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贵州林业科技 28 (4) se 一。 z( 1 90 9)
盐肤木复叶的最适挂倍数研究
郁建生 漆云庆
( 贵州省 林科所)
摘 要
本文通过 1 98 8 一 1 98 9年两年的研究 , 找到了当称肤木复叶上挂借数增加时 `复叶的借子 总重量 、 平均
单倍重量及出现枯死倍子概率 ,随之变化的规律性 . 并分别给出 ,复叶挂倍教 ( 二 ) 与倍子总 重耸 ( y ) , 平
均单倍重量 ( y ) 及出现枯死倍子概 (率 y ) 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 : y , 8 . 374 1+ 16 . 4 69 7盆 一 2 . 1 5 5 7
x , + o
.
o s 4 2 x ,
,
y = 2 5
.
1 5 5 5 一 4 . 1 5 5 5盆 + o . Zo s s x 气 y = 一 0 . 15 0 3+ o . x 1 5 x . 提出盐肤木复叶上的最适
挂倍数为 5一 6个 。 此时 , 单位复叶的倍子产出量最大 , 质量能达国家一级品标准 , 干母蚜对复叶适宜寄
生部位的利用最合理 。
关键词 : 角倍 复叶 挂倍数
在致瘦过程中角倍蚜千母 , 大多选择幼嫩复叶寄生 . 这种选择性 , 常常导致多个干母同
时在一片复叶上形成多个倍子 。 特别是在千母蚜种群密度较高的 人 工 倍 林中 , 情况尤为突
出 , 一片复叶的挂倍数可以高达20 一30 个之多 。 然而在这些挂倍过多的复叶上 , 倍子个体普
遍较小 , 质量等级下降 , 并出现不同程度 的枯死 ; 部分复叶还因负荷过大 , 整片干枯 . 在施
秉点的角倍蚜虫瘦生命表中 , “ 复叶上干母寄生过多 ” 巳成为影 响角倍产量的因子之一 , 其
造成的倍子损失达到 2 . 86 肠一 10 . 97 肠 . 目前 , 随着各种依靠人为措施大幅度提 高 角倍蚜种
群数量 , 来达到角倍高产的人工倍林不断增多 , 复叶的挂倍数量与产量的关系问题 , 已成为生
产中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 而前人对此又未作过任何研究报道 。 因此 , 从 19 8 8一 19 89 年 , 我
们在施秉对复叶挂倍数与倍子总重量 , 平均单倍重量及出现枯死倍子概率的相互关系进行 了
研究 , 并在此基础上 , 提出盐肤木复叶的最适挂倍数 。 现拟文放下 , 供大家参考 。
材 料 及 方 法
一 、 材 料
研究材料为成熟未开裂 的角倍 , 取放施秉桐子土林牧场五倍子试验林 。
二 、 方 法
1
. 样本的抽取及测定
在 50 亩试验林 的 5 块 1 0 X Z o M Z的标准地 内 , 将倍子连 同复叶一起采下 , 混 合 后按挂倍
数不同进行归类 , 再从每类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样木 。 测定每个样本的倍子总重量 、 平均单
本文承蒙本所王进同志大力帮助 , 谨此致谢 :
倍重量 、 枯倍数等 。
2
.角倍鲜倍与干倍的折算系数测定
随机称取三个样品 , 在烘箱中烘干 ( 绝干 ) 称重 , 加上 “ 五倍子 ” 国家标准中风千倍允
许最低含水量 , 则得到鲜倍折为风干倍的重量 。 风干倍重与绝干倍重之比为折算系数 。
结 果 及 分 析
一 、 盆叶挂倍橄与盆叶上倍子总皿级的关系
1
. 不同挂倍数复叶间倍子总重量的差异 比较
表 2 . 对不同挂倍数复叶间的倍子总重量进行方差分析 , F 二 1 1 . 85 > F a , . 结 果 表明 : 不
同挂倍数复叶间的倍子总重量差异极为显著 。
不同挂倍橄的盐肤木盆叶上倍子总里及平均单倍皿
复叶上的倍子总重量 ( 克 ) {
复叶上的平均单
} 倍重量 ( 克 )
施秉 10 8 5一5 9
复叶出现枯倍的 概 率数本片样
内`一匕O`Q口4八Dnjo乙八00,i…勺山厅`nd,LnUū才O白1上,,工`
9489ù8八OC合nU.…内01匕一bCJ
37512986仍“23496508nOU甘28R一4,`叮.阳勺八七。舀4ZQ口O乙,工上
2
3
4
5
6
7
8
9
1 0以上
0
。
0 5 8 3
0
。
0 7 6 9
0
。
1 0 7 1
0
.
