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栌属植物研究进展



全 文 :陕西林业科技 2009 ,(6):22 ~ 27
Shaanx i Fo 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黄栌属植物研究进展*
李海龙1 , 李端亮2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江苏 210037;2.江苏省无锡市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无锡江苏 214035)
摘 要:黄栌为漆树科(Anacardiaceae)黄栌属(Cotinus(Tourn.)Mill)植物 , 自八 、九十年代以来 ,就有关
于黄栌的报道 ,但对于黄栌的研究一直还处于初级阶段 , 我们对黄栌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 ,
还很少有人对黄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 , 本文对黄栌的系统分类 、组织培养 、光合特性 、
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 初步论述了黄栌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栌;系统分类;组织培养;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09)06-0022-05
Advances in Studies on Genus Cotinus (Tourn.)Mill
LI Hai-long1 , LI Duan-liang2
(1.Collegeo 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Nanj ing Forestry Universi ty , Nanj ing , J iangsu
210037;2.Wu xi Municipal Lanscape Construction Co.ltd., Wux i , J iangsu 210037)
Abstract:Cotinus coggygria Scop belongs to the genus of Cotinus , Anacardiaceae.There are a lot of
repo rts about i t since 1980s o r 1990s , but the study on Cotinus cog gygria Scop is just the primary
stage.So fa r , there are only a li tt le people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 ic study on i t.This paper
elaborated phy togene tic classif ication , tissue cul ture , pho to synthesis , volat ile components and medici-
nal value of Cotinus cogg ygria Scop and discussed the advances in studies on genus Co tinus(Tourn.)
Mill.
Key words:Cotinus(T ourn.)Mill;phy to genet ic classification;tissue culture;vo latile components
  黄栌为漆树科(Anacardiaceae)黄栌属(Coti-
nus(Tourn.)Mill)植物 ,属阳性树 ,能耐半阴 ,耐
寒 ,耐旱 ,也耐瘠薄和碱性土壤 ,不耐水湿 ,宜植于
土层深厚 、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 。生长
快 ,荫蘖性强。根系发达 ,但须恨较少。秋季当昼
夜温差大于 10℃时 ,叶色变红。其实 ,除叶子具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 ,黄栌开花后淡紫色羽毛状
的花梗也非常漂亮 ,并且能在树梢宿存很久 ,成片
栽植时远望宛如万缕罗纱缭绕林间 ,故有“烟树”
的美誉。
另外 ,其木材可提取黄色染料 ,并可制作家具
或用于雕刻。树皮和叶可提制栲胶;枝叶入药有
消炎 、清热之功效。
1 系统分类
关于黄栌的系统分类方面的资料 ,国内介绍
不多 ,仅在中国植物志[ 1] 、山东树木志[ 2] 、中国高
等植物[ 3] 、北京植物志[ 4-5]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6] 、
江苏植物志[ 7] 、上海植物志[ 8] 和秦岭植物志[ 9] 等
中有所介绍 ,其中中国植物志中介绍较为详细。
黄栌属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木材黄色 ,树汁
有臭味;芽鳞暗褐色 。单叶互生 ,无托叶 ,全缘或
略具齿;叶柄纤细 。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小 ,杂
性 ,仅少数发育;花梗纤细 ,长为花径的 4 ~ 6倍 ,
多数不孕花花后花梗伸长 ,被长柔毛;苞片披针
形 ,早落;花萼 5 裂 ,萼片覆瓦状排列 ,卵状披针
* 收稿日期:2009-10-15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项目(2006014)。
 作者简介:李海龙 ,男(1985-),南京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资源植物学。
形 ,先端钝 ,宿存;花瓣 5 ,长圆形 ,长为萼片的 2
倍 ,略开展;雄蕊 5 ,比花瓣短 ,着生在环状花盘的
下部 ,花药短卵形 ,比花丝短 ,药室内向纵裂;子房
偏斜 ,压扁 ,1室 , 1胚珠 ,花柱 3 ,侧生 ,短 ,柱头小
而不显。核果小 ,暗红色至褐色 ,肾形 ,极压扁 ,侧
面中部具残存花柱 ,外果皮薄 ,具脉纹 ,无毛或被
毛 ,内果皮厚角质;种子肾形 ,种皮薄 ,无胚乳 ,子
叶扁平 ,胚根长沟状 。
约 5种 ,分布于南亚 、亚洲东部和北美温带地
区。我国有 3 种 , 分别为黄栌(C.coggygria
S cop.)、四川黄栌(C .szechuanensis A.Penzes)、
矮黄栌(C .nana W.W.Smith), 3变种 ,分别为
红叶(C.coggygria var.cinerea)、毛黄栌(C.
