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土藿香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的分离提取及含量测定



全 文 :交实验结果和极差分析可以得出 ,影响真菌粗多糖得率因素的主
次顺序为:提取时间(C)>超声功率(A)>料液比(B)。由各因
素的 K值可知 ,超声波法的最佳条件为 A1B3C3 ,即最佳工艺条件
为超声功率 400 W, 料液比 1∶40, 提取时间 40 min, 粗多糖得率
为 9.12%。在此最佳条件下补充实验验证 , 所得多糖含量为
57.65%。
3.2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按 “ 2.6”项下实验方法进行实
验。结果见图 1。
图 1 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结果
由图 1中可看出 ,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 两种方法提取获得
的真菌多糖浓度与 DPPH自由基清除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并且
体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在线性范围内 ,热水浸提法与超声波
法提取得到的多糖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 IC
50
值分别是:0.15
mg/ml和 0.11mg/ml,阳性对照 Vc的清除率 IC
50
为 0.02mg/ml。
热水浸提法提取得到的多糖在 0.80 mg/ml时 , 对 DPPH的清除
率达到 90.03%,优于同等浓度下 Vc的清除率 87.59%;超声波
法提取得到的多糖在 0.40 mg/ml时 , 对 DPPH的清除率达到
94.27%, 优于同等浓度下Vc的清除率 77.74%。由上可以看
出 , 热水浸提法与超声波法提取得到的#CSL-8真菌多糖活性测
定结果略有不同 ,但对 DPPH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活性。
4 结论
热水浸提法提取真菌#CSL-8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
温度 95℃, 料液比 1∶30, 提取时间 4 h, 藏红花内生真菌#CSL-8
粗多糖得率为 9.47%, 多糖含量为 26.35%;超声波法提取真菌
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 400 W, 料液比 1∶40, 提取时
间 40min,粗多糖得率为 9.12%, 多糖含量为 57.65%。两种方
法相比 ,超声波法提取得到的多糖含量较高 , 提取效果较好。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分析表明 , 热水浸提法与超声波法提
取的多糖均有较强的清除 DPPH自由基的能力 , IC50分别为:0.15mg/ml和 0.11mg/ml。藏红花内生真菌#CSL-8多糖可能成为
一种有前途的抗氧化剂。 #CSL-8多糖的纯化和其他生物活性
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1 ]  魏培莲.微生物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 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 2002,
14(2):8212.
[ 2 ]  杨云华 ,江 南 ,罗 霞 ,等.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的构效关系 [ J] .
时珍国医国药 , 2010, 21(3):612.
[ 3 ]  EscribanoJ, PiquerasA, MedinaJ, etal., ProductionofaCytotoxic
ProteoglycanUsingCalusCultureofSafronCorms(CrocussativusL.)
[ J] .JBiotechnol, 1999, 73(1):53.
[ 4 ]  刘春兰 ,雷美康 ,邓义红.蕨麻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及其单糖组分的
分析 [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2(1):16.
[ 5 ]  AwikaJM, RooneyLW, WuX, etal.Screeningmethodstomeasure
antioxidantactivityofsorghum(sorghumbicolor)andsorghumproducts
[ J] .JAgricFoodChem, 2003, 51:6657.
收稿日期:2010-08-22; 修订日期:2011-02-2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 “十一五 ”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 2009] 269)
作者简介:孙仁爽(1980-),男(汉族),山东烟台人 ,现任通化师范学院
制药与食品科学系讲师 , 在读博士研究生,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质量
标准研究工作.
