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论丁香属植物引种的现状与前景



全 文 :植物学通报 99 2 1, 9 ( 2 ) : 3 0一 3 3
C h i
n e s e B u l l e t i n o f B
o t a n y
论丁香属植物引种的现状与前景
藏淑英 李容辉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 北京 1。。。 9 3 )
T H E 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L I L A C S
Z a n g S h 住 一 y i n g , L i R o n g 一 h u i
( B o ` a 几坛e a l 口a r 岔e 。 , I , s `艺t : 亡e o f B o ` a : 梦 A e a j e 。 云a s 玄: 云e a , B e 云了滋。 g , C 儿云。 a 1 0 0 0 , 3 )
丁香属 ( S y r份 g a) 植物是中外驰名的观花灌木 。 由于它习性强健 、 叶茂花繁 、 花色清
丽淡雅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 尤其是欧 、 美各国对它更感兴趣 , 早在 17 世纪初 , 以原产我国的
花叶丁香 ( S . P er “ ca ) 通过丝绸之路经伊朗传人欧洲为起始 〔8〕 , 在不到30 0 年 的时间里 ,
欧 、 美各国通过各种渠道 , 几乎把我国丁香属植物的种类收集殆尽 。 他们还利用这些材料开
展 了广泛的杂交育种工作 , 培育出的新品种在 1 0 0 0个以上 。 从而大大丰富了欧美园林植物的
种类 ,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反观我国 , 作为丁香属植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
国家 , 引种栽培丁香也有近千年的历史 , 但到 1 9 4 9年为止 , 我国引种栽培的丁香只有 7 一 8
种 , 仅为我国原产丁香种类数的三分之一 。 栽培地区也不十分广泛 。 解放以后 , 这种状况有
了一些好转 , 为了进一步挖掘 、 利用我国丰富的丁香种质资源 , 回顾 、 总结这类植物引种的
历史并展望其前景 , 显然非常必要 。
中国是丁香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
丁香属植物全世界有 32 种 〔 1 , 2, 3 , 4 , 9 , 10 〕 , 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温带地区 , 中国原产
最多 , 是丁香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 , 其分布特点是 :
(一 ) 种类丰富 、 特有种多
中国原产 27 种 , 其中除暴马丁香 ( s . a 。证 e 二 ,习 和辽东丁香 ( S . o ol f诊 、 关东丁香
( s
. v e
l
o t ` , a ) 、 喜马拉雅丁香 ( s . e川 o d ` ) 和朝鲜丁香 ( 5 . d i l a t a * a ) 分别在苏联和朝鲜
及中亚也有分布外 , 其它 2 种均为中国特有种。
(二 ) 分布较为集中
我国的丁香属植物尽管分布地区北起黑龙江南到云南 , 东到辽宁西至川 、 藏 , 跨越巧个
一 3 0 一
省 ( 区 ), 但分布却比较集中 , 秦岭地区产 1 2种 : 秦岭丁香 ( 5 . g i r a ld ` a n a ) 、 四川 丁 香
( 5
. : 田 e 夕i , o : o 切 11) 、 紫丁香 ( 5 . j u l` a n a ) 、 小叶丁香 ( S . P o b e o e e , : ) 、 花叶丁香 ( 5 .
P e r ; i e a )
、 羽叶丁香 ( S . P i , , a t i f o l i a ) 、 辽东丁香 ( 5 . 叨 o lf i ) 、 四季丁香 ( S . o i e r o P h夕 l l a ) 、
华北紫 T 香 ( 5 . o b l a t a ) 、 北京丁香 ( S . P殆 i 。 。 , : i 。 ) 和暴马 T 香 。 云南 、 J l l、 藏一带 ,
分布有 1 2种 , 9 种为特有种 : 云南 T 香 (万 . y 。 , a , e 。 : i : ) 、 西蜀丁香 ( s . k o m a r o 。 “ ) 、 毛
T 香 ( 5 . t o 二 e , t e l l a ) 、 圆叶丁香 ( 5 . o a r d玄£) 、 皱叶 T 香 ( 5 . , 。 g o l o o a ) 、 松林 T 香
( 5
.夕`, e才o r o m ) 、 山丁香 ( 5 . 户o t a n i n `i ) 、 梯氏丁香 ( 5 . t i夕 e : t o j t i i ) 及藏南丁香 ( 5 .