coggygria var.pubescens)、粉背黄栌(C.cog-
g ygria Scop.var.glaucophy lla C.Y.W),除东
北外其余省区均有分布。
分种检索表
1灌木 ,高 2 米以上;叶较大 ,长和宽超过 2
cm ,纸质 ,多少被毛;果无毛。
2叶卵圆或阔椭圆形或倒卵形 ,无毛或被毛
……1黄栌 C.coggyg ria Scop.
2叶近圆形或阔卵形 ,叶背脉腋显著具鬓毛 ,
其余无毛 ……2 四川黄栌 C.szechuanensis A.
Penze s
1矮小灌木 ,高不过 1 米;叶极小 ,圆形或卵
圆形 ,长和宽不过 2 cm ,革质 ,无毛;果疏被微柔
毛 …… 3矮黄栌 C .nana W.W.Smith
2 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 10] 是指在无菌条件下 ,将离体
的植物器官(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等)组织(如
形成层 、花药组织 、胚乳 、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
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 ,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
基上 ,给与适当的培养条件 ,使其长成完整的植
株。
在生产中 , 传统的繁殖方法多采用埋根或扦
插方式 ,不仅成苗周期长 ,而且出苗量少 ,质量参
差不齐 ,难以满足生产的需求 ,因此亟待建立起一
个黄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 。
2004年 , 刘杰 ,罗晓芳等[ 11] 在对美国红栌
(Cotinus coggy riaRoyal purple)的组织培养与快
速繁殖研究中 ,经过试验对比 ,筛选出红栌的最佳
分化培养基为:1/2MS+6-BA 0.8 mg/L +NAA
1.0 mg/L ,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1.5 mg/
L+Sugar 20 g/L +Agar 6 g/ L ,生根率分别达到
85%、100%。
2005年 ,根据苗青 ,曲波 ,邵美妮 ,翟强等[ 12]
在黄栌的组织培养研究 , 一致认为:在毛黄栌
(Cotinus coggyg ria Scop.var.pubescens Engl.)
组织培养中 ,诱导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 MS +6-
BA 0.5 mg/L +NAA 0.1 mg/ L +3%蔗糖 +
0.7%琼脂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MS +“根太
阳”生根剂 3 mg/ L+3%蔗糖+0.7%琼脂 ,生根
率可达 75%。不论是向培养基中加入 Vc还是活
性炭 ,都不能解决褐化问题 ,而将培养的材料进行
连续多次的转接 ,则消除了褐化产物的积累 ,有效
的防止了褐化 。
2005年 ,李双云等[ 13] 在美国红栌的组培快繁
试验中认为:MS+6-BA 2 mg/ L+NAA 0.2 mg/
L +蔗糖30 g/L+琼脂 6 g/L+活性炭3 g/ L ,pH
值 5.8是美国红栌理想的分化培养基。1/2MS+
IBA 0.7 mg/L +NAA 0.2 mg/ L+蔗糖 25 g/L
+琼脂 6 g/ L ,pH 值 5.8是美国红栌较为理想的
生根培养基。
2006年 ,胡相伟等[ 14] 在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
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中 ,筛选出 MS +6-BA 1.0
mg/L 为分化培养基的适宜配方;1/2 MS +IBA
1.0 mg/L +蔗糖 15 mg/L +琼脂 5 g/ L 生根效
果良好。
2006年 ,根据刘艳芬等[ 15] 在防止紫叶黄栌
(Cotinus coggygriapurpureus)组织培养中外植
体褐变的研究 ,结果表明 ,1月取休眠枝条水插培
养后抽生的嫩茎作外植体 ,经 0.1%HgCl2 灭菌
2 ~ 3 min ,外植体褐变程度最轻;培养基中添加
1.0 mg · L-1 Vc 可以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
2006年 ,崔俊茹等[ 16] 在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和快
速繁殖中 ,筛选出最适启动培养基为:MS +6-BA
0.2 mg/L +NAA 0.05 mg/L +3%蔗糖 mg/L;
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
NAA 0.1 mg/L +3%蔗糖 mg/L;最适生根培养
基为:1/2M S+IBA 1.0 mg/ L+NAA 0.1 mg/L
+PP333 1.0 mg/L+2%蔗糖 mg/L 。
2005年 ,Andrzej Pacholczak[ 17] 认为与 NAA
相比 , IBA 更适合改善黄栌茎切片段的生根状况。
·23·2009 年第 6 期              李海龙等  黄栌属植物研究进展
2007年 ,Peter S , R.Metivier , Edw ard C.Yeung
[ 18] 认为 10μM 吲哚丁酸处理是黄栌离体生根的
最佳方案 ,生根率为 100%。2 , 4-D 未能诱导生
根。10μM 的 IBA处理六天后诱导生根 。
3 化学成分
