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农药对红海榄幼苗上藤壶的防治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全 文 :农药对红海榄幼苗上藤壶的防治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何斌源 1 , 2** 赖廷和 2  王 瑁 1 邱广龙 2  郑海雷 1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福建厦门 361005;2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 广西北海 536007)
摘 要 设置 4种施药频度(3、7、14和 28 d)和马拉硫磷 4种浓度(分别为原农药浓度
45%的 1 /200、1 /400、1 /600和 1/800)处理 ,在初植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Grif)幼苗上
开展了 1年防治藤壶试验。结果表明:随施药浓度和频度提高 ,处理组幼苗上藤壶生物量
显著降低 ,且所有处理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红海榄茎生物量和高度对施药浓
度和频度不表现规律性反应;同一浓度的 28d频度处理组幼苗的叶和根生物量及叶面积均
低于其他频度处理组;在同一浓度下 ,施药频度越高叶数保持越多;3、7和 14 d频度处理组
幼苗死亡率均较低 ,仅 0 ~ 5%, 28 d频度处理组死亡率较高 ,为 11% ~ 22%,但对照组死亡
率达 39%;幼苗死亡率与藤壶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叶生物量 、
叶数 、根生物量及新生器官生物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与茎高 、茎生物量 、原
繁殖体生物量等相关性不显著;施用农药造成红海榄幼苗叶绿素总量降低 , Chl(a/b)比值
上升 ,同时抗氧化酶系 SOD和 POD活性增大。建议在平均海平面高程的滩涂上造林 ,可采
用频度 14d、浓度 1 /800马拉硫磷喷雾防治藤壶 。
关键词 红海榄;藤壶;农药防治;马拉硫磷;生长特征;生理生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 Q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8)08-135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17)、厦门大学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X07115)、广西科学基金项目(0640014)和北海市科技攻关
资助项目(200601057)。
**通讯作者 E-mail:hebinyuan2003@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07-12-19  接受日期:2008-05-04
PreventionofbarnaclesonplantedRhizophorastylosaGrifseedlingswithpesticidemala-
thionandrelatedeco-physiologicalefects.HEBin-yuan1, 2 , LAITing-he2 , WANGMao1 ,
QIUGuang-long2 , ZHENGHai-lei1 (1SchoolofLifeSciences, Xiamen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2GuangxiMangroveResearchCenter, Beihai536007, Guangxi, Chi-
na).ChineseJournalofEcology, 2008, 27(8):1351-1356.
Abstract:Aone-yearexperimentonthepreventionofthebarnaclesonplantedRhizophora
stylosaGrifseedlingswithmalathionwasconductedatYingluobayofGuangxi, China.Fourpes-
ticideconcentrations(1/200, 1/400, 1 /600, and1 /800 seawatersolutionoftheoriginalmala-
thionconcentration(45%))andfoursprayingfrequencies(every3, 7, 14, and28days)were
instaled.Theresultsshowedthatwithincreasingpesticideconcentrationandsprayingfrequency,
thebarnaclebiomassontheseedlingsdecreasedsignificantly, andalthetreatmentshadasignif-
icantlylowerbarnaclebiomassthanthecontrol(P<0.001).Theseedlingsstembiomassand
heightdidnothavedefinitepaternsofresponsestothepesticideconcentrationandsprayingfre-
quency.Atthesamepesticideconcentration, sprayingitevery28daysgavethelowestrootbio-
mass, leafbiomassandleafarea, andthemorethesprayingfrequency, themoretheleavespre-
served.Alsoatthesamepesticideconcentration, sprayingitevery28 daysgavethehighestmor-
tality(11%-22%)oftheseedlings, whilesprayingevery3, 7 and14 daysonlygave0-5% of
themortality.However, themortalityincontrolgroupreached39%.Statisticalanalysisindica-
tedthattheseedlingsmortalityhada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withbarnaclebiomass(P<
0.001), significantnegativecorelationswithleafbiomass, leafnumber, rootbiomass, andneo-
natalbiomass(P<0.001), butnosignificantcorrelationswithseedlingsstemheight, stembio-
mass, andremainedpropagulebiomass.Sprayingmalathiondecreasedtheseedlingsleafchloro-
phylcontent, butincreasedtheleafChl(a/b)ratiosandSODandPODactivities.Itwaspro-
生态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Ecology 2008, 27(8):1351-1356             
DOI :10.13292/j.1000-4890.2008.0270
posedthatincaseofmangroveforestationontidalflatsatmeansealevel, sprayingmalathionat
theconcentrationof1 /800 andwithafrequencyofevery14 dayscouldpreventbarnacleefec-
tively.
