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二十五卷第一期
Vo l
.
2 5 No
.
1
内蒙古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A eta Sc i
en ti
a ru m Na tu a rl i u m U n i v e r si ta ti sN eiM n eg gu
1 4 9 9年 z 月
J
a n
.
1 9 94
内蒙古棘豆属 口xy t ro p i : 细胞分类学研究 ’
张寿洲 ’ 马毓泉 李悉学’
( 1
. 西安教育学院生物学系 , 7 1。。 6 1 ,西安 . 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 . 2 .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 , 1。。 87 1 ,北京 )
摘要 本文是对内蒙古 14 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研究 ,结果如下 :染色体基数 x
一 8 . 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两个倍性 ,核型组成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 最后一对 (或
二对 )具中部随体 , 核型公式有 3 种类型 : Z n = Z x = 16 ~ s m (2 S A T ) + 8 s m . Z n = Z x =
1 6 = l o m ( Z S A T ) + 6
s m
,
Z n = 2 二 = 1 6一 1 2 m ( ZS A T ) + 4 s m ,其中 O习 t r oP i s a c il, 丙少 l l a ,
0
. 、 丙r o n t人a , 0 . g r a c i l l i。 , a , 0 . `叼u a 。 , n u l o s a , O · d i 。 。 r :晌 l i a , 0 . l a t ib ar c t o a t a , O · l el’ t o P人少 l -
l a
,
0
·
h i r t a 属首次报遭 .
关键词 棘豆属 染色体分类 内蒙古
中图资料分类号 Q 9 4 g . 7 5 1 . 9 , Q 9 4 2 . 4
前言
棘豆属 O xy t r OP t’s 是 D e C a dn ol le 自黄蔑属 A st ar g al us 分出的一个很 自然类群 . 约 3 0 余种 ,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 . 本属的经典分类 ,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染 色体计数也有 90
余种 已有报道 ` , , 〔 , , 〔 , , “ , 〔5 , ,但核型学及其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则报道很少 . 本文对该属 14 种植物进行
了核型分析 ,并探讨了该属染色体形态变异式样以及与宏观形态的相关性 .
1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全部采 自内蒙古 自治区 , 将种子于室温下萌发 ,待根尖长至 1 c m 左右 ,取分生组织区
于 。 . 05 %秋水仙 碱水 溶液 中预处理 2 . 5一 3 h , 卡诺固定液固定 2一 24 h , 盐酸室 温水 解 7一
10 m in
,水洗后 ,苯酚 品红染色 , 常规压片 ,镜检 . 冰冻揭盖片 ,封片 . 凭证标本存内蒙古大学生物学
系植物标本室 (见际录 1 ) .
2 观察结果
本研究所观察的内蒙古棘豆属植物染色体形态变 异小 , 染色体基数为 x ~ 8 , 倍性包括二倍体
和四倍体 , 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 色体组成 , 最后一对中部随体明显或不 明显 ;核型公式包括 3
种类型 : 2 ,: = Z x ~ 1 6 ~ s m ( ZS A T ) + 8 s m , 2 , : = Z x ~ 1 6 = 10 m ( Z S A T ) 十 6 s m , 2 ,: 一 Z x
~ 1 6一 1 2 m ( Z S A T ) + 4 s m .
2
.
1 刺叶柄棘豆 。习 r r o p i: a e i p勿 zl a L e d e b . (图版 1 : 3 , 3 a ;模式图 l )
染 色体数 2 , : ~ 16 , 为首次报道 ,核型公式 2 , 2一 Z x 一 16 ~ 10 m (2 S A T ) + 6 s m , 其中第二 、
第四 、第七 3 对为 s m 染色体 ,其余为 m 染 色体 ,最后 1 对 m 染色体 , 具中问随体 , 臂比大于 2 的染
色体所占 比例为 1 2 . 5% ,染 色体长度 比为 1 . 54 , 属 ZA 核型 .
2
.
2 胶黄蔑棘豆 0 . t r a g a c a n rh o i d e s F i s e h . (图版 l : l , l a ;模式图 4 )
染色体数 2 ,: ~ 3 2 ,为四倍体 , 与 R o s t o v t s e v a e t . a l ( 1 9 8 1 年 ) 对原苏联西伯利亚这种植物研究
结果一致 , 而不同于 J o s e f 等 ( 1 9 6 C 年 )对蒙古北部植物报道 2 ,: ~ 48 , 核型公式 Z n 一 4 x ~ 32 ~
本文承洪德元教授审阅 ,特此表示谢意
收稿 日期 : 1 9 9 2 一 0 6一 2 5
第 一期 张寿洲等 内蒙古棘豆属 O刁 t rPo “ 细胞分类学研究
8 sm + 24 m ( S4 A T )
,其中第二 、 第四 、第五 、 第八 4 对为 s m 染色体 , 其余为 m 染色体 , 最后 2 对
具中间随体 ,臂 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占比例为 6 . 25 % ,染色体长度比为 1 . 53 ,为 Z A 核型 .
