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生羊奶果的栽培管理及应用



全 文 :中国园艺文摘 2012年第10期
野生羊奶果的栽培管理及应用
刘俊华,程双红,米方佃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园林工程与园艺技术系,云南 普洱 665000)
摘 要:在介绍野生羊奶果的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野生羊奶果的繁殖、栽培管理以及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野生羊奶果;栽培管理;应用
羊奶果,学名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Thunb.),别
名甜棒槌、羊奶子,云南普洱当地俗称羊奶果。胡颓子属于胡
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约45 种,分布于亚洲、东欧和北美,
我国有40 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诸省[1],目前多为野生状
态,偶有庭院栽培。大多数种类可供观赏,果实可食用。
1 形态特征
羊奶果为常绿藤木,高可达3~4 m。老枝通常具刺,
树皮深褐,嫩枝树皮灰绿,小枝开展,叶互生,长椭圆形;
叶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常波状,叶背面呈银白色,嫩
叶灰绿色;花1~3朵簇生,下垂,有芳香,乳白色;果实
核果状,椭圆形,长约3 cm,成熟时橙红色,花期9~11月,
翌年4~5月果实成熟。根系发达,大部分种类根部具根瘤。
羊奶果适应性强,萌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易产生根蘖,
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树种,也可作造林先锋树种和荒山荒地
的土壤改良树种,以及园林观赏树种。
2 繁育技术
2.1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技术,是利用羊奶果的种子培育
成新植株的方法。用种子繁殖有许多优点,即繁殖量大,方
法简便,植株根系发达,生长健壮,寿命长,适应能力强。
2.1.1 有性繁殖的时间羊奶果果实成熟时间一般在每年
4~5月,在果实成熟后及时采种,去除果皮果肉,用清水
洗净稍晾干后播种,一般应随采随播。
2.1.2 育苗设施的规格播种育苗的设施可用容器育苗,
也可苗床育苗。育苗盘:30 cm×50 cm。也可用营养袋播
种。苗床:高度20 cm,宽度120 cm,长度不限。
2.1.3 营养土的准备有条件的可选用无病虫源的菜园土
与腐熟农家肥按体积比为3∶1混合而成,也可用红土,在
每1 m3红土中加入1 kg的氮磷钾复合肥充分混合而成,要
求营养土具有疏松、保肥、保水的效果。
2.1.4 播种(1)育苗盘播种:把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育苗
盘内,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盘内,覆土2~3 cm(因为是子叶
出土幼苗,所以覆土不能过厚),轻轻压实,浇足水。保持
土壤湿润,出苗前适当遮阴,20 d后即可出苗。出苗后注
意浇水、除草和追肥。苗高15~20 cm 即可移入营养袋栽
植。(2)苗床播种:直接把种子播在施足基肥的畦面上,播
种后覆土2~3 cm,然后再覆盖地膜,能起到保湿的作用。
20 d后即可出苗,出苗后即可移入营养袋栽植,也可在雨
后随时移植。
2.2 扦插繁殖技术
羊奶果的扦插繁殖主要采用枝(茎)插法;扦插时间最好
在雨季进行;采用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剪成15~20 cm左
右的茎段(保留3~4个芽)扦插,扦插前用ABT生根粉处理插
穗基部后插入沙床中,一般插入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3~
1/2,经常喷水保湿,扦插45 d后可长出生根小苗,随后即
可移植。
插条最好是现剪现插,以提高成活率。如不能马上插,
要及时用湿布包好,置于阴凉处,保持枝条新鲜状态。扦
插基质一定要用干净的河沙。由于羊奶果的插穗生根相对
较慢,如果基质不洁净,插穗还未生根就已感染病菌死亡。
扦插可在露天下也可在温室或阴棚里进行,插后用喷壶浇
透水,插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并适当遮阴保湿。
3 栽培管理
3.1 光照、土壤
羊奶果对环境适应性强,不怕阳光曝晒,也具有较强
的耐阴性,较适合密植;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酸性
和石灰质土壤上均能生长。
3.2 水分、肥料
羊奶果耐干旱而不耐水涝,不论地栽还是盆栽,都应
注意排水防渍涝。栽植当年要适时追施肥料,促进幼树生
长。为了促进幼树生长,幼树施肥遵循“勤施薄施”的原
则,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速效肥为辅。幼树施肥
的关键是芽前肥和壮梢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成
年开花结果树要着重施花肥和果肥,以磷钾肥为主,氮肥
为辅。羊奶果属于容易开花结果的树种,只要注意管理,
施足肥料,就能做到年年硕果满枝。
3.3 整形修剪
羊奶果为常绿藤木,高可达3~4 m。盆栽树要早整形
修剪,以利于矮化栽培,在主干长到30 cm左右时,培养
3~4个主枝,及时缩剪外围枝和过长枝,疏剪除细弱密枝,
一般实生苗3年后即可开花结果。此外,盆栽树还要注意适
时换盆换土、以及水肥管理,以促进根系生长,也有利于
尽快成型和开花结果。
对于地栽植株,可根据栽培目的的不同进行整形修剪。
如果是成片栽植,成林后每年都要剪去下垂技和分蘖枝条,
以及剪去过密枝条;另外,每年还要进行1~2次中耕除草,第一作者简介:刘俊华(1964-),女,副教授;从事野生植物驯
化、园林植物的繁殖及应用研究等相关工作。
103
CHIN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
能力较强的技术工作人员,确保居住区园林绿化队伍专业
化。(2)加大对养护质量的监督力度,确保养护管理工作的
有效落实。(3)通过做好绿化宣传工作,普遍提高居住人群
的绿化环保意识和主人翁精神。(4)加大后期管理的资金投
入,保证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根据居住区不同人群创造个性化的生活空间
