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复叶耳蕨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 ] 2009-03-06
复叶耳蕨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李辉敏
(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0)
  关键词 复叶耳蕨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Q949.36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6-3838 (2009)03-0091-(03)
  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 (Arachniodes)植物约
40种 , 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 中国有 20
余种 , 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 北达秦岭 ,
生于海拔 50 ~ 200m的林下或溪边。其中斜方复叶
耳蕨 [ Alrhomboidea(Wal)Ching] 及长叶复叶
耳蕨 [ Alsimplicior(Makino)0hni] 、 刺头复叶耳
蕨 (Arach2niodesexilis)等的根茎入药 [ 1] 。药用
复叶耳蕨属植物因其分布广泛 、 资源丰富 , 历年
来为民间所习用 , 为了充分利用其广泛资源 , 近
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关注 。本文综述
了该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科
植物资源和寻找新药提供参考 。
1 复叶耳蕨属植物形态特征[ 2]
大部分种类具有横走的根状茎 , 少数种根状
茎斜升或近于直立;根状茎和叶柄基部被有鳞片 ,
鳞片常为钻形至线状披针形 , 边缘全缘或有疏齿 ,
以基部着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稍长于叶片;
叶片常为三角形 、 五角形或卵形 , 除极少数发育
不良或幼小的叶片以外 , 一般为 2 ~ 5回羽状 , 基
部羽片最大 , 其外形常为三角形 , 其下侧的小羽
片通伸长;各级羽片 (小羽片)的基部一片小羽
片和各级叶脉的基部小脉均为上先出;叶片质地
多为近革质而有亮绿色光泽 , 并有粗糙的手感 ,
少数种类叶片纸质或近草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
不对称 , 基部上端较下端扩大 , 边缘常具有带芒
尖刺的锯齿;孢子囊群圆形 , 通常着生于末回小
脉的顶端或近顶端 , 少数种类的孢子囊群着生于
小脉的背部;囊群盖圆肾形 , 以深缺刻处着生;
孢子两面型 , 具周壁;后来的细胞学研究表明 ,
本属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 X=41。在叶的质地 、
羽片 、 脉序 、锯齿和芒刺等方面特征近于耳蕨属 ,
而在形体和囊群盖等方面的特征极似鳞毛蕨属 。
从形态特征上看 , 复叶耳蕨属的分类地位在鳞毛
蕨科是介于鳞毛蕨属和耳蕨属之间 。谢寅堂在
1983年首次发表了本属植物的属下分类系统[ 3] ,
主要依据孢子囊群在末回小脉上的着生位置 (背
生或顶生 ), 他将本属分为 2个组 , 即背囊组
(Sect.Cavaleria)和复叶耳蕨组 (Sect.Arach-
niodes), 其次根据叶片先端是否形成明显的顶生
羽片将后者分为 2个亚组 , 其下再依据叶片形状 、
羽片和小羽片形状 、 基部羽片及其基部小羽片形
态等进一步分为 11个系 。依据根状茎和叶柄基部
鳞片的特征 , 作者对这一分类系统做了修订 , 将
该属分为 4个组 , 即背囊组 、 清秀复叶耳蕨组
(Sect.GlobisoraeS.K.WuetH.He)、 美丽复叶
耳蕨组 (SectAmoenae(ChingetY.T.Hsieh)S.
K.WuetH.He)和复叶耳蕨组 [ 4] 。
2 复叶耳蕨属植物种类状况及其分布
复叶耳蕨是一个泛热带分布的属[ 5 ~ 11] , 分布
极不均匀 。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域 , 以亚
洲东部和东南部种类最为丰富绝大多数种类分布
在中国南方及亚洲东南部和南部 , 只有少数种分
布于中美洲 (约 11种)、 非洲 (2种)和澳洲 (1
种)。日本的种数仅次于中国 , 而且日本有许多与
中国相同或十分相近的种 , 因此 , 中国和日本应
当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本属植物的垂直分布
海拔一般不超过 2000m, 中国西部的个别种垂直
分布能达 2700m左右。美丽复叶耳蕨 730 ~ 780常
见地生刺头复叶耳蕨 440 ~ 800斜方复叶耳蕨 350
~ 650[ 12] 。一般地生在本属累计发表的种数超过
了 180个 (不包括后来中池敏之将黔蕨属种类组
合在本属中的组合种名), 成为鳞毛蕨科种数仅少
于耳蕨属和鳞毛蕨属的第三大属。在云南与四川
复叶耳蕨属分类修正中将其分类为大片复叶耳蕨 、
·91· 九江医学 2009年第 24卷第 3期JiujiangMedicalJournal2009, 24(3)
中越复叶耳蕨 、 华南复叶耳蕨 、 台湾复叶耳蕨 、
国楣复叶耳蕨 、 清秀复叶耳蕨 、 高大复叶耳蕨 、
细裂复叶耳蕨 、 美丽复叶耳蕨 、 华西复叶耳蕨 、
假斜方复叶耳蕨 、中华复叶耳蕨 、金平复叶耳蕨 、
齿头复叶耳蕨 、 斜方复叶耳蕨 、 西南复叶耳蕨
(灰脉复叶耳蕨)、 中华斜方复叶耳蕨 、 贵州复叶
耳蕨 (日本复叶耳蕨)、 稀羽复叶耳藏 (长尾复
叶耳蕨)、紫云山复叶耳蔽 (双柏复叶耳蕨)、尾
形复叶耳蔽 、福建复叶耳藏 、 细裂复叶耳蔽 、小
叶复叶耳蕨 (华东复叶耳蕨)、 南川复叶耳蔽
(镰羽复叶耳蕨)。
3 复叶耳蕨属植物化学成分