t i b e矛i e a ) 。 华北东区分布有 s 种 , 但特有种仅 i 种蓝丁香 ( 5 . P o 才a n ` n i` ) 。 东北有 5 种 。
甘肃原产 2 种 , 特有种仅甘肃丁香 ( 5 . 如城 f ol i a) 1 种 。
(三 ) 产地多在山区
我国所产的丁香 , 多分布在海拔 6 0 一 3 8 0 0米的山地 , 成片或散生在山谷 、 河滩 、 石崖 ,
坡地或林缘的灌木丛中 。 云南 、 四川有个别种类分布在 4 0 0 0米左右的高海拔山区 。
中国是栽培丁香最早的国家
我国栽培丁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 早期可追溯到宋朝 , 宋人周师厚在其所撰 《洛阳花木
记 》 ( 1 0 8 2年 ) 7[ 〕中已明确记载 当时洛阳已有丁香的栽培 。 此后明 人 高 镰 在 《草 花 谱》
( 1 5 9 1年 ) 〔 6 〕中提出了丁香的栽培繁殖是 “ 接种具可” 。 到清代陈误子在其所 撰 《 花镜 》
( 1 6 8 8年 ) [的中更明确地指出了丁香的习性是 “ 畏湿而不宜大肥 ” , 丁 香 的繁殖 “ 接分具
可 ” 。 再其后 , 吴其俊在 《植物名实图考 》 ( 18 4 8年 ) 8[ 〕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丁香的栽培和
分布是 ,’4 匕地尤多 ” 。 上述记载充分说明我国至迟是从宋代就已有了丁香的人工栽培 , 到了
明 、 清则更盛 , 在北方的一些皇家园林 、 寺庙及私人宅园中均可见到丁香 。 而欧洲最早栽培
丁香的国家是奥地利 ( 1 5 6 3年 ) 〔 9 〕 , 比我国要晚 4 80 年 。 而北美引种栽培丁香最早的是美国
(上世纪末 ) [ ” 」, 比我国晚近 8 0 年 。 我国是全世界栽培丁香最早的国家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我国丁香栽培的种类 , 还不太多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栽培较多的仅是 华 北 紫 丁香 、 蓝丁
香 、 北京丁香 、 暴马丁香及红丁香等少数种类 , 绝大多数的种类基本上还处于野生状态。 我国
对丁香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 大量的工作是在解放以后才进行的 。 50 年代初期 , 中国科学院
植和研究所植物园首先开始了有计划的丁香专属引种研究工作 , 到 19 “ “年已引种了1。余个种
和变种以及欧洲丁香的栽培品种 10 余个 , 并与北京园林局植物园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丁香
专类园 。 哈尔滨市自本世纪初就已有了欧洲丁香的栽培 , 近年来又逐步扩大 , 栽培的丁香已
有 10 余种 。 其它如 : 上海植物园 、 沈阳园林科研所及熊岳树木园 、 西宁园林局等单位在引种
丁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 , 到 19 8 6年为止 , 全国引种栽培的丁香已达 25 种及 20 多个园艺品种。
丁香属植物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引种和应用
欧 、 美原产的丁香种质资源非常贫乏 , 欧洲原产 2 种 , 北美则完全没有 。 它们引种栽培
丁香的历史也仅有 40 0 多年 , 但由于普遍的重视和不断的努力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已引种
成功的种类现已达到28 种左右 ; 栽培国家详26 个 (全世界栽培丁香的国家有 32 个 ) , 丁香属
一 3 1一
植物在欧美己得到广泛的引种和应用 , 其特点是 :
(一 ) 广泛的引种收集
自欧洲丁香 1 5 6 3年进人栽培开始 , 1 6 2 0年前后我国原产之花叶丁香传入欧洲 , 此后则中
断了 2 0 多年 , 到 19 一世纪中叶随着传教士 、 植物收集家来华的频繁活动而开始了对丁香属种
质资源广泛的专业引种工作 , 罗伯特 · 福琼 ( R o b e r t . F or t un 。 ) 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于