近年来 ,已查明微量元素从生物化学及生物
物理学上对机体都有重要功能 ,如 Zn 、Fe 、Cu等
对体内多种酶有活性作用 ,对核酸 、蛋白质合成 ,
免疫过程 、细胞繁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作用 ,可促
进上皮细胞的修复 ,使细胞分裂增殖等 。
单书香等[ 19] 在黄栌中微量元素分析中认为:
黄栌中所含微量元素主要有 K 、N a、Mg 、Ga 、P 、
Si 、A l ,其中 Mg 含量最高 ,可达 3468mg/100g ,其
次是 Ga 和 K , 分别为 1904mg/100g 、456mg/
100g 。另外 ,黄栌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
黄栌枝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认为这可能与单宁的
含量有关 ,并且试验也证实黄栌叶的单宁含量为
11.67 ~ 24.77%,黄栌枝的单宁含量仅为6.43%,
即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与单宁含量成正方向变化。
且已有实验证实 ,单宁结构中芳环上的多个羟基
与金属络合 ,使这些元素以络合物形式存在于植
物的 ,所以黄栌叶中元素含量更高一些 。
关于黄栌化学成分的研究 , 国外报道较多 ,
S.Diamantoglou[ 20]认为黄栌中蔗糖含量最高的
月份是六月 ,国内报道最早开始于 1986年。
1986年 ,钟裕容等[ 21] 从河北产黄栌叶中仅分
离出棓酸 ,儿茶酸和槲皮素。
1990年 ,单书香等[ 22] 在对野生植物黄栌化学
成分研究中指出:黄栌叶子水浸体物最少含有 24
个组分 ,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及各种层析 、分离 、提
纯已得到 10个纯化合物 。经鉴定其结构为棓酸 、
棓酸甲酯 、棓酸乙酯 、间一双棓酸 、儿茶酚 、焦棓
酚 、槲皮素 、杨梅酮 、淡黄素和正三十一烷。
2005年 ,张杲等[ 23]在秦岭黄栌根中的化学成
分检测中 ,认为黄栌中存在糖 、还原糖 、甙类 、酚
类 、可水解鞣质 、三萜皂甙 、黄酮 、蒽醌 、甾体 、甲型
强心甙 、生物碱 、香豆素 、挥发油 、油脂和少量蛋白
质等十五个种类的化合物 , 且黄酮类总含量是
6.75%。
2006年 ,李惠成等[ 24] 在毛黄栌(Cotinus cog-
g ygria Scop.var.pubescens Eng l.)枝叶挥发性
化学成分研究中 ,采用分析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
体萃取技术(SFE-CO2)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
(SD)分别提取毛黄栌枝叶挥发油 ,并通过气相色
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
中分别鉴定出 47个和 48 个化合物 ,主要包括石
竹烯 、氧化石竹烯 、大根香叶烯 D 、马鞭草烯醇等
成分 ,均有较多生理活性 ,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这一
植物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
果 ,认为 SFE-CO2 法比 SD 法可萃取出更多较高
极性组分 。
4 光合特性
2000年 ,姚砚武[ 25] 以北京市农科院营养资源
研究所引进成功的两种美国红栌及其当地的普通
黄栌为材料 ,研究了两种美国红栌光合作用及其
蒸腾作用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 ,三种黄栌的生
理指标都有季节性的变化 ,在自然条件下 ,供试树
种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 、蒸腾速率季节变化及水
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光合速率
在 6-7 月为最高 ,蒸腾速率在 8月份达到最大
值 ,水分利用效率 5月份达到最大值。美国红栌
已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 ,并且是
高光合速率 、高水分利用效率 、低蒸腾速率和高生
长速率的节水抗旱型优良品种 ,具有巨大的观赏
价值 、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006年 ,孔艳菊等[ 26] 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黄栌
幼苗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说明 ,黄栌的蒸腾
速率比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大 ,说明黄栌在干
旱胁迫下通过降低蒸腾速率以减少水分消耗 ,提
高水分利用效率 ,这也说明了黄栌延迟脱水能力
即避旱能力较强。
2008年 ,陈磊等[ 27] 用 CI-340便携式光合测
定仪测定紫叶黄栌的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
度和胞间 CO 2 浓度的变化 。研究温度和湿度对
紫叶黄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一
定的情况下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 2 浓度随着湿度的增大而降低;光合速率 、气