Keywords:RhizophorastylosaGrif;barnacle;preventionwithpesticides;malathion;growth
characteristics;eco-physiologicalefect.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滩涂上 ,
在保护海堤 、减少风暴潮损失及维持近海渔业等多
方面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然而 ,藤壶等污损动物
胁迫限制红树林自然发展 ,致使人工造林失败(林
鹏和韦信敏 , 1981;Pery, 1988;Elison&Farnsworth,
1992)。藤壶严重影响红树光合产物的生产和运
输 ,妨碍红树的特殊适应性器官如气生根 、呼吸根 、
皮孔等的正常功能;藤壶大量附着使红树自重加大
和重心提高 ,增大各器官的直径和表面粗糙度 ,增强
对波浪和海流的阻力 ,从而造成静力载荷和动力载
荷增加 ,致使枝叶过早掉落 、树体弯曲倒伏以致死
亡 。藤壶的附着模式 、群落组成及危害程度与高程 、
海水盐度和潮汐流速等因素密切相关(范航清等 ,
1993;周时强等 , 1993;何斌源和赖廷和 , 2000;Ros,
2001)。
由于藤壶产生幼体数量巨大 ,单纯提高造林密
度对减轻藤壶危害收效甚微(李云等 , 1998),采用
药物防治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有关防治红树上藤
壶的技术方法的报道很少 , 且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李云等 , 1998;韩维栋等 , 2004)。笔者认为这源于
对藤壶的生长和发展规律认识和防治长期性估计不
足 ,因此采用于藤壶附着早期开始着手 、高频度地使
用农药防治的思路 , 在初植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Grif)幼苗上开展了 1年的防治藤壶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选址
在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英罗站林外滩
涂 ,使用全站仪(误差为 ±5 cm)确定当地平均海面
(359cm黄海海面),选择一片高程在(359 ±3)cm
范围内 、面积约 0.3 hm2的裸滩作为试验区(109°
45′52″E, 21°29′27″N),并平整地面 、清除杂物和建
造围栏 。
1.2 试验方法
1.2.1 防治藤壶试验 于 2005年 9月 ,选择 1 700
条成熟的红海榄繁殖体(长度 29.3 cm±1.5 cm,鲜
质量 27.04 g±1.27 g),按每组 100条成正方形插
植在 17个小区滩涂上。插植深度约为繁殖体长度
的 1/3,株行距均为 50cm,组间留出步道 60cm。
农药选择对鱼类低毒的马拉硫磷(45%乳油)。
设 4种浓度水平和 4种防治频度的处理组及对照组
(CK),浓度水平分别为加海水稀释至原农药浓度的
1/200、1/400、1 /600和 1/800(文中分别以 A、B、C
和 D表示)。 4种喷药频度设为每 3、7、14和 28 d1
次。从繁殖体插植后即开始采用喷雾方法防治藤
壶 ,持续喷药 1年 ,用量约为每株 75 ml。每次喷药
均在试验区刚退潮出露滩涂时进行。对照组不喷
药 ,距离最近的处理组 20 m。
1.2.2 藤壶数量及红海榄幼苗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方法 2006年 9月野外试验结束时 ,每组随机取 20
株幼苗带回实验室 ,剥下第 2对成熟叶 、茎和原繁殖
体上的藤壶(Balanuslitoralis)称量 ,并测量叶 、茎和
原繁殖体的表面积 ,换算成单位面积生物量。去除
了藤壶的幼苗测量茎高 、叶数和叶面积等后 ,按叶 、
茎 、根和原繁殖体等 4部分进行分割 , 80 ℃烘至恒
量后称量各器官生物量 。
采用混合液提取法测定叶绿素含量:随机选取
幼苗完全展开的第 2对真叶 ,用打孔器在每叶中部
取 1块小圆片 ,每样品取 10片 ,重复 4次 ,避光浸提
48 h;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浸提液在波长 645 mm和