183 9到 18 6 0年间四次来华〔们收集中国观赏植物 , 他在 1 8 5 6年收集到华北紫丁香种子并寄回
英国 , 华北紫丁 香的白花变种的种子也在 18 8 0年被寄到巴黎植物园栽培并在 1 8 9 1年首次开花。
此后麦克 ( R . M a a o k ) 、 克拉克 (W . S . C l a r k ) 、 布里 · 丁卡维里 ( P e , r e d i n e a r v i l l e ) 、
布来彻尼特 ( B r e t s e h n e i d e r ) 、 威尔逊 ( E . H . W i l s o n ) 、 波太宁 ( N . P o t a n i n ) 、 布里左
夫斯基 ( M . M . B e r e z o v s k i ) 、 福礼士 ( G . F o r r e s t ) 、 威廉 · 布托姆 (W i l l i a P u r d o m )
等都进行了丁香的采集和引种 , 由于他们的活动 , 在短短的五 、 六十年间就引去了我国原产
的丁香 2 1种 。 美国阿诺德树木园从上一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从我国引去的各种丁香在 12 种以上
〔们 , 他们以此为基础 , 开展了杂交育种工作 , 培育和收集的品种达 5 0 个以上 。 还建立了颇
具特色的丁香专类园 。 这些都为丁香的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优越条件 。
(二 ) 大力开展杂交选育工作
欧 、 美各国在大量引种栽培丁香的同时 , 也大力开展了丁香的杂交育种工作 , 早在 1 7 7 7
年法国就从欧洲丁香与花叶丁香的天然杂种中选育出了什锦丁香 ( s . x 。爪肋 , “ 。 )〔们 , 1 8 2 3
年欧洲第一次记载 了白色重瓣的欧洲丁香品种 , 1 8 4 6年又 出现了欧洲丁香其它颜色的重瓣
品种 , 1 8 8 9年人工选育出的新品种已有 1 86 个 , 1 9 0 9年达 3 1个 , 到 19 5 9年登记的丁香新品种
有 8 09 个〔10 」。 新品种都有明显的优异性状 : 花色从原有的白 、 紫二色发展到紫红 、 浅红 、 蓝
紫 、 深紫以至黄色 ; 花型也由原来的单瓣增加到重瓣 、 卷瓣 , 花序大小也由原来 的 7 一 sc m
增大到 3 c0 m或更大 ; 花序类型有塔型 、 柱形 、 近 球形及下垂形等等 。 在这些杂交选育工作
中 , 我国原产的丁香种质资源起了重要作用 , 亨利丁香 ( 5 . X h 。 , 州 ) 是 1 9 0 1年由我 国 原
产的红丁香与匈牙利丁香 ( s . j。 “ ca e a) 杂交选育而来 ; 许多花序下垂的新品种 , 其亲本多
是我国原产的垂丝丁香 ; 由我国原产的华北紫丁香作亲本杂交培育成功的新品种至少在 20 0种
以上 。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 , 了香属植物在欧 、 美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引种和应用 。
我国丁香属植物弓!种栽培的前景
(一 ) 丁香属植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引种适应性
丁香属植物的自然分布区地处北纬 26 一 46 。之间 , 包括了 10 个国家 , 经 30 0多年的积极引
种 ;其栽培区的纬度向北推移了 10 余度 , 栽培的国家增加到 32 个 , 这充分说明了这类植物具有
很大的潜在引种适应性 , 全属 32 种中有 20 余种产温带地区 , 有 10 余种虽产暖温带或亚热带地
区 , 但由于自然分布在 2 5 0 0一 3 8 0 0 , .之的高山地带 , 冬季寒冷 、 夏季凉爽 , 因此这类植物均属
温带树种 , 喜温暖及阳光充足 , 但 也耐寒 , 有的种类可耐 一 35 “一 一 37 ℃甚至耐 一 40 ℃的低
温 , 因此在我国广大的温带地区引种这类植物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 ) 北京应建立丁香种质资源的收集中心