2
.
3 线 D十棘豆 0 . if l ifo r m i s D C
.
(图版 l : 2 , Z a )
研 究结果与 Jos ef 等 ( 10 6 9 年 ) 对蒙古乌兰巴托附近草原产的这种植物研究结论一致 , Z n -
1 6
,本研究凭证标本西乌旗迪彦庙林场草地罗布桑 1 25 号 ,该株在二倍体组织上出现大量四倍体细
胞 , 约占 85 % 〔图版 1 : 2 ) , 与同时处理的其他材料相比较认为 ,这并非实验技术所引起 . Jos e f ( 1 9 6 9
年 ) 对乌兰巴托草原及北部 山地 0 . if l I’) 乞r m t’s 不同个体研究发现 N o . 8 93 1 和 N o . 7 63 二倍体组织
中有大量的四倍体细胞 ( 20 %一 35 % ) ,而 N o . 7 64 则无这种情况 ,故认为这可能是个别植株易受秋
水仙素影响而加倍所致 (未进行核型分析 ) .
2
.
4 东北棘豆 0 . m a n d s h u r i e a B g e . (图版 一: 4 . 4 a ; 模式图 1 1 )
染色体数 2 , : = 1 6 ,与 G u r z e : : k o v 乙 P a l v lo v a ( 1 9 8 4 年 )对原苏联远东报道一致 ,核型公式 z , ,
一 Z x 一 16 一 12 m ( ZS A T ) + 4 s m , 即第三 ,第六 2 对为 s m 染色体 , 其余为 m 染色体 ,最后一对具
明显的中间随体 ,臂 比皆小于 2 ,染色体长度 比为 1 . 62 ,为 I A 核型 .
2
.
5 小花棘豆 0 . g l a b ar ( L a m . ) n C . (图版 2 : z , Za ;模式图 3 )
染色体数 2 ,: = 1 6 ,与 只 e中o u ( 1 9 3 5 年 )报道一致 , 核型公式 2 , : = Z x = 1 6 = l o m ( ZS A T ) +
6 s .m 其中第三 、 第四 、 第七 3对 为 s m 染色体 ,其余 5 对 皆为 m 染色体 , 最后 1 对具中部 随体 ,臂
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占 比例为 25 % ,染 色体长度 比为 1 . 50 ,为 Z A 核型 .
2
.
6 急弯棘豆 0 . d ej7 e x a ( P a l一 ) D C . (图版 2 : l , l a ;模式图 5 )
染色体数 2 , : = 1 6 , 与 L e d i n g h a m ( 1 9 5 7 年 ) . J o s e f ( 1 9 6 9 年 ) . K o v a n d a ( 1 9 7 8 年 ) 、 K r o g u l e -
v i e h ( 1 9 7 8 年 ) 、 A . L o v e & D . L o v e ( 1 9 5 2 年 )等对北美 、 蒙古 、 原苏联 、 挪威等研究结果一致 . 核型
公式 Z n 一 Z x ~ 16 一 s m ( Z S A T ) + 8 s m . 其中第三 、第六 、 第七 、 第八对为 m 染色体 , 其余为 、 m
染色体 , 最后 1 对具 中部随体 .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占比例为 12 . 5% ,染 色体长度比为 1 . 64 , 为
ZA 核型 .
2
.
7 砂珍棘豆 0 . g r a c i l l im a B g e . (图版 2 : 3 , 3 a ;模式图 8 )
染色体数 Z n ~ 16 ,为首次报道 ,核型公式 Z n ~ Z x 一 16 一 s m (2 S A T ) + 8 s m , 其中第一 、 第
二 、 第四 、 第五 4 对为 s m 染色体 , 而其余为 m 染色体 , 最后 1 对具中部随体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
所占 比例为 25 % , 染色体长度比为 1 . 75 ,属 Z A 核型 .
2
.
8 多叶棘豆 0 . 脚 r i o夕勺 I l a ( p a l l . ) D C . (图版 2 : 4 , 4 a ;模式图 9 )
染色体数 2 , , ~ 1 6 ,与 Z h u k o v a ( 1 9 8 3 年 )对原苏联远东研究结果一致 . 核型公式为 Z n 一 2 二
一 16 ~ 10 m ( sZ A T ) + 6 s m ,其 中第二 、 第四 、 第五 3 对为 s m 染色体 ,其余 5 对为 m 染色体 . 最后
1 对中部随体不 明显 . 臂 比大于 2 的染 色体所 占比例为 12 . 5% . 染色体长度比为 1 . 43 , 为 Z A 核
型 .