孔导度和胞间 CO 2 浓度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较
大 ,蒸腾速率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小;在温度一
定的条件下 ,紫叶黄栌光合速率随湿度的增大而
降低 。
2008年 ,尚小泉等[ 28] 在室外条件下 ,以从安
·24· 陕 西 林 业 科 技                     
徽省林科院合肥苗圃引种的 2年生的美国红栌和
黄栌为试材 ,对它们的光合特性及相关的生理生
态因子进行测定 ,系统研究美国红栌和黄栌的生
理生态特性。在晴天条件下 , 2 个品种的净光合
速率 、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黄栌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较红栌的低 。2 个品种
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现不对称双峰曲线 ,
峰值出现在 9:00和 15:00左右;净光合速率在中
午明显降低 , “午休”现象明显 。这种“午休”现象
可能是水分供应紧张 、气孔部分关闭和光抑制等
原因所致[ 29] 。
5 药用价值
黄栌是漆树科黄栌属植物 ,长期以来世界各
地都将其作为水土保持和园林绿化植物进行栽培
研究 ,在化工方面也有将其作为鞣化剂的研究报
道。虽然该植物还未作为药材进入我国药典 ,但
近年来许多药效学试验表明它有抗菌作用 、抗肝
炎活性 、抗疲劳作用 ,可治疗湿热型黄疸疾病和齿
龈炎等。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漆黄
素)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 ,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降
血压 、抗疲劳 、抗凝血和急性毒性等研究 。
漆黄素是黄栌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
炎的有效成分 ,其抗肝炎作用主要表现为降黄 、降
酶 、利胆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1983年 ,都恒青等[ 30] 在黄栌中漆树素的分离
与鉴定中 ,认为漆树素为鲜黄色针状结晶 ,易溶于
醇 、丙酮 ,不溶于水 、苯 、氯仿 ,确定该结晶为 3 ,7 ,
3,4-四羟基黄酮 ,即为漆树素或漆黄素。为合
理开发 、利用黄栌的药用价值 ,提高制剂质量 ,降
低成本 , 1997 年 ,李建华 、李洁等[ 31] 对黄栌中漆
黄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 ,他
们认为:黄栌中漆黄素的总提取率为 1.03%,而
黄栌的现有报道制剂-糖浆剂中所含漆黄素的含
量为 3.040 mg/mL ,按该制剂每 ml相当于 0.8 g
的黄栌生药计算 ,其漆黄素提取率为 0.0375%,
仅占黄栌中漆黄素总提取率的 3.51%,可见中药
制剂中主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选是保证制剂
质量 、临床疗效及稳定性 、降低制剂成本的基础。
5.1 抗凝血作用
2007年 ,崔恩贤 ,龙丽辉等[ 3 2] 对黄栌的抗凝
血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用
冰水-肾上腺素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 ,测定全血凝
血时间 CT 、体外血栓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
时间 TT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 T ,计算
血栓指数和血小板粘附率。试验表明 ,黄栌可明
显缩短血栓长度 ,减轻血栓湿重和血栓干重 ,降低
血栓指数 ,明显延长全血凝血时间 ,明显延长凝血
酶时间 、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具有明显
的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长
了凝血酶时间 T T 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 有关 。黄栌水提液组的血栓湿重 、血栓干
重和血栓指数 、全血凝血时间 、延长凝血酶时间
T T 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 与阿司匹
林肠溶片组相比较 ,没有明显差别 ,可以认为该药
具有优良的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 ,有待进一步开
发黄栌新制剂 。
5.2 治疗高血压
1979 年 , 济源县大裕公社卫生院谭怀江认
为:每次10 ~ 30 g 黄栌 ,水煎服 ,一日二次 。29例
高血压中 , I期 18例。经用药 2天 ,有 11例血压
降至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 ,7例用药 3天后血压降
至正常 ,症状消失 , II 期 11 例。其中 4 例用药 2
天 ,血压降至正常 ,症状消失 , 4 例用药 6天后血
压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 , 1例症状减轻 ,2例无效 ,