2 8 5 7
0
。
3 8 4 6
0
。
5 3 5 7
0
.
5 7 1 4
0
.
7 14 3
1
裹 2 不同挂倍教的友叶间倍子总盆皿方差分析表
变 差 原 因 平 方 和 1自 由 度 一均 方 } F F o . 0 5 F 0 . 0 1
一*
一;*L杠证一尸a
2 4 7 5 4
。
0 9
6 2 4 6 0
.
4 5
8 7 2 14
。
5 5
9
2 6 9
2 7 8
2 7 5 0
.
2 3 2
.
。
9 2 1 2
。
4 8差间内
变
组总
从表 3 .可以进一步看出 , A I与 A Z 、 A 3’ · … A 切间差异极显著 ; A Z与 A 4 、 A 。差异极显
著 , 与 A 。 、 A , 、 A ,差异显著 , 与 A 3 、 A S 、 A 切 间差异不显著 ; A 3与 A ,间差 异 显著 , 与
其他挂倍数的复叶间差异 不 显 著 , A 4 、 A 。 、 A 6 、 A 7 、 A S 、 A , 、 A : 。间 , 除 A S与 A : 。差著
显著外 , 相互间差异不显著 . 结果表明 : 复叶上挂 1个倍子时 , 其倍子总重量最小 , 显著低
于其他挂倍数复叶的倍子总重量 ; 复叶挂倍数增至 2 个时 , 倍子总重量 显 著 低 于挂倍数为
4
、
5
、
6
、
7
、
9 个的复叶 , 但与挂倍数为 3 、 8 、 10 个的复叶间 , 在倍子总重量上则无
显著差别 ; 复叶挂倍数达 3 个时 , 其倍子总重量除显著低于挂倍数为 5 个的复叶外 , 与其他
表 3不同挂倍教盆叶间倍子总 , , 的班异比较差 ( L S D法 )
A , A , A 7 A o A 6 A S A 10 A 3 A Z A l
倍数挂)的A上`叶复
\ \ \ 倍 子点重 量 }
5 0
.
1 9 4 8
.
4 3 4 8
.
2 3 4 6
.
5 2 4 2
.
9 8 4 2
.
7 6 3 9
.
5 6 3 9
.
5 1 3 4
。
1 7 2 2
.
3 7
自今八0nDLQ,1OUU4C甘8nUO口1丹03.…ó`61从é4on甘门行弓ln`29曰OQ自1上工,几含食*食含*台云奋O山八OO尸01占甘U0 42on。8工b3c。7 6 1 . 9 60 。 2 0 . 6 7 7 . 2 1 7 . 4 3 * 1 0. 9 1 4 。 4 5 5 。 6 7 8. 7 1 6 。 2 5 5 。 4 7 8
3
.
6 4 3
。
7 6 6
勺。 2 2 3
.
6 3 * * 1 0
。
8 7
一
8
.
6 7 8
。
9 6 7
。
4 2 3
。
2 0 3
.
6 8 * * 16 ;
.
9 2 * 1奋`
.
7 2 * 1 4
.
.
0 1 * * 1 2
.
.
4 5 * 8
.
。
2 5 8
。
。
0 5 5
。
挂倍数复叶间则无显著差异 ; 当复叶挂悟数
达 5 个时 , 其倍子总重量最高 ; 随挂倍数继
续增加 , 倍子总重量无显著增加 , 当复叶挂
倍数增至 10 个 以上时 , 其倍子总重量较挂倍
数为 5 个的复叶显著降低 .
2
. 复叶挂倍数与倍子总重量的关系
将表 1 中的复叶挂倍数与其对应的倍子
总重量值 进 行多项式回归 , 得到挂倍数 (x)
与总重量 ( y )的数学表达式符合 : y = 8 . 3 7 41
2 ; , 才` , `宁z 之 2 ` 2` , , 。 。 ` 奋: 之 ,
` Y 二 口 q公 .