663 mm吸光值 ,计算出叶绿素含量 。
叶片抗氧化酶类(SOD和 POD)活性测定每样
品累计取鲜叶 0.5 g, 重复 4次。超氧物歧化酶
(SOD)活性测定采用氮蓝四唑法 (赵世杰等 ,
200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张
志良和瞿伟菁 , 2004)。
1.3 数据分析
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相关分析均采用 SPSS软件
进行 。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对红海榄幼苗上藤壶的防治效果
喷药处理组 1年生红海榄幼苗的茎上污损动物
以潮间藤壶(Balanuslitoralis)占绝对优势 ,白条地
1352                           生态学杂志 第 27卷 第 8期 
表 1 不同处理组中 1年生红海榄幼苗生长指标
Tab.1 Growthcharacteristicsofone-yearoldR.stylosaseedlingsunderdifferenttreatments
处理 生物量(g)茎 叶 根 新生器官
高度(cm) 叶数(张) 叶面积(cm2·叶 -1)
A3 3.29±0.20* 1.20±0.08** 1.08±0.11** 5.57±0.52 53.6±4.0 6.2±0.6** 16.8±1.4**
A7 3.56±0.23 1.48±0.06** 1.15±0.09** 6.19±0.73** 50.1±3.7** 6.0±0.5** 20.3±1.8**
A14 3.90±0.19 1.42±0.08** 1.17±0.14** 6.49±0.84** 49.7±4.2** 5.8±0.4** 19.2±2.1**
A28 3.36±0.11* 1.18±0.05** 0.87±0.07** 5.41±0.75 48.6±3.1** 5.5±0.4** 14.5±1.5**
B3 3.62±0.15 1.33±0.08** 1.17±0.06** 6.12±0.54** 50.1±3.4** 6.1±0.5** 17.8±1.6**
B7 3.41±0.21* 1.42±0.08** 1.23±0.07** 6.06±0.58** 47.9±1.5** 5.8±0.5** 19.3±1.9**
B14 3.95±0.26 1.38±0.08** 1.02±0.09** 6.35±0.69** 53.4±3.1 5.4±0.6** 17.5±1.9**
B28 3.92±0.34 1.18±0.05** 0.85±0.06** 5.95±0.52** 53.8±3.3 5.3±0.6** 14.2±1.7**
C3 3.87±0.11 1.38±0.03** 1.05±0.09** 6.29±0.63** 53.2±4.0 6.0±0.7** 18.2±1.3**
C7 3.78±0.25 1.33±0.10** 1.00±0.09** 6.11±0.41** 51.4±5.5* 5.8±0.3** 17.4±1.5**
C14 4.36±0.22** 1.32±0.06** 0.98±0.10** 6.66±0.73** 55.6±3.9 5.1±0.4** 17.0±1.4**
C28 3.16±0.15** 0.92±0.08 0.68±0.03* 4.76±0.47 48.5±2.1** 4.5±0.4 13.2±1.2**
D3 4.15±0.22* 1.42±0.07** 0.94±0.05** 6.51±0.71** 57.3±2.1** 6.3±0.3** 18.7±1.7**
D7 3.52±0.18 1.38±0.07** 0.93±0.06** 5.83±0.57* 49.5±4.1** 6.0±0.4** 17.3±1.2**
D14 3.87±0.28 1.26±0.07** 0.78±0.06* 5.91±0.70** 54.6±3.7 5.9±0.4** 16.4±2.0**
D28 3.48±0.16 0.83±0.06 0.55±0.04 4.85±0.46 53.0±1.9 4.3±0.5 12.1±0.9*
CK 3.73±0.12 0.76±0.06 0.53±0.04 5.03±0.43 53.7±5.1 4.1±0.4 11.4±0.9
*P<0.05, **P<0.01。数据为平均值 ±标准误。
藤壶(Euraphiawithersi)少量;叶上则全为白条地藤