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较复杂 ,
主要含有黄酮 、 三帖 、 甾体皂苷 、 酚类等成
分 [ 13] 。目前对其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化合
物及酚类化合物上。
3.1黄酮类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胶 、 C18反相硅胶 、 Sephadex
LH2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鳞毛蕨科植物刺头复叶
耳蕨 Arach2niodesexilis(Hance)Ching地上部
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 从中分离得到 6个黄
酮类化合物:柚皮芸香苷 (1), 芒花苷 (2), 圣
草次苷 (3), 木犀草素 27202芸香糖苷 (4), 5,
72二羟基色原酮 27202芸香糖苷 (5), 5, 72二
羟基色原酮 (6)。化合物 1 ~ 6均为首次从复叶耳
蕨中分离得到[ 14] 。复叶耳蕨属中黄酮含量:美丽
复叶耳蕨 =0.670, 斜方复叶耳蕨 =0.455, 刺头
复叶卫蕨 =0.636[ 15] 。方伟等对斜方复叶耳蕨 A
rachniodesrhomboidea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
鉴定。采用不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 用波谱和化
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得化合物:黄色粉末山
柰酚 (1), 黄色粉末山柰素 23202α2L2鼠李糖苷
(2), 黄色针晶山柰素 23202β202葡萄糖苷 (3),
黄色针晶山柰素 23, 7202α2L2鼠李糖苷 (4),
黄色粉末槲皮素 23202β 02葡萄糖苷 (5), 黄色
针晶山柰素 23202β202芸香糖苷 (6)。所有化合
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16] 。
3.2酚类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胶 、 C18反相硅胶 、 Sephadex
LH2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鳞毛蕨科植物刺头复叶
耳蕨 Arach2niodesexilis(Hance)Ching的干燥
根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文报道了
从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 8个酚类化合物:绵
马素 2BB(I)、 42甲基 22丁酰基 23、 52二羟基
苯酚 (II)、圣草素 (II)、表儿茶素 (Ⅳ)、 原花
青素 B2 (V)芒 花苷 (Ⅵ )、 北 美 圣草 素
27202β2D2吡喃葡萄糖醛酸苷 (Ⅶ )、 木犀草素
24202β2D2葡萄吡喃糖苷 (Ⅷ)。化合物 I2Ⅷ均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17] 。
4 复叶耳蕨属植物的约理作用和临床作用
4.1驱虫作用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具有强力的驱虫作用。近
明绵马素 (aspidin)、 绵马酚 (aspidinoI)、 黄绵
马酸 (flaraspidicacid)、 东北贯众素 (dryocras-
son)、白绵马素 (aIkaspidin)、 去甲绵马素 (de-
gaspidin)及 phloropyrone均有驱虫作用 [ 18] 。
4.2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复叶耳蕨属植物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 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 、 大肠杆菌 、 伤寒杆菌 、 乳酸杆菌 、
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绵马素 、 白绵马素 、 绵马酚和黄绵马酸在 0.98 -
15.6μg/mL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即有明现抗
菌作用[ 19] 。绵马酚对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和大鼠
均有治疗作用。绵马酚和绵马素对乳酸杆菌的最
小杀菌浓度分别为 25 ~ 100/mL;最小抑菌浓度分
别为 4 ~ 16μg/mL[ 20] 。庄惠如[ 21]等对福建产 25种
蕨类植物不同部位的 36个样品的抑菌活性研究显
示刺头复叶耳蕨表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复叶耳
蕨属刺头复叶耳蕨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及痢疾
等[ 22] 。
4.3宫缩 、抗早孕及堕胎作用
复叶耳蕨可终止小白鼠的早 、 中 、 晚妊娠 ,
其作用具备作用于脱膜和绒毛及发动宫缩两方面 ,
导致妊娠组织坏死 , 并且能由宫腔排除 [ 21] 。
4.4其它作用
斜方复叶耳蕨 、长叶复叶耳蕨根茎可用于治
疗关节炎 、 腰腿疼。复叶耳蕨可加强巴比妥类药
物的中枢抑制作用 。美丽复叶耳蕨全草入药 , 用
于治疗风湿关节痛 。刺头复叶耳蕨根茎入药 , 用
于治疗痢疾 、 烫火伤 [ 23] 。斜方复叶耳蕨 、 长叶复
叶耳蕨根茎可用于治疗关节炎 、腰腿疼。绵马素
BB、 AB, 绵马酸及黄绵马酸的镁盐制剂对人和马
均有抗凝血作用 。绵马酚还有降低血压作用 , 可
作为降压剂[ 24] 。
·92· 九江医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