+ 1 6
.
4 6 9 7 X 一 2 . 1 1 5 7 x 2 + o . o 8 4 2 x ’ ( r = 图 1 . 复叶挂倍数与倍子总重量回归图
0
.
94 ” ) , 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关系极显著 .
从上述关系式及图 1 可以看出 : 当复叶挂倍数达到 5一 6 个时 , 倍子总重量达最高 ; 在
复叶挂倍数未达到 5 个前 , 随复叶上挂倍数增加 , 倍子总重量也迅速递增 , 当复叶挂倍数超
过 6 个以后 , 随挂倍数增加 , 倍子总重量则逐渐下降 。 此结果 与前面 的差异 比较结果完全相
符 。 因此 , 可 以得出 : 复叶上的挂倍数与复叶上倍子总重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并存
在一个临界限 , 在挂倍数达到临界限之前 , 随复叶上挂倍数增加 , 其上的倍子总 重量也随之
递增 , 呈现出正反馈机制 ; 当挂倍数超过临界限之后 , 随复叶上挂倍数增加 , 其上的倍子总
重量反而逐渐下降 , 呈现负反馈机制 。 复叶挂倍数的临界限为每片复叶 5 一 6 个倍子 。
二 、 主叶挂倍橄与平均单倍皿 t 的关系
1
. 不同挂倍数复叶间平均单倍重量差异 比较
表 4 对不同挂倍数复叶间平均单倍重量的方差 分 析 F ~ 1 3 . 14 > F a 二 0 . 0 1 , 结果表明 :
不同挂倍数复叶间的平均单倍重量差异极显著 。 ’
表 4 .不同挂倍傲的友叶间平均单倍盆 , 方差分析表
变 差 原 因
}
平 方 和
}自 由创竺 - F o . 0 1
59 2 2
.
4 8
1 3 4 6 9
。
9 6
19 3 9 2
。
4 4
9
2 6 9
2 7 8
6 5 8
.
0 5
5 0
。
0 7
F 0 0
. 。
1
。
9 2 2
。
4 8间差内
变
组总
衰 5 不同挂倍教盆叶间平均单倍皿的差异比较衰 ( L S D法 )
复叶上的挂 } 、 _ 、 A _ , _ ` * _ A _ A _ ` _ 人倍数 ( A ) { 八 ` 八 2 八 ` 八 4 八 5 _ 八 6 八 T _ _ 一些~ 几 . 八 ` 。巡数卜一一竺兰年兰黑 5 。 34 5 。 3 5 3 . 0 2A , … ’ * “ · “ 9 ` * 9 · `“ ” `” · 7 4 ’ * ` 2 · 3 3 ’ * ` “ · “ ` ’ * ` “ · 4 8 ’ * ` 7 · “ 3 ’ * ’ “ · ” 9 ’ * ` 9 · “ 5A Z … ’ 3 , 8 6 ’ * 5 · 4 5 ’ * 7 · 0 4 ’ * 9 · 9 2 ’ * ` o · ` 9 ’ * “ · 7 4 ’ * “ · 7 0 ’ * ` 4 · 0 6A , … ` · 5 9 ’ 3 · ` 8 ’ * 6 · 0 6 ’ 6 · 3 3 ’ * 7 · 8 8 ’ * 7 · 8 4 ’ * ` 0 · 2 0
A `
{
` · 5 9 ’ 4 · 4 7 ’ 4 · ` 4 ’ 6 · 2 9 ’ 6 · 2 6 ’ * 8 · 6 `
A ,
)
’ “ · 8 8 “ · ` 5 4 · 7 0 4 · 6 6 ’ . ` · 0 2
A ’ … ” · 2了 ` · 8 2 ` · 7 8 4 · ` 4
A ’
{
` · 5 5 ` · 5` ” · 8 7
A `
{
” · 0 4 “ · 3 2
A ,
A l 。
从表 5差异比较中看出 : A ; 与 A Z… … A , 。间差异极显著 : A : 与 A : 差异显著 , 与A 4’ · · …
A : 。差异极显著 ; A 3与 A `差异不显著 , 与 A , 、 A 7差异显著 , 与其他挂倍 数 复 叶间差异极