壶 。对照组(CK)幼苗茎叶上优势种类与喷药处理
组相同 ,但生长有少量黑荞麦蛤 (Xenostrobusatra-
ta),偶见难解不等蛤 (Enigmoniaaenigmatica)附着
在叶片背面 。
在同一浓度 ,高频度处理组幼苗上藤壶生物量
较低(图 1),低频度处理组幼苗上的较高;在同一施
药频度 ,则高浓度处理组幼苗上藤壶生物量低 ,低浓
度处理组的较高 。同一处理组幼苗的 3个器官上藤
壶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原繁殖体 >茎 >叶 。所有处
理组幼苗的叶 、茎和原繁殖体上藤壶生物量均极显
著地低于对照组(P<0.001),可见本文采用的防治
思路和处理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同时 ,即使是 A3
这样高浓度高频度的处理组 ,仍有少量藤壶生存 ,可
能是在某些幼苗露空时间很短的喷药日 ,潮水冲刷
使农药药力迅速丧失 ,一些耐药性较高的藤壶幼体
快速附着变态生长 ,得以存活下来。
2.2 农药防治藤壶对红海榄幼苗生长的影响
1年生红海榄幼苗的不同生长指标对浓度和频
度处理的反应有差异(表 1)。幼苗的茎生物量和高
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对照组幼苗的这两个指标或
大于或小于处理组的 ,多数差异不显著 ,可以认为茎
的生长对施药浓度或频度差异不敏感 。在同一浓度
的 28d施药频度处理组中 ,叶和根生物量及叶面积
很低 ,施药频度为 3、7和 14 d的处理组相对较高 ,
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叶数则对不同浓
度表 现出 明显的 梯度性 反应 , 在同 一浓 度
下 ,施药频度越高 ,叶数越多 ,除C28和D28外的其他
图 1 1年生红海榄幼苗不同器官上藤壶生物量
Fig.1 Barnaclebiomassondifferentorgansofone-year
oldR.stylosaseedlings
1353何斌源等:农药对红海榄幼苗上藤壶的防治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图 2 不同处理下 1年生红海榄幼苗死亡率Fig.2 Mortalitiesofone-yearoldR.stylosaseedlingsun-
derdifferenttreatments
处理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
2.3 红海榄幼苗死亡率及相关性
1年生红海榄幼苗死亡率对应于浓度和频度处
理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反应(图 2),相同频度的 4个
浓度处理组中 ,浓度越高幼苗死亡率越低;相同浓度
的 4个频度处理组中 , 频度越高幼苗死亡率越低 。
所有喷药处理组幼苗死亡率均远低于对照组 ,喷药
处理组幼苗死亡率最低为 0(A3), 最高为 22%
(D28),而对照组高达 39%。同时可看出 , 3、7和 14
d处理组幼苗死亡率均较低并相当接近 ,仅有 0 ~
5%, 28 d处理组幼苗死亡率显著地高 , 为 11% ~
22%。
  通过把幼苗死亡率与测定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n=17),可知死亡率与叶 、茎和原繁殖体上藤壶生
物量之间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
数分别为 0.983, 0.938和 0.754;与叶生物量 、叶数 、
根生物量及新生器官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
系(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 -0.910, -0.895,
-0.862和 -0.746;而与茎高 、茎生物量 、原繁殖体
生物量等相关性不显著。叶与幼苗死亡相关性最为
密切 ,叶上藤壶妨碍叶的生长 ,致使叶片过早凋落;
茎上藤壶加大幼苗负重和提高重心 ,引起倒伏;综合
因素导致了幼苗死亡 。
2.4 农药对叶片光合色素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从图 3可看出 ,使用农药防治藤壶对红海榄幼