有效率达到 93%。
5.3 抗肝炎作用
1988-1993五年之间 ,申庆亮[ 33-38] 对黄栌的
药用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 ,1991 年 ,申
庆亮等对黄栌糖浆抗肝炎作用的药理研究中指
出:黄栌糖浆具有保护化学性肝损伤 、降低胆道括
约肌张力 、增加胆汁流量 ,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 ,
促使溶血素与凝集素特异抗体的明显提高 ,同时
也能明显激发非特异性巨噬细胞的增殖与吞噬活
力的增强 。
6 色素研究
目前 ,国外已有人对黄栌的色素方面进行了
初步的研究 , I.Karapanag ioti s[ 39] 认为黄栌色素
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 ,且硫化物和漆树黄酮含量
的比值大约为 4 ,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远不够
深入 。
2007年 ,庞海慧 ,张涛等[ 40] 对红叶黄栌红色
素的提取方法及稳定性研究中 ,利用红叶黄栌的
·25·2009 年第 6 期              李海龙等  黄栌属植物研究进展
叶片提取天然色素 ,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
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用 0.1%的 HCl提取剂在
31℃恒温条件下提取 4 h ,提取效果最好;红叶黄
栌红色素属于花青素类色素 , pH 值对色素影响
明显;此色素热稳定性较好;抗氧化能力较差 ,色
素溶液加入 H 2O 2 后 ,迅速退色;金属离子 N a+ 、
K+ 、Ca2+ 、Zn2+ 、Fe2+ 、Cu2+ 、Mn2+对红叶黄栌红
色素的色泽无不良影响 ,Fe3+能使色素出现异常
混浊 ,呈现黄色 。
同年 ,庞海慧在其硕士论文――红叶黄护叶
片红色素性质及钾元素对红叶黄护叶片生理特性
影响的研究中 ,对红叶黄栌的色素特性进行了全
面系统的研究 ,结果说明:1 、在恒温 31℃遮光的
提取条件下 ,浓度为 0.10%的 HCI 溶液为红叶
黄护叶片红色素的最适提取剂 。2 、K元素可以促
使叶片生成花青素。当从 K 2SO4 浓度达到2.0
g/ L 时 ,观赏效果最佳;当 K 2SO 4 浓度达到3.0
g/ L 时 ,对植物叶片造成盐损伤。3 、进入 9月份 ,
K2 SO 4 对植株叶片的影响不明显 ,影响周期大概
为 4个月 。4 、当 K2 SO 4 浓度达到 3.0 g/L 时 ,处
理的叶片 SOD表现出最高的活性 ,且在各个时期
均处于最高值。5 、K 元素处理只对 POD活性有
影响 ,而对 POD的基本结构没有影响。6 、高浓度
K2 SO 4 处理的叶片细胞受害的程度高于对照 。
7 展望
7.1 观赏价值
我国在世界上被誉为“花园之母” ,早在 3000
年前 ,吴王夫差兴建的梧桐园 ,其中广植花木 ,就
已经有栽植观赏植物的记载 。宋代周师厚的《洛
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有观赏植物 300 多个种
和品种 ,并记载了各种种植方法 ,这是最早的观赏
植物栽培专著。
黄栌作为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 ,花后久留不
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红色羽毛状 ,在枝头形成
似云似雾的梦幻般景观 ,也是良好的造林树种。
在园林中 ,黄栌宜丛植于草坪 、土丘 、山坡 ,亦可混
植于其它树群 ,尤其是点缀于常绿树群中 ,不仅是
优良而独具特色的观叶树种 ,而且也是当前城市
园林及生态风景区绿化的首选树种 。
然而 ,目前 ,国内还未有人对黄栌的种质资源
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对各个品种黄栌的生物学
性状了解的也不够充分 ,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对黄
栌的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阻碍了黄栌观赏价
值的开发与利用。总之 ,加强黄栌的资源调查 ,了
解黄栌的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 ,已成为我们的当
务之急 ,我们有必要对国内各个品种的黄栌进行
全面系统的研究 ,从而为我们将来开发和利用黄
栌的观赏价值服务。
7.2 色素价值
我国是天然色素的资源大国 ,拥有丰富的天
然色素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早在后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中就有从植物中提制色素的记录 。天
然色素的广泛使用开始于 20 世纪 70-80年代 ,
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日益增强 ,促使人类重
新确认天然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具有着不可替代
的重要价值 ,由于食用天然色素直接取自于自然
界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因而用于食品 、化妆品乃
至药品更为安全可靠 ,此外 ,大多数食用天然色素
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这些都使得食用天然色