显著 ; A ` 与 A 。差异不显著 , 与 A 10 差异极显著 , 与A 6’ · · … A g差 异 显 著 ; A , 、 A 6 、 A : 、
A 。 、 A g 、 A l 。间 , 除 A S与A : 。间差异极显著外 , 相互间差异不显著 。 结果 表明 : 复叶挂倍
数为 1 时 , 复叶的平均单倍重量最高 , 并显著高于其他挂倍数的复叶 ; 当复叶挂倍数由 2 增
加到 4 时 , 复叶间的平均单倍重量有显著降低 ; 但增至 6 一 9 个时 , 复叶间的平 均单倍重量
降低的幅度不显著 ; 挂倍数增至 10 个以上时 , 复叶单倍重则较挂倍数为 5 个的复叶有显著降
低 。
2
. 复叶挂倍数与平均单倍重量的关系
将表 1 的复叶挂倍数 与对应的平均单倍重量值进行多项式回归 , 两者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符合 : y 二 2 5 . 1 5 5 5一 4 . 1 5 s 5 x + o . Z o s s x Z ( r = 0 . 9 9二 ) 。 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关系极为显著 。
从上述表达式及图 2 看出 , 复叶挂倍数 与复叶的平均单倍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随复叶
挂倍数增加 , 其平均单倍重量随之降低 , 呈现负反馈机制 。
: :
.
,
)
}
_ _
丁 3 夕 7 q , 1 长
0.几.月了…,了之JO一
. 三 、 复叶挂倍教与复叶出现枯死倍子概率的
关系
从表 1可以看 出 , 不同挂倍数的复叶 , 均有
程度不同的倍子干枯现象 。 但随着挂倍数增加 ,
复叶上出现枯死倍子的概率逐渐增大 , 当复叶挂
倍数达到 9 个后 ,枯死倍子出现的概率达 10 。肠 。
将复叶挂倍数 ( x ) 与复叶上出现枯死 倍子
概率 ( y ) 进行多项式回归 , 其数 学 表 达 式 符
之拓口 :
y = 一 0 . 15 9 3 + o . 1 1 5 x ( r , 0 . 9 8二 )
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关系极显著 。
由上式及图 3得出 : 复叶挂倍数与复叶出现
枯死倍子的概率之间 , 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
即复叶挂倍数增加 , 出现枯死倍子的概率也随之
增大 。
综上所述 , 我们认为 : 就复叶而言 , 其所能
给倍子提供的营养是一定的 。 当复叶上只挂一个
倍子时 , 能获取的营养最充足 , 因此其平均单倍
重量最高 ; 随着复叶上的挂倍数增多 , 每个倍子
梦
夕于·了
J宁.勺
、 , ` 口、 . . 一 ~
图 2 . 复叶挂借数与平均单倍重回归图
图 3 .复叶挂倍与复叶出现枯死倍子概率回归图
能获取的营养相对减少 , 因此其平均单倍重量也相应降低 ; 当复叶的营养总供应量 与其上倍
子对营养的总需求量达到平衡时 , 复叶上的倍子总重量达到最大值 ; 当复叶上的倍子过多 ,
超过了复叶的营养负荷量时 , 便 出现倍子因营养不足而过早夭折 , 甚至造成复叶枯死 , 其倍
子总重量反而降低 。 在复叶上 , 倍子之间的营养分配并不是平均的 , 而是通过相互竞争获取 ,
复叶上倍子越多 , 竞争就愈 强烈 , 因营养不足而枯死的倍子就愈多 , 即出现枯死倍子的概率
也随之增大 。
四 、 盐肤木夏叶的 . 适挂倍数
表 6 . 1邪 9一 X一 18 施毅试验林兔倍鲜倍与千倍折茸实验洲定结果表
国重种倍原干)子风g倍为(五折样 品 编 号 倍 重
( g )
烘 干 倍
( g )
风千倍重 /绝干倍重 平 均
1 4 0
19 9
2 4 0
5 4 6
.
3 6
5 4 1
。
6 2
5 5 8
.
3 8
2 7
.