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与对照组相
比 ,各处理组幼苗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2% ~ 29.0%),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 ,产生的效
应也增大。随着叶绿素总量下降 , Chl(a/b)比值却
反而上升。
红海榄幼苗叶片中的抗氧化酶 SOD和 POD对
施药浓度反应一致(图 4),均表现为酶活性随施药
浓度升高而增大 ,对照组幼苗叶片这两种酶的活性
处于较低水平 。
3 讨 论
3.1 红树林防污的目标动物
藤壶类是高度适应红树上生境的优势类群。白
脊藤壶(B.albicostatus)、潮间藤壶 、白条地藤壶等
是天然红树上优势污损动物(范航清等 , 1993;周时
强等 , 1993;何斌源和赖廷和 , 2000;庆宁和林岳光 ,
2004)。人工红树幼林上的主要优势种有:白脊藤
壶 、网纹藤壶(B.reticulatus)、纹藤壶 (B.amphitr-
rite)、潮间藤壶 、白条地藤壶和中华小藤壶(Chtha-
malussinensis)等(何斌源和莫竹承 , 1995;李云等 ,
1998;陈粤超 , 2003;莫竹承等 , 2003;韩维栋等 ,
2004;林秀雁等 , 2006;林秀雁和卢昌义 , 2006)。有
时成年红树上牡蛎等贝类数量也较多 ,这是污损动
1354                           生态学杂志 第 27卷 第 8期 
物群落长期演替的结果。时间较短的人工幼林上纯
以藤壶类占优势 ,因此 ,在红树林营林管理中 ,应着
重防治藤壶类。
3.2 减轻藤壶影响的思路和方法
造林地避开藤壶适宜生长区域 。盐度高 、流速
大 、浸淹时间长的生境有利于藤壶的附着生长 。因
此综合考虑水文 、地形和水化学等因素 ,规避藤壶的
适宜附着区域和附着高峰 ,可以减轻藤壶对红树危
害(周时强等 , 1993;陈粤超 , 2003)。
人为提高滩涂高程。提高造林区域滩涂高程可
减缓造林地流速 ,缩短浸淹时间 ,降低藤壶附着底质
表面潮湿度 ,从而减少藤壶附着量。人为提高滩涂
高程可分为全区域吹填淤高和局部垒高 2类。全区
域吹填淤高的办法可以迅速改变造林区的沉积物环
境和水文条件 ,为快速生态恢复提供必要条件 ,在经
济发达地区应用较多。局部垒高方法如 Riley组装
法(Kent& Lin, 1999;Riley& Kent, 1999)、演替法
(何斌源和莫竹承 , 1995)等。
“分流”法。许多草本植物与红树植物混杂或
相邻生长 ,共同减缓流速 ,同时可为红树 “分流”藤
壶;桐花树 、白骨壤等红树林先锋植物也可为红海
榄 、木榄等演替中后期植物起到同样作用 (何斌源
和莫竹承 , 1995)。
支撑法 。红树林造林实践中捆绑竹竿等物以支
撑红树幼苗 ,减轻藤壶加大幼苗自重作用 ,加强抵抗
风浪能力 ,可以有效避免幼苗倒伏。
3.3 化学药物防治红树上的藤壶
化学药物可致藤壶死亡 ,或者使其忌避保护目
标 。但藤壶自身生物学特性和海洋潮汐作用使得化
学药物防治难度加大 。藤壶在潮水淹及时张开盖板
滤食 ,潮水退去后则关闭盖板以避免壳内虫体过分
失水死亡。这种保护性生物学特征使得药物难以接
触成年藤壶的壳内虫体 ,杀灭几率减小。潮汐冲刷
稀释作用使药物大部流失 ,削弱防治效果 。
李云等(1998)采用喷雾方式灭杀秋茄幼树上
藤壶 ,藤壶死亡率仅有 2.0% ~ 4.0%;而油漆涂抹
法则可致 100%死亡 。油漆涂抹固然非常有效地杀
灭茎上的藤壶 , 却妨碍叶片光合作用 。韩维栋等
(2004)采用多种农药混合配制 ,以喷雾方式防治无
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幼树上成年藤壶 ,藤壶死
亡率最高为 52.5%。尽管潮汐冲刷稀释使药物流
失 ,降低喷雾方式对藤壶的杀伤效果 ,但这种方式对
叶片正常生理功能影响较小。
在藤壶的幼体附着早期即开始防治 ,使之死亡
或逃避。幼体的早期附着决定了红树上藤壶群落的
形成 、组成和演替 (Satumanatpanetal., 1999;Satu-
manatpan&Keough, 2001)。但幼体易受环境条件
影响而死亡或不附着。 10mg·L-1浓度的生姜乙醇
热提组分处理白脊藤壶幼体(48 h)可使其相对附着
率为 0(冯丹青等 , 2007);低浓度的 Cu、Zn、Cd对东