2
.
9 黄穗棘豆 0 . o c h ar n r h a T u r e z . (图版 2 : 5 , s a ;模式图 1 0 )
染色体数 Z n 一 16 , 为首次报道 . 核型公式为 2 , : ~ Z x 一 16 一 10 m (2 SA T ) + 6 s m , 其 中第
三 、 第四 、第五 3 对为 s m 染色体 ,其余 5 对为 m 染色体 , 最后 1 对具 中部随体 ,臂 比皆小于 2 ,染 色
体长度比为 1 . 41 , 属 I A 对称性核型 .
2
.
1 0 鳞粤棘豆 0 . 5叮u a m m u l o s a D C . (图版 3 ; 1 , l a ;模式图 2 )
染色体数 2 ,: = 1 6 , 为首次报道 . 核型公式为 2 , : 一 Z x = 1 6一 l o m ( Z S A T ) + 6 5 : 1飞 ,其 中第
二 、 第四 、 第五 3 对为 s m 染色体 , 其余 5 对为 m 染 色体 . 最后 1 对中部随体很不明显 ,臂 比皆小于
2
,染 色体长度比为 1 . 38 , 为 I A 对称性核型 .
内 蒙 古 大 学 学 报 1 9 94年
2
.
1 1 变叶棘豆 0 . J i, e sr i fo zi a P e t一 s t泣b . (图版 3 : 2 , z a ; 模式图 7 )
染色体数 2 ,: = 1 6 ,为首次报道 ,核型公式为 2 , , = z x = 1 6 = 5 n l ( Z s A T ) + 8 s m ,其中第一 、
第二 、 第四 、 第七 4 对 为 s m 染 色体 ,其余 4 对为 m 染 色体 ,最后 1 对中间随体明显 ,臂 比大于 2 的
染色体所占比例为 37 . 5% , 染色体长度比为 1 . 95 ,为 Z A 核型 .
2
.
1 2 薄叶棘豆 0 . l e p rop hy zl a ( P a一 ) D C . (图版 3 : 3 , 3 a ;模式图 6 )
染色体数 2 ,: = 1 6 , 为首次报道 , 核型公式为 2 , : = Z x ~ 1 6 ~ l o m ( ZS A T ) + 6 s m , 其中第
二 、 第三 、 第五 3 对为 s m 染色体 , 其余为 m 染色沐 ,最后一对具 明显的中间随体 ,臂 比皆小于 2 ,染
色体长度比为 1 . 62 ,属 I A 对称性核型 .
2
.
1 3 宽苞棘豆 0 . l a r sb r a c r e a r a T u r e z . (图版 3 : 4 , 4 a ; 模式图 1 3 )
染色体数 2 , , ~ 1 6 ,为首次报道 , 核型公式为 2 , : 一 Z x 一 1 6 = 1 2 m ( Z S A T ) + 4 s m , 其 中第
一 、 第六 2 对为 s m 染 色体 , 其余 6 对为 。 染色体 ,最后 1对具中间随体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 占
比例 为 12 . 5% , 染色体长度 比为 1 . 41 , 为 Z A 核型 .
2
.
1 4 硬毛棘豆 0 . h i rt a B g e . (图版 3 : 5 , s a ; 模式图 2 2 )
染 色体数 2 , , 一 16 ,为首次报道 ,核型公式 2 , ,一 Z x 一 16 ~ 12 m (2 S A T ) + 4 s m ,其 中第一 、
第五 2 对为 、 m 染已体 , 其余 6 对 为 m 染色体 ,最后 1 对中部随体 明显 ,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占
比例为 12 . 5% ,染色体长度比为 1 . 5 1 ,为 Z A 核型 .
3 讨论
3
.
1 棘豆属染色体形态变异式样
内蒙古地区的棘豆属染 色体变化较小 ,表现在核型组成臂比大 于 2 的染色体所 占的 比例 以及
染色 体倍性变化 3 个方面 .
核型组成包括 3 类
l ) 2
, ,
= Z x 一 1 6 ~ 1 2 m ( Z S A T ) + 4 s m . 包 括 3 种 : 0 . h i r t a , 0 . , n a , , d s }; u r i c a , 0 . l a t i -
br a ct ea at
, 核型最为对称 .