4
。
3 2
2 7 3
.
4 0
2 9 3
。
5 7
3 1 2
.
7 2
3 1 1
。
6 8
3 3 3
。
5 3
0
。
5 7 2 3
0
。
5 7 5 5
0
.
5 9 7 3
0
。
5 8 1 7
按标一重一l瞬卜一!…
盐肤木复叶是角倍产 结的最小单元 , 其上的倍子产 出量最大时 , 最有利于总 产 量 的 提
高 。 因此 , 作为复叶的最适挂倍数 ,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当复叶上的挂倍数达最适数时 , 复
叶上的倍子总重量最高 , 同时质量最优 。
从图 l 及挂倍数与倍子总重量的关系式可见 , 当复叶挂倍数为 5一 6 个时 , 其上的倍子
总重量最高 。 从表 7中可知 , 此挂倍数的倍子 , 其质量等级能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 。 因此 ,
可以确定复叶的最适挂倍数为 5 一 日个 。 对角倍蚜干母来说 , 达到最适寄生数时 , 最利于对
复叶适宜寄生部位的合理利用 . 因为干母在小枝上是呈聚集性分布的 , 而且85 ~ 90 肠寄生在
7 一 9 轮复叶上 , 因此可以利用适宜寄生部位极其有限 。 只有在达到寄生最适数时 , 干母对
复叶的空间与营养的利用上才能达到最佳 .
表了. ` : 丫 . 盆叶不同挂倍狱的借于质级娜级 -
2 …3 ] 4 } 5 1 6 1 7 { 8 1 ” 1` 。`以上 ,
2 8
。
0 6 2 4
。
8 7 2 8
。
1 7 2 3
。
0 1
4
.
0 1 3
。
1 1 3
。
13
一 级 一 级 一 级 二 级
016级254一
复叶挂倍数
倍子总重量 g
( 干倍 )
平均单倍重 g
(干倍 )
0 1 }19 2 2
。
9 8 2 7
。
0 6 }2 9
。
2 0
1 3
.
0 1 9
。
9 4 7
.
6 9 6
。
7 7 1 5
。
8 4
质 量 等 级 !一 级 一 级 一 级 一 级 }一 级
结 语
旅上所述 、 可以褥出如下 .结论 :
1
.在复叶挂倍数达到 5个前 , 随复叶挂倍数增加 , 倍子总重量也随之增加 , 呈正反馈机
制 ; 当复叶挂倍数超过 6 个以后 , 随复叶挂倍数增加 , 倍子总重 量 逐 渐 下降 , 呈负反馈机
制 。 两者 间关系符合 以下数学表达式 :
y = 5
.
3 7 4 1+ l e
.
4 e 9 7 x 一 2 . 1 6介 x Z + o . o s 4 2 x 3 ( r = 0 . 9 4 )
2
. 不同挂倍数复叶间 , 挂倍数为 1个时的复叶平均单倍重量最高 ; 随复叶挂倍数增加 ,
复叶的平均单倍重量反而降低 , 呈负反馈机制 。 其数学表达式为 :
y = 2 5
.
1 58 8一 4 . 1 58 5 x + 0 . 2 0 5 8 x 2
(
r = 0
. 。。 )
3
. 复叶挂倍数与出现枯死倍子的概率间 , 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 复叶挂倍数增
加 , 出现枯死倍子的概率随之加大 ; 当复叶挂倍数达 9 个后 , 枯死倍子出现的概率为 1 0 肠 。
两者 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 :
y = 0
.
1 1 5 X 一 0 . 1 59 3
(
r 一 0 . 0 5 )
4
. 盐肤木复叶的挂倍数达到 5一 6 个时 , 复叶上的倍子总重量最大 , 并能达到角倍一级
品的国家标准 , 是角倍在一片复叶上的最适挂倍数 。
参 考 资 料
〔曰 国家标准局 , 1 9 8 6年 , 五倍子国家标准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2 〕贵州省五倍子协作组 , 1 9 8 5年 , 五倍子专辑 , 贵州林业科技 , 取
( 3 〕南京农学院 , 19 8 5年 ,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 农业出版社 .
( 4 〕北京林学院 , 19 7 9年 , 数理统计 , 中国林业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