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相溶解度法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对齐墩果酸的增溶效果



全 文 :相溶解度法研究羟丙基 -β-环糊精对齐墩果酸的增溶效果
杨彩琴 ,  丁里玉 ,  林玉龙 ,  吴海燕 ,  王 超*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17)
收稿日期:2004-11-01
作者简介:杨彩琴(1966~ ),女 ,河北晋洲人 ,副教授 ,理学硕士 ,从事药物及微量元素分析的研究 ,电话:0311-6265622, E-mail:yang-caiqin
@ 163.com.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4届毕业生。
关键词:相溶解度法;齐墩果酸;羟丙基-β -环糊精;包结物
摘要:目的:用羟丙基-β -环糊精包合作用增加齐墩果酸的溶解度。方法:通过测定齐墩果酸在不同浓度羟丙基-β -环糊精
中的溶解度 , 绘制相溶解度曲线。结果:相溶解度曲线为 AL型。结论:由实验结果表明羟丙基-β -环糊精对齐墩果酸有
较好的增溶作用 , 为其剂型的改变提供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05)08-0888-02
  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是一种具有广阔
前景的优良药用载体 ,它不仅水溶性高(75 g· 100
mL-1),对热稳定 ,且对肾无毒 ,对肌肉和粘膜几乎
无刺激 [ 1] 。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是五环三萜类
化合物 ,多以游离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 ,其分布
较广 ,有 126种植物含有齐墩果酸。齐墩果酸片临
床已用于治疗急 、慢性肝炎 ,但本品具有强疏水性 ,
其片剂生物利用度很低[ 2] 。为了提高其水中的溶
解度 ,我们用相溶解度法 [ 3, 4] 研究了羟丙基 -β -环糊
精对齐墩果酸的增溶效果 ,由实验结果表明羟丙基-
β -环糊精对齐墩果酸有较好的增溶作用 ,有应用前
景 。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羟丙基 -β -环糊精(泰兴市新鑫医药辅料有限公
司);齐墩果酸(南京天尊泽众化学有限公司);其余
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
KS型康氏震荡器 (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紫
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 UV-2201)。
2 方法与结果
2.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5]
精密称取重结晶 2 次的齐墩果酸 (含量
99.9 )19.9mg,置 100mL量瓶中 ,用乙醇溶解 ,并
稀释至刻度 , 摇匀 , 分别精密量取 0.1, 0.2, 0.4,
0.6, 0.8, 1.0 mL置具塞试管中 ,挥去溶剂 ,准确加
入 5 香草醛冰醋酸溶液 0.4 mL,高氯酸 1.6 mL,
混匀 ,置 70℃恒温水浴中加热 15min,冷却至室温 ,
并转移至 10 mL量瓶中加乙酸乙酯(溶剂)稀释至
刻度 ,摇匀 。以试剂为空白 ,在波长 560 nm处测吸
光度 ,以齐墩果酸浓度(X)为横坐标 ,吸光度(Y)为
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经回归处理得线性回归方
程:Y=0.0341X-0.0059(r=0.9997),由此可见 ,
齐墩果酸浓度在 2 ~ 16 μg· mL-1范围内线性关系
良好 。
2.2 回收率实验[ 6]
精密量取齐墩果酸溶液一定体积 ,加入适量羟
丙基 -β -环糊精(它们与齐墩果酸摩尔比为 1∶1),用
20mL氯仿分 3次萃取 ,取氯仿液 1 mL于具塞试管
中 ,按齐墩果酸含量测定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
56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计算出齐墩果酸的回收
率。结果见表 1。
表 1  齐墩果酸在 HP-β-CD中的回收率(n=6)
HP-β-CD
加入量(mg)
齐墩果酸
加入量(mg)
齐墩果酸
测得量(mg)
回收率
( )
平均回收
率( )RSD( )
2.000 0.800 0.7920 98.92
2.000 0.800 0.7957 99.47
2.000 0.800 0.8024 100.3 99.50 1.11
2.500 1.000 0.9960 99.60
2.500 1.000 0.9906 99.06
2.500 1.000 0.9963 99.63
2.3 相溶解度试验
精密称取 HP-β-CD适量 ,配制成浓度分别为 0,
0.8, 2.4, 4.0, 5.6, 7.2×10-2 mol· L-1的 HP-β-CD
溶液 ,取上述溶液各 10 mL,加过量的齐墩果酸 ,振
荡 3次 ,每次 24 h, 使溶解达到平衡 ,取上清液用
0.8 μm微孔滤膜过滤 ,弃去初滤液 ,取续滤液经处
888
2005年 8月
第 27卷 第 8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August2005
Vol.27 No.8