2) 2
, , 一 1 6 ~ l o m (2 S A T ) 十 6 s m . 由 5 对中部和 3对近中部着丝点染 色体组成 ,包括 6 个
种 0 . a c lP 丙夕 l l a , 0 . 召 l a b r a , 0 . o c l r a ,左t h a , 0 . , , ,少r iOP h夕 l l a , 0 . l eP tOP ly l l a , 0 . 5叮u a , n , z: u l o s a 这一类包
括种类最多 ,种 问形 态变异也很大 .
3) 2
, ,一 1 6 ~ s m (2 S A 户 f )十 8 S n 飞 ,即 山 4 对中部和 4 对近中部着丝 点染 色体组成 ,包括 3
种 o . J动 e二 u , 0 . g r a ` 1225, n a , 0 . J i v o r 、 I’fO z i a 核型 比上 2 类不对称性增强 .
臂 比大 于 2 的染 色体所占 比例决定着核型类别 , 本研究中 0 . 7 n训 ds h “ ir ca , o . oc 加二 : l a , 0 .
s q “ a ,二 , , “ ` zo s a 和 0 . l e p t o/, 几y zza 臂 比值 皆小于 2 , 故这些种类均为 I A 核型 , 其余种类 o . t : 。 g a c 。 ,之-
t l , o i d e : 臂 比大于 2 的比例最小为 6 . 2 5% , 0 . d i v e r s ifo l i a 最大为 3 7 . 5% .
四倍体仅 1种 o . t厂 a g a 。 a , , , l ,。 i d e : 而本种为旱生丛生矮小半灌木 , 问断分布于荒漠区的山地 .
3
.
2 染色体变异在形态分类学上的意义
1 ) 垫棘豆亚属 s u b g e n . T r a g a , 21入。妙 t r of, i s包括 2种 0 . a c i P z口 l艺a , 0 . z r a g a c a , , l h o i d e s 为小半
灌木 , 叶轴宿存针刺状 . 前者小叶先端具刺 ,双数羽状复叶 ,荚果矩 圆形 , 2 , : 一 1 6 , 而后者小叶先端
无刺 ,单数羽状复叶 ,荚果球状卵形 , 2 、 一 32 . 核型组成 0 . lr a g a’ 。 : t lo ide : 较对称 , 但本种为四倍
体 ,故其二倍体祖先较 0 . 。 : 护勺 1 二 原始 , 而其本身尽管核型对称也较 0 . “ cl p勿 l a 进步 .
2 ) 单室棘豆亚属 S u b g e :飞 . p 人a c o勺 z r oP i s 包括 4 种 : 0 . 介l l’fo r , n i s , 0 . , , : a , Jd s h u r i c a , O · g la b r a ,
( )
.
d价 e x a . 0 . fI l l’fO r , , ` i: 二倍体组织中含大量四倍付: 细胞 ; 0 . , , ` a , ,d s h “ : i c a 是 山地林 I司草甸 、 河谷
草甸以及草甸草原群落中伴 生植物 , 核型最为对称 ; 0 . 岁ab ar 则主要生长于草原带西部 , 荒漠草原
第一期 张寿洲 等 内蒙古棘豆属 O刁 t r Po“ 细胞分类 学研 究
以至荒漠区的低湿地 , 与前二种不同 , 本种托叶与叶柄分开 ,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占比例 25 % .
大于前者 ,核型也较前者进步 ; o . d价e x a 间断分布于亚洲 、 欧洲和北美山地林缘草甸 . 在小叶对数
和花色上变异较大 ,前人曾对本种分布于蒙古 、 美洲和欧洲挪威北部 (欧洲仅分布于此 )染色体研究
结果染色体数皆为 2 , : 一 1 6 , 其形态上的变异可能由结构变化引起 ,采自贺兰山的本种植物 , Z n -
s m ( ZS A T ) 斗一 兮 s m 不对称性强 ,属进步类群 ;根据形态及染色体演化规律 ,单室棘豆亚属 3 种可
能的演化关系是 0 . 优a n ds h u ir ca ~ 0 . g l o br 。 、 o . d价ex 。 .
3 ) 棘豆亚属 S u b g e n O翔 t r OP i s 包括 7 种 . 0 . o c h r a n t h a , 0 . 卿 .lr op 勿 l l a , 0 . g ar c iz zim a 3 种属
S o e t
.
B a i c a l i a ; 小叶轮生 , 核 型公式依次 为 l o m ( ZS A T ) + 6 s m , 1 0 m ( Z S A T ) + 6 s m , s m
( ZS A T ) + 8
s m
, 臂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 占比例分别为 。 、 1 2 . 5% 、 25 % ,染色体长度 比依次 为 1 .
