的离体培养如一些桉树和杨树般可商业
化育苗的目标,还需要通过机理性研究结果来支撑
优化由实验室培养进入规模化培养的各个技术环
节,使脱分化、再分化和再生植株的技术体系变得
成熟。 此外,应积极探索研发松树的体胚发生技
术,并朝着生物反应器生产良种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 郑万钧,中国植物志:第 7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 2 ] Hakman I, Fowke L C, von Arnold S,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somatic embryos in tissue cultures initiated from immature
embryos of Picea abies ( Norway spruce) [ J] . Plant Sci, 1985
(38): 53-59.
[ 3 ] Gupta P K, Durzan D J. Biotechnology of somatic polyembryogen⁃
esis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in loblolly pine[J] .Bio Technology,
1987,16(5):147-151.
641
  第 1期 季孔庶,等: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4 ] Klimaszewska K, Overton C, Stewart D, et al. Initiation of
somatic embryos and regeneration of plants from primordial shoots
of 10⁃year⁃old somatic white spruce and expression proWles of 11
genes followed during the tissue culture process[J] . Planta, 2011
(233):635-647.
[ 5 ] 张俊红,张守攻,吴涛,等.落叶松体胚发育中 5 个 miRNA 前
体与成熟体的表达[J] .植物学报,2012, 47 (5): 462-473.
Zhang J H, Zhang S G, Wu T, et al. Expression of 5 pre⁃
miRNAs and mature miRNAs during somatic embryogenesis of
larch[J] .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2, 47 (5): 462-473.
[ 6 ] Vookova B.Effect of sucrose concentration,charcoal and indole⁃3⁃
butyric acid on germination of Abies numidica somatic embryos
[J] . Biologia Plantarum,2001,44(2):181-183.
[ 7 ] Lang H, Kohlenbach H W.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protoplast cul⁃
tures from embryogenic callus of Abies alba L.[J] . Plant Cell Re⁃
ports,1989,8(2):120-123
[ 8 ] 吴克贤,李伟,徐妙珍,等.长白落叶松组织培养的研究[ J] .林
业科学, 1996, 32(2): 125-132.
Wu K X, Li W, Xu M Z, et al. Study on Larix olgensis tissue
culture[J]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1996, 32(2): 125-132.
[ 9 ] 王伟达,李成浩,杨静莉,等.杂种落叶松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
发生和植株再生[J] .林业科学,2009, 45(8):34-38.
Wang W D, Li C H, Yang J L, et al.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im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hybrid
larch[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09, 45(8):34-38.
[10] 齐力旺,韩一凡,李玲.华北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遗传转
化实验系统的建立[J] .实验生物简报,2000,33(4):357-365.
Qi L W, Han Y F, Li L. Study on the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establishment of experimental system in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presentation) [ J] .Acta Biologiae Experimentalis Sinica, 2000,
33(4):357-365.
[11] 陈芳,陈少瑜,吴涛,等.丽江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 J] .林业科
学,2010,46(8):162-167.
Chen F, Chen S Y, Wu T, et al. Somatic embryogenesis of Picea
likiangensis[J]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0,46(8):162-167.
[12] Tautorus T E, Lulsdorf M M, Kikcio S, et al. Bioreactor culture
of Picea mariana Mill. ( black spruce) and the species complex
Picea glauca⁃engelmannii ( interior spruce ) somatic embryos
growth parameters[ J]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992, 38(1): 46-51.
[13] Budimir S, Vujicic R. Benzyladenine induction of buds and so⁃
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cea omorika Purk [J] . Plant Cell, Tis⁃
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2, 31: 89-94.
[14] 贾桂霞,孙敬爽.北美蓝云杉体细胞胚发生技术研究[ J] .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2010,32(1):44-51.
Jia G X, Sun J S. Somatic embryogenesis of Picea pungens [ J]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32(1):44-51.
[15] 周韬.白皮松成熟合子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J] .安徽
农业科学,2010,38(21):11063-11066.
Zhou T. Research on induction of embryogenic callus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 of Pinus bungeanaas[ J] . Journal of Anhui Agri,
2010,38(21):11063-11066.
[16] Kaul K, Kochhar T S.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allus
cultures of Pinus[J] . Plant Cell Reports,1985,4(4):180-183.
[17] Sommer H E, Brown C L, Kormanik P P.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lets in longleaf pine(P. palustris)tissue cultured in vitro [J] .Bo⁃
tanical Gazette,1975,136(2):196-200.
[18] 阙国宁,房建军,葛万川,等.火炬松、湿地松、晚松组培繁殖的
研究[J] . 林业科学研究,1997,10(3):227-232.