素重新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其开发应用研究成
为植物化学和食品科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选题。
而黄栌作为一种彩叶植物 ,由于其叶色在一
年三季中富于变化 ,叶片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 ,正
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尤其自 2000年以来 ,越
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了黄栌的色素方面的研究 ,
其中 ,以河北农业大学的庞海慧(2007年)研究的
最为详细 。
虽然 ,我国对黄栌色素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的
研究 ,但由于黄栌分布面广 、资源丰富 ,可以肯定
在开发利用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在食用天然
色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 ,
黄栌红色素有必要开发为新的食用天然色素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四十五
卷 ,第一分册[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1980.96-99.
[ 2]  山东树木志编写组主编.山东树木志[ M ] .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84.563-565.
[ 3]  傅立国 , 洪涛.中国高等植物 , 第八卷[ M] .青岛出版社 ,
2001.353.
[ 4]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贺士元 ,邢其华 ,尹祖堂 , 江先甫.北
京植物志 ,上册.北京出版社 , 1984.536.
[ 5]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贺士元 , 邢其华 , 尹祖堂.北京植物
志 ,上册(1992年修订版).北京出版社 , 1992.535.
·26· 陕 西 林 业 科 技                     
[ 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第二册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2.639-640.
[ 7]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 ,下册[ M ] .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82.430.
[ 8]  上海科学院.上海植物志 ,上卷 ,区系植物[ M ] .上海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1993 , 366-367.
[ 9]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编著.秦岭植物志 , 第一卷 , 种
子植物 ,第三册.科学出版社.1981 , 186-187.
[ 10]  曹孜义 ,刘国民主编.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 M ] .兰
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 11]  刘 杰 ,罗晓芳 ,陈雪梅.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 J] .河北林果研究 , 2004 , 19(1):63-65.
[ 12]  苗 青 ,曲波 , 邵美妮 , 翟强 ,陈之应.黄栌的组织培养研
究[ J] .辽宁林业科技 , 2005 ,(4):16-17.
[ 13]  李双云 ,冯建华 , 刘翠兰 ,李丽.美国红栌的组培快繁试验
[ 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5 ,(5):18-19.
[ 14]  胡相伟 ,张守琪 ,李 毅.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技术研究[ 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 41(2):59-61.
[ 15]  刘艳芬 ,田春雨 , 孙晓梅 ,等.防止紫叶黄栌组织培养中外
植体褐变的研究[ J] .辽宁 林业科技 , 2006 ,(4):14-15.
[ 16]  崔俊茹 ,刘长利 , 赵素维 ,等.美国红栌的组织培养和快速
繁殖[ J] .北方园艺 , 2006 ,(4):166-167.
[ 17]  Andrzej Pacholcz ak ,Wiestaw Szydto , Alek sand ra Lukasze-
w ska.The ef fect of etiolation and shad- ing of stock p lan ts
on rhiz ogenesis in stem cu tt ings of C otinu s coggygria.Acta
ph ysiologi- ae plant rum(2005)27:417-428.