4 1
,
1
.
4 3
,
1
.
7 5
,故 3 种核型不对称性发展顺序为 0 . o c h r a n t h a ~ 0 . 卿 ir OP 勿 l l a ~ 0 . g ar c i l l im a . 0 .
l a £i b ar c t e a t a , O
·
l eP t oP 勿 l l a , O · d l’v e sr ifo l i a 3 种为矮生棘豆组 S e e t . X e r o b i a 小 叶对 生 , 茎极短或
无 ,英果卵圆形或卵形 ,膜质或纸质 ; 0 . l at l’b ar ct ea at 为山地草甸寒早生植物 , 小叶宽卵状披针形 ,
荚果卵状矩圆形 ; 0 . leP t oP 勿 l la 分布较广 ,小叶条形 , 英果宽卵形 , 两种植物的核型参数比较 , .O
leP tOP 勿 l l a 较 0 . le t i b ar c t e a t a 进步 . 0 . d iv e sr ifo l l’a 是 S e e t . X e动 i a 最 为年轻的矮小草本 , 小叶异
形 ,花草短 ,荚果近球形 ,膜质 , 染色体特征如核型不对称性较强的种 . 0 . : q ua m m “ le sa 属鳞曹棘豆
组 eS o t . leu ` oP o dl’ a 小叶对生 ,粤筒上密生鳞片状腺体 , 核型参数表明本种演化程度较 0 . dl’ v e sr t’fo -
l’ a 低 , 如核型公式 Z n ~ 16 一 10 m (2 S A T ) + 6 s m ,臂比皆小于 2 ,染色体长度比为 1 . 75 等 .
4) 硬毛棘豆亚属 S ub g e n . T lr’t ic ar l’a 包括 1种 0 . h irt a ,本种英果包藏于花尊内 ,总状花序伸
长成穗状 , 核型公式 2 , : ~ 6] 一 12 m ( Z S A T ) + 4 s m ,表明本种对称性强 , 臂 比大于 2 的染色体所
占比例为 12 . 5% , 染色体长度比 1 . 51 等皆较单室棘豆亚属小 .
综上所述 ,棘豆属的染色体变异与形态学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根据细胞核型学演化观点结合其
他资料 , 我们提出棘豆属可能的演化趋势 .
l) 半灌木~ 草本 ;半灌木单数羽状复叶~ 半灌木双数羽状复叶 .
2 ) 单数羽状复叶~ 复叶具轮生小叶 , 复叶具 1~ 3片小叶 .
3) 花序总状一穗状 ~ 头状~ 单花或双花生于同一梗上 .
4) 英果矩圆形革质 ~ 卵圆形膜质 .
3
.
3 S t e b b i n s 核型不对称性估计法与 e a r一0 5 R o m e r o z a r o ( 1 9 7 5年 )不对称性估计方法的比较
C a r l o s R o m e r o Z a r o ( 1 9 7 8年 )提出核型不对称性 沽计的新方法 ,即利用染色体臂间指数 八 :
`
~
_
.
_
_
.
_ … _ _ _
. _ _
-、 b 、
_
S
_
~ 一 _ . _ _ 一 `和染色体之间指数 A : 判别不对称性程度 ,其 中 A : 一 1一 止二苦 /。 A Z一苍 b ` 是每一对同源染色, ”
~ 目 r r ~ ’ 、 ’ 目 ~ “ ` / ” 刀 “ ` ” ` ’ J ` r川山 巨 ~ ’ ~ ’ “ “ 仁片 B ` ” ’ “ ` x 一 ` ~ , ’ . J ” ” 洲 、 ~ ~体短臂平均长度 B ` 是每一 同源染色体长臂平均长度 , S 为标准方差 牙每一样品染色体的平均长
度 . 如图 2 将各种植物的 A , A : 值在坐标中列出 ,则可以看出左图利用 C a r los R o m e or Z a or 新方法
各个组有形成簇的趋势 ,且与形态特征相对应 , 而图 2利用同样数据以 S t e b in s 不对称性表示 ,注
意一些 I A 核型实际上 比 Z A 更不对称 ,说明新的方法在不对称性估计时更准确 .
4 参 考 文 献
1 L
e d i n g h a m G F
.
C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o f s o m e S a s k a t e h e w a n L e g u m in o s a e w it h p a r t ie u l a r r e fe r e n e e t o A s t r a
-
g a l u s a n d o刁£r o Pi s . aC , : . J B o t . 1 9 5 7 , 3 5 : 6 5 7~ 6 6 6
2 R e v e n B M
.