理后 ,按齐墩果酸测定方法在 560 nm处测其吸光
度 ,以齐墩果酸浓度为纵坐标 ,羟丙基 -β -环糊精浓
度为横坐标 ,绘制相溶解度图 ,相溶解度曲线为 AL
型 [ 4] ,羟丙基 -β -环糊精在 0 ~ 7.2 ×10-2 moL范围
内溶解度图呈线性关系 ,回归得方程:
Y=4.38×10-2X+0.618×10-4 , r=0.9993。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包合物中齐墩果酸与羟丙基
-β-环糊精摩尔比为 1∶1[ 1] 。
则可以推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 S] +[ L] =[ SL]
其中 [ S]为齐墩果酸的剩余浓度 , [ L]为羟丙基-β-
环糊精的剩余浓度 , [ SL]为包结物的最终浓度 。则
有 [ S] t=K1 [ S] ×[ L] t/(1+K1 [ S] )+[ S]其中
[ S] t为药物总浓度 , [ L] t为羟丙基 -β -环糊精的总
浓度 , K1为反应包结常数 。
据回归方程得:K1 [ S] /(1+K1 [ S] )=4.38×
10
-2 , [ S] =0.618×10-4
计算得反应包结常数 K1为 741.2。
2.4 羟丙基 -β -环糊精对齐墩果酸的增溶效应
运用相溶解度法测定了齐墩果酸在羟丙基-β-
环糊精中的增溶效应 ,结果见表 2。(s:齐墩果酸在
羟丙基 -β -环糊精中的浓度;s0:齐墩果酸在水中的
饱和溶解度)
表 2  HP-β-CD对齐墩果酸的的增溶效应
HP-β-CD
(10-2mol· L-1) 0.7996 2.399 3.998 5.597 7.196
s(10-3mol· L-1) 0.45 1.05 1.86 2.47 3.25
s/s0 7.50 17.5 31.0 41.2 54.2
3 讨论
3.1 由表 2可知 ,随着羟丙基 -β -环糊精的浓度增
大齐墩果酸的溶解度增大 ,当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
为 7.2×10-2 mol· L-1 ,齐墩果酸的溶解度为原有
溶解度的 54倍 ,说明羟丙基 -β -环糊精用于齐墩果
酸的包结 ,可有效地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
3.2 齐墩果酸结构表明其立体空间较大。由于难
溶于水 ,用其他方法解决溶解度有困难 。本实验采
用 β-CD的衍生物 HP-β-CD能较好地将齐墩果酸包
合在其环状筒内 ,明显地增加了齐墩果酸在水中的
溶解度 ,这是因为在 25℃温度下 , HP-β -CD在水中
溶解度(75 )远远大于 β-CD的溶解度(1.85 ),
在包结过程中简便易行很适合大生产。此方法可用
在齐墩果酸口服液及注射液中[ 6] 。
3.3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齐墩果酸的含量 ,方法
简便 ,溶液中的其它组分对测定无干扰 。
参考文献:
[ 1]  邵伟 ,袁敏 ,王大庆 ,等.黄芩甙-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
究 [ J] .中成药 , 2001, 23(5):318-321.
[ 2]  颜耀东 ,冯波 ,黄晓洁 ,等.齐墩果酸-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中成药 , 1995, 17(6):2-3.
[ 3]  罗兰 ,孙殿甲 ,苗爱东 ,等.甲苯咪唑-倍他环糊精包合物相溶
解度图的绘制 [ J] .西北药学杂志 , 2001, 16(2):26.
[ 4]  续浩 ,陈亮 ,马丽花.水溶液中环糊精包结物的包结常数的测
定方法 [ 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 2002, 8(2):72-80.
[ 5]  帕丽达 ,年生 ,丛媛嫒 ,等.比色法测定琐琐葡萄中总三萜类
成分的含量 [ J] .华西药学杂志, 2002, 17(6):475.
[ 6]  刘锦业 ,刘远军 ,罗智 , 等.2-羟丙基-β-环糊精对女贞叶提取
物的增溶作用 [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 2002, 19(4):
201-202.
微波提取黄芪皂苷的工艺研究
龚盛昭 1, 2 ,  杨卓如 1 ,  曾海宇 2
(1.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程系 广东 广州
510300)
收稿日期:2004-02-20
基金项目:广东省佛山市产学研专项基金资助 ,项目编号:2003A36。
作者简介:龚盛昭(1970~ ),男 ,湖南江永人 ,副教授 ,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天然产物的开发和应用 ,电话 020-61239598, E-mail:sheng-
zhao2002@sina.com。
关键词:黄芪皂苷;微波提取;中药
摘要:目的:优选出微波提取黄芪皂苷的工艺。方法:以 95 乙醇为溶剂 , 采用单因素法优选出微波提取黄芪皂苷的工
艺条件。结果:得到了微波提取黄芪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液料质量比为 14∶1, 微波功率 300 W提取 2次 , 每次提取 4
889
2005年 8月
第 27卷 第 8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August2005
Vol.27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