Que G N. Fang J J, Ge W C, et al. Study on loblolly pine, slash
pine and pond pine tissue culture[ J] . Forest Research,1997,10
(3):227-232.
[19] 张宇.马尾松组织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
Zhang Y. Study on tissue culture in Pinus massoniana[D].Nan⁃
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3.
[20] 王金玲.马尾松成熟离体胚组织培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
林业大学,2010.
Wang J L. Study on tissue culture from mature embryos in vitro of
Pinus massoniana[D].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0.
[21] 杨模华,张冬林,李志辉.马尾松嫩茎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5): 631-636.
Yang M H, Zhang D L, Li Z H.Callus induction and propagation
from seedling of Pinus massoniana[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
cultural University, 2009,28(5): 631-636.
[22] 高燕.马尾松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建立[D].南京:南京林业
大学,2010.
Gao Y. Establishment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system in Pinus
massoniana[D].Nanjing: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0.
[23] Lapp M S, Malinek J, Coffey M. Micropropagation of western
white pine (Pinus monticola) starting with mature embryos[ J] .
Plant Cell Reports,1995,15(3-4):264-267.
[24] Stiff C M, Boe A A, Roberts L W, Stiff C T. In vitro culture of
mugo pine needle fascicles[J] . Hort Scince, 1985,20(2):447-
4488.
[25] Majada J, Marti􀆳nez⁃Alonso C, Feito I. Mini⁃cutting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the propagation of Pinus pinaster Ait[ J] .
New Forests,2011 (41):399-412.
[26] 李科友,唐得瑞,朱海兰,等.美国黄松成熟胚的离体培养与不
定芽的形成[J] .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3): 464-467.
Li K Y, Tang D R, Zhu H L, et al. In vitro formation of adventi⁃
tious buds from embryos of Pinus ponderosa[J] .Acta Botanica Bo⁃
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2009(98): 165-178.
[27] Aitken⁃Christieet. Cold storage of tissue cultures[J] . Forestry Sci⁃
ence, 1986,24-26:285-304.
[28] 郑均宝,潘冬梅,陈正华.油松离体胚子叶的组织分化和无根
试管苗的形成[J] .河北林学院学报,1994,9(2):97-101.
Zheng J B, Pan D M, Chen Z H. In vitro culture of cotyledon of
Pinus tabulaeformis embryo and formation of rootless plantlets
[J]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College,1994,9(2):97-101.
[29] 宋维秀,宋西德.柴松胚培养芽增殖培养基筛选[ J] .福建林业
科技,2010,37(2):58-60.
Song W X, Song X D. Study on selection of basic medium for em⁃
bryo culture bud proliferation of 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
[J]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7
(2):58-60.
[30] 朱丽华,郑 丹,吴小芹.黑松丛生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J] .南
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0 (3):27-31.
Zhu L H, Zheng D, Wu X Q. Axillary buds induc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of Pinus thunbergii[ J] .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6, 30 (3):27-
31.
[31] Mathur G, Nadgauda R. In vitro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 J] . Plant Cell
Reports, 1999,19(1):74-80.
[32] 于大德,肖宁,王企珂,等.云南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
[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10): 2119-2123.
Yu D D, Xiao N, Wang Q K, et al. Induc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embryo callus from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J] .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2011, 31(10): 2119-2123.
[33] Harry T.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red spruce [ J] . Botanical Gazette,
1991,152 (4):446-452.
741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卷
[34] Teasdale R D, Rugini E. Preparation of viable protoplasts from
suspension⁃cultured loblolly pine (Pinus taeda) cells and subse⁃
quent regeneration to callus[ J]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83,2(3):253-261.
[35] Patel K R, Shekhawat N S, Berlyn G P, et al.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protoplasts from cotyledons of Pinus coulteri D. Don.
[J]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84,3(2):85-90.
[36] Gupta P K, Durzan J D. Isolation and cell regeneration of proto⁃
plasts from sugar pine (Pinus lambertiana) [ J] . Plant Cell Re⁃
ports,1986,5(5):346-348.
[37] Kondo Okamura.Tissue culture of Wakamatsu(Pinus thunbergii×
Pinus massoniana) [ J] .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Forest Tree
Breeding Center,1995(13):97-101.
[38] 唐巍,欧阳藩,郭仲琛.火炬松熟合子胚培养直接器官发生和
植株再生[J] .云南植物研究,1997, 19(3):285-288.
Tang W, Ouyang F, Guo Z C. Direct organogenesis and plant re⁃
generation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loblolly pine[ J] .Acta
Botanica Yunnanica,1997, 19(3):285-288.
[39] 李际红,邢世岩,孟凡志,等.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诱导分化技
术的优化[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0(4):
641-646.