6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o f s o m e s o u t h w e s t a s ia n s p e e ie s o f A s z r a g a l u s a n d O习 zr OP i s L e g u m i n o s a e .
C
a n
.
J
.
G en
e t
.
yC
zo l
.
1 9 6 3
,
5 : 1 8~ 3 2
3 F
e d o r o v A
.
C h
r o
m
o s o
nez
n u m b e r s of j7
o w e ir ,: g P la , , z:
.
L
e n i n g r a d
:
S
e
i
e n e e P r e s s
,
1 9 6 9
.
3 1 2~ 3 1 3
68
内 蒙 古 大 学 学 报 1 9 9 4年
口口口: 口口口粤口口口口口口口g 口日。口口〔口粤
〕l口日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且口〕口口口口D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D县县 。口口。口口口舀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4 }{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日口口夕
口口口口。口口g
}}口}l口口{
巳口口口。口口县
〕.〕口}口几{
口口口口口口。君
11口l}日口几
}口l}口口口兄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日
}} l口口口口口
1 l
图 1 棘豆属染色体核型模式图
F ig
.
1 dl io g r a nt s o f th e g e n u s o ` yr t
,石 P i s
1 O
.
a c i P l}夕 z l a 2 0 . 5叮: ` a m n : u l o s a
6 O
.
leP
z o Phly l
a 7 o
.
d io e r s lfo l i
a
1 1 0
. 别 a , Jds h之了r i c a 1 2 0
. 人i ,一 t a
3 o
.
g l a br
a 4
8 o
.
g ar
c il i n i a
1 3 0
.
la z ib
r a c l e a t a
O一 r a g a e a 一:之h o id e :
9 o
.
n理、 P勺 l l a
5 o
.
d
e刀 e二 a
1 0 0
.
o e h却 ,: z h u
A 之
0
.
2
0
,
1
月 1
0
.
2 0 3 0
。
4 0 5 0
.
6
图 2 染色体间及染色体臂间不对称系数散点图
F ig
.
2 F i g u r e o f s e o t t e r e d p o i n t s o f u n s y m m e t r ie a l e o e f fie e n t s
o
f
s P a e e s b
e t w c e n e卜r o m o s o tn e s a n d a r m s o f e h r o m o s o m e s
68
内 蒙 古 大 学 学 报 1 94 9年
口口口: 口口口粤口口口口口口口g 口日。口口〔口粤
〕 l口日口口口 ) {}口口口口口〕且口〕口口口口D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D县县 。口口。口口口舀
〕} {{}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4 } {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 {口口日口口夕
口口口口。口口g
}}口} l口口 {
巳口口口。口口县
〕.〕口}口几 {
口口口口口口。君
11口 l}日口几
}口 l}口口口兄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日
}} l口口口口口
1 l
图 1 棘豆属染色体核型模式图
F ig
.
1 d l iog ra tn s o ft h e g e n us o`y rt
,石 P i s
1 O
.
a c i P l}夕 z l a 2 0 . 5叮: ` a m n : u l o s a
6 O
.
leP
z o Phly l
a 7 o
.
d io e r s lfo l i
a
1 1 0
. 别 a , Jds h之了r i c a 1 2 0
. 人i ,一 t a
3 o
.
g l a br
a 4
8 o
.
g ar
c il i n i a
1 3 0
.
la z ib
r a c l e a t a
O一 r a g a e a 一:之h o id e :
9 o
.
n理、 P勺 l l a
5 o
.
d
e刀 e二 a
1 0 0
.
o e h却 ,: z h u
A 之
0
.
2
0
,
1
月 1
0
.
2 0 3 0
。
4 0 5 0
.
6
图 2 染色体间及染色体臂间不对称系数散点图
F ig
.
2 F i g u r e o f s e o t t e r e d p o i n t s o f u n s y m m e t r ie a l e o e f fie e n t s
o
f
s P a e e s b
e t w c e n e卜r o m o s o tn e s a n d a r m s o f e h r o m o s o m e s
6 8
内 蒙 古 大 学 学 报 1 99 4年
口口口: 口口口粤口口口口口口口g 口日。口口〔口粤
〕l口日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且口〕口口口口D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D县县 。口口。口口口舀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4 }{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日口口夕
口口口口。口口g
}}口}l口口{
巳口口口。口口县
〕.〕口}口几{
口口口口口口。君
11口l}日口几
}口l}口口口兄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日
}} l口口口口口
1 l
图 1 棘豆属染色体核型模式图
F ig
.