在不同档次的居住区或在同一档次的居住区内,存在
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信仰,不同职业人群,以及
老人、青年、小孩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的行
为、思维方式,心理需求,他们是小区居住的主体,而且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小区所要承载的功能应是
多方面的,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研究,以创造出适合于
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特殊需要的不同区域空间,体现出更
多的个性化、人文化气息,充分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丰
富景观效果。
2.4 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加强垂直绿化
不断增加植物配置种类,实现乔木绿化为主,乔、灌、
草、藤、花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充分利用公告栏、
路灯、车库、阳台等各种建筑物,全方位、多层次、多
角度开展绿化,加强垂直绿化,注重立体效果,提高绿
化率与绿视率,实现景观设计的“点、线、面”结合。
创造条件开展墙体绿化、增加藤本植物绿化,积极推进
花柱、植物幕墙、生态墙、屋顶绿化等特色绿化形式,
拓展绿化空间,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
步移”的效果。
3 结语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居住区作为人们活动
的重要场所,其环境景观的好坏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景观建设和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
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满足人们的休闲、
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使久
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最终实现开窗见
绿色、出门进游园的“绿色生活”,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
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6.
[2] 程朝霞,司新林,王静.北方城市居住区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
及思考[J].农业与技术,2009,(3):18-21.
[3] 杨天龄.浅谈城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
2011,(3):86-87.
以免杂草与植株争夺养分,也利于通风透光。
3.4 病虫害防治
目前还没有发现危害羊奶果的病害。羊奶果的虫害主
要是蚜虫,易发生在干旱季节。可用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
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
喷洒防治。
4 应用
4.1 食用
羊奶果果实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
用。羊奶果为野生植物资源,果实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
须的8种氨基酸和其他种类氨基酸,果实中氨基酸含量比常
见栽培果树要高出几倍到几十倍,Zn、Mn、Cu、Fe等微
量元素、维生素、糖和其他有机物等含量也很丰富。羊奶
果果实酸甜可口,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果酱、果酒、
果汁、罐头和蜜饯等。羊奶果果汁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
量都高,可食率达73%~91%,其中每100 g果汁中含有机
酸12.5~13.5 g,高于一般水果,Vc含量11.30~ 8 06 mg,
明显高于栽培果树。矿质元素含量也很丰富,是发展第三
代水果的重要资源[2]。
4.2 药用
羊奶果具有多种特定药效功能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
挥发油、脂肪酸、黄酮、萜类和甾体、芳香族酚酸类成分
等。很多种类胡颓子根、叶、果实均供药用。羊奶果的药
用功能非常多,目前已研究总结的药用价值主要有:降血
糖、降血脂、抗脂质氧化作用,并对糖尿病有预防保健作
用、抗炎镇痛作用、平喘作用、免疫及抗癌作用等。另外,
目前一些单位利用羊奶果进行的茄红色素的提取,主要就
是利用其较强的保健功能和医疗价值[2]。
4.3 园林应用
羊奶果为常绿藤木,高可达3~4 m,侧枝稠密并向外围
扩展,其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易繁殖。在冬季开乳白色小
花,有香味,在春夏季结成下垂的果实,成熟时橙红色,形美
色艳,其叶背面呈银白色,是十分优良的观叶、观果景观树
种,极具观赏价值。羊奶果耐修剪,适合造型,可作盆景,
也可作庭院观赏树种、绿篱和作坡面的垂直绿化树种;可孤
植于草坪、庭园,或植于门庭、花架旁,让其攀爬自然成
景;也可片植于公园、广场和道路旁,成为特别的观果园。
5 结语
羊奶果为优良的园林观赏植物,兼具药食,用途十分
广泛。通过对羊奶果的繁育技术研究,发现其繁殖容易、
繁殖量大。羊奶果的繁殖技术可采用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
但其营养繁殖苗的根系没有种子繁殖苗的发达。而其他繁
殖技术如嫁接繁殖,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文培.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 陈迪新.胡颓子的应用价值及其关键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
科学,2008,4(4):93-94.
(上接100页)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