Li J H, Xing S Y, Meng F Z, et al. Improvement of in vitro rapid
multiplication in mature embryo of Pinus bungeana[J]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9,40(4):
641-646.
[40] 朱丽华,吴小芹,戴培培,等.赤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的建
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4(2):11-14.
Zhu L H, Wu X Q, Dai P P, et al. In vitro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seedling explants of Pinus densiflora[J] .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4(2):11-
14.
[41] Anoruo A O. Biotechnology, growth, development and wood qual⁃
ity of Caribbean pine ( Pinus caribaea Mor.) [ 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1988.
[42] 唐巍,欧阳藩,郭仲琛.火炬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98,34(3): 115-119.
Tang W, Ouyang F, Guo Z C. Study on embryonic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n Pinus taeda [ J]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1998,34(3): 115-119.
[43] 唐巍,欧阳藩,郭仲琛.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J] .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6(2): 8-11.
Tang W, Ouyang F, Guo Z C. Plantlet regeneration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slash pine[ J] . Journal of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7,6(2): 8-11.
[44] 黄健秋,卫志明.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J] .植物
生理学通讯,1995,31(2): 85-90.
Huang J Q, Wei Z M.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somatic embryo⁃
genesis in conifer[ J] .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1995,
31(2):85-90.
[45] 刘宝光,李成浩,张含国.红皮云杉的不定芽诱导和植株再生
[J] .东北林业大学学,2010,38(8): 4-7.
Liu B G, Li C H, Zhang H G. Induction of adventitious buds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of Koyama spruce[ J]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0,38(8): 4-7.
[46] 江波,杨映根,郭奕明,等.松柏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J] .植物学通报,2004,21(4):495-505.
Jiang B, Yang Y G, Guo Y M. Advances in conifer somatic em⁃
bryogenesis[J]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2004,21(4):495-
505.
[47] 赖明航,乐超银,谢忠艳,等.马尾松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研究
[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9(5): 457-460.
Lai M H, Le C Y, Xie Z Y, et al. Study on callus inducement
conditions for Pinus massoniana [ J ] .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7, 29(5): 457-460.
[48] 杨金玲,桂耀林,郭仲琛.云杉属树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 J] .
植物学通报,1999,16(l):59-66.
Yang J L, Gui Y L, Guo Z C. Somatic embryogenesis of Picea
species[J]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1999,16(l):59-66.
[49] 靳小翠,李志辉,杨模华,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J] .马尾
松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2010,30(4): 80-84.
Jin X C, Li Z H, Yang M H, et al. Embryonic callus induction of
immature embryo of Pinus massoniana [ J] .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2010,30(4): 80-84.
[50] 王虹,张金凤.针叶树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J] .河北林
业科技,2004,4(2):14-17.
Wang H, Zhang J F. Research progress on tissue culture and
propagation of conifer[ J] .The Journal of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4(2):14-17.
[51] 陈鄂,付朝辉.不同预处理对湿地松种子活力的影响[ J] .湖南
林业科技,2009,36(3):22-25.
Chen E, Fu C H. Effect of various treatments on the seed vigor of
Pinus elliotti[J] .Hu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36(3):22-25.
[52] Tremblay F M. Carbohydrat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spruce ( Picea mariana ) and red spruce ( P. rubens )
somatic embryos[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1,
27(1): 95-103.
[53] 成小飞,花小梅,李文钿.马尾松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微繁殖和
菌根的形成[J] .林业科学研究,1995, 8(3): 241-246.
Cheng X F, Hua X M, Li W D. Micro⁃propagation and
mycorrhizal formation in in vitro culture of Pinus massoniana[J] .
Forest Research,1995, 8(3): 241-246.
[54] Nancy E G, Glorinm D, Perez O, et al. In vitro response of
embryos form different provenances of Pinus caribaea var. boudu⁃
rensis Morelet[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3,32
(1):47-53.
[55] 李林,黄忠良,李科友.蔗糖、活性炭对美国黄松不定芽增殖和
生长的影响[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25(3): 260-263.
Li L, Huang Z L, Li K Y. The influence of sucrose and activated
charcoal on the Pinus ponderosa adventitious buds culture [ J] .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2005,25(3):260-263.
[56] Tuskan G A,Sargent W A,Rensem T, et al. Influence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basal media and carbohydrate levels on the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Pinus ponderosa cotyled on explants [ J]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0,20 (1):47-52.
[57] Smulders M J M,de Klerk G J. Epigenetic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J] .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1, 63(2): 137-146.
[58] 熊兴耀,李炎林. 木本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研究进展
[J]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4):347-353.
Xiong Y X, Li Y L. Progress in cryopreservation of woody plant
germplasm[J] .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2,38(4): 347-353.
(责任编辑  郑琰燚)
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