方小藤壶幼体就有较高的毒性(周嫒等 , 2003);白
脊藤壶幼体对 Cu、Zn、Cd、Hg和有机锡等重金属十
分敏感(张语克等 , 2007)。由于潮汐冲刷使药力丧
失 ,本文中最高浓度和频度处理(A3),仍不足杀死
全部藤壶 ,茎上藤壶尚存 87.42 g· m-2;但相比于
对照组的 1 511.16g· m-2 ,以及该海区的最大年附
着量 8 663.26g· m-2(何斌源 , 2002),使用马拉硫
磷杀灭藤壶幼体的效果相当好。
高频度地长期坚持防治十分必要。红树上藤壶
附着期长 ,附着量大 。在广西英罗港 ,潮间藤壶在除
1、2月外的其他月份均可附着生长 ,全年有 8个月
附着量高于 1 000 ind· m-2(何斌源 , 2002)。对于
桐花树 ,藤壶防治可能需持续至树高 1 m(何斌源和
赖廷和 , 2001),生长快速的树种如无瓣海桑等防治
时间应较短。
让污损动物群落演替终止在初始阶段 ,使防治
目标单一化 ,药物选择 、施药方式和操作简化 ,增加
防治针对性和有效性 ,降低防治费用 。何斌源和赖
廷和(2000)认为 ,污损动物群落的后期优势种黑荞
麦蛤的出现与潮间藤壶的死亡关系密切 ,前者喜好
附着后者的死亡残体中 。向平等(2006)观察到 ,成
年藤壶死亡后底板和壳板长时间残留 ,大量淤泥沉
积和黑荞麦蛤等生物侵填 ,会减小药物防治效果。
反之 ,幼年藤壶的死亡残体容易脱落 ,不利于其他种
类的后续附着 。
综合运用各种物理的 、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 ,可
以达到更佳效果;应用无污染的生物活性物质防治
藤壶无疑更可取。 Singh等(1996)从桉树叶的苯提
取物中分离出 sideroxylonalA,试验证明紫贻贝对之
忌避 。生姜 、辣椒等提取物也有类似效果(冯丹青 ,
2007)。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使用常见的 、价格相
对便宜的农药 ,似乎比较切合实际和经济合算。
3.4 农药对红海榄幼苗的影响
农药的主要负面影响之一是对植物光合色素造
成伤害 ,使叶绿素含量降低(冯绪猛等 , 2003;张义
贤和李晓玲 , 2003;杜敏华等 , 2007), 随之 Chl
1355何斌源等:农药对红海榄幼苗上藤壶的防治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a/b)比值升高 ,这是植物抵抗污染胁迫机制之一
(杜敏华等 , 2007)。本文也得出相同结果 。施用农
药造成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活性升高 ,增加幼苗物
质和能量消耗 ,不利于植物生长 ,而且农药残留有损
生态系统健康。本文在平均海平面高程的滩涂上 ,
采用频度 14 d、浓度 1/800马拉硫磷(45%乳油)防
治藤壶 , 1年生红海榄幼苗成活率仍可达 95%,不失
为较理想的方案 。
参考文献
陈粤超.2003.藤壶对红树林新造林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广
东林勘设计 , (4):5-6.
杜敏华 , 张乃群 , 李玉英 , 等.2007.大气污染对城市绿化
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中国环境监测 , 23(2):
86-88.
范航清 , 陈 坚 , 黎建玲.1993.广西红树林上大型固着污
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广西科学院学报 , 9(2):58
-62.
冯丹青 , 柯才焕 , 李少菁 , 等.2007.生姜提取物的防污活
性研究.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1):135-
140.
冯绪猛 , 罗时石 , 胡建伟 , 等.2003.农药对水稻叶片丙二
醛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农核学报 , 17(6):481-484.
韩维栋 , 陈 亮 , 袁梦婕.2004.红树幼林藤壶的防治试验。
福建林业科技 , 31(1):57-61, 70.
何斌源 , 赖廷和.2000.红树植物桐花树上污损动物群落研
究.广西科学 , 7(4):309-312.