[ 18]  Peter S.R.Met ivier.Edw ard C.Yeung;Kamlesh R.Patel.
Trevo r A.T horpe.In vit ro rooting of micr- oshoots of
Cot inu s coggygria M ill , a w oody ornam ental plant.In
Vi tro Cel l.Dev.Biol.Plant(2 007)43:119-123.
[ 19]  单书香 ,周家永.黄栌中微量元素分析中[ J] .四川林业科
技 , 10(2):31-32.
[ 20]  S.Diam an toglou , S.Rhizopoulou , and U.Kul l.Energy
content , s torage subs tances , and con st ruct- ion and mainte-
nance cost s of Medi terranean deciduous leaves.Oecologia
(1989)81:528-533.
[ 21]  钟裕容 ,崔淑莲 ,黄 黎.黄栌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药通
报 , 1986(11):43-44.
[ 22]  单书香 ,周家永 , 王本成 ,等.植物化学成分研究-野生植
物黄栌化学成分研究[ J] .四川林业 科技 , 1990 , 11(1):16
-22.
[ 23]  张 杲 , 崔恩贤 , 龙丽辉.秦岭黄栌根中的化学成分检测
[ 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 2005 , 11(17):2452-2454.
[ 24]  李惠成.毛黄栌枝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J] .河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 34(4):113-17.
[ 25]  姚砚武 ,周连第 ,李淑英.美国红护光合作用季节性变化的
研究.北京农业科学 , 2000 , 18(5):32-34.
[ 26]  孔艳菊 ,孙明高 , 胡学俭 ,等.干旱胁迫对黄栌幼苗几个生
理指标的影响.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6 , 26(4):42-46.
[ 27]  陈 磊 ,潘青华 ,金 洪.温湿度对紫叶黄栌光合特性变化
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 24(6):124-128.
[ 28]  尚小泉 ,傅松玲 ,李宏开.红栌与黄栌苗期生理生态特性研
究.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 36(17):7203-7204, 7213.
[ 29]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55
-98.
[ 30]  都恒青 ,刘根成 , 张仲昭 ,丛月珠.黄栌中漆树素的分离与
鉴定[ J] .中药通报 , 1983 , 8(1):29-30.
[ 31]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药剂科 ,李建华 ,李洁 ,王效合 ,郑予莎.
黄栌中漆黄素提取工艺的实验性研究[ J] .武警医学 ,
1997 , 8(3):151-152.
[ 32]  崔恩贤 ,龙丽辉 , 刘静 ,曹永孝.黄栌的抗凝血作用[ J] .中
药材 , 2007 , 30(2):202-205.
[ 33]  李建华 ,申庆亮 ,冯凯.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从黄栌中提取漆
黄素的工艺[ J] .中国中药杂 志 , 1993 , 18(7):418-419.
[ 34]  申庆亮 ,李建华 , 于盛茂 ,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栌糖
浆中漆黄素含量[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0 , 15(7):40-41.
[ 35]  申庆亮 ,商道熙 , 马峰 ,张正臣.黄栌糖浆抗肝炎作用的药
理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1 , 16(12):746-749.
[ 36]  张正臣 ,陈能权 , 申庆亮 ,等.黄栌中抗肝炎有效成分的研
究[ J] .中药通报 , 1988 , 3(3):34.
[ 37]  申庆亮.黄栌糖浆对动物的安全试验(简报)[ J] .中国中药
杂志 , 1992 , 17(3):180-181.
[ 38]  李建华 ,申庆亮 , 王洪道 ,等.影响黄栌中漆黄素提取量的
因素[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1 , 16(10):614.
[ 39]  I.Karapanagioti s , A.Lakka , L.Valian ou , Y.C hryss ou-
lakis.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 r-ammphic de-
t ermination of colou ring m at ters in historical garmen ts
f rom the H oly M ountain of Athos[ J] .Microchim Acta ,
2008 ,(160):477-483.
[ 40]  庞海慧 ,张涛 ,肖建忠 ,等.红叶黄栌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及
稳定性研究[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 30(3):94-96.
·27·2009 年第 6 期              李海龙等  黄栌属植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