1 dl io g r a nt s o f th e g e n u s o ` yr t
,石 P i s
1 O
.
a c i P l}夕 z l a 2 0 . 5叮: ` a m n : u l o s a
6 O
.
leP
z o Phly l
a 7 o
.
d io e r s lfo l i
a
1 1 0
. 别 a , Jds h之了r i c a 1 2 0
. 人i ,一 t a
3 o
.
g l a br
a 4
8 o
.
g ar
c il i n i a
1 3 0
.
la z ib
r a c l e a t a
O一 r a g a e a 一:之h o id e :
9 o
.
n理、 P勺 l l a
5 o
.
d
e刀 e二 a
1 0 0
.
o e h却 ,: z h u
A 之
0
.
2
0
,
1
月 1
0
.
2 0 3 0
。
4 0 5 0
.
6
图 2 染色体间及染色体臂间不对称系数散点图
F ig
.
2 F i g u r e o f s e o t t e r e d p o i n t s o f u n s y m m e t r ie a l e o e f fie e n t s
o
f
s P a e e s b
e t w c e n e卜r o m o s o tn e s a n d a r m s o f e h r o m o s o m e s
6 8
内 蒙 古 大 学 学 报 1 94 9年
口口口 :口口口粤口口口口口口口 g口日。口口〔口粤
〕 l口日口口口 ) {}口口口口口〕且口〕口口口口 D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D县县 。口口。口口口舀
〕 } {{}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 {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 {口口日口口夕
口口口口。口口 g
}}口 } l口口 {
巳口口口。口口县
〕 .〕口 }口几 {
口口口口口口。君
11口 l}日口几
}口 l}口口口兄
口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只
口口口口口口。日
}} l口口口口口
l 1
图 1棘豆属染色体核型模式图
F ig
.
1ld io gr an ts of t hegn u es o` r y t
,石 P i s
1 O
.
a c i P l}夕 z l a 2 0 . 5叮: ` a m n : u l o s a
6 O
.
leP
z o Phly l
a 7 o
.
d io e r s lfo l i
a
1 1 0
. 别 a , Jds h之了r i c a 1 2 0
. 人i ,一 t a
3 o
.
g l a br
a 4
8 o
.
g ar
c il i n i a
1 3 0
.
la z ib
r a c l e a t a
O一 r a g a e a 一:之h o id e :
9 o
.
n理、 P勺 l l a
5 o
.
d
e刀 e二 a
1 0 0
.
o e h却 ,: z h u
A 之
0
.
2
0
,
1
月 1
0
.
2 0 3 0
。
4 0 5 0
.
6
图 2 染色体间及染色体臂间不对称系数散点图
F ig
.
2 F i g u r e o f s e o t t e r e d p o i n t s o f u n s y m m e t r ie a l e o e f fie e n t s
o
f
s P a e e s b
e t w c e n e卜r o m o s o tn e s a n d a r m s o f e h r o m o s o m e s
内 蒙 古 大 学 学 报 1 9 94年
4 J
o s e f M
es i e e k
,
Ji
r i oS j
a k
.
C h r o m o s o m e e o u n t s o f s o m e M
o n g o 1i a n p 1a n t s
· 尸心 ia eC ob 以 a ; : l’c 以 et P勺z o za x o ; :om -
ic a
.
1 9 6 9
,
4 4 ( 3 )
:
5 5~ 8 5
5 莫尔 D M 著 ,莫慧英译 . 植物 细地遗传学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 9 7 6 . 4 4~ 56
6 S t e b b in s G L
.
C h泊m os om e 曰。纽 t io n i一: h i g h e r P la n一s
.
L o
n d o n : E d w a r d rA
n o l d
.
1 9 7 1
.
7 2~ 1 2 3
7 匡可任 . 中国主要 植物图说 : 豆科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 95 . 4巧 ~ 4 36
8 G o l d b la t t P
.
l z: d e x t o P l a z“ c h or 枷 s o m e n u m be sr . S t . L o u is : M is s o u r i OB t a n i e a l G ar d e n , 1 9 7 9~ 1 9 8 1 . 1 9 0~ 1 9 1 ,
1 9 8 2~ 1 9 8 3
.
9 8~ 9 9
,
1 9 8 4~ 1 9 85
.
1 1 0~ 1 1 1 , 1 9 88~ 19 89
.
10 7
9 塔赫他间著 ,匡可任译 . 桂物演化形态学问题 . 西宁 : 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 , 19 7 9 . 1~ 1 76
一0 K r a s n i k o v a . C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o f s o m e s p e e ie s f r o m t h e s o u th o f s i be r ie a . oJ “用 . B o t . U R S S , 1 9 8 3 . 68 ( 6 ) :
8 2 7~ 8 3 5
1 1 P o j
a r k o v a A 1
.