土藿香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的分离提取及含量测定
孙仁爽 1 ,赵秀艳 2
(1.通化师范学院制药与食品科学系 ,吉林 通化 134001;
2.吉林省通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吉林 通化 134000)
摘要:目的 对土藿香中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行了分离提取及含量测定研究。方法 以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 , 用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 其线性范围分别为
0.020 52 ~ 0.410 4 μg(r=0.999 4)和 0.020 72 ~ 0.414 4 μg(r=0.999 1), 样品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
为 98.41%和 99.32% , RSD分别为 1.8%和 1.9%。土藿香中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平均含量为 0.208 mg/g和 0.411
mg/g。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 , 可用于土藿香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土藿香; 齐墩果酸; 熊果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 2011.08.023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8-1852-02
  土藿香(Agastacherugosa)又称为排香草 、合香 、把蒿 、野苏
子 、山薄荷 、大叶薄荷等 , 为唇形科藿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 1] ,可
药食兼用。藿香全草能入药 , 性微温 、味辛 , 入脾 、肺 、胃经 , 是知
名的芳香健胃 、清咳解暑药 ,主治中暑发热 ,暑月内伤生冷 , 外感
风寒 , 胸闷腹胀 ,脾胃气滞 , 食欲不振 ,脘腹胀痛 , 口臭等。藿香食
用方法很多 , 可作为调料 ,也可直接作为菜来食用。 人们对藿香
中的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报道了藿香中的一些生物活性成
分。邹忠梅 [ 2]从藿香根中分离和鉴定出山楂酸 、齐墩果酸 、3 -
乙酰基齐墩果醛等 , 汤鲁宏等 [ 3]从土藿香的三萜类物质中发现
含有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目前对土藿香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的报
道较多 ,但大多是测定土藿香中的挥发油类成分 [ 4 , 5] , 对土藿香
中非挥发性的分析报道较少 ,文献对药材中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的含量测定多有报道 [ 6 ~ 8] , 对土藿香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测
定尚未见报道。本实验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土藿
香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
1 材料
1.1 材料与试剂 土藿香(采于通化师范学院后山), 经通化师
范学院于俊林教授鉴定为藿香属藿香(Agastacherugosa)的干燥
地上部分。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供含量测定用 , 批号分别为 110709 -
·1852·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第 22卷第 8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1VOL.22NO.8
200304、110742-200516,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 、乙腈
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纯化水。
1.2 仪器与设备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紫
外检测器 , AgilentC18柱 (250mm×4.6mm, 5.0μm);RE-52A
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流动相为乙腈 -甲醇 -0.3%H
3
PO
4
水溶液 (60
∶30∶10);柱温为室温;进样量 10 μl;流速 0.8 ml/min;检测波
长 210 nm。
2.2 样品溶液制备 取土藿香药材粉末 1 g,精密称定 , 置具塞锥
形瓶中 , 加入甲醇 20 ml,超声处理 60 min, 滤过 ,回收溶剂至干 ,
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 10 ml容量瓶中 , 加甲醇定容 , 即得供试
品溶液。
2.3 测定方法 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齐墩果酸 5.130 mg和熊果
酸 5.180mg,分别置 25ml容量瓶中 ,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
精密吸取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对照品溶液各 1 ml置于 10 ml量瓶
中 , 加甲醇定容 ,配制成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混合对照品储备液 ,
其中齐墩果酸的浓度为 20.52μg/ml, 熊果酸的浓度为 20.72μg/
ml。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储备液 1, 5, 10, 15, 20 μl分别进样 ,在
“ 2.1”项色谱条件下测定 , 以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 , 以峰
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 , 制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标准曲线。依各
组分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 ,以外标法计算样品中各组分含量。
3 结果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1.1 流动相的选择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五环三萜类同分异
构体 , 在中性流动相中三萜酸可解离 , 很难分离。实验中曾采用