何斌源 , 赖廷和.2001.不同树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分
布特征的研究.海洋通报 , 20(1):40-45.
何斌源 , 莫竹承.1995.红海榄人工苗光滩造林的生长及胁
迫因子研究.广西科学院学报 , 11(3/4):37-42.
何斌源.2002.红树林污损动物群落生态研究.广西科学 , 9
(2):133-137.
李 云 , 郑德璋 , 郑松发 , 等.1998.人工红树林藤壶为害及
其防治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 11(4):370-376.
林 鹏 , 韦信敏.1981.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生态学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5(3):177-186.
林秀雁 , 卢昌义.2006.滩涂高程对藤壶附着秋茄幼林影响
的初步研究.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4):
575-579.
林秀雁 , 卢昌义 , 王 雨 , 等.2006.盐度对海洋污损动物
藤壶附着红树幼林的影响.海洋环境科学 , 25(增刊):
25-28.
莫竹承 , 范航清 , 何斌源.2003.红海榄人工幼苗藤壶分布
特征研究.热带海洋学报 , 22(1):50-54.
庆 宁 , 林岳光.2004.广西防城港东湾红树林污损动物的
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热带海洋学报 , 23(1):64
-68.
向 平 , 杨志伟 , 林 鹏.2006.人工红树林幼林藤壶危害
及防治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 , 17(8):1526-1529.
张义贤 , 李晓玲.2003.三种有机磷农药对大麦毒性效应的
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2(6):754-757.
张语克 , 冯丹青 , 刘万民 , 等.2007.5种重金属对白脊藤壶
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研究.台湾海峡 , 26(1):133-
140.
张志良 , 瞿伟菁.2004.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
赵世杰 , 史国安 , 董新纯.2002.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
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 嫒 , 杨 震 , 许 宁 , 等.2003.三种重金属离子对东方
小藤壶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海洋科学 , 27(8):56-
58.
周时强 , 李复雪 , 洪荣发.1993.九龙江口红树林上附着动
物的生态.台湾海峡 , 12(4):335-341.
EllisonAM, FarnsworthEJ.1992.TheecologyofBelizean
mangrove-rootfoulingcommunities:Paternsofepibiont
distributionandabundance, andefectsonrootgrowth.
Hydrobiologia, 247:87-98.
KentCPS, LinJ.1999.AcomparisonofRileyencasedmethod-
ologyandtraditionaltechniquesforplantingredmangroves
(Rhizophoramangle).MangrovesandSaltMarshes, 3:
215-225.
PeryMD.1988.Efectsofassociatedfaunaongrowthandpro-
ductivityintheredmangrove.Ecology, 69:1064-1075.
RileyRW, KentCPS.1999.Rileyencasedmethodology:Prin-
ciplesandprocessesofmangrovehabitatcreationandresto-
ration.MangrovesandSaltMarshes, 3:207-213.
RossPM.2001.Larvalsupply, settlementandsurvivalofbar-
naclesinatemperatemangroveforest.MarineEcologyPro-
gresSeries, 215:237-249.
SatumanatpanS, KeoughMJ, WatsonGF.1999.Roleofsetle-
mentindeterminingthedistributionandabundanceofbar-
naclesinatemperatemangroveforest.JournalofExperi-
mentalMarineBiologyandEcology, 241:45-66.
SatumanatpanS, KeoughMJ.2001.Rolesoflarvalsupplyand
behaviorindeterminingsetlementofbarnaclesinatemper-
atemangroveforest.JournalofExperimentalMarineBiolo-
gyandEcology, 260:133-153.
SinghIP, TakahashiK, EtohH.1996.Potentatachment-in-
hibitingand-promotingsubstancesforthebluemussel,
Mytilusedulisgaloprovincialis, fromtwospeciesofEuca-
lyptus.Bioscience, BiotechandBiochemistry, 60:1522-
1523.
作者简介 何斌源 , 男 , 1969年生 , 博士研究生 ,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学和红树林生态学研究 , 发表论文 30余
篇。 E-mail:hebinyuan2003@yahoo.com.cn
责任编辑 李凤芹
1356                           生态学杂志 第 27卷 第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