F lo r a o f t h e U S R
,
L e g u m i n o s a e
.
K oe lt
z S e i : B o o k s
,
1 9 8 5
,
1 1 : 2 4 4 ~ 2 86
12 富象乾 . 内荤古植物志 :第二版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 989 . 3 : 2” ~ 3 。
C y t o t a x o n o m i e a l S t u d i e s o n 1 4 S P e e i e s o f o 妙 t r OP i s D C . f r o m N e iM e n g g u
Z h a n g S h o u z h o u
’
M a Y u e h u a n L i M a o x u e
Z
( 1
.
D eP
a 材m e n t of B i of o舒 X 1’a , : E d u e a t i o n c a l C乞l l e群 , 7 10 0 6 1 , X z’a n , P R C ; D eP a rt m e , : t of
B i o le 舒 N e i M b ,:卯1 U n i v e sr i r少 ; 2 . 刀妒 a r tm e ,: t of B i o l o舒 , B e ilj’ , : g U ,: i v e sr i yt , 1 0 0 8 7 1 , B e ilj’ n g , P R C )
T h e k a r y o t y p e s o f f o u r t e e n s p e e i e s o f o 妙 t r op i s a r e r e P o r t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A m o n g t h e m ,
O却 t r oP i s a c l’P lx] l l a , 0 . o c h ar n t h a , 0 . g ar c i l im a , 0 . s g u a m m o le s a , 0 . d l’v e sr l’fO l z’a , 0 . l a t i b ar c t e a t a ,
0
.
leP tOP lx l勿 , 0 . h i rt a a r e r e p o r t e d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m e . T h e i r b a s i e n u m b e r i s x = 8 . T h r e e t y p e s o f
k a r y o t y P e a r e s h o w n a s f o l l o w s
: 1 ) 2
, : 一 Z x = 1 6= s m ( ZS A T ) + 8 s m , 2 ) Z n = Z x = 1 6 -
1 0 m ( ZS A T ) + 6 s m
,
3 ) 2
, :
= Z x = 1 6 = 1 2 m ( ZS A T ) + 4
s m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e h r o m o s o m e a n d m o r p h o lo g y i n s o m e s p e e i e s 15 a l s o d i s e u s s e d t o o
.
K e y w o r d s o 却 t r OP i s e h r o m o s o m e t a x o n o m y N e iM e n g g u
附 录 A
材料来源 ( O r ig i n o f m a t e r ia l u s e d )
O妙 t r OP is ac z’P lx “ a eL de b . : 乌拉特后旗荒漠草原 ,赵一之 1 0 7 9 .
o 妙 t r oP i s t ar g a c a ,: t人o i d e : F i s e h . : 乌拉特后旗阴山山脉主峰 ,张寿洲 8 8 5 9 .
O xy t
r o P l’s fl’ l ifo lr7I l’s D C
.
:西乌珠穆沁旗迪彦庙林场 ,罗布桑 1 25 .
O彩 t r OP l’s m洲ds lu ir ca B ge . : 土默特左旗大青山林场旧窝铺 ,张寿洲 8 8 17 .
O卿 t r OP l’s g la br a ( L a m . ) D C . : 阿拉善左旗 巴音浩特沼泽边 ,张寿洲 8 8 4 .3
O xy t
r
OP t’s d价 e x a ( P a l . ) D C . : 贺兰山哈拉乌北沟草丛中 ,张寿洲 8 85 4 .
O xy t
r
oP l’s oc h ar 川 h a T 盯 。 2 . :土默特左旗乌兰板山坡上 , 张寿洲 8 8 1 2 8 .
O却 t r OP i s xnI r i oP 勿 l l a ( p a l l . ) D C . : 土默特左旗大青山林场旧窝铺 , 张寿洲 8 8 18 .
O卿 t r ap is g ar cl’ “ im a B g e . :土默特右旗九峰山林场附近果园中 ,张寿洲 8 8 1 19 .
O习 t r OP l’s s q u a m m ul os a D C . :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红旗牧场 ,马毓泉 1 58 .
o 却 t r OP .sI J i v esr ifo zi a P e t一 S t ib . : 乌拉特后旗阴山山脉主峰高山草甸 , 陈育 5 . , : . ( 1 9 8 3 . 8 )
O却 t r OP i s l a t i b ar e t e a t a T u r e z . : 贺拉 山哈拉乌北沟草丛中 , 田雨 8 8 2 2 .
O xy t
l -( 功is 爪 rt a B g e . : 土默特左旗乌兰板山坡灌丛中 , 张寿洲 : . n . ( 1 9 8 7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