甲醇 -水(90∶ 10)等多种流动相 , 分离效果均不理想。流动相
中增加适量磷酸可改善峰形 , 同时也可产生弱酸性环境 , 有利于
两种三萜酸分离。在反相柱上甲醇的比例增减对两者的分离与
保留均影响较大 , 经过反复实验 , 最终选择乙腈 -甲醇 -0.3%
H
3
PO
4
水溶液 (60∶30∶10)作为流动相 , 在此条件下熊果酸与
齐墩果酸得到良好分离。
3.1.2 检测波长的选择 由紫外光谱图可知 ,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在流动相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均为 203.4 nm, 但在低波长处 , 流动
相有较强的末端吸收。本实验选取 210 nm为检测波长 , 可在有
效消除背景干扰时保证检测的灵敏度 [ 9]。
3.1.3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 HPLC色谱图 见图 1。
1.齐墩果酸  2.熊果酸
图 1 混合对照品(a)样品(b)色谱图
在所选色谱条件下 ,将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混合标准品溶液进
样分析 , 得到色谱图 1a。土藿香样品的色谱图如图 1b所示。根
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对照品的保留时间 ,对样品中各成分进行定
性分析 , 确定样品色谱图 1b中 1为齐墩果酸 , 2为熊果酸。
3.2 回归方程和线性范围 按上述优化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 ,
平行 3次 , 以进样量(μg)为横坐标 , 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 ,
进行线性回归 ,得齐墩果酸回归方程为 Y=666.76X+ 0.643 8,
r=0.999 4;熊果酸回归方程为 Y=562.38X + 3.744 4, r=
0.999 1,表明当齐墩果酸进样量在 0.020 52 ~ 0.410 4 μg, 熊果
酸进样量在 0.020 72 ~ 0.414 4 μg之间时 ,呈良好线性关系。
3.3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 , 按上述液相色谱条
件 , 重复进样 5次 ,结果齐墩果酸峰面积 RSD为 0.6%(n=5), 熊
果酸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0.9%(n=5), 说明仪器较精
密。
3.4 稳定性实验 精密吸取产自通化的土藿香供试品溶液 ,按上
述色谱条件 , 每隔一定时间进样 1次 ,结果供试品溶液中齐墩果
酸和熊果酸在 12 h内峰面积无明显变化 , 二者峰面积相对标准
偏差分别为 1.4%和 1.6%, 说明在 12h内供试品的稳定性较
好 [ 10] 。
3.5 重复性实验 取产自通化的土藿香供试品溶液 10 μl, 按正
文中含量测定方法 ,将样品重复测定 5次 , 结果齐墩果酸的平均
含量为 0.206 mg/g, RSD=1.6%, 熊果酸的平均含量为 0.414
mg/g, RSD=1.8%。
3.6 回收率实验 取已知含量土藿香药材粉末约 0.20g,精密称
定 5份 , 每份加入对照品液 1 ml, 测定峰面积 , 计算回收率 , 结果
样品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41%和
99.32% , RSD分别为 1.8%和 1.9%。
3.7 样品测定 精密吸取土藿香供试品溶液 10 μl,按正文中含
量测定方法 , 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 , 结果土藿香中齐墩果
酸的含量为 0.208 mg/g,熊果酸的含量为 0.411mg/g。
4 结语
土藿香在化学成分和分析方法研究都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但由于土藿香化学成分受到产地 、气候 、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对土
藿香成分的分析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 ,建立一个具有规范化的
检测方法是必要的 ,也是建立土藿香质量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
容。在我国土藿香资源丰富 ,药用历史悠久 , 其化学成分多样 , 民
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 ,对土藿香化学成分及分析检测方法
的深入研究 ,有利于对土藿香进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 1 ]  刘存芳.芳香植物藿香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 J] .内江科技 , 2010, 2:
29.
[ 2 ]  邹忠梅 ,丛浦珠.藿香根的化学研究 [ J] .药学学报 , 1991, 32(15):
1583.
[ 3 ]  汤鲁宏.一种从藿香中同时提取精油 、黄酮和三萜类成分的工艺
[ P] .中国专利:200810123836, 2008-10-15.
[ 4 ]  莫建霞 ,蒋 程 ,张霞燕.广藿香与土藿香挥发油成分和显微特征
比较 [ J] .中药材 , 2009, 32(11):1675.
[ 5 ]  王建刚.藿香挥发性成分的 GC-MS分析 [ J] .食品科学 , 2010, 31
(8):223.
[ 6 ]  严 华 , 苏 健 ,王宝琹.药材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质控指标的探
究 [ J] .药物分析杂志 , 2009, 29(8):1400.
[ 7 ]  戚志华 ,王四旺 ,王剑波.不同生长期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的含量变化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7, 32(15):1583.
[ 8 ]  李 涛 ,郝武常 ,徐长根 ,等.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的女贞子
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的含量 [ J].中药材 , 2005, 28(5):391.
[ 9 ]  邹盛勤 , 张西安.陆英提取物乌索酸的紫外和红外光谱研究 [ J]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1):73.
[ 10] 胡志国 ,王远兴 ,陈振桂 ,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楂中绿原
酸的含量 [ J] .食品科学, 2007, 28(11):407.
·1853·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1VOL.22NO.8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第 22卷第 8期