华北地区是我国丁香分布较为集中 ( 8 种 ) 而且也是栽培较多的地区。 相传北京法源寺
一 3 2一
的 “ 丁香之会” 宋时已有盛名 , 开花时节 , 一片 “ 人 目皆花团 、 放眼并芳菲” 的景象 。 山西
沁水县中条山海拔 15 0 0米处保存的一株暴马丁香 , 树高 15 米 , 胸径 1 米 , 至今还枝叶繁茂 ,
年年开花。 这说明华北地区引种栽培丁香是适宜的。 近二十多年来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园就开始了系统的丁香专属引种工作 , 迄今已成功地收集了各种丁香 25 种 、 导个变种及
30 余种园艺品种 , 是我国当前栽培丁香种类最多的单位 。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 , 引种栽培
丁香还有很大的潜力 , 为了推进这项工作 , 更好地保存和利用丁香种质 , 从历史 、 分布及现
状上看 , 在北京建立我国丁香种质资源的收集中心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
(三 ) 丁香属种质资源还需进一步调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 我国丁香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 以往多是由外国人进行的 , 而且
大都是根据六 、 七十年以前的材料 。 近三十多年来 , 我国有关单位在植物资源的调查中 , 也
对丁香属植物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类的研究 , 为了有计划开展引种研究工作 , 尚需进一步开
展对丁香种质资源的调查借以摸清我国丁香属植物资源的分布 、 种类及数量等情况 , 为引种
提供可靠依据 。
(四 ) 进一步开展杂交育种研究
为改良与提高丁香的观赏特性 , 欧 、 美各国已作了大量的杂交选育工作 。 而我国育种工
作尚处起步阶段 , 今后在广泛收集国内野生种质的同时 , 也要注意引种国外优良品种 , 有计
划地开展杂交和选育工作 , 以培育出更多的我国优良新品种 。
参 考 文 献
〔 1 〕 昊征锚主编 , 19 86 , 西藏植物志 , 科学 出版社 , 第 8 卷 87 5一8 79 页 。
〔 2 〕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主编 , 1 9了4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科学出版社 , 第三册 349 一 3 5 2 。
〔 3 」 陈嵘 , 19 57 , 中国树木分类学 , 上海科技出版社 , 1 0 37 一 1 0 5 7页 。
〔 4 」 陈善铭 , 19 5 4 , 中国植物学杂志 , 3 ( 1 ) : 1 5 9一 1 6 5。
[ 6 〕 陈误子 , 1 68 5 , 花镜 , 清康熙戊辰 , 第 1 0 5页 。
〔 6 〕 高深 , 15 9 1 , 草花谱 , 遵生八版 , 明 。
〔 7 〕 周师厚 , 10 8 2 , 洛阳花木记 , 涵分楼藏版 , 据明抄本 , 说乳26 卷第 15 页 。
【8 〕 吴其浚 , 18 4 8 , 植物名实图考 , 商务印书馆 ( 1 95了年复印 ) , 第 6 57 页 。
[ 。 」 M e k e lv e y . S . D , 1 92 5 , T h e L i l a e , T n e M a e m i l la m C o . , N e w Y o : k 。
[ 1 0〕 B H 皿 0 . 。 B 。 H , 10 7连, C班 p e 且毛 , 且 3压 a : e 几、 e , a o H a y从 a M o e 皿 . a , a一 2 0 .
[ 1 1」 C o 跳。 二 o a . C . 只 , 1 0 6 0 , 几 e p e : 。 , 双 R y e : a p . 从 R玫 CC C P , 万 3兀 a T e 刀、 e T o o A 砚 a万 e 从班压 H a 了盆 C C C P , M o e皿 a a ,
5 : 4 3 5一 4 5 8 。
一 33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